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2022-04-18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才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1:

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在食品加工实践教学中发展模式的研究

摘要:创建适合于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为转变教育观念,遵循以人为本的培养宗旨,结合学生整体性与主体性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原则。以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和途径为基础,深入阐述了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模式的改革成果,达到优化现有高校主要培养模式,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技能,为其他各级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食品加工;创新意识;实验教学;发展模式

Key words:food processing;innovation consciousness;experimental teaching;development model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常见的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有3种:一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以校外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体而言,当前各级高校的教学管理还是将教学重点仅投入到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却不重视其他2种培养方式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前提下,如何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真正归入到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亟需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近年来展开了“深化创业教育、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模式”的教育科学改革,并进行了面向全院实验教学的推广实施。相关研究获得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等奖——“食品加工与安全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展提供了良性平台。针对目前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上进行改变,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生产最新技术需求,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增加理论课程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围绕课程完成的同时,加强创新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形式,不断满足学生创新的欲望等。因此,从“基础创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和“食品加工实践教学发展模式”2个方面研究着手,力图建立一个新的培养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 培养食品加工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科研上个性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求知好奇性,而且精力充沛、坚持认真、具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1]。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培养的目标,是最新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未来科学家的人才来源[2]。

1.1 食品加工行业发展的需求

食品加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12月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7 247.7亿元,同比增长6.5%。规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增速: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6.1%,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长8.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增长8.0%。由此可见,食品加工业永远是朝阳产业;同时“十三五”也是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时机,提出了食品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因此,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对食品加工专业方面的创新人才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1.2 食品安全方面的保证需求

食品加工产业涉及到从土地到餐桌等广泛的产业过程,无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隐藏有潜在的食品加工安全隐患问题。我国于1995年10月和2009年2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目前食品加工的安全已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民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安定团结和稳定。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都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我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善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环节是从源头抓起,构建食品安全防护体系,这些相关举措的建立必须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来完成。

1.3 食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至少有三大特点:①消费需求刚性增长;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③产业进一步整合集聚。而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将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强调内容。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关的科技投入不足,同时食品专业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有关的食品加工产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综合目前食品加工企业的人员组成分析,9名企业员工中仅有1名科技人员,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同时限制了农产品养殖、加工业的发展。

2 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构建适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

加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使其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课程设置,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推行创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2.2 创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性发展的优良环境

良好的育人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针对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层次方面,应共同营造一个一体化、多方位的良好创新培养环境。当然高等学校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教育个体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外科研活动。例如,举办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学术报告、科技展览会、科技竞赛活动等,把创新科研活动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为更好地让学生接触社会,还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同时加强校内外基地等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和基地等实习实践工作,开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促进他们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把大学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育人的整体规划

高校要有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科技平台保证,可以建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同时可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的特点,设计面向不同层次群体的各类科技活动。例如,以科普为主的各类竞赛,加强科技活动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跨专业联合参与;同时学校或学院最好建立1个由学校与部门领导、专家教授和年青教师等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协调全校范围开展各级科技科研活动,同时也可积极有效地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2.4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为保障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等活动,高校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研活动开展的保障和依据。例如,一些高校专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针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单项科研立项;积极推进专业性和科普性各级科技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设立重点资助项目资助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和项目;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大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与他们的评优等挂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3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发展模式建设

3.1 进一步加强、充实和升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目前形成了更加鲜明、系统和科学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多平台、分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体,构建“一体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改进实验和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设施,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以科研、社会服务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 完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创新实践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注重把实践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创业、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分3个基本层次,并拓展到大学生创业培训。

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见图1。

在实践教学上,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与训练;在专业实验教学层次,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了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实习等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且采用毕业设计(论文)、SRTP、专业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将食品专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在学生创业实践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创业活动,将大学生创业开发产品与科研创新统一起来。

