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财政政策论文

2022-07-03

2013年的经济形势仍十分复杂,财政政策更要体现相关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方向下,2012年的财政政策呈现“稳宏观、调微观、保民生、促发展”四大特点。先说“稳宏观”。“稳”的总体要求是保持财政支出扩张力度,并对经济主体适当减税。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化建设财政政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建设财政政策论文 篇1:

社会主要矛盾与风险变化下的财政政策

摘 要:党的十九大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意味着社会风险也在发生变化,个体需求的升级、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社会交往与联系的日益紧密及虚拟经济膨胀等都是引发风险变化的重要因素。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社会风险变化了,财政政策也应做出优化调整:一是从危机管理转向风险管理;二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向公共风险最小化;三是从收支平衡转向综合平衡;四是从总量调节转向结构调节、利益调节。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风险 财政政策 风险管理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党的十九大做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国家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条件下,财政政策也应做出优化调整。

一、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财政政策

理论研究与现实中,通常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支柱,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就是财政政策的目标。这是宏观经济学视野的财政政策。政府处于国家治理的核心位置,其所有活动都与财政收支相关,任何公共政策背后都离不开财政收支的安排,财政是贯穿公共政策主线,这是财政得以成为国家治理基础与重要支柱的原因。既然所有公共政策、政府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财政收支安排,财政政策就不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还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具。因此,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财政政策是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用以调节经济总量指标,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收支政策;广义的财政政策则是作为国家治理基础性工具,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不仅具有总量调节,还具有综合平衡、结构调节、利益调节功能的财政收支政策。

国家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公平正义、激发社会活力与保障人民民主,这些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长期目标,与“狭义”财政政策目标的短期性是不一致的。“长治久安”的核心是“稳定”,“稳定”的基本要求是平衡与均衡。结构与利益失衡是矛盾与冲突根源,矛盾与冲突激化就会导致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危机,这就要求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目标是防范风险,化解矛盾与冲突,避免风险转化为危机。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基本目标,财政政策不仅要促进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与稳定,更要重视防范和化解风险;服务于国家治理的主要目标,财政政策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发挥调控作用,还要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社會主要矛盾与风险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据此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生产落后,就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要素投入、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推动经济总量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要素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深化各领域的改革,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1978-2016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32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24倍,社会生产能力整体上进入世界前列。但经济总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巨大的国家,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足、贫困人口规模较大等“短板”。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主要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区域、具备一定能力的个体势必会先行抓住机会先富起来。但解决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靠市场自发调节是无效的,政府必须履行好再分配的功能,而财政政策则是政府进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

社会矛盾的变化意味着风险也在发生变化,但风险的变化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转移、转化、升级、扩散与渗透的效应,可以说是一种迭代式变化。与传统社会风险主要来自自然界不同,现代社会的风险主要来自“人”本身,是“人化”的风险。[1]

(一)个体需求升级带来风险的升级

与改革开放初期面临的主要是基本生存风险相比,当前的社会风险主要源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当所引发的利益冲突。[2]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达到小康水平后,基于美好生活愿望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就会成为社会风险的重要来源。

(二)技术进步导致风险的升级与放大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衍生出更加高级的风险。原子能技术的进步在解决人类发展的能源问题的同时,也带来的核污染的风险。另一方面,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风险识别能力增强,一些潜在的风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三)社会分工在促进专业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分工与协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分工把特定产品的生产分解为若干环节,由不同的个体负责,提高了生产效率,但需要各个环节的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协作失灵都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失败。

(四)社会交往的日益紧密增加了风险扩散的渠道与速度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手段日益增多,信息传递的加速也导致了虚假信息传播风险的放大。互联网技术拉进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但互联网信息传播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但虚假、消极与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利,并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风险。全球化水平的提升,在推进世界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风险会通过“引力效应”影响其他国家,经济体越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越紧密,这种“引力效应”也就越大。1998年与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主要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波动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五)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此消彼长,使得金融业成为经济风险的主要源头

