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2024-04-25

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共7篇)

篇1: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随着我国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经济管理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简单阐述,提出了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农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新形势的到来有了变化,人们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规划调整,通过各个方面知识的整合,加强并丰富了有关的管理概念。

一、农业经济管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所以说,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农业经济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现今发展形势、政策方针、社会环境等情况进行管理。根据当地的具体发展情况,确定相应的经济管理形式及目标,计划协调农村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使农村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二、现阶段的管理现状

新形势的社会下,农业经济没有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不仅与社会发展结构不适应,而且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一些管理上的缺陷给还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管理人员对管理的忽视

我国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拥有一系列有关农业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但是落实的效果差,制度到地方农村后并没有的到人们的重视,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偏低,对管理的方法与制度结合不到位,国家下发的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没有渗透到管理人员的思想中。

3.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

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导致管理结构单一,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产业化发展得不到满足。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管理的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其不断的发展。

1.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

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走上了轨道,这种管理模式渗透到农村经济的各个部分,这种管理主要针对农村经济加工产业链,对深加工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得到改变。

2.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有了变化,其中也包括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深入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借助科技手段转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不断加强我国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能够将我国的农业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3.产业化管理

产业化的形成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产业与其他组织合作,能够更加迅速的扩大发展,其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高速度的发展,通过将这些联系起来,产业机制整体性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带动农业产品发展,能够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生产更加标准。

4.管理制度改革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制度的存在有很大的意义。管理制度的改革仓噺能够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清除,使发展更加健康。对经济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就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对现阶段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在管理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式。

1.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对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将管理的内容规范化,将管理职责分配到人,做出相应的部署。并且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学习,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到管理的意义,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2.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建立完善

在对农村的建设中,首先要对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再去根据规划内容一步步发展,所以在规划时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得出最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制度,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呼应。在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制度让人们心中对农业发展有新的认识,农业结构的转型得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然后要解决农产品的方面,利用加工手段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最后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业经济加以提高,使农业生产更加安全,农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还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对群众利益完善维护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机制,能够有效的将矛盾、权益、利益等权衡协调,得到统筹,使群众的问题得到解决,制止损害利益的行为。同时也要提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和群众服务部门的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的利益。

4.对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

管理队伍的思想水平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管理的成果,对管理人员的挑选与后期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一个具有高业务水平、超强责任感、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管理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业务管理水平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明确国家下发的各种农村经济政策,适应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

5.对农业经济实行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经济增长,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能够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发展农村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使整体效益提高。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体系,全面推进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不仅能开发农村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篇2: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代发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3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3: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网球是一项优美而激烈的运动, 网球的由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孕育在法国, 诞生在美国, 并在美国开始普及并形成高潮, 现在盛行全世界, 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约1885年, 网球运动传入中国, 1898年还举办了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网球比赛。1906年, 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比赛, 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参考我国目前的网球发展情况, 把我国高校网球师资、网球设施以及我国部分城市网球普及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研究中我通过网络新闻报道调查关于我国网球整体在社会开展状况的一个调查以及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网球开展的状况和关于网球发展的论文来对我国现如今的网球开展情况进行一个研究。

2.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和问卷调查再加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见解对我国的网球发展情况做出一个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网球运动的开展状况

网球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又极具魅力的体育项目,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合人们追求时尚和关注健康需要的高雅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国内外网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网球运动在我国也已经开花结果, 不断得到普及和发展。纵观网球运动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看出, 网球运动在我国经济较好如北京、上海、武汉和广东等省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其他一些二线城市例如兰州、西安等城市也是方兴未艾, 发展势头十分迅速, 参与进来的各类人群越来越多, 网球运动正朝着更加健康和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方向发展。下面是网络媒体对网球运动的有关问题做的一个问卷调查。

3.2 网球的设施建设情况

随着近年来网球运动的普及, 国内的网球设施建设也开始逐步增多。例如国内各地的网球俱乐部, 水立方网球俱乐部、北京阿赛奇网球俱乐部、北京姜庄湖网球俱乐部, 还有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网球总中心等等。不仅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开设了很多的网球场地和设施。同样, 在西北地区也有很多的网球设施建设开始驻入。

3.3 开展网球竞赛的状况

近年来, 我国开展了一些网球比赛, 其赛事分别有:中国网球公开赛, 上海大师杯赛、城市网球公开赛、公司企业网球比赛;高校校级网球邀请赛等;从各种赛事可以看出, 我国近几年举办的网球比赛逐渐增多, 但除了专业及国际赛事外, 目前, 大多城市和地区好多比赛都是随机性的, 只有4年一次的各省全运会比赛影响力最大, 还有一小部分业余比赛是由网球俱乐部组织举办的, 另外, 好多赛事是本系统职工才能参与的, 其它网球爱好是不能参加的。

