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论文

2022-04-18

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论文 篇1:

构建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研究

摘 要:文章以“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为例,对构建微型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研究。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回顾旧知,拓展思维,注重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原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保持开放的实验态度。要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通过改进与创新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方法,构建微型化学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设计;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讨、创新及实践动手能力。在苏教版教材《化学(必修1)》中,“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设计虽然能够较好地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原理及其氯气性质,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氯气的产生难以控制且往往量大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药品的浪费,装置较为烦琐导致气密性欠佳,实验设计具有连续性不利于课时调控等。微型实验解决了该实验的绝大部分问题,而且微型实验具有耗能少、时间短、现象明显、环保安全的特点,更有助于探究教学的进行。

二、设计思路

“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是苏教版教材《化学(必修1)》专题2第一单元第1、2节内容,在学生掌握了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媒体材料和文本材料中筛选信息,并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树立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态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体会实验中的相互合作,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学生合作进行微型化学实验。

【教学难点】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

【教学思路】本课通过氯气制取原理知识的回顾和拓展,启发学生针对不同的实验装置选择不同的制取方案,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辨不同气体制备方案的优缺点。在实际实验操作中,要让学生体会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通过性质实验的改进,深入了解气体性质。在交流讨论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氯气的制取与性质检验的整体化思维。

三、教学过程

1. 回顾旧知,拓展思维——“氯气制取原理”的扩充

师:在上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气的性质,其中主要学习了两种制取氯气的方法。请问是哪两种方法呢?生: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师:现在请同学们合上课本,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先写出两种氯气制取方法的原理,然后画出对应的实验装置图。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答案,其他同学则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扮演纠错者的角色,看看台上两位同学有没有熟练掌握上节课的内容。师:通过纠错,我们发现台上的同学在画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时,将铁棒和石墨棒画反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以调换它们的顺序吗?生:不能,阳极不允许使用铁棒,不然會发生铁失电子的情况,而阴极可以使用石墨棒。师:刚刚我们请其他同学扮演了纠错者的角色,现在我们请台上两位同学扮演提问者的角色,提问几个关于这两个实验的重要问题。生:一是如何检验氯碱工业产生的氢气(点燃,若有爆鸣现象则证明有氢气生成),二是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氯气的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除去氯化氢)。师: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一种制取氯气的方法。大家可以看到,在以四人为小组的实验桌上,有氯酸钾和浓盐酸两种药品。联系之前讲过的归中反应,请同学们自己在纸上写下反应方程式。师:请同学们从价态、实验条件等方面对比一下,针对制取氯气,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氯酸钾和浓盐酸反应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劣之处。生:使用氯酸钾和浓盐酸不需要加热,但归中反应会产生多种中间价态的产物,使得氯气最后混有多种杂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回顾的形式检验知识储备,再借助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拓展化学反应的探索,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实验装置和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联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 旧知延伸,细节整体化——“氯气的性质检验”的扩充

投影展示实验装置:氯气的发生装置——饱和食盐水——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湿润的pH试纸——湿润的有色布条——干燥的有色布条。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当氯气制备出来以后这个装置里的物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后褪色,湿润的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师:说得基本正确,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后那个干燥的有色布条也褪色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改进的方法?生:应该是制备出来的氯气经过饱和食盐水以后还是潮湿的,导致布条褪色,我们可以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之前放一个干燥装置,比如放一个内含氯化钙的干燥器。

【设计意图】通过常见实验装置的展示与氯气性质的思考简化实验装置,这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微型实验思维。

