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人才培养教学刑法论文

2022-04-25

摘要:应用型法律人才是独立学院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从独立学院推行性法律教学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独立学院当前实践性法律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改进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法学人才培养教学刑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法学人才培养教学刑法论文 篇1:

司法考试背景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院法律系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法律系积极筹划、认真研讨并付诸实施的重要改革举措。通过组建法学实验班、与司法考试培训机构合作办学等新模式,我院法学专业逐步实现了由“法学学术教育”向“法学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法学实验班;法律职业教育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低的学科为法学。随就业情况持续低迷而突显的还有法科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低、毕业生能力素质无法达到岗位要求、理论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在诸多院校的法学教育不被看好的同时,独立学院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质疑。面对这些问题,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法律系积极探索,希冀走出一条符合学院办学特色、契合学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之路。

一、我院法学实验班创设目的及办学特色

2014年,我院法学专业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为了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法律系以创设法学实验班为基点,正式拉开了改革的大幕。

(一)法学实验班创设目的

法学实验班的创设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关,更与当前法学教育现状密不可分。

1.响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法学实验班”是我院法律系在探索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过程中创设的,是法學专业“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的产物,也是法学教育过程中传统与改革碰撞的产物。以实验班形式进行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将从前的“法学学术教育”转化为“法律职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基点,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提高学生司法考试过关率,从而促进就业。司法考试是毕业后志愿从事法律工作的学生必须经过的高难度考试,其过关率不仅与高校法学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就业率紧密相连。司法考试是敲门砖,有了敲门砖,便意味着获得了进入职场的资格,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报考人数逐年递增,通过率却在下降。据统计,2012年报考40万人,通过率为12%;2013年报考43.6万人,通过率为11%;2014年报考45.4万人,通过率仅为10%。2013年,我院法律系共有185名学生参加司法考试,通过率达到了14.6%,2014年通过率接近17%,近两年的过关率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在获得赞誉的同时,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使更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更好地就业,成为法律系教育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法学实验班办学特色

1.准确定位,学用结合。法学教育原本就是职业教育,在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资格之前的整个法学教育过程均为法学职业教育。与传统的法学教育相比,我院法学实验班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将法学教育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在重视法学理论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学校与司法考试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是法学实验班的又一特色。在我院法律系与兰州众合教育机构的合作中,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成效明显。我院利用教学场地便利、生源广且稳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组建了实验班,并按教学计划完成前五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众合教育机构则拥有最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最新的辅导资料和最专业的培训团队,利用第六学期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训,并对实验班进行严格管理。

二、我国高校法学实验班模式概况及我院借鉴情况

近几年高校法学实验班如雨后春笋,而且每所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均有独特之处,我院法律系作为后起之秀,应在学习借鉴基础上走出一条新型办学之路,以期能在法学教育这颗“老树”上开出“新花”。

(一)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代表的“六年制法学实验班”

六年制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前四年的基础学习阶段,一是后两年的应用学习阶段,学生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习并通过答辩即可获得法律硕士学位。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前一阶段的教学工作由专业课教师承担,后一阶段则由法律实务界人士完成。中国政法大学的实验班在师资配备及教师职能分工方面为我院提供了有益借鉴,专业课教师帮助学生构筑法学理论框架,实务界人士则可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

由人大法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创建的“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以培养法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人才为双重目标。该实验班在学生遴选方面较为严格,学生要通过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尤其对数学能力和英语水平要求较高。我院法学实验班刚刚创建,在学生遴选上条件较为宽松,主要采取自愿报名形式。今后在学生遴选环节、措施等方面,我院将积极向人大学习。

(三)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实验班”

甘肃政法学院与我院毗邻,在学习上具有地缘优势。我们主要借鉴了三个方面: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增设了“民事案例分析”、“法律诊所”等实践类课程,且增大了实践课程比例;在班级管理上,注重聘用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法学教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三、我院法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式

