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2

摘要:文章以本院冶金专业英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为例,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的开发思路和步骤,提出开发课程方案时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对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几个问题的思考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崇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能力发展,如何确定工人专家访谈会的信度,如何将工作情境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能力发展;课程转换;课程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该方法认为现代课程研究的关键在于解读嵌合在实践中的知识。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缩短了教育和工作之间距离。由于该方法重视设计与建构能力在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适用于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学习领域设计、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四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转变,即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到学习领域设计的转变和从学习领域设计到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的转变。

具体过程为:

第一步,职业分析。职业分析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的起点。课程设计者首先需要确定即将设计的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并说明该职业岗位。一般培养对象应为一个职业的某些职业岗位,也可多于一个职业的不同职业岗位。

第二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开发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三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学习领域,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序列的排列,最终得到初步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四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学习领域设计完成后,就该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大纲设计了。对整个专业的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问题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体现能力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设计的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按照能力发展的角度对职业教育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在课程设计中依据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理论。它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是推动职业能力的发展——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如图1),即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职业教育使其进入更高级的职业能力阶段,借助职业工作来学习和教育可以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认识职业工作任务,从而树立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能力,逐步进入实践社会,达到知识和能力迁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将能力研究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首先,通过“专家工人访谈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这些工作任务按照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逻辑归入到几个不同的学习难度等级范围里(见图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在实施中却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即使在德国,也没有明确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领域加强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一些项目结果仅仅表明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其他的则表明学生在学习领域自我学习是有困难的。在GAB项目中,即使学徒获得了12-18个月的培训后,根据学习领域方法组织,学徒们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但大部分还是没有能力创造能帮助他们处理真实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知识,而熟练工人一般能面对这些任务。这是非常令人惊奇的结果。直到现在,能力发展假设的步骤并没有被实验所证实,这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任务。

问题二: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中,如何确定工人专家访谈会的信度?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也是从职业分析入手,用典型工作任务对现代职业活动进行整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它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反映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包括完成一项任务(项目或工作)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课程开发者需要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对该职业进行准确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课程开发。一般来说,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一般情况下,分析描述一个职业由10-20个的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确定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是工人专家访谈会。

工人专家访谈会对参加的工人有一定的要求,如应具备高级职业能力水平,拥有足够的职业经验,并在工作中不间断地继续学习,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继续发展自己的能力,达到技术工作的先进水平,他们代表未来的工作方向。但是这个标准怎样才能达到?因为标准本身并不是量化的,因此在选择工人专家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谁能代表现在和未来的工作方向?新课程不应该代表昨天的工作实践。所以,必须选择具有现代工作系统的经验,并且处于科技进步和组织进步之中的工人专家。工人专家所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信度如何确定?一般情况下,工人专家访谈会由10-20个工人专家参加。事实上,这10-20个工人是不能代表整个职业领域的。因此,由工人专家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国家相关的职业教育机构研究者、社会参与者和专家们做调查,来确认其信度。

问题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如何将工作情境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

工作过程知识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工作任务以职业工作各方面之间的重要联系为基础对一特定的职业进行描述,既典型又完整地反映职业全貌。在相关的职业领域分析后,如何将其转换成职业教育课程的问题出现了。在德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仍然存在众多的批评之声。争论的焦点已经被公开:课程能不能从工作情境中获得?由于工作情境并没有暗含着教育的问题,工作情境如何与教育、心理、社会标准相关,工作情境和教育之间的转换过程确实是一项难题。

从职业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集中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新概念”项目中。但这些项目应用不同的标准来实现转换过程经常得出关键的教育理论。没有人得出,课程是从工作情境而来的而不经过中间媒介。确定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关键评价是需要对课程的有用性进行评定。在这些项目中,提到了教学标准,但是并没有建立精确的转换过程。因此可以得出,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应用哪种方式将工作情境转换成学习领域并不清晰。

