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2024-04-09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1篇)

篇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科学课更不例外,肩负着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为此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民主氛围、质疑情景和质疑环境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神奇而又重要的东西,它是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重要推力,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而要使我国具有创新力,就得让教育得到创新。尤其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批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死板教条,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以应付考试,这样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对科学的认知还比较少,思维正是处在还未定式,极度发散的时期,而这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时间段。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潜力。

一、创设民主氛围、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首要环节便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这话不假,人是环境型的,处在不同环境下,就会激发出不同的潜力。就算是爱因斯坦,如果从小把他放在一个必须要死读书,读死书的环境下,那相对而言,他的“相对论”可能就要提不出了。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融入进来,使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思考,积极动手。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恰当地放低一些老师的架子,在科学的道路上,无论你成就多么的高,知识储备有多么的充足,你永远都只是个探索者。所以面对学生,更需要把自己当成个引路人,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提高对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教学语言要有亲和力,最好是能够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让学生放下担子,畅所欲言,务必要能够让班上即使是最胆小的学生也能站出来说出自己奇怪的想法。在讲解时,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自问自答地唱独角戏。更不要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即使是面对最简单的问题,也要耐心听取学生哪怕是在你看来是错误的想法,对他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赞扬并拿出来和大家进行讨论。千万不能嗤之以鼻地一棒子打死,因为这一“棒”下去很可能就把学生们刚刚朝探索创新道路上小心迈出的腿给“敲断”了。在营造了良好的师生氛围的同时,也要营造好学生之间热烈的探讨氛围。因为无论老师表现的有多么的亲和,学生表现的有多么的大胆,师生间总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会让学生忌惮自己的一些想法会不会太幼稚,会不会出错招老师讨厌,因此学生在和老师交流时总是会有所保留。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平台,能让学生彻底地倾诉自己心中所想,这就是学生间的交流起作用的时候了。学生间如果能够形成良好地讨论氛围,在小小的攀比心理作用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此时更是可以顺水推舟,提出一些命题或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结束后将他们讨论出的结果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当然不是看它们的准确与否或实际与否,而是要以创新性为主,对那些好的奇思妙想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鼓励和赞扬。

二、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源于疑,只有对一个事物提出“为什么要这样认为,这样做”这样的疑问,才会思考到“能不能那样认为,那样做”的创新。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由于知识储备的有限,提出的疑问可能仅限于是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不解,并不能像科学家那样对人类的常识或固有的生存方式发起挑战,从而创造出颠覆性的理论或影响世界的发明。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道路上,这个开头不仅难,而且十分重要。在过去应试教育盛行的年代,许多学生的创新力在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还被不断的压制,那些偶尔在脑海中浮现的具有创造性的想法有多少是被家长或老师冠以“胡思乱想”给扼杀在摇篮中,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去解决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无法回答开放性的问题甚至无法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时间终归是有限的,只有让学生养成即使在课下,也能够对身边的事物提出疑问和想法,让他们养成这个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上就要以多提问的方式推动教学进程,这样做的同时也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时,先让一个学生吹气球?当气球鼓起来后提问:里面装的是什么?生答:“空气。”于是我说:“同学们对空气都非常熟悉,你们还想研究空气的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许多见解:空气我们用眼看不到、手抓不到,但能感觉到。我又问谁还有办法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了许多创新性问题,如用手捂住口、鼻很难受,说明我们离不开身体外的空气;还有的提出把很多空气压缩后会怎样?甚至还有的学生提出把一只老鼠关在封闭的瓶子里会怎样?学生提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这样就为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开启了创新之门。

