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波兰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了“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颇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其后,上海大学博物馆推出了线上展览“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展示藏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底蕴,实现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深度交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篇1:

水墨意蕴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艺术,水墨画就是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水墨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具备典型的东方特色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的宝贵财富。设计师将传统水墨元素合理融入作品中,以独具特色视觉语言表现作品内涵,使作品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蕴含明显的中华气息。水墨元素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容易与中国消费者产生共鸣,更能打动消费者。因此设计师应善于将水墨元素运用到招贴设计中,运用浓郁的东方特色为自己的作品增加竞争力。本文将讲解水墨意蕴的内涵,进而提出水墨元素与招贴设计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运用水墨元素,希望能为各位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水墨意蕴的内涵

1.水墨元素

水墨由两种基本元素构成,即点和线在绘画中的运用。点在水墨画中的运用,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深意,每一点都由画家精心安排。水墨画中点的分布、大小、疏密、浓淡等都代表了不同的意境,展现出不同的画面,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点的分布由画家根据作品的意境而定,每一次挥毫,都展现灵动的变化。点是画面的根本,由点构成线,线构成面,水墨画家们对点的精准把握,决定了水墨画整个画面的和谐一致、意蕴深远。与西方绘画相同,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构成整个画面的主体部分,搭建起整幅画的框架。相比于点,线条更具变化性,更能表达丰富的情感。线条的走向、粗细、浓淡等都可千变万化,但又最终统一于一个画面。正如马蒂斯曾经说过的,线条是心灵的表达,色彩是感觉的表达,所以应该先把线条构思好,才能将色彩引向一条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线条对于一幅画来说不可或缺,对水墨画而言也是一样。但由于传统水墨画的使用工具更加柔和,一方墨、一支笔,在柔和中蕴藏力量,在一笔一划中描繪大千世界。

黑白相克相生,在强烈的对比下又互相成就,不知其黑,何谓其白,知其黑,才能守其白,这是中国人对于内心纯洁的坚守方式。水墨画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却能通过其深浅浓淡的千变万化展现世间万物,以追求极简的态度,化繁为简,去除与主旨无关的干扰物,每一次挥毫都精准表达主旨,所有点、线都为中心思想服务。并且,与水彩画的色彩堆砌不同,由于只有黑白两色,水墨画更加简单自然,与阴阳之道相符,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嘈杂喧闹,而会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之感,让人获得内心安宁的体验,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因此,在观赏水墨画时,追求的已不是视觉上的感官体验,而是享受一种精神沟通。这是中国人用简单朴素的态度追求自然山水之道、展现清新自然的独特表达,带有独特奇妙的东方气息。

2.水墨意蕴

中国招贴设计的起步较晚,且一开始就属于泊来物,是伴随西方入侵中国产生的。这就使得招贴设计在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西方印记,设计师们热衷于引入西方元素,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艺术的运用,使中国的招贴设计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国际设计大师如靳埭强、陈幼坚,他们逐渐意识到招贴设计缺乏民族性的问题,就致力于将水墨元素融入招贴设计中,让作品具备浓厚的中国特色,更是推动了招贴设计的本土化发展,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重新定义了中国风设计。

在招贴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必将使招贴设计行业的发展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不至于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为招贴设计烙印上中国符号。例如,靳埭强先生的招贴作品《心》(图1),就大量运用了水墨元素,以水墨画作为整个作品的主体,墨色部分为山川,再将唯一的红色部分作为红日,整体构成一个“心”字的造型,通过红色与黑白底色的强烈对比,突显出作者所表达的主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如陈幼坚先生的作品《十分之一》(图2),整个画面简单自然,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更能为主旨服务,将水墨语言完美地同招贴设计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极具特色又内涵丰富,给人带来极大震撼,让人惊叹于作者的巧思。

将水墨元素运用于招贴设计中,不仅使招贴作品蕴含了中国特色,也是水墨画的一种新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水墨画与时俱进,赋予水墨画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为水墨元素创造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水墨元素的运用范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再好的艺术形式也只能沉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在招贴设计中融入水墨元素,恰恰是对水墨画的一种创新发展,为水墨画注入时代内涵,这也让中国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使具备中国风的招贴作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

