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包含诸多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股市的较大幅度波动。本文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的原因,其次重点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其对股市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1: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摘要】 房地产价格是重要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运用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财政、货币政策通过房地产价格作用于经济的传导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比财政政策的传导更畅通,房地产价格对总量经济又重要的影响作用,房地产价格作为政策的一个传导途径,其效率不高。

【关键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SVAR

一、问题的提出

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从早期凯恩斯的IS—LM模型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都对财政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合理地分析。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知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而这些内生变量对政府政策是敏感的,特别是财政政策。因此,合适的财政政策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传导机制一直是政策研究的焦点问题,房地产的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为其提供物质资料,并且房地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因此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它包含前后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即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传导到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如何将财政政策的信息传导到实体经济。

为分析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及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数据出发,采用结构式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通过建立财政支出、广义货币供应量、房地产价格和工业增加值的联立方程,考虑财政、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关系,利用SVAR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变量间波动的动态影响,从而对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

二、变量选择与检验

(一)变量选择

考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和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包括财政支出(EX)、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代表货币政策)、GDP(代表经济增长)和房地产价格(P)的四变量建模。由于GDP只有季度和年度数据可以查找,并且我国季度GDP是采用累计核算,因此这里用工业增加值来代替月度GDP的数值。对比历史数据,工业增加值与GDP的变动趋势高度一致,因此用工业增加值(IND)代替GDP是合理的。数据区间是1998年1月到2008年5月,主要来源于亚洲经济数据库(CEIC)。

(二)数据预处理

观察四个数据的曲线图,发现财政支出、工业增加值、房地产价格这三个数据序列都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于是先对这三个序列用X-12进行季节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对财政支出(EX)、工业增加值(IND)、房地产价格(P)季节调整后的值取其自然对数,同时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也取其自然对数,预处理后得到变量表示为LNEX、LNIND、LNM2和LNP。

(三)平稳性检验

用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对所有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发现所有变量的原序列均不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表1列出了平稳性检验的结果,滞后期根据AIC、BIC准则确定。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ADF检验中包括常数项和趋势项;***表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D表示一阶差分)

三、模型构建与识别

向量自回归(VAR)方法是分析宏观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時的一个普遍应用的工具,VAR模型可以对多个变量间动态关系进行描述,而不需要区分这些变量是内生的或是外生的,并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IRF)和方差分解可以分析某一变量扰动项的新息(innovation)对模型中所有变量的的冲击效应。尽管VAR有这么多优点,但它却只考虑了各个变量与它们的滞后期值的相互关系,而在现实经济中,很多宏观经济变量不仅与本身及其他变量的滞后期值有关,还与其他变量的同期值有关,即忽略了变量间存在的理论关系。基于此,结构式VAR能够依据现有的经济理论,考虑变量间的同期关系,从而相比较于无约束的VAR能更精确地去解释变量间的动态关系,所得到的扰动项就是模型所不能解释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滞后阶数的确定

确定S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时,依据对数似然函数、AIC和BIC准则综合判断,下表是滞后1~10阶的对数似然函数值、AIC值和BIC值,最终确定模型最合适的滞后阶数为4。

为能够估计SVAR模型,本文对模型做了部分短期约束,并考虑了货币供给因素的影响,在此约束条件下估计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的变动对房地产价格和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得到如下结构式向量自回归模型(Structural VAR)模型:

政支出上的结构式冲击,也称为结构式残差。?着t的协方差为单位矩阵,即?着t~VMN(0,In)

当B可逆时,上述SVAR模型可以写成VAR模型的形式,简化式残差是结构式残差的线性组合,是一种复合冲击。

(二)模型的识别

为了识别冲击,需要对B矩阵施加4(4-1)/2=6个限制条件。根据四个变量之间的经济意义,提出如下假设:

(1)当期的工业增加值只受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不受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的影响。

(2)房地产价格不影响当期的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

(3)工业增加值不会影响当期的房地产价格。

(4)工业增加值不会影响当期的财政支出,但会影响当期的货币供应量。

在上述四个假设下,令矩阵B的对角线元素都为1,得到矩阵B的估计如下:

B= 1-88.09 0 0 01 -3.02 -15.480 16.0901-1.46 0052.38 1

四、实证结果分析

得到模型的参数估计滞后,首先对模型进行Johanson协整关系检验,其中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都表明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模型中所有根的模都小于1,在单位圆内,于是得到模型是稳定的这一结论。然后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一)脉冲响应

