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9

城中村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城中村居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城中村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关注城中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我校地处中心城区,行政隶属镇村管理,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小学,生源主要是来自城中村的农民和外来人员的子女。外来人口大部分是脱离了农业生产、携家带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孩子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孩子能力培养论文 篇1:

探讨“要听话”的80后父母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前的社会对待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当一个人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来自外界的胎教,因此,接受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是否真的当与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80后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听话”,现如今80后已经步入中年,也开始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本文对“要听话”的80后父母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当前80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80后父母;孩子;要听话

引言

当80后群体开始走进婚姻,然后成为父母就开始承担起父母的职责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家庭教育的影响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开始不断地被弱化,从而暴露出了很多问题。80后群体大多数都是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听话”,现如今自己做了父母也要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本文对“要听话”的8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1.80后父母教育现状

1.1多代教育会产生思想碰撞

很多80后父母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的孩子具有“独二代”的特点。在“4+2+1”的家庭结构中,六个大人来看护一个孩子,对这个孩子的会倾注全部的精力。80后父母大多是都接受过高等的教育,面对众多的新鲜事物能够快速的理解和应用,他们会根据时代的发展,接纳最新的教育理念并进行实施。 由此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自己父母的思想观念会发生碰撞。再加上80后又有自己的工作,使得80后父母单独教育孩子的机会减少了很多。为了避免孩子被过度的溺爱,80后父母的担忧也会不断地增加,教育的难题也会逐渐地增多。并且很多80后的思想观念中潜意识里还是要听父母的话,有的时候会恳切地和父母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不愿意和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发生不愉快,但是收效甚微。这也是当前80后父母面对了一个难题。

1.2教育方式大多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80后父母有比较高的学历,有比较强的家庭教育意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的重视,对教育方面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80后对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视,比如说胎教、早教、各种兴趣辅导班等等。80后从优生阶段就开始进行准备,当孩子出生后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让孩子参加早教课程,并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对孩子成才的期待是非常迫切的。

1.3个人取向更加明显

虽然80后父母从小就接受“要听话”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理念是要完全遵从父母的意愿。因此,很多80后父母对待孩子教育的时候在听话的基础上也重视培养孩子的個性和特点。80后父母认为的“要听话”是要听大人的劝导,但是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允许孩子和大人进行辩论,把孩子当作成人来看待,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并从中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1.4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80后父母在儿时经常会被问“你今天听话了吗?”“你今天乖吗?”;当80后成为父母后,经常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今天班里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等等,80后的父母在重视孩子心理感受方面明显要优于其他年代的父母。80后在儿时受到老师批评并且向家长告状的时候,80后群体的父辈会不听孩子的解释,会一味地责怪孩子。但是80后成为父母后会认真地聆听孩子的解释,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起因和影响,告诉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当如何应对。80后父母会在自己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保护孩子,维护孩子的合法利益,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地对孩子的心理不适进行沟通和疏导。

80后父母普遍比父辈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源于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和心理路程的反思与学习。1999年各个高校开扩招,大多数80后都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与无奈的心情在他们的岁月中有了很深的印记,也是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心理的一个原因。很多80后父母觉得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比事业更加重要,因此,80后父母会对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格外的珍惜,更愿意陪孩子出去玩,陪孩子进行亲子活动。

1.5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过于“奢侈”

80后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教育方面甚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尽所有为孩子配备最好的物质条件,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应该要有。80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高度的重视,在“4+2+1”的家庭模式的影响下,他们会尽力地为孩子投入更多的资源,使得经济开销不断地上升:比如说孩子的奶粉要买进口的,商店买不到就去找代购从国外购买,更甚者会请国外的亲戚朋友从国外邮寄奶粉;80后父母不再使用尿布,而是用纸尿裤来代替;孩子的衣服以及各类用品都力求名牌;玩具买起来也是毫不手软。80后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更多,书籍买了一大堆,各类的教育课程也积极地报名参加,以至于在孩子的吃穿用度方面出现了攀比和过度奢侈的风气。父母之间不光要进行比较,甚至把孩子包装成产品进行炫耀从而满足自己的功利心和虚荣心。

2.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建议

2.1正确的对待隔代教育,扬长避短

有些家庭中,通常存在很大的“隔代教育”。因此,80后父母要正确的处理隔代教育,取长补短,才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80后父母的生活重心在工作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老人有充足的时间,并且在照顾孩子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人的很多观念已经过时了落后了,并且他们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因此很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并且很多老人认为,照看孩子仅仅就是“照看”,只要让孩子不受伤,让孩子吃饱饭能够不生病就足够了,在孩子很多错误的行为不能及时地进行纠正,甚至觉得“孩子小,以后长大了就懂事了”。所以,80后父母要积极主动地与长辈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向长辈灌输最新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式,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共同解决,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并且,80后父母要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互动,更多的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2.2改变教育观念