二、水墨元素与招贴设计的联系

首先,点和线是构成水墨画的基本元素,也是招贴设计的重要表达方式。由于水墨画的点、线富于变化,因此在招贴设计中运用水墨意蕴时,可以更为灵活地表达中心思想。在招贴设计中,可以根据意境、情感的变化以及画面的大小进行墨点和线条的自如运用,以便更好地表达主题。

其次,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重在写意,强调表现意境,而不注重具体细节的刻画,如果将水墨元素运用到招贴设计中,会给观者留下更多想象和思考,给人以虚无缥缈的美感。齐白石曾说:作品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似则俗媚。水墨画就是这种介于似与不似的艺术表达,将山川河流、世间万物融合为黑白的点线,注重描绘意境,而虚化细节描绘。将这种特点渗透进招贴设计中,会带给观者一种留白的美感,容易激发起观者和作品的共鸣。比如刘江平的作品《污水》(图3),就恰到好处地运用水墨元素描绘出介于轮廓模糊、具备朦胧美的画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三、水墨意蕴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与展现

1.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视觉表达

(1)以少胜多的简约手法

一幅优秀的招贴作品,元素不一定要多,但重要的是元素要精练,而借助水墨元素,能极好地实现以少胜多的简约表达。由于水墨画在中国历史悠久,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了水墨元素丰富的内涵,常常能实现着墨少而意蕴丰的效果。因此,在作品中使用水墨元素,可用精简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涵。而采用这种简约方式,还能使招贴作品主旨突出、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感受,让画作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运用简约手法时,需要明确所传达的主旨,然后根据主旨删繁就简,去掉大量非必需的部分,还要将剩下的内容用精妙的手法联系起来,使整个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所有的元素都与主旨紧密相连。在表现手法方面,还需运用联想等方法,作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作品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产生关联,让作品主旨与现实世界产生关联,从而搭建起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桥梁,让作品的内涵被准确地传达给观者,有利于作品在简洁的情况下仍能充分地表现主旨,如作品的简洁使得作品晦涩难懂,那这样的招贴作品也不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运用水墨元素有利于实现作品简洁化,同时还能清晰地表明主旨。

(2)画面构图与黑白空间的独特视觉韵味

黑白两色是水墨画最基本的构色,也是水墨画带给观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在色彩方面会为作品形成两个优势。

其中一个优势是运用水墨元素进行招贴作品的绘画能给观者带来视觉震撼。人眼是十分敏感的,对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暖色调会带给人如沐春风的感受,而冷色调则会给人高雅疏离的感受。而黑白作为两个对立的色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哲学,这种对立的色调会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在第一眼就能吸引观者注意。

另外一个优势是在招贴作品中融入水墨元素,可打造别具一格的东方韵味。招贴产业兴起于欧美,从产生之时起就与西方的色彩搭配紧密联系,善于运用彩色的搭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而通过水墨画的方式绘制招贴作品,则能赋予作品浓厚的东方底蕴,使作品本土化,契合东方人的审美,还能使作品在众多彩色的招贴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运用水墨元素,有利于在招贴作品的画面构图中利用黑白空间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味。

(3)以形传意的艺术境界

对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作品十分注重意境的表现,崇尚以形传意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也能实现以形传意的效果。关于水墨元素,不同的意象代表了不同的内涵。通过黑白两色的运用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以墨下笔,辅之以水的晕染,在虚实之间描绘事物,弱化事物的边界,更好地将物象与背景融合,打造浑然一体的画面,是意境从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意趣。水墨画中常常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意象,不注重对于物体的精细刻画,而寥寥几笔中蕴含的气韵,则将作品的意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招贴大师靳埭强的作品《自在》,以行云流水的笔触,简洁明了地描绘出物象,构建浑然天成的意境,在一笔一划之间传达出行、坐、睡、吃、玩等人生哲理,整个画面自然灵动,境界高雅,含有水墨画之神韵,又将水墨元素与现代招贴作品融合在一起,兼顾古典美的同时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既具古典美,又有现代美,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时俱进。

