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2024-04-14

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通用5篇)

篇1: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4月26日,北京沟域经济建设现场会在延庆县珍珠泉乡召开。副市长夏占义、农委主任王孝东以及市发改委等11个部委、怀柔区等7个山区县主管领导和北京市七条沟域涉及乡镇的党委书记共120余人参加,会议由市农委主任王孝东主持。

延庆县县长李先忠、平谷区农委主任李福芝、密云古北口镇党委书记何立娟分别介绍了各自区县沟域建设的思路及安排。市农委委员王建中要求各区县,一要学习借鉴典型区县好的做法,迅速启动沟域建设;二要理清思路,提高沟域经济建设水平;三要明确工作任务,扎扎实实抓好落实工作。副市长夏占义指出:一与会单位必须加深对沟域经济发展建设的认识,要把沟域经济发展放在世界城市和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对待,相关部委要把工作重心向山区沟域倾斜;二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把握沟域建设的发展方向,牢牢盯住旅游休闲产业,在发展上要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最后,副市长夏占义宣布2011年北京市沟域经济建设正式启动。

珍珠泉乡:张海珍

篇2: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是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为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推出的举措,同时也是北京市确立的城乡统筹“三大示范工程”之一。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沟域示范单位之一,为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要求,探索和尝试新型现代农游产业之路,充分发挥其在全市山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制订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实施方案。

一、思路及概念

(一)思路

以“环境立本,旅游至上,农业为用,互助共进”为思路,依据蒲洼沟域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一廊、四区、七、八、九工程”。“一廊”,即:沿涞宝路、108国道“议合—蒲洼—宝水—东村—芦子水—鱼斗泉”20公里的沟域经济走廊;“四区”,即:建设南部生态科普区、中部种植加工区、北部休闲度假区、西部旅游探险拓展区;“七、八、九”工程,即:以“一廊”为轴,按照“四区”的功能分区,以点、线、面形式,建设“七大特色园区”、“八大产业基地”、“九项辅助配套工程”。

(二)理念

在理念上追求新颖独特,在创意上力求标新立异。依托本地的资源和特点,以特色养殖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根本,以生态环境为条件,强调文化和谐,注重山乡人文景观与山林生态环境气象贯通、文脉融合。在方案上突出“抓线、布点、连片”,抓线是延伸沟域经济主线路,打造沟域产业长廊,贯穿全乡主流区域,发挥其穿针引线的作用;布点是以主线路为轴,按照设计要求,沿线建设不同的功能景区、景点、观光点,培育沟域经济亮点,发挥其辐射全乡的作用;连片是将点和线集中整合,有效连接,形成网络,达到沟域经济设计标准和目标效果。

二、目标及方向

(一)目标

按照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对山区沟域经济示范工程要求,本着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平经营的“四高”标准,通过三年的努力,在2008年的建设基础上,重点突破,2009年全面提升,实现沟域经济建设成型;沟域经济产业链条搭建;沟域经济机制体制建立;沟域经济特点特色显现。2010年切实实现产业升级、百姓增收的最终目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市级示范沟标准。

(二)方向

通过自身努力和三年沟域经济建设,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交运物流、多种服务力度,使多层次产业体系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房涞流通枢纽、绿色生态屏障、特色产业基地、乡土文化驿站、自然观光乐园、山区发展典型”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生态蒲洼、活力蒲洼、和谐蒲洼”。

三、投资及来源(详见蒲洼沟域经济建设工程估算表)

沟域经济预计投资规模在8000万元左右,主要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依托项目支撑。二是申请和争取市区财政、发改支持。三是自筹资金。

四、主要任务

(一)沟域经济走廊建设工程

沿“议合—蒲洼—宝水—东村”10公里,向芦子水、鱼斗泉延伸,使其规模扩大到20公里、86个地块、1200亩土地,构成连接南北、横贯东西、辐射全乡的沟域经济主轴线。科学发展特种特养,突出冷凉、林下、空中等特点,种植倭瓜、葫芦等观赏性品种各300亩;特色养殖规模达到中华蜂2000群、梅花鹿50只、野猪200头、柴鸡20000只,因地制宜,进行水利电力配套,建设观光采摘园和特种养殖园,把景观、人文融于其中。

(二)“七大特色园区”建设工程

七大特色园区功能不同,风格各异,分别服务和衬托于四个功能分区和整个沟域经济,从而达到农游产业、绿色生态、情节环境、优美景观的整体感官效果。

1、奇瓜异果观光园。该园既是进入蒲洼第一印象,又是沟域经济的第一感官,是在议合—蒲洼沿线原有的地块上,进行整理,精耕细作,科学种植各种奇特异形观赏瓜果,用竹篱笆搭建各种造型,满足植物藤萝攀爬,打造乡土田园风光。一是将主园区延伸至龙潭港,形成一个整体的园区,总面积达到130亩。在种植品种布局上,北部种植葫芦,南部种植倭瓜,品种数为15—20个,竹园内铺设环形步道。二是在议合至东村沟域经济核心区域规划和设计10至20个分园区,构成以主园区为主、以分园区为辅的奇瓜异果综合观光园,格调一致,相得益彰。