经济的虚拟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从上世纪的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新世纪的美国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基本上都是经济过度虚拟化的结果。总结来看,现代经济危机基本都是先从金融领域爆发的。金融体系是以预期性的、主观性较强的“信用”为基础的,市场主体的预期变化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经济过度金融化使得“预期”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预期变化的复杂性强化了经济运行的脆弱性。

三、社会主要矛盾与风险变化条件下财政政策的优化调整

党的十九大在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同时,也更加强调“风险”,指出要有效抵御重大风险;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要求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要增强驾驭风险的本领。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财政政策,应当根据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做出优化调整。

(一)从危机管理转向风险管理

危机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危机发生了才去应对;风险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事前识别并预测风险、事中跟踪监控风险、事后化解和应对风险。现代经济、社会危机的代价越来越大,重大危机已成为国家治理不可承受之重,危机管理方式对国家治理的冲击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资源来化解与应对。因此,应当以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合理划分,明确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风险责任,避免风险主体责任缺位;通过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限,打破“中央政府”兜底所有风险的预期,使各级政府成为现代经济体系和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格局中真正的公共风险主体;逐步强化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激励相容”。

(二)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向公共风险最小化

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追求,是为防范风险而设计的,但过度的社会福利却又带来了新的风险。社会福利是防范公共风险的手段,而不应是政府治理或财政政策的目标。作为手段的社会福利是与公共风险最小化目标一致的,而作为目标的社会福利则容易忽视公共风险因素,最后形成了“防范风险的风险”和“应对危机的危机”。一些国家就因过度追求社会福利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爆发财政、金融危机。公共风险最小化是兼容社会福利,又避免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缺陷,更加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公共风险最小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公共风险最小实际上就是社会福利最大,社会福利最大就要求把公共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公共风险最小化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最大,是自然与社会资源所能承受的社会福利,而不是不加限制的社会福利,既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实现,也能够避免过度追求社会福利带来的风险。因此,财政政策安排应当避免各地区、各群体间的福利攀比,合理引导社会预期,重在“兜底线”。我国历史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一定程度上社会福利差距大比社会福利少风险更大。公共财政应当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体国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根据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确定标准和浮动区间,由地方政府根据辖区实际在标准上下确定浮动系数。

(三)从收支平衡转向综合平衡

“财政”的“财”字代表收支,“政”字则代表政策,财政管理实际上是政府收支政策的管理。传统的财政管理重收支、轻政策,收支管理规范、细化,政策管理偏弱,导致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在难以有效应对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财政收支的平衡。政府的所有活动都与财政收支相关,所有的财政收支都体现为公共政策,财政不能把收支管理作为主线,尤其是在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基础与重要支柱的新形势下,应把财政收支管理融入到整体的国家治理之中,以国家治理的要求设计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的综合平衡功能。这不仅不是对财政收支管理职能的弱化,反而有助于更加高效、更加协同、更高层次地履行财政收支管理职能。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下,财政政策应当更加突出综合平衡,不仅更加有效地协调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财政收支,也应更加重视各地区、各部门间的政策、制度与管理的协调,重视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四)从总量调节转向结构调节、利益调节

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八十万亿元。庞大的基数之下,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在所难免,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的经济总量的波动也属正常,可控范围内的增速下滑与总量波动已经不是公共风险的主要来源。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环境问题,民生领域的短板,社会利益格局的固化等已成为新时期公共风险的主要来源。新的社会矛盾的解决要靠经济总量的增长,更要靠经济结构的优化、利益分配的均衡。财政作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就应在调节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结构与利益的调节。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总量调节需要的财政支出扩张度越来越大,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高企、财政风险积聚,财政支出扩张的空间却越来越有限。靠财政扩张刺激经济总量增长的道路越来越行不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又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这就需要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转型,在控制财政支出扩张的前提下,通过减税降费、盘活存量财政资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等方式,调节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调解重大社会利益冲突问题。 [3]化解了结构失衡和利益冲突风险,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也才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朝举,祁毓 转型期中国公共风险指数测试及财政治理效应评估[J]. 财政研究,2015(9).