2.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意象传达

(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厚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有利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入世思想。而水墨画在表现儒家积极的入世观时,还传达出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主旨,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道家和佛家思想,实现佛、儒、道三者的统一。

水墨画以高雅的配色、简洁的意象、丰富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以物象为辅,以意境为主,寄托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洁志向,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在招贴设计中,我国设计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赋予作品更深厚的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招贴绘画大师靳埭强,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并在他的招贴作品中不断融合水墨元素,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在招贴行业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水墨元素,有更多的设计师开始意识到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招贴设计对于发扬传统文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对现代文化赋予的时代内涵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水墨画具备了丰富的内涵,或是积极的入世思想,亦或是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人的部分思想不适应当今的社会,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水墨画等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将水墨元素注入招贴设计中,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傳统文化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少不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而运用水墨元素的招贴作品,正是水墨画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通过招贴作品,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起来,搭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桥梁,更新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拓宽了作品的受众范围。例如靳埭强先生引以为傲的作品“热爱自然”。热爱自然这一主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被逐渐遭到破坏,于是在新时代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思潮。而靳埭强先生正是在传统的热爱自然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得以与时俱进,并通过招贴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正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的极好表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要想发展,必然需要通过与招贴作品结合等方式实现创新发展,把握时代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把握新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水墨元素融入招贴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招贴作品本土化,赋予作品浓厚的东方韵味,让作品更有特色,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观者对作品产生更多共鸣,激发认同感。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让这些新兴的意象通过招贴作品表现出来,让招贴作品具备更深刻的内涵、更具文化底蕴。由此可见,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设计师们应充分意识到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性,努力将其融入作品中,推动招贴设计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实现创新发展,与新时代共同进步、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

[1]陈慧,过宏雷.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4):84-86.

[2]马耕耘.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在广告招贴中视觉张力的研究[J].包装工程,2014(20):106-109.

[3]郭一栋.浅谈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4(17):238.

[4]孙静.现代招贴设计中水墨意蕴的融合运用[J].包装工程,2015(2):123-12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张莉彬

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篇2:

让我们“动”起来!

摘 要 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波兰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了“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颇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其后,上海大学博物馆推出了线上展览“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展示藏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底蕴,实现观众与展品之间的深度交流。本次展览运用动态化展示、展厅全景漫游、电子图书等形式,带给观众更为丰富的在线教育。同时,还融入了互动游戏和众包模式,从不同视角呈现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波兰招贴艺术的演变。

关键词 博物馆 数字展览 波兰招贴 互动游戏 众包模式

0 引言

上海大学博物馆是一座正在筹建中的博物馆,目前暂时还没有固定的展厅。不过,这反倒让我们对于数字化展示,对于深入发掘现有藏品的文化内涵产生更大的兴趣。

几年前,当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上映的时候,相信大家都曾被片中的创意所感动。让博物馆里的展品“动”起来,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期待和想象。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让展品与观众进行更直接、更自然的互动,立体地呈现其丰富的信息。我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数字手段,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为展品注入“生命”。现在,“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实现了这个梦想,其运用动态化展示、展厅全景漫游、电子图书、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平面、静态的艺术作品“动”起来!

很高兴看到大家登录我们的网站参观本次数字展览,作为策展人,我很乐意分享一些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

1 策划背景

在上海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批时代序列较为完整且独具特色的波兰招贴艺术作品。招贴,也称为“海报”,是一种通过图像、符号和文字互为补充,向公众传达信息的印刷品。它经常被张贴在街头,大致分为三类:商业性的,如产品广告;社会性的,如政治、公益宣传画;文化娱乐性的,如电影、戏剧和音乐会,以及公共社交活动的海报。作为世界平面艺术界的一颗明珠,波兰的招贴艺术将波兰传统民族美术元素与欧洲现代设计风格相结合,就像法国的油画、中国的京剧、意大利的时装一样闻名遐迩。20世纪50年代,波兰招贴艺术被引进中国,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给中国观众带来了美学观念的启迪。

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波兰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了“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展出一百多幅波兰艺术家的著名招贴作品,年代跨度超过半个世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因此,将这批招贴作品作为本次数字展览的主题,恐怕再合适不过了。虽然这只是波兰招贴艺术的一方小小缩影,但却可以让中国观众领略波兰招贴艺术的魅力,并感受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历史、社会及文化内涵。

