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发现融资需求是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盈余管理的中间传递因素,即企业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这一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对策

[摘 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有效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策略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会对我国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的推动。文章就将基于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核心竞争力培养重心。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6.083

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上大部分的劳动力都是在中小企业内进行分摊的。尤其是在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复苏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认为必须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1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中小企业定义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法所设立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就业机会、符合国家政策、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中小型的企业形式,企业产权包括各种所有权。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界定中小企业的内涵,国家认定排除行业人数差别的因素影响外,资产总额在四亿元以下的,或者是销售金额在三亿元以下的企业都可以认定为中小企业。

2 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

实际上,在全球最优秀的公司名单上并不全是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和大集团,更多的是一些少为人知的中小型企业。这些鲜为人知的企业以默默无闻的方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活力,在各自的领域上占据着全球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的份额,对整个国际市场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也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虽然在日常的市场经营过程中规模较小、默默无闻,但是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经济促进作用丝毫不逊色于知名大企业,比如,深圳的一些手工企业、义乌的小商品企业、广东的许多城镇企业都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许多企业成立不到十年,就已经占据了我国专业领域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年销售额也高达数亿元,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普通的产品打造成为领先于世界的高水准产品,不仅活化了国内市场,更拓宽了国际市场,吸引了大批的国际客户,带来了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新动力。与此同时,这些中小型企业也承担着我国的大批人力资源使用责任。许多企业拥有数百名员工,为这些员工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3.1 優势分析

进入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资源占有绝对的优势,劳动力丰富和地域辽阔,导致了生产成本较低,各类生产要素投入较低,使得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进而使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都较为容易的优势。二是机制和规模存在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迅速地调整,因此经营十分灵活。三是生存空间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因此市场十分大,中小企业能够选择的经营空间和项目也多种多样,便于生产经营,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3.2 劣势分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生存也变得越发艰难起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部分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并不合理。许多中小型企业实质上是私人的个人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其二,企业规模小,因而无法带来规模效应,促进产业链生产发展。其三,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进行生产建设。导致之后的发展动能不足。其四,由于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只能依赖价格战,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3 外部环境给予的机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了对于中小型企业扶持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了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希望。这些希望带来的机遇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相关的促进法律,为中小企业的创业环境、融资环境、市场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政策为核心辅助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其二,我国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也为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WTO规则下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在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上,外资银行逐渐得到了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使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被大大拓宽,而且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可以得到来自国外的融资机会,相关的税额也会下降,当这些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在进购外国设备时,成本将被大大降低,进而提高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工艺,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被大大增加。其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将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4 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

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上仍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面对诸多外部环境构成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其一,政府的扶持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由于一些政府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指导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上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出台,进而导致了这些中小企业丧失了成长发展的机遇。其二,一些非公有制企业歧视性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废除,使得中小企业在土地使用、资产调整、税收等方面仍然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其三,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普遍缺乏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重视,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就会导致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进行融资渠道的支持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其四,进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不仅是国内的企业所带来的,更会直接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压力,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和管理上,抑或是资金上都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分析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在集体中通过学习、组织以及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最终整合的与技术相关的能力。按照这一理念,学术界将核心竞争力认为是企业在技术开发的过程和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核心竞争力需要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作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市场营销、技术生产、科学管理等方式整合形成企业获得持续发展优势的竞争实力,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知识与资产相协调的关系,企业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应该符合以下三点原则:

其一,具备延展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基石。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符合新的市场需要的新的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潜能,这就意味着一项核心技术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比如苹果手机是建立在IOS系统上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上获得了持久的优势,在通信市场上、无线装备市场上以及计算机等领域上也获得了市场遥遥领先的地位。

其二,具备价值性。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使用价值,企业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稳定的发展优势,最终需要消费者来进行选择,这就导致了核心竞争力最终的目的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使产品具备消费者认可的价值。