2、中华蜜蜂科普园。旨在传播生态保护、中蜂养植科普知识,唤起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的价值观,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在南雀鸣山建设集养殖、繁育、科普、宣教、参观、展览为一体的中华蜂科普园。主要包括中华蜂育种场,中华蜜蜂博物馆,蜂产品加工及销售展示。一是软件配套上建立机构、完善制度;二是进行专业设计专题布展,安装放映设备,制作展示展板;三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促进人与自然、园区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3、龙山度假采摘园。在整个沟域经济大框架内,谋划和策划天龙山庄体验、休闲、接待、食宿风格和风味,发挥狩猎这一唯一性优势,增加项目,拓展功能,依托现有地块,在山庄内及山庄周围建设集采摘、观光、度假、培训及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采摘休闲园区。主要建设内容:香酥梨、苹果、鲜杏、李子各50亩;瓜菜(含野菜)20亩。节水灌溉150亩,蓄水池2座400立方米,集雨池5个,引水管路4000米,泵房2个。田间路2000米,步行采摘路3000米,鱼池2个,瓜菜走廊1000米,建观光小憩休息亭3个,绿化美化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灯80盏,污水处理池1处,4、鑫宝农业综合园。丰富宝水民俗村内涵,形成特色产业支撑,填充议合至东村景观段带,形成环环相扣、景景相连效果。充分利用东、西泥湾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分东、西两区建占地1000亩,集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主要建设内容:果品采摘园800亩,其中鲜杏200亩、山野菜300亩、中草药、草莓、红提各100亩。新建垂钓园一处;修建观光路2000米,整修沟道3000米,架设引水管路5000米,建蓄水池5座,蓄水量达到1000立方米;建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排水管路2000米;建园区大门2个;安装变压器一台,架线4000米;建休闲亭3座;水冲环保公厕一座;垃圾桶20个;绿化美化2000平方米。

5、花台乡村生态旅游园区。该园区属沟域经济核心景区、农游结合示范区,是整个沟域经济的重点和中心,按照AA级旅游区的建设标准,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把花台地区及东村进行整体包装,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打造并申报蒲洼花台乡村生态旅游AA级景区。按功能不同把景区划分为五个区域:森林沐浴区、山脊风光区、养生度假区、田园采摘区、农家休闲区,同时建立导示标识系统,完善交通、安全、环卫、通讯设施等。——林间度假区。采用木、石结合材料铺设林间木栈道,配套木亭、坐椅、环卫设施,垃圾箱,简易厕等设施,在林间放置吊床、帐篷等休息沐浴设施;利用林间沟壑等地形,建设小吊桥、木桩桥、秋千等趣味型建筑和劳动场景、动植物等景观小品。

——山脊风光区。登山步道中选择风景好的路段和角度设平台、亭子等若干个观景点。沿线点缀造型奇特的石头或刻字石头;沿山脊对面山上种植带状、成片的植物景观,按照季节交替,采用2—3个色系交叉种植野花、开花药材等,裸岩处进行绿化,增强山脊游观赏性;延山脊游线路两侧建设安全防护网,仿真护栏等;延步道设立2个服务站点。

——养生度假区。分三个组团建21栋2000平方米小木屋群,可满足80人入住规模;安装山庄简介牌,完成区域内水、电、路、照明等配套工程和木屋内相关设备配备;采取木石结合的方式铺设通道,两旁进行绿化。设置石桌、石凳等小憩场所;在小木屋附近建配套会所和市级旅

游咨询中心各一处;建设游客中心,配备相关管理、消防、保安、服务、卫生人员等。

——田园采摘区。一是林下经济采摘园区。发展食用菌面积500亩,购菌棒50万棒。品种以香菇、白灵菇、白平菇、黑平菇为主;二是冷凉采摘区。发展高山草莓面积200亩,品种以卢比、威力为主,自繁种苗10万株,试管苗5000株。新建设施大棚15个,累计达到26个,设施面积达到50亩。发展滴灌20亩,累计达到50亩。试验盆栽草莓1000盆,硬化道路2公里,新建停车场一个;三是瓜果种植园,面积25亩,建设休闲走廊1条120米,搭采摘棚架20个,种植特色瓜果20多个品种,新建李子、鲜杏采摘园15亩,同时修观光步道1500米,观光园区大门一个,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绿化美化;四是花卉展示区。打造山之盟景区一处,山脊游入口处两侧,花卉造型区1处,食用菌基地—草莓基地花卉带2000米;景区大门口两侧108国道上花卉带1000米。