[2]刘尚希,石英华,武靖州 制度主义公共债务管理模式的失灵——基于公共风险视角的反思[J]管理世界,2017(1).

[3]武靖州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前提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型[J]. 改革,2017(11).

作者:武靖州

文化建设财政政策论文 篇2:

积极财政政策或将调整

2013年的经济形势仍十分复杂,财政政策更要体现相关改革措施的系统性

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方向下,2012年的财政政策呈现“稳宏观、调微观、保民生、促发展”四大特点。

先说“稳宏观”。“稳”的总体要求是保持财政支出扩张力度,并对经济主体适当减税。因此,“稳宏观”的主要措施有两部分:一是坚持政策的力度和结构,全年共发行国债和地方债8500亿元,有效对冲了经济的下行压力。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包括落实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降低社会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实施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开展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第二是“调微观”,主要完成了八件大事:一是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中央投入1769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三是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体系;四是中央投入150亿元,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覆盖到国家确定的全部牧业半牧业县;五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费减免政策;六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七是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八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提高困难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

第三是“保民生”。这个“保”字具有保障和改善的双重含义,并体现在公共服务提供和居民收入增长两个方面:一是今年保持较大的财政支出力度,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扩大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

第四是“促发展”。这个促发展与“稳中求进”的“进”是一个道理。本年度内,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张,全年经济增速预计可能超过7.8%;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实体经济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超过70%,并且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活动占其中一半以上;技术和管理创新因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提供的经济增长贡献预计将超过20%。

总体看,2012年度财政政策的成绩可圈可点。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基本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013年的经济形势仍十分复杂,财政政策更要体现相关改革措施的系统性。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和期待:一是如果经济形势稳定,自2008年因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形势严峻而启动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在年末启动调整程序。调整的步骤或将是渐进式的,如先减少赤字、控制支出;再稳定税负、优化税制。二是全国大部分省区和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将纳入到“营改增”的改革范围,某些重点行业也有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三是进一步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结合税制改革,逐步改善中央和地方的财力结构,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权与事责相对称。四是以主体功能区为载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进一步完善,针对地区分类合理规划转移支付规模和结构,并逐步推进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五是促进收入分配改革,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逐步提高各社会阶层的收入状况,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形成规模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作者:何言

文化建设财政政策论文 篇3:

用积极财政政策激经济增长考查方式预测

【热点综述】

1. 2008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复2万亿铁路投资计划。

2. 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時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3. 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4. (1) 从2008年9月19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改为单边征收。(2) 10月8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3) 从11月起,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的减免相关税收。(4) 8月1日起提高出口退税率。(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6)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

【命题趋势】

用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也是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2009年江苏、广东高考政治考试说明,2009年山东、浙江、安徽等新课标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以及考点变化情况的分析,就可以看出2009年高考政治必然以此热点问题为背景命题。

对此热点问题的考查可能采取以下五种方式:

(一) 直接考查考生对与此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的识记。只有2009年江苏、广东、上海高考政治单科卷会采用此种方式。

例120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决定实施 的货币政策。

A. 稳健 B. 适度从紧

C. 积极 D. 适度宽松

【参考答案】 D

(二) 直接运用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分析说明该社会热点,如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的种类、我国财政的作用、税收的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作用等知识。2009年的高考政治单科卷、文科综合卷都可能采用此种方式。

例2197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是一千亿元人民币,200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预计是六万亿元人民币。三十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了53倍。这说明()

A. 我国的税收减少

B.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减少

C.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 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 D

(三) 运用《经济生活》中与此热点相关的重要知识综合分析,除运用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外,还会涉及今年考试说明能力要求提高的考点,如: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理解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以及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等重要知识综合分析。2009年的高考政治单科卷、文科综合卷都可能采用此种方式。

例32008 年10月24日,国务院批复2万亿铁路投资计划。2009年铁路将安排工程6000亿元,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国家通过加大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

A. 完成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任务

B.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人数

C. 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

D. 防范和消除金融危机

【参考答案】 B

(四) 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中与此热点相关的重要知识综合分析,除《经济生活》知识外,还会涉及《政治生活》中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等等重要知识;还会涉及《生活与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等重要知识。2009年的高考政治单科卷、文科综合卷都可能采用此种方式。

例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这是政府在积极履行()

A.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D.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参考答案】 B

(五) 综合运用与此热点相关的政治、历史知识跨学科分析,涉及的历史知识主要是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原因、措施和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主要内容等。

例5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经济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

(1) 罗斯福在国家干预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在当时分别有何积极意义?

