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制定救市论文

2022-04-18

摘要: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出了深层次问题。解决之策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包括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实现稳增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财政政策制定救市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制定救市论文 篇1:

A股走出深渊还得耐心等待

政策救市短线效果已经显现。然而,A股市场要想真正走出深渊,踏上维稳之路,还要考虑到影响股市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因素,难以在短期内就实现行情大反转。

“9·19”政策救市三箭齐发,从前几天的市场反应看,短线效果已经显现。我们所要关心的是,这一次救市,真能引导A股市场走出深渊,踏上维稳之路吗?

影响股市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因素

回首近20年的中国股市,影响股指涨跌的基本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资金和股票供给;股市政策,即基本面、供求关系和政策面。其中基本面决定长期走势,供求关系决定中期走势,政策面决定短期走势。

所谓政策救市,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即在股市非理性暴跌的情况下,通过政策调控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如果所出台的政策真的将供求关系调整过来,市场就有可能走出一波像模像样的中级反弹;如果政策出台之际正好遇上宏观经济走出低迷,市场就有可能彻底反转,转熊为牛;而如果政策面仅仅是“表态”式的虚张声势,那就只能是几天的短命行情。

例如1999年的“5·19”行情。政策出台前股指在不到一年内跌幅超过25%,主要原因是1997~1998年的大扩容;在此之前,A股市场IP0年融资规模不过200亿~300亿元,可是1997年高达780多亿元,1998年也接近500亿元。1999年5月19日,以周正庆为主席的证监会出台了6项政策,包括扩大基金规模、鼓励保险资金入市、为券商开辟合法融资渠道、允许B股H股回购等,其核心就是扩大资金供给,减少股票供应。正是因为相关救市措施改变了供求关系,加之美国等国际股市爆发以网络股为代表的科技股革命,才使上证指数从“5·19”之前的1000点左右,达到2001年6月的2245点。这是中国股市少有的基本面、供求面、政策面三者配合的一波长达两年多的牛市。

反观2002年的“6·24”救市,其核心足暂缓国有股市价减持,即改变因大量筹码将汹涌而出的供求失衡。由于当时宏观经济尚处调整期(中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高增长),因大股东掏空等顽症上市公司业绩更是每况愈下,加之市场最为恐惧的国有股减持也仅仅是“暂缓”,供求关系可能改变仅仅是心理面上的。正因为如此,尽管“6·24”也是大盘几近涨停,但只是一天行情,股指很快又跌入下降通道,并最终跌至2005年6月的998点,从而演绎了一场基本面、供求面、政策面三者皆空的长达4年多的大熊市。

如今的“9·19”救市,在基本面、供求面、政策面三方的情形又如何呢?

政策面:央企“大非”从卖方转为买方

在“9·19”救市前.经历了半年多的要不要救市的大争论。9月5日,《中国证券报》发表前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的长篇史章,可以说为这场争论下了定论。作为救市派的代表,也是“5·19”行情的始作俑者,周正庆在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那种认为政府不能出台政策引导和干预股市的看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千万不要轻信某些所谓专家宣扬的对资本市场不能干预、不准干预、干预之后也不会有好结果的种种舆论,捆住自己的手脚。”周正庆还提出了当前救市的6项具体措施:直接向市场注入资金救市;由政府出资回购上市公司股票;直接向上市公司注入资金;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干预股市;通过制定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规划或者出台多项改革措施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国家政府首脑直接号召公民增强信心、购买股票、稳定股市等。

紧接着,9月15日,央行宣布降低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六大国有银行除外);9月18日晚,包括印花税单边征收、汇金公司将增持三大行股票、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和回购上市公司股票等三大政策出台。意味着周氏提到的6项措施中有3项已经部分付诸实施——汇金公司和央企大股东的钱都是国家的钱,可视为直接向市场注资和政府出资买股;降低“双率”和印花税单边征收则是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股市。考虑到三季报披露在即,为支持大股东增持和上市公司回购,上交所又于24日晚紧急修订相关规则,将禁止增持和回购的敏感期由原来的一个月缩短为10天。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如下几点:(1)鉴于救市前经过广泛而激烈的争论,救市政策又是多管齐下,重拳出击,力度不可谓不大。(2)这次救市的核心同样是试图改变供求关系。在天量大小非“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际,由国家队出面,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既是为了增加股市的资金供求,也是为了告诉市场,在这个点位上,作为大股东已经从不减持转而为增持,即从卖方变为买方,希冀由此改变单边卖出的熊市格局。(3)所有这些政策对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几无作用。因此仅就政策面而言,股市还只能是短线反弹,至于反弹的高度,还得看汇金和央企投入资金的数量、强度,以及在什么价位(指数)增持和回购股票。