3. 创新实验,微型化实验装置

师:大家可以看到,自己小组的实验桌上有注射器、透明硅胶管、橡胶塞、烧杯、脱脂棉、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氯酸钾、蒸馏水、品红试纸、高锰酸钾、pH试纸以及淀粉碘化钾试纸。我们今天要做的微型创新实验,要用到这些实验材料。这个微型实验,分为氯气的制备和检验两个部分。大家可以看PPT上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在透明硅胶管中进行)。师:这个装置是利用注射器来制备氯气,请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分享自己的想法。生:先把氯酸钾放到注射器里,然后再用注射器吸入适当的浓盐酸。师:这样的做法很好,可以通过控制盐酸的量来控制反应进度。如果能够用脱脂棉来固定氯酸钾,是不是会更好呢?大家可以看一下,改进后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在注射器中放入一个包着适量氯酸钾的脱脂棉,并把活塞推到针管底部。制取氯气时,从注射器的针头吸入浓盐酸浸没脱脂棉,马上可以观察到黄绿色的氯气产生。立刻将针尖扎到橡胶塞上,氯气慢慢充满注射器。待活塞不再上升,反应结束,气体的制备完成。师:氯气的制备已经完成。我们看一下实验装置图中的硅胶管,它是由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的,有极好的耐高温(250℃~300℃)、耐低温以及耐腐蚀性能,而且能够经受多次苛刻的消毒,具有极佳的回弹性。大家再看一下实验装置图,在实验装置图中,左边放的是什么?生: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湿润的pH试纸、湿润的品红试纸。师:这些试纸的顺序其实是可以调换的,如果按照这位同学说的,那依次检验的是什么?生:氧化性、酸性、溶于水的漂白作用。师:在实验装置图中,右边教师用字母标出来的是什么?大家做一下填空题,并且分享一下放这种物质的理由。生:a是饱和食盐水,用来吸收浓盐酸;b是包有固体氯化钙的脱脂棉,用来干燥氯气;c是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过的棉花团,用来处理氯气尾气。师:完整而又正确。这个改进后的实验,其实就是以前实验装置的创新与微型化。大家观看PPT,记住实验的几个注意点:一是微量实验取用药品的量不宜过多,大约0.3g~0.5g。二是在使用注射器制备气体时,吸取液体的量也不宜过多,只需刚好浸没脱脂棉即可。待反应结束之后,要防止使用注射器取用气体时使液体喷溅,应先将注射器内反应后的废液注入NaOH溶液中,保留气体待用。三是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在进行性质实验时,硅胶管中只需注入少量氯气。注射时要缓慢,这样能够减缓实验现象,方便观察,避免浪费。四是在性质实验中,要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中。待整个实验完成,可吸入碱液进行处理。现在请大家按照分组一起来尝试做这个实验,实验时注意安全,特别是浓盐酸的使用要格外注意。师:实验做得差不多了,我们请每个小组总结一下自己对这个实验的看法,或者在这个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生: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可以适用于二氧化硫的制取和性质检验等。师:这样的微型实验,利用的还是我们熟悉的实验原理,只是量上缩小了,在实验器材上经常会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小组实验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微型创新实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绿色实验、节约型实验的认识。实验之后的反思,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反映存在的问题并切实地去解决,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微型实验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来看,该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 先分后合,从掌握实验原理入手

微型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本次教学设计将氯气的制取与检验分成两个部分,先以引导为主要方式让学生对原理的各个细节进行探讨,然后再进入实验部分。这样,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的改进之处,并且提出更多的意见与建议。

2. 贴近生活,走近身边的化学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微型实验中用到了硅胶管、注射器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实验兴趣。通过相关实验的设计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受到启发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探索生活中更多实验的可能性。

3. 由一生多,保持开放的实验态度

本次微型化学实验创新整合了氯气的制取与检验,实验细节相对来说较多,由此可生出的变化也更多。本节课中教师对细节有足够多的引导,力求多方面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即实验形式是多样的,实验态度较为开放。这样的微型创新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程亚新.高中微型化学实验与探究教学的整合[D].苏州大学,2014.

[2]彭英邦,陈迪妹.转化“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内化——以“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设计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7(01).

[3]唐子涵.中学化学有毒气体演示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01).

[4]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分析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沈怡,潘倩影,凌雨平,陈迪妹

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论文 篇2: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研究与实践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那么,我们怎样营造一个让学生创新的氛围,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创新与热情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做如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兴趣;创新意识;思维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是最基本的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而创新,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也不是让学生任意去想,漫无边际的去说.如果说得离奇,把上课变成了学生自由活动课,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这就要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是如何引导学生了,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这是最关键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笔者经常利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大显身手,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通过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与碰撞,这都是有效讨论带来的硕果.

(1)教师设疑,学生从疑点讨论

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贵有疑.在知识的疑点处展开讨论,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学生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维碰撞,疑点逐步解开,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

(2)在知识的关键处讨论

在教材的重点、关键处组织讨论,尤其是对一些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在讲平行四边形识别条件一节时,对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笔者做了补充,出了道判断题: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答案是错误的.笔者让学生认真理解定理的内容并讨论,最后学生们通过画图找到了反例,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效果很好.因此,在知识的关键处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在课后的复习巩固处各抒己见

课后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我们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作为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更不能讥讽.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教师应予以重视,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4.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笔者在教学中把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学会探索.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再想.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切实的保护,人格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教学中,笔者随时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最主要的

首先笔者侧重引导学生联想,因为联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头脑贮存的知识,扩大思维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其次,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常利用类比推理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类比推理是一种猜测,它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推理形式,是人们发现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手段.通过类比能深入人们的直观意识,丰富想象,有助于人们创造新思维的形成.我们在讲授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基础上类比学习新知识,通过复习原有知识,再给出一个类似情景,启发学生通过类比得到新知识,再加以验证.

