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全球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三亚正处于城市化和国际化加速提升时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和国际化程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论文 篇1:

社会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从业者焦虑现象的研究

摘要:文化产业是一个开放的综合体,社会变革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甚至改变它的进程。社会空间的转向与文化变革相互辉映生发,进而增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带入一种新视野的可能性。本文将以电影行业为例,依据不同地区,从时间上纵向探究社会发展中的变革带给电影行业本身的焦虑并寻找适应办法。

关键词:从业者;焦虑现象;电影行业

一、意识形态的挑战

纵观电影历史的整体面貌,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快捷、碎片化都不断影响电影行业的整体面貌。“许多有趣的历史研究都是解释性。”①早期民族电影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国外学成电影归来的创作者所拍的作品在传统的电影史家眼里常常不被认同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而且当时上海沦陷区电影更是一度被斥为“汉奸电影”。由此产生的焦虑对于彼时中国电影的原创性是个重要打击,让海外市场竞争中的价值意义被忽视,并进而影响着大众和中国电影变动之各种新风尚。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如同日益崛起的中国经济一样,取得了飞速发展,不仅没有在WTO的冲击下消沉,反而在票房上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平分秋色,新的影院空间变革中也出现了电影业与房地产行业的“跨界”联姻,成为21世纪以来重塑都市电影空间的重要力量。但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才会发现,大量IP进入电影市场,狂躁的产业氛围下让投资者和决策者都变成了金融高手,而不是文化推手,内容生产者也会被金钱腐蚀,真正的艺术追求者便会心生忧虑,担心艺术作品整体质量急速下降,在人才产出不合理的方式下,每年进入的行业新人也仅仅是在数量上的虚假繁荣。

二、个体现实处境

对个体而言,焦虑过后对艺术的取舍也是影响着整个电影产业大格局。在电影与戏剧离婚、与文学分道扬镳、“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等一系列电影本理论的大讨论中个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电影该方面的发展。在创作上也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创作选择上的焦虑会借助个人意识形态的认识和追求去判断。相比于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在艺术上更有个体选择性,他们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与情感驱动,寻求着自我意识与焦虑的释放。除去商业属性的社会压力,“第六代”更加强调个人与自我的概念,其目的是为了树立作者对作品具有权威的解释权②,他们无疑是“作者电影”的最佳实践者。这种产生于欧洲的电影观念,最初是为了抵抗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制作模式,凸显了对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的强调,“无视、甚或遮蔽了电影在现代社会所负载的巨大的社会功能意义,无视、甚或遮蔽了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系统,所具有、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反意识形态的功能角色” ③,但“第五代”发起的电影断代叙事法让其产生了影响的焦虑④,也让八十年代以后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无形中承担着这种焦虑,他们只得在想象中的反叛下寻找出路。

三、地区的适应策略--香港电影的北上之路

9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产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及韩流、好莱坞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电影人也纷纷出走寻找更好的发展,此时的电影行业整个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直到2003年“CEPA” ⑤协议签订后才取得了突破进展,这给低迷中的香港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创作上面临着挑战:合拍片中香港电影人不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内地观众也抱怨港片没有“港味”。直到后来经过适应与改良,才有了新的港片风格。港片的变味与其说是为适应北上需要,不如说是新产业格局下的应变之策。这场变革确定了香港人在内地经济崛起背景下新的身份焦虑和定位,重构着当下中国新主流文化的想象,也成为了中国崛起的文化表征。

四、中国电影体制的变迁与社会转型

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好莱坞电影对于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电影市场来说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除日本与韩国,中国也是为数不多可在近十年里稳定占据本土市场半壁江山的国家之一。中国电影作为现代大众媒介,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中国精神与价值观的最佳中介,它的观念与功能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在中国社会巨变的背景中产生的。体制作为一系列具象化的制度外,也是维护体制运转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过程中的焦虑伴随着不断改革都迎刃而解。明星制在国内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电影体制在商业化转型,从“人民艺术家”到市场化明星的转型是电影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开始。体制的重组过程中让个人与国家层面找到了完美的切合点,正如中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作为总制片兼任总导演的《建国大业》,因为对祖国的满腔热情,吸引了众多市场经济中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一线明星前来参演,并不计报酬,这不是行政手段动员的结果,而是中国电影体制变迁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在国家层面上找到恰当位置的一次完美结合。

