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法学专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目前,我国法学人才培养存在着口径过窄、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人才多样化培养不够等问题。21世纪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可以采取调整法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法学教师的培养等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才培养的法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1:

“模拟立法”: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探索

摘要:我国法学教育在模拟法庭教学和培养适用法律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却很少开展立法理论教学和模拟立法活动。两种类型的教育面向和培养模式具有显著差异,对国家法治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未来法学高等院校应当重视立法型课程与教材建设,建立逐步进阶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加强与人大等立法机关的合作,特别开展模拟立法学科竞赛。

关键词:模拟法庭;模拟立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法学高等院校均十分重视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这对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将法学基础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法学教育对于立法主旨教育则存在意识不强、内容匮乏、组织薄弱等弊端。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法学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立法立规人才培养,开展模拟立法教育教学活动。

一、模拟法庭与模拟立法教育的失衡

近三十年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纵观各高校,模拟法庭教育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所有院校都独立开设了“模拟法庭”实践实训必修课程。课时一般也都在24-32課时。而且,一些知名院校的模拟法庭课程还入选了省级甚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模拟法庭、模拟审判等层出不穷。再次,很多高校都举办了校内的模拟法庭竞赛。还有诸如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等数量众多的全国或跨区域、多校联合举办的模拟法庭竞赛,很多省市也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比赛。很多高校都会讲模拟法庭竞赛获奖结果作为对学生评奖评优、推免甚至教师绩效、职称评定的重要因素。最后,一些传统法学院校支持学生建设了以模拟法庭训练、组织参赛为主导的社团组织。总体而言,模拟法庭成为当下法学专业教育连接理论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但是与此同时,以立法为主旨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活动则明显不足。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立法学》课程,极少数院校专门设置立法训练,模拟立法类型的学科竞赛更是缺乏。

二、模拟立法教育的价值功能

客观而言,模拟法庭教育主旨在于培养适用规则型法治人才,而模拟立法教育则主要培养规则制定型法治人才,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首先,模拟法庭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规则适用型人才,即学生能够精准的将现有的法律规范应用于个案。而立法导向的人才培养,则重在教育学生从源头上能够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规则体系。从逻辑上讲,规则制定在前,规则适用在后。规则制定的是否科学,从源头上决定了规则适用的效果。简单说,一项规则如果本身就不是“良法”,那么规则的适用也不可能产生“善治”的效果。其次,在职业发展上,模拟法庭教育使学生未来能够较好的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适用规则的岗位工作,但是对于具有各种规则制定职权的党政机关、立法机关,则更需要有良好的立法水平的工作人员。甚至从广义上看,在所有需要“立规矩”的单位和岗位,都需要立法型人才。如果仅仅能够将一项现成的规则进行适用,毫无疑问无法满足国家法治建设和治理的现实需要。最后,模拟法庭教育天然具有“原告被告”“控方辩方”的角色效应,学生长期浸染单一角色,虽然能够充分“代表”一方利益,但是也容易导致“我对你错”“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局限,甚至对人格健全造成不利影响。相比之下,立法则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和思维,权衡各方、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以满足规则的最大科学性和民主性。这对于人才培养和国家法治建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模拟立法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当前法学高等教育,应当转变观念,重点通过以下方面加强模拟立法教育:

第一,加强模拟立法课程建设。在整个课程体系上,实现立法理论课-案例分析专题环节—立法训练实训课体系化建设。具体为,通过开设一定课时的专业必须课,让学生学习有关立法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技巧要点等,掌握立法的基本理念和基础知识,通过设置一定课时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研讨分析某项制度或规则制定的利弊得失。通过专门立法训练课程,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模拟立法,写出立法文本和理由。

第二,强化模拟立法社会实践。为全方位锻炼加强学生立法能力,法学院校可以通过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三下乡、挑战杯等项目活动,在寒暑假定期发布相关选题方向,由学生自发单独或组队,或由院校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开展立法调研或评估,写出调研报告,院校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开展各种评选表彰活动。特别要指出的是,过去各法学院校基本只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并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在此背景下,院校应当尽快与各级人大、党政机关等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单位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活动,以满足学生学习实践需要。

第三,开展模拟立法学科竞赛。建议全国法学教指委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组牵头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性模拟立法竞赛,各省市和高校可以每一年举办一届省级、校级模拟立法大赛,作为全国赛的选拔赛。竞赛主题可以选择校园宠物、机动车管理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以及考试管理办法、自习室管理办法等学习主题,也可以结合中央或地方立法项目进行。竞赛评委应有立法等法治实务部门专家。竞赛模式可以采取文本初赛加现场答辩进行。学生通过提交立法文本、立法调研论证报告、立法理由书和答辩等方式进行比赛。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标准体系研究”(湘教通[2017]452号)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穆远征(1983—),男,汉族,河南焦作人,副教授,法学博士,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

