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不同层次城市的存款差异较大。城市越大,企业存款、活期存款占比越高,流动性也越强。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对小城市的影响程度都弱于大中城市,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效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1: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并对以往的货币政策研究成果作了简短的文献综述,最后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有效性 广义货币供给 贷款余额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2001—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央银行主要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2005年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实现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段时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有保有压;2005—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从2007年开始,为了控制日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由此带了的经济过热,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2007年我国共10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共6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但到了2008年9月,为了抑制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势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9次、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以及贷款基准利率四次。其中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为先升后降,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均为下调。进入2010年,我国的货币政策适用仍然频繁,到目前为止我国年内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五次。我国如此频繁的使用货币政策,再一次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庚庆锋,黄志刚(2009)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我国资本的短期流动对利率变化不敏感从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实现汇率—利率联动机制;李后建,尹希果,卞小娇(2010):认为金融创新一方面消弱了货币政策利率管道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使得货币政策信用管道的传导及其效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并通过实证证明了金融创新的存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通过信用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大于通过利率管道传导的产出效应。杨婷,夏国祥(2010)认为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具有长期性,并且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股票交易量从而对GDP产生影响,因此在经济下行时期货币政策也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黄武俊,燕安(2010):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是有效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具有一致性且共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由于巨额的外汇占款的存在使得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较差。此外作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货币政策确实具有时滞性,但由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环境的不同,各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郝雁(2004)认为就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而言,银行信用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但在价格效用方面,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大于银行信用。他还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作用于产出和价格的时滞小于货币渠道的结论。

二、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使用过于频繁,并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充分發挥它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注意解决一下问题: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

通过对我国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实践的观察也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较少,而灵活性很强且多被发达国家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在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缩小了汇率的浮动区间,并最终演变成事实上的“盯住美元”的制度。根据克鲁格曼(1999)的“三难选择”定理,我国在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这两个目标后不可能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因此当本币币值稳定受到升值冲击时,中央银行就不得不在外汇公开市场上出售本币购入外币。这样做一方面使得我国形成了巨额外汇占款,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从长远来看,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对当前的汇率政策继续进行改革。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三大货币政策中政策效果最猛烈的。上调法定准款准备金率会使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减少,收缩整个经济的流动性。我国2006年到2008年9月前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8次,达到历史之最了,但从我国CPI的统计数据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从2006年1月到2008年8月我国CPI的月度数据一值成上升趋势,此后才开始小幅下降,但在2009年末又显示出了上升势头。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这也是2009年度CPI数值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密集年度中CPI月度数据并没有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9月开始,为了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转向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后半年共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4次。但2010年至今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共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但2010年10月CPI为104.4,仍说明我国经济存在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超额准备金率的调整使得作为政策工具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下降。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乘数达到控制货币信贷规模的目的。但是在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金融季候会使他们的超额准备率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得货币乘数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减少使用法定存款准备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次数,更多的选用可控性和灵活性较强的货币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央行在使用这一政策工具时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

普尔(1970)借助IS—LM模型论证了一国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要看该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如果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并且在短期难以预测,那么应该在允许货币总量波动的前提下通过稳定利率来实现更大的产出稳定性,即选用中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而如果短期的不稳定性来着于总支出方面,但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则更适合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通过稳定货币供应量来实现更大的产出稳定性。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在短期是缺乏稳定性的,并且此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明显要弱于利率调整的影响。这说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同实体经济的相关性远小于中长期利率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因而在我国选择中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应比货币供应量更符合条件。但是我国的利率目前仍在管制之下,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实现由市场因素来决定存贷款利率。从而使利率正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好的发挥作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最新文献评述.上海金融.2010(03).

[2]杨婷,夏国祥.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2010(02).

[3]庚庆峰,黄志刚.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计量检验.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01).

[4]邓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浅析.金融.2010(08).

[5]黄敏.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6]黄武俊,燕安.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有效性和可控性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03).

[7]许林超,王华龙.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20).

[8]杨坚白,陈东琪.宏观经济调控与政策——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06).

作者:李昕贺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2:

存款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

摘 要:不同层次城市的存款差异较大。城市越大,企业存款、活期存款占比越高,流动性也越强。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对小城市的影响程度都弱于大中城市,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效应。

关键词:货币政策;存款;异质性;传导

2011年末,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到M2的94%。由于经济、金融结构不同,存款者的动机有别,不同层级城市间存款差异性突出,全国统一的存款利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对不同类别的城市造成的冲击不同。存款总量的起伏不但影响着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也关系到地方金融稳定。故厘清不同层次城市存款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对金融管理部门调整货币信贷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文献综述