80后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观念上更加侧重于智力培养、性格培养、心理健康培养以及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够。在“4+2+1”的家庭模式下, 孩子会受到父辈和祖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弱化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80后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愛护孩子的程度上适当的放宽,给孩子自主生活的空间,培养他们良好的自理能力。西方儿童教育家指出,在幼儿阶段要重视孩子的动作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因此,动作教育是培养孩子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和实践。让孩子有机会自己主动操作,通过父母的指导能够不断地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3倡导正确的教养方式

根据调查研究可知,父母的教育以及采用的培养方法的不同,会对孩子的生活能力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及影响。因此,80后父母要积极地采取能够提高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首先,提倡民主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分的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和面对各种问题。并且要对孩子的成绩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对各种知识的求知欲。第二,80后父母对于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脱离家长专制的模式和家长包办的模式,适当的让孩子进行独立,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成长的意识。帮助孩子培养处事的胆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要摒弃放任不管和过度溺爱的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偏激,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巨大的阻碍作用,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缺失或不足的情况。第四,要避免向相反的教育方法,父母之间要私下达成一致,不能在一方教育孩子的时候提出相反的意见,即便是出现教育瑕疵另一方也一定要表明支持的态度,然后父母进行私下沟通,并改进教育方法,切忌父母在孩子面前由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发生争执。同时,80后父母要和老人统一立场和思想,在进行孩子家庭教育的时候,不要和老人发生不愉快,要私下进行沟通。

2.4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80后父母在对待孩子方面有些“奢侈”和攀比的风气,因此,80后父母要在物质方面要控制购买的力度,减少名牌大牌的倾向,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减少孩子之间的攀比性,在对待孩子物质要求时要把握住分寸,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要求。让孩子正确的对待书本、玩具等。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更多的80后90后已经迅速地成长起来,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既是家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听话”的80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学习,在越来越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相信80后父母能够在教育孩子方面会越来越完善,对孩子良好的身心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 魏运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03)

[2]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 张文新,林崇德.  心理科学. 1998(06)

[3]浅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伍惠姗.  中华少年. 2018(22)

[4]拟剧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夏令营的启示研究[J]. 易婧.  市场周刊. 2020(02)

[5]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 王天依.  教育现代化. 2016(35)

[6]青少年心理资本开发:学校教育的应为与可为[J]. 朱仲敏,桑标.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2)

作者:王明菲

教育孩子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城中村小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城中村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城中村居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城中村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对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关注城中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我校地处中心城区,行政隶属镇村管理,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小学,生源主要是来自城中村的农民和外来人员的子女。外来人口大部分是脱离了农业生产、携家带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这样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及他们对子女的关注度给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会带来哪些影响?据此,我们开展了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们对我校1~6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作了一个调查,每班抽取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最优秀和最差的学生各5名,组成优生组和差生组,对他们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和对孩子的期望值进行分析,得到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

表一 家长的文化程度情况以及对孩子采用的教育方式

表二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

表三 不同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

表一显示,采用简单的打骂训斥等过激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家长比例较大,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采用打骂训斥的行为越多。其实,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胜过任何的口头说教,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己言行不一致,使得自己失信于子女,自然也难以在家庭教育中树立威信。能够以身作则和用生活事例教育孩子的家长大多是受过高中教育或者中专教育的家长。家长受教育程度高与采用较好的教育方法两者之间成正比例。

表二显示,由于居住在城中村的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没有固定的收入(从事个体经营和打工族的父母总数占到了55.3%,父母无职业的也占到了40.4%),终日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还有的长年在外打工,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他们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从表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相对受到影响。

表三显示,城中村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不高,使得他们的子女中不少人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位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谈到,他问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家里又没田可种了,你将来吃什么?”学生脱口而出:“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我家里有房子出租。”学生的表现,反映了家长不正确的期望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表三的数据也表明,只有少数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人格和心理教育。

另一方面,从下表的数据可以看出,37.5%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品德优秀”,认为“健康第一”的家长占28.9%,说明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到德育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而25.4%的家长认为孩子应当“成绩第一”,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这部分家长专注于子女升学而忽视子女品德的发展,已经构成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同时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8.2%的家长重视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这说明家长虽然自己很辛苦,但还是把培养孩子的目标放在学习方面,忽视了孩子的能力培养。