五、结语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工作者一直处于焦虑之状态,对外来说,没受到重视的现代化模式让中国已经吃尽苦头,对内,又有电影逐渐从农村退出的危机,城市化进程让人们有恃无恐,对失去乡村市场也无所畏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想要的是一个电影强国,而不是电影市场大国,我们不仅要放眼世界关心社会变化,更要看见中国内部里城市外满目疮痍的现状。

注解:

①(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何一薇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与文学》(增订版),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③鱼爱源,《主体身份与影像策略--第六代电影的美学与政治初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④概念出自于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历史魅影--中国电影文化研究》.

⑤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其中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陈旭光、何一薇译,《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与文学》(增订版)[M],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戴锦华著,《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为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项目“当代新媒体发展情境下对文化产业从业者“名声焦虑”现象的探究”(项目编号:2016106108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新

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论文 篇2:

基于国际化视角的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当前全球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三亚正处于城市化和国际化加速提升时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化和国际化程度。因此,应该运用全球化的视野,全面对照和剖析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核心问题,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关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投融资模式、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全面推进三亚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三亚;城市文化;文化产业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虽各具特色,但有三大共性:文化精神魅力、产业发展活力、空间形态引力。对照名城发展经验,三亚市应树立“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的理念,做足文化和文化产业文章。三亚正处在“城市化”和“国际化”加速提升时期。三亚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实质上就是“如何提升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的问题。三亚能否统筹城乡发展,能否合理解决其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规律与要求。因此,三亚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站在三亚城市化、国际化的战略高度看问题,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来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三亚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意义

2.1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三亚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要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以生态资源为起步的三亚来说则完全有可能。三亚选择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文化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方面,文化产业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源依赖性小,可以充分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吸引文化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世界上著名的文化产业集群无不是生态环境最佳、生态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如法国嘎纳、美国好莱坞等)。因此,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是三亚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发展文化产业又能进一步保护三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2.2提升城市功能,建设“世界三亚”的需要

三亚有一流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有一流的海洋旅游资源,且又为中国最南端的城市,所以三亚市当之无愧为中国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但目前的三亚已不仅是中国的三亚,而是世界的三亚。国际化的城市要有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目前三亚的文化和文化产业主要在旅游文化上“落脚”,远没有体现国际化城市的要求。一方面,三亚文化产业没有达到国际化水准,目前依旧停留在旅游文化上的一般水平歌舞表演和一般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另一方面,面对国际性游客文化上的多样性需求,三亚文化产业还没有跟上市场需求步伐。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三亚提升国际化功能的需要,这就要求既要丰富三亚的国际文化产业内容,也要提升文化产业国际水准。

2.3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三亚”的需要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崛起,三亚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三亚旅游业发展主要建立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之上,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海岸线附近,主要有天涯海角、大东海、南山、亚龙湾等,广大的北部山区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而且,三亚城市化进程主要建立在休闲旅游地产发展基础之上,外来高收入阶层旅游者的高消费与本土居民的低水平收入形成了极大反差。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三亚中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虽然不乏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少数民族(黎、回、苗)风俗风情文化资源、热带生态文化资源、健康长寿文化旅游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整个三亚呈现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而这种区域不平衡又集中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据统计,2007年三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76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66:1。因此,发展三亚农村经济,建立“和谐三亚”,需要挖掘中北部山区、丘陵土著文化资源,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3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应当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文化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与其它产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的。三亚文化产业发展决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而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从文化资源、文化事业、市场需求等角度来考量,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重要关系,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3.1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的关系

三亚区位的独特性造就了其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但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三亚可以在文化资源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但许多文化资源不可能产业化,因为,文化资源产业化,还要有现实的文化市场需求和文化产品生产等条件。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来讲,三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立足优势资源,如生态文化、海洋文化(三亚有中国最宽广的大海)、军旅文化(榆林港为中国著名军港)、土著风俗风情文化、热带农耕文化、渔业文化、历史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文化、影视文化、动漫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长寿文化、建筑景观文化、饮食文化、商务文化、会展文化等。

