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2024-05-11

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共11篇)

篇1: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为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加紧对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建议:

一、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二、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重点扶持与文化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民办高校承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务。

三、文化只有在交汇碰撞中才更加富有活力,文化产业以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更应该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

四、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鼓励“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

2010-03-1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

篇2: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竞争。我们应按照《决定》关于“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的倾向,学生对文化产业理论知识学得多,但在实践中则缺乏创新能力。三是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意”培养不够,创意型人才偏少。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创意”方面的培养还亟待提高。因此,要大力培养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就必须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制定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并使文化产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制定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制定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远中近期培养相协调、各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规划。尤其应通过制定规划,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文化产业人才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人才,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将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市场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这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应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构建开放、共赢、互补、高效的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实践经验的文化产业人才。

篇3: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关键词:铜陵,环境保护,生态文明

铜陵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如何防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并重发展, 是铜陵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这迫使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高度, 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探索一条符合铜陵实际的生态文明之路。

一、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在经济———环境系统中, 产业结构决定着资源的消耗种类和水平, 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同时, 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得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向利用效率高的产业转移, 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数量。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双向反馈机制见下图。

就铜陵而言, 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而铜陵的产业结构 (见下表) 以及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能耗的需求、污染的排放。因此, 当前铜陵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资料来源:2009-201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积极实践环保新道路

面对铜陵所处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客观现实, 积极实践“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 重点做到两点:一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定位;二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或程度) 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简而言之, 就是在发展中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 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追求经济较快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并将“环保底线”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红线”, 把环保一票否决拓展到各个领域, 通过“底线”上的“倒逼”, 促使市、县、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研究如何在满足“底线”要求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产业升级

结合铜陵的产业分析, 我们认为,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新产业化”政策尤其是注重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鲁尔区的措施主要有: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 在煤炭、钢铁领域采用新技术, 继续组织合理生产;加强科研开发, 在区内老工业部门的基础上, 发展新型产业, 重点开发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等12个新产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创意文化及展会经济等。20多年后, 鲁尔区已由第二产业占主导变为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 成功走出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之路。鉴于铜陵的三产结构, 铜陵的转型发展必须把产业的转型放在第一位, 加强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调整,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服务业,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至于第一产业, 由于其能源消费总水平一般来说比较小, 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对铜陵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 况且, 铜陵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大幅降低到1.9%, 基于农业的基础地位, 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随便加以限制, 因此, 第一产业降低能源消费的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 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

构筑以循环型工业为载体, 农业、服务业全面参与的循环经济产业圈。一要坚决做好旧污染源的治理。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 重点推进冶炼、化工、建材等污染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 全面推进漆包线生产为代表的有机废气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 实现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二要坚决遏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高科技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依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对新的污染项目, 在环评通不过的情况下, 坚决堵住, 园区也不容许进入;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 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为黄色以下的继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开展创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活动,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三要大力开发“城市矿山”。所谓“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废弃物资。开发“城市矿山”可以大大减少因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和冶炼矿石所需要的能源消耗, 铜陵要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 把开发“城市矿山”作为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方向培养和发展生态农业

(一) 拓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乡镇或专业村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城山现代农业示范区, 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水产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在示范区净化产地环境, 控制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通过循环的方式, 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梧桐树标准蔬菜园、三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4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及品牌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 全面带动生态农业的推广。

(二) 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 开发乡村旅游

铜陵的农业观光园建设要注意以下方面:产业布局要具有小、巧、精、全等特色, 组织形式多样化;认清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 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使观光园产生品牌效应;配合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针对性地开发特点鲜明的旅游线路、旅游项目与产品。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5大乡村旅游线路, 配合农产品品尝、乡村娱乐及土特产品购物等项目, 建设一批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农家乐”, 争创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

(三) 因地制宜, 创新多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如以生态庭院或生态户为单位的低投入模式, 这对农户经营为主而又积累不足的农村来说是最佳选择;围绕农业产业生态化的产业组织建设, 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 进行“公司+农户”等制度创新, 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深化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鼓励以市场为导向, 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 推广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等。

