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组织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就必须深刻理解建设意义,准确把握建设原则。通过分析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基本途径和具体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组织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组织文化发展论文 篇1:

高校党组织文化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高校党组织文化发展能力是党的文化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我们要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从高校推进文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出发,来科学评价高校党组织的高校文化功能实现能力、高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能力以及高校文化创新推进能力,以更好地提升高校党组织的文化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文化发展;能力;评价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再次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高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力量。高校党组织要从战略高度,努力提升高校文化发展能力。我们要从高校文化功能实现能力、高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能力以及高校文化创新推动能力等方面,来科学评价高校党组织的文化发展能力,以更好地发挥高校推进文化发展的特殊功能。

一、高校文化功能实现能力

高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高校党组织要深刻认识高校特殊的文化功能,不断增强文化功能的实现能力。

第一,高校文化传播功能实现能力。文化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就个体而言,文化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文化教育的推动。人类的教育是特有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其载体是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学校作为文化传授机构,高效地传递着人类智慧和文化财富。今天,承担高等教育的学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类文化也通过固有的传播模式和当今的现代科技、互联网络等路径,实现了文化的立体、互动、多维、多向的传播。高校作为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高校党组织应该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功能,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能力。

第二,高校文化选择功能实现能力。学校的文化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和塑造人的过程。这就要求承担教育职责的学校,不仅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且要有目的地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我国的高校,其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一定要选择教育内容,这是因为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领导下的高校,必然是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这也就决定了高校的文化选择功能。二是因为受教育对象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就教育内容本身来讲,教育者一定要量度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选择适当的内容开展教育活动,即今天所谓的“因材施教”。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在开放环境与信息社会条件下,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多元文化的撞击和交融,必然对高校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多元文化影响的环境下,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识能力,高校教育必须进行教育内容的选择,即整合书本内容、时代内容、实际内容与相关内容,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效果。以上这些,要求高校党组织着力提升高校的文化选择能力。

第三,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能力。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系统工程,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既然是育人,必然是有方向和目标的。高校教育以人为本,其应有之义是以育人为本, 即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这里的涵义是,教育不仅是把知识通过媒介传播给受教育者,而且必须同时作到“以文化人”,即通过文化传承,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文化育人当然也是有方向的。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高校担负着文化育人的职责,其方向和目标决定了要发挥“自觉”育人的功能,不能任由落后文化、不良文化的自发影响学生。也就是说,高校育人要发挥“自觉育人”的功能,有目的地消除落后文化、不良文化对学生的自发影响,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播先进文化、优秀文化,并以之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成为主导的文化形态。高校党组织不仅要有意识地强化文化育人的功能,而且也要着眼于文化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帮助学生树立对先进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从而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升高校的文化育人能力。

第四,高校文化衍生功能实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高校既传播已有文化,又可以孵化、衍生和拓展文化,因为高校不仅担负着教育人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服务社会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责任。通过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和科学研究,高校能够在新的实践与原有文化基础上, 衍生出新的知识,拓展出更高层次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孵化、衍生和拓展,可以有多种途径:一是通过大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并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趋向和价值观取向,这样不仅能使文化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传承和转移,而且能够实现文化增殖。二是通过为社会服务,文化能够与新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形成新的文化增长点,使文化得到衍生和拓展。三是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以及学术探讨,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拓展研究,探索未知领域,从而生产新知识,创造新文化。在文化得到前所未有发展的今天,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文化衍生功能,提高文化衍生和增殖能力。

总之,高校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和深刻认识高校的文化功能,努力提高高校文化发展能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二、高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能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高校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文化发展能力。

第一,高校文化自觉的生成能力。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都以相应的文化觉醒为前提和基础。这种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发展战略地位的深度认同,二是对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高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领域,要深刻认识到在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履行发展文化的职责,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时,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国家软实力做贡献。只有对文化价值形成深刻认识和深度认同,才能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从而提高高校文化发展战略地位的把握能力。同时,文化自觉不仅是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是实际行动上对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文化发展需要一代人一代人地永续传承和接力推进。而高校正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创造的重要基地。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担当,就是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就是永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是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就是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

第二,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力。如果说文化自觉是一种意识、责任,那么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这种信念信心,不仅关系着文化的现实发展状态,而且决定着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增强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我们有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并能够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之上进行扬弃,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也需要对世界文化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中华文化,本身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质,这就是历史地客观地表现出的自信气度。当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正确看待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树立应有的文化自信。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努力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力。