实体展览的优点在于观众有机会近距离直面真实的展品,这种亲近感是在线数字展示所無法赋予的。然而实体展览的不足也很明显,比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文物运输的安全问题、繁琐的布置流程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曾设想过将数字展示与实物展示结合,在展厅内通过显示器、投影仪等设备展出这些动态化作品,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但是出于预算成本和参观人数的考虑,我们认为在网上的永久性展出,展示效果或许会更佳,尤其是能让观众对展品产生更为深层的理解。

2 展览板块

2.1 “藏品展示”

如图1所示,在“藏品展示”板块,纯黑色的背景如同夜幕般映衬出一百多件色彩活跃的招贴作品,这些展品参差排列,构成一幕壮观的流动瀑布,配合悠扬的音乐,给人以强烈的感官震撼。在这个数字展厅里,所有展品都是活动的:戴着变色眼镜的展览招贴《如果电脑成为馆长》,流下眼泪的剧院招贴《弄臣》,顾左右而言他的电影招贴《尤迪塔的谎言》……这些动态效果,都是根据作品本身的内容所进行的再创作。

每件展品都附有详细的信息,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作品类型、印刷方式、创作年代等。观众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按照作品类型或是创作年代进行排序,以便对招贴艺术的发展历程有所认识。如果仅是动态地呈现数字化展品,除了吸引眼球的噱头之外,就博物馆教育而言,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此,我们希望通过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设法拉住观众的视线,让他们“凝视”这些艺术作品。这样数字展览就不只是简单地“看”展品,更不至于沦落为纯粹的娱乐活动。

制作动态化展品是本次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也是一项相当繁琐的工作,既耗时又费力。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陆铭提出,是否可以尝试众包模式,让观众参与展品的动态化创作呢?这真是一个好主意!不但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而且为观众提供了发挥所长的机会。事实上,本次数字展览的根本目的就是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共同让展品“动”起来。换个角度来看,“让我们‘动’起来”也是展品对观众的一种“希望”。

于是,我们开放了所有招贴作品的高清图片,并精心制作了10个动态化样本,供观众学习参考。毫无疑问,这是观众对展品的一次全新诠释。他们必须认真审视这些展品,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挑选创作对象。当他们进行二次创作的时候,要思考展品的设计构图、颜色搭配、内容主题等方方面面。这些都促使观众不只是浏览画面,而是驻留目光。今后,我们还计划对观众创作的作品进行评选,给予优胜者奖品以资鼓励。

2.2 “鉴定专家”

在“鉴定专家”板块,我们将所有展品做成数据库,随机挑选任意两件作品,邀请观众帮忙鉴定,判断创作者是否为同一人。如果回答正确,则自动进入下一轮;如果回答错误,则提示观众回到“藏品展示”板块,去看看作品再来挑战。一旦连续答对5道题目,就能获得“鉴定专家”的称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展览中可能主要是依靠感觉来欣赏艺术,而很少会去主动思考。对此,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环节,预设了相关问题,引导观众仔细观察作品风格,促使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延长停留的时间,以此加强观众对于招贴艺术的理解。

2.3 “展览介绍”

在“展览介绍”板块,我们从展览情况和招贴艺术两方面,整理汇总了专家学者的相关评论,以便观众进一步扩展阅读。

艺术是无国界且不受限制的,是让全世界自由沟通的通用语言。跨越年代、国籍和表现形式的鸿沟,伟大艺术作品的灵魂总是可以自然相连。这也是“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的初衷: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和认识波兰招贴艺术。

——彼得·诺沃特尼亚克(波兰驻沪总领事)

这次展览的举办,让上海大学的师生得以近距离欣赏波兰招贴艺术佳作,体会波兰人民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必将促进上海大学的艺术创新和文化的积淀。

——羅宏杰(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随着中波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对于波兰招贴在艺术和学术上的成就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更多人了解波兰招贴艺术,从而增进两国的友好合作,相信会有很多青年人像他们的父辈一样,爱上波兰招贴艺术。