三、以重点领域为主发展生态服务业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 把铜陵打造成为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 成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区域中转枢纽和泛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规划明确把铜陵打造成“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 (草案) 提出铜陵城市性质是“国际铜产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 皖江地区商务贸易、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可以说, 物流、商贸、旅游一直是铜陵服务业努力的方向, 应该成为铜陵生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抓住重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搞好服务业布局。比如, 老城商业中心、天井湖区域, 发展定位可以是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西湖滨水区, 发展定位可以是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可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 建设商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丰厚, 可以借此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江南文化园、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可形成铜文化艺术产品研发、评估、生产、交易与展示中心。不容忽视的是, 虽然服务业所消耗能源比重不大, 但也会产生许多废弃物, 必须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同时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 努力形成与铜陵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铜陵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EB/OL]铜陵市统计局网, 2012-8-16.

[2]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冲突与协调[J].前沿, 2009 (9) .

篇4: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产业;途经策略

实现群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群众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群众发展经济,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发展群众文化产业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群众文化产业,包括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民俗活动展示、民间游艺展演等。我们要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努力拓宽群众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形成兴办文化产业,更新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一、落实政策,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新的经济增长优势、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的民间文化资源整合、借助巨大的传媒网络与快速更迭的传媒技术、群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等,只有健全这些因素,充分认识当代农村的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资源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群众文化产业。因此,文化部门要提高对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符合本地群众自办文化发展的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群众的文化经营活动。使群众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許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群众书社、电影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产业发展。有关行政部门要简化对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在土地使用、信贷、行业政策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例如,路桥历史上有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抗日英雄陈安宝等历史人物和许多抗倭纪念地、革命斗争纪念设施,现在都成边缘化状态,使我们的根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造成了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现代文化的空虚主义,严重影响了先进文化的发展。因此,打造好人文路桥、农村礼堂、路商文化三张文化“金名片”,对于提升路桥社会文化建设水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路桥区还专门出台了文艺精品奖励办法,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和奖励精品创作项目。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路桥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脱颖而出。今年,路桥区提出来创建省级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区的目标。文化大礼堂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才能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方法和效果的统一。具体来讲,依托现有资源,开发新的资源,构建“四堂五廊”。四堂即礼堂、学堂、公堂、会堂。五廊即村史廊、民风廊、荣誉廊、文化廊、公告廊。四堂建设要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要求,选择群众便于聚集、乐于参与、环境相对优美的村居主要区块进行规划建设,也可利用旧祠堂、已有会堂、闲置校舍、厂房等进行改建扩建。五廊建设要在四堂周围,依托四堂建设和村庄整体环境进行,侧重于内容策划、设计和展示。有条件的可单独设置古色古香的长廊,也可在建筑外墙体以墙绘等形式加以展示,或单独设置一个展厅在室内展陈。通过这些项目建设能有效地形成新群众文化的核心阵地,有效地积聚社会的正能量。这些有利的政策措施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提升路桥社会文化建设水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积极打造有影响,群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品牌,如:两年一度的中国(路桥)商都艺术节连续举办了三届,已经成为了路桥基层文化发展成果展示的一场“盛宴”。

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群众自办文化

群众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群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方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引导群众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带动村庄改造和文化阵地建设等。政府应该经常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并利用政府资源为民间文化团体搭建平台,把特色文化推出去,尽可能首先在群众文化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为群众脱贫致富开闭新的途径。例如文化部门应该组织和指导群众文化团体定期举办路桥民俗专场广场文艺演出,并把它做成文化产业。

以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培育文化品牌。群众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有的甚至还尚未开发,其实它们就“活”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间文化承载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最适合群众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如果在地域性、独特性、差异性方面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例如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路桥莲花、台州方言评书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资源。政府还要不断丰富“特色文化”的内涵,提升当地的文化形象,打造文化“名村”“名乡”“名镇”。各级政府还要对这些原汁原味的品牌产品进行相关有效的保护,这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精品,保护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这些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古街社区所在的十里长街经保护性改造后,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得到了延续,邮亭古驿、杨晨故居、福星桥、右军墨池、乔家里大院等重点古建筑在保护中得到了利用。区政府在十里长街里创办了南官天地文化创意园区,引进了中国美院、台州学院创意设计等项目,使得古街的文化风貌和文化内涵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三、开拓创新,开辟群众文化产业的新形式

拓宽群众文化产业的形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可以通过特色群众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 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经济来多样化展现群众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农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等系统链接,打造群众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农村石器、木器、竹器、草编、剪纸、泥塑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群众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农村歌舞、农村竞技、农村风情、农村婚俗、农村观光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农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农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群众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基地。

群众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群众。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一定能提升路桥市社会文化建设的水准,创造群众文化的新辉煌,让文化的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推动社会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马桂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J].理论学习,2006(8).