第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能力。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综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威廉·A·多诺休曾指出,没有主导价值观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3]在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和引领高校文化发展。只有如此,才能矫正、克服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偏差,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与方向。当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也就意味着存在高校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多样化发展,也就谈不上主导性,多样化发展也离不开主导性。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面,必须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能力。

三、高校文化创新推进能力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1]文化既要传承,更要发展和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这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提高高校文化创新的能力。

(一)制度文化的创新推进能力。制度也是文化。高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一方面要在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对原有制度进行“扬弃”,即是说在新制度里既要体现新要求,又要包涵

原有制度中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包容已有的文化精华,同时又吸纳时代气息,将传统与现实融为一体,既延续历史,又面向未来。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创新要进行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为目标,做到具有方向性。例如,文化创新系统可以包括三个子系统。对教师子系统而言,要建立教师综合效绩评估系统,从教学、科研、育人、管理、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等等。对学生子系统,要改革现有的考核方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指标,知识考核的同时,又衡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对物质资源系统,根据新的要求进行全方位的重新整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管理文化的创新推进能力。管理是科学,也是文化。高校的管理是文化的载体,管理的各个层面都蕴涵着文化。其中,管理理念体现和贯穿着管理的灵魂和精髓,而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方法等也都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高校文化的创新指导并规范着高校管理的创新。同时高校文化的创新又必须通过管理的实践来加以固化和体现,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高校管理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制度的制定是为了师生、通过和依靠师生并让广大师生享受制度带来的利益。以此为导向去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形式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不仅要有正确的办学方向,还要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并通过管理文化的创新,推动学校文化的发展,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文化发展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环境文化的创设推进能力。高校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是传承和创新知识的重要主体。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下,高校应该不断提升良好文化环境的创设能力。

第一,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能力。文化具有天然的历史积淀性和代际传承性,传统文化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育人需要深入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文化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功能的高校,必须形成具有独特气质和强大生命力的“大学精神”,这是大学灵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基础。大学精神往往凝固在校训之中,以核心价值主导文化的发展,以特有的方式转化为凝聚力和感召力。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训,并使之贯穿于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又融入每个领域和师生行为。一个正确而科学的大学人文精神,对于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高校文化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能力。

第二,学术文化的提升能力。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术文化的提升能力是高校党组织文化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高校党组织要引领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把“质量第一”作为核心理念,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高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学术领域提供宽松的氛围和空间。高校要坚持“以德治学”,在学术研究方面要弘扬科学精神,自觉与“伪科学”作斗争,要诚实严谨,戒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守住道德底线,杜绝学术腐败。高校要弘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民主地探讨学术问题,做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高校要要倡导正确的和谐的学术批评,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第三,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高校承担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任,应当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应有的重要职责。党中央提出: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5]高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更多领域、多层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守望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

总之,高校文化功能实现能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能力以及文化创新推进能力,构成了高校党组织的文化发展能力。我们要以这些能力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体系来衡量高校党组织的文化发展能力,并以此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l]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3]夏伟东,杨宗元.西方学者对个人主义的沉重反思[J] 道德与文明,2006(4).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中发[2004]16号)[D],2004-8-26.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吴九占,孟凤英

高校组织文化发展论文 篇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就必须深刻理解建设意义,准确把握建设原则。通过分析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基本途径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 基本原则 发展对策 文化建设 素质教育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体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其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点。然而,由于部分体育理论研究者和高校管理者的认识不足,以及实际工作中一些具体因素制约,致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完全有必要提高对高校体育文化认识,分析制约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1.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校现存环境中,在高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可以激励参与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践和创新过程中,促进其创新发展和繁荣昌盛。

2.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現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是通过文化来教养的。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校园文化中,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通过说教,也可以通过环境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实践证明,环境影响对品德的形成有深远的意义。体育运动是有章可循、有一定约束的社会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有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而且是在裁判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的。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认识和亲身感悟到真正的体育精神,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同社会生活相联系,顺利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3.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对大学生的主体教育上,还体现在体育活动中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是因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活动的组织、实践、欣赏和创新等环节都要身体力行,要积极能动地发挥聪明才智完成好各项任务,进而体验和感悟活动带来的成效和乐趣。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了学的个性和能力。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堂教学是高校体育活动最基、最重要的形式,是学生获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组织方法、欣赏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教学规律,而且具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体,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谨的教学组织过程。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采用适合本校的方式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加强体育课程,无论是从教育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体育课能够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学会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懂得营养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达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2.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校园内除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体育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文化生活,营造独具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参与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开拓创新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学生对多种体育项目的爱好和需要,实现学生的身心锻炼和意识培养。