笔者还注重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数学习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解答习题不但有教学功能、检查功能而且有发展功能.另外,笔者特别注重学生的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作者:李宁

学生创新意识研究论文 篇3:

浅谈加强高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知识化的发展,在高职素质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不但可提升其在社会中的创业能力,还可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并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是提升我国经济和和地位的需求,也是大学生今后发展的需求。所以,在高校中,学校应合理地设置课程表、组建新的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实践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创新作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贸易市场中竞争非常激烈,其竞争的核心是在于人才之间竞争。对于目前的市场形势,落后的发展模式必将被社会所淘汰,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远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竞争能力的核心,便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我国大部分的高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高职毕业生作为新生力量进入到企业当中,其专业知识程度高,同时也具有着不甘平庸的心理,这促使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强于其他人群,但由于我国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实践能力还比较地低下,很多专业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对知识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本文主要以如何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我国对高职大学生的培养现状

培养高技术的专业型人才是我国高职学校培养学生住主要目标之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发战略目标往更远的方向上看,制定出更加完善、效率更高的培养计划。我国高职学校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探索创新意识的精神

目前,在我国,基础知识以成为各大高职学院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随之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素质的变化,特别是学校不断地进行扩招,使得高校生源不断缩减,所招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在乎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没有了学习动力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也无法形成创新意识,并且这样的学习态度也不能激发自身的探索精神。

(二)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在高校,学生随着长时间对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其自身的视野和想象力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并且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学生因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对处理文理的经验的不足,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的整合,在面对问题时,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只能单一的以某个理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实际中,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比理论复杂的多,学生的单一思维以及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其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固于一种方法上。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影响着以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缺乏实践能力

在校学生中,很多学生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实践知识,这使得很多学生在遇到和处理问题时,因为缺少社会实践,导致自身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当中去。目前,在高职学校中,基本都存在知识与实践脱轨的问题,而这以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不具备持之以恒的创新毅力

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证实创新活动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创造过程,只有保证持之以恒的创新意识和坚定的毅力,才有可能使创新产生综合的效应能量。目前,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使得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这种对物质的追求就导致了我国在创新活动方面缺少持续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在学校中,学生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不断变化,这样下去就会使得学生具有跳跃性的思维和兴趣,这样的现象会使得学生在面对事物时会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这就会让学校迫切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学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创新是一种持久和稳定对事物的关注和研究。

二、提高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合理构建课程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职学校的教育方向也由培养精英转向培养大众化的人才转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去。首先,学校要更新原有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教课时,对于学习经验和成果多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励其自身的发展。另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代的社会需要,因此,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性强、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因此,高职学校在制定教学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的调节教学课程的结构,大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其他知识的渗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后,高职应当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逐步由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转为多方面考评发展,这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考评机制,然而,有一部分学校仍然以成绩作为对学生考评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很显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课程成绩是很难评定的,制定更加完善的考评机制是学校培养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求学校有着完善的管理机制,还应当有着强大的师资队伍。“名师出高徒”是教育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教师是传输知识、培养学生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只有高素质、创新意识强、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更加生活化,由单一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以及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堂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勇于质疑,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好一名引导者,首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注重课堂生活化,创新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知识与专业素养;掌握先进教学方法,提升效率。

(三)营造学校的创新氛围

校园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浓厚的创新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是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促进每个学生综合发展的推力。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老师、学生共同营造。

首先,学校方面要坚持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从源头上带动创新氛围的建设,鼓励学校的相关人于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园丁精心剪修花草的造型,建筑师设计校园雕塑、建筑等,从硬件方面,从学校相关人员的方面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创新的氛围。其次,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学,这是让学生们感受创新的直接教育,创新教学,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创新,还要在教学理念上创新,新颖的师生关心、新颖的教学方法、引用电子设备、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等都属于创新的教学。最后学校应当开展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老师参与,通过活动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并且选出优秀的创新作品供师生参观,激励学生们勇于创新,开阔视野,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

(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是分不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内容之一,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就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使得大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来的社会活动和开发大脑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大实践教学费用和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强专业实践的安排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慢慢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步入社会铺好基础。另一方面,处理社会实践外,还应让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可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和提升吱声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对学生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做系统的 策划,使之与专业实践密切结合、互为补充,为增强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语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这就对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学校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能够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高职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完善教学制度,改善当前的高校教学环境,提高师资队伍,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统一,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同时提高了我国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40-41.

[2]赵怡薇,孙莉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06:106-108.

[3]董静.增强高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5,01:222-224.

[4]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05:89-93.

作者:刘新仁

上一篇:下肢溃疡临床分析论文下一篇:诗意现实主义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