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大学生审美教育是通识教育内容之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路径也应该随之变化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路径。本文认为大学生审美教育一定要考虑多元文化的影响,并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审美教育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生成、困境与重构

摘  要:大学生理想教育是公民理想教育的重要而特殊的构成部分,具有现实价值,符合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忽视教育政治性、淡化知识真理性和迷失育人情怀性是当下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困境,强化教育自觉、夯实教育政治性,加强科研自觉、固牢知识真理性和培育教学自觉,提升育人情怀性是高校和教师重构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理想教育;生成逻辑;现实困境;路径探寻;理论创新

一、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生成逻辑

大学生理想教育不仅关乎高教质量,更关乎个人发展和民族未来。“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灌输教育”,[1]梳理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发现其客观规律。

1.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历史逻辑

“理想”是个外来词,源自日本,蕴含“向往”“追求”之义。中国古语中的“志”与其大意相同。“志”原指记载、记录,后延伸为“情之所系、心之所向”之义。《春秋·说题辞》有云:思虑为志。志向的产生与纠偏可靠自觉,也可靠教化。《周礼·地官·遂人》有云:掌其政治禁令,意思是说通过法令来管理和教化百姓,知识分子作为百姓中的特殊群体自然也在教化之列。自西周开始,统治者就开始礼待和殊遇学子。春秋战国时期,豢养门客更是蔚然成风,其目的就在于聚其心、汇其智,以求击强敌、家天下。孔子开启的私学模式所培养的优秀学子开始领骚时代,但很快遭遇了弹压。秦始皇采用了焚书坑儒的极端做法来归拢和斧正学子的心志,教育的政治性开始展露出来。隋朝开启的科举制进一步强化了文人志向的政治性。元代杂剧《马陵道》有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既点出了学子群体的政治依附性,又暗喻了文人心志的政治服务性,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莘莘学子的群体志向除去政治性,还有情怀性。特别是自孔子开启私学和早期儒教以后。《礼记·大学》曾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家张载更是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人志趣。洋务运动后,“理想”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且风靡九州。孙中山秉持“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然而并没能如偿所愿,学子群体和普通百姓的悲苦生活没有丝毫改观,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学子群体的命运和志趣才有了质变的希冀。在陕北延安,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会被党组织作为后备干部而重点培养和优先启用,从生活关照到理想匡扶,党中央都对大学生群体花了心思、下了苦功,可谓“力度罕见、成效卓著”。综上可见,自古以来,学子群体的理想教育就具有政治属性,始终聚焦和服务于政治统治,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事实。

2.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理论逻辑

忠君报国的政治效忠是古代学子肩负的政治志向,一直为统治者所要求。心系苍生的人文情怀是古代文人自发的秉性志趣,一直为封建仁政所倡导,两者始终没能有机结合在一起,主要表现为统治者的霸道和学子们的无奈。前者根源于于政治统治的理论尴尬,后者受困于个人发展的主体境遇。官学培养和有幸入仕的才子们在人治社会中普遍私欲膨胀、愚忠愚憨,而私学培养和无缘仕途的文人们大都只能心忧天下、蹉跎度日。理想教育没能将家国统治和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这是由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的封闭性决定的,古代学子的家国情怀在王者统治的阴霾笼罩下郁郁寡欢,这一现象在王朝末期显得尤为突出。现代学子的人文情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同样落得精神分裂。政治性和情怀性的矛盾不可调和且愈发严重,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统治的虚假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倡导个人奋斗和公平正义,但这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虚假性。学子与资本的绝缘注定了其只能独善其身、自怨自艾。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知识青年和其他群众一道成为国家的所有者和建设者。我国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治统治的封闭性自此彻底打破,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统治的根基,效忠政府与服务人民完成了有机融合,入仕做官和为民服务实现了高度统一。学子群体作为人民中的特殊一员居于当家作主的重要地位,对统治集团的人身依附彻底消解,其人民情怀与国家的政治统治实现了无缝链接。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性被党中央郑重提出和反复要求,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使命要求,已经成为全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目标。综上可见,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实现人民情怀性与统治政治性的有机统一。坚持政治性、兼顾情怀性是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价值目标和理论逻辑。