三、创设开放课堂、培养学生挑战能力

很多伟大的创新理论或发明,都是源于那些科学家具有敢于挑战的冒险精神。这个世界很多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有的只是认知的局限。比如,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用一个斜塔实验,挑战了同样伟大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当时几乎全世界的人的认知,结果证明他对了,全世界错了。何为创新,那便是颠覆旧理念,创造新理念。如果一个人连“旧”是错的都不敢去想,何来“新”?所以为了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他们敢于对“旧”提出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只对一些自己从未涉及过的知识感兴趣。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疑问来挑战自己,因为在学生看来老师代表了一定的“权威”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去挑战更大的权威,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是最好的认证途径,要多引导学生做实验去印证自己的想法,去挑战权威。例如,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学生之前通过实验认识了“毛细现象”,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我每组有意放了两块长方形玻璃片并讲道:“我想大家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俗语,我觉得很对,水不往低处流难道还能还能倒着流,流到天上?现在我给大家一个机会,告诉我我错了,你们来用两个小小的玻璃片看看能不能让水往高处流?”学生听后都积极投入到动手实验中,实验时学生往往会用一块玻璃片试一下,水不往上爬,没有“毛细现象”,有些小组在多次实验后发现用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在一端用小纸片隔开,水就往上爬了,实验成功的学生很激动,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非常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我再提“有孔隙”,这个问题,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两块玻璃片与一块玻璃片的区别是中间有“孔隙”,所以发生了“毛细现象”。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同时学生还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总之,我们科学教师要遵循创新教育的规律,或启发引导、或营造氛围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的兴趣,更要采取各种策略让学生在发现中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小学科学实验在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能起到很大作用,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建,多互动,多提问,多实验,尽最大努力去培育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作者:张国强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

篇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篮球不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还是强身健体的一种手段,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压力以及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都比较大,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项目之一,篮球运动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是加强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如此,篮球运动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对于篮球战术、篮球技巧等方面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该文将对篮球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通过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篮球在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篮球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巧与战术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在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高校篮球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1.1研究对象

在进行调查之前与各大高校进行联系,共选出了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作用。

1.2数据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在2000名大学生中,有1399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高的地位,占据总人数的69.95%,其中1399名学生有大约2/3的学生都是男生。有312名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是非常的大,但是还是对于篮球运动基本认同的,占据总人数的15.6%。还有一部分是认为篮球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是可有可无的,共有203人,占据总人数的10.15%,其中大多数都是女生。最后就是对篮球运动非常不认同的,认为篮球运动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的有8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具体的数据情况见表1。

2.高校篮球教学对大学生的发展的积极意义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调查知道,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认为篮球运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篮球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篮球是一门非常自由的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碰撞来挥洒汗水、强健体魄,而且这种自由的运动对于拓宽大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也有很大的帮助[1],尤其是当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是走到死角的时候,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质,深入的挖掘其创新意识,往往灵感就是这么自然地产生的。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的教育与初中、高中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大学提倡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这种模式让很多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学生非常的迷惑,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去做,也没有人可以去谈心,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大学生心理上的偏激,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2]。但是通过篮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篮球的赛场上面,无关你是谁,你经历过什么,大家都是单纯的凭借对于篮球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在篮球活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也可能会遇到与你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不管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会成为你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好伙伴。由此可见篮球运动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只有心灵开阔了,思维才能更加灵活,才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马上就要走出校门的他们心里是五味繁杂的,有面对残酷的社会的恐惧,有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还有面对人际交往的紧张,一旦脱离了校园的保护,往哪里走、怎么走就都是靠你自己来决定了,因此对于不同事情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篮球运动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自发的组织篮球比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面对不同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解决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铺垫[3]。

3.如何有效的提高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1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

通过对于篮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来看,已经了解到其对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篮球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首先就是优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尤其是要以实践教学为重心。对于篮球而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只有能够实际应用出来才算是学有所成。

3.2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对于篮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门体育学科,篮球的实践性非常的重要,教师的教学内容将直接通过学生的实践反映出来,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样单一,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引导上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教育上面,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积极的为学生解决在篮球只是和技巧上面的疑难问题,学生要依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篮球技巧与战术,学会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4]。

3.3注重对于篮球战术和技巧上的培养

在篮球的比赛场上面,出色的篮球技巧是一方面,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篮球战术。只有能够将篮球技巧与篮球战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出一场漂亮的比赛。技巧是对学生身体灵活程度的考验,要通过不断的锻炼去提高。而战术则是对学生智力的考验,战术不仅仅是研究比赛中的攻与守,还包括记忆能力、思维模式、逻辑分析、准确预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篮球运动的战术对于学生有着全方面的要求,这种全方位的要求就促进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要灵活、冷静、一丝不苟,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在战术设定上面要以全体的利益为基础,个人得失要暂时放下[5]。总而言之,篮球战术与技巧上的培养对于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4.结语

篇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发散思维活动

音乐是擅长于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钢琴教学中, 要从情感体验出发, 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 这是钢琴教学的特点之一。

