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

2022-04-30

摘要: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教学的生命线,同时教学质量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法学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当前形势下,对法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给予准确定位,建立法学本科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是提高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 篇1:

法学本科院校立法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摘 要]立法人才是我国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急需立法人才,法学本科院校应当承担起培养立法人才的重任。立法人才除了要具备司法型法律人才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要求,还需要有更高的政治素养、更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更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社会调查与分析能力和立法思维。法学本科院校应当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探索立法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立法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立法型法律职业人才。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部分明确要求要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部分中明确要求要“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其中第七十二条赋予全部设区的市、自治州,广东的东莞市与中山市,以及甘肃嘉峪关市和海南三沙市地方立法权。目前我国有284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加上东莞市、中山市、嘉峪关市和三沙市,一共有318个城市获得立法权,于是, 地方人大立法人才紧缺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正如全国人大代表陈伟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讲述的:“从目前来看,设区的市行使立法权存在的主要瓶颈是立法人才的短缺。”[1]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当代的社会需求与改革开放前已经显著不同。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制定良好的法律,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保障,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就需要更多的立法人才。广州大学法学院从2015年秋期开始招收“立法专业人才实验班”,探索立法人才培养机制,经过2年的探索,对立法人才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培养立法人才是我国本科法学院校的任务

截止到2016年12月底,经教育部批准注册的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超过750所,在校法学本科生人数达45万人[3]。但在高等院校是否应当承担立法人才培养问题上出现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立法人才应当在本科层次培养,还是在硕士、博士层次培养?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立法人才应当接受研究生教育,取得法学或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而不仅仅是法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4]。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法学院校立法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到目前为止,在本科层次开展立法人才培养的只有广州大学法学院。笔者认为,立法人才属于法治人才的一部分,本科法学院校应当承担起培养立法人才的重任。

(一)传统法学教育主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典型的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

传统的法学教育基本上以培养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师的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为主。英美法系中的代表性国家英国、美国的法学教育都是以培养律师为职业目标。英国的4大律师学院主要是培养出庭高级律师。美国法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律师,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以律师作为法律职业的起点。美国的法官是从职业经验丰富的律师中挑选。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的法学教育也主要是以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司法人才为目标。虽然德国法律教育经过改革,提出了培养“具有全方位工作能力的法律人”的目标,但是德国的法官教育在法学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即只有取得法官资格,才可能被任命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或者公证人等。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法学教育也是以培养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为主。200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统一组织的司法考试制度,明确要求担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这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有着巨大影响,此后的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职业人才几乎全部以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为目标。40年来,我国法学院校培养的法律人才大部分也是以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为职业。

(二)本科法学院校理应承担起立法人才培养的任务

针对各地人大立法人才奇缺的问题,目前人大系统内基本上是采取开设短期培训班的方式培养立法人才。2016年3月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了3期立法法培训班,对各省(区、市)和178个设区的市、自治州的873名立法工作者进行了培训[1]。但是这些经过短期培训的立法人才存在基础理论差、知识不系统、缺乏立法思维等缺陷,这就严重限制了立法质量的提升。我国法学院校有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大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教学资源,原本就担负着培养法治人才的任务,理应在培养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同时,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立法人才的重任。

应当在本科层次就开展立法人才培养的理由有5个。一是我国立法人才十分紧缺,只靠立法学的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二是立法人才需要的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在法律专业知识方面,如立法体系、立法技术等基本知识在本科阶段掌握并无困难,反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三是立法人才所需要的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适合在本科阶段培养,不适合放在硕士、博士阶段培养。四是法律思维的养成需要时间和积累,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培养效果更好。五是法律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适合在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当然,本科阶段培养的立法人才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并不矛盾。具有立法学方向学士学位的学生,更适合于攻读立法学方向的硕士、博士。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解决了这一争议。这个国家标准规定,本科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明确把“科学立法”作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在本科阶段培养立法职业人才应当毫无争议。

二、立法人才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

中办、国办于2015年12月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规定:“法律职业人员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研究等工作的职业群体。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国家鼓励从事法律法规起草的立法工作者、其他行政执法人员、法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意见》虽然在现阶段没有对从事立法工作人员提出必须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而只是“鼓励”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但是明确了立法人员属于法律职业人员,应当和其他法律职业人员一样具有“共同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

