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人格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隨着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要越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时期教育理念也随之改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还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者不断深入探究和实践。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教学人格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人格教育论文 篇1:

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

摘 要:在当前历史教学中,为确保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健康,在教学总渗透人格教学,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针对青少年学生现状,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渗透,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在初中教育中,对于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提高初中青少年学生的素质,避免中学生人格畸形发展,可以有效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以下本篇就针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问题做出讨论。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格教育 策略 初中历史 青少年

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反应出这个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面貌,故此在初中历史教育中,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形成时期,应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对其进行人格教育,确保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不仅可以改进以及弥补学生人格的不足,也是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下就将讨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

1 人格教育概念介绍

人格教育就是对个体社会中自我的生成以及自我塑造的教育,人格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1]。人格教育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精神品质进行教育,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的人格系统得到健康的发展。且在人格教育中,将其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在各方面素质进行培养,建立完整的心理结构,使青少年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化人才。

2 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教育,使学生可以具备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可以有效健全的人格素养。在历史教学之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也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以下就将结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2.1 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人格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不仅是适应时代教育的需求,也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需要[2]。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身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还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人类的责任感,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和他人协调以及交流的能力,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实例,将人格教育内容体现出来,即可以感染学生,也可以使学生以历史中的人物为榜样,提升学生素质。

2.2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将人格教育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作为青少年学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学生在该阶段的人格趋向与定型发展阶段,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注重渗透人格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制力[3],使得历史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学,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详细的窥探,改造学生的坏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教育关系到初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对于培养健康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格教育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就是在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再采用各种的教学手段改进以及补救学生人格缺陷,对于避免学生人格畸形,促进学生人格长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育下渗透人格教育,在于心理方面,可以健全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信仰。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历史材料有计划地针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不仅可以有效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还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

2.3 提高历史教师素养

通过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教师也发挥不小的作用,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渗透教学方式,其人格教育的身体还将会影响提高教师人格。并且,历史教师在渗透人格教育中,不仅可以采纳不同的意见,淡泊名利,还可以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鍛炼自己的人格,完善教师的外在行为,提升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质量[4]。

3 当前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渗透教育的弊端

3.1 教学方式欠佳

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还缺乏一定的教学基础,在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式中,不仅没有合理的教学理念,二者的结合也缺乏紧密性,导致学生对人格教育失去兴趣,反而认为这样的初中历史教学使故弄玄虚[5],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当前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渗透教育,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心理以及灵魂层面的内容,为提高学生素质而做的教育工作,因此缺乏实体性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历史教学中的特殊实例,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人格渗透作用,学生往往在不经意间就错过对知识的理解。

3.2 教师水平欠佳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将人格教育渗透其中,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观念,但是由于教师素质原因,往往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不能达到取其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不能与学生达成良好的沟通,从而也就导致人格渗透教育不能很好的执行,初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话学生也不会全听,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人格完善。

3.3 教材整理手段的不足

初中历史课程中,其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更是难以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人格教育渗透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6],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历史学科教育中,其教材里面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但是由于在人格渗透教育中,不能很好的整理教材,使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缺乏对人格教育的渗透以及引导,使得学生的精神文化以及思想文化都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影响初中学生人格的形成。

3.4 教学方法落后

再有就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并没有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会淡化学生的人格意识,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进度慢,学生对历史课程更是感到乏味,因此很难实施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渗透,无法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人格。

4 改进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渗透的对策

4.1 分析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人格缺陷

为更好地发挥人格教育的作用,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找到原因并执行改善措施。具体如下。

针对学校内的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学生对历史教学的看法,不论是针对教师、历史课程、历史人物以及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采取开卷式建议回收,将学生的看法进行整理分析,找到学生对历史教学中人格渗透教育的认识,并针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改进。

由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学生在人格形成方面,不仅对气节及尊严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并且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意识不到生命中基本的东西[7];并且历史教学中,通过渗透人格教育,学生中依然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初中学生还不具备判别是非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区约束自我行为,优越感太强。

因此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不仅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且究其原因,也不外乎与环境及教育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家庭教育的简单化以及学校人格教育的不及时,都将会导致学生人格的缺失。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应该通过人格教育,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格观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4.2 改善人格教育渗透的对策