问题四: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方法设计的课程的评价方式是什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基于能力的课程,但基于能力的测试似乎是能力教育的弱点。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实验的结果表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不会自动发生。如果在评价中仅仅测量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就会被忽视,学生将被评价需要的知识所烦扰。设计与建构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核心所在,但是能力本身是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组合体。知识与技能是在应用中获得的,学生需要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发展负责,基于能力的课程会教授学生来控制他们自己的发展。在德国,16个州有16种不同的方式。到现在我们仍不能确信学习领域的实验结果比传统的学科框架超前。

评价能力发展过程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研究结果应该反馈到职业教育的实践当中。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教师和训练者应该提供有用的工具来构建工作相关的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和能力评价。传统的测试多侧重知识。新的形式如模拟、技能实验或者工作场所的评价将被加入到评价中。共同学习在能力为本的课程中同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项目或问题小组常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测试贯穿于学习过程中。在基于能力的课程中,不仅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能力也是需要测试的。因此,新形式的测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评价的执行、可信度测量和同学之间的评定。

参考文献:

[1]Felix Rauner主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3]Felix Rauner.现代学徒制与课程设计.2007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

[4]Martin Fischer,Waldemar Bauer.Competing approaches towards work process orientation in German curriculum development,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J].No. 40 – 2007/1:140-157.

[5]Marcel van der Klink,Jo Boon,Kathleen Schlusmans.Competences and voc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Now and in fu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 No 40-2007/1,67-82.

作者:王莉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论文 篇2:

冶金专业英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摘要:文章以本院冶金专业英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为例,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的开发思路和步骤,提出开发课程方案时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冶金专业英语;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文献标识码:A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简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最早是由德国人提出的,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一般有以下步骤:所从事的职业能力分析(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罗列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项目的制定(含教学方法的设计)。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具体来说,就是从职业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从职业行动领域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职业学习领域,包括能力目标描述、学习内容和参考学时,以此为基础制定基于工作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并依据行动导向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完整的工作模式来进行教学,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冶金专业英语课程设计

2.1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是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根据高职教育应首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应在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分析这些企业中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以本院冶金专业英语课程为例,我们对太钢、长钢、中阳钢厂进行了英语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拜访了行业资深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人才规格的需求、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2.2分解岗位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一个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完成企业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整的劳动进程,因此,工作成果始终是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针对冶金技术专业人员主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具体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分析,将其所要求的英语专业知识、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进行排列,编成一套描述从业人员履行其工作任务的工作职责目录,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以冶炼炼钢生铁这一工作任务为例,其核心工作任务包括:原燃料检查、设备检查、制定操作制度、外围协调(各岗位操作)协调管理、生产故障处理、炉况调节、失常炉况判断及处理、高炉生产工艺事故处理、排、休、复风操作、停、开炉操作。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岗位能力包括:会识别与分析原、燃料;会操作高炉生产设备;会判断和处理炉况;会排除一般生产故障;会编制工艺方案;懂得高炉炼铁的基本理论;具有未来创新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等方法能力。

2.3转化开发课程

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工作过程分解之后的工作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的关键,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的转换:①将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要求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能力不冲突的原则,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②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的顺序。各项工作任务,按“资讯(信息采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鉴于冶金专业英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炼铁、炼钢、有色金属冶炼、金属成型和热处理,每个学习情境又包括若干个子学习情境。以炼铁情境为例,子学习情境包括:炼铁原料、高炉、热风炉、炼铁技术的新发展。对不同的情境任务安排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社会决策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在炼铁情景中,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现为:能够用英语表述炼铁原料的特点及识别方法、高炉、热风炉的构造及基本操作,了解高炉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及炼铁技术的新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模拟炼铁原料采购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实施阶段,我们按工作过程的实际工作顺序组织教学,运用6步教学法使学生获得完整性行动及所需知识,融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于学习过程之中,这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促进整体性学习过程的形成,体现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这里以冶炼炼钢生铁情境下炼铁原料情境为例,说明教学过程的设计。