笔者概括《意见》和法学研究者们的相关观点后认为,立法人才应当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典型的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具有共同的政治素养、法律专业知识、法律思维、法律专业语言体系、法律职业道德、职业信仰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4]。但是除此之外,从立法工作本身的需要出发,立法人才还需要具备特殊的职业素养和符合特殊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更高的政治素养要求

除了需要具备像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一样的政治素养,我国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对立法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政治素养要求。首先,立法人才的工作单位涉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又是立法机关,享有立法权。立法工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时刻注意维护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形象。其次,立法权的行使涉及党的大政方针的实施。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通过立法贯彻党的大政方针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这就对立法者是否能正确理解党的大政方针、如何通过立法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大政方针提出更高要求。最后,立法都是涉及国家或者地方国计民生的大事,立法出现错误比法官、律师等适用法律错误危害更甚,从良法善治的角度出发,理应对立法者提出更高的政治素养要求。

(二)更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与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不同,立法者需要更为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司法实践中,法官、检察官、律师办理案件时适用的主要是生效的法律条文,主要是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推理。除非疑难案件,一般情况下法律条文的含义是清楚的。但是立法者所面对的都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在立法时需要先从理论上进行论证,解决理论依据问题之后才能进行立法,这就对立法人才的法学理论功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更广博的知识

立法人才属于典型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广博的知识。立法的目的是进行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立法人才具有社会学、管理学等等方面的广博的知识,能够明察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制定出更好的法律制度。立法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也需要立法人才對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并运用法律制度解决问题。“法典的编纂如同美术。法典的起草者以一个笔端写出亿兆的权利义务。故而编纂法典之际,选择起草者倍加慎重。博览群书的法学者并非就合适,辞藻华丽的文学者亦非就合适,只有兼具正确判断力和严肃辞藻的,并精通历史,明白哲理,广泛通晓内外法律者,才堪此重任。而欲得此人,则实属不易。”[5]

(四)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调查、分析等能力

立法工作中需要立法者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时刻关注社会,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然后通过立法制定出良好的法律制度来解决社会问题。制定法律制度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真正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与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的思维有显著差异的立法思维

虽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和立法人才的思维都是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具体的案例之间的演绎与推理,同属于法律思维,但是二者的思维线路恰好相反。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办理案件时的思维是抽象的法律制度在具体案件中的理解和适用,而立法者的思维是从具体的社会生活案例(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中总结出问题,然后制定出普遍适用的抽象的法律制度。对立法人才的上述特殊要求,就决定了按照司法型法律职业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立法工作需要。

三、探索立法人才培养机制

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立法人才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法学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培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座谈时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6]的问题。习总书记的话生动、简洁地指出了我国立法人才培养机制应当如何建设。笔者结合广州大学法学院自2015年9月开始招收立法学方向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对本科层次立法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立法人才应具有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将立法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法兼修,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熟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拥有与立法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具备法律法规起草能力,具有家国情怀的立法型法律职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要具有较强的立法学专业特性

在设置普通法学学生课程的同时,应当开设立法学方向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课程:1.法学理论课程。如法哲学、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学名著选读等。2.立法学课程。包括立法学、立法技术学等。3.相关专业课程。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开设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课程。4.立法技能课程。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立法法案评析、演讲与辩论等课程。5.立法思维课程。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立法人才需要一批既有丰富立法实践经验又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人大、政府法制部门的立法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委派专任教师到立法实务部门挂职等途径来培养“双师型”教师。

(四)注重实践教学

立法人才属于法律职业人才,在培养中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仰和养成职业道德。可以通过下列途徑开展实践教学:1.到政府法制部门调研。在大一阶段,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不适合实习,但是可以到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做行业调研,开始了解立法部门的基本情况,培养职业兴趣。2.到大二、大三阶段就可以开始进行技能训练:(1)训练演讲与辩论才能。对于立法人员来说,给人大代表解释草案内容,说服人大代表接受草案是一项重要技能,需要进行培养。(2)训练法规起草能力。大三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法规起草训练。(3)撰写调研报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问题能力。3.组织开展毕业实习。大四阶段,安排学生到人大、政府法制部门实习,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撰写毕业论文。锻炼学生撰写文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立法人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职业人才。我国有地方法规制定权的人大和负责起草、审核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地方法制部门都急需立法人才,法学院校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开展本科层次立法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承担起培养立法人才的重任,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养出合格的立法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志锋.重视人才培养确保设区市立法质量[N].法制日报,2016-03-12(00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8-03].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3] 蒋新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人才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4.

