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幼师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教育职业,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体质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幼师体育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能与素质严重不足,运动动机乏力,无法满足幼儿教学的客观需要。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开展,阐述幼师体育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幼师体育素养的策略,旨在提高幼师体育组织能力,提高幼儿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篇1:

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

摘要:探究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结合感性教育特点和儿童认知发育规律,结合案例总结早教APP设计原则。从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育规律出发,结合儿童的情感需求,提炼出适合学龄期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的设计原则。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设计原则可为儿童早教产品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感性教育 认知发展 儿童早教APP 数字内容设计 学龄前儿童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讲道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样理性思考,对于早教知识的启蒙学习,感性的引导比理性的教育更适合,创造有利于调动感官积极性的感性思维环境,构建有利于刺激感官敏感性的感性学习情景,通过调动孩子本能的兴趣和能力,使儿童主动的感受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儿童知识启蒙的目的,不教而教,寓教于乐。

在儿童初期启蒙教育中,感性教育是需要被重视的内容,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感性教育。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阅读应用到儿童早期教育中,以插图、语音、文字、动画、音乐等为元素,具有交互性的教育APP应用,对适龄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启蒙教育。由于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的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完全,所以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应用的数字内容设计尤为重要。

一、儿童感性教育

(一)感性教育

“感性”是“感”和“性”的组合,指人依据本能感受事物来进行认知,即为感性认识,是认知初期阶段,与之相对的是理性认识。理性教育是对人们概念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而感性教育则包括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感受体验表达。感性教育具有自然直观,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是指遵从本心的、带有原始情感和本性欲望的兴趣实践和活动创造。

(二)基于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应用

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熟程度低于成人,更多的是凭借直观感受了解事物。数字产业的发展,让儿童的学习更多通过数字内容传递。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儿童感性教育的数字内容的设计,通过理解分析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规律,设计出适合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数字内容,以应用APP的形式,以移动设备为媒介,以引导孩子与早教APP数字内容互动交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教学。意在对适龄儿童进行性格,习惯,情感,想象力,思维逻辑,艺术感知等方面的的启蒙教育。

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一)思维逻辑特征

根据Piaget的四阶段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象思维方式,通过事物的具体表象思考和处理问题,具备一定的符号语言功能,开始使用字词,手势,进行表达,词汇量得到发展。开始对有秩序和邏辑的画面产生偏好,会表现出对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所以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有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但是注意力掌控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15分钟,很容易被外围因素影响从而分散注意力,并且记忆特征主要是形象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

(二)视觉认知特征

本文的视觉认知主要是指色彩认知和图形认知,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鲜艳明亮的颜色有了心理反应,能够对基本的色彩正确掌握和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正确的引导,色彩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会对颜色的明度、饱和度以及颜色的色相具有辨别能力,并且对色彩及其名称具备了联想记忆能力。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就会建立自己的色彩偏好,产生色彩性别差异,对色彩的冷暖属性也有了基础的辨别能力[1]。对图形的认知有了很好的发展,除了基本的圆形、方形,对其他组合图形也有辨识能力,但基本是与具象的客观事物相关联,对于复杂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

(三)社会情感特征

儿童在1-2岁时就产生了同情、害羞、嫉妒等情感,到达学龄前阶段(3-6岁),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开始迅速发展,性格天性使他们热衷于模仿,并且成为增强自身新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4岁开始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是不确定的,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情绪影响就会轻易改变,不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到第二阶段即6岁开始,儿童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调节情绪,情绪、情感稳定性得到发展。同时表现出爱父母,依恋老师、热爱小朋友、帮助他人、爱讲故事、爱劳动等情感。通过教育的影响,能产生是非对错的观念,并且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儿童社会情感开始形成,具有了道德感和理智感。同时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情绪和情感会随之出现,比如虚荣心和嫉妒等情绪,需要后天的正确地引导[2]。