3.4 目前网球运动存在的不足还有待于改进

目前, 影响我国网球运动开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社会网球场地设施不足, 社会参与度低, 网球教练员水平不高, 俱乐部、社团比较匮乏, 相关部门对网球爱好者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和培训, 网球比赛活动偏少和服务内容较少,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社会网球运动的顺利开展。网球场地设施是开展网球运动的一个重要保障, 网球设施的不足, 尤其是网球场馆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网球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我国网球运动在现今社会虽然发展的如火如荼, 大众对于网球运动的认识和喜爱程度也逐渐加深, 但是我国的网球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我国现如今的网球设施与场馆的完善程度仍然不是特别理想。其次, 虽然现如今网球在部分高校被列入了重点培训的一个体育项目, 但在大部分高校里, 网球的师资力量是比较的薄弱。

4.2 建议

4.2.1 加强网球场馆建设

从我国现在的经济情况来看, 我建议只有把网球运动推向市场, 成立俱乐部管理体制, 才顺应时势需要, 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另外, 我觉得我们还可以采用寻求热爱教育的企业、人士支持, 争取他们到学校来修建网球场, 为广泛开展网球运动提供有力的保障。

4.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现如今我国网球开展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我认为有关部门可以让将一些体工队, 体育学院的从事网球专业的人员, 以及各大高校中研究专业网球的硕士分配与各大高校、中学、小学、乃至社会, 让他们去以专业的方法来培养一批网球专业人才。这样不仅加大了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 同时也加强了培训人员、教师之间的学习、实践、交流, 达到了让他们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提高认识的目的。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网球运动在现今社会中的开展情况及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网球师资匮乏、网球设施不足、协会发挥的功能较差等因素是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改变网球培养体制, 加大对网球运动的宣传, 提高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 进而拉动网球运动市场的发展, 为使其进入一个持续的良性循环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网球,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对策

参考文献

[1]范继军.试析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因素[J].郑州工业学院学报, 2004, (5) .

[2]练光祥.福建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 2004.

[3]王小婷.浅析网球运动的终身健身功能[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10) .

篇4: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那么从“增长”到“发展”,一词改变有何深刻的内涵?

刘世锦:增长是量的描述,发展是质的规定,高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国际上对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也有不少讨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有些国家就曾经出现过“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论断,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记者:当前,为什么要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呢?

刘世锦: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增长率已经近30年了。从工业化历史上看,能够在40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平均7%以上增长率的经济体只有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所经历的时间是不同的。工业化先行国家所经历的时间长一些,但平均增长速度相对要低。二战以后,世界出现了一批增长速度较高、但时间相对缩短的经济体。总的看来,能够在三四十年的时间内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并不多。一些经济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陷入停滞状态,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即便是被视为成功典型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也遭遇了1997年严重金融危机的冲击。再早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也都曾因经济危机和战乱,而使其发展进程中断或受到重创。

上面提到的在40年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的3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相对较小的经济体,大的经济体尚无先例。在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出现一些正面或负面的议论,比如“中国机遇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是有其必然性的。就中国经济本身看,近几年来确实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具有转折含义的重要变化。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已经连续4年达到10%以上。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了21万亿人民币;人均收入在超过了1000美元后不久,又达到了2000美元;财政收入新增部分超过7000亿人民币,接近于10年全部财政收入。但是,必须看到,在总量规模变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也更为显著。

记者:那么这些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具体有哪些呢?

刘世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些变化和矛盾:

——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增长迅速。例如过去曾认为中国的钢产量1亿多吨就够了,而2006年钢材产量则超过4.6亿吨。

——环境压力空前增大。如果说资源可以通过进口和替代有一定调节空间的话,环境容量由于其不可移动性,没有多少调节余地。

——过去构成中国经济增长低成本优势的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据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调查,普通劳动力工资近年来年均增长15~20%;土地价格涨幅更大,有些地区仅生产性用地涨幅也达一倍以上。

——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有的地区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有些方面还在扩大。在地区发展差距的背后,主要是城乡发展差距。

——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由拆迁、征地、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干部官僚主义和腐败等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容忽视。

——中国正在以日益增长的规模介入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近两年的贸易顺差超过千亿美元,国际贸易摩擦增加,贸易不平衡构成很大挑战。

以上列举的当然不是新变化的全部。就这些现象而言,大部分以前也都存在,之所以称其为“新变化”,是因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转折点”。需要考虑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我们是否正在或已经进入与以往有较大不同的新的发展阶段,二是如果是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的话,现有的发展方式能否有效应对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使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可以给出的判断是,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对这一新阶段如何概括,还可以探讨;这一新阶段所出现的矛盾和挑战,在已有的发展方式空间内,是难以包容和应对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二、以自主创新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记者:近年来,我们党非常强调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提出这一战略有何重要背景?