[4] 李克杰.论立法人才的范围、职业素养与培养模式[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4):26.

[5] 穗积陈重.法典论[M].李求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68.

[6] 习近平.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001).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李伟

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 篇2:

普通高校教学质量定位研究

摘要: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教学的生命线,同时教学质量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法学专业教育也是如此。当前形势下,对法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给予准确定位,建立法学本科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是提高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学本科 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

最近几年来,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虽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其规模的高速扩张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法学教育界对应该如何对法学教育质量定位以及法学教育发展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1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现状

综观我国近年的法学本科教育,在取得巨大发展与成就的同时,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尤其是在地方普通高校,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发展规模扩大,教育质量被“稀释”

据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700多所,而2001年只有292所,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校的法学本科学生有700多人,如今已达到70多万人。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学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态势,法学院和法学专业在各个地方普通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增设,每年的招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但是在法学教育整体繁荣的现象背后,却存在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

比如法学教育深受司法考试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让人堪忧。目前,诸多法学院教学的重点和出发点就是一切从司法考试的实际出发,以司法考试为中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授重点也都紧紧围绕司法考试而展开,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法学教师注重培养的不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而是其应试能力和记忆能力。就是这种错误指导思想的存在,使法学本科教育的整体层次降低,也影响学生法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其法学知识缺失、基本功不扎实、法学逻辑思维不严谨,将使法学本科教育重蹈中国应试教育的覆辙。因此,应该在法学本科教育基础上改革与完善我国司法考试制度,在司法考试背景下改革与完善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使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相得益彰。

1.2 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影响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

法学本科毕业生存在“一毕业就失业”的就业率低现象。近些年来毕业生的人数随着各高校自主招生、扩招不断增长,社会、学校、家长和大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法学院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普遍都存在高不就,低不成的尴尬局面。由于国家的考试制度、司法机关人事招聘制度等以及不容忽视的法学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使法学本科学生普遍的面临就业困难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甚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人数随着高校法学院和法学专业的盲目扩建和扩招连年增加,再加上法学专业学生是按照陈旧理念和模式培养出来的,了解法而不会运用法,知道法理而不知道如何实践,不能适应单位的具体工作,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因此,就业单位对法学专业毕业生也就失去了信心。法学专业低就业率的持续将对很多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招生以及法学专业的生存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约束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所有法学教育工作者会对这个现象给予高度关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会对此现象进行深入调研与思考。

2 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错误定位。法学教育到底是定位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还是定位为学术教育,培养科研型法律人才,成为摆在普通高校法律专业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具体来说,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涉及三个根本问题: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法学本科教育的内容、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式方法。

2.1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

目标作为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国家通过法学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就是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校办学实际条件和生源素质等是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法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所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对地方普通院校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法学教育能否健康持續发展将直接决定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与否。

2.2 法学本科教育的内容

面临当前的法学就业形势,法学院(法律系)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指导政策都应当向司法考试倾斜、为司法考试服务,切实保证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通过司法考试的水平,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为实现充分就业创造条件。当然,司法考试不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基于当前法学专业就业形势的严峻,应当引导法学专业学生进一步进修学习。同时也是响应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法学本科阶段教学中心倾向于实践工作能力的同时,各个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不能完全抛弃理论教学,使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达到应有的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保证法学本科毕业生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将来的实务性工作或者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法律实务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满足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专业特长与实践能力的需求。

2.3 法学本科教育的方式方法

笔者从教的同时,一直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发现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原因不单单是个人的理论素养水平欠缺,更多的是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和司法实践中,对此,地方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应加强实践教学,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质量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育为基础,扩大和加强实践教学,加大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3 巩固法学本科教学定位的途径

由于地方性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以该定位为基础,在充分考虑我国地方高校师资现状、法学本科生的素质等因素下,应推进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挥地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法学本科教育。

为了不严重影响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阻碍我国的法治进程,已经到了发展重要关头的法学本科教育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具体的完善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建议:

3.1 必须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理论知识这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在课堂中针对案例自行开展讨论,并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

3.2 与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在校园外开辟施展能力的领域。成为法律人的第一步是学生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进一步借助于一定的平台,不断锻炼自己法律方面的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长为具有法律思维的法律人。在现阶段,高校与公检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从而让学生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3 注重对学生法学专业技能的训练。如引入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诊所式,这种模式使理论和实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学生可以自行处理案件,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同时也可以掌握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完全理解的知识。而且在与诊所相关的活动中,学生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自己的法律职业道德和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出来。实践已经证明,在法学教学方法中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50余所学校已设立该“法律诊所”,为我国改良现有实践教育方式提供了借鉴模式,弥补了我国法学教育在现阶段的不足。这应该是法学教育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势必成为多数高校改革法学教育方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蔡镇顺.法学教育的定位与改革[J].太平洋学报,2008(2).