3.3 全面展开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研究

学院构筑了“创业、就业并举,开创实验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项目组进行了专业课实验教学面向市场发展需求的改革,即把实验室变成“生产车间”,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动手制作食品。使学生深入体会“食品加工生产车间”的管理,熟悉食品企业从市场调研、采购原辅料、产品加工、品质检验、产品销售到成本核算等各个生产管理模式。

3.4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以科研促进创业实践,以创业实践带动就业,以就业刺激招生”循环模式

创新意识培养在食品加工实践教学中发展模式见图2。

可持续性的实验教学循环模式贯穿了大学生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环节,构筑了良好的招生—培养—就业之间良性持续的循环氛围。由于招生规模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可保证学生能享有更优越的教学资源,能得到教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实施精细化培养、精英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动作用。

招生最关键的环节是优质生源的选择,一般拥有高素质和具有创新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是高校优先录取的生源,最忌的是一些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大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宣传和选拔力度;学院在培养学生方面,非常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实际操作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有机地结合,拓展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就业方面,采取根据市场发展需求,改变就业理念,采取多形式的就业渠道,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学生就业质量也加强了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3.5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方面,学院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3.5.1 改革实验课教学

针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验课,尤其专业实验,项目组通过几种手段进行改革实验课教学:①加强实验课的比例和学时。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教学研讨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加强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提高这些实验学时;②更新实验课程的内容。开设更多的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取缔一些演示型实验,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教师仅是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的热情;③实验课的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如实验课可开设到食品企业和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整个食品加工的过程和整个试验的设计工作等实验实习活动。以上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培养了食品专业大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

3.5.2 改变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设计内容

毕业设计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的一次综合运用和体现,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个环节之一。课题组为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尝试在毕业设计工作方面进行革新:①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来源于科研或生产一线,因此这不仅提升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培养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选题确定后,研究方法和内容的设计、思路设计则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主进行,保证课题的可行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近年来学生的毕业内容更有新意和原创性;③為创业中心学生骨干提供设备和经费支持,鼓励其毕业设计结合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营销难题等。

3.5.3 加强学院实验室平台的建设

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学院一方面不断加强满足日常教学、创新实验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校内专业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如食品工艺学实验室、农产品加工实验室、理化分析检测实验室等。注重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性,积极创建开放实验室,保证学生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4]。

3.5.4 积极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采取“三大模块+三个平台”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模式,三大模块是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模块、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和志愿者社会服务实践模块;3个平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中心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基本工作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为前提,建立平台建设的成效机制,将专业特色融于3个模块工作,建设人员结构合理、稳定团结的社会实践团队,打造有计划、常规性、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得到了体现,学院学生的工作态度给实习单位等留下了良好形象。同时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业实践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学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活学活用,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解更为深刻,为专业素质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同时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能力,提高了创业创新能力。

3.5.5 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科研和学术活动

学院开展多形式专业科研与学术活动,鼓励学生成为主体,如SRTP、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专业竞赛等科研活动,不断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①公开教师的科研项目,推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沟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②不定期邀请专家和教师等召开学术研讨会以及报告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增加对食品行业先进科研的了解;③将学生奖学金、评优评先与学生课程成绩挂钩的同时,加强发表论文、获奖等科技成果的分量。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学术气氛,提升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5]。

3.6 改革考核模式,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对学生进行考核,是为了解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考核形式上,学院鼓励教师根据各课程不同的特点和性质,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除传统的试卷考核外,还可直接根据动手操作打分、小论文、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形式考核;加大实验、实习和科研等平时表现的比例,构建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鼓励年青教师采取多形式新型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4 结语

如何评价和衡量大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长期困扰着整个教育界。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食品加工等相关专业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进而促进食品专业创新人才的不断发展。为加强食品科学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推进自主创业,全面提升了食品科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专业发展的前沿热点研究及实验加工工厂的实际需求,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将实践教学与自主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基础技能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4.

万志昂,王进戈,周正. 基于知识合法性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99-101.

张晓婕. 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陈昌贵,曾小军.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 江苏高教,2013(1):16-19.