刘世锦:近年来,我们党提出加强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以后,持续了20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需要培育起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竞争优势的转换。这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人均收入越过一千美元关口,现在又达到两千美元,当然是好事,同时也是“双刃剑”,因为这既是收入水平提高,也意味着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也相应减弱了我国劳动力的国际比较优势。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在各地都逐步表现出来,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明显。在这些地区,一些对低成本敏感的企业开始向外转移,留下来的企业则要通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环节的努力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当然,低成本优势的减弱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还会有一些地区继续呈现低成本优势,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将保持多种竞争优势并存的格局。但从中长期看,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通过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关系到我国产业中长期竞争力,因而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记者:如何理解自主创新的含义?

刘世锦:我们把自主创新概括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与过去关起门来搞研究不同,这几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在日益扩大的开放条件下进行的。如何认识自主创新,近年来也有一些讨论。有的行业围绕“合资企业进行的创新算不算自主创新”展开争论。对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眼光来观察和理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资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纯粹内资的企业将越来越少。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实行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其中包括引入外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的基础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中的国有大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境内外上市。所以,按照企业资本来源来界定,不符合开放经济的实际,也存在很大的技术上的困难。比如,某企业的直接投资者是内资,但再从这个投资者向上追溯,可能会找到外资踪迹。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到中国来,虽然会对内资企业形成竞争,同时也有技术信息扩散、人员培训、促进产业配套条件形成等积极作用,总体上说利大于弊。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多年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内外资企业的角度看,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可以有两个要点:一是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是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的转移。当然,前一个要点是重点,我们讲自主创新,立足点和重心都是内资企业。有一些东西,特别是那些关键性、基础性的技术,仅仅靠开放是拿不到的,必须靠自己来搞,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但是,这与鼓励外资企业研发能力向中国转移不矛盾。这两件事情是互动的,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外资企业是在中国仅仅搞加工制造好呢,还是把研发能力也转移到中国来好呢?还是应该鼓励它们向中国转移。在这个问题上,能不能这样来认识:我们讲自主创新,这个“自主”的主体应该是中国经济的大局,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大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合法注册、经营的企业所进行的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创新能力的活动,都应该得到鼓励,一定程度上也都可以划入“自主创新”的范围。这是一个宽松的、包容量很大的定义。这样看问题,对提高我国经济总体创新能力有好处,也正是新时期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的政策所要求的。

三、更加关注人均实际收入水平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那么,今后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逐步缓解这种状况?

刘世锦:这些年通过实施地区重点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但尚不足以改变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近年来影响地区发展格局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大的城市带、城市圈的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城市圈,内地沿大的交通通道形成的城市带等。二是产业的区域集中加快,过去一个新产业出来,各地都要搞,遍地开花。一些年来通过市场竞争,产业的区域集中度显著提高,如彩电生产,过去一度20几个省都在生产,现在大部分集中到珠三角地区;汽车生产也正在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区域。城市带的形成与产业区域集中往往是重合的,产业集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撑。这些变化总体上说符合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是积极的、可持续的,但必然影响到原有的地区发展格局,不仅表现在大的行政区划之间,也表现在这些行政区划内部。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增长中,出现了某些有利于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向或因素。例如,在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背景下,对能源、原材料、装备工业产品等的需求迅速增长,拉动了具有资源优势和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与东北的部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如,东南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后,一些企业开始向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转移,部分国际转移产业也将承接地更多地转向要素成本较低地区。这些趋向或因素的稳定和增长,将会对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发挥更多的基础性作用。

记者:评价地区发展平衡一般采用什么指标?

刘世锦:对地区平衡发展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方法问题。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将率先发展,吸引各种资源向这些地区集中,其中包括人员流动。劳动力由落后地区流动到发展快的地区,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也减少了落后地区的人口基数,落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有所提高。反之,发展快的地区人口基数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相应有所下降。我们讲地区发展差距,所关心的是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以,“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是一个适宜的比较性指标。这个指标除了关注货币收入外,还考虑到剔除不同地区物价水平差异后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在劳动力和其他人口合理流动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将逐步趋于缩小。我们要注意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差距、不同地区户籍人口货币收入差距等指标,更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实际生活和就业人口的“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指标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有助于正确观察和理解地区之间关系发展的动态过程。

记者:地区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那么,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刘世锦: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被打破,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不仅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们的各种政策,不论产生于何种背景,都应当促进而不是延缓这一进程。当然,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早期工业化国家曾经历上百年时间。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接近50%,大体完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至少还需要30年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使之“出得去”、“留得住”,包括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村人口在城市生存、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仍然居住在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之与城市人口,包括已转移至城市的原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至少要让他们“过得去”。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更好发展来解决

记者: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社会问题和矛盾却有所增加,在有些方面甚至激化。您对此怎么看?

