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论文

2022-04-2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实质;基本要求;经济发展党中央在《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论文 篇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就是将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个调整是在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2006年,通过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依然脆弱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投资反弹并引发经济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隐患和风险较多。如果放任这些矛盾和问题积累下去,既是中国经济现实的危害,更是长远的隐忧,因此必须加以解决。可以说,这次调整正当其时,是使我国经济转上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举措。

那么,如何在2007年的经济工作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呢?我认为,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改善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缓解资金流动性过剩矛盾。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使建设资金投向合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建设项目在用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关键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稳定消费预期,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着力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努力把货币供应控制在与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上,防止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控制产能过剩和消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发展,支持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以及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宏观调控中要有国际视野,统筹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影响。

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多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稳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彻底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整合支农资金,构建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各类实用的专业人才,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完善农民工用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推进土地征用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积极发挥我国农业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

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减少排放目标责任制。健全节能环保工作实绩评价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合理提高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建立严格的节能环保管理制度,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企业的硬指标。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深化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放收税改革,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节能环保执法,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地规模,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严格控制工业用地,不搞“零地价”招商引资。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积极推动应用技术研究院所与生产企业联合、重组,实现研发与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应用,加快创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推进开放城市、中心城市和高技术园区等重点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增长极,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国辐射扩散。加快落实鼓励和支持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推动创新的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挫折,激发企业、个人和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一二三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全社会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工业拉动的格局。既积极发展各种生活性服务业,又大力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支持新兴服务业发展。促进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优化工业结构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增强海洋意识,搞好海洋发展规划,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缩小区域差距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加强对发展城市群的研究和规划,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水平,引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

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继续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规范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秩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尊重职工意愿,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使内外资企业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对小型微利企业和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企业采取优惠税收政策。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加快经营机制转变。推动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大力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和机制,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和谐世界发展

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采取措施促进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进一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引导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水平的产品出口。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增加能源、原材料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化,适时增加重要资源进口,加强国家战略储备。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引导跨国公司把更多高端制造、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积极发展国际服务业,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鼓励公平竞争,防范垄断并购和恶意并购,提高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妥善应对过渡期结束后服务业扩大开放问题,增强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吸引外资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切实纠正招商引资中违法违规变相给与优惠政策和层层下达分解指标的做法。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守信用和有竞争力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加强引导和协调,避免企业在境外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加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监管,防范投资和经营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制定,稳步推进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形成有利于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公平贸易环境。在对外经贸合作特别是能源资源开发合作中,通过互利合作为当地民众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积极促进和谐世界的发展。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服务业,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杜绝违法违规侵占、挪用社保资金等各类社会公共基金的行为。

加快教育发展,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子女也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的管理,全面推行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便群众防病治病,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形式多样、价格合理的文化服务。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环境污染、企业改制、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以及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问题。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有效化解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坚决遏制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社会治安大局。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

作者:李连仲

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论文 篇2:

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重点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实质;基本要求;经济发展

党中央在《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中,特别强调“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一、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及其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文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它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基本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其核心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为新胜利而奋斗。在这三句话中,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关键”,一是因为高举旗帜的实质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当今走这条道路的关键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如果不走科学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很难走下去。二是因为如果不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之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所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首先懂得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进行完整的理论概括。所谓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就是指要从第一要义、核心内容、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四个方面全方位理解它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党执政后国民经济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变化。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讲“又快又好”发展,总是快字当头,把追求发展速度放在第一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正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快字放在第一位就不行了,片面追求速度会带来许多严重问题。党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总结了我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新理论,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又好又快”发展,其意图是要引导人们重视在好中求快。强调要把“好”字放在第一位。党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一是因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以及产业门类之间的竞争,逐渐要由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当然,质量和效益包含着合理的发展速度。所以,把“好”放在第一位符合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二是因为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代价过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这都要求我们把追求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协调发展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把“好”放在第一位。三是我国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只有把好放在第一位,追求好中求快,才能真正落实结构调整,激发人们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现在已经具备了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包括思想认识、物质基础、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体制机制等,特别是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使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其核心问题和基本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重视全面性,又要抓住重点问题。关键是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和基本要求这两项重点内容。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一是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这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体现;二是它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阐明了为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三是它回答了“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来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民为本。这里所说的民,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民为本,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所拥护和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党所讲的“以人为本”,同西方学者所讲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不仅背景不同,而且含义也不同。西方学者最初提出“人本主义”时,主要是针对“神本主义”和“重神轻人”的思潮而言的,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不过,他们所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为本;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主要是针对“物本主义”和“拜金主义”而言的,强调“以人为本”实质是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本,这是新时代最先进、最高尚的思想。当然,“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和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切拥护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个人、集团和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看到在人民大家庭中增加了新成员,也就是十六大所说的“六个新阶层”,这是改革开放的一支新生力量,要重视这支新生力量。二是要看到人民的主体仍然是工农大众,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依靠工农大众。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个基础。

