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技术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学报档案能够有效提高学报利用率,充分发挥学报档案的再使用价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档案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档案技术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如何运用现代技术管理医院病历档案

作者单位:361000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通讯作者:孙安琪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医院的广泛深入应用,医院病历档案管信息理与服务也进入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的新阶段。在网络环境下,医院病历档案室应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做好病历档案的管理与服务,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推动医院病历档案事业的管理和发展。本文从现代技术应用下,病历档案管理特点、病历档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叙述。认为网络环境下病历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便利、高效、优质,是当今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现代技术; 管理; 病历档案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在医院广泛深入应用,一些中大医院在医院信息系统(HIS)应用到临床、医技、药剂等科室与患者医疗相关的各个环节后。医学影像系统(PCAS)、检验系统(US)相继应用。并对HIS的功能进行扩充升级及与PCAS、LIS等进行集成互联,开发应用互联网环境下集文字、符号、图形、声像等于一体的电子病历档案系统(简称电子病案EMR)。电子病历档案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问诊、查体、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资料的总和。它不仅是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真实反映,具有法律效用的原始材料,而且还是医疗机构临床、教学、科研的宝贵财富以及综合评价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依据[1]

1 传统的病历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旧观念的影响 病历档案是医院的重要信息,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我国病案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方面存在欠缺,部分工作者对病案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多数认为病案管理工作只是收集、整理、借出、归还等任何人都能胜任的简单劳动而随意安排人员。有些人虽然有医学专业知识基数,但缺乏计算机和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致使病案管理的内涵无从体现,直接影响了病案管理质量。

1.2 病历档案质量不高 部分医务人员受社会上大气候的影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书写病历不认真、医疗记录像记流水账、主次诊断排列错误、没有明确的诊断、字迹潦草、使用不规范的医学术语、不按规定及时记录病情和治疗情况等,致使病历档案存在多方面的质量问题[2]。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病案管理方法不同,没有统一的规范化标准模式,如同名同姓的病案、姓名索引卡上用四角号码还是用汉语拼音来索引,至今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借病历不还和遗失者没有统一的处理措施。另外,病案管理人员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信息闭塞,有碍病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虽许多医院实现了微机管理病案,但微机的运用只是进行病案首页的输入和管理,病案管理工作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微机管理为辅。而对微机管理的其它功能诸如查询检索等功能没有充分开发和应用。病历档案库没有严格的借阅管理制度。虽然病历档案库有相应的登记及计算机录入等管理措施,但由于病历档案的利用率较大,纸质病历档案原件在利用过程中的取用、归档、复印等工作繁琐,手工劳动量大,归档错放,损坏现象经常发生,某些使用者不注意爱护、保管不当,这类情况发生后的损失是无法补救。病历档案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档,有些检查报告单,化验单,特别是病理检查结果不能及时粘贴在病历档案中,影响了及时的调阅。临床医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使用病历档案。一旦某患者住院或其他医生借阅此份病历档案,其他人就无法再看到,医疗资源无法共享。占有空间大,库房空间有限。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医院的病历档案绝大多数是采用纸质病历档案,部分有条件医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病历档案胶片缩放,而缩微方法的费用高,采用这种方法的医院也仅选择部分缩微的方式,使资料的完整性受到影响。

2 电子病历档案涉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电子病历档案是新生事物,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制、应用和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

2.1 电子病历档案系统,不仅要保证患者信息的长期保存,而且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还需保证信息都不能丢失;同时由于医院的统计系统和医疗影像系统必须随时响应对数据、影像访问的要求,因此系统应提供访问两台以上的服务器,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自动及时接管所有任务,在最大程式度上避免了服务器的单点故障[3]。备份措施是电子病历档案系统必需的,除了定时对数据进行异地备份外,还可以用在线复制或冷备份的方式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2.2 电子病历档案信息的法律问题。因为电子病历修改后不留痕迹,目前我国尚未对电子病历档案的法律效力做出立法规定,法律保护的滞后性给电子病历档案的合法性、医疗纠纷、司法取证等带来诸多问题。首先要对电子病历进行电子加密和权限内的修改及电子签署,使其应有法律的保障,成立《病历档案法》确认电子病历档案在法律上的有效性,该律法应对电子病历档案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而详细的规范,使电子病历档案成为有效的法律文书[4]