[3]朱 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文化工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篇5: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xx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之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xx。2006年初,上海置业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考察确定在xx投资开发。经过市、区规划,将xx定位为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普休闲文化产业,融合生态休闲、生态旅游、生态居住、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适宜创业、适宜生活、适宜交流的国际化、生态化中心,使之发展成为承接xx城市拓展功能的xx市副城中心---xx新城。

那么,xx应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如何着眼未来,全面发展,从而将xx新城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结合上海置业有限公司的开发特点,我认为,xx新城建设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提升地区经济实力。

从全国角度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社会总需求、促进对外开放、消费和传播文化产品、扩大地区知名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xx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一是交通优势。xx镇位于xx市xx区东南部,占地86平方公里,镇中心距xx机场5公里,距市中心25公里,新修的xx公路直通xx机场、xx公路直通xx市区。二是品牌优势。陨落于19亿年前的xx古陨石,分布在xx镇的滑石台山、馒首山、金顶山等集中区,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体积最大、陨落时间最早的古陨石,被誉为“xx市15大旅游景观”、“辽宁省八大奇观”之一。三是生态优势。xx镇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适宜人类生存,七千年前新乐人曾留下过人类生存的遗迹,现为辽宁省生态示范镇。四是物源优势。xx镇处于长白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过度带,东南山区生长着茂密的阔叶林、针叶林、榛子丛和草木等类型植物,盛产榛子、蘑菇、野果等特产。五是民俗优势。当年一代天骄—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多次练兵、狩猎与此,是满族聚居区,有着浓厚的满清文化色彩。六是田园优势。此地景色秀丽。春季,山花烂漫,姹紫嫣红;夏季,层峦叠嶂,溪水淙淙;秋季,瓜果飘香,红叶满山;冬季,雪压青松,满山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

但是,由于历史、观念、经济等因素,致使景区景点内容单调,旅游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含量不高,特色旅游项目和拳头旅游产品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旅客对旅游内容的需求,难于留住客人。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新城的旅游业发展步伐呢?

1.抓住开发的大好时机。积极为开发商作好服务工作,协调开发商为本地区旅游项目服务、引导开发商围绕本地区的旅游规划进行投资建设。同时利用各类重大商贸、旅游和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竞争机制,打破一家开发的独家垄断格局。

2.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导游员的管理和培训,严把导游员的入口关,不断提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同时对旅游景点、线路进行合理布局,景点与三产服务区进行合理规划,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品牌,打造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组合。

3.打好假日旅游这张牌。区、镇政府及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假日旅游的协调工作力度,增强假日期间的应急应变能力,确保假日旅游各项工作及时、高效地开展。

4.强化产业化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和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标志。突出自身优势,开发研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的旅游商品,如农副土特产品、手工业品,以激发游客的购物欲望,扩大旅游商品销售,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5.注重旅游宣传和旅游推荐。再好的景区景点不被人们发现、开发、认识,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宣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采取多各手段宣传旅游、宣传新城。如在公路沿线设置醒目的宣传广告,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在旅游的黄金季节和高峰期进行宣传,组织旅游宣传车巡回宣传,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宣传,编制、传唱旅游歌曲宣传等等。

篇6: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新蔡县喜盈门婚庆礼仪公司经理 新蔡县婚庆同业商会会长 刘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度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这既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要统筹促进各类文化人才发展。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分类指导,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荣誉褒奖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造就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家、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正是各类人才的匮乏,人才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主要问题如下:

(1)人才总量缺乏。从宏观来看,我县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大低于其他县市,甚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人才结构错位。随着文化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文化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新行业、新客户、新技术和新经营模式不断涌现。这导致新兴技术人才培养滞后,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错位,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人才阶段性失衡。文化行业,在其高速扩张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现有人才不够和现有人才不能适应新需要的问题。