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以人才为本”。所谓以人才为本,是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是先进生产力第一要素,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高度重视人才,积极培养人才,科学使用人才,关心爱护人才。从现实情况看,人才生活成长在人民群众之中,大体上有四种表现形态:一是潜在型人才。这种人才潜伏在人民群众之中,其功能和作用尚未发挥,因而不易被人发现;二是含苞待放型人才。这种人才已经初露头角,等待机遇大展宏图;三是大展宏图型人才,已经得到重用,正在第一线发挥作用;四是专家成名型人才。这种人才已经成就辉煌,在各学科领域很有名望和权威。对于各种表现形态的人才,我们都要高度重视,特别对于潜在型和含苞待放型人才,要更加注意开发和培养,以便促使更多的人才走向科学发展的第一线,为我们的事业贡献力量。我们党是执政党,在人才管理中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各级党委

必须把管人才、育人才、兴人才、聚人才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以人为本的着力点是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为此,就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就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中央已三令五申,老百姓也有强烈愿望。各部门、各地区都要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解决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根据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重大的意义。

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全面进步和发展。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讲全面发展,并不是不讲重点。在新的历史阶段,重点是抓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不都能放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全面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讲重点绝不是“单打一”,绝不是“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大建设”一起抓,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既定方针,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协调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例要适应、结构要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为什么在科学发展观中要强调协调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从理论上讲,这是现代化结构原则的要求。所谓现代化结构原则,就是指现代化系统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秩序和作用方式要合理和协调。如果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现代化事业就能有效运转和科学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现代化系统功能紊乱和效率降低,甚至会出现严重挫折。现代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动态的,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这样才能防止比例失衡和结构失调,保证现代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其次,从实践上看,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结构不合理和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内外之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比例不协调问题。就是在经济领域内部,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并制定了协调发展的政策,以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各部门、各领域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要保持长久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中之所以强调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决定的。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久的事业,必然经历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需要一百多年,是一个长久的奋斗过程。我们党提出的持续发展论,绝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的可持续发展论,而是依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作出的正确决策。其次,这是中国情决定的。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们经常说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起来却很少。如果继续粗放式地快速发展,几十年就会把很多重要资源耗尽。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的煤、铁、石油等战略性资源只能开采几十年,最多上百年,如果资源耗尽,我们子孙后代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持久发展的战略思想。

总之,全面、协调、持久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点连外国学者也很佩服,他们说:中国人在发展理念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将对建设和谐世界作出历史性贡献。

三、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所强调的“积极推进”。就是指要以积极的态度满怀信心地推进。这种信心和态度源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客观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还必须有扎实的措施。十七大报告为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八条新举措,其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有两条: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这里,就如何认识经济形势、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创新能力问题谈三点意见:

