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下中学数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创新的问题日益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内容。文章介绍了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原则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为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创新下中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育创新下中学数学论文 篇1:

大数据视域下中学数学教育的创新策略探究

摘 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中学数学教育模式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在数学教育中融入大数据系统,以此加强教育数据分析,促进教育科学化及合理化发展。本文将分析中学数学教育中融入大数据的意义,并阐述大数据视域下中学数学教育创新策略,希望可以为数学教育创新提供参考意见,以此促进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数据;中学;数学教育;创新策略

引言

大数据系统不仅能加强教育信息收集和整合,也能对收集的教育信息进行分析。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结果分析,促进教学更新,并以此提升教学有效性和科学性。传统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单一性,不适合所有学生共同成长。大数据系统可以加强教育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育数据,加强对学生的了解,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学多元化发展,也能增加教育灵活性,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一、中学数学教育中融入大数据意义

(一)理论意义

大数据技术有较强的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中学数学教育创新,不仅能促进数学教育发展,也能使课堂教学灵活性提升。同时,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可以加强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展开相关教学,这不仅能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也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并且,大数据技术收集的教育数据,不仅能促进教育革新,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途径,才能使数学教育更加合理化,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现实意义

大数据技术可以收集教师的教学数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根据相关教育数据分析,教育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得到不断拓展和加强。同时,利用大数据展开数学教学,可以增加数学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传统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已经不符合中学生发展需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教育发展需求,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在创新过程中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促进混合式教育发展,也有利于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等先进教学模式的应用。

二、大数据视域下中学数学教育创新策略

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为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中学教师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视,不仅要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中学数学教育创新发展。

(一)要加强对教师大数据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教师要加强提升自身大数据使用意识,才能促进教育合理化发展。传统教育数据使用过程中,教师更关注收集的相关具体数字,却没有对数字背后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使得大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表面性。因此,教师要学会深入分析数字背后的数据内涵,并积极树立大数据意识,这样教师不仅能了解相关教育数据,也能掌握相关数据产生过程,积极促进数学教育创新。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大数据意识的培养,这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手段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及整理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开始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学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数学教育创新,并使相关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例如,教师可以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了解,并以此促进知识革新,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录制,以促进教育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寻找专业性较高的教育资源,也要学会数据处理技术,这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并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数据革新,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大数据教育信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合理化

素质教育要求加强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教育信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科学化及合理化发展,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能使学生跟随时代发展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信息化社会需要网络的支撑,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学习方法,也要加强对自身学习理念和学习意识的更新,这样才能活跃自身思维,积极了解和掌握具有抽象性的数学知识。

三、结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仅能促进混合式教育发展,也能使課堂教学更加多元化。同时,大数据系统可以为教育革新提供科学参考意见。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大数据系统的重视,不仅要积极应用相关教育数据进行教育革新,也要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并且,教师要加强对教育数据的全面收集和分析,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这样才能为数学教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范涌峰,宋乃庆.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测评模型及其范式构建[J]. 中国社会科学,2019(12):139-155+202-203.

[2]杨维明,王时绘,万虹,余敦辉. 大数据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大学教育,2020(06):31-33.

[3]孟桂芝,赵辉,于禄. 大数据背景下的工科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12-14.

江西省清江中学,江西 樟树 331211

作者:周冬如

教育创新下中学数学论文 篇2:

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创新的问题日益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中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与此相关的内容。文章介绍了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原则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为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创新教育 教学原则

一、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既然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那么一般来说,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为重要内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为核心,来达到使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的教育。

1.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数学创新情感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数学创新意识是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是创新的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是指在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求异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只有培养出具有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的学生,才能让这样的学生真正的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步被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培养学生的重大责任。中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体验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育学中既有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开拓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数学思维可以发现和导致数学知识的产生,而数学知识则可以折射和渗透出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各种事物、现象和问题错综复杂,层出不穷。合格的人才要能够透过各种表面的事物和现象,抽象出它们的本质,从中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个人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难以确定是哪种思维品质的表现,而通常是几类思维品质的综合。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决定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与敏捷性相结合又形成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则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敏捷性又必须以其他思维品质为前提,是其他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各种思维品质的理想结合,就可以形成良好科学的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的思维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渗透,使学生不断地,经常地受到启迪,才能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以提高,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落到实处。