法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变革等诸多方面作出整体性改革。

(一)课程设置

实验班的课程设置与以往不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课,含14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二是专业实务课,涵盖《民法实务》、《刑法实务》、《诉讼法实务》等,此类实务课程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案分析和司法实践中。三是专业实训课,包括《案卷制作》、《庭审实务》、《计算机速录》等。将此类课程的教学由课堂移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真案实景”取代了“大空理论”,使学生能够在实习环节的办案流程中学到知识。

(二)教学模式

我院法学实验班教学模式为“五一一”模式,即前五个学期为“基础学习阶段”,根据“司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原则来确定课程,旨在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理论根基。第六学期为“应试培训阶段”,由众合教育机构负责实验班该学期及暑假期间的授课,众合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重点学科基础阶段、系统强化提高阶段、全真模考讲评阶段、考前突破、卷一和卷四突破等五个阶段。第七、八学期为“专业实习阶段”,该阶段由司法实务界承担法学教育责任,学生在一年的实习期内要将《案卷制作》、《庭审实务》、《计算机速录》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真实的场景中转化为实践应用。

(三)教材选取

在教材选取上,大多法律院校会选取“十一五”国家规划重点教材,但偏重理论阐述的“红宝书”是否真的适合每个学校,则另当别论。我院法学实验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偏重考点解析的众合教育核心教材与“红宝书”相结合,既满足了教师教学需求,也满足了学生应试要求。

(四)教学方法

我院法学实验班主要采用“讲”、“练”、“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实现由知识能力向应试能力转化。“讲”是指任课教师在讲授本课程基础知识时,结合国家司法考试试题,侧重讲解重点与难点;“练”是指让学生通过大量研习司考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以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考”是指增加每门专业课的考试次数,严格采用司法考试的仿真环境,分章节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查,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班级管理

法学实验班对班主任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求班主任必须是本专业教师,且要通过司法考试,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学习,例如研习司考真题、评析典型案例、观看教学视频、参加案件旁听等。

我院法学实验班组建以来,虽然实验班班风学风正、学习氛围浓、师生积极性高、评比竞赛成绩优,但因创建时间短,经验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注重借鉴名校好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等优势,能够实现办学特色明显和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世中.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J].高教论坛,2008,(8):66.

[2]沈赏.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大庆社会科学,2013,(8).

[3]刘晓霞.從“法学实验班”透析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4]孟庆瑜.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9).

作者:范贞

法学人才培养教学刑法论文 篇2:

独立学院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应用型法律人才是独立学院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从独立学院推行性法律教学的意义出发,分析了独立学院当前实践性法律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改进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性法律教学;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符合社会的需求和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应用型法律人才,除了应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法律实务能力和普世性价值理念。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掌握法律实务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法律人品行的培养。问题是独立学院实践性法律教学面临诸多困境:课程设置缺乏体系化、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师资结构配备不合理等,这些是独立学院实践性法律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推行实践性法律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在法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一进入法律实践活动,就感叹“把学校学的东西全还给了教师”,或抱怨“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1]。这种法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对接的现象在独立学院中也同样存在。宁夏大学新华学院面对这种困境,结合自身的定位,从法律实践的需求出发,采取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致力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

(一)应对社会现实的需求

宁夏虽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尚欠发达,但随着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宁夏本地唯一一所独立学院,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紧跟这种形势,满足社会的需求。另外,在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的制度下,独立学院的法学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趋于同一性。当然,不能为提高学生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将司法考试作为独立学院法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失去了法学教育的本身意义。

(二)既顺应当前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趋向,也符合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自我定位

“独立学院担任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是独立学院不同于以培养精英人才、通识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型院校,也不同于以培养纯粹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其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依托于宁夏大学法律系多年的法学教学经验,设置法学专业。其目标在于培养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在总结宁夏大学法律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制定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编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院内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三)对独立学院学生主体性需求的满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更注重对实务性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兴趣不大。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的独特性表现在:喜欢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课下的模拟法庭,对法律实践有极大的热情;很多学生的目标就是通过司法考试,以便为进入法律实务工作取得“准入证”。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也为了更好地彰显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采取了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

