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借助社会调研、案例分析及模型建立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积极变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宏微观角度提供了对策建议,以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论文 篇1:

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的增多,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至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金融市场也有一席之地。本文在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之上,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金融衍生品市场当下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证券市场;发展策略

一、场外金融衍生品

1.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对家银行当中,柜台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相比银行间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相对显得较为薄弱。截止2011年统计,在我国一共只有30家不到的商业银行具有柜台衍生品交易业务试运行的交易资格,但是真正开展业务的银行又大打折扣,只有不到20家银行。推出的产品有外汇期权、利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诸多金融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加大,实体企业和居民个人在面对波动的利汇率带来的风险时,选择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人群逐渐增多,为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带来了机遇,规模也相对扩大。

2.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声明:凡是符合银监会受理条件的民营银行予以申请和运用。因此,我国民营银行相继在我国各大省市和地区崛起,民营银行数量的增多,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也水涨船高。在这之前,银行间场外金融衍生品一直以来都是以国有5大行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场外衍生产品市场涉及面广泛,不仅包括期货、期权等基础衍生品,也涉及利率、汇率等方面。银行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对市场份额的占领也存在差异。在多种类型的银行当中,以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主导,交易量占据市场份额绝大数。在2011年的数据统计中显示,银行间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多达15.3万亿元,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其中汇率衍生品交易为12.5万亿元,占总交易量的82%,利率衍生品交易量为2.8万亿元,成交量在18%,其中又以人民币外汇掉期和币种利率互换交易为银行间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品种少、限制多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产品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满足客户的虚拟的、能为客户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发展至今,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丰富,我国场内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在2012年的财经新闻中披露,有29个商品期货品种在我国的多家交易所上市交易,产品涵盖的行业包括农业、建筑业和地质能源等多个行业。尽管我国商品期货品种涉猎我国多种行业,但是产品在行业内部的细化还有待完善。例如建筑行业包括房屋修建、交通设施兴建等多个层面,没有针对性的衍生品为其服务。在国际金融市场的100%份额当中,商品类衍生品的成交量只有10%左右,而金融类的衍生品是商品类衍生品的9倍,成交量多达90%。而我国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较少,品种单一,不能多方面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其中的缘由也不难想象,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在产品研发和销售层面上不能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提并论,产品的参与者也局限于金融机构,还没有对企业和居民个体开放。并且诸如货币掉期、利率互换等衍生品的交易也主要集中在银行的市场范围之内,导致市场流动性低下。

2.对于金融衍生品限制过度,不利于市场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不是实物的交易产品,同实体商品一样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监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证监会、保证金监控中心等五大金融监管机构的共同监管。而场外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多方面的监管。不管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受到了来自监管机构的严厉监管,发展形式严峻。虽然保障了客户的权益,但是也妨碍了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开拓。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和美国的三级监管体系相比,实际上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是证监会和下属机构的管理,期货协会在其中的监管作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没有尽到自身的责任。金融衍生品在产品研发还是销售在审批上同样严格,这就和以前人们到银行贷款一样,不仅手续繁多,同样程序繁多,需要一级一级向上逐层审批,最终审批落在国务院身上,国务院的最终决定才能决定该产品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近乎苛刻的审查降低了期货市场的运行速度,也从一定程度上挫败了研发人员对产品研发的信心。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得不到肯定,导致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变慢,进而导致期货市场的交易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管能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减少投机的存在,能为金融衍生品市场营造好的环境,规避市场风险。但是如果过度的监管同样会遏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像手中握有一把流沙,握得太松沙子会流失,握得太紧沙子同样会流失。这无疑是对监管机构的一个提醒: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更需要是来自监管机构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而不是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措施。

3.金融衍生品市场工具匮乏,不利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的发挥

实体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除了要面临来自同行业的压力之外,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并且实体企业自身还存在管理风险,来源于采购、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环节,并且是环环相扣,而管理风险时企业自身能够把控的,因此,合适的工具(远期、期货、期权等)能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风险进行对冲。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工具匮乏,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就好比单一的解决办法不能解决多种问题,同样企业的道理:企业的非线性风险不能依靠单一的期权期货产品,风险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以2012年新加坡交易所的铁矿石掉期合约8月份的交易数据为例,当时的成交量大在1500万吨左右,持仓量在920吨左右,而亚洲钢厂和贸易商家在其中的交易量只占到了其中的13%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市场还达不到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