在钢琴教学中, 要通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亲自品味,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要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 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 在对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兼收并蓄中, 形成自己开阔而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音乐是一种十分强调想象、创造和创新的艺术。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驰骋想象, 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作曲和演奏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欣赏音乐同样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情感外化能力, 在体会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上, 在演唱、演奏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在音乐创作的教育中, 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用适当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来。还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对音乐作品进行解释说明等方法,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在直接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 对钢琴作品的意境进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在音乐制作中, 更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和要求展开自己大胆的想象, 如按节奏和单音进行旋律写作, 鼓励学生每题都要写出不同的乐句, 再通过演奏, 感受不同旋律的走向带给的不同的色彩, 同时又可以归纳总结出旋律写作最常用的手法是完全可模仿等等, 进而形成发散思维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开展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开展, 要求钢琴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并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要深入研究教材, 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认真备课, 使自己的教学富于启发性, 循循善诱、生动活泼。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和领路人。课堂教学活动要变单向传授、被动低效接受为多维互动、主动高效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现在教育模式正在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改变我国现存在的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学生的自身发展,严重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为了响应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也采取了教学改革方式,通过语文教学改革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国不断的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突破原有的应试教育的羁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思想,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进行对课程的改革。

一、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是符合国家对教育模式改革的要求和方针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中国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更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验研究和学术研究中有所突破,能够为中国赢得更多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提升在世界中的地位。在小学生中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模式的影响,并且能够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而不至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消失。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并且语文是一切文化的基础,能够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语文往往还和政治有关,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并且通过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有利于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际的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升,也有助于我国对语文教学行业的提升和改进,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提升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并通过课堂实践和课下练习的结合来改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这个独特的学习阶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灵活,由于知识层面还不够全面,因此思想方式不受太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通过动态的教育学习,学校为学生提供资助收集学习材料信息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探究,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将更有帮助。

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1.通过对课堂问题的设立,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和教学情境相联系的问题。通过适当科学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学习,而不再是学生自己听老师讲课而不再动脑。适当的问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同时能够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和通过收集答案来对问题进行解决。这种主动学习的气氛和学习中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都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心理学家证明通过课堂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而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当学生因为自主探究而对问题进行解决后,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而更有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热爱,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中。自主学习探究的前提是学生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并且通过积极主动的收集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研究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开始,一个人的进步必定离不开对问题的质疑和研究,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地培养和提升中。

2.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矛盾,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达到更深程度上的认知,对问题熟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小学语文老师如果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设定问题矛盾,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矛盾冲突的好奇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矛盾存在的原因,在对矛盾冲突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则逐渐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对这种问题矛盾体的探究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力的来源,同时也是创新能力的来源,而他们的培养都离不开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学生有对问题进行探究研发强烈的解决主动性,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最活跃的,更活跃的思维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教学课堂进行适当的情境矛盾设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不断的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时代下教育改革模式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必经之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栋梁人才。人才是民族振兴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而创新型人才则又为国家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持。通过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冯慧贤.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下)[C].2011.214-215.

篇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展示任何一种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样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同时在活动中可设置一定的难题,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要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

学生阶段的孩子,运动能力差,家长也不注意培养,连起码的运动技能也没有。而体育教学则能填补这些不足,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从基础入手,进行各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训练。比如说站立式起跑的练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马上就能掌握。而这一节如果用启发式教学,或者学生自学的方法,则不科学,也不恰当,是老师在故意绕弯子。

二、加强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课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是学生进行自学和创造的基础。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在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

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运用熟悉的知识和具体的动作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引起联想,加深思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如利用挂图、运动图片、完整与分解示范、幻灯片,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化静为动,做到图文并茂、形声结合,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课的开始或学习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时(如短跑、长跑、跳远等项目),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情绪,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别进行练习,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师生共同观摩、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对这些创造性的想法,我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加以赞赏并发表自己的建议,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创造信心。

