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论文

2022-07-03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策略选择当前,对于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发展策略有许多研究和讨论,这些策略选择可以概括为三种,本文使用六项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即:管理层可接受性、现实可行性、效益性、效果性、合法性和难易程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论文 篇1: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及难点分析,指出建立符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指导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至关重要,并就此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通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将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分为全面工作绩效审计指标和专项工作绩效审计指标两大类,并对两类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同时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实施、方法、评价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一、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看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承担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能,同时掌握着巨大的人力和经济资源。人民银行每一项调控政策的背后实际上代表的是资源、利益和财富,全社会利益相关者都会高度关注人民银行的一举一动。所以,人民银行必须讲究政策的科学性,讲究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履职水平。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监督,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从人民银行职责角度看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行使的是管理职能,其行使管理职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其管理行为的效果和效率。传统合规性审计仅停留在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无法全面反映其履职情况,这就要求人民银行通过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要对财务、资金的合规性、真实性进行检查,还要对货币信贷、金融服务等业务的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从绩效的角度对其管理过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审查,以督促人民银行高效履职,确保各项业务实现科学发展。

(三)从内部审计发展角度看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人民银行自身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客观上对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向绩效审计延伸的要求。从人民银行已开展的会计财务审计、业务专项审计、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及离任审计等看,其内容或多或少涉及评价业务、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效果,已出现了绩效审计的雏形。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已具备了向绩效审计这一更高领域发展的基础。通过实施绩效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在管理、服务中的效率、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

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人民银行更是如此,不管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开展绩效审计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对象特征的不可量化性

人民银行属于非营利机构,业务包括会计国库、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等。开展绩效审计,无论是指标还是评价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涉及资金方面的业务,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衡量的话,很难从数量上进行计算和比较,更难在价值上加以描述。

(二)绩效审计环境的不成熟性

一是对开展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绩效审计对于人民银行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的事物,没有经历过,即使是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更不用说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二是开展绩效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缺乏。如绩效审计制度的建立等。

(三)审计人员素质的不适应

绩效审计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判断能力,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人员,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地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因此,建立符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对指导和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至关重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职能,笔者认为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是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三是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是最终做出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基于人民银行机构属性和工作性质,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审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管理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1,资源利用的经济性。人民银行的资源利用包括人、财、物等。审计是否以最低的资金运用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达到预期目标,也可以解释为项目在当前的质量前提下,用最少的资源和成本。

2,内部管理的效率性。人民银行内部管理的效率性审计,主要看被审计单位是否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一定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业绩。

3,业务活动的效果性。主要围绕预算执行情况、工作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开展审计,即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按预算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所规定的各项职责及管理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和落实;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良好成效等。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成

1,选择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多数绩效审计指标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不断协商加以选择、制定。因此,我们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充分借鉴现行的人民银行绩效考核内容及国际上通行的“平衡计分卡”——国际企业业绩考核系统的原理,推动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

(1)平衡计分卡原理。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罗伯特·卡晋兰和大卫·诺顿于1992年发明的一种业绩考核和管理的工具。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出发,将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然后再把目标分解成由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在内的多项指标组成的多元业绩考核系统。

(2)平衡计分卡原理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指导性。我们按照人民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的内在属性对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和指标进行修正和整合,分为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和绩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下分为总体评价类指标、人力资源类指标、经费投入类指标、物力资源类指标、内部控制类指标;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分为党建工作类指标、业务及内部管理工作类指标。

(1)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绩效审计全面工作评价指标重在突出全面、完整。

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国家法律或法规的规定,国家的方针政策,履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能的实际工作效率性、效果

性。通过对这一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各项职责是否落实,管理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在完成上级行下达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最大限度地拓宽业务活动的范围,扩大业务工作成果,据以判断审计对象基本绩效状况。

人力资源类指标,包括职工数量、有效工时、定岗定责、人力资源结构、人均完成工作量(工作成果)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机构设置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程序,是否符合精简的原则。

经费投入类指标,包括经费总额、经费增长率、人均经费、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各部门使用公用经费总额以及人均使用公用经费等指标。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被审计对象经费投入的经济性、有效性,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据以评价审计对象经费投入的绩效。

物力资源类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增长率、人均资产(固定资产)、计算机(设备)配备数量以及人均计算机(设备)配备率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资产状况,特别是技术装备状况,据以评价其资产的绩效。

内部控制类指标,包括业务差错率、安全事故次数(率)、违规违纪次数(率)和案件发生率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计和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人员使用是否恰当,个人工作能力与其承担的业务工作量的配比是否合理。

