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培养法学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一直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于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发展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还有助于培育法律职业群体、净化社会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职业伦理培养法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伦理培养法学教育论文 篇1:

法律职业伦理去哪儿了?

“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在2007年秋季的迎新致辞中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但是近年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技15胜过品德”的例子却并不罕见,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案、辽宁省沈阳市检察院原检察长张东阳涉嫌受贿案、“李某某案”律师泄密事件等案例。

如今,在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中,法律共同体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主体,法官、检察官、律师却面临着一场法律职业伦理缺失的严峻危机。司法腐败、“死磕现象”“勾兑现象”层出不穷,都反映出了我国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之间要么横眉相向互相看不顺眼、要么互相勾兑称兄道弟等极不正常的伦理关系。而最近发生的孟勤国教授事件,更是反映出学者与法官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正是基于我国司法领域的这些乱象,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从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全面启动,两高也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法律职业伦理领域权威许身健教授看来,司法改革如果想真正成功,必须要重视法律人的职业伦理教育。

那么,到底什么是法律职业伦理?我国法律职业伦理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如何解决我国法律职业伦理缺失的问题?到底我国该如何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呢?

2015年8月1日,法律职业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中国法律职业伦理年会在北京召开,这些问题或许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何谓法律职业伦理

许身健教授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律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及公证员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然而,目前我国学界往往把它与法律职业道德混为一谈。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刘晓兵认为,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道德具有许多共性,比如二者都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表现为一定的法律职业行为规范。但是,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道德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词义上来说也有很大的不同。

法律职业伦理是一般伦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伦理在本质上是对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及其合理行为予以规范的基本准则。法律职业伦理应被界定为法律职业者在从事法律职业过程中为了维护相互之间的正常职业关系而应遵从的行为准则。

法律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道德在本质上是为人处事的品行修养,是人们对善恶进行判断的内心标准。法律职业道德应被界定为人们关于法律职业者在从事法律职业过程中应当如何行为处事(包括如何处理自身与其他法律职业者之间的职业关系)的善恶标准。

“显然,在规范的范围上,法律职业道德对法律职业伦理有所涵盖,但前者的主观性较强,后者的客观性较强,这一点在西方语境中并无二致。根据黑格尔的法哲学观点,法律职业道德属于主观法则,法律职业伦理属于客观法则,前者以人的主观性为转移,它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规定性:后者以理性为原则,是理性的法。”刘晓兵副教授说。

刘晓兵认为,法律职业伦理在内容上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职业伦理关系、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法律职业伦理规范。法律职业伦理关系是法律职业伦理的载体,是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并由法律职业行为规范予以调整的社会关系。律师与法官之间的关系、律师与检察官之间的关系以及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关系。法律职业伦理观念是法律职业伦理的灵魂,是法律职业者在职业伦理方面的价值追求。例如,独立审判和司法公正是法官的基本职业伦理观念,打击犯罪和弘扬正义是检察官的基本职业伦理观念。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则是法律职业伦理的具体表现,是法律职业者据以处理职业伦理关系的准则。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初步完善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体系,除《律师法》《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规定之外,还专门制定了《律师执业行为规范》《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和《法官行为规范》。

法律职业伦理缺失的乱象

虽然我国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职业伦理都以法律和规范的形式作出了规定,但是在现实中,法律人缺乏职业伦理观念并由此导致许多负面事件发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2013年8月,上海某公司负责人倪某通过网络公布一段视频,举报上海高院陈雪明、赵明华等人,接受吃请、去夜总会娱乐并集体招嫖。倪某称,发布视频是由于他认为一起涉及自己的合同纠纷案有人为因素干预,没有得到公正判决,干预判案者为视频中的法官之一赵明华。

随后,上海市纪委当晚与爆料人取得联系。2013年8月3日上午,爆料人来到上海市纪委协助调查,并提交了时长30多个小时的完整视频证据。最终,陈雪明、赵明华等4人停职。

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事件,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在全国法院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谈“上海法官嫖娼案”,称该事件是法院的耻辱。

通过梳理公开报道可以发现,近年来法官违反职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包括黄松有、奚晓明等官至最高院副院长者都因出现违纪问题而被查办。