其三,具备独特性。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是指企业应该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技术或知识产权,因此使企业获得更高层次的技术壁垒保护。当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构造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技术智能化所占的比例越高,其获得的核心竞争实力就越强,企业依靠核心竞争力能够获得的竞争优势就越长久。比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能够长时间在世界市场上立足不倒,正是由于其口味和价格是其他品牌无法比拟的,这就促使了可口可乐公司长期处在饮料行业中的领军地位。

5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最为严重的发展限制问题,便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实力,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劳动力生产、生产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能力较差、创新实力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不具备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具体表现,导致这些现状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过于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现代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的竞争将越发激烈。许多企业为了争奪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各类价格战、品牌战、服务战斗等,使企业的经济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市场的发展走势和顾客的潜在需求的探索将越发困难,使得企业在进入到新的领域中,对于新的行业认知掌握将变得更为困难。

其二,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建设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决策管理能力,大多数中小企业作为家族性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管理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二是中小型企业缺乏有效的创新实力。大部分企业都是在模仿中进行生产建设的,创新意识较差,而这也表现出我国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很多企业所追求的并不是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而是追逐短期的经济效益,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许多中小型企业缺乏可行的经营战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坚持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使其生产经营维持在良好的实力下进行发展。盲目的开展新的业务,在毫不了解的情况下涉足全新的产业,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经营广度,却很难实现服务的深度。因此就不具备能够战胜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非但不能够在新的领域内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反而会因新开发出的副业,拖累原有的主业,使整个企业经营失败。

6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策略

6.1 构建起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发展,是企业的关键性战略资产,必须将核心竞争力的规划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相等的高度。按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念,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环境之下保持长期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实力。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时,必须要站在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之上,乃至于整个国际环境市场建设之上,以长远的趋势和内部的竞争环境,有效的把握自己所处的行业地位,选择出符合自己未来发展需求的市场方向,以自己所具备的战略资源优势进行产品的生产,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将充分地发挥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构建起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明白的是,在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就是构建与生产息息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应该有明确的技术性的特征,所以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根本便是技术的创新,没有技术上的飞跃和技高一筹,构建起的核心能力所带来的价值就会十分有限,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6.2 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链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造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元素和独特元素,在技术的研发、产品的设计、经营性的服务和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都应该明显的优于其他市场竞争对手,至少应该做到一两个环节上能够明显的超过竞争对手的实力,而且这种竞争优势也不易于被模仿和抄袭,进而才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为顾客带来最具价值的消费满足。一个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是需要通过对消费者的价值链带来影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进而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转变。在为消费者提供价值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应该与顾客之间形成利益共享的共识,实现利益目的一致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利益满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欲望。这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引之下,中小型企业需要将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变,在核心价值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模式。

6.3 创建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可以说,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深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远超于过去,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真正出色的企业应该能够赢得社会最大消费者的认可,并形成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所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然离不开学习型企业建立的这一途径。通过学习才可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的增强,进而形成企业的最大发展优势。企业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其一,应该加强对于企业员工培训机制的建立。通过有效的培训制度或者是技术交流制度,帮助企业员工能够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其二,定期组织集体性的学习,通过集体学习可以促进企业职工之间进行技术和经验交流,将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在企业整个团队内进行共享,实现了企业内的技术资源的整合,将整个组织内的技术和经验得到充分的积累,进而共同成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如此,通过集体学习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员工之间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团队合作,会逐渐形成企业发展的默契。学习型的企业往往会比其他企业更具有核心竞争力,往往也是因此而得来的。保持着持续的学习习惯,能够将各类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在整个企业集体内进行传播,并迅速地向新技术、新知识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6.4 大力弘扬价值创新理念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意义,是要求企业必须保持良好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持续不断的市场竞争实力。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应该积极主动的适应全新的市场变化,通过价值的创新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价值的创新就要通过创新的方式,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服务模式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这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并不是战胜竞争对手,而是着眼于对于价值的创新,尽可能地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消费欲望,进而带来企业自身的经济价值。根据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发展案例,发现许多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的规模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反而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可以依靠灵活的经营模式,创新性的经营策略,进而获得了本行业内取之不尽的市场价值。所以,中小企业必须要打破传统经营的思维桎梏,不要盲目地追求规模化的经营,而应该将发展的力度放在新价值的创新上,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将实现市场的拓展,产品的创新。

7 结论

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依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小企业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深谙战略发展趋势变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能力构建,摆脱原有经营思想的束缚,保持良好的创新意识,构建起学习型的组织,才能够以巨大的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小企業朝向更加快速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念.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47-48.