3.2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三亚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之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最大不同在于——三亚缺乏本土市场需求。这使得三亚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外来游客消费带动。三亚本土缺乏文化市场需求,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三亚常住居民普遍收入水平偏低,富裕人群不多,可以承受的文化娱乐消费基数相对于旅游者较低;另一方面,三亚常住居民学历程度大多处于中下等水平,对于他们鉴赏世界性高雅文艺作品有比较大的难度。因此,提升三亚本土文化需求。一方面,要提升三亚常住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三亚常住居民文化素养。为此,三亚发展文化产业要与发展文化事业结合起来,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文化事业建设,以文化事业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3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三亚文化产业需求多样性和资源多样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有层次性,即必须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对于三亚而言,三亚的文化产业具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文化产业,包括海洋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第二层次为传统支柱文化产业,包括宗教文化产业、风俗风情文化产业、滨海饮食文化产业等;第三层次为新兴支柱文化产业,包括时尚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会展文化产业等;第四层次为潜力支柱文化产业,包括内容文化产业、古董古玩拍卖及文化产品生产等。目前,三亚入境旅游市场已形成港澳台、日韩俄、欧美游客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但在旅游文化供给上,三亚基本上仍以汉文化、佛教文化为主导。三亚满足国外游客需要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4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与模式选择

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具有特殊规律和特殊属性。三亚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条件,借鉴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教训,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策略问题考虑的最佳预期,均必须以政策为保证。选择和制定相宜的政策,才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适宜的环境,为其发展提供动力和社会保证。三亚应在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投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有所突破。

4.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三亚形成了中心城区和海棠湾、田独、凤凰、天涯、崖城五个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了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字排开之势。根据三亚文化资源多元性、文化产业多样性和城市总体规划,三亚可以围绕海洋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两大基础文化产业,形成滨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带和山林健康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带,并在这两大文化产业带上形成若干个主题文化功能区,进一步推动不同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

在滨海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带上,三亚可重点打造海洋文化展示功能区(天涯海角组团)、海上休闲文化产业功能区、海上影视文化产业功能区、海上演艺娱乐文化产业功能区、会议/会展文化产业功能区(主城区组团)、商务文化产业功能区(主城区组团)、文化产品制造产业功能区(主城区组团)、文化产品交易功能区(主城区组团)、滨海饮食文化功能区(主城区组团)、军旅文化产业功能区(主城区组团)、历史文化产业功能区(崖城组团)、美食文化产业功能区、宗教文化产业功能区(可以建成南海观音文化产业功能区、妈祖文化产业功能区、伊斯兰教文化产业功能区等,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休闲度假需要)等。

在山林健康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带上,可重点推出土著风情文化产业功能区(可根据三个少数民族具体分布情况,分别建设黎族风情文化产业功能区、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功能区、苗族风情文化产业功能区,满足游客体验不同民族风俗风情需要)、热带生态文化功能区、健康/长寿文化产业功能区、热带农耕文化产业功能区、历史文化产业功能区等。

4.2创新投资融资模式,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市场,三亚文化产业发展也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发展方向和发展项目,并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批准建设的度假旅游区,最后大多变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地盘,但同时也有些成功的案例,如香港中国旅行社珠海项目、华侨城项目等。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由文化企业来主导。为此,三亚可以先做好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化产业功能区不同,开展有目的的项目招商。三亚文化产业发展由市场配置资源,文化事业由于其公益性特点,应由政府主导,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项目建设遵循“政府统一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原则,可以采取项目招商、BT、BOT等方式,解决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融资问题;项目经营遵循专业化原则,由专业化公司负责承包运行。

目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三亚有两个指标位居第一:一是接待过夜外国游客与本地城市常住人口之比,2007年达到了81.4%;二是机场吞吐量与本地城市常住人口之比,2007年达到了965%。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文化需求,应成为三亚文化产业发展起点。三亚要成功地发展各种文化产业,必须进一步对外开放。一方面,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尤其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投资上要实现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多元化,吸引国内外各种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建设。总之,三亚要抓住中国服务业向外商开放投资的机会,引进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从而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文化市场体系。

