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必然选择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现代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贸易信贷或者银行进行融资。目前,公司金融研究领域对有关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上对于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外部融资方式存在着互补或者替代的关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险业必然选择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业必然选择研究管理论文 篇1:

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面临的难题与路径选择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营业税、增值税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为减少此类弊端,“营改增”成为金融行业当前新的发展方向。现阶段“营改增”已在我国得到全面实施,但通过分析、研究实施效果发现,金融保险业在“营改增”实施中难度较大,当前“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不利于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的内涵、重要性、面临难题进行分析,而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促进我国金融保险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难题;路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营改增”政策逐渐应用于金融行业,并对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当前“营改增”成为金融行业首要关注的话题。金融保险业通过实施“营改增”政策,可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等现象,有效预防金融保险业潜在的风险因素,且将金融保险业与“营改增”整合,可确保金融管理活动顺利实施,即可确保实施效果,还可促进金融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

1、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内涵

所谓“营改增”是要求金融管理企业结合当前形势对税收方式重新划分,在提高增值税比重同时确保我国营业税比重在合理范围内,使营业税、增值税得以整合,且“营改增”实施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交税金额,但国家受益比重却呈现增高趋势,此外“营改增”对各行各业税收均有明确规定,可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现象,增加企业税收及金融行业人员工作量。

2、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重要性

金融保险业与一般企业(大型、小型、中小型)差异较大,金融保险业对资金需求量较一般企业大,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内部资金的灵活性,“营改增”实施后,可对金融保险业融资渠道进行完善,在确保金融企业资金灵活性同时保证金融行业运行平稳,此外金融保险业实施“营改增”可顺利时代发展,在“营改增”策略实施中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解决,还可促进金融保险业的稳步发展。

3、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面临的难题

3.1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缺乏明确性

金融保险业风险系数较其他常规企业高,金融保险业运行中任何投资均会对影响整个保险行业,金融保险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前,需将投资中风险系数较高的内容改编为各企业增值税收,不仅增加了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还需缴纳风投中增值税收,导致金融保险业各种税收比重明显升高,对金融保险业整体发展产生限制。保险行业因性质不同其所成承担的风险较大,若运行中出现较大问题会直接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影响,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对管理方法、运行模式进行整改。金融保险业既往需缴纳增值税收、营业税收等各种税款,“营改增”实施中可将金融保险业中风险系数较高的投资转化为增值税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保险业所缴纳税款。

3.2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兑换标准不规范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实施,近年我国经济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增快,且跨国金融保险业也入驻我国,为我国公民提供保险服务。金融保险业在“营改增”实施前,需缴纳营业税、净收益增值税,还需根据国际规定缴纳营业税,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营改增”逐渐应用于金融保险业,但“营改增”应用于金融保险业后虽可降低保险行业营业税比重,但增殖税收确在显著提升,特别在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汇率兑换过程中,极易出现税率兑换不标准现象,对我国金融行业及我国与国家之间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3.3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缺乏监督机制

将“营改增”应用于金融保险业后虽可降低金融保险业税收,但传统的管理体制便无法满足当前金融保险业管理的需求,导致“营改增”政策无法得到全面、有效实施,不仅无法实现深化改革,还会对企业的效益产生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经过70年的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攀升,当前经济发展趋于良好,但尚未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对金融保险业实施“营改增”后,金融保险业部分工作还是以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开展,结合实际情况发现保险监管、金融保险监管等部门均依靠原有制度进行工作,不仅无法体现“营改增”政策优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保险业税收比重,并弱化了“营改增”价值,出现此类现象主要原因是金融保险业在“营改增”实施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3.4金融保险业“营改增”抵税不规范

金融保险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前,多以投资金融保险的方式来完成进项抵税工作,运行中企业出现资金限制情况较少,而金融保险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金融保险企业无法使用保险资金完成进项抵税工作,还需拿出部分流动资金抵税,导致金融保险业实施“营改增”后资金流动效率降低,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利润,影响了金融企业的整体经济收益,这主要是由于既往金融保险业便存在抵税操作不规范情况。

3.5金融保险业“营改增”财务预算低

金融保险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前,为减少税收比重多将税收资金纳入投资收益中,在“营改增”政策實施后,出现了增值税升高,营业税比重下降情况,且“营改增”的实施带动了金融保险业中投资行业的发展,并对企业税收构成产生影响,致使金融保险业资金预算灵活性明显提升,但金融保险业对在财务核算时却出现灵活性缺乏状态。

