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原则,以优化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构、细化经济责任审计操作为出发点,构建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论文 篇1: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探讨

[摘 要] 如今,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步入审计新常态时期,新常态也意味着我们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被赋予更多新的使命,这同时就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一定的现实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分析了它的固有特点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处于新常态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使政府审计工作融入到政治经济新常态中去。

[关键词] 新常态;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5. 013

0 引 言

2014年针对当前的经济格局习近平初次提出“新常态”一词,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的政治也进入到了“新常态”时期,对中央领导集体要求从严治党、从严治吏、铁腕反腐。面对经济、政治方面的新常态。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如何把握内涵、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成为了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的新课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表现为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高定位、全覆盖、一盘棋、智慧化、多挑战”的新常态。由此,如何做好新常态下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浮出水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国有企业一直是支撑着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自2008年至今,通过对企事业负责人的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就查处了2 580多起涉嫌以权谋私、贪污纳贿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的贪污腐败问题,所涉及的金额高达1 000多亿元。

在这种贪污腐败频发的背景下,越发突出了对国有企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对国有企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来源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问责制度,这种问责制度源于受托经济责任,源于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监督和评价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效益,对企业投资者负责。

1 新常态下,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1.1 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健全,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准则还未建立,因此,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来监督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保证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营,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目前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对企业进行财务基础审计,财务基础审计的工作包括全面理解企业的风险与内部控制,根据会计准则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核对,对企业当年的财务收支以及经营效益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估,任何重大的资产变动或者经营决策都应纳入财务基础审计范畴。

其次,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绩效评估方法的使用,全方位评估在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内部资产的变动,经营策略创新所带来的盈利能力,融资能力等变化。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对企业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管理的企业经营绩效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

最后,对企业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经济责任评价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评估过程,它根据企业财务基础审计的结果和绩效评价的结论,再结合考虑企业的行业背景以及其所在的大方面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评估企业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评价其是否正确地承担了所需承担的经济责任。

在施行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审计内容之后,审计机关可以对企业的领导干部得出一个较为公允、客观的评价,并以此间接地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改革。

1.2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对国有企业来说,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有别于普通的财务决算审计的,它具有一定的固有特性,是結合我国特有国情所呈现的结果,其中对国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特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国企属于国有经济组织,其主要的经济责任中包括作为国有经济组织应该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应该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需要。

(2)国企经济责任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并不可以通过理论指导决定如何实现不同的企业之间评价方法的合理差异化,这种情况造成了在实践中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审计机关对其难以进行评估。

(3)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是企业领导干部,所需要监督和评价的内容是确定领导干部在管理企业期间是否真正落实承担其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与经济责任,这种评价对象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难度和高风险。

(4)国内对国企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彻底与系统,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缺乏对企业内部领导经济责任边界的界定依据,没有确定其责任程度的审核标准,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3 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审计高定位、全覆盖的提出加强了对政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机关人员的相关素质还有待提升,这无疑加重了审计任务。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对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章制度的补充还有待加强与完善,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权责划分,考核评价系统还处于发展改革阶段,缺乏具体的问责规定和相应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使得现在的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仅仅只是以反腐为中心,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企业业绩的效用,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的权威性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方式采用的是“上审下”的原则,即由上级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进行相关的人员进行审计。但是,在企业内部,可能存在内部审计部门的最高负责人与被审计对象的职级相同,这无疑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压力,对审计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审计工作难以实行,尤其是针对领导个人的审计策略会受到阻碍。

(2)审计手段具有局限性。在我国,政府经济责任审计与普通财务决算审计不同之处在于,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运用正常的审计手段外,还需要大量采用外调、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绩效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手段。然而,实践中,由于对审计人员能力、审计时间经费和技术方法的考虑,很多方法手段难以完全应用,对于风险信息的收集不全面,这就导致在审计实践中会存在许多重查账、轻风险评估的问题。

(3)审计项目计划性不强、时效性较差。项目计划不够科学,审计部门在项目计划安排上主动权比较少,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尤其是在现如今“逢离必审”的硬性要求下,已经实施了任中审计的企业领导干部在离任时仍然会安排离任审计,虽然一定程度上再次为投资人提供了合理保障,但也造成了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加重的问题。又因为时效性差,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并不能及时有效地给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4)风控机制不健全。企业内控系统中的风险监控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使用。由于国企的业务内容多元化并且业务复杂程度高,需要审计机关做好审计调查和审计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形式相对而言重于实质,其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审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最后必然影响审计成果的公允性。

(5)人员少、任务重。在新常态时期,一方面,在全覆盖的要求下,经济责任审计遇到了更加严苛的需求,审计任务越来越重,组织部门安排审计任务时计划外追加的项目比较多,加之国有企业之间领导干部的派遣调整比较频繁,逢离必审与任中审计的双重任务加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审计人力资源贫乏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越发明显。

