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介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最后对如何搞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第一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讲了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然后提出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对策

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审计署成立初到80年代末,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我国的《审计法》将审计目标定义为对“三性”即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从法律的角度规定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在实务上,1983年底,审计署对天津铁厂实施扭亏为盈的效益审计,1985年辽宁省审计机关开展了啤酒行业的成本效益审计,其后在许多地区开展了若干扭转亏损、压缩施工预算、节约事业经费和行政费用,以及承包经济责任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在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中,经济效益审计也有所开展,专项审计内容涉及技术、生产、经营等领域,全面审计的范围包括企业集团、广长经济责任等各个方面的效益审计,内容日益丰富。

进入90年代,在投资审计、重点资金审计和公路审计中又探索性的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但经济效益审计还是没有大规模、普遍性的开展。直到现在,效益审计在审计机关始终只是一种延伸行为,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的效益审计几乎是一片空白。社会审计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目前更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入世后,国家审计署对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直持积极态度。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农村电网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中就试图审查这些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有关政策的完善性囚,这其中就含有经济效益审计的做法。《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今后五年要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并且争取到2007年投入经济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实践证明,经济效益审计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当今世界审计的主流。经济效益审计弥补了传统财务报表审计仅审查报表真实与公允的缺陷,对于改进管理部门的低效、浪费现象,帮助决策者制定和改进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日臻完善。与国际接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审计制度融入世界审计主流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中国走向审计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值得我们研究。

二、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效益审计的有效开展受到审计人员素质结构不适应、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匾乏、法律法规滞后等方面的制约和挑战,所以要考虑经济效率审计的发展对策。

(一)审计人才缺乏,加强培养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

经济效益审计重在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活动分析法、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数学方法是评价经济效益高低、挖掘提高效益潜力的主要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经济管理等方面专业的知识.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我国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比较欠缺,不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需要。由于传统审计范围狭窄,目的单一,审计人员只是围绕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审计,审计监督的作用十分有限。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它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在审计观念和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经济效益审计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思想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由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丰富的审计经验以外,还需具有社会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相关知识;不仅要具备一般审计的基本技能,还需具有生产、技术、经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应充实审计人员,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培训,以丰富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能够综合运用各个方面知识,适应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专家库,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引进各方面专家人才,与有关专家建立比较密切的聘用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以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但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往往是由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负责设计和应用的,审计人员通常根据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进行审计评价。用被审计单位自己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价,这本身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缺乏独立性的一个表现。另一方面,目前能评价经济效益指标的体系大多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重历史指标,轻未来价值指标;重综合性指标,轻单项指标。另外,现有的评价指标难以完全达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很难全面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而要克服这种困难,审计人员就必须在大量的审前调查后,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指标体系。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加高,但这种标准相对比较科学。这往往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依赖于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经济效益审计制度、规范不完善,立法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是实施效益审计的法律根据,其中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些法律条款虽然规定了审计机关有权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相关的条款中,如审计机关职责、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等方面也是针对财务审计进行规定的,不能满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就有许多障碍。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要有立法支持,所以,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立法,规范和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当前应在国家立法中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权限,并对这一工作的开展进行法律规范。我国的《审计法》是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但其不具有准则的作用,可操作性也较弱。有必要在法规上明确效益审计的地位,把效益审计提到与预算执行审计同等重要的位置,定期向人大和政府报告效益审计的结果。因此,把效益审计写入审计法或制定暂行效益审计条例,作为实施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依据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制订必要的准则规范和操作指南,规范效益审计的操作。国家完全有必要制定专门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实施细则或暂行条例。

参考文献:

[1]周君霞.邮政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5.

[2]郭铭.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探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05.

[3]王云香.浅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

作者:郑东翔

第二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探讨

摘要:本文立足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介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最后对如何搞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效益审计 内容 评价指标 程序 方法

Enterprise economic efficiency audit discusses

Li Xincheng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业审计人员,采用多种专门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确认、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专项活动。本文拟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内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程序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创新的一个概念,类同于国外的“三E”审计(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审计) 或绩效审计等。它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但又区别于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实务上以确认企业的利润指标或某项投资的回报(投资收益)为审计目标。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1.1 企业经济效益的确认与评估。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客观独立的分析和评价,通过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其健全性和效益性,评价经营业绩,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披露薄弱环节,揭示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内部潜力。

1.2 查找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效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专业的分析,发现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合规、缺乏效益性的行为等各种问题,制约和督促企业管理者。

1.3 帮助企业修正战略,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提出建议向企业决策层积极进言,促进企业发展。