(4)人才尚未被发现。多种原因使部分人才未被发掘,人才资源,未能得到优化配置。

多年来,由于我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重视程度到经营所占比重,严重失调,致使我县文化产业不但不能吸引外部人才,本土人才反而频频外流,造成了我县文化产业人才全面匮乏,如:文化教育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网络服务人才、影视制作人才、文化策划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编导创作人才、宣传演艺人才、传媒复合人才、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人才和中介人才、旅游业推介导游人才、农村群众文化人才等。

为加强我县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一是完善激励机制

1.“以人为本”——将新型管理理念引入文化产业人才管理。我县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在观念上摆脱传统人事管理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针对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在人事管理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掘人的潜力,努力做到适才适用。

2.加强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所有人才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3.报酬递增——物质激励。报酬递增是为满足人才生存和安全的需要。如果它们不能被满足,其他的激励就根本无从谈起。从生存角度说,让人才能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政府的神圣义务。

4.同甘共苦——感情激励。同甘共苦满足的则是人才感情与尊重的需要。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与人才同甘共苦,人才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的感情才会弥笃深厚。

5.共同愿景——战略激励。共同愿景满足人才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任何人才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人才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们才会前仆后继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因此对我县来说,最能激励人才的东西不是财富,也不是权利,而是大家共同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有了共同的志向,人才就会聚在一起,万众一心,风雨同舟,不懈奋斗,比如说“打造生态水城、建设仁义之乡”这样的“十二五”宏伟目标。

二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为确保人力资源与我县发展之间的动态适应性,政府应有效将吸引与活用相结合,推行人才盘点机制,适时对人才进行考核评价,并参照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人才管理措施。具体为:

1.吸引与活用相结合。为充分、合理使用人才,政府应坚持内育外聘相结合。

2.人才队伍分级分类。任何组织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层次。因此,正确对人才进行分级、分类可为管理指引方向,也可为人才奋斗指明目标。

3.严格的监督机制。随着文化产业经营规模的大型化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执行经营管理功能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在赋予他们职权的同时,也要形成对他们有效的监督机制。

4.完善考核制度。应该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在考核过程中,要运用量化指标对员工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地分析测量,并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考核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增强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

5.优胜劣汰机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恰当的优胜劣汰机制,可为人才改善绩效营造一种外在压力。

三是制定“十二五”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做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县有关部门应对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状况,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流动规律和配置规律,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适合我县文化产业实际情况,可操作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为我县制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供有关政策依据。

四是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开发体系

1、分步骤推进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摸清文化产业人才底数,分类建档,充实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库。

2、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和机构,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培训项目、人才信息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向文化产业领域倾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合适院校,建立新蔡县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或者是论证成立新蔡县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基层文化人才。

3、进一步发挥我县居三个省会城市中心的区域优势,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开发、引进、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充实文化系统基层单位。

五是着手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

1、在文化产业人才管理方面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分配人才的作用,从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入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人事代理,为人才的成长、脱颖而出制订科学的评价和使用机制。

2、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其他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引才、育才的先进经验,鼓励各单位、各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激励优秀人才。对于能力突出,对文化产业有积极贡献的人员,采取适当形式和方式进行表彰奖励,为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3、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在项目创新、技能提升方面给予一定支持,鼓励个人和团队提高业务水平。

篇7: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发布时间: 2011-5-5 14:54:00 被阅览数: 142 次 来源: 烟台保税港区

烟台保税港区开关运作后,工委管委大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培树良好机关形象,增强了机关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开展。

一、培育学习型文化,塑造学习型机关

机关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就是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重点,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学习是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保税港区成立后,工委管委十分重视党的大政方针和保税港区政策法规的学习,创立文化园地、增设网络信息平台,展示学习、思考成果,收到明显成效。在充分发挥以上阵地和平台的同时,一是浓厚学习氛围。在全机关倡导自觉学习、主动研究,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带着问题工作、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二是活化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与主动自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以岗代训相结合、专门学习与会议研究相结合等形式进行。三是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对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保税港区政策法规、《公务员法》等重点内容的学习,要建立定期测试等约束机制,确保学习效果。