——农家休闲区。在山脊游相连处建民俗游大门,在东村村里选择一条相对具有农村特色、道路规整的街道作为村内旅游线路,利用爬蔓植物遮盖现代感较强的房屋建筑,线路两侧可进行绿化美化,竹栅栏或石头围成路边小菜园,营造乡土氛围,线路中设置耕种、石碾、石磨、丰收、年年有余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景观小品,村内设小接待站一处,设立民俗村简介、民俗接待户导示牌,选择具有民俗接待能力、卫生条件、烹饪技术较好的农户进行民俗接待,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6、户外运动主题园。科学设计,准确定位,瞄准追求感官刺激、体验冒险人群开发和开展户外运动。以天龙狩猎为依托,进一步开发山庄拓展项目;在花台建设汽车营地,包括房车露营区、帐篷露营区、汽车展示区、卡丁车赛区、项目综合管理运营区五大功能区,其中管理服务、住宿、活动区、消防安全环卫等配套设施可与景区通用。

7、山石文化展示园。在去年建设奇石园的基础上,整合本地资源,将怪石嶙峋置于山峰林立的大环境中去展示,彰显蒲洼奇特地形地貌的自然美、原貌美、和古朴美。将石头文化开发与沟域治理有机结合,把造型奇特、新颖的石头统一收集摆放,提升奇石观赏园文化内涵,利用市场运作手段,向市场延伸。

(三)“八大基地”建设工程

1、特种养殖基地。主要包括富合村特种养殖、议合村柴鸡养殖、森水村柴鸡养殖和珍惜野生动物养殖四个养殖基地。野猪、柴鸡养殖规模分别达到300头和20000只。新引进褐马鸡20对。

2、画家写生基地。结合龙潭港农业观光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写生基地基础设施,完成画室后续装修及房屋布展工程,具备基本旅游接待能力,使其成为画家创作写生的乐土,名家成功成名的驿站。

3、良种繁育基地。继续提升七里店山野菜繁育基地,增加育苗种类与数量,一是新增加8万株红豆杉育苗品种,扩大常用品种育种规模;二是新上3万只美洲雁养殖项目,增加现有养殖品种的存栏数量。

4、农民培训基地。在原蒲洼中学校址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建培训教室6间324平方米,建图书室一处,购进用于培训的电教设施。

5、干果种植基地。在全乡退耕还林地块种植核桃、仁用杏的基础上,建立干果种植基地1500亩,主要以核桃、仁用杏为主。

6、农产品加工基地。发挥山野菜加工厂龙头带动作用,研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七里店繁育基地和农产品配送中心“三位一体”的作用,做到山内与山外相结合,达到最大效益。计划新建小型工艺葫芦烙画加工厂1座。

7、葫芦、矮瓜种植基地。种植食用葫芦600亩,以本地冷凉品种为主;种植景观葫芦50亩,主要有圆葫芦、亚腰葫芦、线葫芦、牛腿葫芦、犁形葫芦等15种观赏品种;种植本地青翠倭瓜10亩,以本地扁形和长形品种为主。

8、民俗文化体验基地。以宝水市级民俗村、东村民俗村、议合民俗村为依托,恢复蒲洼山梆子戏、农家饭、刺绣、烙画等传统风俗。

(四)九项辅助配套工程

1、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善产业、旅游、环境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包括各个建设项目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人才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沟域经济人才系列培养工程,进行内容丰富的种植、养殖、工艺品、民俗户培训。为沟域经济建设培养“土专家”。预计培训20期,培训2000人次。

3、旅游宣传推介工程。采取人口密集区宣传、开通旅游专线车、旅游推介会、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免费发放门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旅行社等多种手段提高蒲洼旅游知名度,达到吸引游人、宣传推介的目的。

4、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继续完成4个村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和1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矿山修复450亩。

5、靓丽环境治理工程。一是完成108国道、涞宝公路沿线绿化工程;二是完成全乡8个行政村的垃圾分类工程;三是重点完成蒲洼、芦子水村的拆除私搭乱建工作。

6、民俗户接待提升工程。新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60户,在各户庭院内种植苹果、桃树、核桃、黄瓜、豆角等经济作物,供游客采摘品尝,发展庭院经济。对宝水村原有30户民俗接待户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改善卫生环境,提高接待水平,通过示范和带领,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其中。

7、资源引进整合工程。按照蒲洼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智引才,争取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

8、服务设施配置工程。结合产业、旅游等项目需要,初步建立导示、消防、安全、环卫、管理等服务系统。

9、文化创意跟进工程。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实现沟域经济建设与绘画、摄影、雕刻、编织等创意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蒲洼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

五、保障措施

推进蒲洼沟域经济建设工程是新阶段蒲洼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就业、农民增收,促进蒲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建立深入持久推进蒲洼沟域经济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实现蒲洼沟域经济建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工程的主要工作。负责制定工作目标、研究各项措施,实施总体协调和督促考核。各科室、各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沟域经济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职能,在工作指导、资金投入、项目申报、政策集成等方面向沟域经济建设整合,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调配合,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推动蒲洼沟域经济建设。

(二)科学规划、确保投入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沟域经济“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模式,特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按照我乡沟域实际特点结合“三乡”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编制了《北京市房山区“京郊小西藏”生态休闲沟战略规划报告》按照“四个定位,一规划”的思路即:沟域经济战略定位、生态休闲沟旅游业战略定位、沟域农业战略定位、沟域加工业战略定位;生态休闲沟经济发展目标规划。通过科学、专业、系统规划的实施,为全乡沟域经济建设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