(2) 从胡佛到罗斯福经济政策的变化,对我国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启示?

(3) 罗斯福新政与我国目前的某些政策有相似之处,如增加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但本质是不同的。请用政治学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对其本质不同作说明。

【参考答案】

(1)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以便发挥金融系统的经济作用;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政策,压缩农产品,稳定农产品价格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罗斯福新政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 要坚持以市场作为配置经济资源的基础。市场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适度运用行政手段。

(3) ①国家具有经济建设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罗斯福的政策和我国的某些政策有相同之处,但反映的阶级本质是不同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重要知识链接】

1.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①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 财政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国家财政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建立社会保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衡运行的作用。

4.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②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 财政支出的用途。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6. 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平衡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当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增发国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7. 我国当前的一系列减税政策,可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相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能力训练】

1. 2008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出现持续下滑,在出口和投资增速都放慢的情况下,消费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表明()

A. 我国经济增长正由依靠外需向拉动内需转变

B. 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的原则

C. 消费决定并调节着生产的发展

D. 扩大开放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_________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价外征收的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

A. 增值税转型

B. 出口退税

C. 成品油税费

D. 证券交易印花税

3. 2008年11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中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这种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 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D.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4.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在3个月内,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孤儿、孤老、孤残每人每月提供600元基本生活费。这属于 ()

A. 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

B.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C. 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D. 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

5. 下列不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A. 增加财政支出加强对铁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B. 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

C. 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

D. 通过增发较大规模国债等增加财政支出

6. 下面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看法正确的是()

A.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配合起作用

B.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具有迅速有力的特点

C.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

D. 货币政策属于财政政策

7. 当前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需要()

①扩大出口,加强社会保障②减少税收③提高百姓收入④扩大投资规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可以选择的税收措施是 ()

A.提高住房贷款利率

B.提高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

C.提高住房交易的营业税

D.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9. 国务院决定征收燃油消费税,这会()

①促使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②增加消费者生活成本,降低生活质量③促使人们转变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④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有利于()

A.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

B.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C. 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

D. 维护劳动者利益,实现收入平均分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大萧条”、“大恐慌”载入史册,影响深远,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11~13题:

11. 下列有关这有关这场危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美国之外的德国首先受到危机感染

B. 各国为了拓展市场纷纷降低了关税

C. 罗斯福“以工代赈”政策刺激了国内需求

D. 危机表明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12.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 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 法西斯体系 D.斯大林模式

13. 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A.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C. 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 推行国有化政策

14. 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把扩大内需作为保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这一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探究中,他们了解到下面一则信息: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不利影响,2008年10月,中央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个两年内投资四万亿元的扩大内需的十条重大措施规划;采取了一系列减税措施,如从2008年10月8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11月1日起提高出口退税率;从11月起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的减免相关税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税让利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指出我国推进各种减税的哲学依据,并说明减税的作用。

(2) 财政为什么能担当“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责任?

(3) 有人认为:只要减税就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此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 A 2. C3. A4. A5. C6. B7. C8. D9. B10. C11. B12. B13. D

14. (1) ①推进各种减税是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是用对立统一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了实践决定认识。②税收是国家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减税有利于扭转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减税可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相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社会公平,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2) 财政政策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政府可以采取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人民生活支出等途径,刺激总需求,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3) ①现阶段,国家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政策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②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运用减税等经济手段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手段,辅之于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③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若考生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措施角度回答,也可。)

作者:李彰有

上一篇:煤矿采煤的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群众监督惩治腐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