2.3 电子病历档案使用权限。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应有不同的权限,一旦病历档案完成提交,就只能为只读文件,如需修改须专门机构同意并予授权。使每份病历档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临床与科研教学,电子病历档案的安全问题,由于电子病历档案可以提供网络共享,易遭到电脑黑客的恶意侵入。为了更好保证电子病历档案的安全,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局域网,竖立一道坚实牢固的防火墙,并针对医院各用户端电脑做到台台有防毒,杀毒性能强的杀毒软件。

2.4 实行分级保密管理。设立查阅、输入、修改和使用的分级授权,以保证电子病历档案的使用价值和安全性、电子病历档案的生成及技术处理。病历档案的内容有文字、数据、图形、图像方面,文字包括病历档案首贞、病情记录、手术记录、护理记录、医嘱单、体温单、其它检查报告单等;图像主要是CT、MRI、核医学、超声波,X线照片等[5]。数据主要为各种检验记录,医疗费用;图形主要是心电图、脑电图等电生理检查;将这些文字、图形、图像、数据等方面的信息调入HIS,生成一份完整的电子病历档案。目前计算机及网络通迅技术对文字数据的处理很容易,图形图像的处理较为复杂,大多数现代医疗设备都有数据接口,可以通过这些接口把信息调入HIS网络服务器。

2.5 电子病历档案的管理人员问题。电子病历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病历档案管理和质量控制知识,还需要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对原有的病历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主动吸收病历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

3 现代化手段管理病历档案

3.1 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已成为大势所趋,病案管理也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的缩微存储功能可以将较小的病案以光盘的形式存储起来,销毁原件,从而减少库存。计算机检索技术使查找病案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但是必须建立在有明晰的分类目录,否则即使有计算机技术,也会陷人大量信息的漩涡。病案管理网络并入档案网络还可以使医院管理者同时了解到医院各个方面的情况,有益于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疗数据的统计工作。

3.2 当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医学领域,除处理科研数据、自动分析、仿生学的研究等外,还广泛地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监护、各种医疗仪器和医院自动化管理等方面。现在医院的自动化管理,首先必须使病历档案的管理现代化,同时还要使各项检查、实验室数据现代化。

3.3 只有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交出满意的病历档案。当一份份完整的病历档案在临床医疗的流程中形成后,进人病案库即病历档案自身管理阶段,可以称其为病历档案管理的终点。在病历档案方面,经过专业管理人员与临床医师协同提炼、分析、归纳和总结,把病历档案原始记录转化为活的可用信息后,便成为病历档案管理的接力棒,进入下一个信息开发利用周期和医疗、教学、科研流程。

参考文献

[1] 张晓芸.试论新时期的病案素质量管理.中国病案,2003,4(6):29-30.

[2] 李洪喜.知识服务背景下档案从业者素质培养的思考.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137-2138.

[3] 杨晓燕,刘锐,段炜,等.电子病历应用中优劣与对策.武警医学,2005,(14):314-315.

[4] 陈金雄.电子病案应用的四个关键问题.计算机世界报,2005-05-19(C14).

[5] 刘艳丽.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6):2603-2604.