二、独立学院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困境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自2002年建立之初,就设置了法学专业,历经12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学人才培养方案,法学实践教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但目前,实践性法律教学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缺乏体系化的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不能仅仅存在于模拟法庭这种个案化的教学形式之中,而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通过课堂化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法律实践的精义。学院在法学实践教学环节,虽然倡导通过模拟法庭的演练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这只是一种教学形式,缺乏具有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凸显了实践教学的特色,比如开设律师与公正等实务性课程,但大多数课程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的设置形式。同时,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法学的教材,因此教学所用的教材也缺乏针对性,这可能会出现挂着“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头,卖“传统教学模式”的肉的局面。

另外,法学专业学生将来欲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就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司法考试不同于其他选拔性考试,而是一种资格性的考试,其更注重法律实务层面知识的考查。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也注重对司法考试的解读,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实践性法律教学不等于司法考试培训,不能把实践性法律教学演化为司法考试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法科教学一定不是国家司法考试的实习班或辅导班”[3]。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务指导缺乏常态化

目前,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法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仅仅是出现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之中,并没有真正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不能达到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之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专门配备教师(目前,这种实务指导是一种志愿性质的)对学生进行实务指导,但是在具体运行中,实务指导缺乏常态化。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法学社开展的活动为例,虽然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但教师忙于教学、科研,对学生实务指导只能是给予宏观性的意见。笔者自2012年担任法学社指导教师以来,虽然想尽力为学生进行实务指导,但总是难以如愿。在2013年一年,也只是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实务研讨、到法院旁听庭审、请律师对学生模拟法庭进行指导和点评。这种非常态化的指导,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实践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另外,为满足法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依托于法学社成立了法律诊所,以便进行诊所式法学教学,但诊所自2012年成立以来,并未开展有效的诊所教学。

(三)师资结构配备不合理

独立学院中,师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母体学校教师,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但给独立学院学生上课,基本上沿用给一本、二本学生上课的课件,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很少花时间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4]。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法学专业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宁夏大学法律系,由于两个校区距离较远、指导学生实践工作量计酬低、与职称晋升没有多大联系等多方面因素,有些教师不愿从事具体的实践教学。

另一部分是独立学院自聘教师,这部分教师以年轻者居多,且大多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其自身也缺少实务经验。在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法学专业的自聘教师中,大都是80后,他们从事教学工作时间较短,缺乏法律实践的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独立学院实践性法律教学的突破

不管是面对法学专业低就业率的压力,还是处于高校转型的时机中,为了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独立学院需要在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

(一)设置体系化的实践教学课程

要切实提升独立学院法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建立体系化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延续传统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实务课程应设置在相应部门法课程已讲授的前提下。但这会产生一种教学矛盾:在既定的四年课程设置中,既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推进,教学时数无法满足。这就要求针对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在保证诸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核心课程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对一些实务性要求不高的课程,结合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大幅度改革,缩减理论课程时数。

在具体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可考虑以下设置形式:针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相应的三大诉讼法,可以借鉴律师实务技能培训,设置“民事诉讼基本技能训练”、“刑事诉讼基本技能训练”、“行政诉讼基本技能训练”课程。针对诸如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等课程,可设置相应的合同审查实务、企业法律实务等实践教学课程。

同时,集中师资力量,编写适合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自身需求的教材。教材的编写,在精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训化和司法考试知识点的强化,通过和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将法律实践中常见的、易出现分歧的案例引入教材。要使学生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后,在面对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时,知道如何进行操作。

当然,尽管独立学院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作为法学本科教育的一部分,必须考虑到独立学院也要为法学的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提供后备人才[5]。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体系化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说只是在理论上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能,具体的实施还应体现在教学形式之中。