(三)科技支撑、提高档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确保沟域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而现代化的科技取

往往要通过现代化的人才去实现。因此要充分整合各方面人力资源,一是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团作用,针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项目的落地和落实,会诊把脉、跟踪指导。二是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本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吸引山外优秀的人力资源、吸纳山外雄厚的资本资金,引入蒲洼,发展蒲洼。三是密切与市工促局、市农科院、海军92117部队研究所等10个单位的共建和帮扶关系,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三是主动联系、积极争取“百村帮扶”对口单位的支持,变输血为造血。

(四)严格管理、提高效能

统筹各方面资金来源,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各种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蒲洼沟域经济建设。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专项监督检查制度,用于沟域经济建设的项目资金必须由沟域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支配,严格管理,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合理。

(五)制定标准、严格验收

严格按照市农委提出的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要求,按照规划和各个建设项目申报内容与实地相结合,各项工程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严把质量关,使各项工程达到设计标准。

六、项目落地及立项方向

(一)项目落地落实

抓好龙潭港开发、水源地保护等5个重点项目的落实和中子山沟域设施建设项目等5个重点项目的落地,使其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项目支撑。

(二)立项方向方案

篇3: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京山区发展的新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1]。本研究是在北京山区沟域经济理论与实践、沟域经济前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昌平沟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1昌平山区发展现状

昌平山区面积为806.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0%,共有流村、十三陵、延寿、南口4个山区镇 (见表1),111个山区村,全区共67个深山区村1。

注:数据来源于昌平各山区副镇长座谈会资料。

“十二五”期间,昌平山区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山区产业不断提升,沟域经济的建设实现了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特色林果产业的融合与升级。京津风沙源小流域治理、生态镇建设、清洁能源工程等推动了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48”民主管理制度体系、 对口支山工作等深化了山区的制度改革。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昌平区加快实施“5+3”工程、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完善了农村公共服务。

昌平山区目前仍存在着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农林产业增收效果弱、民俗旅游亟待完善及生态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

1.1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农林产品、特色的民俗旅游,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将山区作为休闲度假的首选。但目前市民仅仅是将山区作为消费娱乐的场所,并没有对山区的生态环境、民俗特色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随意丢弃垃圾、破坏乡村景观的行为还屡有发生,给山区带来防火和垃圾的压力,迫切需要提高社会使用生态环境的成本。

1.2山区农林产品增收效果较弱

昌平山区拥有丰富的林果资源,十三陵镇的苹果曾经获得“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除此之外还有生黄杏、尜枣,柿子也是栽培面积比较大,但是产量质量、 经济效益都比较低。近几年发展比较好的有樱桃、李子、梨,但发展规模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大的主导产业。山区林果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1.3民俗旅游亟待提升

京郊山区民俗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实现当地一三产业的融合,在解决农民就业、农民增收上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但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京郊民俗旅游逐渐出现了同质化严重、接待设施条件差及村级民俗管理分配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北京山区民俗旅游的整体形象,制约了山区产业的健康发展。

1.4生态资源开发不足

山区林地目前发挥的作用主要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而林地的生产功能未得到较好的挖掘,如野生资源的开发、生态疗养、文化创意等可以带来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其次受制于林地产权不明晰、生态补偿标准较低等因素,山区农民参与林业资源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2昌平沟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昌平山区以沟域经济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环境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建设工程、新村民居工程、特色产业工程五大工程,根据山区自然资源差异化的特点,突出了山区村的发展特色,改善了沟域内的环境品质,打造出了以京北养生福地—延寿沟域为代表的几条沟域,实现了观光休闲、生态旅游、特色林果产业三大产业在沟域内的融合与升级, 为昌平山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昌平山区发展沟域经济更应突出以下特征:

2.1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基础

沟域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基础,提倡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对山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开发,最终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2注重山区资源生态价值的提升

沟域经济以提高生态服务价值为核心,主要通过生态建设规划、生态产品研发与推广、生态商品交易市场培育等,搭建山区资源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平台[2]。

2.3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沟域经济的发展,旨在加快城乡资 源要素的整合,使山区的自然资源优势与首都的资金人才优势有机结合,探索和建 立互利互 惠的机制,推动山区 发展。

3昌平沟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昌平山区立足于生态涵养区的定位,未来要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把“绿色化”作为增长新动力和发展的新出路,全方位整合现有绿色创新要素,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山区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作、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沟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3.1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发展要素

3.1.1完善生态保护法规

1)山区农林业资源经营管理。首先是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权责关系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其次要加强对农林业开发环节的监管,提高山区产业的市场、环境准入标准[3],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标准, 加强对山区村生态农业的技术规范指导,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性的补贴与倾斜。再者提高山区生产的污染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的监测、统计和考核评估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污染减排。最后要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体系,加大对偷伐、破坏林木资源的惩戒力度,鼓励开展针对对山区野生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工作。