4.我国金融衍生品缺乏国际影响力

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都是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都只针对本国的居民和金融机构开放。完全没有让金融衍生产品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打算。因此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对国际的影响力不足,不论是交易价格还是销售定价都是根据自身国情设定的,没有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金融衍生品定价,这让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这块,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在参与国际贸易定价等方面受到限制。

三、构建我国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战略

1.逐渐确立市场监管主体和设立主体相分离原则

我国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特殊产品,市场还有待完善,因此我国的交易所在对监管主体和设立主体的划分上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在职能上没有明确分工。归根结底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我国交易所成立初期没有明确的参考对象,一味的自我摸索,越往后便形成了“自家土地自家耕”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导致的,管理层凭借着管理好人才才能进一步管理好事情的思维方式作为经营理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管人、管事不分家的局面。这样的管理经营模式确实也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合理有效的规避了一些风险。但是市场的发展是向前的,当衍生产品市场度过了发展初期,发展步入正轨时,这样的管理经营的弊端也随之而来,并且弊端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到衍生品市场现阶段的发展。在此情况之下,为了让衍生品市场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交易所必须对现阶段的市场监管进行改革,明确监管主体和设立主体的职能所在,并充分履行其职能,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衍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给金融衍生品市场予以保障,为产品创新、销售等市场经济行为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规划先行,尽早形成完备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序列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从发展之初到现在,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2011年我国推出了首个金融期货品种:股指期货,并在同年加快了国债期货和原油期货的上市。但是在成绩的背后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品种数量单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市场功能的发挥还是滞留在发展初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带来契机,中国银行、银监会等金融机构要将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切实完成工作的推进进度,健全我国的期货,多方面的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同时,注重期权交易,期权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产品,只有时机适合才会出现的一种衍射产品,因此,期权交易不仅是市场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能为我国的实体企业和诸多的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护,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率,提高市场影响力。并且要积极研发汇率期货和汇率期货,和国际接轨,为今后金融衍生品市场走向国际投资做足准备。

3.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国际定价中心

放宽眼界,从世界各大交易所和交易集团的角度来看,开放性的销售经营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国际上的金融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除了面向本国的投资者和实体企业之外,还面向国际上的境外投资者。在国际领先的步伐之下,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之下,没有走出国门。金融衍生品交易还是只局限于本国的居民投资者和实体企业,只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企业和投资者才能参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了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在国际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放境外期货业务,树立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培养有竞争力的期货公司,并且开放我国的期货品种,满足国际上的需求,为我国金融市场冲击国际地位积攒力量,保障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为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4.推动金融机构发挥场内外市场桥梁的作用

从国际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经营经验来看,在国际上不论是为了追求盈利的商业银行还是国家政策兴起的各大投资银行在向各地区的实体企业提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服务后,他们本身都不愿意持有风险寸头。金融衍生品市场不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都各自不同的清算方式和经营模式。场内市场由于流动性好,监管到位等原因,在降低另一项投资的风险上投资有着读到的经营,通过这种投资方式将自身潜在的活着明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场内市场根据完善的风控体系设备,经过周密的运算和分析,对自身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能很好的把控。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两大主导市场,在实际经营当中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自身的职能强化了实体经济的运营能力,为实体经济在实际经营中规避了不少风险。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来自国际上的经验,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融合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的整体,推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交易机构参与到交易当中,并使之成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桥梁,发挥场内外市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刘伟琳,赵文荣.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历程回顾、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理论界,2010(09).

[2]李志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华北金融,2014(02).

[3]林清泉,罗刚.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1(04).

[4]易泓舟.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

作者简介:李富斌(1995.02- ),男,汉,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本科在读,长江师范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李富斌

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论文 篇2:

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借助社会调研、案例分析及模型建立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积极变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从宏微观角度提供了对策建议,以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衍生品交易规避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金融衍生品 套期保值 金融监管

金融衍生品以其不可替代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为交易主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理财和避险工具。但金融衍生品设计复杂、组合多变,本身蕴含了极大的交易风险,若运用不当,非但未规避原有的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企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价格、利率、汇率风险等,因此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又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目前在企业的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的积极变化