3.使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数学创新能力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观念、数学精神和数学能力,即要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去解决包括来自数学和其它学科以至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以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为学生创设问题空间,强化联系实际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系列贴切而富有激发性的问题情景,但光有这些情景,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满的教学过程。这样一说来,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地积极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认识潜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把它发挥出来。

2.情感性原则

由于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联系,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

3.技术性原则

技术性原则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网络教育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数学教学所遵循的“教师—课本”这种单一的知识传递方式,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中的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方面的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在学校的普及,给创新教育下的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

三、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同时,应注重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针对传统方式的不足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建立新的对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更为有效的教学体系,创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也是为之而努力。注重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必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只有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以思想和原则为准绳,才能构建适合具体课堂的教学模式,才可能有更为广阔的适应环境。

2.注意教学组织方式应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

一般地说,教学思想决定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创新教育的教改要我们在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时,要冲破旧模式,打破传统框架。国内外研究表明,学生在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更有主动性、独立性,教学效果更好。由此可见,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性,实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的教学形式,以弥补班级教学的先天不足,这是现代教育发展和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运用创新教育模式体系时,教学的组织方式的设计应以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3.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的确是“主体性”的评价标准之一,但这个“参与”是有指标的:一是“量”,即全体学生是否参与且是否参与到各个方面。二是“质”,即学习行为的反思性和实践性,重在思维。三是“状”,即学习情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中,实现了“量”、“质”、“状”三个指标,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钱蕾.中学数学自主学习法探讨.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

[2]姜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8.

[3]張俊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8.

作者:张兴富

教育创新下中学数学论文 篇3:

培育助推师生成长的孵化器

摘要:李庾南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范式,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样本。南通依托李庾南实验总校、“自学·议论·引导”全国研修与推广中心等平台,通过建构完备的组织支持系统,创新“教—学—研—培”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方式,合力促进成果转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成果推广的新路。

关键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范式;教学成果推广;区域教育

由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扎根课堂教学一线40年而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范式,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打造“有秩序的自由的课堂”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样本。该成果于2011年3月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又于2014年9月荣膺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10月,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在南通成立“自学·议论·引导”全国研修与推广中心,把这一范式进一步推向全国。

40年探索实践,“自学·议论·引导”何以能不断生成新理念、新方法?何以能被认同,产生新动能?一方面源于它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实际,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源于它根植于有着“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和良好教育生态的南通。“自学·议论·引导”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推广至全国,自始至终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呵护、扶持与倾力推动、推广分不开。特别是近年的实践推广,锻造了一支骨干教师团队,惠及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丰富了教师专业培训的内涵,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成果推广经验。这对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炼教育创新成果推广经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细落实,建构完备的组织支持系统

有学者认为:只有同时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明确的标准规则、系统的解决方案、成功的实践案例这四个标准,才能够称为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将这四个标准以及“服务于教育”中的主要英文单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如下公式:“解决方案(SOLUTION)+实践案例(EXAMPLE)+标准规则(RULES)+价值理念(VALUE)+服务于教育(EDUCATION)=优秀教育创新成果(SERVE)”[1]。好的教育创新成果只有让全社会共享,才能产生“现实生产力”。回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这一教育创新成果的探索发现过程可见,它指向具体教育问题,价值导向正确,而且操作性强。它是李庾南及其团队课堂修炼与实践自觉互融共生的成功案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值得学习借鉴与深入推广。但这种推广如果没有行政的推动,没有“伯乐”的慧眼,它只能藏在“深闺”里,很难为人所熟知和认可。南通市教育行政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培植、爱护这一教育创新成果,满腔热情支持成果推广。