(收稿日期:2011-05-17)

(本文编辑:梅宏伟)

作者:孙安琪

档案技术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

摘 要: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学报档案能够有效提高学报利用率,充分发挥学报档案的再使用价值。然而,目前高校学报档案管理普遍存在的信息化意识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配套设施跟不上、管理员专业知识匮乏等因素致使学报电子档案信息缺失,影响了档案信息化进程,对此,要想推进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还需完善学报档案管理制度,加快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及时更新并完善学报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员信息化素养。

关键词: 学报档案;信息化;电子档案

学报作为高校展现本校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窗口,肩负着学术成果交流、科技成果信息传播及转化的重任,而学报档案则是记录学术成果交流、科技成果信息传播及成果转化等学术论文的审稿、编辑、出版、发行等过程的依据。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明确指出“出版类”档案包括“高等学校自行编辑出版的学报、其他学术刊物及本校出版社出版物的审稿单、原稿、样书及出版发行记录等”①。因此,做好学报审稿单、原稿、样书及出版发行流程中资料的归档和管理是做好高校档案的重要内容。然而,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传统纸质材料的归档和管理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推进学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机遇。

一、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学报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其在编辑、出版、发行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具有留存价值的文档资料是档案的重要信息资源,这也是学报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无论是后期保存、资源共享,还是进行数据分析、使用时查询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便。而推进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便于高校学报档案在信息采集、存储、管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保存学报档案,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力的浪费,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也有效延长了档案的保存时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报档案资料,还可使学报档案建立后长期、重复使用,特别是将一些稀缺的资料转化成可共享的数据资料,为师生的查询、参考提供了便利,也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全面真实、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再使用价值。

二、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报电子档案信息缺失

长期以来,编辑部主要工作精力都放在学报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上,对档案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加上互联网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学报电子文件、文稿以及采编平台的运用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文件、文稿的收发和学报文章的审阅方式。然而,电子文档归档属新生事物,加之学报档案管理员原本由学报编辑部编辑兼任,对学报电子文档管理要求不了解,导致很多电子文档仅简单地保存在计算机硬盘上,造成部分电子文档信息的丢失或损坏,并且这些电子文档一但丢失或损坏便无法弥补[1]。《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记录了重要文件的主要修改过程和办理情况,有查考价值的电子文件及其电子版本的定稿均应被保留①。然而,实践中能够按上述要求完整记录、保留文稿及修改过程的学报少之又少。目前,很多学报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并未统一转化为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而是分散在各个编辑手中;辛苦建立的作者数据库、审稿专家数据库、读者(发行)数据库、稿件数据库等各类专题数据库,启用的也不多。学报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十分欠缺。

(二)学报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

学报档案要实现信息化管理,落实到行动中就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2],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多高校并不重视档案建设,至今仍有不少高校学报档案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纸质材料收集归档的管理模式;也有部分高校力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学校档案到学报档案都开发或购买了档案管理系统,或因其开发的速度和水平相对滞后,仍不能满足用户对档案查询、利用等的需求,使很多学报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共享;或因学报档案无专人管理,导致学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大量基础性工作没有建立起来,即使辛苦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没能好好利用。不重视学报档案信息化建设,必然导致学报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滞后。

三、影响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一)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

学报要实现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跨越,需要上到院级管理层下到档案管理操作层都能够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熟知档案信息化管理流程,熟练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然而,很多高校学报只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编辑业务工作上,忽视了学报档案的建设,更谈不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学报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去,档案管理员只能继续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学报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信息化管理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报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报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收集、整理和归档上同一般的档案管理有共性,但因其内容不同,对于归档范围、程序及管理要求也会有其差异性。目前大多高校学报档案的管理规范、标准主要还是参照一般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并没有出台有关学报档案管理的办法或制度,而一般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针对学报的审稿单、原稿、出版发行过程的特殊电子文件等收集、归档作具体的要求,导致学报档案管理不规范。学报档案管理制度的缺失,致使学报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及管理不规范,档案的再使用价值大打折扣,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也会使学报档案推进信息化管理缺乏动力。