4.3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短缺又是三亚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加快三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近期,三亚应加大领军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通过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基础人才培养力度;中期,实行领军人才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战略,重点造就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远期,除了引进一流国际化文化领军人才外,主要文化人才依靠三亚自己培养。具体而言,基础人才培养,依靠政府投入为主,企业赞助形式;管理人才依靠企业培养为主,政府配套支持;领军人才依靠政府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总之,三亚可重点学习华侨城人才培养经验,走引进领军人才和自己培养基础人才相结合的道路,加快造就三亚本土文化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宣国富,陆林,章锦河等.海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海南省海口市及三亚市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6):741746.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花建等.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22.

[4]Gibson Chris and Kong Lily.Cultural economy:a critical review[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5(29,5):541561.

[5]谢植雄,叶妙君.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4,19(6):2629.

[6]康小明,向勇.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北京大学学报,2005,(2):1721.

作者:陈珏宇 王源

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论文 篇3: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系统性融资规划研究

摘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中央及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从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融资问题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需从融资制度、融资主体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入手才能加以破解。本文运用规划手段从全局高度系统地分析了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对其未来的投融资需求进行了科学预测,并从融资模式创新、融资制度建设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系统性融资规划

一、前言

湖南省委、省政府自1989年作出“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决策后,一直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2001年确立“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在文化强省战略推动下,湖南省文化产业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湖南快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文化产业连续7年保持20%以上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多年来,湖南财政投入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不足、资金短缺一直成为制约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成为必然选择。因此,从战略高度对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统筹规划,为解决湖南文化产业融资问题提供指导,满足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运用规划手段从全局高度系统性地研究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 在科学预测湖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需求总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融资主体进行融资模式设计及创新,并从制度完善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位居国内前列

1、文化强省战略实施效果明显;

2、总量位列中部六省之首、全国第八位;

3、湖南“文化现象”全国闻名;

4、竞争力在国内排名靠前。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障碍突出,融资瓶颈急需破解

1、总量相对落后,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2、市场化程度不足,差异竞争需要强化;

3、融资能力不强,融资瓶颈急需破解;

4、融资支持不优,融资政策需要完善。

三、湖南文化产业资金供求预测

为合理估算文化产业投资需求,需要对预测目标变量进行界定。主要预测指标是“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而“文化产业投资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既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最低资金总量,不仅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还包括无形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等。通过比较2007-2010年投资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间的比例,得出两者之间的比值关系约为5.2:1,依据这个系数,在预测出湖南省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基础上,进一步估算出2011-2020年湖南省文化产业投资需求总额。预测模型采用ARIMA(p,d,q)模型,即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简记ARIMA),预测结果如下:

(一)资金总量需求

2011-2020年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需求呈上升趋势,“十二五”期间约5900亿元,年均投资1180亿元,年均增速20%;“十三五”期间约12300亿元,年均投资2460亿元,年均增速14%。2011-2020年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需求总量约18200亿元。

(二)资金结构需求

1、重要领域资金需求。湖南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报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和文化创意业2011-2020年投资需求总额约14700亿元,“十二五”期间分别约1800、680、420、450、400、1900亿元,年均投资分别约360、140、80、90、80、380亿元;“十三五”期间分别约2900、1000、660、690、660、3000亿元,年均投资分别约580、200、130、140、130、600亿元。

2、重要区域资金需求。长株潭文化产业核心增长区、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大湘南民俗文化产业新兴增长区、大湘西民族文化产业新兴增长区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2011-2020年投资需求总额约12500亿元,“十二五”期间分别约3700、950、900、320、4900亿元,年均投资分别约740、190、180、60、980亿元;“十三五”期间分别约5800、1300、1300、400、7600亿元,年均投资分别约1160、260、260、80、1520亿元。