1.组织支持强根基

教育行政的作用在于始终要以前瞻的眼光和务实的服务做好顶层规划、统筹、协调和落实,这是成果推广的基础。在推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成果过程中,我们既做“吹鼓手”,又做“马前卒”。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草创初期,南通市教育局就全程支持李庾南开展以“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为主题的系列实验。历任局长都亲自过问并指导该实验工作,协调省市教科所和高校,选派专家指导李庾南进行对比实验,鼓励李庾南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帮助她先后完成了“初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等课题研究,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成果,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向深处掘进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一方面突破“‘教’而优则仕”的思维定式,让李庾南留在教学一线,安心从事教学改革;探寻教育家的培养办法,营造民主宽松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为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究引向深入,我们打破惯例,聘请李庾南为终身教授,挽留行将退休的李庾南继续留岗,帮助她解决后顾之忧。2007年,我们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形势,批准设立了“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研究所为事业单位编制,隶属市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把研究所开展的培训全部纳入教育局的培训“总盘子”,统筹安排,保证资金到位。2013年,该研究所升格为“江苏省特色项目研究所”。这些扎实举措让我们既留住了人,又深度推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使南通教师有了成长的标杆、学习的楷模,也使创新成果的共生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四位一体活机制

2013年,随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推广面的不断扩大,效益的显著显现,在更大区域推广这一教学法的呼声更加强烈。南通市教育局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李庾南实验总校”。成立伊始,总校就按现代学校的管理方式进行运作。首先是建班子。组建了校长室、办公室、理论专家组、推广讲师团等常设机构,由教育局分管教学的副局长任总校校长,由教育局基础教育处领导、市教科院领导任副校长,确保各项推广举措的有效落实。其次是指路子。研制了推广运行策略,按照“点面结合、牵手乡村、联盟联动”的原则逐步开展推广工作。第三是搭台子。在南通市所属市(县)成立两个示范实验区,并辐射到宿迁、徐州、重庆、兰州、伊犁等地区。第四是给票子。确保培训、推广的所有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总校成立五年来,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学校发展到300余所,形成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推广联盟。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由于全面推广该教学法实验,短短四年时间,在当地异军突起,成为实施“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样板学校和苏北一流的初中学校。

二、守正笃实,创新“教—学—研—培”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基于教师职业的考虑,以教师所教学科和所教学生的特质为中心设计教师培训内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呈现方式等课程要素都忽略了教师生命个体。“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师培训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同時也将教育哲学和培养原则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推动教师身心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培训课程。在推广方式上,我们一直坚持做好“教—学—研—培”一体化的“接地气”、高质量的教师培训。

1.设计切合性培训模式

我们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与创新制度,制订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修与推广实验学校章程》,规定了研修与推广中心和实验学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每一次培训都经过精心策划:首先通过研读教师专业标准,建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标准”;其次依据标准进行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确认和分析;最后根据教师培训需求的“显性和隐性特征”选择培训模式,认真设计实施方案,确保所有相关工作都纳入制度,常态化运作,组织化实施,有效化推进。

2.推进沉入式行动研究

过去对培训内容的安排往往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进行,比较单一,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够,面上指导较多,点上的辅导较少。李庾南实验总校在十多年丰富培训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培训工作机制,也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培训教师,让更多教师沉入其中,既动手又动脑,得到实打实的、沉甸甸的收获。

在内容安排上,突出实践导向。尽量压缩领导报告、专家专题讲座时间,把重点放在学员读书交流、集体备课、说课、分组模拟上课、研讨课、大组展示上课、作业展示上,再辅以专家示范课、点评课。实验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单元教学设计交流、模拟上课,还有现场上课、专家点评等环节。专家和学员经常互动、碰撞,在零距离交流中领悟“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思想和操作要点。