模拟法庭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演练非常重要,在实践教学形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如前文分析,模拟法庭很多时候都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升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针对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视频,让学生通过庭审视频对庭审有一种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在学生学习了民法等实体法和相应的程序法之后,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真正到法律实践中理解庭审;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庭审模拟,既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常规性的法庭模拟,也可以在法学专业学生之间举行模拟法庭比赛。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注意到:让学生全员参与,团体协作。在培养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能力的塑造。另外,在具体模拟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考核,并邀请律师、法官、检察官对庭审活动进行指导和点评。在每次“模拟”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参与活动的心得,以事前了解、事中参与、事后总结的基本模式来提高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质量。

与模拟法庭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同样重要作用的法律诊所,亦需要优化。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推进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作用,正在与有关部门协商建立法律援助中心,通过让学生接手真实的案件,实际地参与法律实务,来提升学生法律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为法律诊所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对教师的工作量和业绩进行考核,提高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三)优化师资结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从教师队伍的组建做起。对独立学院师资机构的优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聘请外聘教师应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为标准。独立学院外聘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这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这部分教师大都来自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另一部分讲授法律实务操作技能,这部分教师大多是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师因为有母体学校的依托,教学质量可以保证,但实践教学教师的配备还需要提升。除了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做兼职教师外,也可以聘请母体学校中从事兼职律师的教师进行实务课程的讲授,这样可以避免兼职教师因自身工作原因不能实际到岗的现象。

第二,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提高专职教师软实力。这是独立学院需要下大力气做的一件事,充实专职教师的数量,形成比较固定的教师队伍,使法律实务指导能够常态化。另外,由于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年轻化的态势,教师大都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多参与法律实践活动。比如:派年轻教师到法院等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法律实务水平。

四、结论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路径并不宽,特别是对那些只以法律为业的学生来说,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企业的法律部门是最能展现才能的地方。在目前,法院和检察院又是众多学生与家长所偏爱的从业领域。

独立学院采用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实践也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一个现实性问题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把就业志向定位在法院、检察院,过分地强调实践性法律教学,可能会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和品行的关注与培养,如果让一些品行欠缺的法律人成为我们国家的司法人员,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问题,总体上不利于我们国家法治的发展。司法人员,特别是法官、检察官,不仅仅是具备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人就可以担当的。一个合格的司法人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外,还需要社会的历练、经验的积累、对人性的洞察与体验,更需要对法律的信仰与敬畏,对生命与自由的信仰和敬畏,而后者是需要在法学教育中就奠定基础的。所以,独立学院在推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普世性价值(如公正、平等、自由等价值)的熏陶与浸润,让学生心存信仰,懂得敬畏。

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学教育不能是一种完全工具性的教育,是需要一点理想与浪漫情怀的,而不论何种层次的法学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69.

[2]莫万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分 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0,(3).

[3]孙笑侠.法学教育的制度困境与突破——关于法学教育 与司法考试等法律职业制度相衔接的研究报告[J].法 学,2012,(9).

[4]张振中,蒋南成,底世清.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 讨[J].浙江理工大學学报,2011,(6).

[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4:324.

作者:胡世恩

法学人才培养教学刑法论文 篇3:

刑法总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摘 要:本科刑法教学应该把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本末相顺地进行刑法总论和分论的教学。刑法总论注重以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原则;分论教学注重实践,兼顾总论知识教学的模式,各有侧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讲解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转识成智,让“00后”法学本科大学生迅速成长为高素质的法治人才。

关键词:本末相顺;刑法总论;法学知识教学;法学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1]。法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大学本科阶段,教师需要在法学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法学专业知识培养法科学生掌握基本法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还需要结合法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法学教育要根据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避免法学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本末相顺而非本末倒置甚至是舍本逐末去进行实践教学。