作者:穆远征

人才培养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2:

浅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摘 要:目前,我国法学人才培养存在着口径过窄、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人才多样化培养不够等问题。21世纪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可以采取调整法学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法学教师的培养等措施。

关键词: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模式;司法考试;法律职业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对法学专业教育改革问题的探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在本科阶段应该取消法学教育等意见。虽然教育部明确表示现阶段不会取消法学的本科教育,但这一问题仍然引起了相关高校的重视。如何进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成为进行法学教育的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法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以来基本被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我国现行的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上沿袭了原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和“专才教育”模式[1]。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了大学法学高等教育,当时的办学特点是学习与模仿。即在考察和学习西方国家法学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国家大学法学院课程设计的考察与分析,多数大学选择了国外法学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这在当时还没有显示出其弊端。到了21世纪,随着法学专业就业压力的加大,原有的这些课程设计的思路引发了各界的争议。经调查,法学专业在2003年之前一直高居高校就业榜的前沿,但到了2005年就在八大热门专业中难觅芳踪。2006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对我们来说,找工作就是最重要的工作。”而截止到2005年底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现有高等院校中开设法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已达559所,在校的法学专业本科生为20多万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有很多种原因。如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的快速增长、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等一些现实的因素,但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落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改革当前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法律人才培养主要有四种模式,包括普通模式、实践型人才培养、双学位制、2+2+J培养。普通模式主要是适应司法考试的教学模式;实践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或法律职业型人才;双学位制是将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相结合,最后取得原专业学士学位及法学学士学位两个学位;2+2+J培养是在以工科为主的院校的法学专业,采取两年工科理论教育加两年法学理论教育再加一定时间的法律实践教育,从而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上述方式各有所长,但都存在不足。我国现阶段法学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法学人才培养口径过窄

从现阶段各大高校法律课程设置上看,在本科阶段设置的讲授课程基本上都是法学课程,而其他相关的课程如对外贸易、统计学、会计学等或者尚未开设,或者即使开设了也没有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法律色彩过于浓厚,综合性体现不够。与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有差距。

2.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当前,我们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社会要不断地发展,技术要不断地进步,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相对来说,我国以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很少能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致力于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标准化考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恰恰是对学生成才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作为法学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及逻辑学等方面的知识已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3]。

3.人才培养多样化不够,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上仍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没有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还是由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灌输性的教学,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记笔记、背笔记和看教材。这些机械僵硬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人才,妨碍了人才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加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原因。

1.我国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与贸易往来不断加大,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与科技的迅猛发展。这不仅给法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加大了他们之间的竞争。法学专业的学生要适应这样国际性的、全方位的竞争环境就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论驾驭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变革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法学教育偏重于概念规则的灌输、法律条文的诠释等等。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所对应的职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行业,除了对业务能力有所要求外,更应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诚如耶鲁大学设定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法学教育也应当把自己的培养目标设定为“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法律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3.日益健全的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挑战

从2002年起我国实行统一司法资格考试,从此开始了我国司法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这就对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衡量标准。随后国家又打破了以往惯例允许应届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司法资格考试。我们的法学教育应面对现实,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相应的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这样的司法考试制度。

三、法学人才培养改革的设想

1.调整法学课程体系,建立以六大课程群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的法律通才

科学规划法学课程体系。针对现今社会的需求,可以组建六大课程体系,分别是基础课程、民法课程、刑法课程、经济法课程、国际法课程、诉讼法课程。在每一个课程体系内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由1至2门理论课带动4至6门应用课,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每个课程群来说,则应实现各课程群的学时和学分相对的均衡,从法律通才的角度规定学生对每个课程群都必须选够一定学分,以免学生偏科。同时应该对基础课程给予一定的重视,在遵循国家或学校统一规定的前提下设立必要的公共课程,突出综合技能和素养要求。如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四级英语考试均提出严格的要求,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多修读有关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等相关的课程,增设经济类等综合性课程,例如“会计学”、“经济学”、“审计学”等课程。如果法学教师教授这类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引进专项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也可以从商学院等兄弟学院外聘教师授课,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文理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让学生接触另一种专业领域及其所带来的另一类思维方式,实现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的要求。

