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结构特征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数据库中1948年以来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和聚焦当前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发现1948—2019年的72年间,地理教育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文献数量稳定增加;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最初关注课本到如今将关注重点转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结构特征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结构特征研究论文 篇1: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类型结构特征研究

[摘 要]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结构体系是否完整是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表征,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办学质量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系统论层次性结构分析的视角,提出了优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类型的必要性,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结构;结构特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1.128

1 研究现状

办学体系是指由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功能的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而构成的集合。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行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办学体系结构是否完善、层次是否丰富、功能是否健全、布局是否合理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为了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亟须对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现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层次结构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的重要方面。根据发达国家或地区经验,健全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体系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例如:瑞士建立涵盖学士甚至硕士层次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可以提供相当于我国高中阶段、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直到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更多的只是注重了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其层次结构体系的完善。由此,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发展,已形成了三层次主体的结构体系。分别是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每一层次的职业教育又可细分出相应的办学形态。为了弄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层次类型结构特征,基于对教育部2010年度的统计资料对这三种层次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分析。

2.1 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国家对民办高职教育的鼓励的支持,使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趋于多元化。目前,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和机构在类型上比较多样,主要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举办的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独立学院、大学下设的职业学院和成教学院以及一些民办的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共有成人高校367所,除了2所为民办外,其余365所均为公办成人高校。2010年在校生达到536万多人,教职工约有7.7万人。除此以外,我国还有不少其他民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836所,这些机构虽不能提供正规的学历文凭,办学规模也比较小,但能为学院提供所需的高等职业课程和技能培训,因而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成人高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在职从业人员并利用脱产、半脱产、业余或函授等多种形式实施高等学历教育,但其职业教育导向性较为明显,因而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等职业教育

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门类上显得相对简单、清晰。在我国,能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以及技工学校。由于中等院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其办学规模较高等职业教育要大。2010年,我国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5884所,约是高职院校总数的5倍,在校生约2239万人,比高职在校生多出约270万人。

在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业高中数量最多。普通中专在校人数最多(图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门类。二者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68.6%和69.1%。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分列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第三、四位。2010年,我国共有技工学校3008所,它们大多依托某一企业办学,在校生约422万多人,专任教师约有19万人。成人中专1720所,在校生约有212万人,专任教师不到6万人。此外,我国还有近2000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机构,这些机构或学校大多不能提供完整的中职学历文凭,而是以短、平、快的中等职业课程或技术技能培训为主,学生数不详。

2.3 初等职业教育

在我国,初等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初中承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初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规模和地位都在不断缩减(图2)。

3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根据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结构的数据分析,当前阶段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结构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辦学层次不完善,结构上存在“断头”现象。尽管我国高等院校有MBA等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但是其还是以学位培养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技能型培养为导向。二是职业教育整体办学层次低。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结构的不完善,办学层次低,不仅影响了高技能型人才的输出,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能力,也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为了能使职业教育快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需要尽快健全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结构,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拓展、开办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其次,需要对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分工要求和人才层次结构的特点,对职业教育进行分级并建立从纵向上拓展到包括初、中级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技能人才体系,并使其能与相应的办学层次结构相对应。在职业教育分级制体系下,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将依据分级资质授权开展办学活动,鼓励职业学校在一定的行业领域内办出专业特色和办学水平。最后,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体系完善提供制度保障。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这对于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无疑注了一针强心剂。但是中等、大专层次及本科层次之间怎样实现有效的对接,需要进一步地出台相关的政策并促进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剑.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结构特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

[2]姜晓燕.变革中的俄罗斯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2005(31).

作者:王剑 吕一中 李宇红 王琦

教育结构特征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摘 要:文章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数据库中1948年以来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和聚焦当前我国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发现1948—2019年的72年间,地理教育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文献数量稳定增加;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最初关注课本到如今将关注重点转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未来地理教育的研究将会从知识性研究转向素养性研究,研究方法和内容也愈加与国际接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CiteSpace;地理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来源

本文以中国地理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总库)为数据库检索来源。在知网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模式,以“主题=*地理教育*”“主题=*地理教学*”的方式确定检索结果条目,时间选择为1948年以来,精确匹配检索后得出检索结果3 400条。经对数据库检索条目和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删除会议论文征稿、个人学术成果介绍、科研机构学术成果介绍、书评等非专业性学术文献后,最终得到与地理教育相关的文献2 747篇。