张磊(2009)把货币政策传导分为两个领域:金融传导领域和经济传导领域,并指出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偏重于经济领域传导的研究,对金融机构的传导作用研究的较少;对银行信贷行为研究较多,对存款约束分析较少。1959年英国货币政策研究机构——拉德克里夫委员会出台了《拉德克里夫报告》,认为利率变动将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条件,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和社会总支出水平。该报告反对货币供应量控制,建议把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资产存量)作为货币政策传递的中介指标变量。罗伯茨和费斯开恩德(Roberts和Fishkind,1979)指出,利率存在空间波动,而代理人获得信息的成本因素、金融资产的异质性因素和流动性偏好的地区差异是导致区域信贷市场分割、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梗阻的主要原因。斯科特(Scott,1995)把美国全部银行分为三类:中心储备城市银行、储备城市银行和乡村银行。通过比较三类银行的准备金数据发现,在联储的统一调控下,乡村银行的反应与中心储备城市银行和储备城市银行相比较存在明显的时滞。刘玄、王剑(2006)对全国层面、区域层面以及省级层面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估计和比较。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在货币政策传导速度和深度上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绝大部分省市对货币政策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的反应相对迟钝,金融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和产权性质、开放程度的地区差异是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差异的主要因素。林毅夫、姜烨(2006)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十分重要。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课题组(2002)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现象,其显著标志是存差急剧扩大和上存资金大幅度增长。此外,从传导过程看,多数文献直接观测货币政策操作对经济的影响,缺乏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正规渠道信贷可得性等中间环节的研究。本文以河南省不同城市为例,对货币政策的层级效应做初步的探索,以期缩短观测的时滞,找出适应不同层级金融管理部门的操作策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不同层级城市间存款异质性

存款异质性是指金融机构存款在内部构成、归属主体、期限结构和流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在河南省范围内选择郑州、濮阳和西华作为不同层级城市的代表:郑州是全省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第一产业占比很低,其城市定位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濮阳是省际交汇区中心城市,资源型工业优势突出,一、三产业比例相差不大。西华则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中心小城镇,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由于城市间经济结构不同(见表1),微观经济主体的流动性需求差异明显,存款的异质性在这三个城市间表现明显。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存款异质性:

一是存款主体不同。经济越发达,单位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就越大。由于三类城市经济结构落差明显,以企业存款为主的单位存款呈阶梯状分布,2011年末郑州市单位存款占比57%、濮阳市占比25%、西华仅为13%。个人的储蓄存款比例也呈阶梯状分布,不过阶梯的走向和单位存款相反:2011年末郑州市储蓄存款占比36%、濮阳为73%、西华则高达86%。单位存款的所有者主要是企业,储蓄存款的主体则是居民。如果企业保留较多的收益,那么家庭储蓄就会相应减少,但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在对资金资本运用方面较为激进,持有货币的动机更多在于投机性;而居民对于企业处在信息弱势,更加注重安全性,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出于预防性动机。因而本文认为,大中小城市的存款对于宏观调控反应的灵敏程度将会不同。

二是存款的流动能力差异显著。不同层级的城市存款流动性存在差异,大城市的存款流动性高于中小城市。首先,不同城市存款中列入货币的比例不同。根据流动能力不同,金融资产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在人民银行的统计口径中,单位活期存款记入货币。上述三个城市列入货币层次的比例分别为郑州26%、濮阳19%、西华13%。其次,储蓄存款中活期比例差异明显。储蓄存款被列入准货币,流动能力弱于货币,但它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的主体,其期限构成对宏观调控有深刻的影响。从期限结构来看,大城市的活期存款占比较低,中小城市较高。2010年末,郑州居民储蓄活期占比为41%、濮阳和西华分别为35%、32%。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城市越小,源于农户的存款比例越大。显然,定期存款到期前支取将带来较高的损失,当外界经济金融状况发生改变时,活期存款占比高的地区对宏观调控更加敏感。

综上所述,不同城市间存款内部构成差异较大,因而从存款主体的理财习惯和交易成本角度考虑,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城市造成的冲击程度和持续时间都不同。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郑州市、濮阳市、西华县2006—2011年的月度人民币存款余额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90天拆借月度加权平均利率作为利率调控的代理变量,选择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例作为数量调控指标。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所有的经济变量均取对数。取对数后的郑州市、濮阳市、西华市的存款变量分别计为:LZZC、LPYC、LXHC,利率和政策变量分别记为:LLL、LZB。

表1:2010年三市产业结构情况

单位:%

在进行有关分析之前,对各指标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满足进一步协整分析的条件。

表2:各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①检验形式(c.t,k)中,c、t、k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滞后阶数由SIC准则确定;②ADF检验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③△表示一阶差分。

(三)协整检验

本文利用JJ检验判断货币政策变量的变动与存款变动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见表3)。协整分析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上,三市存款均与货币政策变量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表3:协整检验结果