3.6金融保险业与相关部门协调能力差

在当前金融保险业“营改增”全面落实情况下,部分金融保险管理监督部门对征收金融保险业税款时还应用传统的税收方式,并未根据“营改增”政策对税收方式进行整改,导致金融保险业税收比例较既往更高。

4、金融保险业“营改增”路径

4.1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中可选择多样增值税

当前“营改增”政策在我国已得到全面落实,金融保险业若想走出传统的税收困境,首选需对税收方式进行整改,在税收中可选择多样增值税。

首先,就保险管理服务来讲,税收中可选择增加增值税方式进行税收,在金融交易阶段需将一定比例的增值税作为税收一部分,剩余部分作为金融投资,这样的税收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金融保险业的纳税金额。

其次,金融保险业需重视间接管理,主要是金融保险业在运行中多会涉及间接交易,如:在银行卡操作中便会涉及多项间接业务,加强间接管理不仅可提高税收比重的控制,还可减少金融保险业税收压力高等情况,因此金融保险业若想“营改增”得到全面、有效实施需加强对间接业务的重视。

4.2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中应强化金融管理

金融保险业为更好适应“营改增”政策,需加强货币兑换管理,在办理跨国业务中应以金融投资为主,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我国金融保险业需与跨国企业做好沟通、交流、联系,提高抵税率、金融保险整和速度,为提高金融保险业对“营改增”的应对效果,相关部门需参与到“营改增”实施中,协助金融保险业做好金融管理工作,并为其工作提供支持,促进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4.3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中应构建金融保险管理机制

自“营改增”在实施后,我国现有经济管理体质优质程度较高,还提高了各企业的管理能力,此外金融保险业需将自身的工作与国家相关政策联合,使金融保险业发展紧跟国家步伐,且在对金融服务管理上需以多样化管理为原则,管理里中需做好相关工作的完善,有效规避工作中出现税收政策模糊等现象,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1]。

4.4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中需做好抵税划分

金融保险业在我国税收中占据及其重要地位,但金融保险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后,多种因素受到了影响,不仅对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制约,还影响了“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效果。若想有效解决此类问题,金融管理企业需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税收管理,通过循序渐进方式进行进项抵税,此外在对进项抵税划分过程中,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还可仿照过桥费等政策,增强金融保险的投资收益,降低“营改增”对金融保险业的影响,还可使金融保险业有更多时间对滋生管理方法进行调节[2]。

4.5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中应重视复合建设

金融保险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中,需加强对金融保险的复合性建设,不仅要对金融保险业服务模式进行全面建设,还需就发展模式、税收管理机制进行整合,还需增加人才的投入、多功能设备的引入,推动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

4.6金融保险业“营改增”中国家需对相关制度进行调节

我国自“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经济管理制度也伴随发生变化,随着“营改增”推行时间的延长,管理系统逐渐优化,系统得到了全面优化,金融保险业管理能力逐渐转变,服务业需与“营改增”进行同步优化,确保金融保险业服务能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3]。

结束语:

金融保险业在“营改增”政策推行中必然会受到阻碍,国家相关部门、政府需及时发现“营改增”推行中存在问题,还需加强对金融保险业相关政策的研究,以确保“营改增”可持续深入金融保险业各环节,推动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此外在“营改增”政策推行中需加强对细节的管理,確保“营改增”政策推行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建杰.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面临的难题与应对方式分析[J].纳税,2019,13(14):17+20.

[2]于学民.浅谈金融保险业“营改增”的难题与路径选择[J].南方企业家,2018(03):69.

[3]刘志亭.“营改增”试点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以青岛市金融业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3):5-8.

作者:张平

保险业必然选择研究管理论文 篇2:

企业银行贷款与贸易信贷选择实证研究

摘要:现代企业可以选择通过贸易信贷或者银行进行融资。目前,公司金融研究领域对有关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之间关系的研究还非常少,国际上对于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外部融资方式存在着互补或者替代的关系。本文以沪深两地上市的235家江苏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样本公司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的关系(互补还是替代)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

关键词:贸易信贷;银行贷款;互补;替代

一、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市场风险不断扩大,为了避免贷款的拖欠及坏账的产生,银行业纷纷开始限制企业贷款,尤其是中小企业。与此同时,贸易信贷作为另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却在不断发展,并作为企业外部融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和银行借款共同构成了企业短期外部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对于银行借款和贸易信贷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究竟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补充关系的争论一直是热点问题。