2)山区碳汇交易经营管理。明晰碳汇交易中所有权、使用权及交易权的归属管理工作[4],一是对政府部门要加强权利的监管,山区生态建设工程的资金使用、项目进展要保证公开透明化,建立专家评审与社会评审相结合的环境决策机制[5]。二是严格规范社会企业在碳汇交易中的权利与义务,企业通过山区碳汇资源的购买实现排污权的购置,要加强对其排污量的监管、碳汇资金的落实。三是针对山区旅游的市民,通过法律手段提高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惩戒力度, 如国家旅游局今日开展的游客不文明行档案记录1, 通过提高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增强游客参与山区生态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3.1.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山区生态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一项重要制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的利益参与人包括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昌平区内企业、游客、环保组织及相关基金会,补偿的对象主要为山区村村委会、村民、生态管护员等,补偿标准可以开展山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核算,根据山区与平原居民的收入差距, 制定相关标准(见表2)。

1)落实山区生态保护项目。1开展营林造林工程。推进荒山绿化,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乔灌草结合、封造管结合、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结合,对部分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提高绿化率。2加大保护力度。加大对水源涵养区、地表水源保护区及自然地质结构、生物多样性、名胜资源的保护力度,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格控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3严格控制污染。严格控制功能区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和污水要逐步实现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推广生物物理等防治病虫害技术, 推广使用有机肥。

2)建立山区生态保护基金。1基金资金来源。 基金的资金既可以由政府财政预算投资,也可以鼓励社会其他单位、组织、个人捐款或援助。2基金建立用途。生态保护基金为山区的生态补偿提供经济保障,包括山区的林地营造、培育、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保护与水利建设,以及和山区有关的生态保护、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联合昌平区其他单位或组织开展各项生态公益活动,宣传生态保护知识等。

3)继续推进生态 移民。根据国土 资源局2015年—2017年昌平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计划,昌平山区镇2015-2017三年间需要搬迁2个乡镇,14个村,543户,1 558人,其中因地质灾害易发需搬迁的人数为865人,受洪水威胁的人数为663人,生存条件恶劣1的为30人。昌平山区镇要继续探索整村搬迁的推进模式,合理规划宅基地的建设,针对山区建设指标短缺的问题,帮助山区农民在市区实现居住、就业,实现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昌平山区的绿色保护屏障,整合优化山区资源配置,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和山区建设,激发对山区的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4)增加生态财政的转移支付。1保证投入的持续性。保证生态资金投入的持续性,生态投入具有回报慢、见效低等特点,要保证项目规划的持续性与远见性,减少政府部门换届、规划变动等因素导致的生态资金断裂。2适时调整补偿方式。开展对山区村的调研,深入了解山区镇生态涵养的需求,及时调整山区生态环境的政策,加大对山区的生态投入和生态服务。3建立生态补偿资金使用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严格项目资金用途的管制,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基金用途;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项目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工作;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化,定期公布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

3.1.3探索山区碳汇交易

1)明确碳汇交易的内容。国际上美国加州确定CO2,CH4,N2O,HFCS,PFCs及SF6六种温室气体, 批准采用包括林业、城市林业、消耗臭氧层物质和农业甲烷4种碳补偿项目[6]。政府部门需对山区资源进行摸底,确定哪些属于生态资源,以及以何种方式开展交易。

2)碳汇交易定价的市场化。山区农作物、林木生态价值的衡量,一方面需要植物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测量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符合市场的价值规律,政府部门不能强制定价,只要价格在合理的波动区间即可,碳交易价格依据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确定。

3)碳汇工作推进的逐步化。碳汇交易十分复杂, 在国际上碳汇交易经历了由自愿行为到法定行为的发展历程。碳汇交易在昌平区没有开展基础,前期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个人、团体及企业对碳汇交易形成一定的认可度,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央企等行业领导率先进行碳汇交易。

3.2产业的提升——探索发展路径

3.2.1搭建林地流转平台

1)建立流转平台。昌平区政府应该牵头创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正规产权交易平台,在昌平区可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山区村镇成立交易服务站。

2)完善流转程序。在流转平台上公布最新林地流转价格、林地流转政策、林地流转市场信息等,做到信息公开,建立监督机制,完善林地流转信息反馈、发布等制度,对林地流转进行严格监督和科学指导。

3.2.2打造山区生态与文化标识品牌

1)建立生态 标识环境 地。山区镇森 林覆盖率 高,生态环境良好,是北京近郊的天然氧吧。山区村要继续挖掘负氧离子的空气、麦饭石水等健康资源, 建立生态标识的环境保护地,提升山区村的知名度。

2)培育本地林果资源品牌。山区林果资源众多, 像苹果等已成为昌平对外交流的新名片。山区应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开展农林产品的生态标志申请认证,加大对生态标识的宣传,建立生态品牌。