1、企业方面的改进

企业方面的显著变化在于利用衍生品理财和避险时更加科学和审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交易风险,以避免重蹈深南电、中信泰富等企业的覆辙。具体而言,一是部分企业加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二是引进金融衍生品交易专业人才,三是通过向专业机构咨询后再从事交易等等。这些积极变化可以以深圳康佳集团为例加以印证。深圳康佳集团2009年底制定和出台了严格规范的金融衍生品投资管理制度,对衍生品投资的审议程序、风险控制及后续管理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并高薪引进衍生品交易的专业人才。对衍生品投资有类似举措的国内企业还有很多,如中兴通讯、国电长源电力、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都从前期国企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中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风险、漏洞和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2、政府方面的改进

金融危机过程中众多国企的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企业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治理结构缺陷、套期保值和投机目的交织等是决定性内因,但政府对衍生品交易重视程度不够、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危机过后,政府针对衍生品市场发展和交易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规范企业衍生品交易行为、降低交易风险、促进衍生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如2009年3月24日和7月9日,国资委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各央企集团总部加强衍生品业务监控,并及时向国资委上报从事衍生品业务的情况;2011年1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银行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管理办法》,从总则、市场准人、风险管理、产品营销与后续服务、罚则等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品业务进行系绕性规范。二是增加衍生品交易品种。近两年央行相继推出了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衍生产品,2010年4月16日又成功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堪称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微观方面

(1)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存在新的认识误区。众所周知,金融衍生品交易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加之近年来媒体对我国企业衍生品交易巨亏事件的报道,一些专家学者还公开大肆批判金融衍生品,更进一步扭曲了公众对金融衍生品的认识,很多企业主观上无限放大衍生品风险,而忽视衍生品在理财和避险中的积极作用。很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近期内不考虑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财务管理。小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更加消极。这种因噎废食、纠枉过正的反应正是此次金融危机和企业衍生品交易巨亏案例消极影响的具体体现。

(2)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程度低。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比例依然很低,数据表明,只有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才将金融衍生品运用于财务管理中,这与西方国家企业的普遍参与形成鲜明对比。根据ISDA200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1家涉足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占比高达94 2‰而我国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利用衍生品的比率只有62%,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几乎100%),也落后于韩国(87%)和中国台湾(80%),与国际平均水平83.33%也相去甚远。世界500强企业尚且如此,中小型企业利用衍生品的比例则更低。

(3)企业盲目选择场外交易。场外交易的不透明和高风险性是导致众多企业衍生品交易频频失利的主要原因,深南电、中国远洋事件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在后危机时代,仍有企业盲目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广东东凌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公司是我国内资食用油行业中规模仅次于中粮集团的产业龙头。2009年该公司年报显示,衍生品交易出现了6546万元的巨额亏损,其中大豆期权合约亏损6276万元。鉴于目前我国期货交易所中尚无推出大豆期权合约,所以可以推断该公司进行场外交易是导致巨额亏损的根本原因。

(4)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依然匮乏。金融危机中企业衍生品交易亏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危机之后这一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在进行衍生品交易的企业中,基本上没有引进金融衍生品交易人才,而是由财务人员代为从事衍生品的交易及管理事项,很多交易人员对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缺乏基本了解,甚至看不懂英文交易合同,只能靠投行的翻译和介绍了解相关信息,在与国际投行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很难做到公平交易和对等谈判,交易亏损在所难免。

2、宏观方面

(1)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大多数公众对金融衍生品的内涵、功能、风险、定价等知识知之甚少,这一状况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未充分认识到衍生品在企业理财和风险控制中的重要功能,未采取积极措施培养衍生品交易专业人才,更未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普及金融衍生品知识,未能为各类交易主体提供良好的学习金融衍生品知识的平台。

(2)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一是场内市场发展缓慢,交易品种较少。目前仅包括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银行间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业务,缺乏期权、互换等衍生产品,很多特定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尚未开发。二是投资者范围不广。目前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均是面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的,一般投资者的避险需求难以满足。三是国内金融机构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欠缺,企业在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上受到限制,部分有保值需要的境内企业只能参与境外投资银行提供的场外衍生品交易,也为交易失利埋下伏笔。

(3)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架构不合理,监管体系不完善。目

前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架构不适应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需要,因为衍生品交易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一方面有各自的主管机构监管,但同时场内衍生品市场由单一部门监管,必然导致多头监管、相互协调的局面,衍生品交易的高风险性客观上要求监管的及时性,而机构之间的协调需要时间,很可能会因为监管机构的认识和行动时滞导致交易亏损。此外,行业协会及交易所的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电加大了交易风险。