此外,检察官违反职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而律师由于“集政治使命、法律智慧、商业才能与文化品位于一体”的职业属性,其职业行为更容易引发关注,也更容易产生争议。

除去为人熟知的“李某某案”和早就存在的法官与律师“勾兑”现象,以“李庄案”“北海案”为典型案例兴起的死磕现象,使律师以更具争议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引出在更大的话题域中产生死磕派律师“到底是磕出法治中国还是磕坏中国法治”的争论。

尽管“死磕现象”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更加公正”、对“发展公民维护自己的权利方面的能力作出了一份贡献”“推动了司法的程序正义”,但是对于“死磕”现象持负面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北京法桓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建才在《律师执业应当具有的职业伦理——律师业的机遇与挑战》一文中写道:律师为了在法庭内外讨得委托人的欢心,瞎许愿乱许愿,包打官司,当所许愿的官司可能要输时,暗中唆使当事人上访告状请愿游行声援,微信微博披露案件进展,夸大一些虚假事实,干扰司法裁判,甚至和媒体之间达成默契,律师前方打官司,后边聘请媒体跟进,摇旗呐喊,相互呼应。甚至出现律师不分青红皂白,死磕法官,让法官在法庭上下不来台,看法官的笑话。而死磕的结果判决对当事人不利,只顾哗众取宠,引起轰动效应,不顾代理案件的实际效果,结果搞得案件判决不利,当事人权益不能很好地维护。有的律师还被法庭处罚甚至律师构成犯罪,律师成了反社会反人类的讼棍,社会声誉日益衰退。有的死磕律师功夫在辩护之外,专门找到法律规范毛病,在案件中直接反对某条法律法规,要求司法人员作出法律规定以外的自认为合理的判决。

“现实中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和法律职业伦理缺失有关,一个法律职业者的伦理缺失损害的不仅仅是其个人利益和形象,更是对这一法律职业群体形象的抹黑,甚至是对司法公信力的抹杀。”许身健教授说。

法律职业伦理缺失背后的困境

法律人职业伦理的缺失,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我国对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行为所作的规范不够。如前文所述,我国已经形成初步完善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体系,除《律师法》《法官法》和《检察官法》的规定之外,还专门制定了《律师执业行为规范》《检察官职业行为基本规范》和《法官行为规范》。

但是,有如此健全的法律和规范,为什么仍旧会有这么多乱象呢?

以规范律师行为为例,“我们现在针对律师的法律制度是比较完整的,比如《律师法》的法律位阶比较高,全国律协出台有《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各地方律协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问题是不够细化,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够。现在律师协会也有相关的惩戒委员会,但对不当职业行为的发现以及惩戒的执行力不够。眼下很多职业违法违规行为中,受惩戒的律师是少数,落网之鱼很多”。许身健教授说。

而类似的现象同样在规范法官和检察官行为中存在,许多的规范条例只规定了不允许怎样,却没有规定如果违反之后该怎样处罚,或者规定了该怎样惩戒,但惩戒性措施不够细化,可操作性和威慑力不强。

而另一方面,许身健教授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从根本上讲,法律还是需要人来实施,我们需要的是对法律有信仰的人来实施法律治理。法律人数量最多的美国极为强调法律职业伦理对法律人的规制,美国学者认为法律职业伦理后蕴藏的观点基本上是依循以下逻辑:美国实现民主要靠法治,法治要运作,需要人民对之抱有信心。人民要对法治有信心,必须首先对法律人有信心。要让人民信赖法律人,法律人必须在实际和表面上都没有违反伦理之事。这就是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忽视了对于法律人的职业伦理教育,许多违反法律职业伦理的不当执业行为,法律人并非有意为之,而往往是出于无知,无知通常会导致违法行为。一个法律人可能因为无知而从事不当执业行为,当发现大错铸成时,只能以新的不当执业行为文过饰非。

因此,许身健教授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对法科生以及法律人的职业伦理教育,是我国目前出现种种司法乱象的重要甚至是根本原因。