(三)基本资金供给

2011-2020年湖南文化产业资金总供给基本值约1120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约770亿元,占比7%;信贷资金约1800亿元,占比16%;域外资金约1140亿元,占比10%;资本市场融资(含股票、债券、基金融资)约320亿元,占比3%;自筹资金约7170亿元,占比64%。

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域外资金、资本市场资金、自筹资金供给2015年分别约80、170、110、30、730亿元,到2020年分别约90、230、160、50、870亿元。

(四)资金供给目标值

根据资金供求基本值,湖南文化产业资金供需缺口约7000亿元,根据缺口弥补需要,资金供给规划的目标值为:

1、财政资金供给较基本值增加:2011-2020年通过挖掘财政增收潜力、成立政府文化产业融资平台和引导资金等措施,弥补政府主体需要承担的供需资金缺口约1300亿元。

2、信贷资金供给较基本值增加:2011-2020年通过挖掘信贷资金潜力,弥补供需资金缺口约3100亿元。

3、域外资金供给较基本值增加:2011-2020年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域外国内民间投资,弥补供需资金缺口约2000亿元。

4、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较基本值增加:2011-2020年通过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资本市场融资弥补供需资金缺口约600亿元。

四、湖南文化产业融资模式设计

(一)一般融资模式

1、文化产业项目融资渠道。主要有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文化产业基金融资、风险投资等,文化企业应对融资渠道优化组合,实现项目融资成本最小化。

2、政府主导型项目的融资模式。该项目包括公益项目即不具备市场化条件的文化产业项目、准公益项目即具备准市场化条件的文化产业项目。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坚持融资主体、融资项目、融资条件和融资工具市场化,弥补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项目的资金缺口。对公益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偏重使用财政资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社会捐赠等融资模式。

3、市场主导型项目的融资模式。市场主导型重大项目集中在广电、传媒、报业等领域,中小微型项目集中在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创意领域。目前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银行贷款。对符合资本市场融资条件的重大企业项目,应偏重股票和债券融资;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主导型项目,应偏重引进风投机构,吸纳风险投资资金;对收益相对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应偏重采用文化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信托融资等融资渠道;对中小微文化企业项目,应突出文化产业基金的担保支持和使用银行联保联贷产品,广泛吸纳风险投资、民间融资等社会资本。

(二)湖南文化产业项目融资模式

1、政府主导的准公益项目采用市场化转换融资模式。演艺场馆项目、文化创意基地、文化旅游项目等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准公益项目,应以政府资金、文化产业基金、企业自筹资本金为基础,吸收银行贷款,争取民间资本投入,通过股权合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2、市场主导的大型文化企业项目采用多元化渠道组合拳融资模式。广播影视大型企业项目以股权为主,信贷为辅融资。传统出版发行项目以改制上市和并购融资为主,以股权、知识产权、固定资产等多种质押抵押取得银行并购贷款。报业大型项目以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建设经营类文化项目应广泛吸纳民间投资,通过股权合作、发行专项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产品、集合委托贷款融资。

3、中小微文化产业项目的市场化融资模式创新。影视剧项目采用“风险投资+信贷创新”融资模式,即使用版权质押、预售合同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和第三方担保等四类创新型贷款产品。动漫游戏与数字出版项目采用“政府+信贷+民资”融资模式,即采用政府政策支持、吸纳民间资本、银行放松信贷有机结合的融资模式。演艺娱乐业项目采用“信贷支持+文化产权交易创新”融资模式,即银行对演艺娱乐业项目拓宽贷款抵押担保范围,以项目外的企业或个人资产抵押,以项目收益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文化创意业项目采用“联保联贷创新+孵化器融资服务”模式,即银行创新传统联保联贷产品,成立统贷融资平台,构建文化创意企业集合贷款池,与入区企业、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建立四方联动融资模式。创新书画艺术项目融资模式,如以王羲之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著名书画家王德水为品牌的湖南浏阳河德水艺术公司计划开展德水主题书画专辑、“德水艺术”品牌股权融资,力争成为中国书画艺术产业化先锋。