2.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指出:“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效益和管理,要把违法违规审计纳入到管理和效益审计中去。”为与国际逐步接轨、完善我国审计体系、适应国企深化改革的要求和维护公司投资人的权益,必须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2.1 是适应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需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接受来自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一系列协定或协议的约束,审计领域也将随着这种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国际化,以往的内部审计偏重于监督,属监督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入世将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这种形势下对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从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效益审计。

2.2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国内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经济效益审计仅处于初级阶段,仅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开展独立类型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部分地区仅局限于与现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比较集中在对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经济活动本身所进行的审计评价还缺乏足够的深度,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当前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的形势下,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扩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最终将走向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阶段。

2.3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不再具有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作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成为经营管理者。它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层次的经营管理分权机制,要达到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主要以审查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与合规性的传统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4 是企业自身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营管理、维护投资人权益的需要。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不严格,私设“小金库”账外账、乱拆借、乱担保、违规经营等问题时有发生,问题性质相当严重。有的单位违反总部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加大采购成本,收受回扣,滋生腐败;有的单位擅自组织职工集资入股,组建与母体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多种经营实体,并向这些单位大量让利,造成母体企业效益流失;有的单位违规动用企业资金和补充养老保险资金进行股票炒作和委托理财,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有的单位擅自在总部批复计划外增加工程项目和工程投资,甚至未经批准,自行对外投资,造成严重损失。还有部分单位多级法人和多级管理现象严重,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散乱,造成决策失误、经济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流失。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过程逐步加快,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和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走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之道,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审计监督将成为企业新的关注点。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3.1 审计的目标。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应当是企业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但是因经济效益审计在现阶段尚处于创建发展初期,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环境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法治环境的建设速度与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所需要环境的还有差距,部分企业单位管理混乱,违纪现象较多,财会资料和经济活动资料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单纯以效益性为主要目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很大,在多数领域还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目前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效益审计要求,这制约了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实现,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总之,我国审计环境的现状束缚着审计总目标的全面实现。因此,对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造成很大困难,其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将很难体现出来。内审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中心任务,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容易引发资产和效益流失的关键部位和促进降本增效、核实成本效益真实性开展审计,分析影响经济效益增长的原因和问题,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综合分析企业的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堵塞管理中的漏洞,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内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权限,确立本部门需要开展的审计项目。

3.2 审计的内容。企业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以下审计项目,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3.2.1 全面开展内部承包经营审计。目的是进一步核实承包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及时准确地为承包奖惩兑现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2.2 开展成本费用审计。目的是通过审计,揭示有无采取虚假手段隐瞒或者虚列消耗,随意调整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成本,造成成本费用失真的问题。

3.2.3 开展物资采购审计。重点审计主要物资的采购是否合理合法合规,有无造成损失浪费和效益流失的问题。

3.2.4 开展产品销售情况审计。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国家和公司经营纪律,擅自销售非标产品和统配产品,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有无低价或降档销售和无偿提供产品,造成效益流失的问题。

3.2.5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和维修工程审计项目。目的是在节约投资和减少成本开支上下工夫、做文章。通过审计,促进各单位规范投资管理和工程管理行为,达到控制投资规模、节约资金的目的。

3.2.6 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一是履行企业的监管职能,维护财经纪律,揭示违法乱纪行为,规范企业财经管理秩序,维护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内控建设;二是揭示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就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改革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和监控,督促各级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依法治企、按制度办事真正落到实处。

3.2.7 开展风险管理评估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要积极转变观念,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重大事项的监控,及时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起到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

3.2.8 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审部门要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通过审计,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依法经营,从严治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改进组织管理、任用企业经营者的人事管理制度。

3.2.9 积极探索和参与企业改制分流审计。内审机构围绕企业改革的重点,在改制单位改制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全面摸清家底,积极献计献策,发挥内部审计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企业改制提供决策依据,保证企业改制有序健康发展。

3.2.10 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专项审计调查是内审机构为企业管理当局宏观管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分析,从法规、制度和政策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宏观调控,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管理当局决策当好参谋。审计调查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改革和经济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主要是对宏观方面的监督,可以集中深刻地反映经济中某一方面的突出问题。

4.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搞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相关性等基本原则。结合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现状、目标、体系设置和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层次和内容设置。

4.1 按审计层面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经济效益审计层面,可将其评价指标设置为:对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对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的专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和单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从而建立反映整体、局部、点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构成体系。

