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2-12-05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数学教育, 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可以训练和发展的,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他们大胆创新, 敢于求异, 勇于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勤于发问, 诱发创造动机

“学者先要会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 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 它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不是全部物理学, 提出“相对论”, 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 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 不要认为凡是书上说的, 老师教的都是对的, 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框住, 扼杀自身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眼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看待问题。

1.1 激励求异

求异是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 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求新是科学家思维品质明显的特点, 数学教学, 应激励学生不落窠臼, 标新立异, 勇于突破。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全程的2/5, 照这样的速度, 到达乙地还需要几小时?”当学生按常规思路作出 (1-2/5) ÷ (2/5/3) 的习惯后, 我告诉学生:“解决这道题, 还有多种方法, 就看大家会不会动脑筋。”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一会儿, 学生的思路终于展开, 有的从“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要几小时”这个角度去思考, 得出了:3÷2/5-3、3÷2/5× (1-2/5) 及3× (1÷2/5) -3三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却从“已行的路程是剩下路程的几分之几”这个角度去分析, 列式为;3÷[2/5÷ (1-2/5) ];受此影响, 还有的学生想到从“剩下的路程是已行路程的几倍”去考虑, 又作出了3×[ (1-2/5) ÷2/5]及3× (1÷2/5-1) 两种新的解法。对以上多种不同的解法, 我还组织学生比较优劣与繁简, 说明理由, 最后评出最优解法。这种求异性解题训练的经常进行, 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化到另一个思维过程, 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 对思维的发散极有裨益。

1.2 鼓励创新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 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见解, 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 我出示了需要一道思考题:“把2/15的分子加上4, 分母应该加上多少才能使分数大小不变?”当学生用常规思路:把分子加上4后得6, 分子变成6相当于把分子扩大3倍, 分母也应该扩大3倍, 即15×3=45, 分母变成45相当于把分母加上了45-15=30, 得出分母应该加上30, 才能使分数大小不变后, 我鼓励学生去想一想, 是否有更巧妙的解法, 不一会, 有学生提出, 只要将分母15乘以2即可。理由是:分子加上4相当于加上原分子的2倍,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 分母也应该加上原分母的2倍, 即加上15×2=30。显然, 这种方法的思路完全正确, 而且简捷, 有独创, 与众不同。我让全体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试了几道同类题, 结果学生既迅速又准确地作出了解答。学生体验了创造性解题的乐趣, 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独创性往往蕴涵于求异与发散中, 经常激励学生求异, 才能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

2 引导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智慧的结晶。创造性与人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没有想象力, 一般思维不可能升华为创造性心维。数学学习, 主要是加强对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所谓再造想象, 就是依照词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培养再造想象能力可从两个方面实现。

“假如你有一只小球, 你能用它做什么?”“一个正方形剪了一个角,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经常向学生提问类似的问题。这类题目能开阔学生的思路。

从一个个无意识形成的线条或色块, 如纸上偶尔形成的墨迹、墙上的砖纹线条、天上的云彩等, 我都让学生极力的想象它象什么。从无意识形成的图形, 去想象有意义的形象, 这种练习, 可以培养学生抓住形象的总的特征。

3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学生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事坚决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学习正方形这一课时, 此时我们已经学习了矩形、菱形的性质, 又知道正方形既是矩形, 又是菱形, 也就是说, 正方形应该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所以, 这一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讨论并总结。

4 引导学生寻求变异, 进行开放性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 以寻求多样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其主要的功能是求异。在教学中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 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考察一个问题, 思维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或一个方面, 应积极探索条件和结论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5 重视丰富学生的的实践活动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 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去设计富有趣味和意义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通过这样的活动,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优先选择有利于学生“主体表现”的方式方法, 创设使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探索的情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体会, 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实现的空间, 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摘要:在数学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学生不但要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 还应成为具行创新意识的人才。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性,机会,想象力,发散思维,实践活动

上一篇:课程改革与学校管理者下一篇:糖尿病并发白色念球菌口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