刘世锦:这种反差很值得深思。从国际经验看,一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后,也同时进入经济和社会结构、重大利益关系剧烈调整的阶段,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数量增加,有些领域的矛盾趋于尖锐,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危机。当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社会上较大比例成员进入所谓“中产阶级”状态后,社会的稳定程度将会显著提高。现阶段我国总体上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矛盾增加的时期,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征用农民土地、城市拆迁、水库移民等所引发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中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等引发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腐败、干部官僚主义等引发的问题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立足国情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应当也只能通过进一步更好的发展来解决。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历史已经证明,吃“大锅饭”既不利于效率,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当然,我们讲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是短期化、片面化、高代价的发展,而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同时要比过去更多的精力重视社会发展;要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从源头上治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通过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多年来我们所倡导和实行的发展观的一个拓展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进步。

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应该和能够有所作为的事情也不少。如何把好事办好,如何在解决一些问题时不致于引出更多的问题,如何在处理一些矛盾时,既要照顾眼前,更要有利于长远,还需要把握好一些原则。

记者:这些原则主要有哪些呢?

刘世锦:一是既要治标,更要立足于治本。比如扶贫工作,通过转移支付等办法给贫困人口一些补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是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使他们获得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

二是既要有承诺,又不能脱离现阶段国情,作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比如养老、医疗保障,城乡、地区之间差别很大,是全面保障,还是在农村先做到对困难者救助,即使全面保障,保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能脱离现阶段的实际。承诺过高,兑现不了,老百姓还是不满意,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欧洲福利国家保得过多,也在寻求改革。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需要研究和汲取。

三是既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对短期内的突出问题,如困难人口救助、群体事件调解,需要采取某些短期措施,以稳定局面。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好的制度建设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程序处理问题,可以提高效率;不是针对个别事件和少数人,而是对所有人具有普适性;不仅要解决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要治理产生矛盾的根源。

五、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入理解这一论断的深刻涵义?

刘世锦:这一重要论断已为我国近30年来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是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为背景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制度基础。毫无疑义,没有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不可能出现的。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改革走出一条独特而富有成效的道路,形成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例如,改革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在改革国有经济的同时,放开一块,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非国有经济;鼓励不同改革方式的试验和竞争,先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把改革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放引入新的体制要素而推动改革;保持党对改革过程的坚强领导,把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通过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稳定,等等。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解决新阶段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体制上的。体制上的问题,部分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部分属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出现的,还有的是由于体制建设滞后所引起的。这几种情况往往交织在一起,使问题相当复杂。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在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GDP增长、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而忽视社会发展等倾向。如何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一套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考核指标和行为机制,是体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如,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要求由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转向初次分配按劳动和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再分配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但由于多方面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突出起来。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将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使收入分配差距保持在合理的、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是体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改革开放仍然很重要。我们所面临的诸多深层矛盾的化解,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和谐社会的建设,都不可能离开深化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讲深化改革也包含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开放)。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有清醒认识,不能松懈,更不能动摇。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需要警觉和纠正,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推进改革,而不是走回头路。改革是为了发展,最终要由发展的成果来检验。

记者:那么,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刘世锦:需要在关键领域改革和体制建设与创新两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从前者来说,第一,加快生产要素价格改革,进一步推动资源价格的市场化,纠正被扭曲的资源价格。资源价格能够由市场决定的要尽可能地交给市场,对不能或不完全能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某些垄断性、基础性资源产品,政府的价格管制要形成反映有关各方的利益,能够及时灵活调整、透明度高的机制。第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服务,减少对微观主体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加强在环保、节能降耗、安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第三,深化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科学发展的微观基础。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改进。加大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力度,破除行政性垄断,在可竞争的环节引入新的投资者。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过重组、上市等途径,改善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进资产质量。在按照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金融体系的对内开放,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变过度倚重银行融资的状况,加快金融结构调整,提高证券市场融资的比重。此外,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也都需要采取得力措施,使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不论是解决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老问题,还是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新问题,都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有效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机制,使新体制真正替代旧体制,并使新体制的优势日益显现和发挥出来。这方面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篇5: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现如今,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完善,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想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要保证经济管理观念符合社会日益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创新应用,实施现代化管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各国竞争的核心焦点。所以,目前的经济管理模式要立足未来,把握先进技术,善于利用现代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腾飞。

