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19

作者简介:岑道权(1972-),男,陕西白河人,法学硕士,陕西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生问题。【摘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是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浅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

[提要]多元文化是当前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必须面对的一种挑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坚持发展的第一要义,才能使其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来愈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之间的交织碰撞。逐步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多元文化并存,一方面为我们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和威胁。高等学校尤其如此,大学生开放的思想和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征,使得它历来都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多维空间。但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容易激进,文化多元化往往也会让他们陷入不知如何选择的尴尬境地。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学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

一、多元文化背景对大学生发展观的影响

我们在肯定多元文化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多元文化的弊端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总体说来,大学生是渴求知识、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同学能够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发展观易受影响,并有可能与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背离。

1 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发展

当代大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自小父母宠爱有加,无形中让他们树立了“自我中心”的观念。大学生推崇个性的张扬与发展,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自我发展与他人发展、社会发展之间产生矛盾。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作用下,必然使得大学生只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略社会价值的实现。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再把社会、国家的利益置于自身发展之上。如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到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条件较好的单位,而不愿选择到西部、到农村那些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 功利观念较强,奉行享乐主义

在大学生中,一些人功利倾向过重,凡事要讲“好处”,有“好处”则为、无“好处”则不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学生为了考个高分获取奖学金而在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各种助学金而提供假贫困证明等。这部分学生只注重物质价值取向,而忽视了精神价值取向和内在人文精神的修养。还有些学生奉行享乐主义,拿着父母的钱到大学里“享乐人生”。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乐于虚拟世界的诱惑;在学习上不求上进,疏离经典,满足世俗;在价值取向上盲目追星,跟着感觉走;在人际关系上“看淡红尘”,人情淡漠。

3 发展观念局限,呈现盲目发展

当今大学生,由于其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脱节,使得学生不相信理论从而淡化了理论学习,忽视了自身理论修养的提高,认为理论是空洞的说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主体性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学生简单地把发展理解为获得文凭、考几个证书、掌握一门技术,以后能谋生就行;发展目的不明确,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观念的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发展观呈现局限性与盲目性。

4 发展认识片面,缺乏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远离父母的庇护,生活与学习不再依赖父母的安排,能够独立思考并决定自己的行为,思想观念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加之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人生定位方面出现了困惑,对自我发展的认识片面,缺乏全面的发展观。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和适应新的形势,只注重提高智力素质,忽视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失衡,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 理想信念缺失,发展方向不明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头脑的侵袭,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丧失。“读书无用,趁早行乐”、“人生如梦,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等观念滋生,使得这部分大学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丧失了对前途的信心,放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还有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没有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召唤,没有跟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时代步伐,不加紧对科学文化前沿知识的学习和对自我的世界观的改造。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必须要充分认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发展观产生的深远影响,要充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丰富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内容。

1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为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性,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

2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应该是其德、智、体等综合提升、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高等院校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接班人。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时,应该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自己全面成长成才。要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不能只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活着,而应该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奋斗中,在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交叉点上找到个体生存的意义、个人奋斗的目标。

3 坚持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管理制度为准绳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学生的行为,必须遵循这一根本方法,协调好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个人

与班级、个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把个人的自我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思想活跃,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与步伐,但也容易受诱惑,自控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靠品德教育、智力教育,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管理。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对全校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三、应对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在不断丰富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高校还应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以促进其全面成才。

1 坚持以现代网络传媒为阵地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发展观教育,除了以课堂教学、活动引导等显性教育途径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等隐性的教育途径来进行。当前,网络已成为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传媒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等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建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网站,设置动静结合的栏目,开展在线答疑,积极引导学生在线交流,随时回答大学生提出的有关科学发展观的疑难问题,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的针对性。

2 坚持以课堂教育教学为基础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建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主渠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政治素质、人格力量、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在运用科学理论教育人的同时,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成为大学生的表率。

3 坚持以社会实践教育为平台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建构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是各种社会实践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开了社会实践。人要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社会实践一方面能使大学生缩短书本知识和社会需求知识的距离,促进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能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促使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因此,大学生必须不断加强社会实践,以大一开展社会调查、大二开展专业调查、大三开展专业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增强他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4 坚持以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引导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能让人为之感动、让人回味无穷,可以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引导。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以建国六十周年为契机。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我眼中的祖国”摄影、诗歌创作等比赛活动;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紧紧围绕“水文化”和“红色文化”两大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祖国的历史与现状,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使其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 坚持以“四个统一”为基本要求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四个统一”是指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向大学生提出的“坚持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实践“四个统一”是大学生实现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大学生要成长成才,实现其未来的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培养与教育,更在于自我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四个统一”为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取精华弃糟粕,并施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与途径。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桂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发展观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7,(4).

[2]李正华,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丁斌,王桂芝,蔡惠华,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4]常素芳.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培育途径(J].开封大学学报,2008,(3).

