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家具设计论文

2022-04-21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企业双方合作,校内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与中山市家具产业特色,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才培养家具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才培养家具设计论文 篇1:

家具设计人才培养区域化研究

人才的区域化研究要求企业同学校合作,以企业的技术来支持学校办学,再以学校的便利条件为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再教育的途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来促使学校调整培养的方向目标,更为企业提供研究型的学术支持。

家具的地域性表现

家具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喜好与生活习惯。而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的分工又在无意中促成了家具产业的集群。家具形式的区域化正是这两者作用的结果。

自古以来,中国家具产地就有三大流派之说,除了其审美造型的相异性外,在产地和分布区域上也有很大不同。以明清家具为例,当时的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其中又以苏州、扬州和松江等地的家具最为经典,成为明式家具的典型表。广式家具以广州一带为主要产地,发展略晚,但发展迅速,特色鲜明。京式家具则是以清宫宫廷作坊如造办处、御用监在京制造的家具。

因此,要讨论家具专业,不能就一个抽象概念泛泛而谈,而应分析其对应的市场环境,从而得出该专业所要采取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以苏锡常为例,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对外交流频繁,同时,又沿袭传统吴文化。新旧文化的撞击之下,人们的审美需要往往更追求个性化和独立性,这也就对该区域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地域和时代的要求。

家具专业的人才区域化培养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高职高专教育相对于本科、研究生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是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性人才。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研究型的人才,可是为了保持优势更需要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就家具行业而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有5个主要的家具产地,分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东北、西部五大家具产业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产量最大、出口额最高的两个主要产业区,与环渤海、东北产业区一起形成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南向北的分布局面,4个产业区内家具出口生产企业和大型生产企业集中,是供应我国市场和家具出口的主要地区。因此,家具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应顺应个地区的市场要求,以苏锡常地区为例,更应依托本身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将高职高专的实用性培训和市场需求区域特点联系起来。

现阶段家具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校产学合作培养人才虽然普遍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时效性仍有待提高。高校与市场结合,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很多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往往都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基地,然而问题依然存在。最突出的就是资金问题,现在的院校往往已经意识到了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中有意识的接轨产业需求。这在理论传授中固然能够实现,可是一旦论及实践操作就苦难重重。尤其是注重实用性培训的高职高专院校,与产业结合必然要求设备的同步更新。同企业不同的是,院校的设备往往不能及时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因此更新的实效也就存在了问题,仅仅依靠企业的赞助并不能一劳永逸。

二是高校寻求产学合作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缺少政策支持和引导。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就制定了一些列科技计划来规范学术转型,推动产学合作,其中包括《联系计划》、《法拉第计划》等。其关键做法便是项目的申请主体必须同时包含一个科研机构和企业。起源于德国职业培训模式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究其根本与“产学”殊途同归。然而,我国在促进技术转移、保障产学合作方面仍然需要努力。

三是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人才区域化培养的重点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现在家具从业人员分为以下几类,其一是某家具企业的创业者,这类人掌握着当地大部分的家具产业资本,他们的决策和眼光往往也主导着某一地区家具产业的发展方向。第二类是家具的产业工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程度不高,技术要求也低。走在前方的企业领导者和主要从业者都存在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这样,企业的长远规划也会存在不足。同时,对员工的筛选和再教育培养也难以实现。

因此,对家具人才的培养也应分为两类。一是参与到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提高的培养。这不单是对高校和研究机构提出要求,更是对企业领导者提出了自主要求。第二类是对主要从业人员的人才培养,其中又分为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对在校生而言,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生产要求的能力培养是学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中之重。对于已经就业的从业人员的培养则在于其眼光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对于以苏锡常地区而言,明式家具的传统以及人民对传统家具样式的继承和发展,眼光和审美的提高就更为重要。

