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类工业工程论文

2022-04-17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发展绿色化、生产制造清洁化以及资源利用循环化,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技能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在分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新要求以及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技能需求基础上,探讨了与低碳经济需求相适应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及培养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物流类工业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流类工业工程论文 篇1:

基于实践社群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注重实践是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特征,而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区别于传统的正式知识交流,基于非正式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框架,具体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三个维度来研究实践社群,从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三个视角分析知识创新,研究实践社群对工业工程课程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实践社群;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知识创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9015

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如何配置生产要素(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使生产力更高和运行更有效的系统。工业工程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课程体系的时代特征也更为明显。工业工程学科的知识领域较为分散,如何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在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建设中,知识的有效集成与创新是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工业工程学科主要包括运筹学、人因工程(包括方法研究与时间研究)、生产与运作分析、工程管理(包括工程经济)、制造与设施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六大知识领域[1]。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强化工业工程学科知识的集成与创新,注重教师、学生工业工程教学知识的流动与集聚。而实践社群能促进社群成员间知识的有效流动,增强知识管理能力,促进知识创新[2]。基于此,本研究从实践社群视角,关注工业工程学科知识创新,研究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模型

教学质量提升依赖于有效的教学知识流动,教学知识流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實验、视频等各种教学手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教学知识流动涉及教师、学生、知识、情境、媒介等因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知识流动的主体,教学知识流动不仅包括师生间知识流动,也包括教师间、学生间的知识流动。师生间有效的知识流动是很多高校关注的焦点,很多学校也通过各种方法,如师生研讨、实验教学、辅导答疑等各种方法来强化师生间的知识流动。事实上,教师间知识流动与学生间知识流动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知识交流,实现教师、学生间的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推动了知识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践社群

实践社群,又称实践社区或实践共同体,与传统组织方式不同,它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实践社群成员是自愿选择加入,以专业技术或对一个主题的热情为基础,社群每位成员所具有的知识聚合在一起,融合成一个知识网络,社群成员通过各种非正式方式交换工作经验、技能和诀窍等[3]。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下,促进社群成员间知识的有效流动,提升成员的知识水平,推动组织创新,达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虽然不同的实践社群在成员构成、时间框架、组织认同程度上有差别,但所有实践社群都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定义一组问题的知识领域;关心该领域人的社群;社群中成员希望在该领域中取得进步的有效实践活动[4]。

(一)教师实践社群

现有高校招聘新教师,更多关注学历、海外经历、年龄、科研成果、职称等,往往忽略企业实践经验。工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质量管理等均涉及大量企业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高校工业工程教师不少都缺乏企业实践知识。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构建工业工程教师实践社群,大家聚集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工业工程主题,分享知识和技能,并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作为知识发送者,可以将经验、知识、技能与其他教师分享,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其他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知识接受者,认真聆听、吸收和消化知识与技能,并与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形成新的教学表现形式,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知识传递与知识创新,并运用到工业工程教学中,实现学以致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学生实践社群

工业工程课程授课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训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认真理解、消化和吸收,将知识为自己所用。然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工业工程各门课程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也不相同,学生并不一定能全部领会教师讲解、理解课程内容、熟悉实践操作,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及反思予以解决,然而也有不少问题需寻求其他帮助。同时,因学生知识的异质性,学生对工业工程课程的想法与学习困惑也不同,此时就需要一种能解决不同学生课程难题、集聚学生课程想法的平台。而实践社群恰好能充分发挥此作用,基于此构建学生实践社群,学生可聚集在一起,对工业工程的难题和共同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既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积极回应其他社群成员的问题,通过知识沟通与分享,吸收其他成员知识并与自身知识重组和集聚,实现知识创新,促进工业工程知识的有效运用。

(三)师生实践社群

师生间良好的知识互动与情感交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思考问题的立足点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知识的关联度与逻辑性,主要从课程体系出发进行系统地传授知識。对学生而言,如未能经过系统的训练,在学习中大多是零散地接受新知识,很少将知识融为一体,也难以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来理解和吸收知识,这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知识技能与思考角度的差异,是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在一个“频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学校召开师生座谈会、网上评教、对学生问卷调查等,因学生出于隐私、他人的看法、评奖评优等各种顾虑,很难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中的问题,而构建师生实践社群,能有效克服这个难题。教师与学生就关心的工业工程课程知识聚集在一起,展开交流与研讨,在知识沟通中“微调频道”实现“师生对焦”。学生可充分表达对工业工程课程的认识、学习中的课程疑惑、工业工程发展的想法、工业工程实践运用的认知等,这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情流露很难通过其他正式的途径获得。同时,教师可以就学生对课程的问题给予认真解答,并在与学生知识交流中分享工业工程知识,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予以纠偏和引导,同时还可以对工业工程的发展进行共同畅想。