二、培育制度型文化,塑造效能型机关

机关制度是机关运行机制的外在表现,也是效能型机关建设的重要保障。保税港区成立后,工委管委逐步建立完善一系列机关管理制度,正在发挥积极效能。在此基础上,要从解决区内企业发展的难点和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入手,工委管委机关带头并督导驻区部门大力推行公开承诺、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工作模式,将行政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量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加大细节管理的力度和时段管理的密度,树立“干好工作是硬道理”的评价标准理念,全面提升机关的运行效率和工作效能。

三、培育服务型文化,塑造服务型机关

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是转变机关作风,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基础工程。要从培育服务型文化入手,培养机关工作人员科学、主动、有效服务的先进理念,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推进服务型制度和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接待群众热心、听取意见诚心、解答问题耐心、处理问题细心、决策问题精心、服务基层实心的“六心”服务标准。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着力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全面提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民主评机关、评驻区部门”活动,督导驻区部门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时间最短、门槛最低、收费最少、流程最优、服务最好”的办事环境,真正体现“大通关”优势,为加快保税港区发展做出新贡献。

四、培育创新型文化,塑造创新型机关

创新是保税港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型文化是创新型机关建设的灵魂。要从培育创新文化入手,以培育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完善服务机制为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发展理念、工作举措、管理方法、服务手段的创新,着力培养机关干部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动力、打造创新型干部,努力使工委管委机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是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机关文化。二是积极推进人本创新,关爱个人成长,使人人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潜能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三是积极推进思想创新,培养机关工作人员勇于实践的风格、开拓进取的品德、争创一流的精神。四是积极推进工作管理模式创新,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规程,形成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取长补短的协作机制等。

五、培育和谐型文化,塑造和谐型机关

培育和谐型文化,是塑造和谐型机关的重要思想基础。保税港区成立后,我区大力推进和谐型文化建设,着力改造、优化办公环境,购置文体器材、积极开展篮球赛、才艺展示擂台赛等文体娱乐活动,设立卫生室、洗浴室为干部职工查体、洗浴提供便利,改革餐厅服务为干部职工加(值)班就餐做好后勤保障,等等。“从日常生活做起,体现组织之爱”作为机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在得到很好落实。“爱心”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恒在,则人文的氛围、人性的光泽、人本的社会生活恒在。要从点滴入手培养“大爱”之心,使爱心成为构建和谐文化、塑造机关文化的基石。通过结对扶助“贫困学生、贫困户”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的人文修养;通过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唱红歌歌咏比赛、登山比赛、乒乓球赛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系列文体活动,丰富机关干部职工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加深相互了解与沟通,增强了机关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

六、培育廉政型文化,塑造廉政型机关

廉政文化在廉政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培育廉政型文化,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培养高尚情趣,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要通过创新方法,设计载体,建设阵地,积极探索,全力打造工委的“廉政文化”,树立忠诚、廉洁和为民的信仰,使廉政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人生价值追求。通过廉政机关文化建设,增强机关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正确对待个人荣辱得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当无名英雄,形成人人尊廉崇廉的良好风尚,筑牢拒腐败防变的文化堤防。

篇8: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中国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关于人才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的吸引、使用、培养等便无从谈起。

我讲的是国家人力资源发展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谈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三个观点: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观点;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观点。最后这个观点好多人不理解,我到科技部做一个报告,领导也提出来,人才怎么还要党来管,实际上样领导同志解释这个观点的时候有三句话: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管人才就是党兴人才;党管人才就是党聚人才。

第二个问题,树立实践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第一个提出来的人就是胡锦涛总书记,片面的人才观不仅影响到干部人事制度,而且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事业,甚至已经影响到全社会。我们认为树立科学人才观有三个突破:第一个就是人才内涵的突破。这里提出了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

职称、不唯资深、第二,人才标准突破。字邓小平的标准叫“德才兼备”,江泽民的人才标准叫“靠得住、有本事”。这次讨论当中,19稿的时候改了八个字:品德、只是能力、业绩。第三个,就是统计方法的突破。提了“分类统计”的思路,领导同志讲了两句话:淡化人才重量的概念。