在培训操作方式上,由浅入深、由面到点、步步推进。先后围绕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评课、怎样整合教材、怎样进行案例分析、怎样进行小组议论、怎样写论文、怎样做课题进行系统培训。除听课、磨课、分小组交流和大组交流外,我们还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教学行为及问题进行理性剖析,引导学员反思,促进他们调动体验,自我反思、领悟。在备课、授课、评课过程中,学员们主动地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观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实践中获得较快的专业成长。

我们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度推进成果向农村学校渗透。首批实验学校汇聚在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生态中学生发展质态研究”之下,30所实验学校的子课题研究聚焦学生发展主体地位的确立、学习和谐生态的营造与保护、学习质量的达成与评价等等。通过研究,有力驱动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优化教学方式,实验教师们切身感受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实用价值。在各子课题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又从19个子课题中评选出16个进行深度研究,这16个子课题成功入围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专项课题。课题引领,成为农村教师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3.探索混合式研修新路

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为精选“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课程,我们组织精干力量对李庾南过去拍摄的教学录像进行了系统整理,筛选出最能体现“自学·议论·引导”精髓的精品课,上传到QQ群或微信群里供大家学习研究。还通过网络视频、空中课堂、网络专栏等形式,线上观看学员课堂教学,现场点评教学问题。线上线下双向建构的“混合式”研修使成果推广驶上了“互联网+”的快车道。

三、融合共享,合力促进成果转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介入成果推广的目的就是促成成果转化,带动更多教师和学校应用成果,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为此,我们做到了三个“有机融合”:

1.把成果推广与学习李庾南言传身教、创新超越的精神有机融合起来

自1957年走上教育岗位起,李庾南一直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如今已从教60多年;特别是她连续担任班主任,创造了“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她一以贯之地坚持“教学即教育,教育促教学”,努力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律、自治的“四自”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帮助他们以人格自立引领知识自学、能力自养。这些经验成为我们培养和锻造青年教师队伍的宝贵财富。

2.把成果推广与建设教师团队、教师发展学校有机融合起来

强师优教,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是南通教育持续高位发展的根本。典型引路,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一向是南通教育的“规定动作”。我们结合“自学·议论·引导”成果推广,两手齐抓,倾力培塑好教师。一是“铺天盖地”,广育优师。着眼于名师生长“面向人人”,合力实施全员研训;实施名师引领、骨干带头、新秀培养、青蓝结对四项“强师工程”;对优秀教育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大市级优秀教育人才每届管理期4年,逐年考核,落实进退制度,期满重新申报,鼓励教师持续自觉推动专业进步。二是“顶天立地”,精育名师。2006年,我市启动名师培养工程,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做好四件事:组建导师团,选出好苗子,引领价值观,当好服务员。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有20人被评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充分显现出名师培养工程的积极效应。“十三五”以来,南通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实施“111工程”(造就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100名,培养教育教学名师1000名,带动骨干教师10000名),着力培养南通教育新生代代表人物。李庾南实验总校、李庾南乡村教师培育站、“自学·议论·引导”全国研修与推广中心是我们以行政的力量发挥名师效应、推广优秀成果的坚实平台。

3.把“自学·议论·引导”成果推广与新优质学校创建结合起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我们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集团化办学、教育共同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校长教师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启动南通市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建设评估工作,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李庾南实验总校就是我们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我们把队伍建设有力、办学特色凸显作为新优质学校评估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善于从关注和研究学生着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的教育体验;鼓励学校立足实际,学习借鉴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范式,在课程实施、课堂改革、教育科研、学校文化、队伍建设等一个或几个方面改革创新,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行政推动,守正创新,使“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成果推广产生了“聚变”效应,以李庾南为领跑者、以省内外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科研人员为中坚、以一大批年轻教师为后备力量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已具一定规模,引发了課堂教学“静悄悄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刘坚,魏锐.好的教育创新成果什么样[N].中国教育报,2015-12-9(7).

责任编辑:杨孝如

作者:金海清 祁国斌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药学论文下一篇:混凝土拱坝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