3.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逻辑

建国后,党和人民面临一个崭新课题,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青年理事会代表团时曾谈到:“对青年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4]。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急需汇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磅礴威力,作为最富创造能力和创新活力的知识群体,大学生理应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担当急先锋的重要角色和歷史重任,他们的理想抱负必须与复兴同方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大学生理想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制高点。“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不利于理想信念教育”,[5]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阅历较浅,极易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思想蛊惑,进而思想混沌、丢弃立场,个别大学生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普存的实例,只讲物质、不谈政治和只顾索取、不讲奉献是其典型心理和座右铭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6]知识群体丧失理想和信念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都是灭顶之灾,民族复兴将会后继无人,千秋伟业也会功败垂成。无论是从内忧、外患两个实践视角,还是从当下、未来两个时空维度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这是当下的实践逻辑,也是未来的实践逻辑。

二、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困境

“理想在人生中的地位意义,使理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7]教育的政治性、知识的真理性和育人的情怀性是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原则遵循和实践路向。伴随民族复兴号角的吹响,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陡然凸显,其理想教育的实践困境也相对凸显出来。

1.教育的政治性有待夯实

理想教育要围绕和服务于思政教育,这不只是个理念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想教育的政治使命不强。大学生理想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政治任务,也是思政教师的重要使命,有些思政教师忽略了理想的育人功能,以致在教学上粗心马虎、操作失范,把理想教育异化为知识讲授。有些思政教师不能坚守职业使命,滋生了职业倦怠,以致在教学上拈轻怕重、避重就轻,把理想教育压缩、删减甚至跳过。有些思政教师不能践行职业使命,承接了超量的科研任务,以致在教学上心气不足、精力有限,把理想教育简化为梦想说教。二是理想教育的政治站位不高。大学生理想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教师的教学职责。有些思政教师没能站在培养接班人的国家高度去认识理想教育,简单地把理想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把人生理想简化为人生逆袭。有些思政教师不能从促就全面发展的综合维度去实施理想教育,而把理想教育等同于物质追求,把人生理想异化为物质理想。有些思政老师不能从人生幸福的宏观视野去看待理想教育,错误地把理想教育附属于职业教育,把人生理想实用化为职业理想。三是理想教育的政治自觉不够。理想教育是思政教材的重要章節,也是思政教师的重点工作。有些思政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投入不足,不能全面悟透教材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以致在教学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迷失了统编教材的政治宣传。有些思政教师在教法创新上思考不够,不能大胆创新教学的艺术性和技巧性,以致在课堂上述而不作、照本宣科,弱化了理论育人的政治功能。有些思政教师在教学互动上消极被动,不能着力促就教育的互动性和融通性,以致在授课中自顾自说,削减了理论教育的政治实效。

2.知识的真理性急需强化

真理性是理想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则。理想教育要讲清和讲透知识逻辑,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理想教育都普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理想教育的核心理论讲不透。有些思政教师讲不清理想与空想的逻辑关系,导致学生指雁为羹、画里真真。有些思政教师讲不清理想与现实的实践联系,造成学生空腹高心、眼高手低。有些思政教师讲不清理想与奋斗的关系,狭隘地例举财富者的机遇和成就来启迪学生,导致学生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二是理想教育的关键节点讲不好。“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8]有些思政教师对学界研究知晓不多,讲不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撕裂了远大理想与个人使命之间的理论联系。有些思政教师对实践前沿知之甚少,讲不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切割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现实联系。有些思政教师讲不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逻辑,割裂了民族理想和个人奋斗之间的实践联系。三是理想教育的学生关切讲不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9]有些思政老师见闻狭窄,对热点新闻不了解、不熟悉,难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观点纠错,以致学生人云亦云、思想盲从。有些思政教师平对焦点新闻看不深、看不透,不能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思想纠偏,导致学生浑噩懵懂、思想散乱。有些思政老师对时政新闻思维偏、观点激,难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理想匡扶。