将上述所有的评价指标分为若干档次赋予固定分值,科学分配权重,根据评价事实情况与设定的评估标准对应关系,得出指标分数,进而计算出大类和总体得分,以评价总体绩效水平。

(2)绩效审计专项工作评价指标。业务及内部管理工作类指标包括人民银行主要职能如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服务、金融稳定及支持性部门如办公室、会计财务、科技等;党建工作类指标包括党委宣传部党费管理、精神文明单位建设等。对专项工作指标的审计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项目实施取得的直接效果评价,就是将结果与目标设计进行对比,检验其目标是完全实现、基本实现还是差距较大;二是项目实施取得间接效果评价,评价项目开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推广价值和远期影响等:三是成本投入评价。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审计方法组成的有机整体,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绩效信息收集方法。一是沿用传统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二是通过实地观察、面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搜集证据。

2,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主要对取得的绩效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主要有:(1)目标评价法。对分支机构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以分析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2)因素分析法。在目标评价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3)比较评价法。包括因素比较和结果比较,反映的是分支机构活动的效果和效率。(4)工作标准评价法。以工作为中心,以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为评估点,分析评价分支机构活动与工作标准之间的差异。

3,论证评价方法。根据人民银行业务发展规划或业务要求,对实施的业务行为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选择效果较好、效率较高的合理方案。主要有:(1)方案论证法。分支机构在开展人民银行业务时,对实现同一目标的几个不同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对比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指标后,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评价分析方法。(2)风险分析法。对分支机构各项工作和政策决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汇总,研究风险对各项业务开展的影响的方法。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实施

现阶段,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要有明确思路和基本原则,应按照“坚持探索、重在结合、不断总结、逐步推进”的思路逐步推进绩效审计。并在遵循独立、客观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原则下开展。

(一)审慎立项

根据当前人民银行重点工作和开展绩效审计的环境基础。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如货币政策传导、征信系统建设、现金供应、支付结算等具有绩效属性的项目和工作进行绩效审计,也可以对一个行、一个部门进行综合性绩效评估。

(二)审计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环节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核心内容是履行职能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内部管理的效率性和业务活动的效果性,开展中应当立足“履职全面性、合规性”。注重“履职过程”,强化“履职效果”。

(三)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现阶段,首先应使用绩效信息收集方法。通过沿用传统审计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基础工作检查,也就是履职及合规性检查,收集建立业务工作基础数据库。其次综合运用绩效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已经取得的数据,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证据即分析性证据,并从中得出结论,作为绩效评价判定依据。

(四)绩效审计评价判定

绩效审计评价应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审计评价判定可采取百分制方式,将评价指标分为若干档次赋予固定分值,科学分配权重,在根据评价事实情况与审定的评估标准对应关系,得出指标分数,计算出总体得分,评价等级要能够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反映被审计对象的工作绩效。

作者:聂彦军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论文 篇2: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策略探析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发展策略选择

当前,对于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发展策略有许多研究和讨论,这些策略选择可以概括为三种,本文使用六项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即:管理层可接受性、现实可行性、效益性、效果性、合法性和难易程度。

(一)方案一:总行或分行级内审部门应该致力于促进人民银行在绩效管理方面的改革实践及制度建设

内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工作中掌握的大量审计信息和自身专业优势,提出绩效管理改革方面的建议。只要人民银行绩效管理制度先行。就可以自上而下影响整个人民银行管理领域。

这个策略的优点是,人民银行只要在制度层面规定必须实行绩效管理,注重人民银行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那么,绩效审计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问题就解决了。人民银行的绩效管理活动将提供基础的数据,为绩效审计的数据收集和调查节省时间和人力。审计结果也将得到关注和利用,审计效果将大大增强。不足是绩效管理改革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关系到管理部门的运行体制、权力行使的根本变革,而内审部门在人民银行的制度建设中并不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内审来促进人民银行推行绩效管理改革难度较大。

(二)方案二:各级内审部门在理性分析基础上选择重点、热点或关键的项目进行绩效审计

通过对人民银行及其领导关注的管理事项进行审计,扩大绩效审计的影响,引起领导对人民银行管理活动效益和效果的关注和重视,最终达到影响其决策的目的。这是典型的理性政策模式,由下而上不断影响到决策层。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该对被审计对象、将耗费的审计人力与成本和审计能带来的效益进行初步评估,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

该策略的优点是,由于它不涉及管理部门和项目管理体制方面的改变,因此,受到的阻力较小,接受性优于方案一。内审部门有相当的自主性来决定审计内容,因此较为现实可行。不足是,这个策略下,审计的外部宏观环境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审计结果利用不够、绩效审计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基础数据而效率不高,以及审计人员设计或选择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合法性不足等问题都会存在。