三、基于感性教育的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

(一)营造“讲故事”氛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3-6岁的儿童,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更多呈现好奇、好动的特点,创造一个“讲故事”的学习氛围在儿童的感性学习教育中是重要的,更有利于促进孩子接收学习信息,引导自主学习。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营造一个“讲故事”的氛围,将早期教育的知识学习情节化,更有利于引导孩子思考[3]。比如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数字学习时,加减法等逻辑推理概念较为抽象,儿童在学习时可能无法理解,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失去兴趣,所以在APP数字内容设计时根据儿童的需求,营造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将基础数学数字学习与故事结合,在其中设计知识学习任务,让儿童跟着故事中的伙伴一起学习数学知识,使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享受知识,探索乐趣。

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缺乏客观认知基础,对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获取多来自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对于虚拟和现实无法分辨,所以在APP数字内容设计时需要加入引导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安全观的故事情节,使儿童在阅读时接受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对良好性格养成具有益处。同时设计一些关于习惯养成和生活基本技能的情节,儿童在阅读时自然的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通过观察效仿自然而然树立学习正确的习惯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良好的习惯养成和技能锻炼奠定基础。

同时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感官体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强烈主动性和好奇心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更多的探索性,仅仅是复杂多动的画面叠加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对具有规律和逻辑的画面更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APP情节设计时,需要呈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秩序性和探索性质的情节画面,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内容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困惑,影响学习信息的接收,同时完整连贯的故事阅读,具有逻辑性、秩序性的故事情节,使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时得到更好的锻炼[4]。

(二)创建主题形象:建立情感纽带

3-6岁的儿童,开始建立情感的认知,这一时期的儿童,父母不再是情感需求的全部,他们渴望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者成人,与之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所以设计一个生动可爱与之年龄相仿的卡通形象,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阅读。因此在形象设计时符合儿童视觉审美特征是重要的,首先卡通形象要可爱有趣,色彩搭配要明亮,色彩选择要和谐统一,过多的色彩细节会使儿童产生视觉疲劳;其次是给卡通设计拟人化的动作和语音,比如每天早上打招呼,或者击掌等友好交流的动作,可以让孩子迅速产生情感共鸣,拉近距离;同时可以将主题卡通形象的音效和形态进行可调节设计,卡通音效和形象形态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大小和喜好调节设置,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引导性和识别性方面更加优于其他普通图形形象。

为了符合儿童用户的视觉需求,主题形象多数以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为原型,比如“铁皮人科技”团队研发的儿童教育产品,其中就有适合早期教育的《小鸡叫叫》系列儿童启蒙APP应用,本着引导儿童自主阅读的原则,设计师设计了符合儿童心理的小鸡等卡通形象,将这些卡通形象定位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和这些“好朋友”进行知识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孩子对知识从难以接受到自主学习,提升儿童接受和体验信息的能力,将孩子的视线都吸引在设计者营造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和这些卡通朋友互动交流,不仅能学习设计者所要传达的知识,还能建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认知,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多变有趣的插图设计:加强思维拓展和延伸

由于3-6岁的儿童处于不完全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较于成人,他们掌握的知识量较少,无法独自完整的阅读一篇故事,大多是通过依靠图形或图画的辅助才能理解其中含义,所以插图是儿童启蒙绘本故事APP中的需要重要表现的元素。符合儿童认知和审美特征且独特表达的插图,可以引起与孩子的情感共鸣,使孩子更容易沉浸于设计师营造的知识氛围中。所以在插图设计时,除了视觉效果要符合孩子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加入听觉、触觉的互动设计。在静态的故事插图中添加一些动态效果,设计添加拟声声效和背景音乐,例如在插画中呈现开门的画面时,给画面添加开门的动态效果和模拟声效,在孩子点击画面时就会呈现开门的动作或声音,插图表现出来的感性信息,可以很直白地让孩子感受到,孩子通过对插图中情節内容的接受和体验,可以锻炼和拓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帮助儿童锻炼视听觉和触觉系统发育。

