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教育能力管理论文

2022-04-17

作者简介:熊鹤群(197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旅游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章受到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B354)支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瑞士教育能力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瑞士教育能力管理论文 篇1:

委托管理

从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的教育行动计划,到我国的委托管理模式,各国都很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提出,“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展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2014年2月26日,在新一届中央政府首次专题研究部署职业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一定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兴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民办本科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创办人曹勇安教授的带领下,早在1998年就成功试水委托管理。15年后,这所学校再担重任,2013年9月受明道集团委托开始管理民办高职三亚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3月受黑龙江省甘南县政府委托开始管理公办中职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

从复制到移植,从输血到造血,从理念依附到文化融合——本期聚焦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实践案例,以探究职业教育领域委托管理的内在动力、目标模式、方案实施及成效评价。

一、概念

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是一个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主要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预先规定的合同,对委托对象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从法律上看,委托管理是信托范畴的延伸和发展。委托管理常被用来描述酒店管理等经营行为。

后延至教育领域,主要指政府或投资方向专业化的社会机构购买服务,提供给所兴办的学校。委托管理激活了教育管、办、评分离并联动的机制,有益于扩大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从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都有委托管理行为发生,涉及的托管类型有公办对公办、公办对民办、民办对民办、民办对公办四种。本专题所描述的托管属于民办对民办、民办对公办这两类。

管理方

管理方即在当地政府部门或投资方的配合下,负责对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机构。目前有教育中介组织、学校、社会团体等。

本专题中的管理方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重型机床制造学院,其间易名为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七·二一”工人大学、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机电学院。1993年,学校为支持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与企业签订经济分离合同,成为全国第一家国企学校与企业分离的典范,易名为黑龙江东亚大学。2001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东亚大学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结束了齐齐哈尔市没有地方普通高校的历史。2010年4月,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

受援学校

受援学校是指接受管理方委托管理的相对薄弱学校。本专题中的受援学校为民办的海南省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公办的黑龙江省甘南县职教中心。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前身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在2001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三亚市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以旅游类专业群为主,开设有建筑类、管理类、电子信息类、语言文化类、艺术设计类等20个专业。学校由明道酒店集团于2007年收购。明道酒店集团成立于1993年,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写字楼管理、大学办学等多项经营。

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县里唯一的职业学校,现有73名教职工。学校所在甘南县有“中国向日葵之乡”美誉,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级重点开发扶贫县。

二、缘起

管理方:1998年始的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前身——东亚大学受齐齐哈尔市政府的委托,在1998年就曾托管过8所濒临倒闭的企办学校。8所学校加一个教育处机关共7000多名学生、609名在岗教职工,还有近400名离、退休教职工。国有企业急于甩“包袱”,而地方政府限于财力无能接收,于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办人曹勇安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扛起这个包袱,并顺势组建了全国第一家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民办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学团。曹勇安深深意识到:“民办如果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就不掏人民币。”为此,东亚学团将教师的工资与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以及班级学生数的增减挂钩,实行绩效工资,调动起教职工面向市场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到两年时间,8所被托管的学校分别成为市、省和国家级示范学校。在没有财政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东亚学团组织教师不仅自己挣出了“饭钱”,还用余钱改善各校的办学条件。托管10年,8所受援学校共创收1.14亿元。2008年,当国家出台接收国企教育政策时,曹勇安才结束托管。一年后,当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整理民办教育改革30年成绩时,齐齐哈尔市政府委托民办学校管理公办学校的案例被评选为9大影响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案例之一。

受援学校:一南一北两窘境

海南三亚,明道酒店投资集团接手举办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其实就只接了一个办学许可证。具有教育家情怀的董事长刘晓锋,先后投资4.13亿元征地、建校舍。2011年3月新校园竣工,结束了学校11年租校舍的漂泊历史。校园有了,学生没了。因为伴随着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快速下降,高职院校生源急剧下降,该校的“招生办”也变为“找生办”,甚至成了“买生办”,加之13年没有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期间又被教育部亮过黄牌,这更是雪上加霜。学校办学规模才800多人,年招生才300人左右。全年收费380万元,而年度支出却高达1260万元。虽然每年明道集团“不差钱”地投入,可是没学生还叫学校吗?以刘晓锋为首的学校董事会领导,先后赴台湾和瑞士两地知名院校考察,邀请国内专家来校“会诊把脉”,也准备与省内某高校联办,均未修成正果。

