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理论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前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引领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操作实践,为学生提升技能水平、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兼顾学生个性化体验,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意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创新意识理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创新意识理论论文 篇1:

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才能将高中物理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诠释给学生呢?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新维度

高中物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需要创新出一套适合高中物理的教学策略。而注重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升学生充分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一个首要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探究创新一个让学生自主學习的课堂环境,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对物理的兴趣。

一、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选择

物理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导的基础学科,因此,高中物理的教学除了要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公式外,还要注意加入一些生活实践,比如在“酸能溶解一定的碳酸物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个鸡蛋放进盛有醋的碗里,过一段时间观察鸡蛋的变化,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要求课程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应实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实现合作学习,切实打造全新的高中物理教学新维度。每一堂课,教师都要选择生活中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重要的是把理论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复杂的社会中。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创新性思考

(1)重新打造教师定位,明确教学思路。教师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从一开始的传授者变为现在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主要的位置,明确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带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带来的益处,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物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然而它又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学科,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物理是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枯燥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缺乏探究的欲望,但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小故事或者物理案例便能很快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来看一下新课程物理必修模块的主要内容: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必修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选修模块的内容: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家用电器和日常生活、热与生活、能源与社会发展、原子结构与核技术、电磁感应等。选修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及技术应用的同时,更多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要了解一些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认识一些用科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在学习物理内容与技术应用过程中加深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体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必修和选修课,我们可以发现物理的教学趋势与生活越来越密切。

新课程教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在物理课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想。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定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先会介绍英国的一位科学家法拉第,通过介绍这个科学人物慢慢引出这一定律的由来,讲这个定律的文化背景再讲理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会鼓励学生去查相关的物理资料,课下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交叉整合,带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好地阐述了物理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三、注重教学拓展,深化高中物理教学

现代物理虽然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很多方便,但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生还是应该多少了解一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科普读物来加强对前沿物理知识的学习,并学会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衡量传统知识。教材再改,知识点还是有限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请物理学教授等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物理方面的实例,弥补物理教学中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要切记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修正,还可以加入一些物理小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时不时地对出现的物理知识进行提问,要求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应掌握新的教学目标和课改理念,体现新思维方式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学生除了可以学到专业物理知识外,还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乐趣,能让学生全方面地获取相关知识,摆脱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是一味“受众者”,教师也不再只是单纯的“叙述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造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敢于质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何小莉.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浅谈

[J].考试周刊,2013(31).

作者:刘伟

学生创新意识理论论文 篇2:

虚拟仿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当前社会对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引领学生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操作实践,为学生提升技能水平、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兼顾学生个性化体验,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注重虚拟仿真技术的全面应用,能有效助力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机电一体化    教学    应用

引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立足理论课程的学习,必须要进一步为学生技能实践拓展空间,推动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购置实验器材,开辟实验空间外,还要善于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全面参与,反复实践提供有效助力。

一、虚拟仿真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受新高考改革的影响,当前技师学校学生人数逐步增加,校内原有的传统实验室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实验操作的需求,同时还有一些设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实验室空间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在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有很多操作需要严格而规范,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一些强电线路实践,还有危险设备的拆装等。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事先的准备工作,或者操作人员本身技术不够规范,对一些细节有所忽略,极易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使机电设备受损。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要着力建设高效优质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让学生生动感知、全面体验,更好地掌握实验技术,而且便于反复操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虚拟仿真技术的人机交互软件和数据库构建可以同时让大量学生上机访问,而不会造成实验冲突,也不涉及极端环境,训练更加便捷、稳妥、可靠。极大的降低学校在实验方面的投入,让学生熟练掌握多项操作技术。

二、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一)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加强理解

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习大量综合性知识,并对一些专用设施、常用工具有效区分。还要对教材上出现的一些图形、信息技术原理、系统理论等全面理解扎实掌握,很多学生学习过程吃不消。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更多课程资源投放到数据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浏览。另外在虚拟操作平台,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与开发一些仿真软件,方便学生反复操练和实践,推动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生动化认知。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效互动,交流经验,实现全面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默契合作意识。在反复的操练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为学生营造生动真实的操作体验,体现课程学习的交互性、直观性、系统化优势,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推动因材施教有效落实。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大量理论知识,但是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需要让学生自主来完成,因此,学生必须要做着手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及课后巩固复习工作。借助虚拟仿真设备,可以让学生落实项目化学习,通过反复的操作,让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拓宽视野,从生活应用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一些典型机加工设备的机械结构和控制原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创新应用奠定坚实基础。虚拟仿真设备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实训操作耗时耗力、耗费财物且不可重复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中心高效快捷的反复操作,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细节知识。如自动化生产线的结构和电气控制原理,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熟练记忆。兼顾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在虚拟仿真中心,学生可以对输入的数据进行灵活的调整,模拟实验过程,输出多种多组数据,让学生有效的构思和完善。以个性化学习体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求职态度,为学生后期独立操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可以推动教师教学反思逐步提升