这一时期的孩子抽象思维相对较弱,还处于具象思维时期,客观世界中具体化的形象更能刺激孩子的思维反应,所以插图元素在设计时尽量以生活具体事物为原本,尊重客观事物的原本颜色和形象,避开过于复杂抽象的插图表现.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了解,但过于复杂抽象的图形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信息接收,不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铁皮人科技”推出的儿童电子绘本一《门神的故事》,讲述的是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的故事,绘本中的插图使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将门神形象设计成富有想象力的卡通风格,故事画面简洁又富有童趣。在部分插图中加入动态效果,在儿童点击画面时,角色形象就会“动起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孩子的阅读体验,拓展形象思维能力。画面构图没有过分复杂的插图表现,通过简单的卡通形式将中国传统故事生动有趣的表现出来,不会影响儿童对故事信息的接收,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四)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色彩搭配:培养儿童色彩感知

色彩感知是在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中获得的,从小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颜色,有利于锻炼孩子对颜色敏锐的感知度。通过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育规律得知,这一时期对色彩的认知主要是对客观世界的色彩感受,比如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草地,所以在色彩选择时,遵循客观事物固有颜色更有利于色彩感知的培养,避免造成色彩认知的误差。

3-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正确掌握基础色彩的名称和使用,并且开始建立了色彩喜好,充满活力的性格让他们更加偏爱明亮鲜艳的颜色,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使用明亮清新的颜色来塑造整体画面,色彩之间的搭配在视觉上要呈现和谐感和舒适感,在APP界面元素设计时可以提供不同色调的色彩搭配,使儿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色彩喜好设置界面元素颜色,比如喜欢粉色,黄色的儿童用户可以设置粉黄色系的暖色调界面,喜欢蓝色,绿色的可以设置成偏蓝绿的冷色调界面。对APP卡通形象的外貌、服饰等元素的色彩也进行多元的色彩搭配设计,儿童用户在选择搭配颜色时就会认识更多的色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色彩感。

APP界面中的色彩有增加视觉层次的作用,通过调节色彩明度深浅,饱和度的变化,可以简化界面层级的使用,增加界面结构布局和逻辑性,使界面具有简洁和谐的视觉效果,减少儿童用户因复杂操作过程带来的阅读麻烦,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对色彩明暗变化感知度。补色的使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能使视觉效果更为丰富,在需要重点展现的地方使用,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过于强烈的色彩效果,很容易视觉疲劳,在设计时避免大面积使用。在强对比的色彩构图中,适当地运用低饱和度、高明度的同性颜色或相对较暗的偏灰色系颜色,中和视觉冲击力过于强烈的色彩,调和视觉,减少视觉疲劳,营造健康的阅读体验,同时增加儿童色彩体验经历[5]。

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色彩也具有表现情感、营造氛围的作用,色彩本身都带有各自的情感,如橙色给人温暖的感觉、黄色给人明亮的感觉、红色给人太阳般热烈的感觉,蓝色、绿色给人纯净、清新的感觉。不一样的颜色可以让儿童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合理地在界面设计中应用色彩,使儿童充分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

(五)合理的游戏互动设计:提高儿童对信息的接受和体验能力

这一期间的儿童各方面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满了好奇心,记忆力和关注力及其不稳定,较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单纯的、静态的知识讲解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枯燥感而失去兴趣,而具有游戏性质互动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更有利于知识的无意识记忆。将APP学习内容加入游戏性质的互动性设计,可以提高儿童对知识信息的接收,让孩子对学习的知识有更佳的体验效果。

这一时期儿童以形象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在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学习上,通过游戏化互动+卡通形象+故事情节的方式,可以给儿童用户的持续兴趣学习提供引导,比如在学龄前儿童的汉字启蒙教育上,从汉字的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游戏化设计,模拟汉字的读写场景,引导儿童游戏互动,提高孩子兴趣,吸引注意力,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孩子就会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加深汉字学习。在此基础上,这种音效和画面结合起来的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增加孩子的思维拓展,培养儿童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虚拟技术应用设计:培养儿童立体思维能力