(6)缺乏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决定了如何去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行为标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具体情况,遵循统一的指标体系有一定的难度。

2 新常态下,对我国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对于审计全覆盖有以下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所有审计对象全部审计,逢离必审、任中抽审;广义的理解就是审计对象接受审计监督到位就行,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在新常态下,在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引领下,要想做好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要有全覆蓋,也要高定位,突出重点。

由此,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政府审计的权威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新常态特征中有一点叫作“一盘棋”,对国有企业而言,这种“上审下”制度的加强,有助于加强对国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的审计权威性。在审计前要制定好审计对象管理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遣派职级合适的审计机关人员对其进行审计,避免出现由于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职位级别关系而出现的无法全面有效发挥审计权威性的问题。只有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才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

2.2 提高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能

国有企业由于业务多元化且业务的复杂程度较高,内部控制系统和人员管理系统相对较为烦琐,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监督职能,加大风险控制意识,可以使得审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内部控制所得到的成果。COSO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的有关舞弊的关注点,也使得审计工作更加有理可依,帮助审计工作抓住重点,使内部控制机制与审计工作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3 做好审计调查,及时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国有企业的业务复杂程度高,需要审计机关科学制定更加具体的审计计划,合理规划审计的时间和工作,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减少任务工作强与人员少之间的矛盾。对于烦琐的审计项目,要积极展开多次专项审计项目,在工作前做好前期调查,合理制定审计计划,促使审计目标的实现。

2.4 注重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

通过绩效评价的方法,可以较为公正客观地对企业做出判断,以此为经济责任审计建立一个较好的评价体系。比如运用好EVA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可以促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对遵纪守法的意识;再比如,运用好COSO 2013框架为审计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工作环境。正确地运用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廉洁,推进新常态下的党风建设。

2.5 加大审计力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在新常态时期,我们的审计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以查出企业是否遵纪守法,企业领导人是否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账务是否真实公允,除了利用绩效评价方法评价企业领导人的业绩外,还应该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督促企业进行内部调整,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整改,更深层次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2.6 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审计全覆盖的要求点明,对国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仅要将与被审计企业负责人相关的一切财物数据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内,还应该厘清先后主次,抓住重要事件,重点经营决策,重要资金进行审计。只有做好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才能够在这个人力缺少、任务繁重的时段做到事半功倍。

2.7 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素质

对一个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需要长时间段的维持的,审计工作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不断改革创新,真正做到审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就需要提升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坚持原则,维护法律,拥有政治经济道德责任的全方位意识,在严于律己的基础上,再对社会服务企业做出监督与评价。

3 结 论

在政治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的审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国有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于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企业价值创造,加强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与遵循道德法规的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面对经济政治全面新常态,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其内涵,并在实践生活中,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田秋蓉,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2]陈文焱.浅议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现代商业,2010(6):125.

[3]范晓红.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内部审计,2009(1);64-65.

[4]果洪迟.现代企业管理新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1-13.

[5]耿彦军.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22-25.

[6]李洪.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5):29-32.

[7]马永红,赵凌晨,刘拓.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技术经济,2007,26(10): 1-3.

[8]万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财务与金融,2013(3):63-65.

[9]王宏刚.如何做好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全覆盖[J].理财,2015(2):84.

[10]王君晖,谭沈祁.浅谈如何做好新常态下县以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EB/OL].中国审计网,2015-10-10.

[11]王丽丽.内部控制评价及其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的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旬刊,2013(36):33-37.

作者:马骧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论文 篇2:

浅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建设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原则,以优化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构、细化经济责任审计操作为出发点,构建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关键字: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责任意识越来越强,在企业中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建设。在国有企业全面构建经济责任审计体系,能够促使企业领导人正确承担责任,为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考察、奖惩和任用干部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依据,进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很有必要。

1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分清企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为干部兑现合同、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是一套科学、系统的监督评价方法模型,其是以制度、指标为评价依据,以人才、项目和标准为监督基础,以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为提升手段,以全面客观和风险导向的监督评价结果为最终目标。

2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原则

2.1以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为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等法律中规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只有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以这些为依据,才能做到公正、客观的反应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进而明确领导人的责任,并对其经济责任进行客观评价。

2.2重要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要遵循重要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不需要选择过多的评价指标,只需要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性原则就是评价指标必须围绕企业的相关活动和主要业务展开,不要选择与经济责任审计没有直接关系的评价指标,以保证选取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衡量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行性原则是指设定的评价指标要符合企业特点、管理模式、技术条件等内容,保证评价指标值的可靠性。