黑龙江甘南,县职教中心占地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只能容纳200多人;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短缺,学生上实训课必须分组轮流进行。学校招生情况一直不好,在校生不到600人;专业设置也主要是围绕打工转,县里急需的技能人才培养却是空白。学校教职工中理论教师多、技师少,且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就占了一半,学历合格率不到30%。面对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强劲需求,职教中心显得力不从心。

纽带:教育梦

刘晓锋在接手学校之初,就明确办学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终身不图回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真心办学、明道育人”的坚定信念。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样出身黑龙江的刘晓锋结识了曹勇安,后者也深深地被他搭钱办学的教育情怀所打动。2013年春节刚过,东北正值春寒料峭之际,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即派出以副院长张振笋为首的管理团队,远赴三亚,支持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管理改革。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三亚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8月底,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曹然彬继续加盟“远征军”,加速推进学校的改革。11月5日,双方签定了“委托管理”协议。

甘南县的县委书记梁光、县长李韬放与刘晓锋同样怀揣教育梦。他们带领县委、县政府班子在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深刻地感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已从“基础性”升级到“决定性” ,这一理论的提升必然促使经济体制改革的升级。他们决定,全县在“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方面,要先从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入手。因为办好职业教育,既是惠及民生的实事,也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同时,政府也要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向“采购者”转变;财政变“养人”为“养事”;职教中心校从“生产单位”向“经营单位”转变;教师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向谁购买教育服务?甘南县将目标锁定了同属齐齐哈尔市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和曹勇安。2014年2月17日,双方签定“委托管理”协议。

一方是具有教育情怀的优秀企业家,一方是具有民生情怀的地方“父母官”,一方是管理过各种类型教育的办学人,共同的教育梦想,让大家三地携手,走上委托管理之路。

三、目标

总体目标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和投资方、举办方确定的学校委托管理目标,核心点是受援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创出品牌”,通过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龄人口教育”和“非学龄人口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多形式教育”并举,兴办让委托方满意的职业教育。

托管双方明确,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形成办学特色,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声誉;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在3年后向外输出管理模式、人才和课程,达到省内一流、国内知名水平。

功能目标

几方约定,通过托管让受援学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委托方甘南县就希望,县职教中心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管理下,能够逐步满足全县人民群众在当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需求,满足全县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法人组织对应用性职业型的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全县有上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大学意愿的学龄人口和非学龄人口的求学需求,满足全县各级各类党、政、企事业人才全方位的培训需求。

治理目标

通过管理方的治理,实现两个目标:第一,逐年提高受援学校办学效益,不断降低生均培养成本;第二,深化受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师资目标

管理方建立一支与两所受援学校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规模目标

经过努力,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受援学校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800人、年培训量实现5000人次。

四、方案

托管双方约定——

齐齐哈工程学院对三亚城市职业学院的委托管理,自2013年9月1日起,至2016年8月30日止,计3年时间;对甘南县职教中心的委托管理,自2014年3月1日起,至2019年2月28日止,计5年时间。

托管双方共识——

职业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举办方将受援学校委托给齐齐哈工程学院管理,是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是为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非是减轻投入和财政负担之举;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托管民办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公办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是为了践行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办学理想,非是以营利为目的。双方保证,委托管理期间受援学校的开办资金和全部收益都投入到学校发展中,任何一方都不得抽逃和挪用。

托管双方认为——

委托管理是一场教育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紧密联系的综合性改革,要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委托管理期间,受援学校的名称和建制不变、学校人员身份不变、原投资渠道不变,办学经费只增不减。在委托管理过程中,注意保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

托管双方同意——

按受援学校的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产权与经营权分离、举办者与办学者分离的“三分离”原则,托管双方各自履行所应承担的职责。即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管理方)分别与明道酒店集团(投资方)、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受援学校),及甘南县人民政府(举办方)、县职业教育中心(受援学校),三方组成办学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三亚城市职业学院,董事长由明道集团派人出任,副董事长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人员出任,其他董事会成员由明道集团推荐2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推荐1人组成。院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在甘南县职业教育中心,董事长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派员出任,并为学校法定代表人。

托管双方承诺——

管理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拥有对受援学校的资金支配权、资产使用权、教职工聘用和解聘权,有权制定、实施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