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推进落实的过程中,不仅学生需要不断学习、积极进步,同时对于教师的执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出现。在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于教材呈现的知识引领学生学习和体验,而是要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对于一些前沿学科理论及时学习并纳入自身知识结构之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的现代化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例如,在虚拟仿真在线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互动交流的信息发布、数据信息收集、在线作业设计及测评环节的落实都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还要设计一些具有3D演示功能的动态课件。另外,对于一些优秀的电子书籍、优质实验项目的教师都要及时为学生发布和添加。结合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和落实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为学生带来更加鲜活的使用体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结合学生专业测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确定需要重点讲解的项目,引领学生扎实学习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扎实技能的优秀学生。

三、虚拟仿真技术在技工院校机电教学中应用的积极对策

(一)生动呈现为理论教学有效助力

虚拟仿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师为学生呈现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借助虚拟仿真平台的演示功能,更好地为学生展示一些精细的机床结构程序编制,并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对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有效了解。在教学落实的过程中,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知识,接着提出一定的思考题目,让学生提炼课理论重点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生对课本理论有效解读的基础之上,融合于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在前面有效演示工件定位、装夾刀具选择、程序编制等的有效方法,接着让学生边看边学,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

这种直接的演示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的直观记忆,而且有了教师的引领之后,学生对于虚拟仿真的操作会跃跃欲试,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实际理论掌握工艺操作的有效方式。在教师讲解告一段落之后,可以让学生到虚拟仿真平台尝试操作,从一些简单的单步操作入手,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为下一步实验教学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二)互动融合分享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的有效应用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实验是推动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一步。同时,实验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规范操作意识,对于每一步都要保证学生对实验的目标、原理等,提前落实好解读工作,而对于实验的细节步骤,则需要学生在胸在心中有效规划。尤其是对于一些危险性操作,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每一个动作模式,达到规范严谨,风险有效规避的操作目标。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对实验原理扎实掌握,对于实验过程熟练灵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构建出合理的模型,规划出实验落实的具体路径,在虚拟仿真平台的熟练操作,为学生迈入机电实验室做好坚持准备,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实验室内部昂贵仪器设备的损耗,而且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安全。

在虚拟仿真技术帮助之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事先对接真实的操作面板,有效掌握操作方法。例如,学校内部的大部分仪器都是以西门子品牌为中心的操作系统,教师就可以在虚拟仿真平台内部调出西门子平台软件的操作面板,让学生尝试数控加工的操作方法,同时在操作面板上让学生手动编程,模拟整个工件加工工序,掌握车床刀架设计整个流程。对于同一个工件,可以让学生分组分批次反复操作,从学习到熟练到精通,循序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另外,对于学校内部没有的一些操作系统,如法拉克、三菱、海德汉、南京新华等常见操作系统教师也要让学生分步,分批次操作和演练,这可以为学生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而且在不同的系统中让学生演练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灵活应变能力,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不同工件,面对不同任务时,帮助学生快速熟练操作面板,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帮助之下,学生学习的热情会大大提升,同时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能逐步增强。

(三)融合于实训过程,助力学生学习提升

在技工院校起点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理论、开展实验之外,实训是推动学生技能掌握实践运用的核心一环,在实训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下到工厂基层参与生产线作业,与其他工人有效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灵活,应变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一些新技术不能有效掌握,就会陷入被动。而且在工厂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像校内授课那样具体,需要学生快速掌握之后在工作中更好地巩固和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更好地接触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对实践课程的生动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下到实景工厂需要运用的系统、即将完成的项目为学生在实验仿真平台上添加新的操作模块。借助虚拟仿真软件,让学生工作之前反出操练,加强学习,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实践工位的适应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借助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对其他同学实践的工序有效熟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单一实践工位造成的经验不足问题,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创新,综合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虚拟仿真技术为教师教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助力。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于理论知识、实验课堂以及校外实训等多个环节,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借助虚拟仿真平台提前学习,反复巩固,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意识,让学生熟练整个工序和流程,提升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意识,为机电行业输送更多掌握扎实操作技术的优秀人才,也可以推动学校教学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杨宇平    江苏省镇江技师学院

参  考  文  献

[1] 刘真.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 信息周刊, 2020(4):1-1.

[2] 张晶暄. 3D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9):135-135.

[3] 张巧利, 刘建平. 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4):414-415.

[4] 陈瑞亮.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四川水泥, 2019(6):154.

[5] 王颖. 虚拟仿真技术在港航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2):271-272.

[6] 王海波.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改革與实践[J]. 数字通信世界, 2019(3):280.

