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个人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资金难融、创业项目难寻、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及学生各方资源,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项目选择等难题,降低创业风险。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1:

基于“互联网+”的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校教师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兴起。在这种大背景下,互联网+为高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与校企相结合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机会。校企结合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也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互联网+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准。“在以往的任何时候教育都是我们更加迫切的,人们在任何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望都是非常强烈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培养大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热潮中,校企结合模式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了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该项活动应当受到教师及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1 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1缺乏明确的目标,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的院校中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和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是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是长期以来院校传统观念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现象,学术研究就是大多数院校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一定影响。学校都是按照传统道德教学观点进行教学,专业的设置也是全部的按照传统,没有充分地考虑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仅仅从学术角度着手来完成教学内容,忽视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创新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传统化的培养方案与理念已然不能够满足教育的需求。这样不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局限性的培养方案很难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阻碍作用。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更加重视区域的经济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因此在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更多的是要以这些为基础来进行设置的,这样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可是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中都没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大多数高校根据传统的专业设置来进行设置,缺少了創新创业此类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的课程及活动。学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倘若忽视了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后,也同样会面临窘境。

1.3 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度

我国幅员辽阔,高校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疆域上,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进而在开设校企结合式创新创业活动时,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情况下,高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时围绕高校的教学理念、优势专业而开展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奉行的理念,在改革开放后才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的形式从侧面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起步时间是较晚的。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来的,部分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创新创业所需的实践内容教学也不够重视,并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同时高校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匮乏,很多本科院校因为资金问题就降低了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视度。另外,在校企联合的培养计划中.部分高校较为形式化,仅使人才培养工作停留于表面,为大学生安排了联合企业的实习工作,便认为达到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这种形式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忽视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2.1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应用型本科人才,高校便要打破传统教学框架的束缚。改变传统化的课程编排模式,将培养应用型能力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加入日常教学中,并与企业相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性机会,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中去。高校教师也应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传播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尝试到企业去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让学生自主性参与实践中去。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味讲述理论性知识,学生没有实践性操作,便很难充分进行思考。开展校企结合形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也能够促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化,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这些能力均是要结合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才能够实现的。为了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在实际构建方案时,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即在制定方案时,高校应与企业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商讨创新创业活动开设的重要信息因素,诸如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注重培养方向、教学目标、培养内容及培养的规格等。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教学应迎合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在校企完成具体培养方案的评估指标商讨后,便应以重点培养能力为标准进行评估,例如,校企联合可将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互联网应用水准、市场敏锐度以及创新思维意识、应用型能力作为参照标准。在校企协同一致后,高校与企业再将“互联网+”模式融合到培养方案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现代化社会的结合度。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网络中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高校及企业应重视起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网络中均能够搜索到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网络上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也能够更多地运用网络上的资源,进而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及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通过网络载体进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模拟操作,为日后的实践性探索奠定基础。教师也可为学生设计一些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简单的创建网站,编写程序,设计相关网页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学生也能够在网络上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在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够提升对创新创业的认同感及重视度,从而对校企结合形式下的创新创业活动有了更强的接纳度。因而,高校及企业均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升高校大学生应用、创新的能力,进而促使创新创业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

2.3 采取校内外帮扶政策

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提供实践性创业环境,高校可加强与企业联合的强度,构建完善的校企帮扶制度,进而为学生创造更为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促使学生在面临问题及抉择时,能够有专业化的市场人员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另外,高校还可扩大校内外帮扶机制的范围,建议推出大学生创业市场准人、创业培训以及税费减免等帮扶政策,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度,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宝贵机会。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企业及学生三方均是好处颇丰的,现今社会更加偏爱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一味采取理论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校企结合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活动便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高校及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校则可采取校内外帮扶政策,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成长环境。在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定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剑.论互联网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7(12):1.

[2]赵剑,史丽娟,孙向阳,等,地方高校加强移动互联网专业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子测试,2016(1):162.

[3]李英梅,边奕心,付伟,等,移动互联网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2):24-25.

【通联编辑:代影】

作者:王翠 王建平

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2: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探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个人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资金难融、创业项目难寻、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及学生各方资源,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项目选择等难题,降低创业风险。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包含模式内容、模式主体、模式应用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该创业模式研究有助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 大学生 创业模式

一、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意义

创业模式指的是创业者为保障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而对各种创业要素的合理搭配。即创业的组织形式、创业的方式确定、创业的行业选择组成了创业模式。

近年来,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破解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创业资金难融、创业项目难寻、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创业模式,对创业者拥有资源的要求是不同,需要创业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理的创业模式。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内涵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内涵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即大学生创业者在校企共建的创业平台上,发挥学校、企业资源优势,运用个人知识、技能、经验等,选择创业机会,实现创业交易行为过程。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是在夏尔曼创业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广泛应用的“校企合作”创立而成的一种创业模式。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构成要素