有一个案也许具有参考价值。上周末中国银行出资2.363亿欧元,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20%股份,以洛希尔银行2007年股东权益3.96亿欧元,净利润1.05亿欧元测算,中行收购洛希尔的PE和PB分别为11.25倍和2.98倍。在2000点时A股的PE和PB各为16倍和2.5倍,以20倍PE和3倍PB计算分别有25%和20%的上升空间,即央企大股东可以接受的点位当在2400~2600点上下。

大小非:期待一年内出台长远规划和减持规则

笔者始终认为,A股市场在11个月内暴跌70%,几陷万劫不复之境地,供求关系是主要矛盾,大小非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年伟人曾教导我们: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使股市真正由弱转强,就得抓住大小非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虽然经济衰退是股市下跌的基本动因,但即便如“金融海啸”的美国,股市也不过跌去30%多,中国再怎么衰退,CDP增长8%-9%当无问题。既然如此,20倍市盈率也即2500点当是A股之底部,可市场居然跌到1800点、14倍市盈率,完全是拜源源不断的大小非所赐。

有人总以“大小非实际抛压并不大”,来回避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的,据中登公司截至8月底的统计,股改所产生的4000多亿股大小非中迄今仅1000多亿股解禁,而解禁的1000多亿股中目前实际减持的还不到300亿股。但唯其实际减持少,才让人觉得分外恐惧。300亿股抛售就将股市打成这个样子,那已经解禁尚未减持的700多亿股,以及尚未解禁的3000多亿股,还有生生不息的新股、次新股的大小非们,真不知会将市场打向怎样的深渊?

值得加以关注的是,包括已经增持的中石油、三大行、中国联通等央企,其公告中均附有这样的承诺:“将在未来12

个月内增持总股本的2%,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这就是说,对央企来说,未来1年内,大非不但不会减持,而且将由卖方转变为买方。如果所有央企都象中石油等公司那样在12个月增持期内不减持,并由此推广到地方国企,非国企大小非就不足为虑,市场就将赢得一年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考虑制度建设了。

上文已经提到,周正庆关于当前救市的6项措施,其中第五项即“通过制定发展资本市场的长期规划或者出台多项改革措施以推进资本市场发展”,是最根本性的即真正治本的措施。规范大小非一定要有长远规划,其前提是,必须遵循证券化率一定要同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客观规律。2005年股改开始时,A股总市值3万多亿元,证券化率约为20%;可两年多后总市值竟激增至30多万亿元,证券化率高达138%。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证券化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有没有想过,人家的人均GDP为2万。3万美元,而我们才2千~3千美元?即便股市跌到这个份上,目前总市值仍有14多万亿元,相对今年约27万亿元的GDP,证券化率仍然超过50%。

经过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都已认识到,虚拟经济一定要同实体经济相适应,虚拟经济过于膨胀,其危害决不亚于通货膨胀。对过高的证券化率,也要像抑制高通胀那样毫不手软。而中国股市在两三年内陡增20多万亿元市值,证券化率急剧攀升,股民(包括基金等机构)风险意识不强、股指涨幅过高是次因,过多地大发新股、过快地释放非流通股才是主因。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不仅是对股民加强风险教育,更是要对有权发行新股、有权解禁限售股的政府官员加强风险教育。

现在要做的是,停发新股,减少供给,留下足够时间,制定国有股减持的实施细则,踏踏实实地解决大小非。唯有如此,才能为目后的长期牛市打下扎实基础,“9·19”救市才能真正载入史册。

