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包结构及其特征

2022-09-11

蒙古人经过几万年的探索、发现和几千年的改进, 发明了适合游牧生活, 又经得起大自然严峻考验的民居——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以天为本的自然天道观在居住方面的体现, 是融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居室, 是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蒙古包给蒙古人民提供了栖身之所和后勤保障, 把幸福的生活和灿烂的历史赐给了这个民族。

一、蒙古包是一种组合式房屋, 蒙古包的构造组成可分为骨架 (木骨架) 覆盖物 (苫毡) 和绳索三大部分

骨架包括哈那、乌尼、套脑 (天窗) 、门、巴根 (柱) 等。覆盖物 (苫毡) 包括幪毡、顶棚毡、围毡等。绳索包括绑绳、压绳、围绳、坠绳等组成。同时蒙古包也是典型的三段体结构建筑, 从骨架来说, 是由套脑 (天窗) 、乌尼、哈那三为一体;从覆盖物来说是幪毡 (覆盖天窗的部分) 、顶棚毡 (覆盖乌尼的部分) 、围毡 (覆盖哈那的部分) 三为一体。

1、骨架体系

1) 哈那:哈那的构造是把长短不一, 粗细相同的两层柳条重叠起来, 在适当的位置打眼儿, 使它们上下贯通, 再用一个个皮钉穿起来, 展开就成为一种网格状的方形大扇片, 这就是哈那 (见图3、图4) 。一座蒙古包由几扇哈那围合而成, 它是蒙古包的墙壁。常见的有4扇哈那的蒙古包, 还有6~8扇哈那的, 最多的是12扇哈那蒙古包。每扇哈那的构造都是一样的。上面伸出的叉头叫“哈那头”, 用来安放乌尼的尾端 (见图5) , 下面伸出的叉头叫“哈那脚”, 是插在地上, 两旁伸出的叉头叫“哈那口”, 与邻近的哈那口对接, 这样一扇扇对接捆扎以后, 就变成一个圆筒形的整体, 成为蒙古包的墙壁。如果蒙古包想搭的大一些, 就多用几扇哈那;想搭的小一些, 就少用几扇哈那。

2) 乌尼:乌尼是连接套脑 (天窗) 与哈那的长木杆子, 呈辐射状斜搭在天窗与哈那之间 (见图2、图6) 。乌尼要求用长短粗细均匀, 整体笔直的硬木材制作。乌尼头与天窗连接, 乌尼尾下端与哈那头连接, 乌尼底部一般都有窟窿眼, 穿进小绳环, 与哈那头捆绑在一起。

3) 套脑 (天窗) :“套脑”的发明是蒙古人对住所改造的重大功绩, 制作天窗工艺是融合科学与传统的艺术再现, 是蒙古包文化中绝无伦比的核心构件。

它位于蒙古包最顶部, 具有采光、通风等作用。是蒙古包结构上最复杂、款式最多的一种, 技术含量最高, 制作工艺也比较麻烦。它的基本构造是用十字形木架撑起大小两个圆圈, 小圆圈隆起在大圆圈之上, 在大小圆圈之间又用4~6根辅衬 (小梁) 拉住, 十字架和辅衬都是弓形的, 构成一种圆顶拱形, 构造科学。蒙古包天窗这种拱形圆体的结构, 使骨架的各组成部分受力均匀, 保持稳定。不仅看上去有一种曲线美, 而且加大了耐压力, 顶上不易存雨积雪, 下雨不漏, 减轻风沙的破坏力。根据形式的不同有插孔式天窗和串联式天窗两种。