台湾地区司法院院长翁岳生说:“台湾过去所推动的司法改革,往往偏重制度层面的专业问题,事实上,人是影响法制成败极重要的关键,而法律人的职业伦理攸关司法改革的成效。法律人有专业无伦理是盲目的,有伦理而无专业是空洞的,专业和伦理都是司法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各项司法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能否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或许将影响司法改革的进程。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现状堪忧

“在西方国家的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是其重要内容。19世纪90年代,美国法学院就已经开设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到1915年,81所法学院中有57所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些课由法官或著名律师讲授,并且用各种规则、沙斯伍德法官的著作或职业道德规范委员会的报告作为教材。”许身健教授说。

1974年水门事件发生之后,整个法律职业界开始认真对待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问题,全美律师协会强制其认证的法学院将法律职业伦理开设成必修课。在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法学院开始设置法律职业伦理课程。时至今日,法律职业伦理已经成为一门内容体系相对成熟并具有良好教学实效的课程。

然而,据了解,我国从法学教育到实务中都不太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首先在法学院对法律职业伦理这个课程不重视,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程在法学教育中比较弱,中国有将近700所法学院,开设这门课程的法学院非常少,专门从事该领域教学及研究的人员也非常之少,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教研室是全国近700所法学院中唯一专门性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及研究机构。

而在刘晓兵副教授认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该主要在法学院校完成。法学院校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方面还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法学院校具备专业的师资、必要的办学条件和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其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这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外在因素;二,相对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学生在校教育阶段的求知欲较高,在价值观念形成和规范意识培养两个方面更具可塑性,这是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内在因素。

“越早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越有利于防止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好心干坏事’或利用职业技能故意干坏事,唯其如此,才能造就仁心仁术的法律职业者。”刘晓兵说。

刘晓兵认为,法律职业伦理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在传统课堂中对法律职业伦理知识进行灌输式的讲授,而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实践教学途径,以案例研讨和法律诊所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此外,在现有的诸多法律实践教学途径中,法律诊所是最为突出的。法律诊所是一种实践性的、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门法学实践教育的课程和高等法学院校师生实施法律援助的平台。例如,在传统课堂中,无论教师强调律师保密义务有多重要,大多数学生仍然难有切身体会。相反,如果让学生在法律诊所中接触和处理一件与律师保密义务相关的案件,让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很快形成律师保密义务的职业观念并掌握其相关的伦理规范,从而真正促成这一法律职业伦理观念的内化。

“在耶鲁法学院,你们将会渐渐获得什么呢?你们将逐步掌握法律技巧:这些技巧会让你们有本事把人们扔进监狱;挽救或者毁灭人们的生命;就天文数字的标的提出理据等等。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巨大的力量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这类技巧和工具都有其时空(限制)。因此,运用交叉讯问的绝技去扳倒对方证人,但跟你的同屋交谈时抛开它吧。”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的这番话,希望能够被每个法律人记住。

作者:祁彪

职业伦理培养法学教育论文 篇2:

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功能

摘 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一直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于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发展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还有助于培育法律职业群体、净化社会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在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贯串于法学教育的始终。

关键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功能;法学专业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晓楼先生在《法律教育》一书中认为,法律人应当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道德,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然而,迄今为止,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还没有给予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并没有在法学院普遍开设。对于追求公平正义的法律职业群体来说,其职业道德的水平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法治的状况。因此,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即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彰显了其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关现代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理论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精英说。将我国的法学教育目标定位为法律精英教育。认为精英教育是作为高度经验理性的法治的需要;同时,法律职业者作为“产品”要有众多的知识,更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第二,职业教育说。认为法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对有志于从事法律实务的人进行科学且严格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够娴熟地处理社会当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法学教育的使命在于进行职业教育或者说在于进行职业训练。第三,通识说。认为法学教育作为现代普通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平等、公正、正义的民主思想应当是法律人才职业道德品质的应有内容。①虽然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存在争论,但是,无论把法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在哪一个层次,法律职业伦理素养都是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人才比社会一般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且还要达到其特有的职业伦理标准。