五、实施

举措一、输入管理团队

托管不等于支教,重在管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派出常务副院长曹然彬、副院长张振笋为首的管理团队,和院长助理、东亚学团职业高中校长周永涛为首的管理团队,分别进驻受援学校。曹然彬担任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副董事长、院长,张振笋担任执行院长。周永涛担任甘南县职教中心董事长。

截至目前,管理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直接派往两所受援学校工作的已逾20人次。近一年期间,管理方后勤处长、人事处长、财务处长、信息中心主任及各系部主任等先后到三亚和甘南的学校现场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在本校三年级学生中,挑选29名优秀者以职教师资研修生的名义加以重点培养,作为受援学校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后备人选。

举措二、提升师资观念与能力

办学以教为本。教师的理念高低、能力大小,决定了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强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对两所学校委托管理后,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三管齐下,快速推进。

一是“内培”。和黑龙江省甘南县政府的协议签完没多久,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就办起了为期一周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班,从甘南县教育局的分管领导到县职教中心的校长、教师,一个不落地全员参加。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加强受援学校教师培训。第一,充分利用受援学校搭建的明道讲坛、阳光讲坛及承办各类会议的机会,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度参与,开阔视野,提升认识,建立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第二,开展组织变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思想大讨论,通过大墙会议、分组PK等形式,促动教师理解并认同管理方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加强优良校风建设。第三,通过举办干部研修班、教师培训班、教师成长工作坊、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研修班、职业教育师资研修班、学生干部训练班、学生领袖素质训练营等多类、多级培训形式,加强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

二是“中练”。在管理方的组织下,受援学校多次举行听课评课、教学观摩、说课比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等岗位练兵活动。作为这次委托管理的“总导演”,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教授深入一线,亲自指导相关活动。在实施托管两个月后的2013年11月4日、5日两个整天,曹勇安走进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教室,分别听取了王永花、金颖、孙德全及金娥、夏金花5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在评课中,他引导广大教师要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智慧去点燃智慧,并希望青年教师同学校一起成长,在组织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是“外引”。管理方面向全国招聘新教师。通过常规常识测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压力面试及试讲等环节的考核,有多名应聘者以见习教师、实习生等身份被受援学校录用,进入试岗阶段。

举措三、做好学校规划、资源整合与模式再造

托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后,利用春节休假时间,管理方带领受援学校管理团队核心人员坚守校内,闭门研讨学校下一步发展思路,名誉董事长曹勇安亲自参与。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三大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以师资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依托明道集团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管理及品牌优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学院各类教育资源,推行“校企合一、工学交替、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管理,提振信心,凸显特色,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受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托管甘南县职教中心后,管理方组织开展“百村千户万人”调研活动,深入到甘南县10个乡镇8个社区的农户家及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最终确定:受援学校办学定位从过去的只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开展学历教育,转型到为“三农”服务,推行“3+4”办学模式,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管理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专门成立乡村学院,作为甘南县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的接续,以此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中等、高等、本科职业教育有序衔接,职教、普教、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教育体系。

举措四、调整组织管理框架

托管后,管理方本着“组织机构要精简,人员结构要合理,工作职责要明确”的原则,对受援学校原有的机构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三亚城职院,保留系、部称谓,变二级管理为一级管理。撤销各部门副职,原副职通过考核,一部分改任助理,解决学校干部冗员、工作推诿、效率低下、“龙多不治水”的问题。实施全员目标管理,采用“学校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即:干部明确学期和学年的管理目标,以及所属团队发展、人员成长目标;专业负责人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明确分科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成长目标;教辅人员明确服务目标。变号召式管理为契约式管理,变指令性领导为理念性领导。贯彻“责任归领导,权力放部门,利益给大家”的管理原则,推行“把住方向,放开方法;把住宏观,放开微观;把住结果,放开过程”的管理方法。

对甘南县职教中心,保持原有体制,实行公办学校企业化运营模式,实行副校级及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择优竞聘。在教学管理上,探索实行专业法人制,专业法人要承担教育责任(目标管理),行使教育权利(内部创业),获取相应利益(成本中心),做到“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会所,创一个品牌”。

举措五、移植制度文化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注重对本校多年来形成的制度向两所受援学校移植,在受援学校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与自我约束机制,专册形成制度汇编。

在劳动制度上,按照“能进能出——有序流动”的原则,制定招聘制度、转岗制度和辞退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

在人事制度上,按照“能上能下——竞聘上岗”的原则,完善干部任用制度、教师评聘制度、员工考核制度,建立“坚持德才标准、注重工作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任用、能上能下”的新机制。