建议

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我觉得可从家长自身和学校两方面配合进行尝试解决。

一、家长方面

1.身为进城务工人员的这部分家长,要努力克服自身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2.身为城中村居民的这部分家长,要不断增强公民素养意识,树立生存危机感,改变“读书无用论”的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育人工作。

3.家长要克服困难,加强自身修养,采取一切补救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感染和教育孩子。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做好对家长家庭教育的相应的帮助和指导。首先,学校要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入正常的教育议程,加强对家长的家教指导,如,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规范家庭教育的内容,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等,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促进学校教育的全面提高。学校可以通过采取家长开放日活动、分年级或班级分层指导、班主任个别传授、聘请专家理论指导、特邀家长现身说教或经验交流、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指导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家长的家教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班主任的说教能力。

(作者单位:郴州市苏仙区白鹿洞小学)

作者:周艳华

教育孩子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摘 要: 为了落实《规程》的精神,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本文从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利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融入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家园共育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

关键词: 幼儿 良好个性 培养

“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幼儿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好性格,使他们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好孩子,教师需要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我们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分享合作的愉快。2.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到户外快乐地学习,让孩子们看迎春花、柳树、小燕子、小草、花儿等;在炎热的夏季,让孩子们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争论“知了怎样唱歌的?”“蚂蚁怎样搬东西的?”等问题;在凉爽的秋季,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做树叶画;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孩子们在一年四季中,从大自然里尽情地获取了知识,满足了好奇心,扩大了眼界,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被逐渐地激活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得到了提高。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心理。

二、游戏为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健康的游戏和富有情趣的劳动能满足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如:在《麻辣烫》的游戏中,性格内向的郭楚扬小朋友想当“老板”,但是他不好意思说卖麻辣烫的话。玩过几次《麻辣烫》之后,郭楚扬的感性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当“老板”的过程中,他不仅会卖麻辣烫,而且会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的名称和基本价格。这个游戏不仅培养了郭楚扬活泼开朗的性格,而且锻炼了他的口语能力和交往能力,更满足了他渴望参与大人们实践活动的愿望和需求。

幼儿的积极性是需要成人激励和保护的。一旦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就会饱满,教育就会有效果。为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我们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品尝“吃苦”的滋味,锻炼耐劳的意志,感受学本领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例如:在“我把玩具送回家”、“我帮椅子洗洗脸”、“我给手绢洗个澡”、“我给鞋子扎蝴蝶结”及“小椅子真听话”等趣味劳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一双小手的价值,自我服务的意识提高了,爱惜物品的情感增强了,自私、懒惰的坏习惯改掉了。他们懂得了劳动的意义,体会到了经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懂得了持之以恒的道理。

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为幼儿感受美好的事物提供了平台。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讲好听的故事陶冶了情趣,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学会了交往,磨砺了意志,健康了心理,规范了行为。例如:张朋小朋友很聪明,但是性情暴躁,攻击性很强。他经常欺负小朋友,经常对同伴搞“恶作剧”,许多小朋友都害怕他。为了让张朋小朋友改掉身上的缺点,能与同伴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与生活,我编写了故事《没人喜欢的小熊》,并让张朋扮演故事中小熊,使他在扮演小熊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他觉得故事里小熊做的那些事情自己也做过。张朋在扮演小熊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明辨了是非,懂得了道理。经过不断的教育和培养,张朋小朋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脾气不再暴躁了,也不搞“恶作剧”欺负小朋友了。张朋的进步,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歌曲在他身上起了重要作用的结果。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我在学习《规程》和《纲要》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认识。我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非常注意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通过争论,幼儿能认清自己错在哪里,知道今后应该如何改正。我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有一天,我在与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孩子,我立刻给这个孩子道歉。一句“对不起”,让这个孩子高兴了整整一天。这足以证明老师对幼儿施以爱与尊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重视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因为喜欢哪个孩子而放松对他的教育,也从不因为哪个孩子小而迁就他的不良行为。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中,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集体规则。通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爱他们,就是尊重他们。有一个女孩子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很爱用指甲抓小朋友,在集体里影响很不好。我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手段融入到了对她的教育中,引导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了克制与忍耐,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学会了分享,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尊,逐渐规范了她的行为。

五、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

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3.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建立《家园联系册》,在家园双方互相反馈孩子“表现”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家、幼儿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5.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不断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在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性的良好培养。6.经常电话联系,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通过上述的做法,家长们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孩子的水平,显示出了家园共同教育幼儿的好处。

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是一项艰难、复杂、长期的教育工作,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幼儿园和家庭,更应该扎扎实实地做好这一项工作,使孩子们能在未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周 洁

上一篇:老年病患骨科护理论文下一篇:集团内部财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