货币供应量的一个单位脉冲对工业增加值在长期内有一个正向的影响;而财政支出的单位脉冲对工业增加值有微弱的负向影响,这种负向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房地产价格的单位脉冲对工业增加值在长期内有显著地促进作用,这充分说明了房地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方差分解

从图1的方差分解结果来看,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和工业增加值有一定得影响作用,但其影响作用不强。

五、结论

第一,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强度大于对财政政策的反应强度,并且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持续性较好。

第二,房地产价格对工业增加值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这也充分证明了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的有力引擎,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第三,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有一定的作用。相比而言,房地产业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作用比在财政政策中的传导作用更大。

第四,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近半年的时间才能对总体经济产生明显的调控作用,因此,国家经济决策部门在利用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要考虑政策工具的时滞性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柴慧菊

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2:

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摘 要:宏观经济政策包含诸多政策,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投资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中国股市的较大幅度波动。本文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的原因,其次重点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其对股市的影响。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股市

1.前言

政府调控、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资金入市是研究中国股市的约束条件或前提条件, 似乎是不说自明的。中国股市设立以来, 政府调控股价指数高低的政策性作法, 不断实行。最典型的如1994年三大政策, 1997 年人民日报社论, 1999 年的五一九行情。股份公司的设立要政府批准, 控制较严, 而企业上市数量长期由政府控制和分配。股市的一个功能是为国企解困和改革服务, 上市公司的多数是国企改制以后上市的。而股市证券商基本是国有企业, 甚至近几年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由这些证券商发起的。中国股市的入市资金除了私人资金之外, 国有控股公司的资金、证券投资基金以至银行资金都具有国有企业资金的特点, 具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下类似的资金特点[1]。中国股市的这些现象, 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不存在, 即使在其它新兴的证券市场也不存在, 或者只是微弱地存在。中国股市的上述鲜明特点,就注定了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对股市造成重大影响。

2.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活动,它体现着国家与其有关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国家财政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纯收人。其大小取决于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财政政策的正确与否,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公共事业、教育、国防以及社会福利,国家合理的预算收支及措施会促使股价上扬,重点使用的方向,也会影响到股价[2]。财政政策是除货币以外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另一种基本手段。它对股市的影响也相当大。下面从税收、国债二个方面进行论述。

国债是区别于银行信用的一种财政信用调节工具。国债对股票市场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国债本身是构成证券市场上金融资产总量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国债的信用程度高、风险水平低,如果国债的发行量较大,会使证券市场风险和收益的一般水平降低。其次,国债利率的升降变动,严重影响着其他证券的发行和价格。当国债利率水平提高时,投资者就会把资金投入到既安全收益又高的国债上。因此,国债和股票是竞争性金融资产,当证券市场资金一定或增长有限时,过多的国债势必会影响到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量,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4]。

税收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实现其职能而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国家财政通过税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调节证券投资和实际投资规模,抑制社会投资总需求膨胀或者补偿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5]。运用税收杠杆可对证券投资者进行调节。对证券投资者之投资所得规定不同的税种和税率将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税后实际收入水平,从而起到鼓励、支持或抑制的作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有以下几点:减少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可以增加企业收入,从而提升股票价格。增加财政赤字,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政府采购会增加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价格。居民收入增加,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增强,提升股票价格。政府直接投资增加,比如投资能源、基础设施、住宅等,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提升股票价格。

增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形式,财政补贴会提高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提升股票的价格。紧缩性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与上述情况相反。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非常复杂,投资人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3.货币政策对股市影响(货币政策10年来对股市的影响):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最近10年来对中国股市有着巨大的影响。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估值较低的股市长时间上升,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通常导致估值过高的股市长时间下跌。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最近10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和股市有着巨大的影响。从上表分析可知,松动的货币政策一般能引发牛市,如06-07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直冲历史最高6124点;相反,从紧或者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往往导致股市表现不佳,持续向下调整。由此可见,货币政策与股市有极大的相关性。