4) 门:蒙古包的门一般有单扇门和双扇门两种。蒙古包的门由木门框与木门扇组成, 门框由门楣、门槛、门梃 (左右各一个) 组成。左右门梃上各有三个小洞, 用来穿围绳与哈那口固定连接, 门楣上面有六个小木梃, 那是用来固定乌尼。由于蒙古包顶棚重量很轻, 所以直接把乌尼搭在它的上面, 不必加横杠。门框宽度约1.1~1.4m, 高度约1.3~1.45m, 比较低矮。搭建蒙古包时, 哈那的高度是跟据门的高低来确定, 把哈那立起来展开, 调节网眼大小, 使哈那的高度与门框的高度在一条水平线上。

2、苫毡体系

蒙古包骨架上面的覆盖物是用羊毛或驼毛制作的大小不同的毡子, 也称之为苫毡。它就像衣服一样严严地把蒙古包骨架裹住, 冬季抵御寒冷, 使蒙古包长期保温。夏季起到防晒、防潮、防水始终保持干爽。苫毡与骨架一一对应, 覆盖哈那的叫围毡, 覆盖乌尼的叫顶棚毡, 覆盖天窗的叫幪毡。

1) 幪毡:是苫盖在天窗架上面的部分, 也称天窗盖 (见图1、图12) 。多见正方形, 边长比天窗架直径长约40~50cm。苫盖幪毡时其四个角分别对正蒙古包的东西南北方向。幪毡四个角上缀着四条带子, 三根带子挽死在围绳上, 南面的带子是活的, 每天早晨用它把幪毡向后一拉, 前面一半正好叠在后面一半上, 出来一个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边与天窗主梁 (东西向) 对齐, 直角朝北, 底边朝南方向, 这样掀开半个天窗, 阳光从天而入。晚上或风雨天, 可以拉下来把蒙古包完全盖住。也可以开的再小一些或再大一些, 这样就能起到调温、调光、交换空气的作用。

2) 顶棚毡 (顶盖) :是指蒙古包顶上苫盖乌尼的部分。如果说幪毡是帽子的话, 顶棚毡就是蒙古包的上衣。它由两个扇形毡片组成, 分别叫前片和后片。与天窗相接的部分叫领口, 与哈那相接的部分叫下摆, 前后两片相接的地方叫中缝, 但是前后片不是在中缝的地方对齐, 而是后片压在前片上 (后片比前片略长一些) , 重叠部位约20~25cm。

3) 围毡 (围墙、毡墙) :是指围绕哈那部分的覆盖物, 是蒙古包的裙子。一般的蒙古包有三到四块围毡, 里外一到三层。通常夏季用单层, 冬季则用双层或三层围毡。

3、绳系体系

绳系体系是构成蒙古包的三大体系之一, 在结构上应当说占有同样的比重。它们跟砖木结构建造所用的白灰、砂浆、水泥一样, 起着粘合、凝聚、加固等作用, 把分散的苫毡和骨架结合成完整的蒙古包。保持蒙古包的原形稳定, 防止哈那向外炸开, 不让顶棚围毡下滑, 不让风把毡顶掀开, 保持蒙古包的坚固耐用和延长使用寿命。蒙古包绳索包括绑绳 (绑带) 、围绳、压绳、坠绳等。

1) 绑绳:蒙古包有哈那绑绳、乌尼绑绳、天窗绑绳等。

2) 围绳:有两种, 哈那立起来以后, 把赤裸的哈那从外面靠上的部位围一圈, 这叫里围绳。围毡围起来以后, 从外面把围毡和哈那围一圈箍紧的绳子, 叫外围绳。里围绳质量一定要过关, 因为它能固定蒙古包的整个骨架, 决定蒙古包的外形高低。外围绳捆起来以后, 能防止哈那吃紧以后下陷外鼓, 围毡下滑移位, 同时也是固定许多带子、压绳的中间环节。牧民一般准备两种围绳, 一圆一扁, 雨季用圆的, 因为雨季围绳过宽, 容易把它下面压的那一圈毡子弄湿, 旱季用扁的。