重视对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教师也应该把握住历史教学中的契机,助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首先就是教师应该深入的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都存在哪些人格的缺陷,以及学生还存在哪些人格的优势,通过个别谈话、抓住典型的方式,改进以及弥补初中学生的人格缺陷使人格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再者就是,教师可以树立楷模形象,正确的审视自身人格缺陷,提高教师人格水平[8],渐渐去感染学生正确人格的形成;并且还可以树立其关于历史人物的楷模,例如可以教学过程中,刻意强调某个英雄任务的形象,并细致地分析任务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格品质,感染学生去模仿这样的人物,从而纠正学生中的不良人格形成。在人格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深入钻研历史教材,利用历史名人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自信与意志,增强学生接受现实的能力,并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正反面的人物对比,培养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5 人格教育渗透初中历史教学的步骤

5.1 正确组织历史课程教学

在利用人格教育渗透的历史课程教学当时,教师应利用历史课中关于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深挖历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与历史知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初中历史的中国古典科学技术文化中,对于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书画基本特征、文学成就与特色以及戏曲成就等内容,可以合理的整理课堂形式。在个可以使学生辩证地认识中国科技与文化成就,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历史创新意识,并且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审美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且能够拥有理解文化创新的能力。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部分,可以针对西学东渐、维新变法思想,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林则徐抵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可以在此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可以学习林则徐的爱过精神;并且在新文化运动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性,认识维新思潮,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

并且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程的讲解部分,在教学中深入人格教育,使学生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向学生阐述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引导学生学习苏格拉底的信念,并且通过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使學生可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

还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人格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修养,并且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到科技进步的力量,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5.2 发挥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入人格教育形式,教师应该去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并且可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还应该做到真正的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可以养成健全的独立人格,帮助学生通过人格渗透教育去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格问题,结合历史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展开专题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还可以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可以抓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效实施人格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塑成其健全的人格。

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自身人格魅力的锻炼,能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以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人才,并且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战胜挫折考验的能力,成为社会栋梁。

5.3 创新技术应用到历史课程教学中

对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为更好渗透人格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和信息的重要性,可以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将创新的教学设备应用到课堂中。将多媒体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力度,科学地设计教学体系,加大教学中对于硬件设备的投入,优化改善教学实践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深入人格教育的历史教学,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取长补短,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采用文字、声音以及图形等多媒体结合的综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还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密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扩展教师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教学材料,利于师生的交流交互。

5.4 教学中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在对历史教学渗透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改进当前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结合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人格教育,基于社会上的不良环境污染以及家庭教育中的错误方式,对中学生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挖掘诚信素材,以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优化学生诚信意识,使学生从历史教学中受到启发,从而增强诚信意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历史课程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针对中国近代史中的林则徐虎门硝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事件,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以及完善学生的人格。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还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提升学生的人格。而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也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态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初中历史学作为是人文学科,在学生人格形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借助历史学科中的人格教育资源,采取多样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教学方法,促进初中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D].华东师范大學,2006:51-52.

[2] 张怀桃.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76-77.

[3] 戴甲群.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45-46.

[4] 张伟.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能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4-57.

[5] 孙逢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个性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34-35.

[6] 万鸣.历史教学中的科技史教学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21-22.

[7] 周赛军.中美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41-42.

[8] 边素君.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45-47.

作者:黄大燕

历史教学人格教育论文 篇2: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的人格教育

【摘 要】隨着21世纪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要越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时期教育理念也随之改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还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者不断深入探究和实践。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格教育;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现代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知识与情感的双重教育,历史学科作为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浅要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实施中人格教育策略。

一、中学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人格发展趋向定型的阶段,尤其是他们的自我观、友谊观、志向兴趣、价值观人生观将对他们的今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对于现代教育、现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现人格教育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基本需求。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才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有明确的认同感,富于挑战精神。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格教育,才有可能使受教育者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格需求。

其次,人格教育是适应时代教育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育追求素质教育,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心理健康不是先天形成的,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单纯的知识输出无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影响,人格教育则正好弥补了这种缺失。

二、中学历史教学实施人格教育策略

1.制定人格教育的教学目标

为真正地实现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目标,而应该同时制定人格教育的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完成历史知识的输出,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积极人生观以及健全的人格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格教育,教师首先应该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结合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中学历史人格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爱国主义的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心体验以及积极进取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创新科学态度。其次,教师应该挖掘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格教育素材。例如对中学历史中的“改革史”模块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层层深入引导的教学方式,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改革的不同方式、目的、影响,让学生去领会到改革与改革之间的差别,去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和日本,当时两国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却完全正确不同。