3.育人的情怀性亟待提升

情怀性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属性,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当下,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对此都劳力劳心却收效甚微,存在的问题:一是理想的人民性讲得少。理想给人民以方向,人民给理想以价值。有些思政教师不能从民族的高度、人民的立场去揉和中国梦与个人梦,讲不清楚“为谁奋斗”的问题。有些思政教师不能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期盼去融合伟大事业和个人利益,讲不明白“为啥奋斗”的问题。有些思政教师偏重于主体能动,不能从时代的条件、群众的支持去融通逐梦与圆梦,将不透彻“怎么奋斗”的问题。二是理想的唯美性讲得少。理想给梦以实,梦给理想以美。有些思政教师把国家梦想讲得过于现实,用情景描述替代轮廓勾勒,用物质富足代替国家强盛,用富裕梦代替了富强梦,以致异化了国家梦想。有些思政教师把民族梦想讲得过于简单,用伟大成就替代长期奋斗,用富足生活代替了美好生活,用富强梦借代了复兴梦,以致简化了民族梦想。有些思政教师把个人梦想讲得过于功利,用财富自由替代个人奋斗,用享乐生活代替幸福生活,用富贵梦代替个人梦,以致扭曲了个人梦想。三是理想的情感性讲得少。目标给理想以靶向,理想给目标以情感。有些思政教师谈理想时只讲目标导向、不谈进程修为,只论目标达成、不论境界提升,以致于讲不清理想实现的过程性和前提性。有些思政教师论理想时只讲物质利益、不谈个人情怀,以致于讲不清理想实现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些思政教师讲理想时只讲利益回报、不谈个人付出,只论收获多寡、不论奉献多少,以致于讲不清理想实现的社会性和条件性。

三、 大学生理想教育的路径重构

1.强化教育自觉,夯实教育政治性

教人向善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以育养政治理想为核心内容,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使命。一是夯实理想教育的政治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10]高校要把育人与成才放在同等甚至优先的地位去认知和理解,不忘政治育人的初心,积极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创设条件、提供保障,在人员配备、经费供给和制度保障上给予优先保障。思政教师要从政治教育的高度去认知和筹划理想教育,不断提高政治认识,站在立德树人的政治高度去实施和创新大学生理想教育,常怀为国育才的使命意识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积极改革和创新理想教育的意蕴和范式,不断提升育人实效。二是大力提升理想教育的政治站位。高校要站在为伟大事业培养政治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去认知和实施大学生理想教育,准确地把政治理想教育同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教育区分开来,用政治理想教育来统领其它理想教育。思政教师要自觉提升政治站位,牢牢抓紧政治理想教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政治理想引领,促就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教育等与政治理想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三是全力育养理想教育的政治自觉。政治执行力是政治自觉的重要体现。高校既要有重视理想教育的认知和觉醒,更要有创新理想教育的行动和举措。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理想教育科学而高效的校本模式和通用范式,通过过程监管和科学考核来确保教学质量、提升教育实效。思政教师要以强化、提升理想教育实效性的自觉行动来彰显和践行教师的政治自觉。要自觉加大备课力度,吃透教材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主动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加强科研自觉,固牢知识真理性

教人求真是理想教育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在传知识、授真理的基础上讲政治、抓宣传,这是原则问题,更是方法问题。一是强化理论思考,讲透核心理论。高校要大力营造读书的氛围,积极给教师读书和钻研提供空暇时间和环境,督促教师强加理论学习和学术思考。思政教师要严于自律、勤于思考。课堂讲授要廓清理想和空想的异同,讲清楚理想的可实现性;厘清理想与现实的逻辑,讲清楚理想的现实性和引领性;讲透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讲清楚理想的实践性。思政教师要在培育学生的平常心、上进心和乐观心态上巧花心思、下狠功夫,确保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加大钻研力度,讲好关键节点。高校要制定和执行高标准的科研奖励制度,营造人人爱科研、人人善科研的良好氛围。思政教师要常于钻研、勤于写作。课堂讲授要梳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讲清楚其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解决“怎么看”的问题。要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讲清楚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要剖析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必然,讲清楚其实踐逻辑和未来逻辑,解决“怎么想”的问题。三是洞察社会实际,讲清学生关切。高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制度、人员、经费和奖励上大力保障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思政教师也要强化学习、勤于实践。课堂讲授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要查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关切,进行思维引导和观点纠错,解决思想盲从的问题。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要解析社会的时政新闻和热点话题,进行释疑解惑和思想纠偏,解决思维散乱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要剖析学生的日常言行和学习习惯,进行正面引导和理想匡扶,解决理想迷失的问题。