(三)方案三:各地内审部门因地制宜逐步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和业务量

不强调每年必须开展的独立绩效审计项目的数量,而是鼓励广大的审计人员在传统的审计项目中逐步增加项目实施管理的效益和运行结果的效果分析和评价内容,采取渐进式策略。

该策略最明显的优点是易于操作。审计人员不会感到无从下手,是三种方案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同时,它与传统审计项目相结合,不会引起被审计单位对其合法性的质疑,阻力较小。不足是,审计结果利用不够;从传统审计转型到绩效审计的时间将很长:各地不同的做法及探索道路,将来又要花费精力和时间进行规范统一。

表1是上述三个方案的比较。

二、政策建议

可以看出,三种备选策略都不完美。因此,建议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吸收上述三个方案各自的优点,采取多管齐下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绩效审计发展策略。具体内容是: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积极推进绩效管理改革,着手人民银行绩效衡量法规建设。内审部门作为专职的监督部门、决策服务和参谋部门,有责任、有充分信息也有专业条件为人民银行管理的现代化转型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同时,应有区别地推广绩效审计。对各地人民银行内审部门每年绩效审计项目任务量提出要求。分行内审部门在统一组织辖区有影响的绩效审计项目时,对中心支行选择绩效审计对象和项目的原则、优先考虑因素、成本和收益对比等给予指导。而对其他的县支行内审部门,不作绩效审计工作量和项目的强制性要求。允许他们根据自身人力资源、人民银行管理和领导的关注重心等实际情况,自主采取适合自身的绩效审计探索之路。

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民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依赖人民银行决策管理部门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因此,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推进,都要放到人民银行绩效管理这一大框架内来规划和部署。由于人民银行在业务开展、资源条件和管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绩效审计的发展策略也应因时因地而异,而且,应该赋予分行、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内审部门不同的使命和推进任务。

(责任编辑耿欣)

作者:何凯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论文 篇3: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控制与安排

绩效审计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审计技术方法来衡量、考核、评价被审计对象绩效水平的,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比较,科学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分析的前提,有效开展绩效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成败的关键。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内容的控制与安排

(一)依法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目标可以简明地确定为:分析分支机构人力、资金、物资和信息资源使用的经济性;通过对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工作运行秩序、工作运行效率的审计评价,评价和提高分支机构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效率和效果;对被审计分支机构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和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报告,为决策层提供相关的评价意见,防范分支机构及工作人员履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二)科学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内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核心的内容,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界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人民银行的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履行职责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因而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绩效审计评价应该既要强调共性原则,关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整个履职过程各个环节的合规性,又要强调个性特征,突出重点,着重考核工作绩效。

1.合规性。包括内设机构工作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岗位职责是否严谨、完善,与履职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岗位操作程序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履职过程中各个程序、环节是否都符合法律和制度规定。

2.有效性。其结果即表现为工作绩效,所谓有效性包括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有效率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效率高、成本低;有效果是指履职取得预期结果;有效益是指履职过程及结果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履行工作岗位职能对维护金融稳定、贯彻货币政策或是改善金融服务等产生综合社会效应。工作绩效是审计评价的重点所在,在具体评价中应适当增加其权重比例。

3.必要性。为综合性审计评价内容,即在对工作人员履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岗位设置存在的必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核心是该内设机构及内设岗位是否有存在必要,内设机构负责人在本职岗位上必备的任职条件和任职能力,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胜任该岗位所必需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岗位知识,进而作出是否设置和内设机构及相关岗位,内设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否有资质留任该岗位。

(三)科学把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重点。一是工作业绩评价。工作业绩是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工作业绩好坏可以参照上级下达的任期工作综合考评指标或办法、同类先进单位达到的管理水平、单位本身历史上最高业绩水平,上级行通报的工作考评以及组织人事部门年度考核等;二是职责履行评价。重点对行级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被审计对象是否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好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财务成果评价。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并对财务管理措施、办法和成效进行评价;四是资金安全风险评价。主要对存贷款资金、联行资金、清算资金、国库资金、发行基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状况进行评价;五是内部控制评价。评价各业务部门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内控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情况;评价内控目标的明确性、内控制度的适应性;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健全性及有效性以及内部控制的风险水平。

(四)科学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一是要遵循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人民银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要结合被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和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三是既要首先考虑到并体现出管理层的意图、要求和目标,又要充分征求和尊重被评价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要根据中央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五是评价标准要客观、合理、清晰、详细,在可能的情况下,力求制定的评价标准定量化、指标化,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体系,便于评价双方参照、操作、执行和规范。

