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论文

2022-04-22

[摘要]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教育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其衔接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实施来体现。中高职衔接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必须经历严谨的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几个核心问题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论文 篇1: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设计研究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方案设计过程和方案实施结果三个层面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内涵,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六大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为优化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提升高职内涵建设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有效性

课 题: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C2012006。

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存在注重就业与职业性而产生的人才培养“一元化”思维和价值取向、力图设计出能覆盖就业岗位群和岗位群所指向的全部岗位能力的大而全的人才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对应一种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与线性的课程序列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因缺乏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也有可能来自无法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导致的设计思路偏离等诸多原因。

人才培养方案协调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直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要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水平,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就必须有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一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和核心文件。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内涵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指向的有效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三个层面。

1.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与出发点。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层次,其本质依然是人的教育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除了凸显高职这一教育类型上的人才培养特性外,还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的本质目标,即“不管社会对教育提出何种要求,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始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个体人格的完善。”

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方案设计过程的有效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设计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参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與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方案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实施的结果能反映出方案的有效性。一是得到直接受益人——学生的认可,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符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生涯发展要求,具有就业自信心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为社会提供一线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于区域经济,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并形成专业品牌效应;三是方案整体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且能因地制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策略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含了专业名称与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毕业条件、教学进程安排、核心课程介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继续学习建议等十项内容。这十项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逻辑上是相互呼应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从就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来优化设计。

1.分析就业岗位及岗位需求,精准定位专业

专业定位就是解决为怎样的岗位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明确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岗位的调整与分化,相关岗位层出不穷,导致人会在未来遇到多次的岗位变换。可见,高职专业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适应性。充分注重适应性,才能使高职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考虑针对性才能办出高职特色。

高职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有就业行业、单个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岗位群。在方案的设计中,如果依据某个行业或者依据单一具体岗位作为就业岗位,都会造成专业定性过泛和过窄的问题。将专业和就业岗位群对接起来,把就业岗位群划分为核心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升迁岗位,围绕核心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要求,才能精准定位专业。

2.基于人才培养层次和就业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学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标准,指明了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专业定位一致,而不能随意以个体就业的可能性代替专业整体的培养方向。应依据专业定位与就业岗位的分析,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强调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层次上来看,中职学生要求做到“知道怎么做,会做”;高职学生要求做到“知道怎么做,会做,而且知道怎样做得更好”;普通本科学生则要求“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鉴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不同,高职教育要避免两种偏差:一是寄生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技能的人;一是放低到中职教育,过分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简单适应的技术性人。

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同时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在对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就业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关于培养规格,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質”的表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分割起来,在逻辑上容易引导设计者走回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定位上,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脱节。高职人才培养要突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以及处理社会关系和与他人相处等社会能力的获得。因此,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一致,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一致,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三个维度去呼应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恰当。

4.注重“三个结合”,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对于“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只重专业课程、消灭理论课程和只建课堂课程等偏颇的观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终身教育与阶段教育的三大整合。那么,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也必须通过“三个结合”来予以回应。

(1)通专结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公民,即在专业教育外营造与积淀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在职业观念、人生态度、职业选择、思维能力、国家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成为不仅能做事、会做人,还要会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和正义,具有足够常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高职虽然以就业为导向,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只能培养面向技术技能的“单向度”的人。围绕职业能力的获得,通过搭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 两大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因此,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能解决高职教育单向地学习如何适应当下就业和生存,而不具备个体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问题。

(2)理实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主线,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强调实践并不是以此消灭理论课程,或倡导理论课程无用论。理论课程在抽象与概括的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论和思维的训练。因此,高职教育应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学习上的“有用”与“无用”;在“实用”和“够用”的思路下,整合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无论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还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等结合与融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课堂与二课堂结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一般以进课堂教学的课程为主。但是,45分钟的课堂在育人内容的承载上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家庭、社会,特别是课堂外的学校生活都在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着更普遍、持久的影响。这类隐性课程,又被称为二课堂,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读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二课堂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通常被忽视的一种课程类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课堂与二课堂结合,正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各自优势在高职育人上的互补,也是高职课程类型立体、丰富的展现。

5.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传承性,而工作过程体系下的课程则注重“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推行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从行动领域出发,分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其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的汇总和集合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职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建好专业核心课程,还需重构行动学习导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强调做中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创建学习情境或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学习的过程,项目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评价的依托。

6.依据工学结合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系统设计。目标指向应涵盖主要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模拟或仿真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融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单项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实训周或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四个基本环节基础上,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体现了学生实践能力递增的过程,实现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与真实、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与实施的保障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设计原则,通过回答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关键问题来优化方案设计,其有效性还需要以下保障因素。

第一,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前提是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态势的了解、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现有人才培养情况的深刻认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前,应组织专业团队展开调研,获取来自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或在校生等多方位的信息,为有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开设较为成熟的专业,可以在上一年度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局部的调研;新增专业或面临招生、就业等困境的预警专业,宜展开较为全面的调研。

第二,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高职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能够在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上均取得平衡,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设计的“完美”的方案,如果没有教师予以承担或是承担能力有限,则仍只是空中楼阁。

第三,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包括教材、教案、课件、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慕课、微课、在线课程、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其他实践性教学场所等等。教学资源配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方案的可行性和设计的有效性。

第四,人才培養方案的规范管理。规范管理体现在方案设计的全流程,包括:规范方案文本编制要求;规范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管理要点;规范方案的执行与运行;方案设计与运行的评价标准。

第五,建立基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的稳定性,也要在充分的调研分析下,适时对方案予以修订。在保证核心课程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避免方案在执行中的一成不变和随意变动两个极端。

第六,建立校内专业教师团队、校外行业企业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机制,多方联动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设计。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进行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在高职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实训场所的限制或是双师教师队伍力量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高职教育来说,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品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谭玉菡

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论文 篇2: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摘要]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教育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分支。其衔接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实施来体现。中高职衔接教育有其特殊性,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必须经历严谨的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几个核心问题上。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5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插进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4]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作者:杨晓楼

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论文 篇3:

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5]杨昌鹏.试论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J].高教论坛,2005(4).

[6]李兰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性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杨新宇 张秦伟 吕玉梅 韩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