3.培育教学自觉,提升育人情怀性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其家国情怀,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的目标。一是保持头脑清醒,站稳人民立场。高校要强化教师的“四个意识”和人民立场,通过政治教育、师德教育来促就教师保持头脑清醒、站稳人民立场,进而确保大学生理想教育的人民性。思政教师也要培育教学自觉,不断反思教学过程,着力提升理想教育的人民属性。课堂讲授要虚实结合,在育养个体理想的基础上强化国家梦想,讲清楚“为谁奋斗”的问题。要强化使命教育,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凸显人民利益,讲清楚“为啥奋斗”的问题。要强调理性分析,在倡导主观努力的前提下讲透客观条件,讲清楚“怎么奋斗”的问题。二是发挥主观能动,凸显理想魅力。真善美是理想的魅力之源。高校要积极开设美育课程,提升师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要创设条件促就美学教育与理想教育的融通与共进。思政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强化理想魅力,讲清理想的真善美。要描绘但不异化民族梦想,严禁把民族复兴异化为军力强盛。要绘就但不细述个人梦想,以防把幸福生活简化为财富自由,迷失了个人梦的美。三是创新教学范式,突出真情实感。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鼓励和督促教师通过创新理想教育教学范式来提升实际效果。思政教师也要大胆创新、锐意教改,着力通过教改来丰富学生情感,实现教育目的。课堂讲授要讲清楚理想的过程性和前提性,讲清信念坚定与意志坚强的重要,克服思想急躁问题。要讲清楚理想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讲清创造价值和分享财富的关系,克服思想功利问题。要讲清楚理想的社会性和条件性,讲清个体奉献和社会回报的逻辑关系,克服思想狭隘问题。

参考文献:

[1]曾建平,肖先彬.井冈山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6):21-2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23, 186-187, 227-228.

[3]李友胜.对青年进行教育,引导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N].广安日报,2019-03-05.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2-27.

[5]刘光峰.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隐忧、成因与对策 [J].毛泽东研究,2018(6):50-56.

[6]刘萍.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50-153.

[7]王柏棣,王英杰.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性维度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73-177.

[8]商雷,张蓓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研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75-78.

[9]张亚兰.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路径 [J].人民论坛,2019(7)(中):112-113.

[10]陈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式危机及转向 [J].新疆社科论坛,2018(4):88-93.

作者:朱中原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审美教育是通识教育内容之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路径也应该随之变化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路径。本文认为大学生审美教育一定要考虑多元文化的影响,并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审美教育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实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生 审美教育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作品灌输,轻审美思考

在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较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对审美教学活动多元化的要求更多,仅仅以鉴赏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使大学生缺少参与感,更重要的是鉴赏的内容不能按传统审美教育专题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该适当贴近多元文化的要求开展活动。

2.审美缺少时代性

多元文化时代对于大学生最明显的影响是更为丰富的文化冲击力。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美丑并存,东西方文化各具特征,生活中大众文化、宗教文化、精英文化等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如果美育课堂中仅仅讲解美学概念,教师对于多元的文化活动关注不够,对审美教育的时代特征把握不够,则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就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因此,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审美教育模式的实施在现阶段显得更为迫切。

3.忽略了与其他专业的关联性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往往是通过美学的教育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教师一贯的教学模式是让大学生将艺术体验,拓展到美与生活、美与人生、美与世界等各个层面,但往往忽略引导大学生关注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忽略了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学科背景。如能进行更深刻和更广泛的审美思考,提升人生境界,就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激发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路径

