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人格意识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高中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教学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既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主要课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反思、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人格教育的举措。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作文人格意识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文人格意识教学论文 篇1:

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是新时代中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同构的重要性

1.积极人格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类似的表述。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批判我们当前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缺失的正是积极人格的教育。在古代私塾,这一任务由国文教育来完成。

2.积极人格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核心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心智的成熟与完善,最终表现为拥有健全的人格。古人强调“文品”,其核心就是作者独立、优秀的人格。在口语训练、书面作文教学中,学生心智越成熟,其语言表达能力就更强;学生自我人格越独立、越优秀,作文(含口语交流)就越老练、越成熟。从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伴随作文成长的,除了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以外,还有学生的心智与人格的成长。

3.作文训练对学生积极人格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成长中,中小学生喜欢以作文(包括口语交际)为载体,通过对自我、家庭与社会的故事叙述,向社会展示自我,并在这些叙述与评价中,寻找、调整自己的人格方向。每一个人在儿童到少年的成长阶段中,最希望读到的作文批语往往不是老师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指导,而是老师对自己所叙述事件的态度及角色评价。语文老师的积极人格的引导,不是纯粹说理,而是人格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学生就会发现自我人格优化的空间与方向。

二、同构的主要内容

1.积极的自我品格

作文能力培养的第一目标是学生“个性”与“品性”塑造。这里的“个性”主要指性格与气质,“品性”指学生的道德、习惯与修养。尊重个性,实质就是发扬每一类性格与气质的积极方面,同时要注意防止性格走向极端。道德、习惯与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意识。在农村初中二年级与小学六年级,同时开展故事《神灯》复述训练,小学六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我手写我听”,极少按照自己的性情展开叙事;初二学生则“我手写我愿”,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得有滋有味。在写到“偷看公主”一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性别意识,而初中二年级的部分男生却涌现部分嬉皮士。对嬉皮士的教导,就着眼于积极人格的品性教育。

2.科学的自我定位

自我形象,即我是什么样的一种人。社会角色,即我在社会上干什么,起什么作用,显然也是中小学生积极人格培养密切关注的话题。中小学生要通过语言叙事,完成自我未来的形象设计与社会角色定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开展“我的理想”话题作文训练。近几年,中小学生作文训练中,出现了很多人格错位现象,如给中小学生布置“假如我是市长”“20年后的我”等高大上的命题作文。此类作文更适合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人格成长,与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有一定冲突。对中小学生而言,命题如果改成“假如我是班长(爸爸、老师、校长)”“5年后,我再来这里”,效果也许更好。

3.和谐的自我心理

在中小学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会开展类似“最感人的一件事”“最激动人心的一幕”等命题作文训练。这从人格培养上讲,就是要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培养积极的自我心理,能让学生妥善地对待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少,一些问题往往会在作文叙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纠结,使学生在自我叙述中走出人格迷茫。

4.不息的自我完善

对中小学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开展“反思”主题作文训练,二是源于积极人格的文学审美培养,三是作文的修改与完善。事实上,我们发现,不断追求作文完美的学生,总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

三、同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同构的基本原则

1.注重校园文化引领。中小学学生趋群性很强,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要着眼于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注重群体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为中小学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活动场地。多主题的校园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和班级口语交际表演,对中小学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后文将进一步举例说明。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作文能力培养要充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着眼于学生内在社会、文化、人际的独立观察与思考,即从学生的心智成熟培养入手。作文教学中的人格培養相较于德育而言,不急于做是非价值判断,而要注重叙事感染,在充分尊重生命个体选择的同时,加以引导。

3.发挥教师的文化与人格魅力影响。中小学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文学素养与人格魅力是引导学生的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同构的行为范本。据调查,小学生约67.3%学生乐于跟语文教师沟通,数学、其他学科分别占比25.2%、7.5%;初中生约61.4%乐于跟语文教师沟通,数学、其他学科分别占比21.2%、17.4%。分析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与学生的心灵最为贴近,因为语文教学最讲究交流。

(二)同构的基本方法

1.开展“主题作文竞赛+人格专题交流”。将自我品格、自我定位、自我心理、自我完善分化成各种训练项目,开展多形式的班级交流、校级演讲及书面作文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推进学生积极人格的综合发展。根据需要,在小学中年级,宜广泛开展性格与气质、自我心理等主题的作文、口语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强化自我定位、自我完善等主题作文和口语教学活动;初中阶段,应当加强积极人格的综合叙事训练。

2.做好“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同构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校园、家庭)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适应能力。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文化墙、手抄报、校园广播、校园电子屏等媒介,营造积极人格培养的文化氛围。

3.坚持“口语训练+书面作文”双提升。通过口头作文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开放的人格理念,增强学生心理适应和调整能力;强化书面作文的社会、文化思考,增强中小学学生自我完善意识。我们在某小学开展“到校见到第一位老师、同学三段对话”(向老师、同学问好,介绍自己,跟老师、同学再见),每学期由语文老师在校门口值勤,集中训练一个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交际能力。同时,广泛开展“故事会”“校园好学生”、演讲赛、辩论赛等作文征文和现场秀竞赛活动。

注:该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生人格与作文能力协调发展的框架建构及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6AZXX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永州市教育局)