增强现实技术是将现实和虚拟场景融合的新型虚拟技术,将之在儿童早教APP设计中应用,可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知觉协作,充分体验虚实结合的超现实环境,促进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运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创作虚拟的游戏情景,还可以模拟现实世界无法体验的微观世界,将现实世界无法感受的事物通过虚拟技术展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儿童沉浸在虚拟化的立体学习场景中,可以消除图文图书所带来的语言文字障碍,在儿童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立体思维能力[6]。同时逼真的三维立体的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儿童的专注力和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儿童积极的互动体验感受。

在儿童用户的习惯培养时,除了家长的日常行为引导,还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培养孩子“讲卫生勤洗手”的生活习惯时,通过虚拟技术趣味化的设计模拟病毒细菌侵害污染细胞的虚拟场景,让孩子了解细菌的危害,体验细菌产生和被消灭的过程,在逼真的立体学习环境中,儿童用户可以真实感受体验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使孩子直观的明白“讲卫生勤洗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七)Ai智能语音设计:情感情绪辅助引导

AI智能语音功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对话模拟程序。3-6岁的儿童,社会情感已经形成并开始发育,这一时期各种情感或情绪都处于初始阶段,是后期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好的情感需要鼓励,不好的情绪需要正确引导,利用智能语音功能,结合APP应用卡通形象,更贴合儿童的情感交流需求,帮助及时引导和记录儿童的问题情绪,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健康的生活提示,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有益于语言系统的锻炼。

由于现在家长工作繁忙的关系,对于孩子不良的情绪问题不能第一时间的发现,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孩子后天的性格发展,所以在APP设计时加入Al智能语音功能,通过互联网云数据,模拟与儿童的对话场景,当小朋友有情感或情绪疑惑时,通过与Al智能语音的互动交流,及时得到回应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增加Al智能语音日记功能,帮助记录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情绪问题,这一阶段的儿童,情感需求的满足不在局限于父母,与其他人的接触成为主要的情感需求,在此过程中,各种情感情绪问题就会出现,嫉妒、虚荣、自闭等不良的情绪问题也会出现,如果不及时的引导修正,就会影响以后的性格发展,Al智能语音日记设计,引导儿童与智能语音进行情感对话,记录儿童与其他人交往时的情感困惑和处理方式,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

这一时期儿童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处于弱势,安全健康教育是必要的,设计防拐骗,防暴力,防性侵的故事情节,通过卡通形象作为纽带结合智能语音,传达给儿童用户,帮助儿童用户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树立保护自我的防范意识。同时还可以作为生活健康助手,设计生活提示功能,比如提示小朋友刷牙、睡觉、如何穿衣等,帮助儿童用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结论

数字媒体的发展,让数字阅读多元化的应用到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严谨的理性教育不适合儿童的学前期教学,以引导儿童自主学习的感性教育越来越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理念,数字阅读作为当下儿童学习,成长和对外部环境认知的重要方式,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儿童的情感需求,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满足心理、生理的需求,利用各种新型的多媒体交互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儿童过于沉迷于游戏的同时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制作和开发更具有适应性和新颖的儿童交互性启蒙产品,为儿童启蒙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敏,罗岱.色彩在学龄前儿童APP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设计,2019 32 (06):128-129

[2]艾莎雷,涂阳慧,张艳蕾.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研究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f7):4-6

[3]方浩,張言林,周婷婷,向梦飘.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 (20):113-117

[4] 母丹.基于移动设备的儿童电子书交互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

[5]丁毅.交互式儿童电子书籍感官体验的营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 (05):128-129

[6]李勇帆,李里程.增强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儿童虚拟交互学习环境研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01):89-93

[7]张文莉,胡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儿童安全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设计,2020, 33 (15):150-152

[8]周大锫,武文斯.基于增强现实的教育游戏设计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03) 3-4

[9]卢艺舟,苏青.移动端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类APP的游戏化设计元素研究[J].包装工程,2019, 40 (02):172176

作者:刘洋 姜维忠

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篇2:

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幼师体育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幼师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教育职业,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体质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幼师体育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能与素质严重不足,运动动机乏力,无法满足幼儿教学的客观需要。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开展,阐述幼师体育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幼师体育素养的策略,旨在提高幼师体育组织能力,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质健康测试;体育素养;幼师培养;教育质量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国家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幼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开展,幼师体育素养成为衡量教师能力的基本要素,我国国务院提出,将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在幼师培养中,存在体育素养严重不足的问题,各大高校应给予高度重视,应用科学的培养策略,促进幼师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幼师综合素质。

一、幼师体育素养的重要性

基于幼师体育素养的培养,其重要性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个人角度而言,其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教学角度分析,其对于提高幼儿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个人全面素质

基于体育健康测试的开展,各大高校将体育素质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在综合素质教育领域内,体育素养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对于强健个人的体魄、提高个人的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师作为教育中教育个体而存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有序教学、科学进行幼儿培养的重要保障。我国在2014年公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提高幼师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技能素养的全面发展[1]。

2.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基于教学角度对体育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幼师是培养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关键,基于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体质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对于提高幼儿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游戏协调能力、运动活动编创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素养的幼师在与幼儿沟通、组织活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价值,相比较体育素养不高的幼师,其对于幼儿未来成长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对于提高幼儿培养质量,强化幼儿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师体育素养培养现状和问题

1.幼师体育素养培养现状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幼师身体素质培养,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的情况,在教育中,因性别、个体的差异,体育测试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偏差。体育素养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大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各大高校男生体质测试平均分为70左右,体育素质良好的学生为26%左右,各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均有体育素质不达标的人。基于考核项目分析,其中包括身高体重测试、肺活量指数测试、耐力测试、灵敏度测试、速度测试、力量测试等,在个别项目上男女测试存在明显的偏差。综合以上项目对幼师的综合体育素养进行评判,男生的体育素养普遍高于女生,男生女生均存在体育素养较差的情况。所以,基于幼师培养的现状分析,整体呈现出形态指标良好、体能素质较差、总体水平比较一般[2]。

2.幼师体育素养培养问题

基于幼师体育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整体性较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培养观念禁锢,幼师重视程度不足,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女生数量较多,男生数量寥寥无几,基于对女生幼师的培养,由于观念意识不足,在培养中更加偏向艺术类教学,忽视了体育素质对组织教学、协调教学的影响。二是校园内部的基础体育设施不足,课程存在局限性,仅仅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增强,但在课程教学中忽视了体育素养对幼师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校园内部的体育设施、體育课程均有限,无法满足大量学生运动、学习的需要,缺乏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技术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存在请病假逃课的情况,在体育技能课程教学中,能够掌握一定技能的学生数量不足10%,学生在体育素养培养中缺乏主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四是体育素养培养的针对性不足,体能储备项目安排较少,体育项目择取不力,无法满足教学的客观需要。

三、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幼师体育素养培养策略

基于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的开展,我国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达到一定指标之后,才允许毕业。基于测试所得的各项指标分析,幼师体育素养存在明显的问题,无法满足具体的教学需要。基于此,在幼师体育素养培养中,需要协调专业课程教学与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树立科学的体育素质教学目标,使其可以满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幼师人才。基于策略角度对幼师的体育素养培养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规范实施体质健康测试

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开展,学校、教师、学生均给予体育素养一定的重视,但很多学生仅仅将体质健康测试作为形式而存在,严重忽视了体质健康测试的目标性。因此,在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科学化的测量方案、规范化的考评实施,提高幼师学生的重视程度。针对学前教育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测试之前、测试过程中、测试后续工作的科学性,其重点不仅仅在于测试的数据、结果。因此,在测试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规范性的测量原则,保障数据指标的准确性,保障测量阶段的科学性,使其不会影响幼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体质测试中包括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其主要在于考验学生的综合耐力,若学生的心理耐力不足,很容易导致其中途放弃,无法取得最好的成绩。在幼师体育素养培养中,基于常规训练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前积累考核经验,引导学生参与类似项目的体育活动,基于学生的身体情况分小组开展测试活动,避免出现比较成绩的从众效应,基于学生体能的阶段性变化,为学生提供合理休息的时间,保障测量程序的规范性,减少其他因素对幼师专业学生体育素质的影响。规范性的体制健康测试是提高幼师重视程度,保障测量准确的重要前提,对增强幼师自我认知具有重要价值[3]。