——夏小和(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波兰招贴画为何如此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呢?我想是因为它新颖、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粗犷、流畅、夸张的艺术手法,以及鲜艳而亮丽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力。通过这些图像,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思想的火花、振奋的力量、高尚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波兰民族的文化精神。

——邱瑞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招贴是街头的艺术,街头是招贴的美术馆。招贴的展示方式最便捷,最贴近公众,深受大家欢迎,因此也获得了公共艺术的称号。

——黄建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在波兰,最有影响的公共艺术就是街头招贴。其中影剧海报被誉为西方招贴艺术皇冠上的宝石,也是波兰美术的一大特色。

——陈淑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2.4 “活动内容”

招贴往往采用抽象的艺术语言,并且由于我们与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大多数作品的创作背景也知之甚少。这时,我们又想到了众包模式。上海大学博物馆与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波兰驻沪总领事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实体展览的举办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于是,在对方的协助下,我们用汉语、英语、波兰语三种语言向外推送了展览信息,希望那些熟悉波兰文化的波兰人民为我们提供关于招贴作品的资料,让波兰的美在异域他乡呈现出独有的精彩。我们相信,这项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于收集、保护和研究的压力。

在“活动内容”板块,我们刊登了这样一则信息:

波兰招贴作品上的人物和符号是什么意思?谁创造了这些作品?这些作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我们正在搜集这些波兰招贴的资料,想要了解有关的影片、戏剧、展览和产品。

如果您知道答案,请点击“答复”告诉我们吧!我们非常需要!

此外,我们还把实体展览的展厅实景、视频讲座《波兰招贴学派的出现及其崛起原因》、展览图录《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作品集》在网络上一一还原,共同组成“永不落幕”的虚拟博物馆。

3 技术支持

“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委托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许华虎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发了博物馆网上展示管理平台,包括Flash动态展示、2.5D全景漫游交互(见图2)、知识问答游戏和在线翻书系统等。

本次展览作为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子网站,所有网页都是基于HTML5框架语言,响应式设计可以适应不同尺寸和分辨率的电脑屏幕、移动客户端显示。前期动画采用Flash制作,并借助Adobe公司的Wallaby工具,转换Flash格式以适合HTML5运行,使得动态效果更为逼真。

4 宣传推广

为了向影片《博物馆奇妙夜》致敬,“让我们‘动’起来——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于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前一天,即5月17日的晚上20时正式上线。如图3所示,我们特别选择了电影招贴《马背上的魅影》作为本次数字展览的海报。当黑幕降临,一弯新月升起,伴随着阵阵虫鸣,骏马一跃而出……展览中所有展品的生命,仿佛都是马背上的这个魅影所带来的。

期间,我们在微博上以“让我们‘动’起来!”作为话题,连续十天集中发布一系列与展览活动有关的新闻,巧妙呼应“博物馆奇妙夜”的主题:

#让我们“动”起来!#你可能听说过招贴艺术,但是你看到过会“动”的招贴吗?“国际博物馆日”的前夜,上海大学博物馆藏品库房里的波兰招贴作品忽然“动”起来了!如果你错过了去年的波兰招贴艺术展,千万可别再错过这次啦!5月17日晚8点,悄然开幕,永远在线……

5 结语

今天的博物馆,已经超出了“古董收藏室”或是“文物陈列室”的概念,也不同于实物版的教科书。它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休闲场所,一个营造学习氛围的体验空间,更是一个与展品进行互动交流的探索中心。

对于策展人而言,在筹备和组织数字展览时,首先要从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具备细腻的服务意识。其次,不能一味地炫耀科技手段,数字媒体并非多多益善,恰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再次,数字展览不能成为实体展览的网上翻版,二者应当相辅相成,要补充实体展览所无法呈现的内容。

未来,上海大学博物馆将推出更多具有个性的数字展览。我想“动”起来的不仅是展品本身,当然还有我们自己——让思维“动”起来,让创意“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上海大学博物馆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EB/OL].http://www.museum.shu.edu.cn/pl/.

[2]陶飞亚,陈淑君,郭骥.皇冠上的宝石——波兰招贴艺术展作品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3]盛洁桦.浪漫凝视与集体凝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博物馆游客体验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6(12):31-34.