三、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在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导出和产生各类新知识的過程,如新的产品知识、新的业务知识、新的组织文化知识等。实现工业工程知识创新,是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通过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的知识交流与共享,非常有利于工业工程教学的知识创新,进而推动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知识扩散

通过社群成员的知识交流,知识可以在社群内得到扩散和传播,使原本仅是某个成员或少部分成员所具备的知识,上升为整个实践社群所拥有的知识,这反映了社群知识的普及性。知识扩散虽然不能增加社群的新知识,但它保证了相容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对实践社群的认同感。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工程课程知识越来越呈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只有必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通过教师、学生知识扩散,能够将原本仅是某个或某些教师、学生的知识传播至整个教师、学生群体,并上升为整个实践社群知识。知识扩散既反映了知识在社群的辐射范围,也丰富了社群成员知识储备,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知识重组

知识重组是将知识组合对象按其属性类别加以集中整序和组合的过程,将大量分散的、随机的、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采用一定方式和原则进行整合、优化和重新组配,使之形成一套有序和便于有效利用的特定知识系统[5]。知识重组的过程是知识集中化、精炼化和整序化的过程[6]。在知识重组中,内容上的重组是知识重组的核心,不仅是对知识单元的有序化,而且还通过知识整序和加工,使得知识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并重新组合,产生大量的新知识。在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与师生实践社群中,社群成员通过知识交流,接受、储存、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并将知识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此时,这部分知识会与成员原有知识发生融合,自身知识与新吸收的知识实现知识重组,使社群成员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在工业工程教学中,教师间、学生间与师生间的有效知识重组,能拓展知识功能,挖掘知识的潜在价值,使分散的知识更加集中,加强知识的有机联系,避免知识的散乱状态,知识流得到优控,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而有助于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知识集聚

创新依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有效集聚对创新有着重要影响[7]。知识集聚并非简单将知识汇聚在一起,它需要一定的临近关系,或是地理空间上的临近[8],或是社会关系上的临近[9]。知识集聚主要表现在知识之间的互补性、利益相关、共同目标、知识载体之间结成的联盟等。知识集聚有助于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能够产生知识创造、传播、交易和使用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形成知识和人才双向增强的正反馈效应,能推动教学的创新活动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由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与师生实践社群中教师成员、学生成员地理位置上较为临近,成员之间沟通方便快捷,相互间关系的亲密性也使交流沟通鲜有障碍。社群成员之间通过面对面沟通、圆桌会议、线上讨论等形式,围绕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的某个主题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相互交流,分享知识,形成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工业工程知识,实现知识集聚,进一步推动工业工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一)创建实践社群,搭建课程知识流动平台

高校应提高对实践社群的认识,实践社群是提升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创造实践社群形成的条件,鼓励教师、学生创建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合理引导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但有相近学科背景的成员加入实践社群,并能根据实践社群知识交流的进展,提出有意义的工业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主题,推动实践社群知识交流。同时也需注意,实践社群知识交流主要是基于成员的自主参与,高校行政部门一般情况下不要干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让社群成员在无外界干扰下,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知识,探讨工业工程教学研究、課程建设、学科发展等问题,实现有效知识流动,推进工业工程教学质量提升。

(二)提高成员知识收发能力,营造交流氛围

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既需要社群成员较高的知识收发能力,也需要知识交流氛围与渠道。实现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依赖社群成员准确地表达知识和深入理解别人传授的知识,但并非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具备较强的知识表达与知识吸收能力,高校应对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技能的培训,提供知识分析的工具,畅通知识流动的空间,培养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分析、消化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另外,高校应鼓励社群成员根据研究与社会需要,反思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对工业工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并包容社群成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研究中的小失误,让社群成员能愉悦并安心地进行知识交流,保持社群成员对知识交流的热爱,实现工业工程课程实践社群知识交流的可持续性。