2.研究工具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工具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以此进行地理教育文献图谱分析[1],梳理并总结出1948年以来我国地理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基本发展情况。

3.研究过程

本研究将知网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数据处理并绘制出相应图表,理清72年来发文量变化趋势、主要刊物来源、发文机构来源分布及关键词突显时区等数据特征。

本文将从知网中检索筛选得出的2 747篇有效文献进行选择,以Refworks格式导出,在其中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将其时间跨度设置为1948—2019年,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时间跨度设置剪切连线阈值为60 Topper slice;算法设置为路径探测剪切连线算法(Pathfinder),作用之一就是有效简化关键词网络并充分突出其重要的网络结构特征[2]。本文中主要呈现的四种图谱设置方式分别为突显关键词设置图谱、作者设置图谱、关键词图谱突显时区设置图谱和机构设置图谱。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1.发文量及变化分布

从1948—2019年地理教育相关学科文献的数量变化趋势看,地理教育文献经历了缓慢增长—急剧增长—波动增长3个主要发展阶段,总体文献数量呈明显的缓慢波动增长趋势(图1)。

2.作者发表分析

共现词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利用学科文献集中的名词或者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分析和确定该学科中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CiteSpace对在中国地理教育科学研究相关文献中发文的作者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作者图谱(图2),节点越大表示核心作者在图谱中出现的次数相对越多[3]。

由图3可知,发文次数最多的研究作者是王民,其次是袁孝亭,分别为41次和26次;之后依次分别为段玉山、李晴、李家清、张家辉、蔚东英、徐宝芳等,发文出现次数10次以上的研究作者总数有13位。从研究作者之间合作的角度看,具有“少部分抱团,大部分独立”的特点,各个学校的作者和研究团队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常见的研究作者团队通常由同一学校或学院的作者为核心组成。4个比较集中的研究作者核心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民、蔚东英,华东师范大学的段玉山,东北师范大学的袁孝亭、王向东团队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的李家清。不同学校之间的团队合作较少,不同研究作者之间的联系较弱,不利于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正常发展。

3.發文机构分析

通过文献来源机构的数据分布(表1)可知,发文总数在10篇及以上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共有18所。从地理教育研究主要发文机构的构成来看,非师范类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发文数量较少,显示出社会对于地理教育研究的关注度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本文利用CiteSpace在选择研究机构(Institution)选项下生成地理教育研究机构合作可视化知识图谱(图4),能较为清晰准确地呈现不同高校与机构间的研究合作与交流情况。而通过研究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图谱分析可知,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研究教育合作较少,大多数文献是通过高校内部学院之间的教师合作完成的,较少有跨校跨机构合作研究。因此,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情况应该充分引起地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表1 发文机构来源分布表

[机构 数量/篇 机构 数量/篇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7 首都师范大学 1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33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12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8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1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17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1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17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11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15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1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5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0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4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0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0 ]

4.主要刊物来源分析

通过主要刊物来源分析(图5)可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载文量为60篇,载文数量最多;《地理教学》位居载文量第二位,载文量为39篇;载文量第三位是《地理教育》,为37篇;第四位是《地理学报》,载文量为9篇。从图5总体刊物来源来看,仅有《地理学报》为地理学方面的刊物,余下所列刊物均属于教育类刊物或学校学报。除了排名靠前的刊物外,其他刊物载文量年均不到1篇,整体上对地理教育研究的关注较少。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分阶段特点

关键词是对文献的高度概括。对地理教育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时间跨度分析有助于地理教育研究者准确了解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运用CiteSpace对我国地理教育研究领域相关学术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时间跨度分析,设置的时间跨度为1948—2019年,时间关键词分区的长度一般设定为1年,聚类词库的来源为论文作者的关键词(Author

1948—2019年期间,地理教育研究领域参考文献的最大突变性关键词和重要节点为“地理教育”,最大关键词频次为1 040。地理教育研究的一大重要特点是多核心的发展,其他重要的节点关键词有“地理教学”“地理教师”“中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地理知识”“地理学科”等。突显关键词(Burst Terms)是指短时间内可能发生跃迁现象的突变性关键词。通过对这些突变性关键词的重要节点考察与分析,有助于地理教育研究者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地理教育研究在该领域特定一段时间内的突显性热点变化。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变化突显关键词如图6所示。