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作的规划中指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质上的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学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在公平正义理念指导下职业,法律职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肩负着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纷争、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责。有法谚云“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律是沉默的法官。”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对从业者的道德水准的要求是高于普通人的。在法学教育中,通过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培养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治精神的追求、对法律的崇尚与信仰,逐渐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法律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性的职业。英国亨利六世时的大法官福蒂斯丘曾经阐述过法律职业神秘性的思想,即法律乃法官与律师界的特殊科学。他说道:“我很清楚,您的理解力飞快如电,您的才华超群绝伦,但是,要在法律方面成为专家,一个法官需要花二十年的时光来研究,才能勉强胜任。”②詹姆士一世时期,法官柯克与英王詹姆士一世就国王可否亲自坐堂问案发生分歧,柯克有一段精彩的阐述:的确,上帝赋予陛下丰富的知识和非凡的天资;但是陛下对英格兰王国的法律并不精通。涉及陛下臣民的生命、继承、动产或不动产的诉讼并不是依自然理性来决断的,而是技术理性和法律的判断来决断的;法律乃一门艺术,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对它的认知。法律是解决臣民诉讼的金质魔杖和尺度,它保障陛下永享安康太平。③法律职业的技术性表现为法律推理技能、法律解释技能、法律程序技能等方面,而这些技能的形成都是在法律理念的统领之下的。法律理念塑造了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法律思维方式下,形成了法律职业者的职业技能。所以,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从法律理念教育做起,法律理念是法律职业伦理基本规范的组成部分。进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训练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只有塑造了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法学职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发展能力

“法律是一门每天面临着新问题的学科。”④法律是以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法律制度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即使在法律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法律职业者也是每天要面对不断新出现的法律适用的情境。所以,法学专业的教育不但要实现对现有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美国联邦资深法官万斯庭认为:“任何一种制度下,法官教育——无论是通过正规的、系统的课程学习还是自学,或同时采取两种方式——都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⑤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世界,培养法学专业人才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从辨证的角度看,动与静是相对的,相对于变化的法律制度来说,法学理念是稳定的,正如张文显教授所说:“具体的法律制度会改变,但闪光的法学理念将会永存。”法律理念的教育是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融为一体的,通过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使法律理念与精神与个人的价值观整合,从而使我们培养的法学人才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独立地做出法律职业者的价值判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较高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热情也会推动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完善与提高,以适应社会与法律的发展变化。

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培育法律职业群体

法律职业群体是以从事法律事务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特殊性职业人群⑥。法律职业群体的形成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正如韦伯所说:我们近代的西方法律理性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的产物。一方面,资本主义热衷于严格的形式的、因而——在功能上——尽量像一部机器一样可计量的法,并且特别关心法律程序;另一方面,绝对主义国家权力的官僚理性主义热衷于法典化的系统性和由受过理性训练的、致力于地区平等进取机会的官僚来运用的法的同样性。两种力量中只要缺一,就出现不了近代法律体系。⑦法律职业群体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一是法律职业或法律家的技能以系统的法律学问和专门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并不间断地培训、学习和进取。二是法律家共同体内部传承着法律职业伦理,从而维系着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以及共同体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三是法律职业或法律家专职从事法律活动,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或自治性。四是加入这个共同体必将受到认真考查,获得许可证,得到头衔,如律师资格的取得。⑧法律职业群体应当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化的专业人士,他们的语言、知识、思维、技能以及伦理都与普通人不同。这其中法律职业人共同的法制观念与价值追求是其得以划分为独立的职业群体的伦理基础。“法律职业的最高品格是公平、公正,对法律职业者而言,这既是执法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道德要求。尤其是司法官员所从事的司法活动常常是被视为: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抑浊扬清,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要求他们在个人品行方面必须具有不可动摇的正直品格,能够成为社会公众依赖的楷模。”⑨法律职业群体高尚的道德标准是法律职业声望的重要保障。法律职业群体的道德内化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实践过程而实现,所以,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是提高法律人才职业道德标准,培育法律职业群体的基础性工作。