基本面:经济从衰退到复苏尚需时日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进入衰退期。

本轮经济繁荣始于2003年,2003~2007年5年中,我国GDP增速分别为9.1%、9.5%、9.9%、10.7%、11.4%,呈现一年比一年快的态势。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2001年入世后经济外向度提高,出口对GDP的拉动越来越大;二是城市化加速,每年2000多万农民进城,促进了投资的持续高增长。但是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一波比一波猛烈,全球经济激烈震荡,外需市场急剧萎缩;同时,多年来投资的持续高增长又引发了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猛涨,从CPI到PPI竞相走高,以投资和外需为主动力的高增长格局终于难以为继,而内需市场又尚未真正启动。GDP增长终于从2007年11.4%滑落至今年上半年的10.1%;工业利润增长更是从去年超过40%,据央行对5000户企业的调查,今年8月已滑落至6%左右。与此同时,财政收入也从去年增长30.31%,降为今年8月增速仅为11%。

既然衰退和低迷是回避不了的,股市反转就为时尚早。我们所要关心的是,经济何时走出低迷?

有两个指标可供参考。

一是房地产指标。房地产和汽车是拉动中国内需的两大引擎,也是这一轮消费升级的主要标志。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在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房地产身负投资和消费两大重任。事实上,也正是房地产和汽车作为最终产品率先进人衰退和调整,然后传导到建材(钢材、水泥)、机械、能源(电力、原油、煤炭)、交通运输(如海运指数已下跌近5成),几乎所有产业都已进入调整。连近年来奇货可居、注入上市公司动辄溢价数十、上百倍的矿产资源也低下了高昂的头。当一轮大调整过后,经济就可能从衰退进入萧条,这时离复苏也就不远了。作为先行指标,率先进入低迷的房地产业有没有可能率先结束调整呢?不妨拭目以待。

二是利率指标。资金价格是最晚调整的一个指标。中国经济自2003年开始本轮高增长后,同时进入了2004年到2007年的加息周期,1年期贷款利率从2004年10月的5.58%,上升到2007年12月的7.47%,而中小企业拿到的实际利率则已在10%以上。今年9月15日的“双率”齐降被视为进入减息期的信号,而减息则是促进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减息周期是否真的来临,并且实际利率能否在较短时间内下调至6%~7%甚至更低,因为目前制造业的平均ROE(净资产收益率)在14%左右,6%~7%的贷款利率,企业就有可能走出困境,股市也一定会有所反映。

对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时间,大部分研究报告认为在2009年下半年,也有看到2010年的。而按照惯例,调整期也就两年左右。既然如此,从2008年初进人调整的中国经济,2009年下半年、至迟到2010年就有可能反转向上。

作者:贺宛男

财政政策制定救市论文 篇2:

当前经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重点

摘要: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出了深层次问题。解决之策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包括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调整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实现稳增长。

关键词: 稳增长;调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一、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下行状态,2011年GDP各季度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7%、 9.5%、 9.2%和 8.9%,2012年1季度GDP增长率降到了8.1%。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在不断加大。为此,稳增长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尤其是把增长稳定在2012年初要求的7%的底线以上。

对于如何实现稳增长,目前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救市,通过救市的方式把增长速度稳定在7%以上,而目标则是7.5%。随着增长速度下行的风险加大,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另外一种思路是强调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以此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笔者反对救市这一思路。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这次实际上没有救市的能力,提出救市也不可能救市。如果救市,必定需要动用两个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另一个是财政政策。而这两个政策基本上没有动用的空间。

首先,从货币政策看,我国GDP为47.3万亿元,货币供应量85.5万亿元,比例达到了190%。远远高于2007、2008年的指标,超过了国际标准100%。在发达国家,若达到100%就应该下降了,如美国的比例为50%左右。国际上的做法至多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其次,从财政政策看,救市意味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借债刺激经济。经济学界对于使用经济财政政策有一个上限,即借债的余额最高限度不能超过当年GDP的60%。以这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使用空间也不大。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数据,目前我国地方债务有10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5万亿元,加起来共15万亿~16万亿元,占GDP的30%左右。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显示,我国各种债务加起来已经达到28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0%,并且其中还不包括BT项目以及社保基金的差额。

2012年财政政策主要用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稳定中小企业,即对中小型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其二是向民生倾斜,即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支出。但是无论如何,像2009年那样大规模地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能的。