[2]陈美玲.法律职业化背景下的法学本科教育[J].职教论坛,2010(18).

[3]李曼丽.通识教育——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課题项目:本文为吉林省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法学本科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白城师范学院2013年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项目“统一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本科专业教育改革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建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陈巍 杨德敏

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论文 篇3:

基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律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摘 要:加强与改善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将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纳入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增设法律职业道德为法学核心课程,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吸收实务部门参与教材编写。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法律职业;法律职业道德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是新时期引领和指导法学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方针。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认真思考法律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定位,将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全面拓展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法律心性和人文精神的未来法律职业者是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卓越法律人才的根本性条件。法律职业所涉及的利益重大甚至人命关天牵扯到家庭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法治蓝图的实现。因此法律职业既有执法的技术要求更有道德要求。而近年来一些法律人违法犯罪频现不断拷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法律人知法犯法、执法犯法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重庆法院执行窝案”、“最高院前副院长黄松有涉嫌贪污、受贿案”、“湖南省高院前院长吴汉振受贿案”、“安徽省阜阳市中院三任院长‘前腐后继’案”、“辽宁省高院前院长田凤岐受贿案”,等等[1]。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遭遇

1.律师职业道德课程未受重视

法律职业道德作为构成法律职业人整体素质的重要部分,在法学本科课程设置中却是空白。全国各大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寥寥无几。2001年北京律师王俊峰向原司法部长张福森提出在法律院校开设法律职业规则课程的建议。此后,一些政法院校开始酝酿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如中国政法大学于2003年正式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并且专门设立法律职业道德教研室从事法律职业道德的教学与研究,这是国内唯一的法律职业道德教研室,但是至今还有很多院校没有开设。

2.课程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低

有些院校尽管开设了法律职业道德或法律伦理学课程但是过多地强调职业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没有把法律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基础且重要科目来看待对引进或培养相关教学研究的师资人员不够上心。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漠视直接导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该课程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低。

3.优质教材稀少

法学教育三十多年来成就辉煌教材建设成绩斐然,但是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教材却屈指可数。优质教材的缺乏尤其实训教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理论性教学,更需要一种体验式教育[2]。“灌输式”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认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它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司法考试背景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对法律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

司法考试的“职业化、专业性、单一型”的选拔要求,与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显而易见的是司法考试考不出人的人格、信仰和修养,应用性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不应是法学教育的全部,更不是其核心。这一以司法考试为中心的法律人才培养路径必将严重影响法律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效果。

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完善设想

正视当前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借鉴西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完善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将法律职业道德素质纳人法律人才培养目标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会在《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新修订的法学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规定的法学培养目标相比,增加了“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这一修改凸显了道德素质在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2.增设法律职业道德为法学必修课程

卓越法律人才不仅具有卓越的法律职业能力,更应具有卓越的法律职业品德,高校理应承担培育未来法律职业者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双重任务。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作为法科生的必修科目,各高校切实落实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保证学生在法学教育阶段接受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3.明确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法律职业道德课程应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维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熟悉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固然重要,但是简单记忆道德知识从根本上无助于法律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4]。这就要求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能力为关键,要着力提高学生崇尚法律的正义感。

4.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吸收实务部门参与教材编写

在我国,法律职业道德可以分为一般职业道德和特殊职业道德。因此,专业课程教学也应包括这两大部分内容。一般法律职业道德是所有法律从业者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法律职业道德,至少包含公正、忠诚、廉洁、维护法律共同体的尊严和荣誉四个方面。这是从事任何法律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特殊法律职业道德仅适用于特定法律职业角色,比如法官职业道德、检察官职业道德和律师职业道德。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法律工作者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对我国推行依法治国有很大阻碍,而卓越法律人才正是以为了规范法治,推行依法治国的目标培养的,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真正为我国法治发展有真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瞿华平.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4(33).

[2]王晓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5(02).

[3]吴暇.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9).

[4]左卫霞.高校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作者:臧士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