(三)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配套设施跟不上

目前,很多高校将优质资源集中到了教学一线本无可厚非,但有的高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对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能省则省,学报没有专门的档案室,纸质档案直接存放在学报编辑部,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开发也跟不上要求,学报电子档案直接存放在办公用电脑硬盘上等情况并不鲜见。高校尚未着手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虽在软件方面有所投入,但对档案信息化数据库的开发、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等不够以及没能对相关数据库或网络管理系统进行定期升级,造成了学报档案很难利用开发的档案管理系统及时上传相关材料,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再次利用的价值。

(四)管理员专业知识匮乏

高校学报档案的管理一般由编辑兼任,作为兼职档案管理员,自然外出接受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机会很少,有关档案归档、管理等业务知识大多是抽空自学或向身边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势必造成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不系统,对档案管理要求及规范一知半解、零散无序,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运用能力也差参不齐,造成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落实到行动中。

四、推进高校学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学报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报档案管理制度,从各方面规范学报档案的业务性、技术性的规范,不但能够为学报档案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等的规范性及统一性等提供参考,也能为学报档案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参考,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伴随办公自动化及网络化的普及,学报电子文档也日渐增多,从电子稿件、作者信息、审稿专家信息以及学报发行及交流信息等都是学报档案要归档的重要信息之一,学报档案管理员需要将上述文档归类并按一定的存档方式和格式备份、存档,而每一类档案的归档要求、范围等也不尽相同。因此,学报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除了要对档案归档的内容、形式、时间以及档案的移交、保管等基本工作规范作出明确规定外,还需要对电子档案的保存格式、保存方式等作具体规定,确保学报档案的完整性,为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做好基本功。

(二)加快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学报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是其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条件,没有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缺乏施行的载体。学报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可依托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学报采编平台,建立健全常规的学报稿件、审稿专家、作者、发行等数据库及文件管理、出版活动等管理系统。利用扫描技术、音频、视频等数字摄影技术将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按照数字化档案规范存储,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有序管理,使档案信息查询便利,实现快速资源共享。学报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是档案工作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

(三)及时更新并完善学报档案信息

建立起完整、准确的档案数据库是学报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性基础工作,将原始资料转化成数字化档案资料并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中,便于利用计算机分类、检索,此外,还要对现有信息进行维护、更新,对新增信息及时添加,使档案信息与学报期刊发行同时更新,确保信息的实效性。如,每出一期学报,收发一份文件、收集一份专家、作者等信息材料都要及时制作成数字化信息并上传到学报档案管理系统中,使档案信息定期更新,方便对学报档案的管理,如此,才能时时提供完整、准确的供查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报档案的利用效率。

(四)提高档案管理员信息化素养

过硬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学报档案管理要实现信息化,方便档案信息查询,使优秀资源实现共享,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要求学报档案管理员能够熟知档案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后台操作,定时收集、上传学报档案资料,更新数据,确保资料的时效性。这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员的岗前培训或继续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如培训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等综合能力;注重网络化管理知识的培训,如熟练运用档案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能够将不同文本的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并存档和维护等,从而提高其业务水平。

五、结语

高校学报的档案管理工作已今非昔比,传统纸质档案在查询、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报的再利用价值,需要高校学报档案管理紧跟时代步伐,朝信息化、规范化等方向发展,这也要求档案管理员除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及网络系统的操作、管理能力,对学报档案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玉叶,徐镇强,等.浅析信息化时代下的高校学报档案建设[J].公安学刊,2011(5):107-108.

[2]高 勤. 档案人员岗位培训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23-324.

作者:石青青

档案技术管理论文 篇3:

浅析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些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建筑施工行业整体水平也随之显著提高,这对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众所周知,技术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的技术保障,过去的技术管理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工程管理的需要,只有根据当前新形势下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原来的技术管理加以创新,方能满足当前建筑施工项目发展的需要,让技术管理更好地服务建筑施工项目。

关键词:技术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管理

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许多新的施工技术得以完善和应用,施工技术得到一定发展。但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管理依然难以适应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总体发展相对滞后,这就需要通过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转变技术管理观念,促进技术管理创新,才能最大程度上满足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工程技术管理的完善和进步尽自己绵薄之力。