3) 压绳:有两种, 蒙古包骨架立起来以后, 把赤裸的乌尼横捆一圈栓紧的毛绳叫内压绳。一座蒙古包有四或六根内压绳, 材料与围绳一样, 不过较短较细。其作用是使乌尼间距相等, 受力均匀, 成为一整体, 防止天窗下陷, 使蒙古包保持优美的包顶, 永不变形。外压绳用在苫毡的外面, 比内压绳搓得粗些, 前后各四根。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风暴袭击蒙古包。

4) 坠绳:是指从天窗最高的中心点上栓下来的长绳。平时把坠绳松松拉出来, 夹在东面乌尼, 昭示吉祥平安。坠绳从天窗正中拉出来以后, 直到夹进乌尼, 自始至终不能拉紧, 要放得宽松一点, 表示主人心宽的意思。坠绳的样子有三种, 一种扁圆的, 可以直接搓成, 一种是扁平的, 是缝合制作的, 还有一种是长皮条。蒙古包最受尊敬的部位是天窗, 天窗上最受尊敬的部位是坠绳。搭建新包时, 坠绳上要栓包着青稞的蓝色哈达, 祝福这家人日子像天空一样晴朗, 子孙像青稞一样繁衍。

二、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创造的一项系统的建筑

蒙古包作为蒙古包文化的一个范本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独立的、构造合理的一整体。蒙古包的大小构成元素不下一千件, 在这些元素中, 哪怕是一小段木头, 一根鬃绳、一条生皮, 都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蒙古包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工程。蒙古包作为独立的系统工程的另一重要特征在于其使用习俗的固定模式上。纵观蒙古包的搭建习俗、拆卸习俗、装载习俗、居住习俗、安营习俗等, 每一项活动都有其固定的步骤和规范。因此, 从使用习俗角度审视, 我们同样可以说蒙古包属于系统建筑。

作为蒙古文化的脊梁、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包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就有书面或口头文学的形式总结归纳, 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蒙古包祝赞词。蒙古包祝赞词流传范围广、内涵丰富、结构严谨, 能够全面地反映游牧民族的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祝赞词对蒙古族千百年来使用蒙古包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 所以, 其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民间文学体裁, 更重要的是它将蒙古包的结构、工艺、习俗等具体事项升华到了理论的高度。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蒙古包祝赞词正是这一规律的完美体现, 它归纳总结了蒙古包的文化内涵, 同时在蒙古包的使用和文化传承上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蒙古包祝赞词的内容通常以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时期的相关事项开篇, 继而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 对蒙古包的各个零部件逐一进行描述、解释、赞美和祝愿, 从而起到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体现了蒙古包在文化上属于系统工程。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说, 蒙古包是一个具有固定制作流程、有固定使用习俗, 有高度的理论总结的、独立的、科学的系统建筑。

三、结语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和畜产品资源, 以适应蒙古高原游牧生活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懈专研的科学作品。蒙古包作为游牧民族的产物, 它的构造、搭建与搬迁又是游牧生活的组成部分, 浑身上下散发着游牧的气息和味道。而且它还有构造科学、搭建省力、拆卸方便、搬迁容易等优点。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 原料非木即毛, 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 是蒙古族人民对人类建筑的一大贡献。

摘要:蒙古包的结构从骨架来说, 是哈那、乌尼、天窗为一体, 从覆盖物 (苫毡) 来说, 是幪毡、顶棚毡、围毡为一体, 从材料来说, 是木头、毡子、皮毛为一体。典型的可分可合的分段式结构, 创造了一种只有游牧民族才有的独特民居。

关键词:蒙古包,哈那,乌尼,天窗,苫毡,绳索

参考文献

[1]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8

[2] 格·沙日布道日吉.《蒙古包》.远方出版社.2007.3

[3] 高·阿日华.《乌珠穆沁蒙古包》.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

[4] 哈斯巴特尔.《蒙古族传统文化图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3

[5] 突克其孟和那顺.《中国蒙古族游牧文化摄影大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浅析电视台播音主持风格的演变与创新下一篇:中国音乐剧表演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