三、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不断自学、探索,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有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为此,每节课我会给学生留出一点时间,请“运动小能手”来演示一下所学动作或内容,甚至是讲讲各自的所见所闻、做游戏、自创动作、自由表演。就是在这看似松散的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知不觉提高了,身心素质都得到了增强,得到了师生的肯定,树立了不断创新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并且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设置问题、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能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原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路和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如前滚翻教学,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想,方砖和足球在力的作用下,哪个容易滚动?”学生马上会回答足球容易滚动。此时,老师可因势利导地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时要把自己的身体团成圆的。”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然后再让他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并展示创新动作,师生共同探讨,在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不断钻研新教材教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的教法应立足于学生认知客观世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重视学习过程。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使学生相信,大脑通过训练可以变得聪明起来。要大胆改革,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旧模式,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调动学生在课堂及课下参与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

篇6: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篇7: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创新是思想政治课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我浅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

1.紧抓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创新的紧迫感

政治课具有较强理论性、抽象性和时政性。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课必须结合时事,紧抓社会热点,以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在《经济常识》中,讲解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时,我抓住中国入世后关税取消的热点,引导学生将这一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侧面综合分析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学生发言踊跃,情绪激昂:只有掌握先进科技,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抢占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激励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民族重担就落在你们肩上,你们一定要努力啊!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创新的紧迫感,点燃内心深处创新的火焰,“我要创新”的观念明灯般挂在学生的脑际。

2.巧用哲学原理,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许多基本理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材料。比如:《哲学常识》第二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有创新精神。我向学生介绍《新思路比资源更重要》的典型材料:杜仲原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日本在10多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具有利尿等多种功能,时下己成日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饮料并销售到中国,取得极佳经济效益。我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中国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东西到了日本人手里却身价倍增?难道中华民族不如大和民族?这些问题像一束焰火点燃思维的火花。日本人在资源匮乏中找到了比资源更宝贵的东西――创新品质。这种带有感情的激励既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

3.联系社会生活,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篇8: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一、树立信心和勇气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 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 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 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 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 如0.28和0.3哪个大, 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 十分位上的3比2大, 那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 那么0.30就比0.08大, 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 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 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 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 当学生小有成绩时, 辅以表扬, 使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和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 勇于创新, 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设情景, 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 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 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 (喜欢) 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 (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 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 没关系, 老师把小鸟画下来, 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 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 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 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 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 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 积累知识, 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 主动探求知识, 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 提出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 “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 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 学生的“会学”是升华, 是创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 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 容易受到启发, 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 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 寻根挖底等.

四、培养合作精神, 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 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 没有什么创新可言, 因此, 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 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 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 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 让学生同桌合作, 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 让对方编应用题, 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 都积极参与, 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 我还请了4名男同学和5名女同学出来, 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编出了:①有9名同学做游戏, 其中4名是男同学, 女同学有几名?②有9名同学做游戏, 其中5名是女同学, 男同学有几名?③有9名同学, 走了3名, 还剩几名?④教室里有9名同学, 走了6名, 现在有多少名?⑤有4名男同学, 5名女同学,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等应用题.

五、培养学生在联想和比较中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 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 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 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比的知识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数量关系句:“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比女工人的人数多undefined”, 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句进行联想, 改编成内容不变但叙述方法不同的数量关系句, 学生经过讨论, 很快能说出: (1) 男工人的人数是女工人的人数的undefined; (2) 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与女工人的人数的比是5 ∶4; (3) 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与男工人的人数的比是4 ∶5; (4) 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是男工人的人数的undefined; (5) 某工厂男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undefined; (6) 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占全厂工人的人数的undefined; (7) 某工厂女工人的人数比男工人的人数少undefined.这样学生很快能将比与分数进行融会贯通,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数学教育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观念 创新兴趣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83-0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观点,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课改的今天,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教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一)克服教师的权威作用,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

多年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引导所束缚,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简单地为了学习而学,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育,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保留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

(二)克服教师主观的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往往认为让学生按照某种定势思维,养成特定规律,既而形成观念,便是创新,培养学生脱离教材,搞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说得离奇,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发生在课堂上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思维,独具一格的观察,独巨匠心的分析角度等等都可以看作创新。如对于《阳光与影子》,学生利用实际观察提出:影子有一半在其它建筑物上,如何连线?是否符合三角形的相似?如果是不规则建筑物呢?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就是创新。学生有了创新性的观察思维,再给学生以空间去探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的心理,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数学活动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尝试,便可摘到桃子”,就可以给学生造成兴趣。例如: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先联系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走向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有必要的。比如:利用教材的动手章节,开展七巧板活动,几何图形设计,搞数学趣味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感觉创新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产生对数学的趣味,引导学生正视创新过程中的失误。