第三,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这里我提了四条:第一,切实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我统计了十年,中国教育占GDP的比例在3%左右,最高没有超过3.5%,最低是2.7-2.8%,我从1997年统计到2005年。人力资本投资有什么问题呢?三个投资主体都不到位,国家投资主体不到位,企事业单位投资不到位,个人投资相对好一点,但是也不到位。第二,把人才强国战略列入国家规划。我们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九个五年计划都有失误,第一个到第九个五年规划都没有把人才规划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个五年规划才有了人才规划。第三,构建两大教育体系;第四,加强三支队伍能力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主要是三大机制,薪酬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

第七,完善陈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总书记人才工作决定里改了七个地方,这句话是他改的地方,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是我国分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里有三点:鼓励有

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第二,探索建立人才资本积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第三,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的配套体系。

篇9: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公民道德素质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灵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

和谐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研究和谐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公民道德素质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现状。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身的各个领域,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在要求。具体就表现为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这种道德要求和文化导向,具体可以包括人们的和谐的意识、和谐的思维、和谐的精神、和谐的行为,以及全社会倡导的和谐理念、和谐价值、和谐关系与和谐风气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着眼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和谐文化的内涵之中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也可以说,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点。和谐文化建设要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着力点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风尚,才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逐步变为现实。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把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长期的着力点,让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伴随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努力营造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中,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当前我们的舆论引导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待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一些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格调不高,缺乏应有的审美情趣,过分追求卖点和外国人的认同,甚至以获得国外的大奖来作为评判标准;互联网上低俗风气在相当范围内还很盛行,良莠混杂,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对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基于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的影响,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为己任,把党的主张、人民的心

声和市场的需要统一起来,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观赏性、可读性统一起来,把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统一起来,担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打造精品,繁荣文化。不断健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科学而切合实际的机制是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可*保障。长期以来,我们在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中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实事求是地讲,还存在着许多随意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实效性还有待增强。当前,最紧要的是,要通过形成良好的协调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使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建立包括责任机制、合力机制、追究机制在内的工作机制,也就是说,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明确从上到下各个部门、各级领导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并将其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在严格、科学考评的前提下,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公民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新的途径,扩大公民道德教育的覆盖面。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增强活力,在改革中提高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道德建设是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过程中,要遵循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积极实施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切实注重实践环节,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主线,贯穿于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篇10:县大力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教兴农”、“科教兴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围绕促进全县农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注重抓好乡土人才的教育、管理、开发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以面包烘焙技术为主,种、养、加工技术为辅的农村乡土人才队伍。通过抓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一、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县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小县,全县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5个国营林场,70个村委会,12万人口,其中耕地面积仅69426亩,全县有农户19014户,农村总劳力37326人,占农村总人口79416的47%,据初步统计,全县有农村乡土人才3200余人,其中县管优秀乡土人才35人,乡(镇、场)管乡土人才281人,农村乡土人才2900余人,都具备较强的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尤其是面包行业乡土人才数量较大,有2600余人。通过这些优秀乡土人才的带动,初步形成了面包产业、毛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树栽培产业、鳗鱼养殖产业和山羊养殖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建成了以青云竹地板厂、浩龙竹胶合板厂、新月花卉苗木公司、福丰鳗业有限公司、富方种羊养殖公司为主的涉农企业群和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7000多家面包店,建立了以林业技术和农业技术等两家技术推广站和30个农业和林业基层服务站所。

二、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明确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齐心协力抓乡土人才工作的合力。明确了县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委、农办、科协等有关部门抓乡土人才的工作职责,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行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一是成立了乡土人才管理领导小组。县、乡、村都成立了乡土人才管理领导小组,共同抓好乡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县委制定了《优秀乡土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分级动态管理的原则,层层选拔、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乡土人才库。二是配备了专职领导抓乡土人才工作。县委组织部有一名副部长负责分管乡土人才工作,协调组织实施有关工作,增配一名干部具体负责做乡土人才的日常管理工作。全县7个乡镇和2个林场都明确了科技副乡(镇、场)长亲自抓乡土人才工作,每个村都确定一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做乡土人才工作。县直涉农部门都指定一名副职领导具体抓好乡土人才管理工作。三是设立了为农服务热线。县直涉农各部门开通了为农服务热线电话,对乡土人才反映的各种生产方面的困难能及时提供帮助。

