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白艺术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2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教者和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布白艺术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布白艺术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语文是产生想象的母体,是孕育想象的温床。”的确,当我们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便会联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当我们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会联想起壮阔雄奇的边陲大漠。含蓄、留白可以借助想象联想,达到“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无画处观景”的效果。没有留白的语文课堂,就好比有一条令人神往的山间小道,当你在想象小道的尽头一定别有洞天时,却还未走到尽头即颓然发现尽处是一个死胡同,一切美的联想嘎然而止,通往美的空间的门关上了。这样的艺术就失败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布白”

“布白”又叫“留白”,是一种艺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通过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设计,从语言上、思维上、想象上、情感上进行布白,来启迪思维、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巧妙而适时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布白,能完整、有效地贯彻这一课标精神。

二、课堂教学中“布白”的意义

1. 布白艺术就是尊重学生的课堂生存权

毫无疑问,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个性、基础、需求。课堂“布白”就是为了不让课堂太过饱满、间不容发,就是不把学生当牵线木偶,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舒筋展骨”的余地和空间,就是尊重学生的课堂生存权。传统课堂,无论教师将教学环节设计多流畅、细节考虑多完美、时间分配多紧凑,没有“布白”,那也只能是统一化要求、模式化圈养,只会把学生变成流水线上无生命的产品,或者是把学生变成教师导演课堂剧的道具。再则,结合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阅读教学针对选文文体内容情况,教师恰到好处的布白能够有效掌控张弛有间的教学节奏,或是停顿,或是迁移,或是想象,能很好地保持学生激活的思维状态,课堂生成将是无限的、生命力强盛的。

2. 布白艺术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的独特性特征是创新的基本条件,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布白就是基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独特的自己。成功的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中积极的能动意识,有利于锻炼学生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创造力的生成。通过再造想象,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实现情操陶冶;通过创造想象,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界限,进行发明、创造。如在学习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一文时,以学生设计各自未来一天的工作生活为布白,让学生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自觉审视自己的意志品质,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

3. 布白艺术是对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布白,就是让学生通过布白充分展示自己、悦纳自己,实现学生精神层面的满足。比如,学习冰心的《诗四首》,可以对诗歌意象进行布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主表达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绘画,或改编成故事,或歌唱,或配樂朗诵,这样的布白使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多种技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次无形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自我发展之门。

4. 布白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智慧

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少教多学”,是通过巧妙的课堂布白来达成的。当然,成功的课堂布白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对学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开阔的理念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更要具备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的智慧。因此,巧妙、成功的布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巧妙、成功的布白称为“布白艺术”,就是基于对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认识,初中语文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既重继承又重发扬,既重知识夯实又重能力培养,既重共性积累又重个性感悟,只有通过教师有效掌控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艺术而有弹性地安排课堂学习材料和学生活动,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

或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布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在此我也布白一下,留给更多的同仁去发现。但在我看来,以上四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愿景,充分发挥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尤其值得注意的,它引入开放包容的理念,重视学生自我教育与“个性化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营造和谐的生态课堂。所以,我们有理由大胆地去尝试“布白”这一只螃蟹。

作者:薛慧

布白艺术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2:

虚实相生: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教者和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事实上,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理解

(一)布白艺术的内涵.

布白,顾名思义,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它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画家就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曾见一位作画者,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勾点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际。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又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地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诸如此类,还有许许多多。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设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的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印度洋上生死夜》这一课时,深情地讲述:“当文章主人翁——皮埃尔面对的一边是生命垂危的妻子,一边是数以千计的人的生命,此时他的心中——”说到这儿,教师突然打住,看着满脸庄重、神情严肃的学生。此时的学生完全已沉浸在文章的故事情节中,思绪已完全融入主人翁皮埃尔的内心深处。脑子里想象着皮埃尔当时痛苦、矛盾、焦急的复杂心情。教师没有用言语来表达,而是巧布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教第十二册语文教材《早》这篇课文时,许多学生读文深觉奇怪:文章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及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何以花费诸多笔墨来描写“腊梅花的特点”?“腊梅花”与“鲁迅”有何联系呢?有位教师就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学生思想上的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腊梅花的内在品格,探究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从而通过两相比较,学生恍然明白:文章原是“借物喻人”,鲁迅不就像那寒冬里的一株腊梅花吗?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了解和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上面这位教师就摈弃了烦琐的分析,通过质疑问难,巧布学生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古诗《泊船瓜洲》一课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离家近,应该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离家久,更该还

舍小家,为国家————不能还!

这则板书上画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整个板书突出了一个“还”字,清晰地标示了全文的结构层次,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还”的内涵和意义,读来如诗如曲,韵味无穷;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棍,教师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谴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赏析水平和审美情趣。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体操”的乐趣。因此,教师如果能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教学布白手段,那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金华荣,苏州市沧浪区实验小学,215006)

作者:金华荣

布白艺术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篇3:

论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

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其课程资源、课堂时空、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对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基本内涵

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即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指导下进行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语文观

所谓大语文观,主要包括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教材,有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去阅读。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训练、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有限的课堂时空观念,跳出课堂学语文,认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内涵和生活相等,引导学生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大教法观,就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

2.探究性语文学习观

2001年,全国各地开始大力倡导推行研究性学习。最引人注目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论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语文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师生在课题选择、论文答辩、学术讲座等课题实施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深刻的研究性学习观念,然后把这种观念带进课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观。