三、师生共建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师生应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学生的思维为主。

(一)多一些鼓励,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时期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给学生以信心的鼓励。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往往会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夸奖中,恢复勇气,面对创新思维中的失误,而努力挑战。

(二)教师学生互动,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才更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篇10: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一、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放在优先位置,并且力求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些理论,还要通过实践,掌握机械基础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例如机构分析是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开始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以任务驱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这一新的转变,将成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落脚点。把机械基础课程偏重于机械基础理论教学转化为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或者是进行优化。

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视

传统的教师觉得多做题就能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在实行课程改革之后,新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适当设立一些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一步一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要为授课而授课,授课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完美解决,这堂课也就完美落幕,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一个班里面,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对教材中某句话不能理解,例如“机构运动时,属于同一构件中的零件,相互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大多数时候,在课堂上被提出来,与此相反的是,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就会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单缸内燃机中连杆这一构件,是由连杆体、连杆盖、螺栓、螺母等零件组成,但是这几个零件之间却是相互固定相互制约的”。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就轻松地被解决。当教师在讲“键连接”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问“花键的键槽多,为什么它的对轴强度削弱还小?”这就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决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那就说明这个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是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外到里,多个视角、多个途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形式的时候,可以改变其构件的长度或者形状。在演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力融入进来,这样教师才能将学生引导进来,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与教材相符的结论。

四、基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对于学生具有新意的方法和想法,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帮助以及支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去猜想、独立思考,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以此证明自己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够完善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能有所提高,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篇1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该文着重讨论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超越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学科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至今仍是教育领域中的难点问题。该文在讨论了中学生创新意识和超越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贯彻超越性原则,落实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超越性原则 创新意识 做法 注意问题

就当前我国中学物理课程而言,最基本的特点是:以物理学科基本知识为中心,使物理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从而产生统一的物理教学大纲和以物理学上的重要事实、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为内容的中学物理课本。本文并非要去评价现行的中学物理课程,而是在现行中学物理课程条件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一些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的课题。

一、什么是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事情。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即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既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又包括人的情绪、意志和良心等。所以,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学生通过培养,逐步具有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的情绪、意志、良心和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创新,科学家的创新对全人类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而学生的创新是对自己而言,或者对全班同学而言是前所未有的。但就其对人的价值而言二者是等价的。这一点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否则将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超越性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让学生在不低于自身才能的水平上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中都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成就。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一条创新教育中应遵守的重要的教学原则:超越性原则。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基本的知识、方法、能力得到落实的条件下,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教学对象——富有想象、充满青春与活

力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设计不同层次的 课堂提问;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提出不同层次的具有一定探索性的讨论题等等。在班级这个学生脑力劳动的集体里,创造一种愉快而又具有竞赛性的气氛。在这种带有在创造性才能上进行竞赛的环境中,每个学生谁也不愿示弱,不仅学生的天才才能会得到发挥,而且非智力因数将能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力所能及的成就,并逐步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要创新,就必须有超越的意识,必须有超越。拘泥于固定的模式结构,墨守成规是难以创新的。正因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使得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差生,使整体学习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所以,超越性原则是创新教育中应遵守的重要的教学原则。

三、贯彻超越性原则落实创新教育的做法

1、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空间

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物理知识和解答物理问题,还应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总是“忠实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应结合学生实际,以教材为基本的出发点,应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超越、创新的环境。使创新意识形成于愉快的学习过程之中。

例如,在完成“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书的教学任务时,可以不受教学大纲中“不讲开普勒定律”这一说明的限制。抓住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以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家 们研究行星运动并逐步深入而得到的结果这一历史事实。向学生介绍16世纪中叶,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在第谷·布拉赫20多年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应用微机模拟太阳系9大行星的运动,在微机上显示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再通过教师的讲授,一个形象生动的太阳系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也营造了这样一种让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行星为什么按这样的运动规律运行呢?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深入研究,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整个教学过程蕴含了知识、方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层次,即:

观察现象(经验积累)提出各种假想(创新)理论推证(获得新知)实验检验(验证新知)2

2、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对陶冶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有着显著的作用。