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规划制度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决定了高校体育的文化氛围、体育意识、道德观念、功能特点和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内涵。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内所有成员的体育意识,使得大家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进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

2.注重敬业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是其完成本职工作,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关键条件。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人格道德品行、爱岗敬业精神在体育育人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应该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实施优化体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3.创造良好条件,加强设施建设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筑环境、信息资源、场地器材以及服装用品等物质条件,是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高校具备足够的体育场馆、精良的体育设备、诱人的体育设施、富有激情的体育环境等,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在高校招生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国内许多高校的体育设施与国际相比相差甚远。但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相信,高校校园体育开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的体育器材和场馆设备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必将更加蓬勃向上,使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和工作热情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总结

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其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点。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直接的作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6(3):78-79.

[2]商秀海.浅谈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关系[J].体育科技,2016,37(1):65.

作者:李金钟

高校组织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创建研究

【摘要】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是高校工会组织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会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赋予高校工会组织的使命和责任。目前高校工会组织面临着对学习型创建工作的认识不足、组织机制不健全、工作与学习关系协调紊乱的挑战,需要从提高对学习型工会组织的认识,导入“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工会组织领导,完善工会学习机制和工作管理体制;提高教职工素质,创造良好的“学习型”环境这三个方面对创建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进行探究。

【关键词】学习型 高校 工会组织

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推动下,学习型工会也日益成为现代工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和追求。高校工会组织作为我国工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要实现高校工会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单靠原来的组织方式、管理方法和思维定势,是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高校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的。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是高校工会发展的要求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内涵,首先要搞清楚组织和组织学习这两个概念。“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巴纳德(C.I.Barnard)把组织定义为“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协作系统”。这么说来,与一般个体的学习不同,组织学习是全体组织成员、全部团队和整个组织三个层面上的学习,团队学习是组织学习的最主要特征,也是组织学习开展的基础。可以说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组织的创新过程。组织学习不同于个体学习。它是组织全体成员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通过实践、互动和创造来进行的团队学习。在组织学习中,学习、知识共享、提高员工的素质将是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和目标,组织会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以及团队学习活动。[1]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彼得·圣吉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绩效。[2]因此,学习型组织是指以培养组织的持续学习能力和高于个人绩效的组织综合绩效为目的,通过营造充斥于全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柔性的扁平的人性的持续发展的组织。[3]

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自然就是培养高校工会全员的持久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以使全体绩效达到最大值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组织。高校工会组织需以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为理念,不断推进高校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创建学习型工会。

(二)建设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必要性

1.创建高校学习型工会组织是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是一个科技知识不断更新,需要新力量、新成果、新创造不断融入的世纪,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一个组织要实现不断的发展,惟一的出路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的那样,就是要比别人学习得更快更好。高校作为我们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发展也充满竞争,高校在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带动下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坚持学习,才能滋生新的竞争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高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变化,都需要高校工会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使高校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走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轨道,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2.创建高校学习型工会组织是工会自身发展的需要

工会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积极主动地迎合变化着的社会大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下,科技应用技术,政策环境,管理方式,职工福利,教职工教学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都对工会组织形成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工会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术,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工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把工会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可以使工会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工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而对工会工作进行积极的改进和调整,大胆创新,不断地与时俱进,从而使工会组织呈现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促进工会组织自身的发展。

3.创建高校学习型工会组织是工会组织履行“服务型、创新型”职能的需要

高校工会是我国工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工会组织建设核心是服务,前提是学习,动力是创新。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创建是为了更好的沿着工会“服务型、创新型”的发展方向前进。维护广大教职工群众的合法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是高校工会组织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责。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创建,可以使工会干部积极履行工会职能的新思想,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避免使工会组织成为行政色彩浓重的机关,更好的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同时,在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创建中,通过践行终身学习,教职工不断拥有适应变革的能力,职工素质都得到不断提升,学习风气和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不仅营造出良好的施教环境,也为教职工的知识文化创新塑造了浓厚的氛围,不断推进工会工作的创新。

二、创建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面临的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工会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及挑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学习型工会组织创建工作的认识不足

高校教职工的工会组织文化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高校的重视,仅仅重视高校学子的学业水平,高校的规模和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高校教职工组织文化对于高校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工会组织成员自身也对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创建不够重视:高校工会的组织成员基本上是从事高等教育行业的教师群体,他们的教育起点较高,有的教师对自身知识的满足度比较高,把对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创建当做是一时的“应景之作”,对工会组织的创建活动不感兴趣;也有的教师不热衷于所谓的“政治”组织群体,对工会组织创建活动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有的教师对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学习内容界定模糊,认为完成党和领导任务就是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等等。这些都是对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工会组织认识的观念陈旧。