从协整方程来看,长期内无论是对利率调整还是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大城市的反应程度大于中小城市。利率同各市存款呈正相关,利率变动1个百分点,郑州、濮阳、西华的各项存款分别增加0.98、0.75和0.4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的居民和企业理财手段多样。当存款利率上升时,资金从其他领域流入银行体系;中小城市居民或企业投资渠道单一,存款是其主要理财形式,利率提高难以吸引更多资金。各市存款与准备金率调整负相关,准备金率变动1个百分点,郑州、濮阳、西华的各项存款分别逆向变动3.14、2.3和1.94个百分点,原因是存款准备金调整影响企业的信贷可得性,进而影响派生存款数量,大中城市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受到的影响强于小城镇。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见表4)显示:在10%的置信水平上,LLILV、ZBJL均是郑州存款格兰杰原因;LLILV是濮阳、西华存款格兰杰原因;ZBJL不是濮阳、西华存款格兰杰原因。结合协整检验可以得出结论:就长期而言利率调整对不同城市的存款均有影响,且城市越大效果越突出;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大城市有效,对地市级城市和县城在统计意义上无效。

表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五)VAR 模型

利用AIC准则和SC 准则确定滞后期,分别将三个城市的存款数据与宏观调控变量组合建立相应的VAR 模型。由于基于不稳定的VAR 模型所做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是无效的,所以首先对VAR 模型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见图1),3个VAR 模型的AR根都落在单位圆内,模型平稳。

图1:三城市存款和宏观调控变量VAR 模型的AR根图

(六)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情况,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作用(见图2)。

图2:三城市存款和宏观调控变量脉冲响应图

可以看出,对LLL加入一个正的标准新息冲击,郑州存款迅速轻微下降,并于第10个月达到最大值,至19个月影响逐渐转为正向响应;前1个月濮阳存款对于冲击反应不明显,但第2、3个月正向影响迅速显现,此后转向负向冲击,下降的最大值约为郑州的2倍,12个月后影响逐渐消失;西华存款对冲击在第3个月出现最大值,但下降幅度仅为郑州的一半左右,第四个月影响基本消失,11个月后影响转为正值。对LZB加入一个正的标准新息冲击后,郑州存款迅速且持续上升,20个月内的最大值为0.03;濮阳存款对这一冲击相应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个月,最大值不足0.02,5个月后影响逐渐衰减;西华存款对新息冲击的响应的最大值更小,不到0.01,但持续性较强,一直影响到20个月之后。

短期动态来看,各市存款和利率调整方向相反,原因是利率上调时一般处于经济过热时,此时商品价格上行、股市活跃、投资活跃,存款暂时减少。利率下调时往往资产价格下行,存货不如存款,所以存款反而上升。但不同城市的反应程度差别较大,县级城市存款对利率调整响应不明显,而地市城市则有明显的时滞,省会城市反应较为持久;大中小城市存款对于存款准备金调整影响呈阶梯状分布,城市越小效果越弱,从方向看存款余额与准备金率同向变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实证结果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调控措施对大城市效果明显,对中小城市影响较小,为进一步提高调控效果,建议赋予基层央行利率和准备金管理的适当权限,以进行灵活的、有差别的调整。

(一)货币政策传导层级效应存在

无论是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小城市的响应程度都弱于大中城市,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效应,其根源主要在于各地产业结构差别明显: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拥有的经济资源越多。因而,要加大中小城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力度,提高县域经济主体的信贷吸纳能力,减少政府对项目的直接审批。金融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全国性银行的按照利润最大化在全国范围内运用资金。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要积极引导全国性金融机构将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来源地,同时加大中小城镇金融知识的普及,特别是积极推进金融知识进农户。

(二)利率渠道长期短期均有效

不论长期还是短期,货币政策调控对不同级别城市的存款均有效果。长期看,各个层次城市的存款数量均和利率同向变动,但中小城市的调控效果弱于大城市。因而,利率市场化工作重心应该适度下移,着力推进基层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创新,让资金所有者有更广泛的选择余地。从短期看,存款数量同利率逆向变动,在利率调整时有关部门应加强区域流动性监测,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三)不同城市对准备金率调整反应差异较大

长期看,准备金率调整对中小城市存款无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时,应充分预估实际效果。同时,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扩大内需以降低外贸依存度,也都有利于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短期看,存款准备金率与存款总量同向变动,要积极运用窗口指导等方式加以配合,确保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磊.从金融传导领域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改革与战略,2009,(6).

[2]江群,曾令华.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研究述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王福领.中国货币政策结构效应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4]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1).

[5]陈健, 杨永春, 田欣欣.制度变迁影响下的中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增长[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1).

[6]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格致出版社,2004.

[7]马浩哲.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1,(10).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J)

作者:许兆春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中央银行信息掌握及预期引导能力考察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并针对透明度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解,即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分别研究央行与公众在具有可为自己获利的私人信息时的反应。根据这一理解,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的信息驾驭能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控能力以及公众预期引导能力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私人信息;中央银行信息驾驭能力

作者:王兆昕

上一篇: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下一篇:证券市场渐进开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