依据上述的图表和数据,本文总结出1948年以来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热点。

1.教师专业发展

除去检索用的主题“地理教育”和“地理教学”之外,出现频次最多的是“地理教师”(图7)。通过相关文献分析,主要研究的主题为教师专业发展及师资培训。

相关研究认为,研究有效的专业技术培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地理教学效果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地理教学实践能力水平越高,教学效率也就越高。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水平也是长期以来影响地理教学质量的另一个主导影响因素。通过袁孝亭教授的研究结果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地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水平已经达到某一关键峰值后,教学能力对其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更是日趋显著[4]。

2.地理课程教育和教学方法

排在第二位的热点主题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地理知识”“地理课程”“分科教学法”“地理教材”“地理教学研究”等。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研究的热点主题为如何更生动、有效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研究认为,地理教育方式的发展应紧跟时代,更多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方法去辅助地理教育的顺利实施。

不少学者探求用思维导图、翻转课堂和概念图等方式去辅助地理教学,也有学者尝试用GIS和AR、VR技术去增强地理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材和课程的设计也是众多学者积极推进的方向。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它简单却有效,是一种极具实用性的导图式学习工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同样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和潜力[5]。

为更好地向学生介绍和展示中国地理、世界事物的多样性和全貌,培育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感,Google earth、Arcview等地图网站和虚拟地图软件被广泛应用到中学地理研究与教育当中 [6]。

3.地理素养的培育

排在第三位的地理教育熱点关键词主题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热点关键词主题依次为“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地理素养”“核心素养”。这类文献研究的主题多为对我国大学生的地理创造性素质和大学生地理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和培养。随着我国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地理学科核心创造性素养和大学生地理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和培养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地理教育研究者和优秀地理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四、地理教育研究的趋势分析

为了清晰地呈现1948—2019年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利用CiteSpace绘制出该领域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图8),时区图(Time Zone)是将时间因素加入了知识图谱的绘制之中。先划分时间段,然后合并起来一起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地理教育文献的研究趋势发展情况。

1.地理教育研究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

通过图1可以看出1948—2019年地理教育相关文献数量变化趋势,我国有关地理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发文量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特别是2014年起整体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这说明国家的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引起社会对地理教育的广泛关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地理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关于地理教育的研究文献也逐步增多。

2.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差异化

1948—1965年间主要关注的热点是整个地理系和地理教育系统的构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地理教师、地理教育等方面。但在1966—1974年间并没有关键词的出现,在这段动荡的时期,国家遭受浩劫,教育成为重灾区,地理教育也处于低谷之中。

1975—2006年间地理教育的研究热点相对集中和丰富。相较于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里出现了不一样的热点——地理课程和地理教材。在这个阶段,西方的教材和教育思想涌入中国,对中国依据前苏联建立的教学体系产生了冲击,也对教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2007—2019年,地理教育的研究热点转向了地理素养的培养。教师和学者将关注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侧重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地理科学品质等方面培养,力求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3.从知识性研究开始转向素养性研究

通过地理教育关键词时区图谱(图8)中的突显关键词及通过Excel对文献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开始逐步从对体系和知识性的研究转向对培养素质的研究,其中包括通过课程对地理素养的培养[7],地理素养的组成和特征,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地理素养的培养等[8],这势必是未来地理教育研究的一个趋势,未来对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文献将会增多。

五、研究结论

1.地理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关于地理教育的基础研究中,虽然地理教育文献发文的数量仍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从地理教育刊物来源分析看,教育与社会科学类的刊物载文数量较多,其他相关学科刊物对于地理基础教育的发文关注较少。从地理教育发文的机构作者来源和专家学者合作的情况看,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还需要加强。

2.地理教育研究的分阶段特点

通过对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图谱分析和相关文献解读,发现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影响较大,对国家新颁布的教育政策都会及时进行跟随和研究分析,教育改革政策和社会群体关注热点的变化对于研究具有导向作用。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从1948—2019年有显著的变化趋势,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3.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分析

从文献发文数量上看,我国地理教育研究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学者对于地理教育的研究越来越丰富和深入,开始从知识性研究轉向素养性研究。

展望未来,今后地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为: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质培养、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变革、注重国外地理教育研究经验并借鉴。在地理教育研究机构的构成上,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与高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一线教师的教育经验和高校教师的理论基础,加强高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多样化地发展地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2] 王云,马丽,刘毅.城镇化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HistCite的图谱量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2):239-254.

[3] 雷骄阳,李月.2003—2020年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融合研究的时空热点分析——以“地理教育类三大期刊”为例[J].地理教育,2020(07):4-7.

[4] 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1997(03):10-11.