该创业模式构成要素包含:人、创业机会、创业环境、创业者交易行为。

“人”即该模式下创业活动的参与的主体,包括大学生创业者、企业的创业引导者及学校的创业教育者。大学生创业者其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对创业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这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企业创业引导者主要帮助大学生辨别创业机会、提供创业资助等;学校创业教育者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塑造良好的创业软环境、提供创业知识及技能。创业机会是对创业者市场需求的判断和把握,大学生虽然缺乏社会经验,但其科技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创业项目,但要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此环节可以多引进企业合作。创业环境影响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意愿以及创业动机,对创业者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创业环境包括创业价值观念、创业政策、创业场所及硬件环境等。开发积极的创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强烈的创业意愿,能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创业者交易行为即创业者团队或者合作者之间体现出来的激励分配、风险共担状况。要使创业公司能持续经营,一方面要考虑创业团队内部的激励分配及风险共担的策略;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创业公司、学校及企业之间的利益与风险,以保障校企创业平台的均衡发展。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的创新

依托政府、学校、企业联合搭建的创业平台,根据大学生创业过程,将其按照创业独立性分为创新实验室创业初级阶段、专业工作室创业中级阶段、成立独立创业公司的高级阶段。此过程中对创业者形成阶梯式的创业教育。首先,学校建立创业实验室,为有创业意愿或者有创业项目的同学提供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场所,该实验室内开展的创业课程体系由学校、企业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制定,并对同学的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导,提供创业体验环境;其次,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筛选创业体验比较成熟的、具有可复制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指导其建立专业工作室,面向社会提供专业产品或者服务;最后,指导运转良好的、市场商业化强的专业工作室,使其成长为创业公司。发展成功的创业公司可以对创业实验室和专业工作室在人、财、物、观念等方面形成反哺,使该新创业模式良好运转。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实施策略

在“校企合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业,依据大学生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活动实施侧重创业环境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内容。

(一)完善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包括创业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指学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认知等内容,是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硬环境指建立创业者实验室、创业基地等场所,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想法的基本设施、设备等。完善创业环境最核心的是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业观念,并制定有利的创业扶持政策。

1.校企树立“双赢”的创业合作观念。校企双方领导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并有意识主动地开展创业教育。将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内容延伸到“大学生创业”方面,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并保障双方合作的利益。

2.制定创业扶持政策。首先,要建立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机制,将国家有关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深入宣传到学校,为创业者运用好政策服务;其次,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校企共同开发大学生创业合作项目,将学生的知识、创新等运用的校企合作中,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一个稳定的平台;最后,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灵活的管理制度,使创业者学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能灵活把握自己的时间、有更多精力放在创业方面。

(二)创业人才培养

1.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个人不以当前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它代表着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通过教育、引导使创业大学生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具备吃苦、创新、冒险、踏实的创业精神。

这种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的实习、实践过程来实现,将学生放入企业环境中,强化其吃苦、耐压、踏实的精神;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大学生创业竞赛项目,通过竞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2.引导创业认知及动机。大学生创业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动机。挖掘学生群体中创业成功的案例,树立榜样,影响在校生思考、反省、重新认识创业活动,使学生建立创业的正确认识,调整创业动机。同时,搜集国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过程,通过网络、纸媒等多种媒体形式将信息宣传,将正确的创业认知、观念、动机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在校大学生。

3.制订创业培养知识体系。对创业的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及培养形式进行规范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活动。理论方面,根据创业流程,梳理创业必备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尤其是引导学生自学、学生之间相互学的方式,使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动性。

(三)创业活动管理

1.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规范企业实践教学活动。校企双方签定合作办学协议,学校根据创业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与企业共同研讨并根据专业设置专门训练模块,由企业实施训练计划,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确保合作任务顺利、友好完成。

2.学校制定管理制度。学校针对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模式,专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校企合作创业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创业实践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经费使用办法、校企合作创业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学校内部规范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3.企业制定管理制度。企业根据学校与自身管理的要求,制定创业学生管理条例、创业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办法、创业学生资金扶持制度等,促进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创新创业活动开展。

参考文献:

[1]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57-60.

[2]魏丽红,陈忠卫.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创业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9(2):39-43.

[3]肖晓芳.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0:8-10.

[4]周红霞.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以试点院校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24-25.