[2]俞蝶.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3):79-80.

[3]余业欣,邓锦新.基于战略管理探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4(21):284.

[4]姜涛,南永新.核心竞争力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J].中国商贸,2009(17):54-55.

[基金项目]2019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9KCYJ06)。

作者:陈伊莉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论文 篇2:

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发现融资需求是企业发展战略影响盈余管理的中间传递因素,即企业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这一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的路径。

[关键词]发展战略;盈余管理;融资需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5071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通过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引导以企业经营绩效为参考依据的管理者做出合适的决策,或是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HEALY和WAHLEN,1999)。[1]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如,DICHEV等(2013)通过对169家上市公司的CFO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企业的商业模式或是战略选择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质量有显著的重要影响。[2]BENTLET等(2013)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企业战略定位与财务报告违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采用进攻型发展战略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违规率的概率显著高于采用防御型战略的公司。[3]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现有研究有关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尚未做进一步的探索,企业战略具体如何影响盈余管理,其影响路径仍不得而知。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找出企业发展战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1企业发展战略分类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战略管理之父”PORTER(1980)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划分为产品差异型和成本领先型[4],MARCH(1991)则认为可以划分为探索型和利用型[5],MILES和SNOW(2003)则分为进攻性、分析型和防御型。[6]BENTLET等(2013)认为MILES和SNOW(2003)的战略类型的划分一方面涵盖了当前主流的战略类型分类;另一方面他们这一战略划分有助于通过对企业管理层的访谈进行调查获得相应的数据。[3]因此,文章参考MILES和SNOW(2003)的研究,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划分为进攻型、分析型和防御型。其中,进攻型企业会根据市场变化不断研发推出新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保持其在行业当中的领军地位;防御型企业则会固守在原油的产品市场,通过价格、服务和产品质量保证其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处于两者之间的企业则被认为是分析型。

2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的一种常见财务,也是财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但目前有关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不多。文章认为,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其中融资需求就是财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攻型战略的企业为了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以及开辟新的市场,则会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而这时对融资需求相比防御型企业而言更加迫切。[6]ITTNER等(1997)研究发现,进攻型战略的企业由于对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市场投入力度较大,往往容易出现现金流紧张的局面,这方面显著低于防御型企业。[7]卢太平和张东旭(2014)的研究表明,融資需求是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8]

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了融资需求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蒋东生(2012)的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并不能有效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9]马永强等(2014)的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利润进行调控,在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报表上利润的形式来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10]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知,企业的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融资需求又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会通过融资需求这一中介因素进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并且,相对于防御型的企业战略而言,进攻型战略的企业融资需求相对更加迫切,盈余管理动机也就越强。

3研究结论

现有学者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盈余管理做了很多研究,发现企业战略会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2-3],但是很少有文献分析企业战略是如何作用于盈余管理的,即企业战略通过何种方式作用于盈余管理,具体路径是什么还不得而知。文章基于企业战略理论以及盈余管理相关分析,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而影响盈余管理。并且,相比防御型战略的企业,进攻型战略的企业其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烈,其调控力度也会越大。这一研究结论深化了我们对企业发展战略对盈余管理作用的认识,揭示了企业战略对盈余管理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路径。

参考文献:

[1]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 365-383

[2]DICHEY I D, GRAHAM J R, HARVEY C R, et al.