刑法学属于法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而且较多高校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讲授。在刑法学习中,一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就会接触到大量的刑法概念、理论、条款以及法律逻辑和严谨的判断推理,形成了学生对刑法的初步认知。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也会在不断适应的调整学习中逐步地构建起来。学好刑法学不仅仅在知识储备上有助于继续学习法学其他学科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大一新生学习法学信心的培养,有助于大一新生法学专业认同,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避免因学习困难而选择转其他专业。因此,需要教师在刑法总论讲授过程中对案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刑法总论教学需要注重能力培养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法学人才教育应该以培养“完备的知识谱系”“有效的学习方法”“创新的模式”和“娴熟的实践技能”为目标导向[2]。但目前的刑法学教育中却呈现出课程内容单一,受众和主讲人缺乏互动,过分强调对教材理论无条件服从和机械记忆,研究视角狭促等弊端[3]。

刑法学总论部分理论性非常强,又放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学期进行讲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结合案件进行分析的能力。

(一)培养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司法改革已经进行多年,这必然对本科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本科法学教学首先要“保证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具有恰当的难度和深度”[4]。总而言之,针对司法改革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法学专业课教师在坚守法学本科传统教学核心理念的同时,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对教师而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本科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刑法总论部分理论性强,即使是基本知识部分也存在理论纷争,不同的学说和观点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且存在不同的教材和辅导用书,需要教师在刑法总论的教学时介绍国内外不同的学派观点和国内理论上属于通说的看法。对学生而言,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首先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二)培养结合案件进行分析的能力

大学课程教授的内容应体现出动态性及开放性,法学教学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需要让大学生能够从专业教师课堂教授和课后指导中了解本学科发展和立法的最新动态。这体现法学课堂教师讲授的信息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当然这也是大学课堂的开放性的要求之一。知识的同步更新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即时的案件分析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刑法学总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极强的理论性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来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在总论的讲授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整个案件进行分解后在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二、刑法学知识碎片化遏制反思能力的培养

刑法学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撕裂导致最为直接的后果即为刑法学知识碎片化。两者撕裂导致大学本科阶段的毕业生无法系统地掌握刑法学知识,无法达到高质量的法治人才的系统化、体系化的要求。刑法学知识碎片化遏制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知识融通。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具体进行刑事案件的处理时,无法定性和不知道如何分析。众所周知,合格法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教学只能导致这样的结果。法学教育需要避免功利性法学教育资源的配置,避免功利性的法学教育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避免功利性才能让法学教育教学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高质量的法学人才必然排斥功利性教育教学,高质量的法学人才需要避免碎片化知识教学,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需要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操作。

大学之大在于兼容,传统大学刑法学教育中,知识教学是刑法学教育的精髓。从广义上讲,实践教学老师教授,学生积累的也是知识。本科教学对刑法学知识教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论社会和科技如何发展,不会让刑法学的知识教学失去应有的地位。大学本科刑法学教学,涉及刑事法律法规研究的传统理论和创新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觀的知识和理论在发展中不断积累。对刑法学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法学知识教学本身就包含实践教学,法学实践教学是法学知识教学传授方式中的一种,法学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在学校法学教育之外的认识途径。实践是法学知识的传承,法学知识的运用,更是对所学法学知识的反思和积累。我们应该避免对刑法学教学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远离比较急功近利的要求,同时必须抛弃短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坚守刑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三、本科刑法学总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

循规蹈矩的教学理念禁锢大学法学本科的教育,不利于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刑法学总论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传统教学中的精髓需要坚守,但同时教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教育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

(一)本科刑法学总论教学原则:转识成智

有学者认为,目前刑法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案例教学理念陈旧导致师生之间角色定位错误;以知识传播为目的的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模式单一导致案例教学只是刑法教学的辅助手段等问题[5]。众所周知,法学“知识教学的价值在于转识成智”[6]。笔者同意以上学者的观点,并认为刑法学总论的教学原则也必须是转识成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具有把所接受的刑法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当前法学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学专业人才的供求矛盾方面,社会需求大量高质量本科毕业生与高校本科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和全面,实践能力欠缺无法毕业后立刻投入处理工作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转识成智的能力,即首先掌握刑法学总论的知识,只有在掌握刑法学知识的基础上才存在转为刑法智慧的可能性。