[责任编辑:李志敏]

作者:刘义杰 周倩兰 曾华东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加强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方法创新

作者简介:岑道权(1972-),男,陕西白河人,法学硕士,陕西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贫困生问题。

【摘要】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是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把学习摆在首位,确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互动机制;要不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

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高等学校能否科学发展,能否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保障,能否提高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也应在学生中扎实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教育思路,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思想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1 要把学习摆在首位,确实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是把活动引向深入的前提,也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要使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高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效果。在第二批学习实践工作中,有些高校党组织忽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存在偏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强,这是学习不够造成的。所以,只有狠抓学习,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也只有把学习搞好了,实践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学习活动首要任务是读书。要结合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重点篇目要精研细读、反复钻研,做到全面理解、融会贯通,不留死角。

学习活动还要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只有紧密运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思想实际出发,带着问题用心思考,才能头脑明澈,豁然开朗,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不断把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

2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要坚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切以培育人才为中心,以聚集人才为基础,始终围绕贯彻以人为本、以创新为主体的理念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

第一,要紧贴大学生自身特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高校要把科学发展观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运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方法,真正把大学生自身特点作为教育创新的切入点。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帮助一些大学生解决“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的问题,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确定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创新活动方式,确保活动开展富有特色、扎实有效。

第二,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按照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理念的总体思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在具体工作中尊重学生,以完全平等的身份,相互讨论,共同提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为他们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为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第三,要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高校在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所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对一切学生的关怀、关爱。

3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建立互动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课堂上、网络中、心理上的双向平等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

课堂上的互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党组织和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把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渗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弘扬主旋律的课程中。在教学中应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允许大家平等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达成统一认识,共同提高。这样的互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既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中的互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人是网络技术的主体,网络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学习实践活动可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普及率高等特点进行网络互动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设学习实践教育活动主题网站,请校内外名师、专家将专题报告或解答当前热点、难点的讲稿和思考题挂上网,引导大家阅览讨论,鼓励大家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和意见,学校安排专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解答。这样的互动交流和平等的方式探讨问题,对学生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操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心理上的互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因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而缺乏心理准备所产生的“焦虑”、“厌世”等悲观情绪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利用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起奮发进取的信心。

4 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高校要将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明确我国在科学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要大力倡导和体现出对人、对知识、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尊重,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

二是要坚持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样得不到更大的发展。大学生敢想敢干,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对发明创造有兴趣和干劲。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拥有的“知识库”、“智囊团”等有利条件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专家、导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放手让大学生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结合专业与实践,上课题、做项目、搞研究,使创新思维尽快形成创造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三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多种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德才兼备,是非分明就能对社会发展有较强的认知和应变能力,就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最终实现做人与成才的统一。在金融危机下经济前景尚不明朗,很多企业放慢了发展步伐,就业难度加大,但大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掌握一些即使企业韬光养晦时也不会失宠的基础性能力,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学习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充足气的备胎型符合人才,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以便在经济好转时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 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2) :85-88

[2] 黄文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 2009, (03) :131-132

作者:岑道权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试论大学生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法宝;大学生要又好又快地成长成才必须首先抓住发展这个要义,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还要处理和践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指导青少年认识自我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自我发展的根本方法。一句话,它是指导青少年学习成才的法宝。

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要义

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解决大学生发展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地成长成才也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党和国家是这样,对于大学生同样是这样。只有自己发展了,成长成才了,将来走向社会才有立身之本,立业之本。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应努力成为主动发展、积极发展、健康发展和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好发展的动力问题。内因是发展的根本性原因,解决内因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地认识到我要发展,我必须发展,坚定发展的理想信念,从而百折不挠地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其次,发展尚需要有一定的外因,外因是促进发展的条件。这除了社会提供的有利的发展条件外,还需要学生自己争取和创造,比如处理好与同学、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学习、工作与爱情的关系等。处理好以上第一个关系,使自己在相互帮助、合作中共同提高;处理好第二个关系把学习、工作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获得双赢。

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第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发展的实现。

第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我们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更坚信,知识和能力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大学生在发展中要着重解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这“两次转化”。

第三,德智体美四者之间的关系。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第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定向、指路。实践是理论的来源,而且检验和发展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即知与行的关系。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立身处世的基础。

二、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高职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就应该把握这个核心,并以此为发展自己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具体说来应当把学习目的和职业选择都建立在“为了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上,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力量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又具体的体现,也是实现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三、踏实践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发展还应当是有重点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大学生践行这些要求就应踏实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学习为重点(中心)。聚精会神的读书,一心一意的求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习成才,不能离开这个主题。抓住这个主题就必须发奋努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永不懈怠。大学生首先要抓好专业知识习这个主题,只有如此,才能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打下科学文化素质的坚实基础。

第二,坚持在促进知识学习、进步的基础上推动个人的全面进步,促进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综合素质的不断推进,单纯追求科学文化素质,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专业学习难以持续,而且最终专业成绩难以搞上去,即使搞上去了,也不能适应社会,于社会无用。

第三,坚持理想信念,增添发展动力,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如此,就能为自己的发展定向和加油。其次,在实践中还应当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特别是要进行学习的革命,改革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单位时间内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只有不断地进行思维、学习和实践创新,并取得看得见的进步,才能形成成长成才、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再次,坚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预则立,不预则废”,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长远的打算。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理论知识的学习钻研和实践技能培养锻炼;统筹兼顾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发展;统筹兼顾学习、工作、生活的安排;统筹兼顾学习、休息和锻炼的时间布局;统筹兼顾专业学习与勤工俭学或校外打工的关系等,以免“单打一”或犯“顾此失彼”的错误。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的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健康、和谐、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席美珍.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战略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9(1).

[4]徐军,胡传健.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蔡开炳

上一篇:历史概括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文史结合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