4.1.1 反映企业整体、综合的经济效益审计指标。包括:一是反映资产运用效果,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二是反映生产经营效果,有成本费用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用来评价全部资源消耗情况。在实际审计中,两指标应当结合使用。三是反映宏观经济效果,有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用来评价企业创造财富的程度。

4.1.2 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专项指标。包括:一是反映投资经济性:成本降低率。二是反映流动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三是反映投资效率性:投资回收期。四是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资本保值增值率。五是反映生产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4.1.3 反映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单项指标:反映某项一项或者数项资源的经济效益,有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更新率和固定资产净值率、存货周转率等。

4.2 按评价内容设置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内容可将经济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设置为:第一,反映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第二,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第三,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第四,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内容包括,表现经济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表现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指标的是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劳动效率等。第五,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包括社会积累率、资本积累率、营业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等。第六,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和经营杠杆率等。第七,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包括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水平(职称比例、学历比例等);管理机构是否健全、有效,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合理等方面,将其分为各种要素,采用评分法加以量化。按照评价内容分类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按实际情况分别对应经济效益审计整体至局部的三个指标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在评价部分经济活动方面时,作为补充还需进行合理的定性评价,以弥补其定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审计部门可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认可并最终确定为某项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更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被审计单位将很难接受审计得出的结论,并且所提出的经济效益审计建议也很难得到采纳和落实,经济效益审计就会失去意义。

5.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5.1 审计程序。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与财务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即经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仅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因审计项目不同而略有差异。在效益审计中,通常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要做到以下方面:

5.1.1 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进行审计项目的审前准备。审计根据企业决策层的安排要求,确定效益审计项目的目标、范围、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编制审计方案,进行审前调研,初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业务流程、被审计事项,确定审计的质量保证、时间表和资源。

5.1.2 在实施阶段收集审计需要的企业资料和证据。此阶段,审计人员要运用审计方法,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收集数据及文件处理过程,方法通常包括核实资料、面谈问卷、调查抽样,以及案例研究、文件研究、研讨会、座谈会等。

5.1.3 对收集的企业资料证据进行评价。通过对收集的审计资料、证据进行分析,将发现的情况与审计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确定审计发现并评价;查找原因,分清各种主客原因,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

5.1.4 出具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审计人员经过反复讨论、沟通、审核等阶段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内容、对象等出具不同格式的效益审计报告,要注意对审计结论的说明,包括审计发现的事实、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要及时把审计报告送达被审单位,并与其交流结合意见。

5.1.5 后续审计跟踪。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对提出的审计建议的采纳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跟踪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得到执行。同时对审计项目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可以出具后续审计报告。

5.2 审计方法。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适用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同时还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但是从长远看,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形式,应当有其独特的方法。目前,经济效益审计存有多种方法,还没有较为统一的适用的方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其方法包括审计方法基础、一般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包括四类,核实的方法、对比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财务审计方法和其它方法。财务审计方法包括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等,其它方法包括指标对比法、比率分析法等。实际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复杂,审计过程中经常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很难完全分开,审计方法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与更新;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其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各种不同方法同时对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更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因此,只要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方法可以探索。作为公司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可确立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确立基本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其“基本”就是内控制度评价。操作时在掌握被审计单位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效果。通过评价把经济效益审计范围、重点限定在存有控制弱点的业务环节,如此,一方面减少了审计业务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对存在较大控制风险的经济业务进行详细深入的审查,可大大减少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二是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重点单位、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整合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工作大规模向效益审计转移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步形成以资金运用经济性审计为重点、以管理控制效率性审计为基础、以成本效益效果性审计为突破口的企业效益审计新模式。

6.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除了加强本企业自身的各种要求外,还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在国家层面积极探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种方法、思路,以进一步推动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广泛开展和在企业中地位。为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创造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6.1 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审计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加强宣传、引导,要使社会、企业普遍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以增强其经济效益审计理念。通过理念的形成,进而努力创造一个积极研究效益审计、深入探索效益审计、努力实践效益审计良好的大环境。

6.2 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企业负责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企业负责人应从“要我审”转变到“我要审”的认识高度,切实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要转换观念,深入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的角色,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定位于企业经营运行的“医生”,查找、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企业正常良好的经营运行。

6.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职业资格考试,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调整人员知识结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多数人员是从原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仅仅具备财务知识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资格考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标准,从而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二是加强和鼓励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学习促使审计人员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加强对企业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

6.4 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协调与整合审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学术团体资源,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专题研究,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企业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研究,不能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加一些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而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立法、内部制度规定、审计规范、审计人才、资源、技术和其他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但应当注意避免全盘照搬。