2.完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

学前专业的学生存在男女体育素养比例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女生对运动存在天生的抵触心理,在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兴趣更加降低,这是导致学生体育素养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应致力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健全体育运动设施,科学分配体育运动场所,为学生参加多样的体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此问题,首先,各大高校应尽可能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保障项目设施的多样化,合理分配体育运动空间,避免出现幼师运动空间不足的情况。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应用政府教育资金之外,应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坚持投资的多元化,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应致力于打造针对性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专长等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的结果,打造专业化的体育项目,为学前专业学生预留一定的空间,基于幼师共同兴趣的项目建设,对于提高幼师的体育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4]。

3.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熏陶作用,其不仅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健全学生的兴趣爱好,其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致力于体育文化的构建,通过氛围的渲染作用,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积极投入到体育项目活动之中。首先,学前教育专业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体育素养重要性的渗透,定期开展以“体育素养伴我行”为主题的教育讲座,通过班级会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全面渗透。其次,基于体育氛围的构建,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并定期开展集体性的户外活动,与学生共同竞赛、学习,进而实现提高自身体育素养的目标。良好的体育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体育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生综合体育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的体育锻炼氛围,发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幼师的体育素养[5]。

4.针对性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作为各大高校的必选课,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育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空间均有一定的限制,很多课程人数爆满之后,学生无法基于爱好对体育课程进行选择。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还需要满足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需求。在课程设计中,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择取教学的具体内容。首先,各大高校必须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拓展体育项目,为学生选择提供更多的空间,基于学生的个体要求,保障学生可以选择适宜的课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其次,由于男女学生的爱好不同,差异性较大,女幼师更加倾向于健美操、团体操的编创,男生倾向于具有竞技性、挑战性的体育活动。针对男生的体育教学,需适当提高考核标准,坚持个性化的体育素养培养原则。最后,基于体质健康测试分析,肺活量、形体素质是影响学生体能开发的重要基础,肢体力量测量是分析学生力量储备的重要关键,基于不同性别和个体,例如基于男生体育教学,教师应重视篮球、足球适宜性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提高男性学生体育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技能掌握程度。

5.完善体育素养评价制度

就目前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无法满足体育素养评价的需要,仅仅依靠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无法满足具体的要求。幼儿园体育活动以游戏为载体,仅仅对学生组织能力进行评价无法满足体育素养的客观要求。这是教学所引发的学生体质偏弱的原因,因此,灵活的评价是保障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标准。幼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其对学生的体能储备也有很高的要求。基于全面性角度分析,对男生、女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使其具备适宜性原则。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完善体育素质评价制度,基于学生的技能掌握能力、体育素质能力、体育素养、指标评价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提高幼师的综合体育素养具有重要价值[6]。

6.重视学生体育組织能力

在幼师教育培养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需积极拓展培育途径,重视幼师组织能力的提高。幼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其还要组织学生活动,组织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运动技能、体能储备均是影响组织效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中,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技能掌握能力,通过实习、实践的方式,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验证,并对其进行调整。例如,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拓展学生的培养路径,与周边幼儿园组织合作,派遣专业学生到周边幼儿园进行实习、训练,在幼儿园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游戏,幼儿园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反馈,各大高校应用针对性的策略,弥补学生之间的不足,使其可以满足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的客观需要。

结束语

体育素养是衡量一个人性格、能力、身体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的开展,教师对幼师学生身体素养程度具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基于体育测试的结果表示,很多幼师的体育素养不容乐观。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幼师人才的培养应坚持全面性原则,重视幼师体育素养的提高,使其可以满足幼师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田章飞,徐凯.基于体质健康测试策略下的男幼师体育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以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9):197—199.

[2]刘新红,杨家银,甘慧娟.广东省技工学校“教学做”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探析——以幼师专业职业导向为例[J].考试周刊,2018(42):130—131.