1.丰富审美教育形式和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大多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这种课堂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老师会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藝术价值进行分析。非常遗憾的是这种课堂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也不深。究其原因是审美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无关,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话题也关联不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需要调整,具体的调整方式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美课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新媒体时代,学生暴露在纷繁的信息之中,审美教育工作非常好开展。很多审美教育题材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第二,审美教育的方式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传统的老师用PPT进行讲座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大学生了,因为当下大学生是在主体性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适应了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老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在交回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资源、自己制作PPT,然后學生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资源分享。这样就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和心态,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老师要对学生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价和指导。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表达完自己的看法之后,更好的接受老师的专业审美意见。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审美教育的路径要多管齐下,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微课教学。这样就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审美教育课,让审美教育资源触手可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受。老师可以将审美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值得推荐的。新媒体时代,学生离不开手机,老师将微课推送到微信朋友圈或者QQ空间,学生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审美教育,这同时也冲淡了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有利于对学生的审美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2.注意审美的时代性

改革开放后期,我国的文化、艺术市场呈现多元文化状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自由地选择审美素材,而传统的审美教育就显得过于死板,没有新意。这样就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审美教育当中。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审美教育切入的视角需要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方式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美教育的内容要广泛,能够与多元文化交融在一起。审美随着时代而改变,就服装而言,十年前流行喇叭筒牛仔裤,五年前流行铅笔裤,去年流行阔腿裤,近两年流行吊腿裤。在不同的年代,人们对美的审视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是主流的,有些是非主流的。老师要对这些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美学理念。法国巴黎人有自己的审美理念,所以不会盲目的追赶潮流,这也是很好的品质。用审美理念对时代中的美学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增强。第二,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要深刻,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有所启迪,从而实现审美的教育功能。将审美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第三,在审美教育中,要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进行延伸,从而让审美教育内容变得多元化。在审美教育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审美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艺术或者音乐艺术,审美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这样平凡的日常生活,会因为审美情操的提升而变得格外美丽。当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审美教育的功能也就实现了。

3.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大学阶段开展通识教育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当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极大提高,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阶段开展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操。由于大学生专业课程较多,对于审美教育来说要将审美教育从单纯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鉴赏中抽离出来,将审美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结合起来,与各种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让学习和工作都变得美好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完善的人。这就需要审美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拥有广博的知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将审美教育和其他专业广泛结合起来。例如,在化学世界里,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本身就是艺术;化学反应中色彩的变化也是一种艺术;化学反应的器皿晶莹剔透、形状各异,这也具有很高的美学鉴赏价值;生物领域中的各种微生物,长得怪模怪样,非常抽象,这也是一种艺术,就如同毕加索的抽象画一般;数学的微积分,在曲线图上画出微分示意图时,简直就是一架扬琴……审美在任何学科当中都有,生活中和学习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寻找美的意识。新媒体时代,在大学生审美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新媒体时代,文化是多元的,学生的思想是开放的,创新意识是萌动的,发挥审美教育的通识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审美教育一定要考虑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要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来开展,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将多元文化融入其中。不同的时代在审美方面会有差异,审美教育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审美教育作为通识教育,需要与其他专业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校审美教育工作者及科研人员要对审美教育的方式进行调整,对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探索出适合新媒体时代的审美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公瑜,李腾飞.把美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

[2]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11)

[3]甘荔桔,刘俏然,刘卓.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8)

作者:杨琦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美育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新媒体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有趣,却也让人们的审美变得复杂、多元。美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拥有能够甄别是非美丑的方法与视角,并促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美学价值观是高职学校美育教育目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职学生美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资源,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支持力与推动力。高职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认识到在新媒体时代里,交互性与虚拟化群体的客观存在,具有海量化信息承载能力的平台承载的信息是碎片化的,社会个体的个性通过新媒体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资源的流动性极强,如果不及时收集、汇总,就会被迅速淹没于信息海洋之中。

关键词:审美素养;高职学生;路径

伴随着信息网络、数字技术、云存储等各类新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进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里,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地区、跨文化、跨年龄的交流。