在分配制度上,按照“能多能少——绩效考核”的原则,确立正确的分配政策导向,强化激励与竞争机制,采取多项措施,完善薪酬制度,建立各项奖励机制,充分体现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在托管中,除了加强上述这些正式制度的工作实践外,管理方还抓住各种机会开展非正式制度的情感实践,以此消解文化冲突,弥合情感隔阂。

以三亚城职院为例。2013年11月10日,学校和整个城市遭遇20年来西太平洋最强台风“海燕”,图书馆、变电所和地下仓库全部淹没在雨水中,校园内树木倒地百棵,学生宿舍、教学楼内的几十个消防设施受损严重。管理方和投资方的领导带领广大师生,不分昼夜地投入到抗灾自救中。领导与教工们一起,卷起裤腿,穿着拖鞋,泡在过膝的水中,填堵沙袋,打捞图书……虽然大家身体极度疲惫,但是心却贴在了一起。

举措六、拓展社会资本

针对托管学校社会资本稀缺的现状,管理方有意识进行社会资本的输出,为托管学校发展及时提供各种必需的教育理念、规范、信任、制度、网络关系等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合理流动、有机共享和主动创生中,实现受援学校跨越式、内涵式发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对最早托管的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有意识推行这一举措。2014年1月6日,邀请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到学校考察,并为学校明道讲坛开讲。1月16日,聘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李志宏担任学校独立董事。2月1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寄语学校,希望传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业精神,结合三亚实际,立足海岛,充分发挥集团产业优势、区域优势,探索创业型职业院校建设之路,并题词勉励“校企合一、产学一体,创新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3月29日,首届全国中高职衔接专题研讨会在学校召开,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21所中职学校参加。

举措七、抓好重点工作

两所受援学校都将招生工作作为托管后的重头戏。

2014年春节刚过,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即启动招生工作,曹然彬院长亲自指挥,深入基层调研,并邀请营销专家驻校指导,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多人迅速奔赴岛内及全国的生源学校,以职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宣传学校。通过微信等多媒体渠道,学校亮出了“新课程 新理念 新面貌 迎新生”的广告。结合实际,学校开设了“海陆空”(邮轮、航空、高铁)三大“阳光就业”专业,吸引考生、家长的关注与选择。

2014年春季学期末,甘南县职教中心招生工作分为两组,第一组由举办方、县教育局宋焕章副局长带队,负责全县14所初中的招生工作;第二组由校招生办马利与何继东组成,负责查哈阳农场、双河农场、阿荣旗地区的招生工作。到各生源校,除了进行1小时左右的就业指导外,还对县职教中心被托管后的专业设置及就业优势进行详细介绍。依托管理方资源优势,职教中心新增设铁路服务、航空服务、银行事务等热门专业。

六、保障

管理方:创办人的魅力与学校的实力

管理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办人、院长曹勇安教授,自17岁就投身教育事业,43年矢志不渝追逐教育梦想。1991年,曹勇安在“校舍是租的、老师是聘的、广告是赊的、校牌是借的、学生是清一色的高考落榜生”的艰苦环境中踏上办学征程。1993年,曹勇安创办黑龙江东亚大学,成为全国自考的“三面红旗”之一。后来兼并公办的齐一机床厂职工大学,学校因此具有了“混合所有制”的优势。

1998年2月,曹勇安受市政府委托,接管齐一机床厂8所学校,组建全国第一家各类在校生1.2万人的民办教育集团——黑龙江东亚学团。这给了曹勇安团队一个可以进行各种类型教育改革试验的机会和平台。

2001年3月,在黑龙江东亚大学基础上,成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2010年4月,学校升格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近年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坚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寓人才培养于团队建设之中,积极探索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由他倡导建立“专业法人”制度,依托专业创办齐三机床厂等21个校办公司,并推行立足专业实践、培养“双基双技”人才的“三学期制”,使大学找到融入市场和服务社会的最佳切入点。

依托学校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2012年5月,齐齐哈尔市在学校建立全市“再制造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和“文化型养老机构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中心”。

基于学校的办学业绩和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曹勇安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被多家媒体评为年度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实践者,更是一位教育创新者、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同领域研究中位居前列。他连续16年受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这是民办高校中的唯一一位。他的办学理念广为传播,演讲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乃至美国和比利时。他也应邀担任全国多个地区和院校的发展顾问。