(二)净化社会法治环境

法治社会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法律职业者。史尚宽先生指出:“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附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格修养尤为重要。”在法治社会中,相对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职业群体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更重要的方面。正如丹宁所言:如果法律因为不道德的法官或道德败坏的律师们而得不到公平的执行,就是拥有正义的法律也是没有用的。(11)在我国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的法律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法律教育担负的不再仅仅是生产法律知识和传授法律智慧的责任,更主要的是要担负起建构法律共同体、塑造法律的品格并进而塑造法制社会之秩序的重任。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有利于培养一批有良知的法律执业者,客观公正地执行法律,推动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向前发展”。(12)法治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素养的法律职业者,法学教育必须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培育法制社会所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他们所要承担起的历史使命是对法制社会之建立给以深远的思考和计划,因而在法治的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体之集团整体性,有着进取的意义并展现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意义世界——为了我们想要做的人和我们旨在享有的社会。” (13)

(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制度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制度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法治文明是制度文明的组成部分,“法制现代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保障和促进公民的权利,并且要创造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使个人的合法愿望和尊严能够在这些条件下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法制精神强调法律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这种对国家权力的法律限制,正是为了更充分有效地保护社会主体的自由权利,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积极进步。”(14)法治的进步是与人的主观因素分不开的,“法的形成和适用是一种艺术,这种法的艺术表现为何种样式,取决于谁是‘艺术家’。(15)”“法律家的任务,在拥护天下的正义,惩斥不义,建国家于健全的道德的基础上。”(16)所以。法律职业者的素质,就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法律职业者的道德素质,更是社会道德的先导,“这就要求社会精英阶层应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航标。法律职业者尤其是法官历来被社会尊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因此他们更应成为社会圣人伦理的践履者。”(17)“法律家是宣告正义的神之使者。唯有这神圣的正义,才配普施洗礼于国民。”(18)提高法律职业者的道德素质,就要从法学人才的培养入手,在教育与实践中逐渐习得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社会文明的楷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三、结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贯串于法学教育的始终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积极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提示我们:在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中将法律职业伦理的传承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开设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另一方面是在各法学专业课程中渗透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两种形式各有千秋,专门的课程比较系统,但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在专业课中渗透比较易行且易于接受,但缺乏系统性。最好的途径是二者的结合。开设专门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再辅之以结合各专业课的教育指导,从而使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串于法学教育的始终,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专业知识的增长和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伦理自修能力,不断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的道德素质。

注释:

①郭明瑞,王福华.“现代法学教育论坛”观点实录[N].法制日报,2001.

②③[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上海:三联书店,1996.33.35

④(17)齐延平.论现代法学教育中的法律伦理教育[J].法律科学,2002,(5).

⑤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外国法学家在华演讲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84.

⑥法律职业主题主要包伙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家。但不同的国家,对法律职业的范围界定各异。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主题主要包括法官、检察官、官方律师和私人开业律师、法律顾问、公证员以及法学家等。而英国的法律职业则主要包指律师,即出庭律师和诉讼律师;在美国则一般包括法官、私人开业律师、公司法律顾问、政府部门法律官员和法学教师五类。在我国,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广义说,即把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视为法律职业外,还把警察、公证员、法律顾问、立法工作者、法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等法律工作者也纳入法律职业范围之中。二是狭义说,即法律职业仅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参见范进学:《法律职业:概念、主题及其伦理》,《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本文从当前法学教育的现实出发,认为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义的法律职业群体输送人才,但应当指出的是在法律职业伦理方面,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伦理要求应当是较高层次。

⑦[德]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0.

⑧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J].2001,(4).

⑨(12)陈宜.试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J].中国司法,2005,(4)78-81.

⑩史尚宽.宪法论从[M].台北:荣泰印书馆,1973.336.

(11)杨一平.司法正义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8.

(13)张文显,卢学英.法律职业共同体引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13-23.

(14)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58.

(15)的国法学家莱因斯坦语,转引自大木雅夫.比较法[M].范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63.

(16)(18)亚米挈斯著.爱的教育[M].夏沔尊译.译林出版社,1998.280.283.