作者:杨宇平

学生创新意识理论论文 篇3:

浅谈德育课考核革新对教学的促进

摘要:学以致用是德育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更有效的促进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全面、客观的反映“教与学”,以革新考核方式为手段,为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之间搭建桥梁,以此深化理论教学的效果,推动德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德育课;考核办法;深化;探究

作者简介:于长征(1972-),男,硕士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传统德育课考核的弊端

传统的限时闭卷的考核方式形式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水平,不能更好的反应学生的思想觉悟程度和理论与思想的联系与内化层次;难以对大学生实际道德情操的培养与素质提高产生良好效果。

传统的考核方式有以下弊端:

(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成为听课的机器,学生抱怨学不学都一样。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自身积极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局限。

(二)束缚了教师拓展与更新知识。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它的教学目标就已实现。这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偏离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考核方式的影响,认为就是要把一本教材教完,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和职责,往往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有理论而无实践,这使教学目标本身出现了一定偏差[1]。

受传统考核方法的影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常常是工作做了不少,教育效果却不太明显,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总是脱节,缺乏有效的衔接方式。为了全面考察“教与学”,的效果,真正起到德育课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以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核学生的德育成绩。

通过转变德育课考核方式,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思维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沟壑,消除有理论而无实践的两层皮现象;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使教育与自育相结合,促使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环节,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这种考核方式应是多角度、多方向地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用不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理论知识本身,使我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于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与发展。

合适的考核方式可以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的纽带,通过考核让学生运用知识,从而达到自育内化的目的,更有利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考核方式变革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使教育和自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适度增加对实践部分的考核

通过减少考核中理论部分所占的比重,增加学生自学和实践部分的考核;促使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环节。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增强思想教育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从学生自身情况看自我教育能力不强,在德育课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要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必须要经过主体的认识、思考、判断,进而自觉地接受[2]。合适的考核方式可以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的纽带,通过考核让学生运用知识,从而达到自育内化的目的,更有利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

考核方式的改革重视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强调运用理论知识与学生自身及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以及知识,能力和觉悟的考核统一起来都纳入德育课考核范围当中。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年龄、知识、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来讲,都初步具备了自我教育的主观条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引导和培养[3]。这不仅是对他们的现在负责,而且对于他们毕业后的继续进步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说就是减少理论考试所占的比重,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卷面的理论教学环节考核占50%,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占10%,学生自学心得占10%,专题教育作业占10%,学生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论文占10%,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占10%。卷面成绩依然由教师阅卷评定,平时表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具;自学心得和学生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论文则由学习小组自评和教师综合评定,社区公益服务由学生社团、辅导员、教师综合评定。考核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期末,而是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

三、新考核方式促进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考核改革把对学生的考核由传统的平时授课、期末考核,由老师单方面考核转变为全程考核及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此种考核充分考虑了民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到我们所组织的活动中来。

加重实践环节的考核,首先培养学生具有奉献社会的意识,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其次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益。同时可提供学习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

比如为引导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的环境,缩短“预热期”,我们设计了院系两级比赛的《我的学习生涯设计》PPT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制作演示文稿参加比赛,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大学生活,同时对今后的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又科学的规划。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对预防大学生活空虚,充实自己生活,早日成才起到了很大帮助。紧接着的职业规划,时间段更长,利于长远目标的更科学的规划,同时,让大学生关注自己的专业,培养自己的兴趣,知道该从何入手,去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现在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未来的职业,从而,学生对人生有了更完整的计划。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些大学生常常把“爱国”挂在嘴边,愤世嫉俗,只知高谈阔论,说起爱国的话滔滔不绝,就是见不到行动,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提倡大学生从实际事情做起,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分小组制定爱国主义的践行计划,要求此计划切实可行,以班、组为单位实施,然后写出活动总结及心得体会,在此活动中,大部分班级都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活动计划,比如去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去公园捡垃圾,在校园内捡拾垃圾等,清除小广告等,通过此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认识到爱国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明白了不只是思想上爱不爱国,关键是如何体现自身爱国热情的问题。通过对爱国主义活动实践的考核,大家从实际生活中真正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氛围,这是从书本中是体会不到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经历的。这样就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行为引导教育,很好了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这样的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促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学生兴趣浓厚。可更全面的考察“教与学”的效果,真正促使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搞好教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老师学生都感觉收获很多。

四、适应新的考核方式的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延伸教学环节,将思想教育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4]。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二)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德育课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素养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特点在于感受性、运用性、主体性。学生是认知、思维、实践的主体[5]。我们必须加强对德育课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点的研究,以及对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探索。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空间,开展有效的针对性教学。

(三)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不管怎样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地位不能动摇,要想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始终坚持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

五、积累经验,不断探索

初次改革一定有不足之处,有些时候从不足中我们才能学到一些新东西,不断地提高自己。首先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作业太多,有应付的迹象;其次,老师感觉平时对学生的实践评分难于把握,客观性小些。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总结经验一切会好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郑确辉.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六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2]陈小娅.做素质教育的自觉领导者和实践者[J].中国教育学刊,2006(01).

[3]朱正义.优化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5]彭成允.陈和清,等.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02).

责任编辑 时红兵

作者:于长征

上一篇:上市如何进行策划论文下一篇:农村广播节目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