2、立足县情,注重开发成效。我县是个山区小县,但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毛竹资源很丰富,有近48万亩毛竹林。根据林木资源优势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做面包的人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发新型实用乡土人才。一是围绕支柱产业开发乡土人才。紧紧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面包产业、毛竹产业、鳗鱼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树栽培产业等六大产业,抓好种养、加工和营销流通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出一批素质较高,带动力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产品流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围绕基地建设开发乡土人才。大力抓好毛竹高产林、大棚蔬菜、苗木花卉等示范基

地建设,大力扶持优秀乡土人才创建示范服务基地,并把示范服务基地建设成为乡土人才培训、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围绕劳务输出开发乡土人才,把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作为乡土人才开发的一个重点。按照“提高技能、拓宽通道、扩大输出”的要求,大力开发烘焙技术人才,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烘焙人才,形成一支数量庞大的面包行业乡土人才队伍,为**面包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后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市场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创造了条件。通过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发挥他们带头致富的作用。全县已开发毛竹林近20万亩,鳗鱼养殖1800多亩,花卉苗木近5000亩,果树栽培2万多亩,山羊养殖2万多头以及草莓、芦笋、食用菌、药材、大棚蔬菜、茶叶等产业。目前,全县农村乡土人才中存款达十万元心上的有上千户,百、千万元富翁也不乏其人。2003年,全县县内个人存款余额8.28亿,人均县内存款7000多元(这还不包括在外地的存款),位于全省前列,人均人寿保险额位居全省第一)。

3、拓宽渠道,加大培养力度。为提高乡土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市场经营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了面向市场、辐射农村、多方参与的立体化培训网络。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培训,重点依托县职业中学、县委党校、面包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开展农村乡土人才的各类技能培训。二是选送优秀乡土人才到院校进修。近几年来,全县有30多名优秀乡土人才到各大、中专院校进修深造,学习毛竹丰产林、大棚蔬菜、面包烘焙等科技知识,成为我县传播科技知识的排头兵。三是发挥电教网络作用。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电教网络,播放科技电教片,每年都要播放有关毛竹开发、鳗鱼养殖、花卉苗木培育、果树栽培等科技电教片300余场次,培训农村乡土人才近2万余人。四是注重发挥农技人员和优秀乡土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县、乡每年都至少组织2次涉农部门农技人员

到生产一线帮助指导乡土人才搞好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在乡土人才队伍中开展“1﹢1”传帮带活动,鼓励优秀乡土人才发挥资金、技术、经验等优势,带领农村群众共同致富。五是外请专家培训指导。每年都要到省、市有关部门及院校邀请专家到县内培训乡土人才,提高了乡土人才的技术水平。今年,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同志先后两次到**为乡土人才举办毛竹精深加工讲座,中国焙烤协会饼店委员会秘书长、高级讲师王伟明先生和国家食品检验中心副主任闫新民先生来我县授课。六是建立民间培训基地。积极鼓励优秀乡土人才投资创办培训基地,优秀乡土人才徐全龙、周建生在外做面包积累了原始资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毅然回乡创业,创办了全龙艺术蛋糕和建生蛋糕面包制作技术等两家培训中心,通过培训,向外输出技术型人才(主要是面包蛋糕制作技术人才)8000多人。其中徐全龙艺术蛋糕培训中心培训了下岗职工3000多名,农民工2000多名,其中初级中西式面点师1800多名,中级中西式面点师2400余名。其培训基地已被评为“江西省级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再就业基地”、得到省委孟书记的充分肯定。其本人被评为“全国再就业先进个人”、“全国创业之星”。

4、搭建平台,营造创业环境。我县注重为农村乡土人才搭建平台,给政策,创环境,给优惠,为乡土人才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是打造中介机构平台,发挥市场配臵作用。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以面包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所、各基层站所为基础,促使乡土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尤其是随着**面包行业乡土人才队伍的壮大,面包产业的迅速发展,经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的宣传介绍,**面包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大,**面包烘焙人才的就业市场也越来越广,全县有1000多人通过面包产业协会找到了工作。二是打造创业指导平台,做到人尽其才。坚持产业聚