1打造栗蘑品牌。昌平山区镇已具备良好的栗蘑种植基础,2014年昌平区栗蘑种植规模达200万袋,产量达170万斤1,可开展以延寿镇分水岭村、黑山寨村为龙头的带动工作,建立栗蘑种植基地,打造栗蘑品牌。2培育养蜂产业。昌平山区漫山遍野的山桃、山杏、山楂、刺槐、板栗、枣等都是良好的蜜粉源。山地海拔差大,山顶与山谷气温悬殊,构成了同一花期早、中、晚之分的立体蜜源,保证了蜜源的充足性。山区人类活动少,生态环境良好,洁净无污染,有利于蜂蜜品质的保证。3挖掘野生资源。昌平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常年较低的生长温度,培育出一批当地的特色林果产品,如冷白梨、野生板栗、特色山野菜等。可结合野生资源,挖掘其种植、食用药用价值, 打造出铁锅炒野生板栗、春节食用冷白梨等地方品牌。

3.2.3延伸产业链条

1)升级民俗旅游。一是要做好山区村宅基地登记情况,实现对闲置宅基地的流转利用。二是统一山区村民俗接待房屋的建筑标准,对房屋老旧线路进行改造,完善街道的硬化、绿化工作,改善民俗接待的基础设施。三是改善民俗村的饮食工作,探索本地农林产品的制作工艺,结合市民的消费习惯,打造不铺张、 不浪费的健康美食宴。

2)建立生态养生基地。山区特有的生态环境、中草药和地下水等资源,将成为未来生态产业发展的稀有资源。如延寿沟域构建的集生态养生、旅游休闲和有氧锻炼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养生区,延寿寺的佛学文化、望宝川村麦饭石水的长寿秘诀,极具研究价值。结合昌平区生命科学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可探索城区现代医疗和山区健康养生相结合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实现对山区资源的有效利用。

3)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 昌平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山区镇拥有寝陵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等,挖掘山区村的民俗文化,打造品牌化的民俗项目,昌平山区村具有较大的潜力。

3.3区域发展一体化——实现发展目标

政府部门构建社会力量与山区村的对接平台,制定区域带动方案,对具有良好带动作用的社会力量提供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山区农民依据林果产业、民俗旅游产业,寻找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消费市场等资源,在社会力量的对接下,保护好山区这一宝贵的生态涵养地,在产业打造中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生态休闲场所(见图1)。

3.3.1消费带动

1)京津冀协调旅游规划的契机。伴随着京津冀三地旅游规划布局一体化,三地旅游部门在重点旅游项目等方面进行具体对接,联合开通旅游直通车专线等,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稳步推进。1旅游资源融合发展。2015年京津冀三地旅游部门将继续推进交界处道路旅游交通标志牌建设工作;开展三地旅游联合促销,推进“一张图、一张网、一张卡”合作项目;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开展旅游执法和处置游客投诉合作。2交通设施实现便利。京津冀的旅游规划中, 提出将增加旅游直通车,力争2015年下半年,实现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沧州5地旅游直通车的正式开通1。

2)广阔的消费市场。1昌平山区镇旅游资源丰富。山区镇乡村 旅游的市 级民俗村 数量占全 区的84.6%,其中十三陵镇8个,流村镇6个,南口镇4个,延寿镇4个。体育旅游近年来逐渐发展,包括有环山旅游的公路建设、登山健身步道等,十三陵水库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军都山滑雪场、飞人动力伞基地,流村镇推出的百里环廊旅游项目等,成为了城市居民远足 和休闲的 场地。 2消费市场 潜力较大。 2014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2.6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 280.1亿元,旅游餐饮和购物额2 142亿元,同比增长4.8%,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 比重23.5 %。乡村旅游接待户1.7万,共接待乡村旅游人数3 825.4万人次,同比增长2%,乡村旅游收入36.2亿元2。昌平山区镇要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的便捷、 生态环境的优良性及农耕文化的丰富性,吸引周边区域消费者。

3.3.2技术带动

1)产学研基地建设未来可探索针对山区独特林果资源、野生资源的技术研究与帮扶,利用市科委的技术推广平台,开展产学研的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建立示范基地的契机,引进山区林果资源开发的新技术,提高本地林果产品的质量,打造林果品牌。

2)示范户的带动效应。利用多元化的基层推广体系,市(区、县)、乡镇到村的农机服务站加强对本地农业大户、种植能手的教育培训,扶持农户创业,建立科技示范户,推动农业科技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引领本地农民的致富。

3.3.3人才带动

1)人才引进与培养。结合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的建设,将引入一批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优秀的高校,打造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未来可开展高校学子的乡村实习与创业项目,充分利用大学生敏锐的市场头脑与先进的管理思路,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推动昌平山区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升级。

2)现代新型农民培育。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创业农户为示范体,通过组织带动、技术示范、产销一体化等形式,加快形成包括种养业大户、购销大户以及更多的创业农户在内的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军队伍, 带动大批传统型种养业农户,推动农业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高整个山区村人才的配置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区域、部门间的流动,疏通人才流通渠道。

3.3.4资金带动

1)打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政府通过投入公共资金的方式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更有效地投入到山区镇创业投资产业活动中,制定与实施适宜于产业投资融资活动发展的政策与法律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以扶持山区产业投资的融资活动发展。