作者:白 云 苗正达 王英喆

职业伦理培养法学教育论文 篇3:

高校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特征与途径探赜

摘 要:职业伦理教育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效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法律职业理论养成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教师在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应通过综合途径,促进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法律职业伦理;实践性特征;法学教育;综合途径;法治人才

新时代,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应当成为法学教育的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所以高校应加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培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前,法律职业伦理已成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可见道德品格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相关教育者应该对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综合途径,提高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一、高校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特征

法律职业伦理也可以称作法律职业道德,它是在法律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规范的总称。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的职业灵魂,它主要通过法律人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内化伦理规范,进而在法律人内心形成较强的道德意识及人格特质。所以,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运用综合手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职业伦理行为,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并内化为品德心理结构。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对其进行探讨。

1.养习成德的目标特征

养习成德主要是指将法律职业伦理习惯逐渐内化为法律职业道德品质。法律职业伦理习惯是法律人通过在实践中反复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外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是否稳定还取决于法律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以及道德情感等。法律职业伦理习惯体现了法律人的职业伦理价值取向,也是法律人的自觉、自主行为。法律职业伦理习惯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法律职业道德品质是法律人的心理特征与倾向,与法律职业伦理习惯具有一致性。正确的法律职业伦理习惯的养成,以及高尚的法律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需要经过后天不断训练的。所以,在法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將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品质作为训练目标,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伦理习惯及高尚品格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2.尚行习动的方法特征

道德实践是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导。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行为训练作为切入点,在职业道德反复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在具体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3.信法治公的内容特征

在法律职业中,不同的职业角色、职业境遇,在道德要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开展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重点应是内化职业法律原则,使其成为不同法律人的个体特征。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信仰。作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必须有法律信仰,它是法律人必备的一项重要品质。有了法律信仰,法律人就会将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崇尚法律、捍卫法律,将守法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与追求。法律信仰能够给法律人精神力量,能够促使法律人在道德争议中保持正确的立场,找到解决争议的办法。同时,法律信仰还能够强化法律人的社会责任感,促进法律人不断进步。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理念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理念,法律人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使者。法律人只有拥有一颗公平正义的心、较强的职业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争得公平正义,从而实现“天下为公”的法治理想。所以,在法律职业养成教育中,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法律信仰、公平公正道德观念的培养,促使法律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

二、高校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途径

为了切合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提高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效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综合养成模式。现结合教育实践,对该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综合养成模式的内容探讨如下。

1.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综合养成模式的“三综合”

(1)教育任务的综合。根据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本模式对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内容与任务进行划分,分成法律职业伦理认知教育、法律职业伦理行为教育、法律职业伦理品质教育三个具有联系的层面。法律职业伦理认知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以及法律职业规范体系。法律职业伦理行为教育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及面对道德冲突时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法律职业伦理品质教育主要是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其逐渐内化为法律人的职业良心。

(2)教育方法的综合。教育者应针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目标任务特征,合理引入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方法,以增强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高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水平。例如,道德认知教育适合运用讲授法,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教育适合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等等。

(3)教育空间的综合。教育者应注重对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场所的拓展,倡导将教育由课堂延伸至课下、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知识,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与品质的养成。

2.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综合养成模式的“三结合”

(1)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学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在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结合法学专业技能教育开展,这主要是因为在法律职业活动中,法律人遇到问题时不仅需要运用职业道德知识来解决,也离不开对法律技能的运用。缺少法学专业技能的伦理教育,会变得形式化,缺少实践意义。目前,一些学校对法律技能与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二者并没有同步开展。

(2)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该实现常规化,教育者应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公平正义信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竞选学生干部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融入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相关的知识。

(3)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高校应与公安、法院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密切合作,并创建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增强法律道德意识,并在发生价值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养成良好的职业伦理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教育者应采用多样化的综合途径,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法律职业道德习惯,使得学生能够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具有较强的辨认和决策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申.法律职业伦理规范建设必须回应新时代的道德需求[J].南京社会科学,2019(01).

[2]谢云霞.我国法学院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3]杜亚.论法科学生法律信仰的塑造和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4]刘坤轮.“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政法论坛,2019(02).

[5]杨涵.高校法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7.

[6]刘继虎.法律职业伦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与综合途径[J].湖湘论坛,2017(01).

[7]杜承秀.法律职业伦理培养的路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06).

作者:薛岩博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素养论文下一篇:比较法教学下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