才、政策兴才的原则,大力鼓励乡土人才创业,县直部门涉农的服务站所指导乡土人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宜发展的项目,并给予无偿的技术扶助,让有才者有事干。三是打造环境保障平台,保护合法权益。先后成立了面包、毛竹、花卉苗木、山羊等4个民间协会,加强乡土人才的管理。通过发挥协会作用,对乡土人才在生产、生活中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对破坏乡土人才的生产的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积极为乡土人才创业保驾护航。如我们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为面包户提供法律援助21次,打击破坏生产6次。努力营造出乡土人才安心创业、放心发展的社会环境,让有才者干成事。

5、创新机制,注重激励引导。按照以人为本,管好用活的要求,大力创新优秀乡土人才管理机制。一是优先评定职称。对县管的优秀乡土人才在申报专业技术职称方面,人事部门给予优先照顾,免证照工本费等。二是给予优惠政策。优秀乡土人才兴办科技机构或创办经济实体,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他们创业、兴业。三是对县管优秀乡土人才,符合条件的,根据有关政策和实际需要选聘到乡(镇、场)从事农业生产辅导工作,推荐到农村基层相关岗位工作。如乌石镇新月村兰念瑛在带头搞苗木致富后,不忘帮扶乡亲们致富,被村民选举为全县第一个女村委会主任。而今,她在带领群众致富路上迈得更快。全县有80余名优秀乡土人才从事农业生产辅导工作;有80余名优秀乡土人才在村干部岗位上,其中担任村主要领导的有20多名;有90多名乡土人才加入党组织;有40多名优秀乡土人才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10名优秀乡土人才当选为县政协委员。这些优秀乡土人才在参政议政,为县、乡经济发展大力献计献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我县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乡土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实现富民强

县,建设小康**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乡土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乡镇所在地偏多,边远山区较少;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级乡土人才的成长较慢,总量偏少;行业结构不合理,全县大部分乡土人才都来自面包产业,其它行业的不多。就连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人才,也纷纷弃农从商,从事面包产业,种养技术在一些农户中观念逐渐淡化。同时,乡土人才整体素质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土人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8%,高中、中专占18%,初中占67%,小学以下的占14.2%。

四、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加强教育培训效果。立足县情制订农村乡土人才培训计划,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培训要注重应用能力,项目和内容要因对象而异,进一步提高农村乡土人才的整体素质。

2、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一是加大政策的优惠力度,特别是要对农村乡土人才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和示范给予政策优惠,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二是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形成人才开发合力。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所需的资金,采取政府适当投入,多方筹措的办法,尽量保证农村乡土人才开发的投入稳定增长。三是农业开发项目资金适当向农业致富能手倾斜,形成导向效应,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篇11:如何大力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设专题

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夯实廉洁从政思想基础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领导干部是重点。各地区各部门针对领导干部自身权力集中、岗位责任重、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狠抓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的廉洁从政教育,在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把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抓实抓好。

每年接受教育的党员领导干部超过70万人次。

积极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切实增强防范腐败风险的能力。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认真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到因人因岗施教,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天津出台岗位廉政教育意见,按照“八个板块”打造特色岗位廉政教育模式;黑龙江在七个领域深化不同主题的分层分岗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四川成都建立岗位廉政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打造岗位信息共享、在线自我教育、适时风险预警“三大平台”,为岗位风险的实时提醒防范提供了技术保障。

积极推行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试点工作,增强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薄弱的状况,一些地方开展了任前廉政考试的探索。通过将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知识纳入考试范围,以考促学,以学备考,推动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强化了党纪国法教育,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重庆、山西、吉林、安徽、福建、贵州、陕西、青海等地制定了推进任前廉政考试测试的方案,任前考试测试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建设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各地深入挖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地)、革命旧址、历史文化名胜所蕴涵的丰富廉政资源,建设了一批廉政教育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河北在

告创意的来源,推动了廉政文化精品创作。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中央纪委监察部积极协调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国资委、农业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成立领导机构,下发专门意见,开展家庭助廉、读书思廉、学习促廉等活动,稳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各地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排演地方戏、唱红歌、诵民谣、讲故事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以点带面,有效地扩大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下一篇:父母常说的十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