(三)创设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的交流热情

多数工业工程教师同时承担教学与科研工作,参与课程知识交流,有可能使教师在其他方面有所损失,比如在实践社群工业工程课程知识交流中分配过多时间,则分配在科研工作的时间会缩短,对学术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会产生一定影响。又如,若当天社群知识交流时间较长而错过班车时间,教师需自己掏钱打车或坐公交回家。因此,高校应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积极参加工业工程实践社群课程知识交流的教师与学生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允许成员有部分自由活动时间,为知识交流提供一定的聚会场所和实验室,允许成员在学习网站上建立知识交流园地等。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对知识交流表现优秀的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给予奖励和表彰,对特别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可在全校进行经验交流,激发社群成员进一步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研究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繁森. 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J]. 工业工程, 2016(6):131-137.

[2]Wenger E C, Sny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1): 139-146.

[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埃蒂納·温格, 理查德·麦克德马, 威廉姆 M. 施奈德. 实践社团: 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徐树栋. 知识创新与知识重组[J]. 情报杂志, 2002(6): 24-25.

[6]李克征. 图书馆知识重组技术方法[J]. 情报杂志, 2006(7): 51-53.

[7]Arvanitis S, Kubli U, Woerter M. University-industry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witzerland: What university scientists think about co-operation with private enterprises[J]. Research Policy, 2008(10): 1865-1883.

[8]Maskell P.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geographical cluster[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21-943.

[9]Breschi S, Lissoni F.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ritical surve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 975-1005

Research on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Engineering Curriculum Based o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ZHU Xue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Key word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knowledge innovation

(責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朱雪春

物流类工业工程论文 篇2:

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需要掌握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发展绿色化、生产制造清洁化以及资源利用循环化,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技能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在分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新要求以及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技能需求基础上,探讨了与低碳经济需求相适应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及培养模式。

关键词:低碳;工业工程;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引言

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企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下,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其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转变。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工业生产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方式,向高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低废物产出、低废气排放、高产品附加值的新型低碳工业转变。面对工业低碳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创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贴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人才。

二、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是通过工业工程专业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制度创新和重组改善等方法减少能源消耗,实现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率的最大化,寻求经济与环境最大综合效益。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建立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工业工程人才。

(一)培养目标

以“广阔的基础知识、多维的问题处理方法、现代的低能高效理念、有针对性的实践”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跨学科、多元化角度推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基础技能”要求学生有扎实深厚的理工科基础与宽广的经营管理知识,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础IE技能,能够对复杂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评价、改善和控制;“特色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代谢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生态工业系统集成分析、生态效率评价等方法和改善优化工具,使之应用于低碳经济领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模式

1.大类招生,分级培养。大类招生,可以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做事的专业能力,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的弊端,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在培养上采取分级培养的模式。第一级为本科技能培养,培养学制为4年,采取“2+1+1”的培养模式。其中,前两年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大类基础课,第一个“1”用于传统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二个“1”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与企业对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第二级为研究生培养,依托高校丰富教育资源,设立本硕连读班,培养学制为6年,采取“2+2+2”的培养模式。第一个“2”用于学习公共基础课和管理类基础课,第二个“2”用于传统工业工程课程和现代工业工程课程的学习,第三个“2”深入学习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领域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所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建立与学制模式相对应的“1+X”课程体系。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的课程模式,应将基础和通用的知识构成通用课程平台,组成不同的专门化的教学模块。“1”传统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必备的课程,“X”指低碳经济需要的工业工程特色课程。形成一种“1+X”的课程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兼顾共性与个性,兼顾方法与实践,使人才具有扎实的管理类基础知识和实用的低碳领域方法。

3.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程管理。针对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便于管理和激励。将教学管理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入学水平测试、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实施、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评价与改进。通过量化的指标,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以低碳经济为导向的工业工程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必须打破课程设置上的界限,突出实用性和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不局限于课内和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走出去”,延伸到直接接触低碳经济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工业工程技术的企业中。

响应“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特色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基础、专业传统方法论、跨专业云选课、实践”四个模块,其中实践模块贯穿整个体系,其他三个模块依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形成严密的体系结构。

(一)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基础课是整体教学的基底,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扎实的基础课程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的保证。增加综合性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强化对作为工具类技能的信息科学技术和语言的学习;提高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起点;选用优秀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确保教学质量。