[5]宋红霞.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大学,2007:8-11.(责编 张敬亚)

作者:李明

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论文 篇3:

基于校企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新探索

摘要:在就业竞争不断激烈的状态下,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就要高校积极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以此更好地让大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进而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本文主要基于校企合作机制,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的帮助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就业

1 引言

校企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基于实际的发展需要而建立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相互补给的方式,进而获得双赢。对于企业而言,高校能够为其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企业通过给予大学生实习机会,也能丰富高校的教学资源,为社会输出更多整体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资源。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在不断增加,使得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校企合作的形式实际上能够为其后续的创业就业提供更好的资源保障。本文主要基于实际的校企合作形式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更好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进而更好地保障高校人才输出的整体质量水平。

2 当前大学生校企合作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机制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将导致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受到影响。因而将对当前校企合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校企双方的自主互动性偏少

从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机制来看,主要是国家政府为主要领导者,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将高校与企业建立联系,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校企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使得在后续的大学生实践机会的给予上,存在执行力度不足的状况。甚至有一些高校打着校企合作的名义进行招生宣传,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只是流于形式,给予的实践机会并不多。其次,则是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上,部分学校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几率偏低,致使在资源投入上有所欠缺。

2.2 校企合作讲座模式效果不突出

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实习机会的岗位宣传,通常企业会派遣相关的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以此更好地将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大学生,进而更好地招揽人才。但这种单一的讲座宣传使得学生在进行听讲的过程中难以对关键信息进行把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德育分而去听的讲座,由此可见,企业在进行讲座形式的宣传上,所取得效益微乎其微。同时在当企业领导在讲述自身的创业历程时,有些学生难以提起兴趣,由此导致讲座宣傳的方式难以得到较高的成效。

2.3 校企合作缺乏长期性

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其主要通过提供实习机会以及创办就业创业比赛的形式进行,但由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变动性,使得校企在合作缺乏长期性。大学所创建的就业创业协会,在实际的运行中将面临许多问题,而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难以对学校的事情进行组织管理,长此以往,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难以取得长期性发展。

3 改善大学生创业就业合作机制的建议

3.1 建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决策制度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决策制度能够更好地提高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决策制度,需要结合发展需要,通过利益的综合考虑,为企业和个人提高效益。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校单发展的方向以及合作运转方式进行决策计划。一般来说,学校和企业在某方面存在共同点,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其所包含的发展内容以及特色也是有所不同的。这时当学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就需要结合双方的经济利益进行综合的决策制定。作为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以更好地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能够对校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高效地解决。第二,合作决策的各个流程需要规范化,对校企合作中的项目进行审核,以确保合作项目的可执行性,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沟通交流渠道,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的可行性。第三。需要重视决策中义务及权利的优化分配。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此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快地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有效接轨,校企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结合校方的人才培养需求,还要兼顾企业的发展需求,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3.2 构建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为了更好地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建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推动校企能够保持长久关系,进而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

(1)构建稳定有序的沟通协调制度

校企合作沟通协调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与高校实现沟通交流。在沟通协调制度构建的过程中,第一,高校需要与企业统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主动将招生以及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落实到位。第二,企业也要将自身的发展规划与高校进行沟通,以此在进行人才招揽的过程能够招到合适的人选。第三,校企双方要积极主动地将合作的具体细则与政府实行及时地沟通报备,以此提高沟通机制的实际效果。

(2)建立有效的双向互动机制

高效的双向互动制度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益,在这种机制下,双方需要相互了解,高校需要深入企业研究,对其发展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了解,进而更好地在校内进行宣传。同时校企之间需要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方式,可以邀请专业人员作为创业就业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实现互动,及时解答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为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认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需要企业到高校进入实地勘察,而后安排相应的大学生进行培训,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

3.3 建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地可持续性,需要建立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唯有构建完善的组织架构,才能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1)完善组织结构

完善组织结构需要将政府部门、企业以及高校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此构建完善组织结构,以此更好地完善校企合作的平台,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及校企合作规划,为大学生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其次,还需要设置执行服务部门,以便于大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双向沟通,进而使得校企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

(2)构建相对稳定的员工团队

因为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就需要构建相对稳定的员工团队,对校企合作的相关事务进行处理,以此更好地促进校企之间的发展平衡。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是直接策划者,因此其自身的意识和水平与该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人员相对比较少,所以中高层的管理人员会经常跟基层员工进行直接的接触,因此其能够更快的知道基层员工的真实需求,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效率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示出管理人员的真实水平,同时这也是校企合作建设的一个优势。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建设的过程中,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重新分配权力,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并且下放一些权力和职能,在提高管理人員自身水平的同时,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局限性,促进校企合作建设的稳健发展。

(3)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基于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际上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规范,以此更好地推动校企工作的顺利运行。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建立和健全法律体系。对于大学生在企业中的就职情况进行规范监管。同时,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安排,其次,还需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课程设置等机制,更好地提高校企合作的有序性。再者,还需要政府部门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地完善校企立法,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保障。

4 小结

总而言之,在现代的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障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就需要高校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学资源机构,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在校内所学到的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一定的实践,因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就需要通过就业岗位积累实践经验,以此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与企业的需求接轨。同时在校合作的过程中,为大学提供的实践平台,也能够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冯琳.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7(10).

[2]姚恩菊.河南某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创业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

作者:邢骏杰

上一篇:医学免疫学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