三、后危机时代提高金融衍生品运用效率的措施

1、微观方面

(1)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综合危机前后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错误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片面强调衍生品的避险和套利投机功能而忽视风险的激进态度,二是片面放大衍生品风险、忽视衍生品在理财和避险中积极作用的消极态度。为此,企业首先应辩证看待和客观评价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功能和风险;其次,企业应积极培养和引进金融衍生品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改善在衍生品交易中与国际投行等对手的不对称地位,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成功的概率。

(2)坚持套期保值原则、不做投机。企业在衍生品交易中,应充分考虑自身的避险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谨慎选择交易品种,套期保值金额要完全对冲,避免交易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如在期货交易中,期汇交易总量应与同期的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避免头寸暴露;在期权交易中,只做风险有限收益无限的期权的买方,不做风险无限收益有限的卖方等。

(3)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制度。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形成董事会的内部制衡机制,将风险化解在决策过程之中。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成由风险决策、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三部门组成的相互牵制的风险控制体系。三是建立高管层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董事的勤勉与诚信,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建立健全经理层激励约束与绩效评价机制。在衍生品交易中,应充分发展理财专家的作用,限制外行经理层的权利。

(4)坚持场内交易,避免场外交易。场外市场交易的主要特征是合约的非标准化和一对一交易,其实质是一种私下交易。由于交易过程比较隐蔽、信息不对称、市场流动性差、缺乏据以进行逆向操作以对冲头寸的竞价机制和清算系统,所以大大增加了交易风险。此外,因不涉及公众投资者,场外交易也是政府监管的“真空地带”。中航油的航空煤油期权交易巨亏就是在新加坡纸货市场(场外市场)交易中产生的。交易所内交易则相反,具有和约的标准化、交易公开透明、流动性强、政府监管到位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的系统风险。

2、宏观方面

(1)政府应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推介力度。一是政府组织金融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针对企业高管层普及衍生品知识,介绍典型成功和失败案例,提高企业对衍生品交易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政府出面,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金融衍生品专业人才,逐步改变企业与衍生品交易对手的不对称博弈局面。如政府可鼓励高校开设金融衍生品专业,加大对金融衍生品课题的研究投入,使高校成为培养金融衍生品人才的摇篮。三是政府出资建立衍生品模拟交易机构,对外提供衍生品交易前的决策过程及方法、交易过程中风险监测控制方法、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处理及止损方法,并鼓励企业参与模拟交易过程,为现实中的衍生品交易打下基础。

(2)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场外与场内市场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可替代性,但两者的区别非常明显:场外交易由于是一对一交易,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另外场外交易缺乏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交易效率大大降低。而场内由结算所作为中介,可以极大地降低信用风险,并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作为新兴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信用环境欠佳,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较大,应当优先发展场内金融衍生品,场外市场作为有益的补充。

(3)加强政府监管架构的调整与协调。尽快建立起以中国证监会为场内衍生品市场监管主体、交易所和行业自律为辅的立体监管格局。首先,应加快立法建设,为衍生品交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交易体系,保证交易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强调交易所的自我管理和监督,以保护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和保持市场的流动性和高效性。再次,重视行业和企业自律。在国外,行业自律组织属于衍生品市场三级监管体系中的一级,是对政府宏观监管的重要补充。

(4)成立专门的衍生品交易机构,为企业衍生品交易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参与衍生品交易的主要是国有企业,在专业人才匮乏、交易技能低下的现阶段,为尽量降低国有企业衍生品交易风险,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建议由国资委出资成立专门为国有企业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机构,高薪聘请金融衍生品人才。有理财或避险需求的国有企业可与该机构签署委托交易协议,由该机构全权负责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对于有衍生品交易需求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则可借助专业投资机构从事交易,以充分发挥专家理财的优势,有效降低交易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志军、魏凤莲: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6)

[2]杨锦之、洪渊: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J]当代财经,2007(3)

[3]张娇、陈晓倩: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经验及借鉴[J]商业经济,2009(4)

作者:李文新 方玲玉 李彤

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论文 篇3:

交叉经营金融管制该怎么放?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需要观察,要有需求,然后有金融机构满足这些需求,监管部门保证这个市场的供给或需求之间能够健康规范地运行,对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准备。”赵锡军表示,目前可能要注意的问题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衍生产品的交易服务、供应、购买,这方面的活动可能会越来越多,怎样在互联网上进行衍生产品的交易,监管方面要提前做好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融入世界经济步伐日益迅速,我国高层及学界都在思考,如何让金融衍生品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否应该再次允许金融机构交叉经营也成了社会热议话题。纵观国际,美欧已经持续使用交叉经营模式多年。交叉经营对我国哪些行业会有好处,政府应该何时放松管制、如何放松,以及放松到何程度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交叉经营呼声渐高

距离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已经一年有余,其对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实行交叉经营的呼声逐渐增大。

交叉经营又称混业经营,是相对于金融分业经营而言的。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既可以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又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关注金融市场研究的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金融系访问学者杨华向《经济》记者评论称,“交叉经营对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很有好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其银行业实施了交叉经营,所以规避了风险,避免了银行遭遇破产的窘境,稳定了整个金融体系。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美国银行收购了美林集团,避免了投资银行破产给消费者带来的巨额损失,市场信心得到安抚,华尔街金融秩序得以保持”。

交叉经营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其中尤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德国的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交叉经营。“西方在总结金融危机经验时曾多次提到,德国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始终坚持并优化金融机构交叉经营模式。”杨华表示。

而且,我国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现有的产品种类较少,范围较窄,交易限制较多,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受限,交叉经营恰好可以促进这个市场的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童林则向《经济》记者分析称,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如股指期权、国债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等与我国的实体经济总量尚不匹配。“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优先次序来看,应该加快壮大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因此,在对场内金融衍生品继续实行审慎监管的同时,还应多考虑促进市场的发展。”

“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零和博弈市场,有人买单时还需要有人卖单,而允许机构交叉经营将有助于市场活跃及发展。”童林解释称,交叉经营模式意味着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参与,这无疑可以方便股指期货市场建仓。“金融行业的交叉持牌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可以锁定风险,避免大规模抛售股票对现货市场的压力。我国这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股指期货的推出为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提升了股票市场的内在稳定性。尤其是在遭遇快速下跌的极端行情时,大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在流动性更好的股指期货市场里建仓,达成锁定风险的目的。”

然而由于分业经营,我国很多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相对封闭、垄断和初级的境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规避风险及定价作用。

此外,童林表示,“资本市场的高效配置,必然要求金融衍生品资产定价及风险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品涉及保险、理财、债券、期货等,交叉经营后金融机构的出路也会更广。”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也认为,金融衍生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精确定价、灵活避险的需求,还能有效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同时还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弹性,从而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政府鼓励不同机构交叉经营的意愿也在增强。“这些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作为金融衍生品之一的债券的扩展渠道,为国家的融资及发展提供更大便利。债券销售之前主要依靠商业银行,很多都是老爷爷、老奶奶在银行门口排队购买,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市场。因此我国其实一直希望在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债券品种在不同市场的交叉挂牌及自主转托管机制,促使商业银行以外的机构有序参与,以促进债券跨市场顺畅流转。虽然1995年在中国的债券期货市场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事件,但在合理完善的监管下,政府仍然愿意鼓励不同机构交叉经营债券。”童林举例称。

此外,尽快实现交叉经营,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积攒经验,尽快培养出能同国外机构竞争的实力。杨华认为,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打算以原油期货为突破口,逐步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期货市场。“在我国,无论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金融期货市场,抑或是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均由我国的金融机构培育而成,而我国的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机构监管较严,因而发展严重不足,将难以获得与国际机构同台竞技的实力。”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阻碍交叉经营的金融牌照效应已经在逐渐弱化,交叉经营也已经逐渐被我国市场接受。例如此前出台的“国九条”也明确提出实施公开透明、进退有序的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

交叉经营要立足中国国情

实施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能管理风险,但使用不当也会引发风险。证监会多次表态,在批准发放交叉经营牌照前要经过论证。一方面要执行“国九条”,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效率,方便更多的金融机构及实体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也要兼顾风险防控,不断健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法律规范体系、基础制度和监管架构,强化以“看得见、说得清、管得住”为核心的风险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对此,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经济》记者表示,金融衍生品绝对不要为了金融创新而创新,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创新。“金融发展不要越来越像离线的风筝,脱离实体经济的线轴,在天空中莫名其妙地乱舞。金融衍生品交叉经营是指在风险控制的原则下实现资源共享。中国的交叉经营之路有诸多现实约束。首先,分业监管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其次,一些金融机构对交叉经营的风险考虑不足,匆忙踏上交叉经营的道路,有着明显的盲目性。毕竟,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远非一日之功。”

