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论文

2022-04-21

【摘要】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怎样的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对“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寻高等院校建设新型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富有特色的且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论文 篇1:

产学研合作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合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基于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1,2]。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方式、设计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进行实践。

一、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教授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这就是著名的硅谷人才培养模式,特曼也被称为硅谷之父。该模式很快就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该模式迅速发展后,也反哺在学校的教学及科研发展中。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在西方已发展了近百年,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学院[3]。包豪斯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教学与企业的合作。师徒制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结束后,进入企业的车间学习各种技能,并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生产活动。沿革至今,德国的设计教育仍注重“产学研三位一体”,学生须通过设计实践将设计转化为产品。英国的工业设计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其设计教育推崇建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渠道,为校企双方的人才需求提供支持。美国的设计教育注重实用,其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主张学生到企业单位实习并学习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二是要求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并学习相应的知识。可见,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也先后采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主要有4种产学研合作模式。(1)产业定向需求模式,是由高校牵头组织团队做定向设计服务,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国内船舶生产企业的合作。(2)创客空间模式,是由高校教师与学生组织创客基地,并承担相关产业的运营管理,以增进学生的研发能力,实现自主研发。例如,2016年湖南大学创建了湖南大学众创空间。(3)校企联合模式,是国内众多高校采取的模式,但效果各不相同,校企双方在认知上的差异以及组织形式松散是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4)政府扶持模式,是由政府颁布相关政策和投创专项基金,建立设计园和产业园,其中,部分项目取得了可转化及可实用的研究成果。但是政府扶持模式也存在人才培养环节脱节的情况。可见,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虽然多种多样,但仍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培养教学模式较单一等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二、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一)基于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分析产品开发流程各环节的特点,并研究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以探讨基于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如下。

1.制定产品策略。企业的精力多放在满足现有产品的市场需求的有序的研发工作上,而学校学生的思维灵活、不受设计思维定式的限制,但是不了解市场产品开发策略。因此产学研合作应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及前瞻性,联合进行项目申请及产品规划。为加快设计创新和挖掘用户潜在需求,需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及学生的设计优势,制定合理的产品规划和产品策略,然后依据规划和策略进行产品预研设计,并保持产品的延续性及识别性,保证企业甚至行业产品的未来发展。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产品决策能力。

2.规划产品开发过程。产品策略确定后,需结合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规划产品开发过程。应使产学研合作各方明确产品设计任务状态,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密切合作完成开发设计任务。设计环节中要加强数字化设计、仿真设计、样机试制和售后服务等重要环节,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并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力争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产品开发过程不仅包括从产品功能提升到满足消费者使用的产品设计过程,还包括后期的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系统的设计。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产品设计问题的能力。

3.企业文化与创新设计思维。创新设计思维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生存和不断壮大的重要基础。而创新是人类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思想,因此,将创新设计思维植入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中,可以提高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的能力。运用创新设计思维进行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的形象梳理、文化建设策划和企业文化宣传,更有利于达成企业的长期发展愿景。该环节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的深入理解,并着重于学生创新设计思维的培养。

(二)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融合是工业设计的学科特点。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及实践中,學生也能学习到多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其成为综合型设计人才。

1.“产”与“学”的结合。在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学科设置进行优化、重组,确保工业设计专业顺利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我校师生为船厂提供船舶舾装设计方案时,不仅需要美学、人机等相关知识,更需要机械、电器、电子设备的安装知识。因此,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开设船舶舾装的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该知识,并满足船企的需要。

2.產学研合作。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共同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成果为三方带来收益。科研成果被企业所用,转化为产品,使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科研成果还可以保证企业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保证产品的创新性,并使产品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对学校而言,可以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进行实际产品设计的能力。

此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产品设计突破固有的模式。这样既能体现出产品的艺术性,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三、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

1.基于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我校工业设计系与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2018—2019智能家居家电创新年度合作项目》是目前在研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是典型的基于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在项目初期,我校教师与学生代表与海高产品开发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明确了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每个项目阶段应该完成的设计任务。项目各阶段的任务是依据产品开发流程制定出来的。该项目力争整合学校、企业及校企双方的科研机构的资源,并进行密切合作。该项目要求学校向海高提交每个阶段完成的设计任务,由海高进行审核及布置下阶段的任务。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技术支持,部分由海高提供,部分来自学校的科研支持。截止到现在,学生和企业均从该项目中受益。

2.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我校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学科和工业设计学科师生合作参与了深圳前海瑞智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其合作研制产品——血样智能管理系统,现已做出样机,拟批量生产。该项目需整合机电、控制、材料、智能制造、工业设计、人机交互、医学检验及诊断、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学校师生、企业员工、科研机构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该项目的实施使产学研合作三方人员的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余隋怀,胡宇坤,初建杰,等.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7,(24):6-9.