3.1 2001-2005 年的熊市

2001 年初,中国股市估值过高、泡沫严重。2001 年5 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抓紧拟订严禁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操作方法,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降低和防范信贷风险。"2003 年8 月,为了抑制流通中资金供给过快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央行在保持低利率的情况下,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之前的6%逐渐上调到2004 年的7.5%。2003-2005 年,中国央行发行的央行票据总额约为1.8 万亿元。货币政策出现"稳中从紧"的倾向。M2 增速从2003 年8 月最高的21.55%逐渐下降到2005 年初的14%。在这种情况下,上证指数震荡下跌,到2005 年6 月,一度跌破1000 点。市场估值水平回归合理,上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跌破16 倍。CPI 也由2004年7 月的5.3%逐渐下降到2006 年初的0.8%。

3.2 2006-2007 年的牛市

由于通胀回落,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一年定存利率在2%附近维持了很久,直到2007年才真正进入加息周期。M2 增速连续两年维持在1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市由于估值偏低、股改启动、大量外资流入(贸易顺差+外商投资+热钱),经历了一轮大牛市,从2005 年最低的1000 点到2007 年最高的6000 点,两年多时间里上涨了500%。市场再次进入泡沫状态,上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一度接近70 倍。

3.3 2009 年的牛市

2008 年底,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的货币政策出现重大转向。2008 年11 月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一年定存利率从10 月开始下调,到12 月已经降至2.25%。存款准备金率也相应下调。中国政府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非常坚定,从11 月份开始,新增贷款急剧上升。2009 年1-3 月,每月新增贷款连续超过1 万亿。到3 月份,M2 增速已经达到25%,为近10 年来的新高。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A 股市场强劲反弹,到2009年8 月4 日,上证指数收于3471 点,上交所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约为30 倍,出现轻微的泡沫。

3.4 2010年到2013年熊市

宽松货币政策一般都会导致通货膨胀。从2010 到2011年,中国的CPI 分别为3.3%、5.5%。但是2012年CPI降为2.6%。自2010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在12月5日下调0.5百分点,累计涨幅达到2.5%。面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A 股市场经历长达两年的漫漫熊市,上证指数长期在2000-3000点盘整。

4.结束语

本文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股市做了一个全面的回顾。基于我国股市是政策市这一性质始终存在,因此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任何举动都会引起股市的动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牛市,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保守的货币政策引起熊市。

参考文献:

[1]张兴昌.中国股市特殊性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经济学研究.2002.04

[2]龙飞凤.财政货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影响.[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11

[3]周敏倩.财政投资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1996.06

[4]何宜庆;陈平.股市与债市之间波动溢出效应及动态相关性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2012.03

[5]刘玮玮.我国股票市场的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6]陈迪平.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股市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战.1998.05

作者简介:赵洋华(1987-),男,湖南衡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金融学,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作者:赵洋华

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3:

经济政策主要变量对控制中国失业率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失业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国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回顾各种经济学派对失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经济政策对控制失业率是否有效,在简要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影响的基础上,选取1991—2011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货币发行量以及财政支出,通过对三者进行单位根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三者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货币发行量对失业率影响较大并且较稳定的结论,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货币发行量和财政支出与失业率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如何控制失业率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失业率;货币发行量;财政支出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国内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制约着发展,如经济的升温带来通过膨胀率的升高,而失业率也一直在攀升,国家和政府采取了许多宏观调控手段来控制失业率,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论证相应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控制失业率是否有效。

关于失业的理论,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凯恩斯失业理论,也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非自愿失业,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引起的,同时他还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需求不足和失业是必然存在的,因此,要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刺激有效需求,带动就业。而货币学派则提出了“自然失业假说”,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制度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有一部分人口处于自然失业的状态,但同时他还认为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减小这部分人口的比例,例如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禁止设置最低工资标准等。而奥肯定律则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会下降1个百分点,即就业率的上涨小于产量的增加,这一定律曾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根据这一定律,降低失业率可以采用的对策包括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带动GDP上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产品科技含量等等。国内学者也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他们主要认为,当前中国存在的失业问题来自于农村人口比例大、就业总量过剩、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从鼓励自主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健全就业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对策(王晓飞,2012;武征,2008;谢海,2011)。还有学者从利率对失业率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利率的变动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利率对失业率并不存在影响,而长期利率对失业率有影响的结论(代宇,2012)。以上文献中,国内学者的研究都是基于非政策性因素,而本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选取影响失业率的政策性因素,通过1991—2011年的观测值做相关检验,论证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对调控失业率的政策性建议有极大的作用。