6.5 注重对经济效益审计成果的整理、利用和提炼。经济效益审计重在实践,新在提炼,审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应有意识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不断总结整理,探索和寻求经济效益审计的新经验和新方法,通过从审计实践中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使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良性的开展。

作者:李新成

第三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

摘 要:做好对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有利于保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本文立足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的各种模式,而后通过与西方国家企业审计模式的比较,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分析;建议

企业经济效益,是每一家企业首要追逐的目标,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成败。做好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从企业契约论理论角度看,会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经济效益长期稳定的提升。现代企业十分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很多企业都设有专属部门负责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内部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笔者在本文对我国现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西方国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做法提出自已的一些看法。

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分析

审计模式,又称审计方式模式、审计取证模式。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因此习惯上成为企业经济效益取证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具体模式分析如下:

1.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容看。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容和取证方式看,可以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分为基础账目审计、基础财务制度审计和企业运营风险审计三种审计模式。基础账目审计指审计人员直接从企业现有的财会数据等资料出发,审核这些材料的真实性,查处材料中出现的错误,防止出现舞弊行为。基础财务制度审计,是指就企业财务运行制度是否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发展需要进行的专项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企业运行风险进行的风险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专项稽核,审计目标是深入发掘企业存在的潜在经营风险,观察企业财务报表是否体现风控理念。

2.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主体看。从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主体,即负责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单位和个人看,可以把目前我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划分为企业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模式、社会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模式、政府审计部门主导型外部审计模式等类型。企业主导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审计部门对企业自我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做法,审计目标是考察企业财务运行的整体状况。社会主导型外部审计模式,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者组织专业审计人员进入企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主要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政府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模式,多是对发生重大财务问题的企业进行的一种专项审计活动,主要审计企业经济效益相关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水平,创新审计模式的建议

我国目前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审计部门定位不清晰,缺乏独立审计性,审计不严谨,有时流于形式,审计中发现问题处理不及时等。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1.建立直属于董事会的审计机构,强化审计独立性。以德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为例,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独立于企业日常运营之外的审计委员会,这些审计部门直属于董事会领导,与企业的监事会配合共同做好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我国企业目前审计部门与企业日常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甚至由企业执行部门设立审计机构。这就造成我国企业在审计中经常受到一些非审计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做出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实际状况的审计报告。因此,我国企业也要学习德国企业的做法建立自己的独立性的审计机构,这些审计部门应当直属于企业董事会,要形成总部审计部门垂直领导的单独审计体系。具体做法:在企业总部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实行总审计官负责制度,在下属企业设立设计专员,直接对总审计官负责,而总审计官只对企业董事会负责。

2.强化审计的严谨性,防止审计流于形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要在遵循国家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定的审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严谨性的审计,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德国企业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它们对不同的企业制定了严谨细致的审计细则,对审计报告的制定、填写和责任人认定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而且很多德国企业把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与其绩效工资进行捆绑式考核,如果发现违规现象,除了扣发绩效外,还进行全行业的通报,甚至取消其审计师的资质。我国也要学习德国企业的做法,制定更加细致的审计细则,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对一些审计人员违规违法问题,严厉查处,甚至追究其法律责任。强化审计的严谨性,防止审计流于形式,是未来我国做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点。

3.建立审计追踪机制,让审计真正发挥作用。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总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即重视审计过程,但是对审计结果的落实出现普遍忽视的现象,政府主导型的外部审计有时也出现上述现象。对企业经济效益出具了审计报告,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否为企业所正视,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我们却不知道。这就造成审计实效出现“打折扣”现象。德国企业建立的审计追踪机制和审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等方式可以为我国做好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提供一些借鉴。我国也要从法律层面建立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追踪机制,对一些无视审计报告问题的舞弊行为,进行及时的查处,追究相关企业的不作为责任。从审计人员角度看,也要建立审计人员长期负责的机制,即对审计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出現的问题要不定期进行回访,甚至进行再次专项审计。

三、结语

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果,防止审计中的弄虚作假等舞弊行为,是我国现代企业审计的必须要重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真实严禁的审计工作,才能够督促企业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进而保障企业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现状,结合德国企业在审计工作中的成功做法,为我国企业完善现有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提升审计效能提供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那建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3

[2]冯俊科,宫传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J].中国内部审计,2006(6):143-148

作者简介:刘新艳(1976- ),女,汉族,湖北武汉市人,武汉大学本科,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讲师

作者:刘新艳 甘琼

上一篇:往来账款论文范文下一篇: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