[4]李建華.关于中国美术馆虚拟展览系统初步设计的构想[J].中国美术馆,2014(6):28-30.

[5]葛岩.要不要数字化:对美术馆展览、虚拟展览及其意义的评价(上)[J].现代传播,2000(1):20-24.

[6]葛岩.要不要数字化:对美术馆展览、虚拟展览及其意义的评价(下)[J].现代传播,2000(2):9-12.

作者:郭骥

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篇3:

平面上的“建筑”

摘要:在生活当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各种招贴依附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实招贴是一种统一但从中又有点怪诞的“城市建筑”,它们是城市的另一道建筑风景线。我们从城市建筑的理念,视觉形态上出发,去诉说着招贴中基础与构思,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再从中得出二维空间转变成三维空间的过程。运用设计师的智慧与发现,让观者去感受城市里另类的“地标式建筑”。

关键词:建筑 城市 智慧 发现

1、引言

当你来到一座城市观光时,你会看到城市四周,有这各式各样的建筑耸立在其中,有的冷艳、有的俊美、有的孤僻,它们的外观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与身躯,让人忍不住进去一探究竟。但这座城市中还有一些我们所不熟知的“建筑”做着同样的事情,吸引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在这座城市当中,如果有一座“建筑”在人们喧闹与繁忙的生活中,突然吸引住人们的脚步,让人们停下观看、沉思,使之成为人们的心灵停留之所,而这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艺术表现——招贴。

招贴在城市当中随处可见,无数的招贴品质参差其中,但如何建造这座招贴似的艺术性“建筑”?这就像你所见过的盖房子一样,只是你需要添加一些另类的材料去营造这栋艺术性的“建筑”。你将面临的材料有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同时还要对图案形态的构成认知、分析与理解等基本规律的综合掌握,而这些材料将伴随着你建造“大楼”的整个过程。而在这场建设中,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合理运用到招贴之上?

2、“建筑”的三个步骤

盖房子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材料,还需要规划与测量地基、起楼层、封顶等等,真实建筑尚可如此,这座艺术性的“建筑”岂能如此简单。而我们在设计一座艺术性“建筑”也要考虑到“地基”、“起楼层”、“封顶”,当然它们在招贴上的另一个意思是:基础与构思,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二维到三维的转变。

2.1一座“建筑”的基础——地基

“地基”是一栋“建筑”的基础,一座稳固的“地基”是我们对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的考验,这是建造一栋艺术“大楼”的先决条件。同时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我们还需要善于去思考、去发现新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靠基础知识的运用而不去创新,得到的永远只是一些死板而又陈旧的东西。而创新就要求我们去构思,构思点来自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善于去智慧的发现。设计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我们生活当中会经历无数的事与物,当你在这无数的事与物中偶然发现一件毫不起眼的事物时,你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把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在其中相互交织,产生无尽的联想,然后将我们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你会发现正创造建造一座艺术性“建筑”——招贴。

2.2一座“建筑”的构造——起楼层

盖房子所需要的是水泥、砖块与油漆,而招贴就像盖房子一样,但需要的卻是图形、文字与色彩。起楼层就是将图形、文字、色彩放入所构思好的空间之中,进行混合搅拌,搭配出不同的组合。

2.2.1 “水泥”与“砖块”

水泥与砖块是构造一栋建筑的材料,刚刚好文字与图形也是构造一张招贴造型的材料。

首先,文字是人类特有的符号,即具有内容识别又具有形态识别的双重审美功能。文字从内容上对人们传达一种信息,在造型上给人一种联想与想象,使得每个字都含有一定的字意空间,比方说我们利用原文字形的框架,加以艺术装饰的变化,重新组合的造型将给人们以崭新和深刻的视觉形象与信息传达。文字作为招贴设计中重要的一种元素,也许我们看不出文字本身的形态,但这些怪诞的形态会告诉你一些事,也可能会带给你一些解释和想象,这也许就是文字特有的魅力。让我很意外的是文字不只是阅读这么简单,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