贸易信贷的定价非常复杂,因为供应商们往往不会要求一个具体的利率,所以以往对贸易信贷价格的研究往往都是对虚拟的现金折扣条款的研究。例如,Peterson 和 Rajan (1997)提出,如果供应商给出的现金折扣条款是“2/10 net 30”,亦即如果客户在10天内付清款项,那么可以享受商品总价格2%的现金折扣优惠,否则30天以内就必须以货物的全部价格付清。如果购买者放弃现金折扣,那么这种信用条件转换成年利率的话近似于40%。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根据现金折扣条款,十天内的借款成本为零,从而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成本。故而只有当企业不使用现金折扣时贸易信贷的成本才会上升。

以往的研究表明,贸易信贷的利率往往要比常规贷款的利率高得多。那么为什么供应商及其客户还会选择更高成本的贸易信贷而不采用银行贷款呢?一些研究对于企业为什么会选择贸易信贷做出了解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如果供应商向其客户提供贸易信贷,该客户即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信用条件规定的优惠期内付款,另一种是放弃现金折扣选择延期支付。第一种选择表明供应商向客户提供贸易信贷降低了客户使用现金的成本;第二种选择往往是缺乏资金的企业更偏向的,因为供应商通过延期支付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了短期的资金融通。

先前的关于贸易信贷理论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比较错综复杂。但重要的是,Burkart和Ellingsen(2004)的模型表明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之间不是互补关系就是替代关系,本文将讨论江苏省企业在供应商融资与银行贷款之间的选择问题,并且侧重于对贸易信贷的使用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假设更贴近现实的,为企业短期融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主要文献回顾

Petersen和Rajan(1997)研究得出,在美国,贸易信贷是企业短期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来源,并且以美国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和金融中介长期来往的企业对贸易信贷的需求较少,而在金融中介发展欠发达的大城市统计区( MSA)里,企业对贸易信贷的需求较多。英国(Pike and Cheng,2001)和日本(Miwa and Ramseyer,2004)的学者也作过同样的声明,认为贸易信贷是企业短期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来源。Breig(1994)发现在银行和企业关系比较紧密的德国,企业较少地使用贸易信贷,而在金融市场欠发达且银行和企业关系比较疏远的法国,企业较多地使用贸易信贷。早前,Malitz和Ravid (1993)指出,由于信贷市场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信誉不佳的公司不会向信誉良好的公司申请融资。Garcia-Appendini(2006)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银行是否会将企业贸易信贷还款的“软”信息纳入贷款决策的过程中。Fisman 和Love( 2003)的研究发现当面临信贷约束时,企业会寻找替代性的贸易信贷来进行短期外部融资。Biais和Gollier(1997)研究得出,贸易信贷为一些受银行约束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可替代的资金来源。Cook(1999)在俄罗斯的研究表明,贸易信贷的使用有助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李斌和江伟(2006)通过研究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表明银行贷款与贸易信贷在我国企业的融资中呈现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金融中介与商业信用在我国小公司融资中的互补程度要大于大公司。石晓军和李杰(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展开实证。结果显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总体平均替代率约为17%。吕兰(2009)以我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互补还是替代)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贸易信贷和银行借款在企业融资中的关系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贸易信贷和银行借款在企业的融资中呈现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思路延续了第二种观点,即贸易信贷和银行借款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商业信用的信贷配给理论认为,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在面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会采取信贷配给的方式发放贷款,使得一部分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当企业受到信贷融资约束时,贸易信贷凭借其融资比较优势成为企业融资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当企业的融资环境出现信贷配给现象时,企业无法或很难获得银行借款,为了筹集所需资金企业会转而使用应付账款,将应付账款视为银行借款的一种替代融资方式,这样应付账款和银行借款之间会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反向替代关系。即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应付账款和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替代的关系”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金融体系不健全,信贷配给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约束着企业的融资。企业为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必然会将目光投向贸易信贷,即使用应付账款替代银行借款进行融资,从而造成企业的银行借款与应付账款的变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应付账款与银行借款之间会存在替代关系。本文假设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和银行借款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二)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为了检验所提出的假设,本文针对江苏省的企业进行研究,检验研究中所使用的年度数据均来自于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研究数据覆盖2008-2012 年,选取的研究样本是沪深两地交易所上市的235家江苏省企业,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此次研究所使用的样本在筛选的过程中剔除了保险业以及金融类的上市公司,并且从原始样本中剔除了ST、PT样本和资产负债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样本以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对于缺少应付账款数据或银行借款数据等研究变量的样本企业,也一并删除。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