(一)认清宏观社会经济形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党中央的文件,还是专家学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看法,都普遍认为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形势看好。所谓看好,就是指经济社会将再次出现全面、协调、持续向前发展的好势头。一方面政治上将继续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经济上将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趋势。虽然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国在未来几年仍然会出现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国际经济形势平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环境比较好。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在5%左右,相应的贸易也在增长,大约在7.5%左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有所扩大,预计今后几年外国投资还会增长,每年可达700--800亿美元左右。随着资金的投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再加上我国外汇储备较多,这就为我国企业和其他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趋势,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第二,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已从改革初期的世界第12位跃升为第4位,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领域广泛开拓。这表明,全党全国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加深化,贯彻措施更加有效,行动更加自觉。2007年至2008年度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厅局级干部普遍认为,2008年的经济社会形势比上一年会更好,“以好又快”发展将会开创新的局面。95.5%的学员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比较有信心”。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著名专家教授也认为,今后几年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投资品产能不断提高。比如,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建成投产大批项目,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钢材产量超过四亿吨,居世界第一位,煤、电产能和运输能力也明显增强,需求仍然旺盛,科技实力有了基础,人才资源丰富。这就为我们投资科技和提高竞争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发展资金比较充裕。我国原来是资金缺乏的国家,但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07年已达51000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十六大时的1000美元增加到2100美元。这几年,从社会到个人的财富都大大增加,筹资融资能力大大增强。再从全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来看,已超过36万亿元,企业资金供应相对宽松;还有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证券交易所筹资能力增强。这些情况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出来,不仅表现在过去的以低档、中档商品为代表的“老三件”和“新三件”逐渐被高档商品、高质商品、高值商品、高价服务所取代,而且表现在出现了新的消费热点,比如住房、汽车、信息、咨询、通讯、教育、中介、旅游、休闲、医疗、保健、保险等等。专家预测,新的消费热点不仅带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而且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产值能耗的降低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难得的机遇,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我们在看到大好形势和发展机遇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在国际上要面临西方无硝烟战争的挑战和强势竞争力的挑战;二是在国内要居安思危,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趋势的恶化,防止物价上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防止涉及民众利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等等。总之,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知难而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实现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问题。过去我们一直用转变“增长方式”这一概念,十七大改为“发展方式”这一新概念。概念的变化,反映了认识的深化。“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的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而且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可见,“发展方式”取代“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十七报告就此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即“三个转变”: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增长的转变。要始终立足扩大内需推动发展(2007年内需对推动发展的贡献率为92%左右)。为此,就要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消费需求。既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又包括国家和社会的消费需求,努力把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上来,从而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三者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增长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发展上转变。目前第二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5.5%,一、三产业的贡献还较低,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为此,就要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就要加快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第二产业由大变强;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实践证明,只有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局面。三是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拉动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增强协同拉动发展的方向转变。这是实现“三大转变”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发展趋势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先进企业的拉动力约达80%一90%左右。这是今后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从经济发展的基础看,劳动者素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里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一线职工和技术人员。又包括经营管理者和政工干部,他们都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国民经济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再从经济发展的关键看,提高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今后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管理是生产力、创新也是生产力,这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感到其重要性。总之,只有实现发展方式的“三大转变”,才能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这一点应引起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思维现代化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到十七大报告,都非常重视提高创新能力问题。在学习讨论十七大报告时,有几位著名的企业家,如被选为十七大中委候补委员的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以及十七大代表万象集团董事长鲁冠球,他们在谈学习体会中都讲过这么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有了创新思路,才有企业发展大出路。”这就是他们创业的经验,也是他们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那么,创新思路从何而来?舒尔盖茨有句名言:创新思路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现代化思维。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必然具有创新思维。

所谓现代化思维,就是具有现代化时代特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总称。思维科学告诉我们,现代化思维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一是善于战略思维,即善于从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暂时、根本与非根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解决策略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战略目标。二是善于创新思维,即善于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机遇与挑战、继承与创新、与时俱进和稳步前进的辩证关系,在解决新课题的实践中及时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目标。三是善于立体思维,即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思考问题,并能把握好点性与线性、面性与立体、环节与系统、低层与高层、表层与深层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发展的、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科学结论。四是善于效益思维,即善于捕捉最新信息,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取得最佳效果,并能把握好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判断与推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科学的运筹中获得最好效果。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现代化思维的这些基本特点,才能自觉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在伟大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讲的不是一两个人的现代化思维,而是讲整体干部队伍的现代化思维。我们把整个干部队伍的现代化思维又称思维能力和方式的现代化。我们党要尽一切努力实现干部队伍思维能力和方式的现代化。然而实现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是思维领域的一场变革。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华民族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领导者和政工干部自身必须实现思维能力和方式的重大变革,以指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伟大变革。那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思维能力和方式的重大变革呢?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工干部要高度重视这场思维领域的重大变革,认真研究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问题,把它提到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加以讨论,把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纳入党员干部的培训计划之中,并且要运用舆论工具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二是从个人角度讲,党员干部要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把学习、训练、实践、总结四个环节结合起来。学习,是指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要学习思维科学和当代新科学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方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训练,是指既要联系思想实际改造自己的小生产思维方式,又要结合思想实际养成善于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立体思维和效益思维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就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现代化思维形成的新思路及时作出正确决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总结,就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增强自己的预见性和鉴别力。这四个环节是培养现代化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只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政工干部不断努力,我们的现代化思维能力和方式就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方式也一定会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 秦玉珍