[3]王光荣.贵州省幼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教学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2):73+75.

[4]冉旭.中职幼师专业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基于幼儿园体育活动教师行为回应[J].运动,2017(11):48—49.

[5]柏江.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校幼师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44):211—212.

[6]徐凯,王永.探索课程与专业的融合之路——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理念[J].家教世界,2015(18):55—56.

作者:范云峰

基于能力培养的幼儿教育论文 篇3:

幼儿课程中steam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儿童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基于steam教育的特色化教育模式,则能够以最为愉悦和快乐的学习方式,采取更加科学和完备的理论,引导幼儿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到知识,并最终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课程中steam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课程  steam素养  培养策略

steam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方式,是基于科技、工艺、理化的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成果。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很有必要在儿童阶段实施steam教育,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并且开始逐步向中小学和幼儿阶段延伸。近年来,儿童阶段成为steam教育的又一个重点发展方向。steam教育是一种多学科相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挖掘儿童多维度能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1.steam教育概述

steam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中s代表Science,t代表Tech?nology,e代表Engineer,a代表Art,m代表Mathematics。现阶段,steam理念得到快速发展,科学教育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文艺术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承认了人文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steam教育模式。

steam儿童教育理念实现了知识学习、应用工具和创新的深度融合,且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科技、工艺的综合性开发创新型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科技与数模充分结合、工程艺术与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思维习惯。再者,整合数学、科学和科技的过程中,密切了知识体系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和应用科学的机会和途径。

2.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幼儿园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幼儿园的教师需充分了解和精准把握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点,基于此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幼儿园教育的特征尤为明显:

其一,开展保教合一的生活化教育。幼儿园的幼儿年纪较小,是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保教合一的生活化教育主要指幼儿教师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幼儿的生活常规及社会性发展能力的培育,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再者,教学活动也十分灵活,生活化气息较为明显。其二,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游戏精神。直接经验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游戏与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幼儿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幼儿正处在认知和感知世界的重要阶段,游戏则是幼儿形成直接学习经验、生活技能、形成事物认知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游戏渗透于幼儿教学活动当中,可全面改善教学质量。此外,感官认识和直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感官认识与直接经验在幼儿成长和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3.steam教育应用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儿童的学习能力优势明显,但是人们通常误认为婴幼儿时期,幼儿并无复杂的思考能力,因此认为幼儿教育不适宜应用steam教育模式。但脑科学研究充分证明,3~6岁期间人脑的发育十分迅速,额叶皮层作为人脑的控制中心发展迅速。另外,3~6岁是外界干预最为理想且最为有效的时期。执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儿童接受steam学习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抑制和控制的理念是儿童能力培养中并不正确的理念。基于脑科学研究,幼儿已经具备了steam学习的基本条件,且早期steam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基本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学习,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4.幼儿steam教育架构

4.1将艺术教育作为steam教育的核心

如前文所述,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有机结合后形成的综合型教育模式。但是幼儿阶段应用steam教育中,不能盲目地使用该教育模式中的所有元素,而是要先明确其侧重点。幼儿园阶段的幼儿主要以感官来体验和认识世界,其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主要呈现在直接认识阶段。steam教育体系中的艺术元素能够满足幼儿的感知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其与幼儿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绘画和陶艺等多种方式与幼儿互动,以此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使幼儿的感官认识更加丰富,这样也有利于幼儿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4.2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有機结合

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幼儿教育中课程设置主要以艺术为表现形式。如“绘制雾霾治理机”课题当中,绘画是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在绘制前,教师需引导幼儿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幼儿居住的城市之中是否有雾霾,是否有化工厂、建筑工地。若有建筑工地,需明确建筑工地的数量和雾霾随着时间的变化。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能够引导幼儿更加生动地感知命题的背景。