一、经济政策变量与失业率关系的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主要有两类,根据对产量的影响,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低迷、企业投资热情下降、失业率上升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购买证券、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增加流通中的货币,进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并增加就业。相反,当经济繁荣并伴随通货膨胀时,就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卖出证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者提高再贴现率,减少货币供给,促使利率提高,抑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导致总需求的下降和失业率的升高。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制定的财政工作的政策,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以及带动就业,如政府在进行大型项目时,不仅可以增加总需求,扩大企业产品销路,增加消费,还能直接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加速折旧等方法,政府可以给私人投资以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带动生产和就业;而税收不仅能影响收入,还能通过影响物品和生产要素,进而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当政府降低税率时,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会增加,会刺激总需求,同时减少企业的成本,带动就业,改变所得税结构可以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负担、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刺激社会总需求。第二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抑制总需求,通过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同时还会带来失业率的升高,如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二、经济政策变量与失业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通过上述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措施对失业率的影响,然而这些因素在调控失业率的过程中贡献是否显著、贡献了多少、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待研究,因此本文将对1991—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做实证研究,首先研究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在非平稳的基础上,选择Johansen协整检验,并得出协整关系,既避免了对非平稳序列做差分后平稳所带来的长期调整信息丢失的问题,又不会产生由于非平稳序列带来的“伪回归”现象,再做误差修正模型,加入误差项,考察变量波动的问题,最后对变量的差分做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样本的选择既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得性,还要考虑实际经济状况,因此本文的区间为1991—2011年。由于货币政策中以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为机制,因此选择货币供应量M1作为因素之一,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支出较税率更为直观,因此选择财政支出作为因素之二,同时还有21年中国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下面对这些指标作统计前的分析。

(1)货币供应量(M1):根据上文所作分析,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供给大于需求,会降低利率,同时降低失业率,因此该指标和失业率应该呈负相关关系。

(2)财政支出(Finance):根据上文所作分析,财政支出能够直接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岗位,财政支出越多,失业率越低,因此该指标和失业率呈负相关关系。

(3)城镇登记失业率:该指标是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在中国,该指标低于自然失业率,在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该指标也可作为研究失业率的参考指标之一。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三)实证检验结果

由上述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三个变量都是非平稳性的,但如果三者之间的线性组合存在平稳性,就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本文选择Johansen检验来得到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

由协整检验结果得出,LnJobs、LnM1和LnFin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由于原始序列为非平稳序列,需要通过差分保证该模型的整体稳定性,因此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为元序列的差分序列。从模型中看出,三个误差修正项都为负,说明它们偏离非均衡误差会得到修正,同时失业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系数绝对值较小,说明它们偏离趋势后回调速度小,并且波动小,而财政支出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它偏离趋势后回调速度快,并且波动大。

从上述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中得出,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三者之间就是因果关系,因此要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由于格兰杰检验需要数据是平稳的,本文选取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检验。

从上述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财政支出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说明尽管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的变化可以影响失业率,但还不是主要原因。

结论与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可以得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失业率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在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得到了效果,同时,根据实证检验结果可得,货币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较大并且较稳定,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货币政策工具中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就业的部分较为明显,而财政政策中直接用于解决就业问题的比例较小,然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并不是降低失业率的主要原因,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然,根据这一结论,文章可以提出相应的控制失业率的对策:(1)改善税收结构。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员工工资标准的变化,完善税收结构,充分利用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提高中低收入者和个体工商业者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降低失业率。(2)增加政府支出中用于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分。细化政府支出,将用于就业保障的财政用于实处,增加有利民生的大型项目,既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减少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同时增加总需求,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3)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用它们对基础货币的扩张机制,影响市场利率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4)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信贷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让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发展资金,拉动就业和产出。

参考文献:

[1] 王晓飞.中国自然失业率实证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35.

[2] 武征.中国自然失业率的特殊性及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3] 谢海.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建立及政策建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20.

[4] 代宇.利率的调整对中国城镇就业的影响[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5] 张尚学.就业优先的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6] 周启宏.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7] 李保民.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需要新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7).(下转17页)

(上接5页)

[8] 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6.

[9] 庄佳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8.

[10] 胡绍雨.中国财政政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3,(2).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贾利军 汪蓉

上一篇:营林产业成本核算论文下一篇: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