[2]卢纯福,朱意灏.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装饰,2012,(10):97-98.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12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XU Yu-qing,WANG Ming-ming,ZHU Shi-fan,SHANG Zhe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industrial design;talent training mode

作者:许彧青 王明明 朱世范 商振

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论文 篇2:

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寻

【摘要】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怎样的工业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通过对“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寻高等院校建设新型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富有特色的且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业设计 基于工程背景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它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教育内容是产品设计[1]。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质的能力以外,实现以“基于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扬长学生聚集型思维优势,拓展提高学生发散型思维,强化学生工程制造的背景与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背景

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常州工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之路,强调学生与生产实际间的零距离培养方式,应运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工业设计应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企业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构建产品内外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3]现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法,缺乏对企业实际制造加工情况的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新进工业设计学生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需要毕业生有独立完成产品从外观设计到和生产制造的经历,这给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很好的反馈信息。

(2)从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由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两种办学实体。在培养的方式上,艺术院校往往过分扩大设计的份量,强调概念设计的成分;工科院校则较多地采用在培养方案中增添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法。这两类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难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办好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3)常州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针对设计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及实战性强等特点,强调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过渡,并以此作为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主要“杀手锏”,这种培养方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外各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模式,重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设计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学、先进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工程制造课程,表面上似乎已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的配置、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间的连接,学生应达到的制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课程群开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制造课程的知识不会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难以达到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以某一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而产品涉及行业众多,产品品种繁杂,教学要完全覆盖所有产品显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某一类产品对象的研究,但在积极探索产品设计的方法论,以指导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上理性不强,课程设计上仿制工科机电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或成为其内容的浓缩品的现象还较多,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培养“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

(4)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的内容把握和课程间的连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快速提高学生“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标准不相适应。

(5)一个学校想集成所有企业的设施和设备显然不现实,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又普遍缺乏开放型、综合型的实验室与设备条件,如果教师仅通过课堂和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来教会学生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很难完成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与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3 建设“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改革与此使命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应用性工业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特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因材施教为方式,来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崭新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坚决贯彻和实施“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点、能力的要求,专业确定了表现技法、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实践四方面主要的知识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四大课程群,形成具有“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创新”、“设计与文化”三项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体系[5],尤其要在课程内容的把握和课程间的衔接上要做细做实,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2)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一定数量的企业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丰富原有教师“基于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构建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的教师团队,并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磨合,在实践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制造课程的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有些工程背景内容的教学,采用直接在企业的车间现场完成,教学中要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3.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要有新的举措

1)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基础和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CAD/CAE/CAM技术、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获得综合训练。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组织、制造加工工艺和手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出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工程制造课程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识体系,以课程设计的串接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寻求以小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主线,发挥这一类产品涉及的机电知识面较宽泛、学生易于直观地接受、产品的制造企业较多且易于外出实习等优势,将课程设计有机地串接并构建出“基于工程背景”类的课程设计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涵,一方面使学生能实现专业课“明白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在产学研环境下的零距离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小机电产品原型设计与制造为对象,触类旁通地帮助学生进行领悟、消化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

4)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教师的横向设计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在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并兼顾产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能力。

3.3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不断调整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重视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构建以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产学研体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没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保证设计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完整从事设计与制造的经历,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有效的课程群体系和执行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

4)加大开放式综合型实验室建设进程,使学生课余时间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全面地体会企业“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实工作环境,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的经历。

4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业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系统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的需要,它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应有实践能力;不仅应有设计创新能力,更重要应有付诸实施的能力;不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实用而可操作性强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养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务实。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业设计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 .2004.

[2]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Z2):86-88.

[3] 宁绍强,穆荣兵.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探讨[J].包装工程.2004(6):126-129.

[4] 吴琼,高瞩.工业设计”设计+制造”艺术教育模式探讨[J] .2005年江苏省大学生艺术与设计论文大赛三等奖.

[5] 高瞩.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5):71-74.