为了对基本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在借鉴江伟和李斌(2006),吕兰(2009)以及Cull, Xu和Zhu(2009)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企业的成长性和流动性等对企业融资过程影响的重要程度,现将流动性(反应企业偿债能力)、成长性(代表企业发展潜力)和企业规模纳入模型中,以应付账款为因变量,银行借款为自变量,构造出如下基本计量模型来检验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的关系:

应付账款比率AP,为企业当年年末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之和与当年年末总资产的比率,用来衡量贸易信贷;

银行借款比率SD,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短期融资活动中应付账款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所以用短期借款与总资产之比(SD)来描述企业银行借款的使用状况;

流动性,采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来衡量。Burkart and Ellingsen(2004)等许多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都将流动性视为影响贸易信贷使用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流动性越高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问题要少,因而对贸易信贷的需求也相对较少。同时,流动性指标也反应了短期偿债能力,代表着公司所拥有的营运资本。

成长性,采用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减去前一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与前一年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来描述企业的成长性。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可以代表其发展潜力的大小。因为销售额的不断增加表明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大,从而表示其市场竞争力强。本文将成长性纳入研究的范围承接了Ge和Qiu(2007),Love等人(2007)的观点,他们认为企业的成长性会影响应付账款的使用。

公司规模取企业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一般研究中以资产总额与员工总数来衡量企业的规模,由于公司员工的具体数目难以取得,因而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公司规模。大型企业凭借其规模和良好的信誉可以很容易的获得银行贷款而对贸易信贷的需求相对较少,而中小企业则更多地使用贸易信贷来缓解短期资金紧缺。

(四)描述性统计

本文利用总体样本对研究的所有变量进行了整体的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江苏省上市公司的平均应付账款比率较高,AP平均值达到了23.35%,甚至超过了短期银行贷款,SD的均值为15.37%。这一结果可以从表中流动性Liquidity的数值来解释。前文提到,流动性反应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越高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问题要少,拥有充分的流动性来偿还短期货款使得公司对贸易信贷的依赖程度减少。财务上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二比一才足以表明企业财务状况稳妥可靠,而样本企业的流动性均值约为1.4,未达到可靠水平,因而样本企业的贸易信贷高于短期银行贷款。

表1 描述性统计

(五) 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样本企业银行借款的系数为负且显著,意味着江苏省上市公司的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而非互补关系。在我国,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各方面综合因素以及特有的问题,使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这些企业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便会转向应付账款,将应付账款视为银行借款的一种替代融资方式;同时银行借款的增加会减少公司对供应商融资的需求,这是因为贸易信贷是一种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因此贸易信贷更为广泛的被公司所使用,成为银行借款的替代资源。另外,从流动性的系数来看,前文中提到的贸易信贷与流动性的负相关关系也得到了证实。

表2

注:*、** 、*** 分别表示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为10%、5%、1%

四、结论与意义

本文以沪深两地上市的235家江苏省企业为样本,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考察该省企业在贸易信贷和银行贷款之间的选择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样本企业银行贷款和贸易信贷之间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Cull,Xu和Zhu(2009)以及石晓军,李杰(2009)等人的结论一致。从商业信用的信贷配给理论来看,这一结论是成立的。江苏省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受到来自银行贷款的融资约束。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一方面需要筹集资金,一方面又受到银行的信贷歧视难以获得贷款,这种情况下必然会转向其他资金来源,而贸易信贷的使用便成为了替代银行借款、缓解融资压力的有效融资方式。

我国欠发达的金融体系在许多方面约束着中小企业的资金融入,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江苏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江苏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可以为受融资约束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进行贸易融资,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江苏省中小企业受到银行歧视比较严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企业的发展却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对于步入成熟期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最为期盼的莫过于能够及时获得银行贷款,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亟待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也需要进一步改善。此外,供应商融资也是中小企业短期外部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有着重要的意义,贸易信贷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有待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Christina Atanasova . How Do Firms Choose Between Intermediary and Supplier Financ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

[2]李时坤.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1(6):155-157.

[3]Cull,R.,Xu,L.C.and Zhu,T.,Formal Finance and Trade Credit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9,(18):173-192.