(五)合理设计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应实行“量化考核,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此应设置一套考核评价指标,通过量化计分,作出定性评价。人民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级次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或更多层次。一般可以设立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是反映分支机构绩效的综合指标,可围绕政务管理、履行职责和资源管理来进行设计。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分,是反映机构绩效的中介指标。三级指标是具体的评价指标。由共同类指标和个性类指标构成。共同类指标是指不分层级、不分部门,对人民银行所有分支机构都必须加以考核的指标。个性类指标是指根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业务设计的。人民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具体分为:

1.政务管理指标。政务管理指标应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效率和政务信息等方面。其中:行政决策应包括决策程序、执行决策程序、决策失误率;行政效率应包括人均业务量、人均占有资源量、工作事项的响应时间等;政务信息应包括信息畅通度、信息错误率等。

2.履行职责指标。履行职责指标应包括完成职责、行为影响、行为潜能等方面。其中:完成职责应包括完成任务比率、完成的程度如何、完成的质量,行为违规率,社会公众满意率;行为影响应包括对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发挥潜能应包括行为改进程度、建议采用率等。

3.资源管理指标。资源管理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应包括领导班子的团队精神、人员适应工作的程度等;财务预算管理应包括内部控制有效性、预算执行情况、资金违规率等。

二、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风险的控制与安排

1.合法性原则。即对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及依据必须合法。这包含两个方面:一工作人员不得越权审计;二审计过程中不得违规。

2.客观性原则。即对绩效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要防止产生先入为主的倾向,而是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把被审计对象工作绩效情况查深查透;要防止“因果倒置”。即既要检查被审计对象审计期限内履职的起始过程,又要看其履职的最终结果,既注重过程又尊重结果,不能只看过程,不计结果,更不能只看结果,不计履职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3.谨慎性原则。在审计评价时,注意做到“五个不能”: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能作为审计评价的内容;被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提供相关的资料,致使审计组不能进行审计的事项和内容,审计不能评价;受客观条件的局限,审计组无法对审计事项进行全面的审计查证,不能评价或者作出保留性评价意见;由于缺乏评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明显不符合客观实际,无法评价的(不应据此评价的)不能评价;不管是同级监督还是下查一级,审计人员均要克服“情面”心理,不能蜻蜓点水、避重就轻一带而过,也不能模棱两可、闪烁其辞。

三、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的控制与安排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方法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基础,以列举客观事实和数据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图表法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以现场评价为主,结合开展辅助性的非现场评价;三是评价与审计检查、综合分析等内审手段相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有:

1.目标评价法。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绩效与标准的对比,来确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的要求或目标。

2.因素分析法。这是在目标评价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以分析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3.比较评价法。这要求首先确定与评价分支机构活动相关的单位作为参照系,把参照单位好的做法作为进行评价的标准,并将被评价分支机构的活动或目标实现情况与之相比较,看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个参照标准。比较分析法包括因素比较和结果比较,反映的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4.工作标准评价法。这是以工作为中心,以被评价分支机构的工作活动为评估点,分析评价被评估单位活动与工作标准之间的差异。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工作分析和职位分类基础上的。

在绩效审计中,对绩效结果的评价可以采取评分的方式,评价分值由定量指标评价得分+定性指标评价得分构成。定量指标评价得分可以通过直接计算获得。定性指标评价得分可以将定性标准从高到低划分为不同档如A、B、C、D、E五档评语,同时规定每档评语的具体要求、基本边界和分值、权重。

四、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要求的控制与安排

1.提高认识,增强内审人员对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解决好“认识关”。内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审计评价事关内审工作的全局,不能等闲视之。审计评价工作做得好,可以树立内审部门依法行政的形象和威信,反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2.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审计查证的工作力度,解决好“查证关”。提高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现代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的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必须按照预先制定的内审工作实施方案,查深查透被审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同时,内审人员应努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问题、分析问题,对被审计工作人员和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3.提高审计复核工作水平,增强防范审计评价环节风险能力,解决好“复核关”。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的复核人员,不仅要注重复核内审程序是否正确、到位,内审查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是否恰当,引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而且要重视对审计评价工作的复核,把对审计评价的复核与对审计程序的复核、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的复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审计评价意见的复核力度,彻底纠正审计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好“复核关”,从而有效地防范和降低审计评价环节的风险。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宿迁市中心支行)

作者:徐 海

上一篇:审计风险出路研究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抵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