(二)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

对应课程模式中的“1”,专业传统方法论模块主要学习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课程着眼于生产过程,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

(三)跨专业“云选课”模块

课程模式中的“X”代表课程复合的多元性和特色化,利用校内与校际资源建立“云选课”机制。“云选课”是基于相关课程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资源的互补,实行互认学分制度,以便适应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意味着各学院甚至是学校间的学科交流和渗透,可以是软实力的授课指导,也可以是硬件的共享与学习。

(四)实践模块

1.以面向低碳经济的仿真实验室为载体的教学实践。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功能是围绕并服务于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应用所学工具和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该领域工作所需的系统规划、设计、优化、运作的创新能力和素养。旨在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具备工程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低碳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能够把握环保低碳及工业工程相关行业发展方向,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事面向低碳的工业工程的跨学科复合人才。

2.低碳产业“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实践。工业工程的教学环节不应局限于课内,应该延展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可以在生态产业园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孵化器”,将“产学研”与“人才孵化器”有机结合,实现教学与企业及产业“零距离”对接。

组织方式可以是建立“统一组织、混合编队、分散实习、顶岗实践、双向管理”的运行机制,将学生分散开来,按岗位编制成实习小分队,使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全程跟踪生产过程;也可以是假期社会实践方式,即学生利用假期在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实践。

四、结束语

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依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新技能、新知识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建设定位,构建正确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保证扎实的工业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要特别注重培养人才的工业工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理念。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应抓住发展脉络,立足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协调各个实践环节,面向低碳经济建设工业工程学科,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英,等.“四位一体”的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0,29(15):152-154.

[2]郭位.Bryan Deuermeyer.工业工程课程的最新沿革[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1-5.

[3]陆钢,等.工业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工业工程,2010,13(2):125-128.

[4]李春发,等.生态工业工程:面向循环经济的工业工程研究[J].工业工程,2008,11(3):1-5.

[5]李卫红.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4):83-86.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0-42.

[7]杨晓英,等.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90-92.

[8]魏冬捷.试析PBL教学法对培养低碳经济人才的应用价值[J].教育与现代化,2010,(4):38-41.

[9]陈亚绒,等.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应用型IE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J].工业工程,2009,12(2):122-130.

[10]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面向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E4081);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YB10-18);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YB10-18):面向低碳经济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HE4081):面向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苑清敏(1965-),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循环经济,现代工业工程;杨蕊(1987-)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赖瑾慕(1989-)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作者:苑清敏,杨 蕊,赖瑾慕

物流类工业工程论文 篇3:

工业工程技术及生产管理应用

摘 要:工业工程思想运用极为广泛,但工业工程课程在中国开设年代较短,人们对其缺乏认知。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提升对工业工程思想的认识,工业工程技术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旧率,对企业生产优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市场经济

工业工程管理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具体工业工程技术设计产品制造的工业过程、专业化分工、作业测量、职能组织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水平逐步提升,对工业工程的内涵解释也在丰富发展中。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至今,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即包括科学的管理阶段、工业工程时期、运筹学时期、工业与系统的工程时期,不同的时期,工业工程技术的效率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工业工程技术的受重视程度在地区间也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较高,且工业工程技术发展较早,而我国很多工业工程的现状不太乐观。本文主要对传统经典的工业工程技术进行分析,运用技术实现有效的生产管理,从单个企业的生产实际出发,发现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工业工程的理论研究

经济系统与规模化的工业经济使工业工程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提升生产的综合效率与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制造领域、管理学科领域等形成了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研究,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一种反映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随着认知领域的扩充,学科的外延与内涵也随之延伸。但深入研究,工业工程技术的深意较为相近,工业工程技术对物资设备进行统筹设计,利用多种学科,融合物理、数学、化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应用工程设计原理,对于系统结果进行分析、预测、评定。经过科学的分析与总结,对工业工程技术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本质内涵保持一致,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工程类的学科技术,用以解决企业或其它领域的生产管理问题。工业工程将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做为研究对象,不单单在传统的信息、能源、物料等领域进行研究。结合系统的分析方法,工业工程技术涵盖多门学科,融入社会科学、数学等专业内容,进行相关的知识分析与规划,采用较为系统的工程方法与理论。对工业工程的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其目标主要是通过物料、人员、能源的整合,形成统一综合的系统,提升生产管理能力,使企业生产技术更加成熟,促使生产目标的实现。