4.3减弱工程、数学要素,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幼儿阶段的steam教育当中不得过于求全,但要增强其针对性。幼儿阶段对感性认知的敏感度较高,且形成的经验主要为直接经验,对于抽象的工程思维及数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幼儿阶段的steam课程中务必高度重视上述因素,积极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而若想培养幼儿的工程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则要建立逻辑,并同时使幼儿养成习惯。为此,要高度重视幼儿的逻辑思维训练,以期为后续的工程和数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数字训练均有利于引导幼儿建立逻辑思维,上述要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便会从量变转化为质变,而这也是工程和数学要素的重要基础。

4.4丰富教育思维,避免拔苗助长

steam教育本质是一种动手动脑的探索式新型教育模式,教师应该摆正自身的位置,不同于传统教育形式,steam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而并非仅仅给学生一个答题的方向。再者,该教育模式充分结合了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配比的现状,是示范性或传统教育形式的重要补充。steam教育模式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师资配置要求也相对较高。班级的人数若超过10人,教师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幼儿,而且steam教育模式不提倡拔苗助长的教育模式。如果教育教学中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则就违背了steam教育的畅流理念。如为小班幼儿上大班幼儿的课程,搭建的模型可能更加壮观,家长也会更加满意,但是该课程的难度已经超过了幼儿现阶段应有的认知能力,对幼儿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若遭遇失败,则不利于幼儿建立学习自信心。不仅如此,课程难度过大也会阻碍幼儿的独立思考,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项目任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此种状态,则教师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甚至易于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

5.幼儿园组织steam教育的策略

幼儿园组织开展steam教育的过程中,为保障教育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加强角色意识,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营造优良的环境,创建steam教育中心。以下本文就从上述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幼儿园组织steam教育的策略。

5.1加强角色意识,重视教师团队建设

穆莫教授高度肯定了steam教育模式在幼儿教育时期的重要作用,且在其著作当中也提出了加强教育的目的性,以理解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引导、鼓励学生探究,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为实现上述目标,幼儿教师需结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教师打破传统说教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若想在幼儿园组织开展steam教育,幼儿教师需具备steam教育意识,掌握steam教育方法,幼儿园也要建设高素质的steam教师团队。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在培训和自学的基础上,需深度了解和掌握steam教育的基本理念及教学模式。再者,不同领域的教师也必须认真分析并探讨幼儿园组织开展steam教育的有效策略,幼儿园建立科学完备的steam师资培养机制,基于专业培训、邀请专家等多种方式对教师开展steam职前、职后培训,夯实教师的steam专业技能。

5.2构建优良的环境,创建steam教育中心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steam教育组织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环境的支撑。为此,幼儿园需设置专业的steam教室,结合不同的主题活动,准备不同的教学设备及器材。不仅要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教学实验器材,还需配备投影仪、相机及木工器械等重要的基础设施。活动中,幼儿在触摸器材时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活动室需要将steam教育渗透于多个校区和幼儿的常规活动之中。如活动室的科学角和种植角等均可视为steam教育的重要场所。再者,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也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增强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如幼兒在夏季想要制作香甜可口的冰棒。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研究制作冰棒的主要流程。幼儿在查找资料和询问家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清晰地了解到冰棒的基本原理,水变成冰的基本原理,也可设计出多种不同的艺术造型。制作冰棒的过程中涵盖了诸多的知识与技能,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6.结束语

现阶段,跨学科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steam教育模式在国内教育行业中发展十分迅速,且该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新时期,幼儿园的教师应主动学习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理解和掌控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而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教学活动,促进steam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融合,以此为steam教育本土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微.浅析学前STEM教育在我国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J].家长.2020(23)

[2]李学书,范国睿.基于STEAM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变革策略[J].教育科学.2020(1)

[3]吴彦彰.STEM教育理念下幼儿科学素养的培育路径[J].教育观察.2019(38)

[4]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 [J]. 学前教育研究,2020(1)

[5]俞莉.在早期STEM教育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J]. 学前教育研究. 2019(1)

[6]贾松菊.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幼儿园项目化活动实践探究 [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8(10)

作者简介:

王倩倩(1995年5月-),女,汉族,安徽省固镇县人,二级教师,毕业于蚌埠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作者:王倩倩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人格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