总结

培养一个合格的家具设计人才需要物质投入和人才辅助,过去的师徒制显然不再适合如今的机械化大生产。用机械加工,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是家具成为日用品的基本前提。在前期的开料、配料、打眼等工序上,用机器加工显然优于手工,因此,在人才培养的技能方面也应及时加以调整,导入机械化操作的培养。而苏锡常地区又存在着其特殊性,由于明式家具的流传,一些特殊隼卯结构以及雕花工艺在该地区依然有所需求,在现代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下,尤其是师生数量比例失衡的现在便显得极难进行精益求精的教导。因此,对人才的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就日益重要。更应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以企业的技术来支持学校办学,再以学校的便利条件为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再教育的途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来促使学校调整培养的方向目标,更为企业提供研究型的学术支持。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张宇佳

人才培养家具设计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摘要: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企业双方合作,校内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与中山市家具产业特色,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

2019年2月,國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第三方面就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至此,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正式得到了政策性落实与保障,它将作为职教发展的行动指南。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在2017年开始现代学徒制实践,在产教融合形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一、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

1.1校企协同制定合作方案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中山市本地家具产业特点,先后与三个家具企业签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共商共建,确定合作方案,明确校企双方在入学招生、分段联合育人、双向综合评价等具体方面的职责分工,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校企双方良好合作的长效机制。

1.2校企协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双方根据家具行业人才需要和学校教育、企业培养的特点,确定以“家具造型设计师、结构工艺设计师、生产管理员、定制产品拆单员、定制产品审单员、订单服务员、质检员、营销策划员”等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在校学习掌握家具产品造型设计能力、家具产品结构设计能力、熟练运用AutoCAD、3DsMax等软件,辅助家具设计与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基础能力;通过在企业学习掌握家具设计、生产、质检、管理、营销等岗位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1.3校企协同构建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根据学生“高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共同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实施“1+l.5+0.5”的分段教学模式,即为“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5年专业技能学徒岗位培养”+“0.5年校企共同综合培养”模式。

其中“1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主要场所是学校,学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的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5年专业技能学徒岗位培养”阶段,教学场所在企业,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由企业安排专门的师傅带领学生在岗学习技术技能;“0.5年校企共同综合培养”阶段,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带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三个阶段校企双方全程参与,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岗位培养标准、课程评价标准、课程实施方案等详细的文件。

1.4校企协同建设师资队伍

校企双方建立健全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师资队伍负责人由校内专业主任与企业经理共同担任。学校专业内部教师负责基础课程的讲授,并指定专门对接教师负责联络企业等专项工作;企业挑选内部优秀的管理、设计、生产、营销等岗位人员担任专门师傅教授技能,从而构建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强化校内师资“双师”素质,明确校内教师每年到企业学习的时间;企业明确现代学徒制专任师傅的工作职责与薪酬待遇,双管齐下形成校企联合师资素质提升机制,保障教学质量。

1.5校企协同开发专门教材

校企双方结合课程特点合作开发专门校本教材,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沟通,让学生对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学习相关的技术技能知识。

1.6校企协同确立评价机制

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标准联合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包括整体评价方案、在校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在企在岗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综合课程考核评价方案、校内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企业师傅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等多种详细的评价标准文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构建和完善,能够对学生和学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对专兼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有力地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家具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的效果及经验

2.1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提升明显,岗位适应性更强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既有在校学习的经历也有真正参与企业岗位学徒和企业项目的经历,能够完整地接触家具产品从营销宣传、接受客户任务、设计开发、生产制作到售后服务的几乎全过程的学习认知,因此,在毕业设计作品设计制作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提升明显。此外,在企在岗学习过程中,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会轮岗学习,对家具企业各岗位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后期就业过程中,对岗位的适应性更强,

2.2构建起有效地校企协同管理方法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教育模式,会遇到新挑战,例如:学生对自己“双重身份”的认识程度如果不够会导致在企学习的积极性低,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专任师傅如果因为自己工作任务重的原因,对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等等。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预案,调动学校、企业,校内教师、企业师傅、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学习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明灵.高职院校家具设计专业学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 2017,(22)

[2]周腾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02)

[3]高莹.高职家具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法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 2019,(04)

作者:曹春雨

人才培养家具设计论文 篇3:

设计艺术类专业“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就高等院校设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出发,在适应新时代设计专业发展的需要下,以学校和企业为主,联合与学科相关的行业协会,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构筑了“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多方共办校内实践基地,共同研究、制订培养方案,合作打造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等,这有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四驱互动式 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 校企合作

国外设计教育的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早,德国以“双元制”模式为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美国与加拿大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都以CBE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其核心是以企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课程开发表,以企业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以此考核学生的能力。澳大利亚设计教育以TAFE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内,工业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常见的有:“工作室制”、“五模块四阶段”创业实践模式等。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中央美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采用“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教师根据专业研究方向与领域进行整合,成立若干个有专业方向定位的工作室,并由责任教师负责研究资料和组建师资群,负责本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以企业项目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五模块四阶段”创业实践模式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为主,根据就业与创业需要设立五大专业创业模块,学生体验由浅到深的四个创业阶段过程,引领学生逐步的与市场接轨,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对设计教育快速发展,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下,江西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类专业开展以“四驱互动式”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下面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一、“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其本质而言,也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一种,是学校与人才市场之间“无缝连接”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校内外基地、行业协会、企业相互合作下分别对应以高校知识驱动、实践基地岗位实训驱动、行业协会信息驱动、企业项目与就业驱动。“四驱互动式”是致力于“知识-岗位实训-就业-项目”的“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互动体验式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就业问题研究等内容。通过“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打造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学生,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具有特色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连接”,可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尽可能的促进学生就业;还可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校内创新研究基地等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二、“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1.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

为了保证合作多方的共同利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合作多方需要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书。在协议中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等。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双方合作培养人才,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学校寻求对口的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合作。江西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类专业加入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江西省室内设计协会等,与中国贵人鸟公司、深圳麦锡产品策划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

2.“零距离”适应性人才培养

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学校从行业协会中获取各种信息,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与合作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企业参与一定的实践教学,并对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管理,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项目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设计实践,实现毕业生与人才市场间的“零距离”接触。

3.共建实践基地,合作办班

“四驱互动式”创办的实体主要有创意产业基地、实践基地和合作班等。在学校对接企业和行业协会实现“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提供教学场所与资源等,企业提供教学及工作设备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创办的实践基地不但是教学实体,还是经济实体,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区域经济。江西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目前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建了工业设计创新研究基地,共同创办了“动画实验班”,并正在筹办产业基地。

4.师资队伍培养

“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打造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建设多元化教师团队有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设计艺术类专业较强的院校交流和学习,与一些合作的公司建立常规化的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派遣师资到企业或行业协会中进行工程实践经验的培训;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从企业或行业协会中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及科研活动中,并与专业教师一同解决企业中的难题。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与实施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校企合作,以此带动合作多方在相关行业内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业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自身特色的运行方式。

1.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设计专业与合作企业、行业协会及时的沟通交流,获取设计人才需求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等,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学校的类型定位,与合作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讨论课程设置内容,实施实践教学。在借鉴国内外院校相关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资深人士组成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共同优化课程体系;并加强相关产业和设计领域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之间研究,以“知识-岗位实训-就业-项目”的“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企业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建立适合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传授特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要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吸收用人单位参与研究,合理确定通识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开设能为行业服务的特色课程,以加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革新,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四驱互动式”以企业行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主要开设产品设计方向、鞋类设计方向、UI设计方向以及家具设计方向;课程设置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面向全国为主线,达到课程体系的优化。以“四驱互动式”创新基地中任务驱动替代实践教学;替代专业模块课程学分,以实战实训实现企业项目、竞赛项目以及作品专利等成果转化,形成特色课程体系,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熟练掌握工业设计专业所具备的各种技能,培养出具有社会实践与把握市场能力的“创新-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级工业设计人才,有助于该学科的特色专业建设。

3.“四驱互动式”教学成员构成

(1)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

工业设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结合学院其它设计艺术类专业等,针对创新基地与实验班的差别,成员选择与构成上都存在差别。在创新实践研究基地中主要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其它专业兴趣浓厚,并攻读工业设计专业第二学位或辅修的学生也可以择优进入基地参加训练。校企合作共建的“实验班”的成员多样化,打破专业界限,主要有学院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学生。也吸收对设计艺术感兴趣的相关专业学生,以扩大学生受益面。