作者:薛 锋

人才培养模式工业设计论文 篇3:

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摘 要:工业设计人才的跨专业多学科培养将是许多院校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的意义出发,提出其改革的主要目标,并初步提出了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国内外的工业设计教育中早有范例。意大利、德国、日本、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许多高校早已在探讨或实行类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部分工业设计专业较强的本科院校也在积极发展和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大学近年来一直探索面向国际化的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主张研究型、学科交叉的整合教学形式;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成了工业设计创新中心,集合了设计学、心理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和计算机学等各个方面的师生,进行整合创新及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等广东院校基于最前沿的设计人才需求分析,也在进行设计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模式研究;还有其他部分设计院校,利用所在院校在电子、农业机械、汽车、节能技术、物联网和航运等学科上的优势,探工业设计的整合教学。

因此,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人才的跨专业多学科培养将是许多院校的必然选择。首先这是由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并行协作的设计工作流程决定了设计师必须精通某一方面的设计技能,同时也要对产品设计的其他环节有所把控,这对工业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产品的整个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环节来看,大部分院校专业隶属于纵向产业链中的一环,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这就为工业设计与其他专业的交叉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时,限于办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单一的专业很难配备完整的师资和设备,院系之间的协同交叉,可以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互惠互利,提高整体的办学效率。

1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有利于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整合

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诞生需要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和多行业的通力合作。以手机为例,在产品的造型及界面设计完成后,还必须经过结构设计、材料设计、成型加工、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等环节,涉及到机械、模具、材料、电子、计算机等学科,需要用到机械车床、CNC数控、喷涂和电子测试等设备。

上述所需的教学资源往往分散在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中,工业设计专业无法单独配备所需的设备和师资。研究进行跨专业多学科交叉式的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整合所需其他专业的师资和设备,发挥各个专业在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及产品设计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作用,节省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1.2 有利于培养符合从业规格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工业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需要深层次的整合性集成式服务,而不是单一的造型设计服务。以设计调研为起点,涉及到视觉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内部技术和成型工艺,以及后续的产品产权、产品品牌形象和产品包装及展示等一系列从平面到立体的集成设计,工业设计师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与其他行业的人并行协作设计,以保证工作的高效和可靠,设计师不仅要精通设计学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的行业知识,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跨专业协同教学,利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成作业的精深度以及设计作品的专业化,培养符合从业规格的高技能复合型设计人才;同时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交流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其团队合作的能力。

1.3 有利于打造专业特色,形成差异化办学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与技术的关系上,一方面,工业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其所掌握的消费需求信息也可以促进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技术的成果转化及商品化也离不开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的整个工作流程来看,机电、模具、汽车、电子和计算机等学科隶属于产品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与工业设计联系紧密。

因此,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交叉整合,相互间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些学科可以为工业设计教学提供强大的平台和技术支持,改变工业设计专业偏重于艺术审美训练,忽视了技术知识体系培养的状况;与部分强势学科的深度整合,可以大大提升工业设计的办学内涵,增加办学深度,打造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形成差异化办学。另一方面,工业设计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专业建设提供补充,为其他学科提供技术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课程体系,对其他学科技术成果的应用转换及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2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2.1基于工业设计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定位

院校对工业设计人才核心技能的定位,以及其他所需的各种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分别在整个培养体系的权重,将决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构建、跨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2.2 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渗透和融合

工业设计及其他专业的许多师生对于专业间的关系不甚了解;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也不同,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工业设计与其他专业在这些方面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跨专业合作教学的关键。

2.3专业协同合作教学长效机制的建立

工业设计与其他专业在个别课程及个别项目上的合作交流无法保证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只有建立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才能保证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 跨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措施研究

3.1 打破专业的壁垒,实行跨专业协同创新体系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艺术类学科底下,跨专业整合教学也局限在艺术设计学科底下的各个专业方向,比如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艺设计、服装设计等相互的交叉教学,还没有根据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需求完全打破专业的壁垒。在原有的交叉教学基础上,研究打破专业间壁垒,将院校其他学科尤其是工科的教学资源整合,进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2 在现有办学资源下进行跨专业整合研究

以目前大部分院校办学现状,办学所需的物力、人力和财力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幅提升,要想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提升工业设计的办学质量,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可以节约办学成本,提升办学效率。整合资源,以教学改革带动产学研能力整体提升。

首先,教学内容的跨专业整合研究。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无法教授但又是产品设计链条中必须涉及到的内容,保证学生精通产业链中设计学知识,同时全面了解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知识,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深度。

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跨专业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包括了教学设施、教师及学生资源。工业设计专业一般无法配备所有产品设计、制造及后期运作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及设备;学生也无法解决设计中包括工程技术在内的一些问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体系的其他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到设计中来,同时根据工业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地教学资源调配。

4 结语

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下,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计师必须能够精通某一项设计技能,同时又有相对以往较全的知识体系结构,以便保证工作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工业设计进行跨专业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改革,不仅能短期弥补自身的不足,还能够整合整个学院资源,实现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汤志坚,吴爱菊.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综合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2(15):264.

[2] 陈振益,舒余安.产业转型时期高校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54-55.

本文系基金:

1 2015年度广东省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201508030),研究成果。

2 2014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工程课题(JGXM2014060),研究成果。

作者:蒋海霞 陈惠华

上一篇:港口皮带机系统节能技术论文下一篇:肝脏疾病免疫学诊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