受援方:充分的信任与大力的支持

无论是明道集团的刘晓锋,还是甘南县县委书记梁光、县长李韬放,都是务实干事的人,都是极具教育情怀的人。

对梁光、李韬放来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用新机制办活县级职教中心,是这个拥有37万人口的贫困县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认为,如果把甘南县的职业教育抓好了,就会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了甘南县人的就业问题;二是提升了甘南县人的素质,提高了劳动技能和生存的本领。“职业教育办好了,那么全县就活了。” 所以,县委班子统一思想,使全县干部劲往一处使,寻找资源的大整合,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如何突破?借用外力。用梁光的话说,“政府办教育不要搞教学,具体的教学活动要交给教育家来办。”甘南县政府的态度是,既然交给教育家办,就要充分信任地交,全力支持地交。

对明道集团来说,也是如此。签订托管协议后,集团根据管理方提出的要求,统筹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又投入280多万元,改建和新建了6个实训室,同时把集团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供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按课程项目综合实训、企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设计从入学到就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签订的委托管理协议中,两家委托方都特别明确:保证及时、足额拨付受援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学校日常经费,保证满足受援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教育基本环境以及不断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加大对受援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扶持力度。

与此同时,两家委托方也都郑重承诺并如期兑现,在委托管理期间,以捐款的形式向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支付委托管理费。

七、成效

成效一、学校顺利发展

海南三亚城市职业学院被托管后,即面临学校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这所学校办学12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接受五年一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到2013年是最后的机会。学校新的管理团队临危受命,历经半年多的努力,坚持“评建结合”指导思想,学校焕发生机。2013年12月5日,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教育部专家组“通过”结论。

黑龙江省甘南县职教中心被托管后,拓展办学定位,学历教育与培训兼顾。在委托方支持下,受援学校与就业局、劳转办、民政局进行培训对接,召开了10个乡镇的协调会。举办首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班,来自东风社区和繁荣社区的76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培训。甘南县职教中心针对培训班学员的特点,选派3名骨干专职教师,精心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参训人员学习与家政服务人员密切相关的家庭日常生活礼仪、婴幼儿常见病护理、老人和病人护理、产妇的康复护理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自2014年6月起开始再就业培训,涉及家政服务、机修钳工、计算机操作员、焊工等专业。

成效二、媒体多方关注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4日以“委托管理 生死线上的突围”为题,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托管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文章描述道:“通过教育部评估,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对于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来说,却意味着学院解决了‘生死’大问题。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从天南到地北的牵手,让这所已经被教育部门亮了‘黄牌’的学院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青年报》2014年2月24日以“政府办教育不要搞教学”为题,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托管甘南县职教中心事件进行专题报道。文章引用管理方齐工院曹勇安院长的话来描述委托管理的作用:“人还是原来的人,天还是原来的天,地还是原来的地。只是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使教育焕发出生命力。”

成效三、社会专题聚焦

2014年1月1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协学术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东方教育集团、麦可思公司等机构的专家,齐聚三亚职业教育沙龙,聚焦“管评办分离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委托管理”。与会者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委托管理为案例,围绕“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第三方机构责任与使命”等问题,深入研讨。

会议认为,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有两大重点,一是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二是加强治理体系的改革、管办评分立和协同。

会议指出,对职业教育薄弱地区和院校实施托管,是突破当前职业教育困境、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会议提议,培养职业教育“职业经理人”,使得优质、专业的职业教育管理团队以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态度、智慧、知识、能力高效地经营学校,产生让“人民满意”的成果。

会议强调,托管模式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管理方有先进的理念、有品牌效应、有创新务实的优秀团队,托管双方有文化的认同。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对职业院校实施委托管理,既是一个实践命题,也是一个研究命题、政策命题。

作者:陈衍

瑞士教育能力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建构主义探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熊鹤群(1975―),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章受到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3B354)支持。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本文以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主题,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着重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实施。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职旅游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3.011