2)设立山区村发展基金。结合昌平区对各山区村发展的定位与规划,制定山区村的资金预算。资金使用途径应限制在山区村农林产品的种植培育、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山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扶持应增加倾向比例。

3)培育山区村的消费市场。加强昌平城区各单位、各功能区、居民对山区产品的消费能力,探索出居民小区与山区村、事业单位与山区村、功能区与山区村等对接模式,解决山区农林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3.5重点项目带动

充分利用昌平新城、中关村昌平园区、未来科技城、中关村生命科技园、TBD、沙河大学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他们与山区的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本等要素的互动,实现资源互补、价值最大化。

3.3.6政策带动

篇4: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关键词:北京市;沟域经济;门头沟;特征;推广性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26-02

一、北京市郊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沟域经济是指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北京京郊山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占有整个北京市经济规划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京郊山区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由矿业开采到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产业变革。如今共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 639个观光采摘园, 267个民俗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

二、门头沟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自然风景旅游。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历来拥有丰富的森林和动物资源。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现在已开发出来的景区有灵山自然风景区,百花山自然风景区,龙门涧自然风景区,小龙门自然风景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潭柘-戒台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区生态环境良好,逐渐成为北京居民消暑度假的头号选择。

(二)民俗文化旅游。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自然,门头沟的沟域经济特色还包括民俗文化品牌。它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拥有鲜明民俗特点的文化村落,包括斋堂镇灵水村、斋堂镇爨底下村、龙泉镇琉璃渠村,妙峰山镇樱桃沟村、清水镇洪水口村,王平镇韭园村。这些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特色农俗文化,果品丰富的采摘园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三)种植养殖业。区内京白梨、大樱桃、薄皮核桃名列全市9个“唯一性”产品之列,果品基地面积达10万余亩。蜜蜂养殖近3万群,获得“京西白蜜”原产地证明商标证书,是中国唯一“京”字头原产地商标蜜蜂产品。在次基础上,一些乡镇加工业也聚集到此地,丰富了产业结构,带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旅游带动的第三产业。有旅游主导的产业链中,许多服务业快速的发展起来了。其中包括旅游星级宾馆17家北京市三星级旅游餐馆5家;旅游服务机构12家:咨询服务中心7个,旅行社3家,其它旅游服务公司8家。旅游生产厂家15家。

三、门头沟地区沟域经济效益

“十一五”时期,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2006年至2010年共计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五年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6亿元,年均递增16.7%。其中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住宿业实现收入9.2亿元;民俗旅游业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截止2010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2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

四、京郊沟域经济的特征

(一)山区经济的发展典范。沟域指的是山区中溪水汇集形成的域,其中山区和河域是沟域经济标志性地形地貌。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4- 2020 年)将门头沟,延庆, 怀柔, 密云和平谷等五个区县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一个山区整体来规划发展。其中门头沟地区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京郊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景奇特是发展沟域经济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在发展沟域经济的过程中,各部门都将生态涵养放到了第一位置。也就是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门头沟地区在过去一直发展煤炭采矿业,导致污染严重,生态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做好首都的生态防护墙,实现可持续发展,京郊地区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将生态涵养放在第一位,如今在生态系统退化修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养殖等生态产业联系起来。

(三)以生态旅游主导。沟域经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体,带动第二产业和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 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如今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原因在于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符合生态涵养的要求,又是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此点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应用。

(四)大城市周边区域。沟域经济得以成功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作为首都,其居民收入较高,消费额和层次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颖健康的消费产品,正越来越受到首都人民的欢迎。另外,作为大城市的周边地带,对环保的要求也相当高,这和周边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要发展生态旅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在门头沟地区,有大量的民俗村落和民俗文化,京西太平鼓,麦秸画,妙峰山庙会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六)政策的支持。京郊沟域发展是在政府牵头下开展的。如今已招标投资中瑞生态谷项目,中芬生态谷项目等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

五、沟域经济推广性

就中国整个经济环境来看,政府都提倡生态经济发展,相信在政策上都会向生态产业方面倾斜。区域内部要有丰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或者是人文资源。而人文资源是可以发掘,可以通过重塑文化品牌,注重品牌文化营销,来获得市场。区域外部需要有优越市场区位。这一点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拥有广大的消费者。区和河域是沟域经济的标志,但是对沟域经济的拓展来说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只要拥有丰富的自然或者人文资源,同样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种植业加工业等。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沟域经济的一种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相信生态产业的其他部门也同样可以引领山区经济的发展。现今沟域经济的扩展情况有如下几种情况:

A类为典型的京郊沟域经济发展模式。B类为缺乏资源开发的城市周边山区。其发展可以借鉴门头沟地区的民俗开发思路,实施植树造林等恢复生态涵养的措施,同时加大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宣传,成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的第一选择。C类为拥有丰富资源的旅游景点,但市场区位不好。此类地区如同西藏等地,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产,并坚持走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结合的道路。有学者针对西藏地区特有的相对封闭的沟域经济的特点,提出实行畜牧业+种植业,畜牧业+绿色蔬菜,粮食+蔬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模式。优化这种发展模式的方案是加快交通设施的改建,方便人口的流动,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等。D类是自然资源丰富然而主导产业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例如之前的门头沟地区,此类地区的发展是暂时的,不受政策长期支持的模式。迟早要面临产业结构的转型,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变。E类是自然资源不丰富,市场区位不优的地区。这类地区如果是农业为主导,可以开发特色种植园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如果是偏远的山区,则可以着重开发山区的自然风景,寻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简介:廖婷婷(1989— ),女,汉族,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春霞,刘瑞涵,何忠伟.北京沟域经济背景下山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0-404.