一、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想要做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经济管理。简单来说,经济管理就是有关部门通过对资金的监管,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为未来铺设道路的手段。它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措施,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经济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想要保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一定要加强经济管理,立足未来,走现代化的管理道路。第一,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创造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缺乏创造的经济管理,就会导致落后,一个僵硬的、不知变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会阻碍社会成员的进步,导致管理制度的缺乏。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向前迈进,提高管理的艺术性,实现能动管理,发挥出人的巨大作用,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加强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从本质上说,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党和国家要不断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保证管理的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

二、现代化经济管理的表现形式

现代化经济管理能够引领社会时代的关键就在于其表现形式的时代感和信息化,现如今,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然举措,其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管理具有艺术性。好的经济管理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能够把艺术特征寓于其中,使其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第二,经济管理具有能动性。由于管理的主导者是广大人民,其主要对象也是人民群众,所以,经济管理活动要具有能动性;第三,经济管理具有自动化与科学化特征。想要保证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立足于未来发展,就要保证管理的科学合理性,能够提高社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未来新趋势

我们在上述内容中已经了解到了经济管理的概念以及表现形式,想要保证其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未来的建设发展,就要明确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一)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实,从根本上来看,这些新变化、新发展、新举措实施的目的只有一点,那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无论社会怎样变迁,经济管理模式如何更改,其管理理念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一人说了算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如今,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也应该遵循民主的理念,发挥出广大人民的集体智慧,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做到决策的合理化,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团队精神

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团队精神是取得进步的关键,没有凝聚力的集体就好比是一团散沙,毫无竞争力可言。所以,未来的经济管理一定是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管理模式。

(四)经济管理结构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大多是一个人或几个领导核心说了算,就好比是金字塔,只有站在顶端的人才有发言权。而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则更加强调集体,强调参与,其结构模式更加扩散,只有保证广大人民的参与,才能实现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现代化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但是,要真正落实现代化管理也不是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保证在现代化管理的道路上能够加强创新,改进对策,抓住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好发展的新形势。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落实,从而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 大数据环境下高职德育开展方式探究论文

★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论网络环境下的缩微技术工作

★ 论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 环境论文

★ 论环境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完善

★ 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中学财务管理研究论文

篇6: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土地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所有的生产过程当中, 土地是人们劳动的场所。土地更为了提供动植物的发育所必需的一些养分的主要来源, 是这些生物发展生长发育的所需的环境条件。因此, 土地的数量都会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跟其他的机械生产什么的都是不一样的。在大自然中, 土地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使得土地的面积增大。不过, 对于总面积来说, 这种增加是很有限度的。而且这样的方式所需要的费用是极大, 成果并一定很明显。这仅仅是在不考虑它有副作用的情况下。土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决定了地区的生物的生长发育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土地质量都是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而另一方面取决于土壤演化过程以及人们劳动形成的人工肥力。适当的通过一些工程改善提高施肥技术, 在一定上改变土地的质量。不过这些都是需要付出想当的代价。

2 新阶段的特征

在农业上, 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而且, 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值已经达到了五亿吨了, 而且用来供应也是年年有余的。在80年代我们国家的粮食自给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了。而在90年代更加是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了, 是质的飞跃。而其他一些, 比如水果什么的, 主要作物以及水产品等都是呈现了比较好的形势。而在农业上, 我们有了发展, 但是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出现了许多农作物的过盛了。在人们看来, 农民的收入, 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农民靠着农作物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长期看来,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已经能满足自家的温饱问题了。而农民的收入也是处于比较底下的。农民的收入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农作物的收入, 还有一种是货币的收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 人们在收购的比例下降了, 使得农民注重了货币的收入。农业发展对技术的要求也是非常大的, 劳动力和土地的使用的作用也由此下降。农民在农业发展的制度下创新, 因此可以确立农户的独立经营的地位, 使得其一体化经营。在改革以来, 农业制度的创新是在中国农业组织的基础上的。经历了不断的改造, 家庭的承包制度成为了我国一直坚持的基本安排。这是我国改革以来对农业发展重要的制度因素。

随着市场的全力发展, 很多小规模的经营受到了许多的挑战。但是在一个方面, 在家庭承包方面难以有重大的突进。而另一方面, 这样也不是非常合理的。随着年代的变化, 创新才是王道。如果去开发新的农业制度, 如何使得他一体化经营。这些都是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价值的东西。而且农民也是可以享受到增值的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 对农业的影响