[5] 陈爱华.论“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3(06):7-8.

[6] 朱亚亚,苏惠敏.基于ArcGIS Online的中学地理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16(04):35-37.

[7]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67.

[8] 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性质[J].地理教育,2017(02):4-5.

作者:曾庆宝 何亚琼

教育结构特征研究论文 篇3:

结构嵌入性、信息共享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XSP19YBZ139);2020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GB2020238);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ND207879);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GB2019073)

摘 要: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全国214家企业的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 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均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2) 信息共享程度越高,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关系越显著。

关键词: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信息共享;商业模式创新

一、引言

盡管通过构建网络关系企业可以获取互补性资源优势,进而提升创新绩效已得到普遍认同,但研究结论仍却存在较大分歧。部分研究认为,网络嵌入性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也有研究指出,如果企业陷入过度关系嵌入,网络构建反而不利于其创新实现。面对研究悖论,学者们逐渐注意到网络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是高度依赖于情境的,并引入环境动态性、创新类型、产业类型等权变因素加以阐释,却忽略了对于企业网络本身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的匹配性研究。

不同的网络结构表征企业获取新颖性和多样性的潜在性资源的机会不同,而甄别、理解和处理这些网络资源受到网络关系的调节,尤其是信息共享型关系的建立是网络资源效应发挥的重要情境因素,然而鲜有研究考虑两者交互作用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更是匮乏。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引入信息共享作为调节变量,系统深入阐释网络嵌入性对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机理及其影响。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结构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

结构性嵌入性主要表征企业构建的网络结构特征,聚焦于企业在网络中所处位置,其改变相对比较缓慢,多被视为一种静态视角,一般选取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进行刻画。

网络密度是指企业所有网络连接中直接连接的占比数,用于刻画出网络结构的疏密程度。学术界认为构建稠密的网络至少具备三方面优势:促进成员间价值性资源流通、提升信息共享以及声誉效应带来的监督成本的降低,因而有助于企业创新。部分学者则认为,稠密的网络结构限制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信息的开放性,易导致企业获取冗余性资源信息,而稀疏的网络更有助于异质性资源获取,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然而后续研究指出,虽然稀疏的网络结构才能带来异质性资源,但由于网络成员间信任的缺乏,难以实现深度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因此其机会性和价值性难以具有持续性。因此,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取决于稠密网络带来的正向效应,本研究也倾向于此观点。

学术界普遍认同占据网络中心位置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首先,占据网络中心位置表征出企业获取潜在关键资源的能力;其次,相比于其他成员,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在信息获取时间上更早;最后,处于中心位置往往意味企业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故更有可能获得新知识机会和互补性资源,进而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结构嵌入性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1网络密度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2网络中心性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信息共享对结构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调节作用

关系嵌入性是指合作成员基于信任互惠的基础构建的信息共享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员间信息共享程度,其改变相对频繁,多被视为一种动态视角。信息共享包括组织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递共享,显性知识通过市场交易容易获取,而隐性知识由于粘滞性、默会性和难以模仿性构建出一种信息优势壁垒。企业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高信息共享关系促使双方尽可能提供所需的价值性信息,有利于企业从跨组织边界整合技术、发明、创意、知识等,提炼出顾客新的价值需求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进而加深了成员间的信任感和协作关系。因此,信息共享关系是分析关系嵌入性的关键。

首先,企业间信息共享有利于正向调节网络密度与商业模式创新间的关系。第一,高信息共享程度能加快资源信息在稠密网络结构中流动,有效提升创新决策的效率;第二,高信息共享关系加深了企业间的联系和依赖,更有利于发挥稠密网络中企业间学习经验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获取商业模式创新所需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Von-Hippe指出,某些跨部门的非正式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组织通过直接互动交流,容易使得合作双方领悟出更多关于管理、市场、技术等隐性知识,但这种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双方长时间稳定地深入交流,建立起稳定紧密的网络关系。

其次,企业间高度信息共享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网络中心性效应的发挥,从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新型创新形态,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打破组织边界集合网络上所有生产要素,使用不同的知识和技术,而高信息共享有效提升对于互补性价值资源重组的优化能力。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 信息共享对结构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2-1信息共享对网络密度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H2-3信息共享对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研究的概念模型构建如下: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模型图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问卷内容多为涉及企业运营情况及战略管理层面的内容,只有比较熟悉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中高层管理者才能做出准确作答,因此限定问卷填写者必须是工作两年以上的中高层管理者。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渠道发放问卷:通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帮助发放回收问卷、委托朋友发放和委托专业市场调研公司问卷星发放回收问卷。本次问卷共发放379份,回收有效样本214份,有效回收率为57.8%。其中,用于小样本预测的数据集50份,用于大样本检验的数据集为164份。