程桂芳.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73-75.

耿利敏. 关于阻碍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对策[J]. 职教论坛,2012(26):82-84.

作者:刘丽莉 康怀彬 杨协力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才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创新意识

前言

高中化学是高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培养和发展學生核心素质的重要平台,实验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化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一种在化学层面上发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特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出现的问题

1.1学生接受知识少,思维迟钝

在化学课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被动的,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活动较少,思维惰性较强,不利于问题意识的生成,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1.2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缺乏认识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父母对学生的了解并不多,这就制约了他们在学校里进行化学实验,使得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脱节,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知识水平,这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

2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2.1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当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既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当提问时,必须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提问的时间。很少有学生觉得有问题时需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联想、比较和思考,想象不同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调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真正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氨气生产的实验培训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气体生产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生产氨气的设备与生产哪些气体的设备相同?(2)氨气的生产可采用哪些其他方法(3)如何验证氨气已完全收集?(4)如何处理过量的氨气?当学生做完了一个实验,老师就用原来的方式来教,然后老师可以立刻向学生提问,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启发性思考,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2.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不仅是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意识,也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教师应做好引导和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工作。但在目前的高中化学中,学习仍然是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主要关注在实际教育中解释他们的知识,并通过零星的策略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知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学生对知识缺乏理解,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失去教育的最初重要性。首先,在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任务出发,挖掘问题,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加教学。其次,要针对教学任务,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维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就像在研究金属特性的过程中,可以以"滴水生火"为例进行试验。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水可以灭火,怎么能够生火呢?通过对学生进行金属课的教学,以及做示范实验来增强学生对金属元素的认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既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又能加深对知识的思考。

2.3培养学生的"假定猜想"能力

猜测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行为,它既是人类对事物的直接判断,又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理性的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所形成的猜测,要么是反复思考,要么就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思想。而且,猜测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它们都是在观察时产生的不确定性思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对猜测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作出合理、有效的答案。就像通过对"金属腐蚀"一词的研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金属腐蚀的因子"的提问,并让学生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人生经历中,作出大胆的设想。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含量太高,导致金属长期处于生锈状态;二是因为它和水有关系。铁在下雨时很容易发出沙沙声,诸如此类。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已有的知识来进行评价,这充分体现了猜测是由学生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2]。

3结语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为此,高中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学生在探究知识时的创新意识,以教学为中心,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营造一个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创造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玉静,刘芳.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28):3.

[2]张菊. 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落实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12):92-93.

作者:权红萍

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论文 篇3: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面临最大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也叫创造教育,他是教师根据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规律,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我个人结合参加过的小学生创新活动的比赛得到一个结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关键词:创新  创新教育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既把理论创新摆到了重要位置,又对创新的实践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人物,但是给他带来巨大财富的几乎没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都是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他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最终使他成为全球首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特别需要在全国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的大背景下,各种创新大赛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大赛的作品看,小学生作品大多也像比尔盖茨一样都是把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拿过来加以变化、重新组合,进行开发,而成为自己的创新成果的。换句话说就是:创新之果,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来自于实践

因此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

“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发明含义宽。创造发明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而创新则还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引入产生新的效益。这样理解就比较容易与本世纪初经济领域里的创新理论相吻合了。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张保振说过:“创新不是为了赶时髦、争名声,而是为了解决现实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文明,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生活质量更高,为了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需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创新就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

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必须允许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善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习惯,转变为让学生的大脑自己去体验用知识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即教师应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传递方式。

对事物怀有浓烈的兴趣,并且具有持久的专注性。这样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可以追根究底地探究,从而使学生养成对某事物有多向思维的习惯和异想天开的习惯,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养成,并且学生自己也会感到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享受。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亲自实践,动手自己去做,自己动脑筋去想,日久生情,他就可能对他感興趣的东西更加感兴趣,从而成为了学生自己的特长。

参考文献:《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

作者:吴立强

上一篇:教学内科护理学的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特种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