教育主题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教育主题是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所围绕的核心,确定的主旋律,它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导向、要义、重点。审美教育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教育主题多种多样。审美教育主题既要以高职学生美育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更要体现新媒体时代学生对主题创新性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调查,掌握高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新媒体时代里,教育主题创新同样可以采用以往的教育活动依附于重大事件、时机或者节日的策略,但是要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大胆地进行创新。保证教育主题虽然主题内涵基于传统,但是主题创设却富有新意,能够与广大学生进行交互,为学生提供发展与自我展示的空间。

教育实施环环相扣,注重实效

教育实施主要由策划、筹备、执行与反馈四个环节组成。高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教育应该有计划、有方案、有方法地开展,而不应该处于随机、随意、随便的状态。新媒体时代,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互动及时高效、覆盖范围广泛,有趣的教育内容可以被链式激发,教学效果可能会呈现螺旋升华的效果。一般而言,审美教育策划主要是确定教育主题、目的、要求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本项工作既可以由负责审美教育的教师来实现,也可以由美育社团来负责。审美教育策划基本上就确定了整个教育活动的基调。筹备是指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主要有场地准备、工具与材料准备等,可能还会有媒体资源准备、交通准备等。筹备工作是否全面可靠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成败。执行是指教育活动的正式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或者社团的组织下,围绕特定的主题,按预先制定的方案来参与特定的活动,身心接受美育教育的过程。执行环节是教育实施的主体,亦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与组织者除了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有效性、安全性,更要考虑活动的执行方案是否完美,是否能够促进美育目标的实现。反馈环节是指教师对美育活动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收集学生对此次活动的评价,对学生审美素养进行评测,了解美育活动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在新媒体时代里,反馈的渠道是多元化、可视化、数据化的。教师利用抖音、快手等发布的活动剪辑,是否得到大家的关注,并收获了多少“小红心”,直观反映出此次活动的效果。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要体现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教育策划宣传环节要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教育筹备也可以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搜集素材,或者借鉴他们的创意,教育执行则可以使用新媒体进行记录、美化,反馈也可以借助于新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直观的数据。

教育时空无限拓展,注重导向

教育时空是指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高职教师开展美育教育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时空的价值与规律,要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熟知、喜爱,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的新媒体技术,促进时序优化,空间优配,使美育教育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提升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使美育活动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活动的开展、效用能够被无限地延伸、拓展到更大的时空之中,并且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新媒体时代,虽然美育教育的时空得到了无限的拓展,但是教育的导向性却不应该被忽视。美育教育要始终围绕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美育价值观这一核心,体现美育教育的特色与宗旨,彰显美育教育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发挥新媒体交互性强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为人们带来了诸多具有强交互性的APP。目前,最为流行并且广受高职学生欢迎的有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其中,抖音、快手类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每人一账号的新媒体。他们每日浏览平台上自己关注账号的更新,浏览平台上受关注度较高的视频或账号发布的视频等。大多数高职学生都会就自己感兴趣、有想法的话题发表评论,或者参与账号开展的平台活动等。在新媒体平台上,不仅关注与被关注的人之间可以实时互动,关注人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大家就关注与喜爱的话题,或者交换意见,发表看法,或者提出疑问,解答疑惑。

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优势决定了它能够及时地了解受众群体的看法。高职美育教育可以创建新媒体賬号,定时更新账号视频,吸引高职学生的关注,激发关注学生的评论欲望。事实上,这对于高职美育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虽然学生的交互欲望是比较强烈的,但是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用户数量庞大,顶流博主同样数量众多。高职院校通过新媒体来实施美育教育,必须要保证视频内容的有趣性、感染性与吸引性,使一条视频信息借助于网络实现链性传播裂变,让更多的学生转发、评论,才能赢得较高的热点,才能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新媒体强大的交互性功能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美育教育能够及时收获学生反馈信息的目标。

体现新媒体包容性强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美育教育的资源是丰富且庞大的,美育的思想也是多元交织,美育教育的内容也是五光十色、鱼龙混杂的。高职学校的师生同处新媒体时代之中,同受新媒体信息数据的感染与影响,就同样会对新媒体的开放、自由、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高职学校美育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但是,美育教育教师却不应该局限地、死板地要求学校美育教育新媒体账号上发布的内容又红又专、循规蹈矩,而是应该充分体现新媒体包容性的特点,从高职学生身心特点与美育实际需求的视角出发,保证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新鲜感、潮流感,保证教育呈现方式的创新、新意与特色,才能使新媒体账号不成为被学生所弃、教师所肋、社会所遗忘的账号。