作者:张蔚萍

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论文 篇3:

站在新起点 寻求新突破 实现新跨越

2007年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运行趋稳、就业增多、效益较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2008年。尽管存在着一些不确定、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但只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控制需求总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国民经济有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7年全区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3852.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8.8%,二季度增长18.2%,三季度增长18.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5.93亿元,增长6.1%,回落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114.18亿元,增长23.9%,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492.08亿元,增长14%,加快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3%、61.3%、34.4%。预计全年全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000亿元,同比增长19%以上。整体经济仍然承接“十五”时期以来发展的大好来势,处于高位上平稳运行。

我们对2007年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是: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经济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区生产总值3852.19亿元,同比增长18.5%。1至10月份.财政总收入793.36亿元,同比增长38.8%,预计全年有可能接近1000亿元左右。1至10月份,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31.68亿元,同比增长30.6%,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亿元。1至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0.48亿元,同比增长18.6%,预计全年将超过1800亿元。1至10月份,进出口总额完成62.35亿美元,同比增长27.3%,预计全年将超过70亿美元。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46元,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810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和22.9%,预计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将分别增加1800元和400元左右。

产业结构优化。前三季度,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二产业增速略有所回落,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4%,增速快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6%、13.3%、16.6%和17.3%。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预计粮食生产将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350亿斤。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正在恢复。前三季度,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126.9万吨,同比增长4.9%。其中,猪肉产量45万吨,增长3%;牛羊肉产量67万吨,同比增长8.3%;牛奶产量566.9万吨,增长11.5%。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1至10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1.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4.6%。集体企业增长47%;股份制企来增长3Q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75%;重工业增长33.1%,轻工业增长23.5%。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有所回落。

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增长。1至10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793.36亿元,同比增长38.8%,比上年同期加快5.2个百分点。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长37%,营业税增长40.6%,企业所得税增长48.6%,个人所得税增长45.5%。1-8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74.96亿元,同比增长67.7%,比上年同期加快2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上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5.26亿元,同比下降16.7%。

民生得到改善。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46元,同比增长19%,增幅高于上年同期8.6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3810元,同比增长22.9%,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10月末,全区累计实现新增就业人数21.9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0%,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4.2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9%;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困难对象”人员5.8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45%;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3%。

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1至10月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99.15亿元,增长45.1%,其中财政对社保基金的补助增长82.4%,对就业的补助增长35.7%。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多、覆盖面继续扩大。10月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65.19万人。其中企业在职职工参保人数248.44万人,较上年末增加了10.3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45.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59.9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36.4万人,与上年末相比分别增加了28.96万人、27.39万人、14.35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99.7%、98.7%、100.3%。10月末,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22.16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9.6%。10月末,全区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4.33万人、22.37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95.5%、97.3%。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价格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压力仍不能忽视

当前以结构性上涨为特征的居民消费价格受食品价格涨幅趋缓的影响,总体上出现趋稳态势,但基础并不牢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着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的风险。

(二)资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对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潜在风险

2007年以来房屋销售价格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前三季度全部各类房屋的综合平均销售价格2408元,平方米,比上月增加2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05%,增速比上月高1.13个百分点。影响价格升高的主要是新建房屋各类期房综合平均销售价格2565元,平方米。比上月提高55元,同比增长45.7%。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有合理的方面,但也积累了较大的潜在风险,必须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资产泡沫进一步积累。

(三)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带来的节能减排任务仍相当艰巨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是现阶段我区经济发展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产业上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需求上过于