然后,图形是最能给人们心里带来非常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双重冲击力,在这强势的冲击力下,是一种顿悟的感觉。图形在特定的情况下摆脱常规的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运用无形的图形语言使得内容上进行碰撞,在这种“碰撞”之下所带来荒谬感与真实感,恰恰会带给人们视觉上一种全新的感受。在这种全新的感受下,使得图形与感情达到了一种统一,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体会去理解、去揣摩。图形所带来的深刻内容,让人在一瞬间得到某种顿悟,悟出其中的奥妙所在。设计师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形态联系或是内在逻辑进行超现实组合,距离越大、差距越大,图形给予的效果就越发具有震撼力。

图形与文字在招贴中的相互融合,突破那些规规矩矩的束缚,突破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座全新的、绝无仅有的城市“建筑”,给人们的是一种感悟、一种畅想。

2.2.2 “油漆”

色彩可谓是招贴魅力所在之处,每当我们远眺前方,在模模糊糊的视野中,色彩永远是最能让人们眼球捕捉到的。在设计色彩时要表现招贴的个性,考虑适合人们的文化、地域、风俗、爱好等等,有时还得关注画面的视觉流程。其实色彩是最令人们感性的物体,它由光所诞生出来,往往这些色彩会带给人们是一种心理暗示,把色彩表达成一种态度,得到你自己的选择。

文字、图形、色彩是招贴当中不可缺少的三种材料,我们如何让这三种材料在招贴的有限空间之中重新组合,又不乏创意的碰撞,使得它们并不拘束于某种特定的样式,所以它们可以像人一样可以调皮、可以素雅、也可以智慧,它们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悄无声息,又变化而又整体统一,它们可以在招贴上随意的变化自己,也可以运用无尽的思想去组合成一栋完美的“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的美,运用它们构建我们的“大楼”。

3、一栋“建筑”的完成——封顶

封顶是一栋建筑的最后一步,但在招贴设计中,封顶与起楼层却是同步进行,它将赋予招贴一种三维空间感,这就要求我们能否打破这纸面上惯性思维的二维空间。

招贴在设计前是一张白纸,是一种隐性的空间,当我们将图形、文字、色彩添加到上面,它便赋予了空间的性质,它们三者之间在这张白纸上相互涌动、撮合,最后形成了三维空间。

但文字、图形、色彩不只是左一堆右一堆的摆放在招贴上,而是通过对比关系与衬托关系,来表现整张招贴空间感。对比关系指的是图形、文字不分轻重不满画面或堆砌一隅,保留恰当的留白“空间”及宾主位置的对安排。而衬托关系是指图形、文字、色彩相互衬托,造成图与底正负关系的表现与区别。正因为有对比与衬托的相互交织,使得整个画面空间带给我们视觉一种通透与呼吸,能给观赏者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颤抖。这种颤抖使得三维空间给我们一种的视觉的反差,能带来一种强烈的感官上刺激,使得整张招贴活泼起来,让画面具有更强的张力。

4、一座“建筑”的感悟

今天,城市飞速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建筑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耸立其中,虽然我们所创造的招贴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建筑”,只要我们去轻轻地推开那扇思维的大门,走进去,在一个空白的世界中,你把自己当成上帝,用你的智慧去创造你心中的所想,你才可以从文字、图形、色彩、空间中感受其中的美,去感受它们所带来的一种超凡的感觉,使之更佳的融入到我们的招贴中去,将招贴设计艺术化表现出来,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思索,借着这种思索找出一条新的道路,让人们感受到是在看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物,却仿佛是初次相遇一般,或许我们带着这种感性的眼光去看招贴,我们将得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品。我们需要去思考、去发现、去想象,寻找我们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我们心中的美,使我们感动。

招贴,城市中一座另类的“建筑”,虽然它并不宏伟,但是它有着自己的魅力,吸引人们停下观看,使人们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与喜悦,感受到招贴设计所带来的趣味,但这不仅仅只是一种趣味,还是一种感悟。

参考文献:

[1]季嘉龙刘咏清陆一文.图形创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吴明哲.色彩表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赵小勇.文字的异化与设计[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王绍强.创意空间[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丘斌.设计设计[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作者:肖兆之 肖莹艳

上一篇:中小学体育思考论文下一篇:中小学教育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