反对救市的第二个原因是,当前经济下行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深层次问题。这是救市不能解决的。如果救市,将延缓现在的问题,而且使问题更加严重,未来可能更难以解决。

二、解决对策: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

对于当前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就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一)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包括对现有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进行调整,解决民营经济的调整与发展问题以及城乡二元经济问题。

1. 调整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

当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调整,真正把这一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的重点是重新界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因为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政府,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企业,只有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才能保证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调整包括八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政府与企业都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平等的社会组织,而不是谁引导谁的关系。现代人类社会由三大社会组织构成:企业、政府与NGO(非政府组织)。这三大组织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平等的社会组织。中国没有NGO法,民间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还没有法律的平台。因此,现在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和企业这两大社会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各司其职,企业依法经营,政府依法管理。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心是企业不是政府,政府将成为一个社会公共管理主体。因此,未来对政府的考核不应以GDP作为目标,因为GDP是财富增长的概念。

第二个要点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所谓市场就是企业之间平等竞争;资源在企业的平等竞争中得以配置,就是所谓市场配置。政府不再是资源配置主体,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即使要参与资源配置,也不能采取行政的方式,而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中国有三项资源的配置离不开政府:土地、公共建设、政府消费。政府对这些资源的配置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土地不能批而必须拍卖,公共建设项目不能审批而必须招标,政府消费不能政府买东西而必须走向政府采购。

第三个要点是,政府必须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备案制就是政府公布准入条件。在发达国家,备案的依据是第三方的证据,即邮局的邮戳。企业把文件送到政府之前交给邮局,邮局给一个邮戳,邮局送给政府的时候也给一个邮戳。发达国家试验的第三方依据可能比较准确,因此应坚持所谓的第三方依据,以邮局的邮戳为主。

第四个要点是,政府的公共权利必须受到一定约束。按照政治学对人类社会的划分,人类社会由三大权利体系构成:人权体系、财产权体系和公权体系。公共权利包括行政权利和司法权利,都属于公共权利体系。人权、财产权、公权(行政、司法权),之间不能相互掺合。行政部门没有司法权,不能参与财产权分配。事实上,司法机关也不能随便参与,要以立案为依据。

第五个要点是,企业对政府有完整的法律诉讼权。企业可以告政府,企业应该考虑维护自己的利益。近期调研表明,企业在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六个要点是,政府不能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发达国家的国有资产由财产公司管理,这个公司是企业,不是政府。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深化。

第七个要点是,政府对企业税收的收取,不应该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依据,而应该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为依据。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它在提供服务时需要成本,因此应该收税,但收多少税则应该以政府提供的服务为依据,而不应以经济增长的速度为依据。不调整这种税收依据,企业就很难再有继续推动增长的动力。

第八个要点是,政府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应该是投向公共产品。政府是一个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盈利机构,因此不能与企业争利。政府应该投资在公共产品上,而盈利项目则应由企业来投资。比如修一条高速公路,收费的就应该让企业来投,不收费的可以由政府来做。

2. 民营经济的调整与发展问题

深化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营经济的调整与发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积极性问题;二是法律障碍问题。

首先是积极性问题。浙江、重庆等地召开了振兴民营经济大会。但笔者的调研结果是,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积极性。“玻璃门”与“弹簧门”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性。

其次是法律障碍问题。宪法规定了公有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民营经济是“并存”,不是主体。那么,经济能否是混合经济?为什么不能是主体?主体是怎么定义的呢?是否为经济主体成分有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经济增长贡献、税收、就业、技术创新。

2004年至今,民营经济的增长贡献达63%以上。对税收的贡献是60%以上,对就业的贡献是80%以上,对技术的贡献也非常大。

3. 解决二元经济问题

深化改革的第三个方面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事实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本身就是能量释放,以此释放经济增长的力量。

城乡一体化,包含三个一体化。

一是城乡价格体系一体化。即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工业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样,农村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城市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一样。河南省的小麦10年前与现在是同一个价格,价格一上涨一些企业就打压价格。因此,需要放开价格,加大农产品补贴。