(二)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机制不健全

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创建任务艰巨,需要长期的坚持,应该有完整的机制和健全的工作方法给予支撑。有些高校工会组织在创建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创建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活动也就是多读书看报、多组织几次学习而已。由于高校对于教职工的资金投入问题等原因,使得一些文化活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策划环境,没有良好的活动筹办环境和氛围,也严重影响教职工进行学习型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学习无计划,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朝气,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有的工会组织虽然也开展了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创建活动,也提出了实施意见和创建目标,但是没有考虑和充分理解教职工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困难,一味的进行创建活动,未能真正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那样制定有效的学习教育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也会适得其反。

(三)学习与工作协调紊乱

提起学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们通过阅读、听讲、研究等途径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但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远不仅于此。彼得·圣吉指出,“学习最后应导致行为的改变,不应只是取得一些新资讯也不是产生一些新构想而已。否则,我们只要学习了新的语言、观念或方法,就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即使行为毫无改变”[4]。同时他还指出,“我们很容易只了解一些原理就自以为已经完成该项修炼,误将知识上的了解当作学习,学习必须产生新的了解和新的行为”[5]。但是大部分教职工本身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比较重,他们把自身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的投入认为是对学习型工会组织创建的付出,没有把握真正认清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学习与自身事业的关系,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三、创建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路径探究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工会十四大的要求,高校工会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真正树立“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先进学习理念,形成“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工会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做,高校工会才能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高校面临的工会问题,我们需要探究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创建路径。

(一)提高对学习型工会组织的认识,导入“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对学习型工会组织的认识,首先必须使广大教职工深切的感受到学习型工会组织的重要性。高校工会从理论上着手进行学习型创建活动宣传,制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长远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学习内容、总体目标,以及主要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关于学习内容,当前应突出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始终坚持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落到实处。其次,引导工会教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责任、兴趣和创新,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知,非学无以立德。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提高理论基础,培养高尚情操,开阔眼界,培养思维,提升道德修养,才能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文化事业的创新。工会组织应站在时代前端,把握住所处的大环境,看到知识经济发展的态势,把握其发展脉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引导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积极参与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提供动力之源。

(二)加强工会组织领导,完善工会学习机制和工作管理体制

工会组织需要构建配套的学习机制,完善的学习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工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才能保证工会服务的持续进行。建立健全学习机制是创建学习型工会组织的基本前提,要加强工会的组织领导,层层推进,发挥领导的推进作用,各级工会领导要在创建中真正起到领导作用,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模范带头,一级带一级学。同时,在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中,组织领导要系统把握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切忌急功近利,避免短期行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习的实效;加强工会管理机制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根据工会的基本职能和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制定出确切可行的职工保护监督机制和争议协调机制,把各项机制真正的延伸到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各个方面;要强化保障激励机制,把学习成效作为判断干部素质、认定干部实绩的首要条件,与单位评先、与干部升降、绩效考评挂起钩来,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激发工会干部的学习热情,努力把工会建成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创新精神好的学习型工会组织。

(三)提高教职工素质,创造良好的“学习型”环境

教职工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学习型工会组织创建的关键因素。使教职工明确创建学习型高校工会组织的重要性就必须对教职工的素质进行全面的培训、考核和评优奖惩。因此高校工会对建设学习型组织要统筹规划,精心安排。首先要指导各部门工会建立学习制度,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学习科目,学习内容,有组织地开展学习交流研讨活动。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建设学习型工会组织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推广有关部门工会好的做法和经验,把学习情况与工会的考核评优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工会组织还要拿出必要的经费,用于学习型工会的软硬件建设,保证学习资料供应,保证学习调研活动的组织和表彰奖励费用,促进建设学习型工会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高校工会组织通过一系列的考评激励来提高教职工的素质;通过对教职工各方面利益的维护来保证教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地营造良好的创建“学习型”氛围和环境,以促进学习型工会组织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水栋.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9)

[2]易仲芳.创建学习型组织与新时期高校工会自身建设[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3]李景坤.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5)

[4][5](美)彼得·圣吉.第五次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作者简介:

沈妮,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胡新启,女,杭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李慧,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作者:沈妮 胡新启 李慧

上一篇:森林防火建议分析论文下一篇:思想业务素质强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