2.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一系列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教育不足、学生解决实际案件能力差已经成为制约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问题,并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上海交大法学院院长韩晓蓉在2004年曾撰文指出法学教育的缺陷,强调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4]。首先,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再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和一支笔就解决问题的僵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坚持“每月一庭”的教学方式,充分锻炼学生的动笔与动嘴的能力。每个月组织一次模拟法庭大赛,模拟法庭的整个活动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只做最后的评论工作。模拟法庭大赛包括制作法律文书和法庭辩论两个环节,法律文书根据格式规范、文字表达、逻辑结构、专业知识应用及学理分析评分,法庭辩论根据仪表举止、语言表达、思维反应等评分。这样既可以通过法律文书的制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通过法庭辩论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水平的教学目的。再次,强化毕业实习,确保实习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毕业实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很好地由学校过渡到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想要做好毕业实习工作,高校应该与所在地的司法系统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法院和检察院等司法系统实习。同时还应该建立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实习的各个环节,保证毕业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便于毕业实习工作的开展,可以实行实习双导师制,即学校的带队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纪律,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业务活动,学生请假则须由双导师共同批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设立实习小组,每月各小组之间进行一次业务交流,实习成绩由学生本人、实习小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根据其组织纪律和业务表现等共同评定。最后,办好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窗口。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的特点,可以设立不同规模的法律援助中心,要充分重视法律援助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实践教学,案件由学生独立承办,教师仅在必要时进行指导。

3.加强对法学教师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法学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应该提高法学教师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比如给他们讲授经济学、会计学等知识,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将经济学知识与法学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对承担和可以承担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师进行规范,并将任务落实到人头。而没有或者短缺教师的,通过外聘或者补充教师的途径予以解决,补充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师的工作实行滚动推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师在课时津贴、科研经费、购房资格等方面同其他教师应该一视同仁,保持从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继续举办教师外语水平常年提高班、教师计算机知识普及班,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青年教师到实际部门锻炼的制度,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安排青年教师在职或定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到外校或境外学校进修。

4.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站、学术团体和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进行法学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仍然采用课堂灌输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来说,视觉效果较好的网站、形式灵活的学术团体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术讲座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龙.论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J].中国法学,1997(6).

[2]曾长秋,王玥.中美法学教育之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02(1).

[3]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2).

[4]韩晓蓉,熊丙奇.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缺点明显[C].东方早报,2004(9):23.

〔责任编辑:吕 征〕

作者:杨丽艳 薛然巍

人才培养的法学专业论文 篇3:

法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法学专业的教育愈来愈重视,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提高法学专业教育的质量已经是刻不容缓。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一下法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法学专业;创新人才;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周华原(1995-),男,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警察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的发展方向下,高校的法学专业教育需要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针对性的创新改革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的提高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我国高校法學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导致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学生学习效率不升反降的一方面因素,就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所有的学课考试及格为自己的学习动力,而法学老师的教学则是紧紧围绕着教学大纲,针对学科的考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仅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提高,并且让学生学习到的法学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明确的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有效的发挥出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法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明确,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没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因此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的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还是较差一点[1]。

(二)培养的体系存在不足

随着我国法律行业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中有关法学专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国家的发展急需一批高质量的法学青年才俊。在法学专业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专业职业化,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渗透学生职业的素养教学。目前从我国的法律体系发展来看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主要从事职业律师、高校教师、法律顾问、国家立法单位等等,这些职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学体系还不够很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太单一,主要教学主要的法学相关理论书籍,这样学生的法学综合实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在将来就业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整体能力,不能达到求职企业的要求,就会给学生造成就业难的一种心理影响。在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法学专业的附属课程,有的课程虽然名称不起眼,但是在学习之后,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可以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的学生由于主观认识的不足,没有对法学其他相关的附属课程学习从内心起到一定的重视,从而造成了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不升反降。

二、高校法学教育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科学合理的制定教育目标

在法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确定了教学的目标,才可以更好的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课程,在这样的课程培养下,才能使得法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逐渐的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法学专业教学中学生继续深造,一直研读到博士后,在将来就业的时候,就会直接走向我国的司法有关部门,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做出重要的贡献。有的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毕业之后,就直接投身到一线的法律顾问行业,从而给基层的企业和人民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案件。虽然说学生就业的职位和方向不同,但是学生的就业原则和就业目标都遵循着法学专业的职业化。在法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学生的法律思维逻辑能力、相关法律的表述能力、对法律案件的探索精神等。

(二)不断完善法学专业的教育系统

在法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格、道德、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学生学习的单板,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的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学生学习到了最专业的法学知识,并且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办案实践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法律语言交流表述能力、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案件信息的整理能力、事物的逻辑分辨能力[2]。

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法学专业时,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双轨制的学习,所谓的双轨制学习计划就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跟随学校老师的教学进度,来增强自己法学专业知识,并且还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目标进行学习。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有一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进入基层法律职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有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留校研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法学知识,从而在将来毕业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己学习的有关知识,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双轨制的教学计划中老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索空间,根据法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们讲解了有关的法学基础理论之后,就是让学生们自由的发挥潜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生实行自己的学习计划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有效引导,可以加倍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今后的就业中将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效的发挥,服务于人民大众。

三、结束语

在今后的高校法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的目标,不断提高法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郭杰.协同创新视角下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902:100-102.

[2]刘晓海,李文赫.我国法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化[J].时代金融,2018,18:286-287.

作者:周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