二是城乡民生享受一体化。农民和城市居民应该平等享受国家的民生支出。民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目前农民不能享受城市的民生支出,城乡民生享受没有一体化。比如教育,大约有6500万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调研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最大奢望是“与父母在一起”,这是一个心理成长问题。即使与父母在一起,也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比较差,切身感受的不公平,将不利于将来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民生享受一体化可以解决,因为已经富裕了,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想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所谓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就是农村的产权制度和城里的应该一样,现在不一样。比如,农民宅基地不能抵押也不能买卖,耕地没有产权性质,而城市的可以。调研发现,大产权与小产权的区别在于土地收益的所有权。

另外,公权对私权的约束。很多地方存在公有制,不一定就不好,主要是权力制定和界定问题。资本也不是万恶之源。比如,美国房子的草坪问题案例——规定马路旁房子前的草坪不准修篱笆墙,体现了利益的分配与制度的设计。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获得新动力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经济深度调整的重要内容。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有三个要素:外需、人口红利和投资。这三个要素形成了所谓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以低成本为特点的增长方式,或者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当前这三大增长元素的力量已经在开始弱化。

最近由于美国和欧盟出了问题,我国出口下滑很大。美国的失业率很高,要解决失业;欧盟由于欧债危机,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劳动力价格将高速增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民营企业消失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很大关系。至于投资拉动,政府借债没有空间。出口导向拉动、低成本拉动、投资拉动已经弱化,中国需要寻找新的拉动增长的元素,逐渐转到内需、技术创新和消费等方式上来。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原来的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转向出口内需的增长方式;从原来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向以技术优势为特征的增长方式;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转为消费支撑型的增长方式。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难度却非常大。比如技术创新。从原来的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调研发现,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实际上不简单是技术的问题。技术创新搞得好的国家有两个要点。一是实验室经济。实验室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实验室以企业方式运作。美国的实验室经济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物质基础,是重要的经济形态。但这种经济形态的公私制定,以及这种产权制度都需要新的体制的配合。如果没有这种形态的支持,很难实现技术创新。二是人才制度。人才制度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实验室经济的人才制度强调以人的差别为核心。强调人的差别是四种差异的统一:天赋的差别决定能力的差别;能力的差别决定岗位的差别;岗位的差别决定收入方式的差别;收入方式差别决定收入水平的差别。在这种差异制度安排下,科学经营和技术经营才能脱颖而出。技术创新的背后不仅是经济而且是社会心理状态的调整。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是整个民族的思维的创新,没有这种理念很难实现转变。

另外,这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而把消费作为重要支撑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居民收入。要重新调整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要调整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这种调整背后是利益的重新调整。

(三)调整经济结构

对我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的第三个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从短期来看,有两个产业的调整非常重要:一是房地产,二是服务业。这两个产业是短期内能够发挥作用的。

调整房地产的目的包括两个:一是房价回归理性,二是让房地产继续释放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作用。中国已经形成多个社会阶层的社会,因此调整可能要从现在的“一刀切”转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房价不能讲“平均”问题,平均无意义。保障房与豪宅区分开来。不同收入的人群,不同地段的房价,平均的计算不出真的含义。鼓励富人购买高价房产,房产拉动。奢侈品不计算在CPI里面,富人的豪宅不能计算在平均房价里。

服务业的调整包括四类服务:消费服务,主要包括餐饮和商贸等;商务服务,从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到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会议中心培训机构等等都属于商务服务;生产服务,指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的服务业;精神服务,如娱乐、影视、旅游、文化、出版等。这四大类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很有意义,尤其短期增长很有意义。

从中长期看,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也是两个产业:一是现代制造业,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缺乏现代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已经被美国和欧盟瓜分。我国需要发展现代制造业。比如飞机、装备(石化设备、光纤设备)等现代制造业都靠进口。一旦救市,又将沿袭传统制造业,不能转向现代制造,从这个意义上笔者也反对救市。目前是我国推动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绝佳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比如材料领域:反材料、超薄材料、纳米。

今明两年,如果房产与服务业搞好了,7.5%的增长没有问题。从长期看,需要调整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三、小结

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调整,才能更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这种深度调整涉及改革的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如果这几个方面得到推进,中国经济将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迟福林. 以公平与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方式转型. 中国市场,2010,(7).