国务院提出“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建设成为旅游强国的重要时期。2013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平稳增长,《旅游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时代的到来,《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让业界看到了带薪休假权利得以落实的希望,从中央和各地领导的讲话和新出台的文件分析,旅游业的战略地位也在逐步提升;32.5亿人次的国内旅游、1.3亿人次的入境旅游、9800万人次的出境旅游,还有2.8万亿的旅游总收入,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使旅游市场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期望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亡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这一重任,做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其责任和作用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着重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具体实施。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在传统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继承和批判发展而来的。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应当首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他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1]。在此基础上,以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和以奥苏伯尔(Ausubel)、布鲁纳(Bruner)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积极探讨,真正形成建构主义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由学习者被动接受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归纳起来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学习的理解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是以个体的原有经验、需要、信念等为基础,它不只是简单地吸收来自于客体的信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第二,学习不是对知识本身的直接认识,而是通过学习者的实践,使主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学习结果也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第三,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渐进发展,学生的学习要从感性情境出发,首先达到对抽象概念、原则的理解,再进一步深入,把握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应用到实践中。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强调了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职教育界已逐步认识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也做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尝试,但纵观全局,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是师资力量薄弱。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发展很快,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不少高职旅游专业片面理解“能力本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多强调学生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独立设置课程,也没有配备专业教师。还有些高职院校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旅游专业的正规学习和培训,缺乏行业专业知识背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缺少系统研究,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质量。

第二是教学主体不明。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知识点,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授课教师的讲授技巧和个人魅力。学生在被动的知识接受中往往是瞬时记忆,并受个人素质的影响,对知识缺少辨析和内化,课堂所获得的知识呈现出典型的“平面化”特征[3]。同时,被动接受知识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激发起学生对于职业素质养成的足够认识,无法架构起科学、实用、清晰的职业素质理论框架。

第三是实践环节缺失。旅游类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既有学校和企业的“教育”外力作用,也有学生个体的“养成”内力作用。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日常教育管理、引导、渗透、训练、评价考核等教育手段,长期反复实践,外力和内力循环作用,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职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方法。有些高职院校只注重职业素质在课程中的体现,把课程教学与养成教育割裂开来,对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也缺少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这样的真实情境教育环节,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到职业行为中去。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同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在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应用建构主义十分必要。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旅游行业背景的特殊性,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应用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充分运用三个教学载体,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

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实现主要依靠三个课堂:校内第一课堂(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和校外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三者之间的内容相互关联,效果相互影响。

1.第一课堂是建构主义理论应用的主课堂,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堂,关键在几点:

(1)完善师资聘用培养机制。强有力的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聘用环节应加大改革力度。一方面可以从旅游企业高层管理者中挑选经验丰富、适合教学的人员聘任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强调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掌控课堂的能力[4]。

(2)创造条件让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与企业管理者共同进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找出教学中的差异点,提高对人才培养认识的一致性。

(3)学校还可派遣“双师型”教师参加校内外“职业素质教育”专题培训,使其从不同视角了解和掌握旅游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要点,并将培训内容普及至全体教师,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第一课堂中,“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4)在教师考核机制上,学校应注重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反馈与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单纯以学术研究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唯一标准。

(5)改进教育目标及教学内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动吸收、消化和实践,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因素,科学制定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并据此确定建构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突出教育重点,形成具有弹性的、体现高职特色和旅游行业特色的教学计划。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信息交流和反馈,适时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旅游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第二课堂是各类学生文化活动,这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学生较为喜爱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把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学生活动的组织中去。第二课堂包括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优秀毕业生事迹展、优秀毕业生讲座等)、校内外职业技能大赛、职业实践活动(如校内专周专项实训、礼仪协会、导游等社团实践活动等)。此外,学校可针对旅游类不同专业设计培训内容、训练模块和考核指标等,形成指导性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手册》,通过第二课堂实践《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手册》内容,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5]。在这一课堂,教师应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活动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职业素质知识体系。

3.第三课堂是指企业实习,引进这一课堂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技能时在师资、场地、技术、情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目的在于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培养学生,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在企业中,企业管理者替代了学校教师的大部分职责,以管理者和教师两重身份指导学生在真实生产情境中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课堂是一个个真实的岗位。通过第三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抗挫能力,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找到自身素质与职业标准的偏差,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效果。高职院校应把建构主义理念延伸到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这一课堂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定期跟踪教学情况,根据教学效果及时与企业沟通,做出调整。

(二)充分体现三个教学主体,实现教育效果最优

建构主义理论在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教学主体有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管理者),三者互为作用。