根据调查, 不少农业技术人员都缺乏对农民的基本认识, 缺乏对农民的动员、组织、培训和管理的基本训练, 缺乏对工作的创造性热情。如果说农民的素质比较低, 其直接原因之一是农村中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太低。农业与工业生产使不同的。农业主要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同时, 农业生产是生态的再生过程。会因为环境问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现有的生物生长发育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效果。他们的生命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副作用是忽略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个地区的气候问题。从而使得农作物的类型出现不同。如果我们去把环境问题分析进农业生产, 建立合理的生产机制。通过发展,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环境, 来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从而增加农作物的高效供应。相反, 如果我们忽略这些问题, 都不可以去利用自然资源, 从而使得农业的发展速度得不到提升, 影响到产业。总之,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要求, 需要专业农户, 民专业合作社, 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村和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的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形成复杂联动的组织体系。有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就是建立了现代农业制度。

4 新阶段的任务

在保持自给的基础上, 提升农作物的产品质量, 优化农业的生产体系和地区分布。进入了新的阶段发展, 农业上的发展需求越来不受制约了, 在受到了WTO国外优质农作物的供给来看。我们农业的提醒需要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目前的情况下, 我们需要追求农作物的数量, 这样的调整农业生产体系突出质量是前提。我们需要发挥土地以及经济和科技的优势, 发展品质更好果业以及水产品等, 无论如何去调整农业的生产体系。我们的重点都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在我们保证农产品供给的情况下, 我们更加要保证农民的收入。这是我过目前主要的任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 农民的收入也是越来越低下了, 因此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的难道是非常大的。因此, 提升收入增长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时下, 构建这个农业体系, 我们需要培养农民合作使得现在的农作物与网络交接, 另外需要一个协会来管理这些农产品的进销存, 建立全农业化的服务组织。使得农民的收入增收。这样农业化产品可以更好的渗透进各个不同的行业组织。这样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 有了比较完善的经营体系就是我们需要的现代化农业制度。

5 小结

一定的农业化统揽了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全景。推进了现代化的流程。使得农业化是我们现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业现代化就是使用一些高科技技术以及一些农业装备声场手段, 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提高农民的文化以及科技技术素质。把传统的农业逐渐的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使得提高了环境质量还能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的改革, 它不仅仅是农业局的事情。它反映着整个新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是向农业进军的重要阶段。据了解, 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农业是需要人们配合政府实行当地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 达到一定的指标慢慢的使得慢慢进化。在我国, 农业具备了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特征, 但是离农业现代化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我们国家对现代的体系有了一定的改革。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基本上是以使得农业现代化统揽农业以及新农村的发展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 推进新农村的大力发展, 从而使得整个农业以及新农村的体系更好的提高到一定的层次。

摘要:跟随着时代的脚步, 农业发展也分为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农业传统到现代化的过程中, 农业在提升中的主旨是不同的, 这可以充分的体现了他的动态性。而且, 农业现代化也是具有广泛性。它不仅涉及到技术, 而且还跟经济和生态有关系。另外, 农业现代化也是包含地区性以及阶段性的。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国家, 农业所追求的东西都各有成果。在国外, 他们通过农业的机械化使得劳动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得农民所得的收入也是逐渐提升的。很多地方都是如此, 使用了很多农业技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效果。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特征

参考文献

[1]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2) .

[2]“十五”计划研究课题组, 陈锡文.“十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 2001 (01) .

篇7:现今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式论文

关键词 秸秆;再利用;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97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秸秆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很丰富。据《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的统计,2010年我国秸秆理论年产量约为8.2亿t,可收集资源量约为6.87亿 t[1]。秸秆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和养分潜力,其生物质含量高达50%以上。秸秆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农户对作物秸秆采用直接在田间烧毁或直接丢弃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这不但是对秸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给对包括土壤在内的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找准其用武之地,不仅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有力实践,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秸秆利用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对作物秸秆的处理通常是用作生活燃料,或者为了抢种,直接在田间一烧了之。这种简单随意的利用方式注定不会有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利用方式不符合时代潮流,迟早会被彻底淘汰,在此对其不予论述。下面针对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几种利用方式加以简要说明。

1.1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通常是指在机械化收割时,将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均匀地铺撒在田间。在消除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同时,又能起到增加土壤养分、改良盐碱化土壤、改善土壤生物群体、有效调节地温、抑制田间杂草、提高下茬农作物产量的功效[2]。不过作物秸秆直接还田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例如,给下茬作物的机械化耕作造成诸多不便、传播病虫害等。此外,直接还田还存在秸秆腐烂降解缓慢,植物对其吸收利用率低等问题[3]。对此有人提出快速腐熟还田。但该方法同样存在操作繁琐、人工成本偏高等难以推广的障碍。

1.2 饲料加工

秸秆中粗纤维含量高,占秸秆干物质的20%~50%,若直接用作饲料,则适口性差,牲畜消化利用低。目前常采用青贮、微贮等加工方法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1.2.1 青贮