2.变量测度

由于研究中涉及的变量难以客观测量,因此选用5点Liket量表进行测度,5代表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一般,2代表不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各变量测度如下:

自变量:网络密度借鉴Burt等学者研究,使用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科研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联系的频繁程度进行测度,共7个题项;网络中心性借鉴Giuliani&Bell等量表,从网络成员间联系建设需经过本公司、利用网络新知识解决问题、网络内知识流动性和网络成员间联系稳固性等角度设计了共4个题项;因变量:商业模式创新。借鉴Zott 和 Amit对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测度,共采用9个题项进行测度;调节变量:信息共享。借鉴McEvily等学者研究,从信息交换内容、主动提醒存在问题、提供对方所需信息、分享未来发展计划等视角设计了4个题项;控制变量。本研究选取产业类型、企业性质、规模和年龄等作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

首先,选择SPSS13.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由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KMO>0.7,且Bartlett统计值显著异于0要求,可以做进一步因子分析;根据特征根大于1,最大因子载荷大于0.5的要求,提取变量因子。结果发现,修正后各变量均能根据预期归入到某一因子,且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计解释变差率最低为57.813%。因此,新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其次,使用LISREL8.8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所有模型均达到χ2/df <5;NFI>0.8;NNFI>0.9;CFI>0.9;IFI>0.9;GFI>0.8;RMSEA<0.1的可接受标准。但相比而言,本研究采用的四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显著地优于其他模型,因此模型中4个变量确实对不同概念的测量存在显著的区分。

2.多元回归分析

利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Pearson系数值均在属于0.2~0.7合理區间,且存在着显著的关系,适合做进一步回归分析。

参考多数研究方法,本研究对信息共享调节效应的检验,采用将交互项逐个放入主效应进行回归的做法,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2用于检验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间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两者与商业模式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关系(β=0.266,p<0.001;β=0.502,p<0.001),因此H1,H1-1,H1-2通过检验。

模型4、模型5用于检验信息共享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的交互效应。其中模型4在模型3基础上加入了网络密度与信息共享的交互项,模型的解释力显著性提高(ΔR2=0.013,p<0.5),结果表明信息共享程度越高,网络密度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β=0.132,p<0.05),H2-1得到支持;模型5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了网络中心性与信息共享的交互项,模型的解释力显著性提高(ΔR2=0.017,p<0.05),即信息共享程度越高,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越显著(β=0.14,p<0.05),H2-2得到支持。因此,H2通过检验。这意味着信息共享程度越高,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关系越显著。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引入信息共享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了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164家中国企业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和启示。

1.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均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首先,本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网间高密度网络与创新绩效间正相关,其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中国情境下稠密网络结果正向效应存在性。其次,本研究发现网络中心性,意味着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源协调和谈判能力,从而实现战略控制、推荐优势和更多决策机会。因此,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企业需重视对稠密网络结构的构建,并积极接近网络中心位置,提升获取价值性资源信息的可能性。

2.信息共享程度越高,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正向关系越显著

一方面,企业越是在具有较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的网络中,越应该重视构建稠密网络和成为网络核心成员,以此实现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动态平衡;另一方面,由于相比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等结构性属性,网络关系的改变更为频繁,因此对于处于不同网络结构内的企业来说,积极构建信息共享关系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有利于增强基于网络位置的信息优势。

参考文献:

[1]Zott C,Amit R.The business model:A theoretically anchored robust construct for strategic analysis[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3,11(4) :403-411.

[2]Amit R,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53(3) :41-49.

[3]Zott C,Amit R.The business model:A theoretically anchored robust construct for strategic analysis[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3,11(4):

403-411.

[4]谢卫红,李忠顺,屈喜凤,王永健.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5):62-73.

[5]刘学元,丁雯婧,赵先德.企业创新网络中关系强度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1):30-42.

[6]朱秀梅,历悦,肖彬,苗淑娟.创业网络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元分析的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43(06):120-137.

作者简介:徐莎(1986- ),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孟迪云(1972- ),女,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创新

作者:徐莎 孟迪云

上一篇:景观恢复生态设计论文下一篇:作文课改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