2.贯彻人格教育的教育原则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践人格教育,教师需要贯彻以下几个教育基本原则:

第一,适度性原则,人格教育是一个心理活动,是个体对信念态度价值观的接受或适应,或称之为化成“自己的品格”的过程。历史人格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做人,但绝不是直接地教导学生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第二,开放性原则,人格教育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在教育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走向极端。

在人格教育过程中,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历史知识的生成并重。

第三,实效性原则,制定人格教育的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的问题,应结合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使人格教育收到实效。

3.人格教育教学实践方式

历史人格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历史有深厚的情感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历史,内化为人格,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历史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深度挖掘中学历史教材,选择适合人格教育的历史素材。如学习《罗斯福新政》课程,教师不妨深入挖掘罗斯福在实施新政中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以及品格魅力,挖掘其人格教育资源。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将历史事件进行适度的重现,将学生引入到那种历史时刻中,从而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去领略当时的历史主人公的品格。例如在学习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时可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主题曲,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并从歌词中体会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和历史学习课堂,使学生体验到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鞭策、指导或建议,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结束语

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格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体发展,更有益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人格教育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有许多适合进行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途径。目前,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还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者不断深入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庆山.浅谈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王玉凤.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模式归纳[J].考试周刊,2012(22)

作者:王庆栋

历史教学人格教育论文 篇3: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摘要:历史教学不应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同样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历史教师应认识到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的显著优势,把人格教育与培养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学习与学做人的统一,让健康的人格引领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

关键词:历史教学 健康人格教育

一、中学生人格现状调查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传统教育的长期影响及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易于波动,意志比较脆弱,认知容易扭曲。而且,巫正鸿老师通过对400名中学生人格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中学生:(1)在学习和生活态度方面:有奋斗目标,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易动摇,甚至采取逃避态度。(2)在评价自己方面:参与管理社会的热情不高。(3)适应社会能力方面:处理事情有一定的果断性,但也存在着优柔寡断的毛病。(4)人际交往范围较窄。针对学生的这些人格弱点,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以免其被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认识定向和严重的人格障碍。

尤其是近年来,中学生犯罪频频发生,自杀、或上网成瘾导致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优势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1]可见,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强大的感染魅力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并在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教育工作者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是历史课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而且,历史材料中蕴含了人文主义,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史上鲜明的人物和事件来感染和熏陶学生,用不同的历史范例来引导学生。如司马迁秉笔直书,林则徐忧国忧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抗日英雄的奋斗等。它们所包含的人格培养的内容是别的学科所不能及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善良的品性,无私奉献的精神,刚正不阿的品格,顽强奋斗的意志。这样才能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人格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典范。《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明确指出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即如果不能正自己的身,是无法正其他人的身的。

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一文中提到,夏丏尊曾经有一段使人吃惊的记述:“我担任舍监职务,兼修身课,时时感觉对学生的感化力不足。他(指李叔同)教的是图画、音乐两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到之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这原因一半是他对着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感化力大。”[2]这种人格背景,就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

(二)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度责任感和爱国之心。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于历史责任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史料。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同时,应注重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之心。如学习戚继光的“封侯非所愿,但愿四海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氣节和报国情操,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充足的学识,更要有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具有坚强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历史事例来教育学生。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司马迁本人也是在受到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写作了18年才完成巨著《史记》。通过诸如此类的史实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方式来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吸取教训,运用发散性思维,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增强信心与恒心,使意志品质得到升华。

再次,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挖掘教材、搜集资料、恰当的引导来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鲜明的史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追求科学与真理的情感。

青少年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涉世未深,对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抱有天真的幻想,或者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脾气浮躁。因此,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玄奘到天竺,靠的就是信念和理想的支撑。又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抛弃外国的优越物质生活回到祖国。再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心系民众;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默默奉献。这一个个鲜活的、动人的事迹能够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是很好的学习典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塑造精神与灵魂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历史教育者应该时时将学生的人格培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用自己火热的心,去碰撞学生的心灵,产生出灿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巫正鸿.中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与思考.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S1).

[2]丰子恺.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3]司马迁.报任安书.

(责编 张翼翔)

作者:郑继贤

上一篇:日本高等物理教育论文下一篇:VHF通信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