1.作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者,教师要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由于建构主义理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对师生关系的定义,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在建构教学的过程中也汲取经验和学习知识;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学生养成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助力职业成长上。在建构内容的设计、形式的选择、进程的控制等方面进行精心策划与组织,以有趣的课件资料、情景模拟演示、小组讨论、趣味提问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作为建构知识的行动者,要积极参与、辨析和实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形式、方法应更加多样化,学生既可以独自建构,也可以参与共同建构。独自建构是指学生以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经验联系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验。共同建构是指通过在群体中分享彼此的经验而进行的建构,这种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阐释,从而更容易得到深刻的领悟和转化。对于职业素质教育而言,学习过程往往是独自建构和共同建构两种方式的交替结合。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汲取教师和同学的思想来提升自我,对新旧两种知识进行对照、分析和明晰,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职业体验中去。

3.企业管理者作为建构知识的延伸主体,要平衡好“管”与“教”的关系。校外合作企业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旅游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的实习,也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一种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企业管理者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担负管理者和教师的双重责任,管理者主要以制度约束和文化感染来管理员工,是一种刚性管理。教师是以交流沟通和引导,来指导学生自觉接受知识,是一种柔性教学。过刚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过柔则可能违背组织规定影响团体,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建构型教学中平衡两者的关系,做到刚柔并济,以刚性制度约束行为,以柔性沟通感化心灵,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之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并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资源。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引进建构主义理论,有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建立建构型教学模式,形成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标准,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Jean Piaget THE PRINCIP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瑞士)皮亚杰,商务印书馆,1997:1-111.

[2]刘湘庭.浅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1:173-175.

[3]薛亮. 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经济法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3):17-18.

[4]黄旭.浅析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与养成. [J].旅游教育研究,2011(2):108-109.

[5]熊鹤群、彭婷.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3(6):61-62. [6]刘刚、吕文静.反思型教学及其在管理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5-109.

作者:熊鹤群

瑞士教育能力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大学可持续管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在开启迈向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十年”之际,结合当今世界在经济、社会、公司治理、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危机和可持续发展挑战,对大学商学院和管理教育如何支持和贡献可持续发展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我国大学商学院管理教育如何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视野、素养、知识和能力的新时代管理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引领者的需求,既必要且紧迫。

中国大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可持续管理教育是基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倡导的“责任管理教育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Management Education,简写为PRME),系统推进商学院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伦理、系统观、知识、方法和技术等有机融入管理教育的变革性商业和管理教育创新。可持续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中商业和管理教育的变革,将商业和管理教育重塑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商业视为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的积极力量,以培育应对21世纪复杂重大挑战的新一代商业管理人才。

截至2020年9月底,已有来自全球超过800个高等教育机构(包括一些商业和管理教育培训机构)签署了PRME倡议,在PRME的六项原则基础上积极推进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商业管理教育的过程。其中,中国仅有15所大学商学院加入了该倡议(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4所)。从数量上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高校商学院/经管学院对可持续管理教育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还没有从院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特色等方面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其中。

泰晤士高等教育积极影响力排名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以SDGs为标准衡量大学在应对社会、环境和经济领域具有全球性挑战的议题方面采取积极行动的排行榜。从2019年第一次发布覆盖462所大学的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3所中国内地大学上榜),到2020年第二次发布覆盖765所大学的影响力排名(9所中国内地大学上榜,其中同济大学位列全球榜单第13位、亚洲榜单首位),一方面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大学积极拥抱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助力大学创新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高校的短板和差距。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的商业和管理学教育经过30多年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引进、知识传授、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基本与国际上的商学院看齐,但是在管理教育方面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对于西方管理理论缺乏深度的批判性反思,对于在中国国情下本土企业管理实践如何与国际上前沿的商业教育和管理实践进行对接缺乏深度思考,对于变革商学院教育的管理举措缺乏战略前瞻性。

中国大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商学院所培育的人才常被冠以“下一代商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非市场竞争因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以实现商业长远发展。而在这方面,我国大学商学院所培育的管理人才还欠缺具备符合需求的可持续管理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在商业伦理、环境保护、性别平等、人权等领域受到制约和遭遇挫折,与缺乏可持续管理意识不无关系。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商学院在可持续管理教育方面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我国大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普遍欠缺持续反思自身在商业和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的认知。我国大学商学院在向西方商学院引进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应保持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情境下大学商学院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如果我们对来自西方的一些过时理论不加选择、不加辨别地教授给学生,试想一个对50年前发表的“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是營利”的文章观点深信不疑的中国学生如何与一个对SDGs积极思索创新的国际学生(未来的商业经理人或者高管)在更高的层面开展竞争与合作?