1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1.1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除了准备人、材、机、资金等施工要素外,技术准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充分的技术准备是项目开工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大型项目,施工过程中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施工过程中涉及技术难题处理、突发事故的技术处理等问题,如果在施工准备期间,做足充分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出现的问题的时候及时启动预案,一定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熟悉、审查图纸及有关设计资料,包括熟悉和审查图纸的依据、目的、内容、程序等;(2)调查分析原始资料。调查并获取地上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设施相关资料,必要时应确定要采取的相关方案;(3)编制审批施工组织设计,以此指导后续施工;(4)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做好技术交底是将质量、安全技术措施贯彻至班组及工人。

1.2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周期长、范围广,这一阶段技术管理涉及内容也最多,技术管理的成效也在实施阶段得以体现,实施阶段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依图施工。确保工程每道工序都按照图纸施工,尤其是对于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监督检验;(2)方案编制审批。对各分部分项工程实施前,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施工方案,确保方案经济合理,并办理方案审批手续;(3)建立工程技术资料台账。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变更、施工方案的工程技术资料分析、收集、整理。

1.3竣工阶段

竣工階段主要任务是,基本完成项目全部工程量后,办理相关手续,将工程实际移交给业主。竣工阶段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包括:(1)检查和试验。做好交工前的检查和试验,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地交给业主;(2)预验收。正式竣工验收前,项目做好预验收,并形成竣工报告(3)技术资料整理归档。做好项目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并将相关技术资料档案交给相关单位;(4)技术总结。总结项目技术管理的成效,反思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和反思,提高管理水平。

2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工程技术管理既关系到工程成本,又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环保。目前,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现状,还存在非常多的不足和弊病,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更新技术管理,满足新形势下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

2.1经济意义

通过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另外通过先进的技术管理可以用更少的人、材、机完成同等质量要求的工程,减少施工工期,提高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质量、安全意义

毫无疑问,“四新”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对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管理模式下,要提高工程质量需要大幅度提高施工成本,很不经济,而创新技术管理却是提高工程质量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安全技术管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创新技术管理,用较低的投入,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系数,确保施工过程更安全。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1技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技术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是由于企业没有认识到技术管理体系升级完善的重要性,依然用传统的技术管理理念管理当下项目,导致技术管理水平难有较大的提高;此外,当下多数施工单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所致,也不愿意在技术管理升级方面投入人力、财力,孰不知,从长远来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可以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技术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职责及岗位分工不明确、奖惩制度模糊不清、管理体系可执行性差等问题。

3.2技术管理人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技术管理工作的成效和品质。高素质、高能力技术管理人员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施工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和水平往往比较一般,既缺乏专业知识,又缺乏施工经验,难以预测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技术创新更无从谈起,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技术管理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用人任人唯亲,重关系不重能力,重学历不重素质;企业不重视培训,对人员进行简单培训即可上岗,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施工现场也不乏责任心不足的技术管理人员,他们缺乏对自己岗位起码认知和责任,他们的心思和精力根本就不在工作上;更有甚者,有的小企业中标项目后,草草招聘既缺乏专业知识,又缺乏施工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这就为实施阶段技术管理埋下了隐患。

3.3图纸会审不到位

图纸会审是施工准备期间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施工单位收到图纸后,全面熟悉,认真审查,发现图纸存在的问题及可以改进的内容,及时与设计院及业主方进行沟通并加以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影响后续的具体实施。会审完的图纸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的依据、是进行技术交底的前提,图纸会审更是工程设计变更和加快进度的最有利时机。虽然,施工准备期间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把握,但是由于图纸会审体系不完善、会审人员素质和专业知识欠缺、人员责任心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難以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提出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与图纸不相符的问题,等到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沟通,沟通效率大大降低并且会影响正常的施工工期,甚至造成窝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4技术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技术监督管理机制是健全技术管理体系,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施工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建筑工程技术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严重制约着项目管理的提升和技术管理的进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客观原因,我们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落后,技术管理监督制度仍待完善;(2)技术监督管理人员主观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尽职尽责,容易造成许多管理问题,甚至酿成质量、安全事故,很多时候为了工期和经济利益很会牺牲技术监督管理;(3)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精神,这也是技术监督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原因。