篇5:沟域经济现场会信息

按照市农委印发的《关于公开征集沟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意见》(京新农办发„2010‟2号)文件精神,我区于2010年2月,在全市率先开展十八弯沟域规划招标工作。平谷区为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精品沟域规划,区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齐动员,精心组织、周密筹划、严格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的完成了十八弯沟域规划公开征集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完善

市农委于2010年1月15日部署沟域规划工作后,我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区委书记邱水平、区长张吉福、常务副区长姜帆等领导多次批示和审议规划成果,并专门成立了十八弯沟域规划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区长李继合任组长,区农委主任吴连江为副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水务局、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及相关乡镇一把手为成员,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沟域规划协调、审议会,为沟域招标及规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过程规范严谨,招标公正合法

我区委托高标准、高资历的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全程代理招投标工作,对十八弯沟域规划进行国际化公开招标,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严格按照招标程序、落实保密职责。同时在资格预审、开标、评标等各个环节,邀请区监察局工作人员全程监督,确保了招投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

一是广泛发布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司在北京市招投标信息平台、中国采购与招标网、自由建筑报道等三个网站发布资格预审公告。公告为期7天,共有11家投标申请人递交了申请文件,其中国内公司4家,国外公司7家。(国内: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北京龙安华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国外: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MCM国际设计集团、傲林国际景观设计公司、株式会社原杨建设师事务所等)

二是组织资格预审。由招标代理公司聘请专家组成7人评审委员会,对11家公司进行了资格预审,最终确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MCM国际设计集团等4家甲级资质的单位为合格投标申请人。

三是召开中期汇报会。为确保规划质量、掌握工作进度,我区分别于5月25日和6月16日召开了两次中期汇报会,由4家规划公司分别汇报规划进展情况。副区长李继合、区沟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对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四是召开开标评标大会。7月21—22日,我区组织十八弯沟域规划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开标评标大会。由区规划分局、区农委及4名规划专家组成7人评标委员会。通过评标委员会预备会议,推举朱嘉广教授为评标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主持评标工作。评标委员会按照评标程序和办法,仔细阅读和审阅了每家投标人提交的投标文件。4家投标人按照抽签顺序在规定时限内分别进行了方案介绍并回答评委的疑问。在听取了各投标人所做方案陈述及现场质疑基础上,采用两轮投票方式确定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区监察局对全过程进行了监督。

三、镇企充分对接,规划立足实际

4月23日,我区举行十八弯沟域规划设计方案启动仪式,正式启动规划设计工作。仪式由李继合副区长主持,区沟域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乡镇、招标代理公司及4家通过预审的规划公司代表参加会议。会后,区农委统一组织4家规划设计公司现场踏查,让规划单位走进乡镇、实现和镇村相互对接、实地了解、充分沟通,并收集县志、文献、图册等基础资料。规划公司根据踏查情况,多次自行进行了实地考查。保证了十八弯规划的编制符合实际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落地性。

四、社会积极参与,广纳各方建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区广泛征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并利用中秋联谊会活动征求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陈克永、版画家叶有良、联盟影业公司总经理郝亚宁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意见建议,吸收先进理念创意,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可行性。

五、规划不断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评标会结束后,区规划领导小组与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进行了座谈,提出了规划方案深化修改意见,此后还进行了多次沟通。该院融合其它3家公司的设计方案中的优点,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9月1日,由副区长李继合主持召开十八弯沟域规划方案审议工作会,市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公开征集工作指导小组及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听取了十八弯沟域规划方案汇报。指导小组成员对方案的定位和设计理念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意见: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创新社会资金利用模式,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二要挖掘沟域资源潜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强具体节点项目打造,提高可操作性;三要站在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冲击力的主题概念创意,打造响亮的沟域品牌。最后由区政府召开政府专题常务会对规划进行审议并讨论通过。

六、注重市场导向,保障农民利益

沟域规划始终关注不同主体的需求,特别是当地农民的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对于山区整体发展和市场导向有决定性意义的主体利益,提倡能够直接惠农的土地利用和产业经营模式,逐步理顺各种利益主体关系;提倡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主导,保障公共资源使用机会均等化,逐步培育和引导直接惠农的产业经营模式,力求本地区农民收益最大化。

上一篇:考前冲刺理科综合试卷下一篇:煤矿安全生产月活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