高职学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在艺术美育中增加美妆教育版块,满足爱美女生的需求;在自然美育版块中转发知名博主李子柒、潇洒仟哥等发布的极富自然美学价值的视频,鼓励学生多关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并且能够展示中华大地自然美景的博主,并参与评论、互动;在社会美育版块中则要及时、主动转播社会上充满正能量、感人,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视频,要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到社会美育同样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德育教育、劳育教育等交织交融,展现出来的光芒是夺目璀璨的。

融合新媒体与美育教育规律

新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美育教育亦处于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下。高职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以美育教育为载体、为平台,高职学校既要综合考量新时代美育教育的新特点,又要创新运用新时代的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美育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处一个历史境遇,更重要的是二者都与学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职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拥有新媒体的账号,他们喜欢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资讯,喜欢利用新媒体开阔视野、放松心情。高职美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必须要从学生的视角来探求美育的方法与途径。

新时代下,新媒体具有强交互动、虚拟性、创新性等特征,好的媒体信息会在数以千万用户的助推下,被传播到更大的覆盖人群之中。美育教育要充分把握新媒体的这一规律,要在美育教育中充分体现令人神往与羡慕的美学艺术。高质量、专业、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的美学,才能获得学生的青睐与喜爱,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裂变,其影响力才会拓展到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中去。教师在开展美育的过程中,要紧跟新媒体平台上关键词、热度视频的变化,灵活跟进,形成具有发展性、拓展性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变得饱满而丰富,立体而富有实效。

建立新媒体审美教育长效机制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成为青年学生交流沟通、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当前,高职教师将新媒体引入到美育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适应时代发展,立足于学生需求而做出的创新决策。将来,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可能会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工具与平台,亦可能与社会美育教育工作合为一体,其美育效能可能会被拓展到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应该建立新媒体审美教育长效机制,既要保证已经创建的美育账号及时更新,关注学生的意见与评论,也要跟随新媒体的发展脚步,不断地进行调整与升级,始终保证美育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使二者碰撞出强大的教育智慧火花。

创新新媒体时代美育传播方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终端,建立多元化新媒体表现形式,在利用传统课堂讲授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利用网络传播建构立体化的美育传播途径,注重新媒体效应,利用微信、微博、播客等媒体终端表现美、传播美。建立传统文化及艺术人文精品资源共享平台,用音乐培养会听的耳朵,用绘画培养会看的眼睛,以大师影响生活、用经典惠泽审美。让艺术精品通过新媒体形式感染观众,提升欣赏者的审美素养,适应新媒体时代审美终端变化的新趋势。

高职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新媒体时代的呼唤,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应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创新和拓宽大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路径,必须坚持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既面临着资源多、渠道多、创意多的机遇,也同时面临着学生审美价值观多元、思想复杂、对教育活动要求高的挑战。美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只有充分与新媒体技术、平台、资源相融合,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良睿.浅谈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困境——以高职影视多媒体专业为例[J].环球首映,2019(05):242.

[2]段然.新媒体语境下理工类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5(06):262.

[3]张斯民.浅谈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8):85-86.

[4]李政林.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7(10):39-44.

[5]张方瑾,田明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策略与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9):147-149.

[6]陈旭.多元媒介形态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1):21-22.

[7]陈博,史丹丹.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审美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3):82-83.

[8]孙禄,王秀敏.论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内涵及提升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9):101-102.

[9]余佳,喻秋兰.大学生审美素养形成与累积的理论透視——基于艺术教育维度[J].艺海,2016(01):128-130.

作者简介:

侯姝羽(1993—),女,汉,山东菏泽人,本科,山东菏泽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素质教育。

作者:侯姝羽

上一篇:财务比率模型预测能力研讨论文下一篇:维护会计法规正视会计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