(2)学生成员的选拔

创新实践基地中的学生选择相对较简单,主要从工业设计专业中选择完成大一大二知识体系学习与训练后的学生。在学生大二下学期后半段,开始选择部分专业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进入校企共建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高年级为主,低年级选择4名左右能力较好的学生跟进至基地,以形成传帮带的形式。实验班成员的选拔,主要从相关专业的大三学生中选择。每年6月初进行海报宣传及讲座;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动画实验班,每个专业选拔人数10名左右,总数不超过60人;利用短学期课程设计、实习实践课程开展动画实验班教学培训。根据学生申请,选拔优秀学生正式成为动画实验班成员,暑假期间进行实践训练,人数大致为20人左右,并与其签订实验班承诺书等。

(3)指导教师的组成

主要有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项目导师两种。从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以及相关设计艺术类专业师资中挑选出责任心强的老师承担指导任务。同时,从企业中派遣有项目设计经验的到基地或实验班进行项目指导,聘请专家举行讲座。学校指派一些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或者协会中进行工程实训及专业培训,以优化师资力量。

4.“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

“四驱互动式”是在“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四位一体共同的合作下,实行高校知识、实践基地岗位实训、行业协会信息、企业项目与就业四方面的驱动。

(1)高校-知识驱动

这一阶段是贯穿在学生四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是不间断进行。但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在学校中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都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如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业设计专业在围绕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力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大一大二的课程体系学习与训练后,并通过每年安排的课程设计与实习教学环节,获得解决产品开发设计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只有获得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后,才具有进入“四驱互动式”实践基地或者实验班的竞争力,才能实现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驱动。

(2)实践基地-岗位实训

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以及合作班有利于多方受益。学校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得到优质的人才,获得较好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服务。由于企业中设计岗位不多,对毕业生的吸纳力有限,实践基地和实验班对学生人数也有一定的限制,采用择优进入基地或实验班,学生在经过专业实训后,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因此实践基地中的岗位实训也是企业顶岗实习的前提与基础,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实践基地中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提高训练、设计竞赛训练、参与实际项目运作训练,顶岗模拟实践训练等,使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行业协会信息驱动

行业协会有着本行业前沿的资讯,对市场了解透彻,同时在企业中有纽带作用,也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通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可以增强合作方的信任度等。许多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发布各种需求信息,包括就业、产品营销、行业会议信息等等;高校也通过行业协会搜求关于大学生就业、科技成果转让、各种学术会议等信息,联系一些行业内的名师专家等进行教育交流活动等。江西理工大学设计艺术类专业通过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的行业协会获取各种信息,以满足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4)企业项目与就业驱动

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实践基地或实验班,在经过前期的训练后。根据对口企业的不同工作内容和岗位需要,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运作,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项目指导人员共同指导。以真题真做的形式,使学生尽快的融入企业中,以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距离,实现设计艺术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学生在第六学期末,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和暑假,进入到企业开始进行前期实习,为第七学期末或第八学期初的后阶段毕业实习做前期准备,最终学生在对口企业中实现就业,以解决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急就业的问题。在企业实际项目和实习岗位的驱动下,全面促进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提升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率,实现学校与人才需求市场的无缝连接。

四、结语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面对着设计艺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市场现状,探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的主要途径。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能力,面向实践,适应社会”为原则进行创新改革,构筑了“零距离”适应性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使学生更贴近企业,更贴近市场,实现项目对接、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及就业驱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特色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黄超.浅谈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1):172-173.

[2]祝志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顶岗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86-87.

[3]蔡克中.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促进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J].美术界,2010,(10):90-91.

[4]吴贵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7(02):91-92.

[5]华强.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教学机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10(04):113-116.

基金项目:江西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支撑,项目名称“面向就业的“四驱互动式”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0YB137。

江西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支撑,项目名称“设计艺术类专业“高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0-6-9。

作者:黄金发 段勇 杨晶 黄浩锋

上一篇:工程监理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儿童少年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