3.建构主义语文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适时的、积极的评价,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二)具体特征

1.课程资源的开放

语文课程设置可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上述课程均应纳入语文课堂学习之中,并记学分纳入考核范畴。

2.课堂时空的开放

走出课堂这种形式,把生活的观念和内容纳入课堂,语文即生活。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应联系生活,管理学生时应关心学生的生活,组织课堂教学时情景应生活化。

3.学习形式与内容的开放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在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习过程的开放

开放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老师不仅要写教案,还要写学案。预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老师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展开文本自学、提出疑问、合作探讨、解决问题与经验分享。

5.学习结果的开放

对学生的评价由封闭课堂整齐划一的评价机制转化为鼓励性发展性评价机制。评价手段既要有试题检测、作业评改等传统的、精确的学业等级评定,也要有根据学时和学习内容记学分等模糊的评定,还要有注重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描述性评价。

二、为什么要实施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实施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规范下,语文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组成“语文1”至“语文5”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与内容。选修课程设计四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学校可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种个性化、选择性的课程内容必然引起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的变革,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

(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

吕叔湘先生曾评论中学花费“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看重的维度是教师、教材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维度——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关于实施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

(一)开放课程资源

我校的尝试是,选修课除按照国家计划分五个序列开设之外,还根据学校实情开发校本课程,如国学系列等。活动课以社团为依托开展,时间固定在星期五下午三四节同选修课间周进行,并设有指导老师。成立了“朝花”文学社、话剧社、记者社等8个社团,以社团为依托,先后创办了两份学生刊物、一个国学网站、一个国学大讲堂(邀请本校对该主题有一定研究的师生或校外专家主讲)。综合实践课分别以教材单元设计和学校教育处活动教育安排为序列,结合地域文化优势,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二)开放课堂时空

我校在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1)课前3分钟。每节课前让学生按序在3分钟内自由发言,可以讲故事、讲成语、讲名言、讲诗歌、读文章等等。(2)经典读本诵读表演。比如在第一册新诗单元和第三册古诗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和古诗名句默写比赛,在教授高一和高二文言文教学之后,组织传统读本诵读表演比赛。(3)课本剧。在高二第四册剧本教学单元,在老师讲授一些剧本基础知识后,不讲课文,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班级课本剧表演,然后进行年级汇演,并评出等级奖。

(三)开放学习形式与内容

我们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些开放学习的内容与形式。第一,开读书报告会。利用节假日,开列书目,倡导学生读经典名著,要求写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第二,课堂拓展式学习。分两种形式:一是“3+2”或“4+1”模式,一周5节课拿1节或2节来阅读课外文章。每篇课文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拓展点有目的地进行课外拓展。二是要求每篇课文在解读时必须有拓展点和适宜的拓展内容。第三,课堂渗透式探究性学习。把相关的课文内容分类打包,运用比较阅读和归类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广阔而富有深度的思维空间。第四,办语文手抄报。每逢国庆大假,要求每位学生自由组合办一份原创的语文手抄报,先在班级展览,然后在年级展览,并评出等级奖。通过开放学习,学会安排学习计划并进行调控,学会与同学分享合作,学会利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关注现实生活,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作家作品内在的文化与生命意义。

(四)开放学习过程

第一,利用“空白”教学。挖掘教材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空白艺术。根据文体特点,从教材中寻找、挖掘“空白”或在教学环节中布设一些“缺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比如《祝福》一文中多次出现“然而……”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省略号的内容进行想象补白。第二,对课文学习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在确立课文教学目标后,重点选择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部分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大胆放弃其他内容。对于单元教学,则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大胆取舍。第三,鼓励文本个性化解读。一方面,老师在解读课文时呈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别于参考书和网络资料的阐释。另一方面,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当然,老师要创设情境,有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使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四,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课堂教学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对与课文或问题相关的信息的呈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辨析和提取。第五,建立学习小组。以前后座四人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民主选举出一位组长,上课时,遇有问题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选一位代表发言。下课时,鼓励小组间的同学就学习困难展开讨论和互助,期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第六,适度布置单元检测和同步课堂练习。文言文、诗歌、散文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测,检测要点包括高考涉及的、又反映在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步课堂练习主要是文字表述,包括文言文翻译、语言实际运用和随笔。第七,分层教学。打破班级建制,按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在全年级组织分层教学,根据学优生和学困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情不同的学生分层布置不同的作业。

(五)开放学习结果

开放性的语文学习评价淡化了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看重学生的发展状态和趋势,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期待和发展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第一,广泛使用激励性课堂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应采用激励性评价,使用含有关爱的、亲切的、尊重的激励性教学语言。第二,对学生发言采用启迪式点评,即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启迪、提升、补充。第三,学生互评作业,相互交流。第四,选修课采用学分制。第五,多种形式的作文评价。作文少评分,多打等级,注重个别交流;进行课堂评价时尽量展示每个人的亮点,评价的范围更广泛,特别是让进步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使其体验写作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其写作欲和表达欲。第六,综合各种表现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学业检测、学分记录、课堂表现、学生互评、作业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期成绩。

总之,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之下,开放的语文课堂观有了生成的基础和实践的可能。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凸显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学习的层级性,尊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七中]

作者:黄明勇

上一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农产品进口放量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