例如,对“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教学,由于在《高考考试说明》中,掌握程度上列为A级要求,在教学中常被作为识记型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这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充分展示麦克斯韦在电磁理论研究上的创新精神和成果。起到用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激励和培养学生的作用。指出麦克斯韦总结概括了前人关于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一是法拉第的研究成果,即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电场,并推广到无闭合电路的空间;二是奥斯特的研究成果,即电流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并推广到不只是传导电流周围,还可以是位移电流周围空间产生磁场。麦克斯韦的思维方式可以用下面图(1)至(6)的方式来表达:

E B B E E B B E(1)空(2)空 0 t 0 t 0 t 0 t

(3)(4)0 t 0 t 0 t 0 t E B(5)0 t 0 t B B(6)0 t 0 t 在上述思维方式和推广中,体现了麦克斯韦的创新:即电场和磁场互相激发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按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知 道电磁场和电磁波的概念,形成较为鲜明而且深刻的知识记忆,而且通过对麦克斯韦创新思维的揭示,予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发挥习题课的功能,营造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创新的实践和成功的体验,才能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为学生营造各种形式的创新空间和机会,使之得到不断的实践和成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习题课型作为传统教学中的基本课型之一,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较多的自由度。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创新空间。例如,在强化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的应用能力中,我们进行如下问题讨论:能否发射一颗80分钟绕地球一周的人造地球卫星?

解:设卫星沿地表面近处运动;轨道半径r=6.4×106m,地球质量为M=6.0×1024kg,这颗卫星的周期为T,有

GMmr2m4T322rT 4rGm243.14(6.410)6.671011626324(6.410)=5.1×103(s)=85(min)可见:要发射一颗周期小于85分钟,即发射一颗周期为80分钟的地球卫星是不可能的。

再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呢?一个简单的提问,为学生营造出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全班每个学生都在想,谁都想试一试。有的从卫星的轨道半径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有的从卫星的运动速度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有的从向心力入手研究这个问题,有的从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入手研究这问题,并且都能获得成功。对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原来没有做出的事情,在这种实践并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的意识。

另一方面,不要过份地拘泥于这类问题超纲了,那种问题高考又不要求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只要学生力所能及,只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可以有的放矢地作一些研究和讨论。

4、开展丰富多样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和实验的愿望,安排或提出一些具有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让学生检验自己学的知识或探索新知,从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学生学习了机械波的干涉和声波的干涉知识后,通过分析知道在振动着的音叉周围会形成声音强、弱分布的区域。可以在实验室中放一台收录机和话筒,让学生手拿话筒在振动着的音叉近处绕一周,从收录机中可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从而验证了所学知识。学习光的薄膜干涉时,用一支20×200mm的玻璃试管装满纯净水后封好管口,水平放置在实验室里做成柱形水透镜。由激光器(玩具)发现的红色点状光线通过水透镜后,照射到用两片显微镜用的载波片捏紧后形成的空气薄层上,使反射光投射到室内白色墙壁上,从而使学生观察到明暗相间的薄膜干涉图样。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由于学生已会使用打点记时器,可以让学生先设计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评审,选出较好的方案,由实验室提供器材让学生去完成。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关于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研究更具有意义,教学大纲中虽然没有安排相关的学生实验,但可以利用活动课让学生拿着弹簧秤和小重物到电梯中去观察失重和超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获得相关知识。

四、物理教学中贯彻超越性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转变观念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升学率这把铁尺子对教师工作的“量度”,使得教师的“升学意识”和“重点意识”比较强。

在教学中许多事情明知不能为而为之,明知该为而不愿或不能为之,从而影响了超越性原则的贯彻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训。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着眼,从既为学生的眼前负责,又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负责着眼。认真贯彻超越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须知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了,“升学”、“重点”等问题自然解决了。

2、提高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超越性原则,教师必需有较高的教育素养,并且终生接受教育。首先对物理有深刻的知识。教学大纲和课本中所列知识内容对教师而言只是起码常识,要对物理学科的历史和本学科知识整体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其次应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和动手能力。总之要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势能,这是贯彻超越性原则的先决条件。

3、超越有度

在物理教学中“超越”不是盲目地增加教育内容,甚至把不该向中学生讲,中学生无法接受的物理知识强加给学生,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超越要有度,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的内容和出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超越不仅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说明: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建立在教师对物理学科历史和知识有广泛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学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超越性原则,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许多不一定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从而使他们对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上一篇:国际购货合同范本下一篇:爱洛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