[2]林金冰. 温家宝: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EB/OL].

http://finance.qq.com/a/20120521/002433.htm.

[3]夏长勇,李鹏. 渝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 张德江出席会议并讲话[EB/OL].

http://cq.people.com.cn/news/201269/201269725302845533.htm.

(编辑:张小玲)

作者:魏杰

财政政策制定救市论文 篇3:

金融危机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摘要:本文意在通过对B-LM模型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分析,来讨论金融危机中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和效用。通过比较来说明危机下政府政策的选取,从而进行对政府政策的建议。从而通过更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关键词:IS-LM模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背景介绍

从2007年的2月份開始,美国的抵押贷款风险变浮出水面,到2007年7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瓦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进入2008年,美国的各大投行和商业银行纷纷出现亏损和倒闭,金融机构深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在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美国政府也开始联合各国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于是便出现了房地美和房利美被国有化,AIG被国有化,全球11家央行联手降息的壮观景象。各国政府纷纷祭出空前规模的救市方案,各大央行也纷纷开始了规模达万亿的注资行动。

从政府的救市力度和媒体的关注度,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以下我们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来讨论这场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行为。

二、基于Is-LM模型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分析:在我们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是我们假设财政政策保持稳定。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来影响LM曲线。

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美联储联合其他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降息和对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它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当美联储等中央银行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时候,使得LM曲线右移从而降低了利率,使得融资成本变得更加的低廉,以便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够渡过危机,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样做可以增加国民收入。这样还能够使得经济不至于马上陷入衰退之中,所以中央银行的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操作对与对抗危机是有效的并且是正确的。

2.财政政策分析:我们在对财政政策分析时假定货币政策保持不变,我们将在最后来讨论当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发生变动应对危机时的情形。

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除了中央银行大有动作之外,各国的财政部也是尽其所能,来抵御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就批准了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以用于购买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提高存款保险额度和对企业的减税。

美国政府批准的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一般情况下这些资金没有包括在当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所以财政部必须发国债以筹集资金,这样相当于财政政策的扩张。

扩张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这样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抬升了市场利率。这样会使得在危急中本来就很高的同业拆借利率变得更高,这样就使得融资成本增大,不利于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融资以渡过难关。

同时,财政政策还有挤出效应。在政府发债券以救市的时候使得市场利率上扬,这样就会挤出私人投资,使得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这个从IS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来。IS曲线的方程为:IS曲线:其中,aG是简单收入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其方程为:

当美国政府进行减税方案以帮助企业刺激经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方程中的t会减小,而在短期中我们可以认为c(MPC)是一个稳定的常量。所以乘数aG会增加。而在IS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中b和A可以视为常数,经济下行使得Y减小,所以增加的乘数和减小的Y共同导致利率i的大幅度升高。

所以我们不赞成在危机中通过财政政策来救市,原因在于政府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资金,再者财政政策的扩展会使得市场利率更加趋于上扬,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同时通过这样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政府的负债大大增加,有可能增加后几代人的税收,使得后人的福利收到影响。

3.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分析:上面我们介绍了单一政策在救市时的效果,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确实政策的同时变动。在美联储大幅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了巨额的救市计划,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一起使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两个政策一起时的一些情况。

美国政府动用的两个政策我们可以看出都是使得IS和LM曲线向右移动的政策,因为政府有一个想法,政府希望在利率i稳定的情况下来应对危机。

当危机发生时,由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均为扩张性的政策,所以IS和LM曲线分别向右移动。这样就可以在利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陷入衰退之中。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当美国政府发国债救市时,使得利率上扬,而美联储的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利率的平滑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或向货币市场注资来使利率下行,这样就会使得美联储的注资额度因为财政政策导致的利率上行而增加。然而我们知道当中央银行发行过多的货币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这样的“双松”政策可能使得危机后的美国面临着通胀风险。使得经济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赞成在危机的时候使用巨额扩张的财政政策救市,因为这会使得货币当局的利率目标变得不再稳定,同时会使货币当局多投货币,从而使得危机后的经济的通胀风险大大增加。

作者:邹沛江

上一篇:证券业务陈述责任论文下一篇:光明乳业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