(二)本科刑法学总论教学顺序:本末相顺

本科刑法教学应该把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本末相顺地进行刑法总论和分论的教学,刑法总论注重以知识教学为主,分论教学为辅的原则;而分论教学注重实践,兼顾总论中知识教学的模式,有所侧重本末相顺的进行刑法体系性教学和实践。上文笔者已经论及,刑法学总论部分理论性极强,纯粹的理论教学无法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刑法中比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刑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件。

(三)本科刑法学总论教学方法:精选案例

本科刑法学总论教学中必须结合案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联系,这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需要教师在讲解刑法总论时候选择与所所讲授知识相关的经典案件进行讲解和研讨。刑法学总论教学任务重,囿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时案例时候不拘泥案件的形式,而应该注重案例的质量。刑法总论教学中初选案件不需要具有分歧,再次进行理论提升时候选择必须具有分歧性的案例以备研讨,除此之外幽默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也应该有所兼顾,并注意能够适时进行拓展。如在讲授犯罪构成中犯罪主观方面和意外事件等刑法总论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选择诸如此类的案例进行讲解:穿白色T恤的张某和穿黑色T恤的李某在网吧准备玩英雄联盟游戏通宵,半夜觉得饿,俩人从网吧出来寻找夜宵并顺便买烟。在一条幽深的巷子口找到夜宵摊,大半夜的只有一个守摊的老人王某在摊位上收拾着准备收摊。穿着一黑一白T恤的俩人坐下来,张某还在埋怨李某玩游戏坑他:“你要不死,我也不会死。”李某回答:“死都死了,说那么多咱俩能活过来?”王某走过来听到俩人的对话后愣住了,大叫一声,转身就跑,慌忙中王某摔成重伤。这个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张某和李某的行为。讲解后教师还可以将本案案例进行扩展,张某和李某发现可以吓唬别人后,专门选择深夜人少的时候到一个摊主夜宵摊吓唬他们并录成小视频在快手或者抖音上播放,导致某日深夜有一老人被吓当场身亡,等等。这样,案例从行为人主观方面无故意而转化为间接故意,有助于学生对过失、故意以及无罪过事件等刑法理论难题进行精确辨别和精确记忆。精选的案例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刑法学总论部分知识理解基础上进行精准记忆的能力。

四、结语

法学研究应当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中国活生生的现实中来[8]。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中,法学实践教育也在不断强化。法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理性,在体现实践理性更加明显的刑法学知识教学中,教师们需要理顺知识教学和狭义实践教学的关系,本末相顺而不是进行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地短期功利性地应付式教学。这样,让每一个法学本科毕业生都能成长为应用型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秉承宪法法律信仰、捍卫公平正义、实践法治建设、推动法治进程、传承法治文明,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EB/OL].[2017-09-23].(2019-04-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3/c_1120913310.htm.

[2]冯果.大数据时代的法学教育及其变革[J].法学教育研究,2018(2):7.

[3]王立志.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刑法教学改革[J].公民与法,2013(9):14-17.

[4]周序.知识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0-78.

[5]孔令仙.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刑法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3):181-183.

[6]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48-54.

[7]许健.转识成智:本科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法学教育研究,2018(2)131-143.

[8]刘仁文.法学研究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N].人民日报,2018-07-25(19).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Undergraduate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Criminal Law

XU Ji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001,China)

Key words: sequentially,the general theory of Criminal Law,law science knowledge teaching,law science teach-

ingpractice

(責任编辑:宋 佳)

作者:许健

上一篇:绿化养护管理林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急性肺栓塞临床护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