2.3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

财务指标能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非财务指标能反映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非财务指标不能直接用财务数据计算得出。仅关注财务指标的指标体系是不合理的,必须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如果仅关注财务指标,及易引起企业领导人员的短期投机行为。非财务指标具有预见性,可以评价企业的整体发展情况,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更能适应新时期对企业评价的要求,因此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应该包含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的评价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2.4与评价范围挂钩原则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与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所包含的范围相一致。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是衡量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标准,因此该体系的评价范围必须与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范围一致。评价指标应符合审计要求,进而达到审计目的。

3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建设具体做法

3.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要想建设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首先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其中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能够确保企业稳定,进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建设。建立完整配套和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管理、促进经营。内部控制制度涉及范围较广,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审计人员要查阅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相关文件,并检查、分析经营活动中生存的文件资料,通过实地观察,询问、执行穿行测试等方法检查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执行和定期测评,以此为依据评估被审计企业损益、负债、资产的可信度,進而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及范围。

3.2开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在测试节点时要注重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进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风险点,以此作为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方向的依据。另外,在符合性测试过程中,要全面审计风险高、重要的审计事项,对于风险相对较低、非重要审计事项采取抽查审计的方式。在实质性测试环节,要确保审计证据具有相关性、合法性、客观性和充分性。

3.3注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

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能有效提高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选择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还要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例如统计分析、审计抽样、ERR审计业务系统等。还可以引入先进的定量分析模型,例如结构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对业务之间的关联关系、逻辑关系等进行分析性复核,对于复核结果不匹配的事项,要标记为审计线索,进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准确性。

3.4构建完备的审计工作标准库

分类汇编工作方法及相关制度,识别国家、行业、公司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而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开展。优化、完善业务流程,对审计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立项、实施、整改、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合理、合法。规范统一文书格式,统一重要事项承诺书、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记录和底稿、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等文书格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文档的可读性、通用性、规范性。明确问题定性和整改要求,有效保证审计监督和评价的公平、公正。

3.5延伸审计

国有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中,很可能出现将资金、负担转移给下属单位的现象,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重点投资项目延伸,检查其资金的分配、管理以及使用情况,全面、真实、准确的反映领导应该承担的责任,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3.6出具审计报告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出具,要进行分层审核,严格控制其流程。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如下:首先,要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其次,根据重要性水平进行划分,评价审计结果;再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长编制审计报告;最后,将审计报告送给领导审核,出具最后的审计报告。

4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提升建设

4.1建立多层次的审计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多层次的审计人力资源保障机制能够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国有企业可以将不同层次审计人员纳入审计资源网络库中,分批次、分层次的抽调使用,分类培养审计人员,促进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4.2建立宽领域的审计覆盖范围

建立宽领域的审计覆盖范围,有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方位进行。国有企业可以根据审计特点,建立涉及在职能部室、关联方等内容的宽领域的审计覆盖范围。

总结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是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本文通过建设实用性、系统性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奠定了基础,促使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志伟.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三维”管控体系构建——基于大型国有企业的实践[J].财政监督,2017,(02):89-93.

[2]李平英.浅谈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重点[J].财会学习,2017,(07):117-118.

[3]李丹丹.基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6,(06):105-106.

作者:余玉钱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论文 篇3:

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

(一)经济责任界定不明 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简称两办规定)。新规定特别指明:“本规定所称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收支以外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功过是非、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地界定。然而,由于经营管理、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准确界定经济责任客观上就存在很大难度。界定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时,存在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的界定;现任责任和历史责任的界定;领导责任和财务责任的界定;主管责任和客观责任的界定。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审计意见不能明确表述被审计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及经济责任人承担的责任。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不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定性评价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问题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说明。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审计查证和取得的可靠数据与经济责任目标、行业标准等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但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以定性评价方法为主,定量评价方法只起到了简单的辅助作用,这种简单的评价模式导致评价主观性太强,违背谨慎性原则,同时评价结论无具体数据证明材料支撑,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难以客观地鉴证评价内容。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一般是参考《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暂行规定》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中的规定,这些指标由国家给定了固定的权数,即确定了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指标的权重会发生变化。例如企业处于初创期的关键指标为市场占有率,而成长期则为销售增长率,成熟期、衰退期则分别为销售利润率和现金回收率。此外,该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分析指标为主,对财务收支以外的重大决策、管理、廉政等事项的评价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法纪责任通常采用定性分析评价的方法,对企业管理责任的评价不够全面,对社会责任更是缺少评价机制。