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与对策

根据上述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结合个人多年建筑工程行业工作经验,特提出以下几项优化措施及对策。

4.1进一步完善技术管理体系,提高技术管理保障

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解决技术管理体系带来的诸多问题,必须对现有技术管理体系的革新,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高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技术管理系统的运行。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革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下工作:(1)优化技术管理组织系统。组织工作是优化技术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建立适合现代建筑工程需要的组织管理系统是完善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支撑;(2)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恰如其分地分配好每个岗位的权责利,这是每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3)提高技术管理制度可执行性,通过完善技术管理制度,明确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奖罚措施,通过制度最大程度激发技术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提高技术管理工作效率。

4.2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人员综合水平

人力资源依然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资源,要使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一方面要强化技术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另外一方面也要提高技术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具体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1)建立奖惩制度,提高奖惩比例,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奖惩结合,全面提高技术管理人员责任意识;(2)增加培训投入,必要的时候可以企校联合,对关键核心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技术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理念,以保证专业知识更新换代;(3)提高技术管理人才薪资收入,吸收和引进企业内部和外部优秀技术管理人才加盟,为企业技术管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4)加强技术管理人才考核,通过考核对技术管理人才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技术管理人才的绩效。

4.3重视图纸会审工作,服务施工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图纸会审工作的重要性。图纸会审工作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地指导施工实施阶段的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更关系到企业能否通过图纸会审节约工期增加施工项目的收益。强化图纸会审工作,应该重视下述几个方面:(1)提高技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图纸会审是一项专业程度较高的工作,对参与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相关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企业参加图纸会审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的施工一线工作经验才可以担任;(2)提高相关人员对图纸会审的重视程度。参与会审人员应深刻领会图纸会审对施工的重要意义,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要组织和参与图纸会审,比对图纸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深入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确定好方案和应对措施;(3)健全图纸会审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图纸会审工作奖罚力度。图纸会审工作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图纸会审工作积极性,企业应拿出一定比例的收益,奖励在此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并形成管理制度,用制度保证技术管理人员因图纸会审取得的收益。

4.4加强技术管理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监督是确保工程质量最后一道防线,守住这道底线,工程质量才能真正得以保证。通过技术管理监督,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监督纠正,是技术管理监督的意义所在,技术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资料、数据也是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术管理监督,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向:(1)加强组织保障。成立技术管理监督小组,对施工工艺、隐蔽工程进行监督管理,随时发现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监督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合格;(2)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人员专业知识培训。针对技术监督管理每个岗位制订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责任及权责利,提高技术监督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加强监督监督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管理监督的能力,严格执行技术管理监督规范和要求,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要求;(3)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监督理念和技术。目前国内总体技术监督管理水平不高,通过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监督理念,不断提升监督管理水平,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它对于我们提高技术监督能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对于企业发展和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确实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企业和相关部门只有不断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引进和专业知识培训,重视图纸会审对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技术管理监督工作,才能推动技术管理工作不断进步,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王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程管理.2017.(01),133-134.

[2]李金荣.研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施工与管理.2021.(3).21-22.

[3]林君伟.论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胄重要性思考研究[J].工程项目管理.2018.(12).251-252.

[4]彭平.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控制要点和改进对策[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12).44-45.

[5]杨文玮.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J].建筑工程.2021.(01).161-162.

[6]明文博.浅议土建施工技术管理现状与优化对策[J].建筑施工与管理.2021.(01).20+24.

[7]宋振国.基于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探讨[J].建筑施工与管理.2021.(01).74+78.

作者:林百顺 刘辉

上一篇:信息技术会计论文下一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