(三)融资风险

1、融资风险类型。文化产业的轻资产与知识密集型特征导致湖南文化产业项目存在投融资风险,融资风险集中体现在文化产品的经营风险和文化项目的财务风险。文化产品的经营风险为:受众对文化产品价值认识存在时滞性、文化产品存在需求不确定性、文化产品具有易复制性。文化项目的财务风险有:筹资成本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连带偿债风险。

2、融资风险防范。要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加强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确定文化产业项目最佳融资量、重视项目资金结构最佳配比性、建立文化企业最佳治理结构、建立文化项目科学融资体系等方面提高文化产业项目融资水平。

五、湖南文化产业融资政策建议

(一)健全融资制度

1、制定国内文化产业首部地方法规《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和首部融资法规《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条例》。

2、制定大型文化企业投融资导引、中型文化企业投融资规范、小微文化企业投融资准则和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指南等融资具体规范。

3、在国内率先制定《湖南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办法》和《湖南文化企业价值评估规则》,制定文化企业专利权、专有技术、著作权、商标权、文化知识产品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的具体规范。

4、建立文化企业产权交易规则,完善文化产权交易品种,将湖南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联合利国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文化产权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完善融资体系

1、构建文化产业政府融资平台。对现有政府类“转贷”融资平台、业务不足的其他政府融资平台整合重组,变更为政府主导的省、市、县级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填补湖南文化产业政府融资平台的空白,如建立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作为省级文化产业政府融资平台。

2、建立文化产业信贷支持服务平台。由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立省级文化产业信贷支持服务平台,成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信贷部门或开发文化产业信贷产品,设立针对文化产业融资的详细信贷指引,制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规范体系,创新适合文化企业的特殊信用结构与信贷产品,鼓励银行单独或联合提供文化产业特色金融服务。

3、完善文化产业市场融资主体。完善政府、企业类担保机构建设,设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主体,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主体,成立文化产业信托投资主体,以知识产权或未来收益权进行信托,完善不同类型的的风投机构、创投机构,鼓励建立文化产业政府类基金、企业类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基金主体,专门为中小微型文化企业提供股权和债权融资,完善会计、法律、评估等融资中介机构建设。

(三)创新金融政策

银行要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工具,利用上市、增发、债券、并购等方式扩大资本市场融资,成立文化产业投资保险机构,开发文化产业投资保险品种,创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工具,支持各类担保机构为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再担保、联合担保,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中小微文化企业集合融资的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四)完善配套政策

1、设立财政性专项文化资金。设立政府引导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政府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再担保基金,为中小微文化企业短期小额贷款分担融资风险;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初创期和种子期的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为中小微文化企业给予项目补贴、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和奖励等支持。

3、完善文化产业民间投资政策。构建湖南文化产业民间投资财税支持体系,放宽行业和市场准入限制,允许民营企业跨所有制、跨行业发展。有效控制文化产业项目投资风险,增强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吸引力。采用股份制吸引民间资本直接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盈利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通过投资基金集中中小投资者资金投向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和完善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新机制。建立为民间投资者服务的文化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文化产业民间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3、完善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自建成之日起一定时间内给予行政规费减免;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适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政策,对各类文化企业收入完善增值税、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文化产业的各类投资基金、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民间资本、非文化企业依法给予所得税优惠。

4、完善文化产业土地使用政策。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防范“圈地”风险前提下优先保障项目用地指标,给予用地出让价格优惠,依法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鼓励文化企业与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和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农村组织、农民合作经营文化产业项目,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开发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5、完善文化产业工商登记政策。支持投资者用股权、债权和商标、专利、创意等知识产权出资;支持投资人以商标、技术、科研成果、创意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支持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在政策许可前提下参与或兴办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企业品牌创新,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扶持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和跨所有制资产重组。

6、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支持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业创建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策划等基地;对引进的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给予优惠政策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顾问制度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

[2]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

[3]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4] 中共湖南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2012年1月19日湘发(2012)3号)

[5] 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文化产业规划(2011年1月湖南人大十一届五次会议批准)

[6] 中共湖南委办公厅、湖南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湘办发(2012)21号)

[7]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湘政发(2010)20号)

本文系《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系统性融资规划》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合唱音乐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清明节的文化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