(四)审计成果难以有效运用 在当今审计实践过程中,除了“先离任,后审计”的滞后审计外,还普遍存在审计结果运用过程不透明、不规范;对审计成果的挖掘利用不充分,被审计单位没有认真分析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不能执行到位。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评价时,应以被审计单位的事实为依据,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兼顾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同时评价指标应围绕领导干部履行的经济责任,权责对等的展开评价,不能是有权无责,造成评价的缺位;也不能有责无权,造成评价的越位。(2)谨慎性原则。评价中要坚持谨慎的态度,该评价的评价,不该评价的不评价。对于该评价的,要注意措辞恰当正确,不要给予过高评价,对于定性评价的内容最好给出消极评价,同时还要充分听取被审计领导的陈述和申辩。(3)全面性原则。要求对所有审计内容进行评价,既要确认业绩,肯定成绩,又要指出问题。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尽量全面、系统,既注意指标的数量效果,又注意指标的质量效果。(4)重要性原则。指标体系设置应该能够重点反映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部门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反映企业个性的指标,纳入审计指标体系。同时,要避免设定的指标体系多而不精,突出直接反映经济责任的指标。(5)合法性原则。审计评价要在法定职权范围、授权和委托范围内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不得使用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用语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

(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种方法。定量评价是以审计查证和取得的可靠数据与经济责任目标、行业标准等进行对比分析,能客观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但是不能及时反映外部经济变化情况,相应不能预测短期的经营决策对未来企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紧靠定量评价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定性评价不可或缺。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问题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说明。定性评价受会计历史数据信息局限性小,弥补了定量评价的不足,但是由于其评价主观性强且评价标准不统一,导致评价失去客观公平。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中,要选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来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渐以定量评价方法为主,尽可能设置定量评价指标,力求在审计评价中得到客观合理的结果。

在具体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按照以下三步进行评价。第一步,从责任入手,展开分类评价。对按照委托方的管理需求划分的经济责任即受托会计责任、受托财产责任、受托经营责任、受托法律责任以及国企领导人还需承担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进行分类评价,并将不同维度的评价内容按影响程度统一于综合评价中。第二步,以人结束,进行综合评价。对责任的审计评价最终反映对人的评价。一般做法是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总体肯定,并结合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局部否定,最终由评价方进行综合判定,并得出明确的评价结论,给委托方、离任方、接任方以及其他相关方关于离任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一个明确的说法。第三步,评价结果分级。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论最终要分级,以体现经济责任履行优劣情况,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功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现阶段国有企业领导人承担的经济责任是一种综合受托责任,包括受托会计责任、财产责任、经营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应紧紧围绕被审计对象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适当关注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根据国企领导人承担的责任来划分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反映不同的责任履行情况。其中,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性反映受托会计责任履行情况;资产质量、资产运营能力反映受托财产责任履行情况;重大经营依法依规决策及效果情况、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受托经营责任完成情况;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反映受托法律责任履行情况;个人廉洁从业情况反映政治责任履行情况;安全、就业、纳税、环保情况反映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见表1)。

(四)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报告是审计机关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后,在对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的基础上,专门向项目委托部门提交的关于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在财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承担的责任的报告,它是反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质量的最终载体,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目标。评价结果应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结合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做出综合说明,一般将履行情况分为“履行很好”、“履行较好”、“履行一般”、“履行较差”四个档次。评价结果除综合评价责任履行情况外,还应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指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分析,得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建议

(一)会计信息务必真实可靠 确认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是评价单位领导人相关经济责任的前提条件。因此审计工作者在进行定量评价之前,必须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数据信息重新审核,以降低审计风险。具体计算时,可借助先进的计量分析软件来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

(二)因地制宜选取评价指标,不同阶段调整权重 不同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都有其独特的行业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所承担的责任的差异性,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和所在地区的不同,选取适合的指标体系,突出企业个性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审计效果。另外不同阶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指标的权重应有所不同,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应能适应企业的动态变化,并能正确描述动态变化的发展趋势。

(三)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即任前预防、任中控制,发挥审计预防、揭露、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任前审计重在审计被选拔的领导干部在前一任期履行情况。进行任前审计时,审计部门应保持独立性,客观公正地审计并认真听取领导干部前一任期所在单位的群众的意见。任中审计最主要的效用是能够在识别风险后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小,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另外,要实现审计“关口前移”,还需强化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包括对重大投资项目决策、专项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的监督评价。通过对这些事项的跟踪审计,利用跟踪审计的评价结果,可体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作用。

(四)深化审计评价结果的运用,发挥审计增值服务职能 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不仅仅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也要注重审计评价结果对企业治理、增值和改善企业运营状况的作用。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一要建立健全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的规章制度,对各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如何运用审计成果以及运用情况如何反馈做出明确统一的规范,从制度上保证审计评价成果的有效运用;二要完善审计问责制度,对出现问题事项的相关责任人严格进行责任追究,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应尽职责。三要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表彰和鼓励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警示和制约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四要实现后续审计制度化,要求被审计单位及时写出并上交整改报告,督促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实行重点后续审计。

参考文献:

[1]倪志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认定问题探析》,《审计月刊》2011年第9期。

[2]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1年版。

(编辑 园 健)

作者:赵爱玲 李洪杰

上一篇:低碳经济宏观管理方式研究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