[4]江伟,李斌.金融中介与商业信用:替代还是互补——基于中国地区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27(1):26-31.

[5]吕兰.上市公司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互补还是替代——基于中国制造行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2009(3):15-16.

[6]杨勇,黄曼丽,宋敏.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28-3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0YJA910002),南京理工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的资助(项目号: 2012YBXM009和2012YBXM007 )。

作者:张余琴 杜宽旗

保险业必然选择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浅析资源型经济转型下山西省保险市场机制创新的路径与渠道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改革发展的大局,山西省的保险业在促进自身发展完善的同时注意转型的大局,积极推动自身的转型甚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个概念—保险转型。现实的发展困境是保险业转型的直接动因,转型的方向、目标和路径需要着眼于山西保险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研判经济周期波动和预期,理清当前保险业转型的内在逻辑与要点,有效实现保险业的科学转型。

一、当前保险业转型的内涵和取向

当前宏观经济、产业结构都在谈转型,而保险业转型的应有内涵和主要取向需要全行业形成共识。山西当前保险业转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于销售遭遇困境的渠道转型。目前,山西保险行业面临的增长乏力直接原因在于多年依赖的银保渠道合作政策受阻。多年来保险业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保险业相继开启了销售渠道、银代渠道以及电销等新兴渠道,但几乎都重复着“发现渠道、使用渠道、争夺渠道、最终受制于渠道”相似历程。渠道转型是保险业转型最直接和紧迫的课题。 (2)基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负债转型。目前,产品设计与开发是围绕渠道、让位于渠道的,必然导致保险企业围绕渠道配置产品,而不是围绕客户需求配置产品,相应的成本必然将转嫁给消费者或是蚕食保险业利润。在金融混业经营日趋熱化的形势下,保险业要坚持“做好主业、服务全局”,回归保险的本职。 (3)基于投资收益偏低的资产转型。监管新政促进了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直接对接,弥补了因投资渠道受限无法配置长期、高收益资产项目的问题,进而提升了保险资金盈利空间、长期资金价值和自我造血能力。因此,当前保险资产的转型方向在于提高资产配置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建立资产负债管理行业理念、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放开投资渠道后,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和把握,加强对经济周期的预判分析。

二、山西省保险市场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安全生产风险保障,辅助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平安三晋”建设。随着保险覆盖面的快速扩大,保险在煤炭等重点产业的安全生产、运输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形势下,保险业应该结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实际,健全保险保障机制,开展契合采矿业风险特征的保险产品,扩大煤炭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煤矿雇主责任保险覆盖面。

(二)保险市场应结合风险管理需求,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山西省保险的发展应该充分认识到煤炭行业在山西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各个保险主体应该紧紧依托“以煤为基、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战略,针对山西经济在转型过程中诸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替代产业的培育壮大以及循环经济等所面临的风险特征,完善保险产品与服务。

(三)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服务城乡生态化建设。

(四)拓宽涉农保险服务领域,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

(五)培育城乡保险市场体系,完善市域保险网络,服务市域城镇化建设。

三、山西省保险市场机制创新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升级

(一)通过资本管理升级,倒逼行业转型。市场归根到底是资本驱动的,要加强对保险企业财务状况定期披露,提升市场透明度,发挥市场约束对风险防范的重要促进作用。切实建立市场退出机制,落实市场退出的标准、程序、责任追究制度,合理引导市场化兼并重组,真正让市场发挥配置保险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通过保险政策升级,疏导行业转型。山西寿险以分红险、财险以车险独大的失衡结构,是由市场有效需求和行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等各种因素综合使然,需要政策完善加以疏导。国家给予保险的“制度红利”是保险服务国家保障事业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国家财税支持政策,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保险费率、资金运用改革,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本补充机制。

(三)通过保险服务升级,支持行业转型。服务是落实行业转型的载体,必须实现产品开发、渠道建设、理赔服务的全面升级。服务升级关键在于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特别是重点领域行业标准的确立和推广。

保险业的转型与升级具有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资本管理升级是转型的内部驱动,保险政策升级是转型的有效路径,保险服务升级是转型的有力保障。保险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是推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需要改革的思想和勇气,更需要守住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与行之有效的政策配套措施,驱动这艘巨轮朝着正确的方向稳健航行!(作者单位为山西财经大学)

作者:邹雯雨

上一篇:双语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