作者:董陆 艾志飞

作文人格意识教学论文 篇2: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

【摘要】在高中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教学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人格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既是语文教师的工作任务,也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主要课题,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在实施人格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反思、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人格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中学生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教育界长期探讨和研究的一项基本课题,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已将人格教育纳入教学实践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人格教育也逐渐引起了我国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更加关注的是升学率,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人格教育并没有得到具体、有效的实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人格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举措,以期能够更好地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涵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建构和品格塑造的教育,通过各种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目的。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则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有意识、有目的地传递给学生一些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1]。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人格教育的内涵,将传递人文知识、讲授人文内容作为课堂中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高中各学科中,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先天性优势,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中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成为一个具备完成人格的人。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学目标看,人格教育没有得到重视

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人格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很少有涉及到人格教育的内容,以写作教学为例,作文应该是体现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在感情抒发的过程中实现与外界交流的目的,作文也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够体现人格教育的环节,而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作文技法,即典型的“新八股”,这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作文没有能够向学生传递人文关怀,没有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这不但限制了作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作用的發挥,反而造成了学生人格品质普遍下降的后果[2]。

(二)从教学过程看,“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的问题比较严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以自由讨论为例,自由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施过程大体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发言,集体展开讨论,教师总结答案。然而,在具体设置中,学生的发言内容和讨论结果最终都要回归到教师设置的答案上来,一切结论都在标准答案面前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过程变成了过场的现象,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当学生的观点得不到尊重后,学生在课堂上会逐渐减少发言,甚至是不发言,最终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使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失去了继续实施的可能。

(三)从教学内容看,学生的情感参与得不到重视

目前,高中教师在人格教育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理论和操作上的统一指导,教师在人格教育的认识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误区,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入情感化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效果,很多教师都是依靠经验教学,他们利用这些经验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家长对此也无异议,这就使这些教师不愿意再去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语文原本是最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门学科,但是在机械化教学过程中,语文内容已呈现套路化,内容枯燥乏味,不仅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抵触情绪[3]。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推进人格教育的举措

(一)注重体验式学习,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应该使二者得到均衡发展。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印象深刻,如果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学过程设置成为一个学生体验的过程,那学生一定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到满足,这种体验式学习符合学生人格、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4]。

(二)重视优秀作品的人格渗透作用

文学作品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对文章的架构进行肢解,而不是将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那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后适合学生学习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悟文章内容所体现的精神实质,学习书中人物的高贵品格,让学生体会到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今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人格教育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足以见得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通常,教师主要通过在课堂上的“言传”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从人格教育角度讲,教师的“身教”要胜于“言传”,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将自己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等内容传达给学生,只有将“言传”与“身教”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人格教育的有效性[5]。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首先要以身作则,只有自身具备优秀的品质,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使学生的人格也朝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将人格教育纳入语文教学当中,结合教学实际,适当渗透人格教育的内容,正确推进高中阶段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秀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探微[J].课外语文,2013,6(4):47-49.

[2]邱荷兰.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及策略浅论[J].考试周刊,2013,5(7):85-86.

[3]张齐姗.略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7):28-29.

[4]张燕.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格教育的研究[J].语数外学习,2014,2(3):102-103.

[5]张艳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刘月

作文人格意识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摘 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是这个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语文学科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主要有教师高尚人格的感染,作品人文因素的影响,作家人格魅力的升华和教师课内外的引导启发。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全人格 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人格意味着个体所具有的特质,即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教育在学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洗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真、善、美的健全人格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人格培养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时代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风骨、启迪智慧、激发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理想。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承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分析“人”的性格和行为,透视“人”的理想和现实,理解“人”的际遇和命运,从而把握造就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可见,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的,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洗礼,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语文学科中森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让我们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部分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漠。这一切,成为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该是学生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

新课标强调培养人文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方向的知识,具有洗涤精神、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意义;是打好精神基础,增加生活内涵,培养学生非功利的求知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先决条件。从拯救学生内心世界的角度来看,只有语文学科最适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方法途径

1.语文教师必须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首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必须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去感染、熏陶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观念,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学科赋予我们的任务。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人文的课堂观、人性的学生观。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把握学生,进而启迪学生,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动态的合作关系,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自己共同获取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教师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爱是暖阳,能融化寒冰;爱是春雨,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心灵。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以教师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以教师的爱心换取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自身的人格素养。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2.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的含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初中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的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教材安排的许多内容,能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衰落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以及现代中华的振兴史,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启迪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鼓励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和决心。

尤其是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可以带领学生体会陆游“僵卧孤村”但“不自哀”,仍想为国“戍轮台”的老骥伏枥之志;赞颂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誓言;感受杜甫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这些是爱国精神的最佳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3.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名家的人格魅力

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范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鲁迅、朱自清、巴金,等等。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让人景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初中语文教师要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阅读巴金的作品《家》的序和跋时,学生对这位百岁老人的一生感慨不已。笔者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学生搜集整理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并以此为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对巴金历尽磨难却不改本色感到深深的敬佩。一个学生引用了这几句诗来结束自己的发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意,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学习了这些名家伟人的优秀人格。

4.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人格

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都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渠道。教师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听”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同样,“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在与教师的接触和交流中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读”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文本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高。“写”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另外,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也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语文教师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学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健康人格,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并与生活的环境形成一种更和谐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可谓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田力.浅谈语文教育与健康人格的塑造[J].广西教育,2000(6).

[3]赵开彬,刘军秀.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08).

[4]刘立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7).

作者:王宾宏

上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