青贮,是指将新鲜秸秆适当粉碎后填入青贮窖中密封保存,通过微生物(主要是秸秆自带的酵母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使青贮料的pH值降低至4.0左右,以致能够长期保持鲜嫩多汁并具有明显的酸甜芳香气味,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高秸秆的适口性。经青贮处理后粗蛋白质、有机物消化率、消化能、代谢能均有所提高[4]。

1.2.2 微贮

秸秆微贮技术,是在农作物秸秆中加入由多种活性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株,在密闭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大量繁殖,释放纤维素酶等,促进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解,从而改善秸秆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增加营养吸收。微贮秸秆饲料具有成本低、适口性好、效益高、材料来源广、保存期长的特点,是目前有效利用秸秆的新技术之一[5]。

微贮技术是青贮技术的发展,主要针对稻草、麦秸、高粱秸和黄秆玉米秸等含水量偏低不宜用青贮技术处理的秸秆。与青贮相比,微贮技术对粗纤维的降解率高,可将秸秆甚至是杂草等加工成非草食家畜可食用的菌体蛋白生物饲料。

1.3 能源转化

农作物秸秆中的碳含量为40%~46%,能源密度为13~15 MJ/kg。每2 t秸秆的热值相当于1 t煤[6],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0.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7]。热值较高及含硫量较低的特性使秸秆作为能源材料具备极大的可行性。在秸秆资源过剩的地区,将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二次能源,不失为一种绝佳的秸秆资源利用方式。

1.3.1 直燃发电

同燃煤发电相似,秸秆直燃发电是将干燥秸秆直接送入锅炉中燃烧,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据报道,截至2008年8月14日,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在宿迁地区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累计发电量达1.2亿kW·h,其中上网电量约1.1亿kW·h。这一实例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秸秆直燃发电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秸秆直燃发电也面临着实现进一步突破的巨大障碍,如秸秆收购困难、企业利润率低、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等[8]。

秸秆燃烧后剩余草木灰,用处得当也能变废为宝。草木灰含6%~12%钾和1.5%~3%磷。此外,还含有钙、镁、硅和硫等大量元素,以及铜、锌、铁、锰、硼和钼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可用作农业基肥或追肥;草木灰pH值在8.7~10.8,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同时,草木灰具有孔隙度大、持水性好、营养元素丰富、无菌无毒等优良特性,经科学加工、复配,可以研制出安全、低成本、育苗效果良好基质,在水稻育秧[9]、蔬菜育苗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1.3.2 秸秆沼气

秸秆沼气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发酵以产生沼气。秸秆沼气是可再生绿色能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活和生产对煤炭、石油等的依赖,降低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此外,作为发酵残余物的沼渣,也是优质的有机肥料[10]。秸秆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潜力巨大,生态效益好。但由于秸秆中木质纤维素难以降解[11]、发酵过程容易出现酸化、厌氧时间长等原因,造成了这种技术没有较好的推广开来[12]。

1.3.3 秸秆气化和炭化

秸秆气化是以秸秆为原料,通过气化机组进行不完全燃烧将秸秆转化为一氧化碳、氢气等可燃性气体,进一步供应农户作燃料,其利用率是直接燃烧的3~5倍[13]。秸秆气化技术也存在诸多技术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秸秆气中的焦油问题及秸秆气净化引起的农田、河道二次污染问题等[13]。

秸秆炭化是将作物秸秆在缺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产生生物炭和木醋液的过程。秸秆炭化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以玉米秸秆为例,其炭化前后收益结果如表1所示[14]。据表中数据测算,1 hm2玉米秸秆的价值约为1 500元,炭化后总价值则达到2 925元,增值95%。秸秆炭化也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其在含Cr(Ⅵ)、Pb(Ⅱ)的废水净化[15,16]、保护性耕作[17]、改良土壤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总的来说,秸秆炭化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1.3.4 制备固体成型燃料

以玉米、小麦秸秆、棉花干和花生壳等为原料,经机械化粉碎后加压增密成型。处理前,秸秆堆积疏松,长距离运输和储存不便;处理后,成型产品的体积相当于原体积的1/10~1/15,容重显著提高。秸秆压缩成型燃料可以代替煤炭、木材等,广泛用于家庭取暖、小型热水锅炉或小型发电设备,是农村地区充分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的重要途径。

秸秆作为一项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当今世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突显出极其重要的位置。诸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都将目光聚焦在秸秆的再利用上,除了以上所介绍的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外,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利用秸秆制备糠醛、乙醇、单细胞蛋白等化工和生物材料的相关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2 未来发展