(1)资讯(0.5学时):布置任务,明确信息。主要活动:师生互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原料相关知识)和教师讲授(高炉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2)决策(0.5学时):判断思考,表达决策。学生分组通过教学资源、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下列内容分析,作出冶炼炼钢生铁使用哪些原料的决定。①分析原料的作用;②分析原料的外观特点;③分析他们对高炉冶炼的影响等。

(3)计划(0.5学时):制定方案,规划行为。列出收集原料实物的人员安排与时间计划。

(4)实施(1学时):落实计划,执行方案进行图片的收集、实物的收集(配合第二课堂进行),对原燃料进行归类。制作成样本。

(5)检查(0.5学时):比较判断,修订错误。学生互查、教师抽查学生对原料的认识程度。

(6)评价(0.5学时):分析成果,不断进步。随机抽查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演讲,根据评价标准,打出分数。

2.4建立监控和评价体系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可以尝试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因此可以以工作任务为单元,逐项考核。即全程考核、全程评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训练之后,教师要对学生在完成该项工作任务过程中知识掌握和能力的高低,给予评价和认定,本课程全部工作任务的学习完成后,将各项考核成绩累加。这种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及时监控管理学习过程,而且得到优秀的成绩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激励其不断探索进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时报佛脚”的弊端。此外,在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内容方面,不能局限于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评价,还必须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

3 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冶金专业英语课程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培养对象更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学习领域中学习型课程和任务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侧重与融合是一个关键点,应该突出实践,更要注意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始终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自觉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作者:关红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实践

摘要:近几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广泛应用于专业体系建设、课程建设中。本文介绍了我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电机与电气控制;设计

我校目前是五年制高职校,我们的学生在校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会“工作”,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我校也尝试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开发,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有多门课程相继被立为市级精品建设课程。本文我将谈一下我一直参与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历经三个转换,即“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转换”,“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1.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通过对本专业各种岗位的总和考察分析,我们学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所在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制造、检测等。我们分析工作任务,找出工作间关联的部分,去除重复部分,形成一个个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行动领域。例如,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根据要求绘制电气原理图—选择器件—安装线路、电机—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是:了解情况—分析电气图—查找原因—准备工具—排除电机或线路故障。对这两个任务分析后归纳总结,可以得到它们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有“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需要的职业能力是电机检测与简单维修能力、电气图读图能力、电气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常见电气故障检修能力。

我们常说使学校和企业零距离接轨,但学校毕竟是不能与工厂划等号的,所以我们要分析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行动领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环境相近的学习情境,建立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2.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我们在对两个工作任务——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分析后归纳出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即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由此得出《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一学习领域的主要任务,是以这三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电机检测与简单维修能力、电气图读图能力、电气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常见电气故障检修能力。

基于工作导向课程体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现在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这个学习领域,是将原来的《电机与拖动》、《电气设备与安装》两门理论课和电机拆装、维修电工实训这两门理论课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3.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我们以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三个工作任务作为《电机与电气控制》学习领域的三个学习情境。三个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逐层递进,难度逐渐加大。在第一个学习情境“电机的拆装与故障检测”中,主要培养学生电机正确拆装和故障检测能力。第二个学习情境“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培养学生电气图读图、绘图能力,控制线路安装、调试能力,为下个环节“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打下基础。第三个学习情境“典型机床线路的检测与维修”主要培养学生机床线路的读图、绘图能力,检查、排故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使知识的学习次序相对于传统次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将理论和实践融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容易适应未来工作。在三个大情境下又设置了15个子情,以子情景为单位组织教学,并按实际工作的六个步骤“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组织实施。学习情境的数量和大小没有特定的标准,它与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者的教学经验相关。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重组了教学内容,改造了教学环境,转变了教学方式。形成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中国[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3]鲁业安,王佳.谈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改革[J].大众科技,2013,(3).

[4]王丽霞,孙莉莉.高职院校《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建設[J].科技信息,2013,(5).

作者简介:谢敏玲,女(1971-),江苏无锡人,江苏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气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的教学研究.

作者:谢敏玲

上一篇: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论文下一篇: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