而“国九条”发布一年多来,证监会、银监会作为执行者,对允许金融机构交叉经营所遇到的难题最为清楚。目前来看,如何控制杠杆风险应该是摆在两个监管机构面前的最大障碍。

证监会多次发文表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放宽交叉经营的业务准入,实施公开透明、进退有序的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积极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证券期货服务业,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以相互控股、参股的方式探索综合经营。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获得证券牌照,进行交叉经营能更好地发挥银行整体协同作用,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二。

但证监会却多次在明确并肯定了推动建立现代投资银行必要性的同时,表示不急于向商业银行开放交叉经营牌照。此外,证监会还表示,实施金融机构交叉经营尚无明确时间表。证监会高层认为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在研究我国金融机构在衍生品市场的交叉经营问题时,不仅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遵循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立足于中国实际,使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服务。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曾表示,要研究好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机构交叉经营法律法规。与混业经营模式密切相关的交叉风险传染和被掩盖起来的过度风险积累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如何避免过度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杨华介绍称,在我国初建资本市场的时候,世界资本市场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分业管理模式,一种是在欧洲如英国、德国普遍推行的交叉经营模式。1930年的大萧条,美国银行业出现倒闭潮,连带着其他行业也随之垮掉,所以不得不采用严格的分业管理模式。后来,中国吸取有关美国分业管理的经验和建议,把国内原本的交叉经营模式转变成了分业经营。“此后美国发现分业经营对避免双刃剑伤到自己是有帮助的,但也无法享受对冲交易带来的风险规避红利,因而美国最终也采用了交叉经营的模式,但我国却没有继续跟进。”

德勤战略发展主管合伙人石乐福向《经济》记者表示,金融交叉经营牌照在逐渐放开的初始阶段,会导致竞争的日益加剧,也会给监管部门带来更高挑战,但在加强管理和完善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帮助市场规避风险,具体应该采用交叉经营还是分业经营,什么时候实行交叉经营则应视市场反应而定。

交叉经营在中国路途漫漫

左小蕾认为,目前我国市场的首要需求并不是急于允许金融机构交叉经营以增强流动性,而是需要先建立一个理性的、有序的健全市场,“现在的市场已经变得处处投机,金融衍生品的本质应该是风险控制,而整个市场却急功近利,为赢取利润不顾杠杆风险,用其来加倍投机,这已脱离金融衍生品本质,应严格控制这种疯狂游戏,不然市场将会变成赌场。这种环境只会让大家更疯狂,保护投资者更无从谈起。”

事实上,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也一直是各界所担心的。石乐福表示:“金融机构交叉经营可以扩大市场流动性,但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时,金融衍生品的杠杆属性也可以将风险瞬间扩大百倍。”

杨华也介绍称,美国转为交叉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使其商业银行能够进入这个专业市场从而分散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这一经营模式在美国经过了深入论证,美国为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这为后来金融危机时美国银行的存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起步较晚,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现实中存在金融衍生品监管与金融创新激励不相容的矛盾。

杨华认为,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经验,先在立法和监管方面制定出框架,然后逐步进行试点。“金融衍生品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控制市场风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转移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信用、市场、经营等各类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管理,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市场来吸收和分散这些风险的。”

“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超过700万亿美元,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和500强企业大部分都已参与其中。”石乐福称,在金融市场新结构中,间接金融市场和直接金融市场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金,只有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才能给企业大胆创新发展提供信心,由此看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在监管方面,由于监管主体比较分散,仍需要进行统一协调。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巴曙松曾表示,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实行的是多头分业监管模式,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等政府机构集中监管、交易所一线监管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期货业协会等自律监管组成监管体系,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在法律体系设计上,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外汇管理条例》、《合同法》、《担保法》等为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规范,但是单独针对金融衍生品的立法还处于空白。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完善之处。”

而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石乐福认为,今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交叉、渗透将会越来越多,这对未来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预期判断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理性,盲目的投资和跟风行为加剧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性,通过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质的金融研究人员,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将获得极大的提高,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有很高的数学、金融、IT等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能力将研究转化为可以应用的方案。”

作者:崔博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工程审计论文下一篇: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