就秸秆的利用方式而言,最近一段时间应该很难再提出兼具创新性和可行性的思路,且将新思路转化为实际生产往往有会耗费大量时间。因此,集中精力解决现阶段秸秆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是当下针对秸秆再利用的工作重点。

2.1 秸秆分类利用

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等,但不同作物的有机质组成和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因此,后续的开发利用应根据其各自特点区别加以利用。不同作物秸秆成分如表2[18]所示。

举例说明:选择作为饲料加工的秸秆,要求有较高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较低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结合表1,玉米秸秆为相对较为理想的选择。至于小麦秸秆,则更宜作为对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要求较高的能源材料,如用于直燃发电。总之,秸秆的利用不能搞一刀切,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不至于造成隐形的浪费。

2.2 发展配套产业

以秸秆饲料化为例,在着力推进秸秆饲料化的过程中,要同时加快以食草型牲畜为重点养殖对象的畜牧产业发展,使秸秆饲料化和畜牧养殖形成良性互动,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秸秆用作饲料饲喂牲畜,又可以实现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和蓄水保墒能力[19],为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反过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粮食产量、饲料质量大有裨益。如此一来,形成秸秆饲料→畜牧养殖→生态农业→秸秆饲料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全面升级和变革。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

加强青贮窖、沼气池及沼气、秸秆气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既是惠及大众的民生工程,也是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根本保证。针对单纯秸秆饲料适口性不佳、营养价值偏低、青贮饲料生产损失率较高的棘手问题,政府应当积极组织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开展关键技术问题公关,调整青贮生产流程,优化青贮工艺条件,改善饲料配方组成等;针对相关生产设备不成熟、使用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与专业机构联合,升级换代性能稳定的专业设备。

2.4 重视金融扶持和政策引导

秸秆的加工利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国相关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因此往往在资金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救急如救火,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相应金融政策,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解暂时陷入资金困境相关企业的燃眉之急。各级政府财政也应在大型农业机械,如青贮取料机械、秸秆粉碎揉丝机械、TMR等机械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该领域相关市场的准入标准,给予更多、更实际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指导,鼓励社会资本金注入,激发市场活力。

3 结语

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秸秆的有效再利用不仅是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而且在环境治理已经列为国家战略、以及世界范围内能源枯竭的宏大背景下,俨然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秸秆再利用方面充分发挥原料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利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棘手问题,技术不足、经验欠缺、政策僵硬、思维固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秸秆再利用向持续、高效、环保无污染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坚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当农业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发展的高度,农业相关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政策制定等都会及时跟进,秸秆再利用这个农业领域中的热点,注定会从中受益。可以预言,现阶段,秸秆再利用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合适的时间都将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王红彦.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技术经济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唐岭峰.周口市秸秆还田现状及综合利用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0(8):69-70.

[3]许家玉.无为县秸秆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9):301-302.

[4]徐刚毅,刘泽辉.青贮青饲玉米秸的利用现状和前景[J].四川畜牧兽医,2005,32(5):42-43.

[5]贾玉堂,汤继顺,葛善勇,等.微贮麦秸饲养肉牛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98-3599.

[6]刘渊,闫立衡.浅谈秸秆气化供气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9(9):34-35.

[7]张小东,刘敏.秸秆气化技术及其应用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3):151-153.

[8]韩敏.浅议我国生物质秸秆直燃发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协作网[C].2010.

[9]钟平,邵文奇,庄春,等.草木灰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J].江苏农业学,2013(12):57-59.

[10]尹淑丽,董力,习彦花,等.沼渣底施对黄瓜、番茄根围土壤微生态结构及产品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5):65-69.

[11]李平,蒋滔,李萍,等.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玉米秸秆产气效果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5):2187-2194.

[12]段娜,林聪,田海林,等.添加尿素和无机盐土对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S1):254-260.

[13]张文斌,张龙全.秸秆气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机化学报,2009(6):90-93.

[14]曹莹,王秀英,孟军.秸秆利用现状及其生物炭化前景探析:以辽宁省彰武县为例[J].作物杂志,2012(4):9-12.

[15]范春辉,张颖超,陈先强.炭化玉米秸秆对水中Pb(Ⅱ)的去除行为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13(5):621-625.

[16]赵二劳,张秀玲,贾楠,等.炭化高粱秸秆吸附Cr(Ⅵ)工艺的优化及数学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学,2015(9):1121-1124.

[17]卢彩云,王庆杰,何进,等.炭化秸秆覆盖用于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S1):238-243.

[18]赵春.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学学报,2015(2):42-46.

[19]邵云,马守田,李学梅,等.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1):1545-1551.

上一篇:报考军校申请书下一篇:张二庄中心小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