Earnings quality: Evidence from the field[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6(2-3):1-33

[3]BENTLEY K A,OMER T C,SHARP N Y Business strategy, financial reporting irregularities, and audit effor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3,30(2):780-817

[4]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80

[5]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6] MILES R E,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 and process[M].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7]ITTNER C D,LARCKER D F,RAJAN M V The choic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annual bonus contracts[J].Accounting Review,1997: 231-255

[8] 卢太平,张东旭融资需求,融资约束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1):35-41

[9]蒋东生谁获得了长期贷款?[J].管理世界,2012(7):167-169

[10]马永强,赖黎,曾建光盈余管理方式与信贷资源配置[J].会计研究,2014(12):39-45]

[作者简介]廖珍珍(1987—),女,江西宁都人,硕士,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资本运作、银行风险管理。

作者:廖珍珍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论文 篇3:

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渗透及思考

【摘要】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经营理念的施行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员工的协调配合,才能将企业的各项制度政策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员工的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进行统筹规划,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使员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将企业发展战略渗透入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极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将论述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并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渗透

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入其中,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虽然有着先进的管理意识,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方法,在实际经营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应深入了解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找到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点,才能使企业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的起到指挥和引导的作用。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看似是两个不相干的系统,实际上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可靠依据。当今社会人才济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为人才的竞争,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之前,通常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估,了解员工的水平和能力,分析未来对人才的市场占有率,以此为根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都将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展开,企业的资源也将向着培养人才的方向倾斜,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统一。

其次,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这些都需要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员工工作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很难贯彻实施。反之,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高,员工都能有着明确的岗位职责,企业就会拥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都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企业的战略目标也会更加易于实现。

最后,企业发展战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时都需要参考发展战略,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预见性和先进性。相对的,如果企业忽视了发展战略,随意扩招吸纳人才,只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会造成人才的白白流失,企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因此企业必须将发展战略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是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全面管理。很多企业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制定的发展战略不切实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又过于苛求员工,过多的限制了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员工产生了不满心理,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幅度的降低,企业的经营计划也无法有效的实施。企业应正确认识发展战略的意义和内涵,从实际出发,重视员工的作用,并经常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才能制定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有失偏颇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从员工的招聘、培训,到绩效考核、发放福利等等,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每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招聘和绩效考核上,反而忽视了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过于重视前期投资,愿意花费大量的资金招收人才,可是在其就职后却不肯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衡。企业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害怕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是担心培训后的员工为了更高的薪资福利而跳槽到其他企业,使培训经费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企业不愿意对人才进行后续投资,现有的人力资源价值也就无法得到保证,长此以往,员工的能力大打折扣,不但无法胜任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还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

3.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优化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才会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员工的职业规划、员工的需求而设置,可是很多企业只是将员工招聘和发放薪资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忽视了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背道而驰,所以这种规划方式存在极大的缺陷。由于企业只看中短期利益,没有从长远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整体规划,也没有对员工进行长期投资,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常缺少计划性,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企业发展战略渗透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的目标职能,并根据员工的职业规划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将员工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重要地位,还应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参考依据,在企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指导和纠正作用,防止企业发展偏离既定目标,或者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当,以促进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保证企业快速、平稳的发展。

2.建立健全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应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定位,根据目前的经营情况和经济基础,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并将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起到促进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与领导保持密切的沟通,当领导下达指令后,能够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并调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的所有人员同心合力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

3.实行激励措施,实现战略性目标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重视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措施,鼓励员工之间良性竞争,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员工改正缺点,促使人力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应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接受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员工的帮助下快速完成企业的目标。企业可以通过创建网络信箱或信息平台,让员工以匿名的形式参与,还可以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预见性和实效性,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快速实现。

结语:

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将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制定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加强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主动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的管理,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的统一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倬.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1)

[2]杨帆.如何通过科学有效地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凝聚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3]褚玉华.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东方企业文化.2015(24)

[4]向欣,徐梅鑫,欧结敏.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

作者:殷苘

上一篇:建筑节能看法分析论文下一篇:公众参与建筑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