二、工业工程相关技术

(一)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全面把握工业工程技术所涵盖的内容,有助于企业正确处理面临的生产问题,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快速结合现实问题,进行生产的管理与指导。从工业工程技术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其具体涵盖17个分支,包含设施规划、生物力学、数据处理与系统设计、实用心理学等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社会形式下,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也在不断扩充,兼容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工业工程技术,成为融入现代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工业工程巧妙的融入了很多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其专业技术体系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理论基础也更加深厚,理论基础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但分析其管理与工业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其基本内容始终离不开现代经营管理工程、人因与效率工程、工业系统分析技术与方法等。

(二)工业工程所含课程及所用技术。谈及现如今的工业工程技术,必须要对工业工程学科进行解读,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的一些重点高校都有开设,清华大学开设的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工业工程导论、系统工程、制造系统、生产与运作、建模与仿真等,西安交通大学主要设置工业工程概要、生产计划控制、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等,香港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置的课程有质量管理、制造技术、项目设计等,分析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课程设置包括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结和理论与实践,才能从更深层次的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一门学科的建设总是结合多门学科,经济学、工程学、管理学与工业工程技术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关,分析工业工程的支撑技术,大致可以将其支撑技术分为三类,分析决策类技术,将可靠性工程、市场预测、人力资源管理涵盖其中,设计与改善类则包含工作研究、组织设计,控制类的支撑技术包括质量控制、信息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准确对多门学科进行掌控,分析支撑技术,才能从战略的高度把握技术的内涵,提升技术管理与生产控制水平。

三、某公司生产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

(一)某企业生产管理现状。作为一家日资企业,该企业主要进行汽车配件的相关工作,企业规模较大,是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具有10多个分公司,拥有超过8万人以上的员工,公司主要业务是进行汽车配件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企业与多家知名汽车厂商皆有合作关系。由于是跨国公司,企业管理经营思想较为先进,企业注重工业工程技术,积极改进经营现状,对产品质量较为重视,注重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利益关系,工业工程技术已成为企业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在工业工程技术层面,较为重视现场的改善,企业只有将现场布置提升至企业管理的战略地位,才能发现管理中的不足,及其改善现场布置所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管理者必须深入现场,接触基层工作的内容与工作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了解生产与市场,从而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管理者必须要重视现场,发出正确的现场指令。企业员工需遵从管理人员提出的正确管理决策,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负责任的问题,管理人员需及时调节管理,对生产的成本与质量负责。但企业在工场布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工作台布置与工人工作的地方相差甚远,造成重复劳动,此外存在工作效率不高、产品积压的问题,急需得到改进。

(二)企业设施布置方面的设计。工业工程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企业内部的设施与布置,在一个企业工厂中,设施布置的好坏直接与企业生产能力、生产率、生产安全息息相关,最初的企业建设,所需的建设成本与建设费用都相差不大,但不同的工厂设施布置,会深刻影响企业效益。为了实现良好的企业设施,需要设计管理人员形成一套完整的构思,寻求设备合适的位置,不断改进工艺办法,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良好的设计理念。结合该企业的设施布置实际,该企业工厂的每个车间都生产一种产品,产品生产较为单一,且单一布置,缺少交流与流通,致使加工效率不高。良好的公司设施布置规划,企业需寻求生产平衡点,在给定的周期时间内,企业寻求最少工作量的工作地点,同样,在工作量给定时,寻求最少工作时间的地点,两者寻求平衡,寻求满足最佳工作地点与周期时间的地点。对于整个工厂车间的布局,车间布局需要依据整体的工作量,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确定原材料的供给以及生产之间的平衡,直线型的流动布局相对简单,且工作效率较高,企业可以考虑合理布局形式,进行市场调查与现场考察,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设备的设施与布局,提高对工业工程技术的重视度。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艺工程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工业工程技术在企业生产与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需不断提高技术管理能力,加强对企业生产的管理,不断提升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增强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让企业获取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马汉武.设施规划与物流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29.

[2] 张子辉.面向车间设备布局随机键实数编码的差异进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22-24.

[3] 庞新福,等.基于工业工程中模特法的动作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19-25.

作者:王涛 李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