依赖投资。2007年以来,经济增长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增长拉动的特征更为明显。前三季度,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而在工业内部,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1至10月份。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9.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又加快1.1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仍很大。1至10月份,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但增速仍达到30.6%,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比较大。表现为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投资拉动的特征。

三、全年经济形势预计及2008年展望

根据2007年以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情况,结合历年变化规律并考虑调控政策的可能影响,预计全年全区经济增长不低于19%,其余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已成定局,而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对相关投资品、能源产品、消费品等的生产仍将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预计工业增加值将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

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以来,围绕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以及受市场需求影响和盈利空间加大的驱动,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弹迹象。考虑到地方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增长较快,加之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地方和企业投资意愿较强等因素,预计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呈高位增长趋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国家和自治区对低收入阶层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的加速,股市的财富效应,围绕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以及近期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中低收入阶层和特殊群体的价格补偿措施都将拉动消费的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继续加快增长。全年增长18.5%左右。

进出口: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造成的企业突击出口现象将逐渐减弱,随着下调及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的逐步到位,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出口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但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仍然有利于出口,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比较低,出口产品仍有较强的竞争力。进口也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可能超过70亿美元。

居民消费价格:随着中央和自治区针对价格特别是猪肉、粮食价格上涨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到位,加之进入第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减弱,估计第四季度价格涨势会有所减弱,但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成本推动,特别是饲料和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拉动,生猪的生产在短期内又难以恢复,食品价格仍将会继续上涨,均将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走高的主要动因,综合以上因素,预计2007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达到4.2%左右。

展望2008年,国民经济发展仍将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环境看,十七大胜利召开和奥运会的举办,体制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并将迎来改革开放的30年,都会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潜力。多年来快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初级劳动力供应比较充足,将有力地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投资需求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空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也将为投资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政府对低收入阶层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旅游等享受型消费的不断发展,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等消费热点的活跃都将拉动消费的增长。

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世界经济比先前预期的要差一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由5.2%下调到4.8%,美国经济增速从2.8%下调到1.9%,欧元区从2.5%下调到2.1%,日本从2.0%下调到1.7%;世界贸易量增长速度的预测出7.4%下调到6.7%。但调整后的速度仍是比较高的增长水平。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房地产降温和次级债危机对美国消费需求乃至经济的影响还存在变数,对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影响还有待观察,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高位攀升,这些都加大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从我区面临的环境看,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和逐步巩同,以及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积聚、产业升级基础上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科技六大优势产业在成为拉动全区工业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城乡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需求保证,也将有效刺激消费需求,消费品市场将呈现稳中趋旺的态势。随着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考虑到2008年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2008年的宏观调控主要还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上涨,特别要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注重节能减排工作,高度关注民生。预计2008年全区经济将增长17%左右。

四、在新起点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求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把服从宏观经济调控与发展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各种比例关系,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克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真正把着力点放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上来。把握好经济发展大局,对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着力协调解决好,防止矛盾和问题加剧。

(二)综合利用各种政策工具,防止价格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性上涨

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支农村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要着力建立保障畜牧业特别是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调动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认真把油料和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努力增加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供给,

特别是落实好生猪生产的各项措施。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不法定价行为,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直接补贴和对高校学生食堂的补贴,降低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价格特别是成本价格的变化及其影响。利用制度和调控等多种手段,稳住资产价格上涨。完善落实好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有关措施。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资产价格长期单边上涨,防范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风险。

(三)从存量和增量的两个方面.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要加快存量结构调整,利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炼铁、炼钢、炼焦、电解铝产能等的步伐。要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适当调节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和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控要求的项目,要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实行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特别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金融形势的稳定。

(四)高度关注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各地经济发展的加快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保障体系,力争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明显改观。要规范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牧民收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加大乡镇改革力度,降低农村牧区行政成本,积极发展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增加农牧民就业机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牧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牧民就业技能,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同时,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密切关注保护就业困难群体。对于一些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偏低、无法实现市场化再就业的老职工,特别是零就业家庭,要采取通过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重返劳动岗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就业形式上,鼓励实行临时性、阶段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制度。同时,重点加强对他们在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监督,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副局长)

作者:胡敏谦

上一篇:电子政务中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高校会计信息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