其次,可持续管理教育缺乏集体行动和外部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商学院在国际化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国际认证,但是没有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推进可持续管理教育,没有把认证作为改革创新的催化剂。获得权威认证的国内一流商学院没有发起集体推动的制度工作,也没有推进各个院校间的交流合作。从中国至今没有成立PRME地区网络可看出,我国商学院在参与和融入国际上已经非常普遍的可持续管理教育集体行动方面还存在差距。从外部舆论环境来看,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商学院的积极影响力排名,很多MBA学员在申请学校时主要考虑院校名气和该校学员的社会圈层等,几乎很少考虑学校开展可持续管理教育的情况,这对于培养可持续管理国际化人才极为不利。

第三,在可持续管理教育创新方面与国际一流商学院还有很大差距。从国外一流商学院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多样性及创新性来说,都是领先于国内大部分商学院的。例如,瑞士有一所专门以“可持续管理学院”(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School)命名的私立大学,与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诸多国际机构保持密切的课程教学和课程实践合作,持续为瑞士的企业界、国际机构提供了高质量的可持续管理人才;美国佛蒙特大学管理学院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优化其所开设的“可持续创新MBA”(Sustainable Innovation MBA)项目。实际上,不同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会直接影响大学在开展可持续管理教育方面的灵活度和创新性。相对而言,国内商学院领导对于可持续发展之于商学院未来发展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建构是缺乏足够认识的。从教学来看,国内大学商学院中开展有关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教学和研究的老师,总体是偏小众的,其所开设的课程也大都是在MBA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下开展的必修课程,商学院主动探索将可持续发展融入现有商业和管理教育中的实践还非常缺乏。

第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和学院对学生關注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引导都比较欠缺。从学生需求来看,在网络化、信息化环境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具有全球性话题具有较高的认知和参与热情。如果商学院的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视角、以未来的视角审视他们今后的发展和成长,所培养的学生将可能不假思索地接受“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传统观点,进而缺乏全球视野,更难以成为领导企业顺应时代转型变革的管理者。另一方面,我国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对全球性议题的了解、参与和自我发展意识都还比较薄弱。这些无论是从国际上的商学院可持续发展商业案例大赛还是最近联合国75周年青年对话活动中均缺失中国商学院学生代表的情况,都可窥见一斑。

提升中国大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的对策

第一,从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转型商业领导力和国际化管理人才的高度推进大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大学商学院应结合该目标深入思考如何培养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未来商业领导者和管理人才,现在的管理机制、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如何迎接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和中国企业在更高层面持续国际化,国内大学的商业管理教育如何培育能够代表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有更大担当和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化商业人才……这些都是大学商学院亟需解答的难题。从这个层面而言,大学商学院的可持续管理教育应成为实现国家2035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主题。

第二,加强倡导“负责任的商业和管理研究” 。“负责任的商业和管理研究”(Responsible Research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已经成为全球商业管理研究社群的共识,我国大学商学院也应站在2030年实现更美好世界的高度,审视当下商业管理研究在商业和社会中如何创造更多的社会福祉。大学商学院可持续管理教育之于SDGs的价值与SDGs之于大学商学院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因此,本着“负责任的商业和管理研究”原则,加强可持续管理研究,对于商学院自身发展和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为实现 SDGs提供重要的知识和人才储备,从知识和人才角度对于支持中国实现SDGs、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第三,在有条件的大学商学院率先加快深化可持续管理教育。基于同济大学在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影响力排名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总结推广同济大学的经验,尤其是作为获得商学院三大国际认证的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可以更加开放地将其以国际认证为契机、系统推进可持续管理教育方面的经验和实践向其他获得商学院三大国际认证(或至少其中之一)的商学院进行推广。另外,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应从制度上系统加强对国内商学院认证过程中可持续管理教育的质量把控,为我国商学院责任教育的推进提供适当的外部推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国内大学商学院加强对可持续管理教育的创新。

第四,与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可持续管理教育的构建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知识创新和社会创新生态系统。在SDGs引领下新兴行业的发展、企业的转型、政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对大学的商业和管理教育有巨大需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学商学院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互动合作过程中,可持续管理教育可以更多地直面现实的挑战、突破传统的学科视野和边界,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以SDGs为驱动的融合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对于中国大学商学院推进国际化是一个有力的抓手。中国大学商学院应借助我国政府对于推进落实SDGs的承诺顺势而为、勇于担当,积极与有关国际组织对接、交流、合作,在开展可持续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商业和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以可持续管理教育为抓手,在推进我国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曹瑄玮

上一篇: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