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市场调查论文

2022-04-19

教师教学市场调查论文 篇1:

英国政府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分析

摘   要:为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政府采取了和专业组织共同协调的二元协作模式;制定了三维质量保障机制;立足高校,重视推动教学能力发展的制度化和精细化;施压与奖励并用,激发高校和教师的参与动机。这些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更加重視教学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升。英国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可为我国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建设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英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政府策略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理解和掌握教学和学科知识的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的价值观[1]。英国政府在1997-2016年间,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策略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一、政府策略形成的背景

(一)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迫切需要

20世纪80-90年代,高等教育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高等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得以更新和发展。

1.外部环境的变化

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首先是电子计算机及多媒体、远距离通信及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并逐渐普及。这给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高校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其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越来越与知识、技术及创新密切相关。为此,需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让更多的劳动力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及终身学习等重要能力。最后,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视。1992年,《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并由其设立质量保障委员会(Quality Assurance Committee);1997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建立。这时期的质量保障受商业、服务业理念的影响[2],将重点聚焦在高等教育学生的教育体验上[3]。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学生体验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政府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作为有效保障质量的突破口之一。

2.高等教育自身的变化

高等教育自身的变化首先是学生群体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原本在精英教育时期没机会入学的学生都进入了高校。学生群体的年龄跨度加大,兼职学生增加,学生更关注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与未来就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更为多元化,独立学习的时间延长[4]。学生群体的变化要求教师建立多样化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引导和规划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其学会学习,并科学评估其学习效果。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有关学习、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者们明确证实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学习[5]、主动学习法[6]等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有着显著的效果,并且对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和过程研究也较为成熟。学术研究成果在学理上确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科学角度证明教师应该从“满堂灌”的主讲者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并发展能力的协助者。

然而,面对高等教育外界环境及其内部的种种变化和需求,教师群体仍沿用着精英教育时期的教学模式。据调查,当时高校的教师仍大都采用死板的讲授法,注重的还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也较少关注学生各种重要能力的发展。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相对较少[7]。这并不是教师群体主观固守,而是教师们的教学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都较为陈旧落伍,迫切需要专门机制对其进行更新和发展。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内外需求都期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发展之际,20世纪80-90年代的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却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第一,全国的教学能力发展处于无序状态。英国当时有部分高校建立了教学中心,为教师提供教学咨询和短期指导;还有些专业组织,如1989年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委员会成立的大学和学院教师发展机构(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aff Development Agency)、1993年建立的教师与教育发展协会(Staff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也在通过一些培训项目来发展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整体来看,当时的教学能力发展缺少全国层面的规范协调机制,各机构各行其是,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在内容设计上较为随意,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反映教学中的新成果和社会对高校教学的新需求。这种无序的发展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效果。

第二,政府投入使用效益不高。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了对教学能力发展的投入,但各部门与机构投入的项目存在着目标重叠、重复投入的现象。例如,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英国就业与学习部(Department for Employment and Learning)资助的“教与学发展基金会项目”,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拨款机构资助的“教与学技术项目”(Teaching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Program)和“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倡议”(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等[8],都包含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目标。政府这种分散的投入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这对践行新管理主义的英国政府来说是难以容忍的。为此,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高校和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是由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总体氛围决定的,该氛围的形成与拨款机制密切相关。当时拨款机构虽然也对教学进行质量评价,但却不涉及拨款。而当时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的结果是划分等级的,并与拨款挂钩。1992年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高校科研评价的确降低了教学的地位[9]。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在入职和晋职时,注重的是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则较少获得认可和奖励。据调查,当时只有3%的教师认为学校会奖励教学优秀的教师[10]。因此,教师并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0世纪90代末,英国高校教学能力发展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这与外界环境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推动政府采取一定的策略改革相关机制,解决现存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政府的应对策略

从1997年起,为大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策略。

(一)规范协调,采取二元协作模式

针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无序问题,政府的策略是建立全国性的规范协调机制,采取政府和专业组织二元协作的模式。1997年,英国政府倡导建立新的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全国性协调专业组织——高等教育学与教研究会(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3年后,该组织合并改组为高等教育学会(Higher Education Academy)[11]。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制定宏观方向性政策,确定全国教学能力发展的整体思路,如指出高校的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应寻求认证[12],需要建立统一的教学专业标准等[13];专业组织则根据政府的思路,负责将宏观政策具体化并付诸实施,如设计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并实施认证过程,制定教学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同时,政府还在特殊时期给专业组织拨款支持,如2003年高等教育学会成立初期,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但拨款是以其完成应尽职责为条件的,且以签订合同的形式正式约定。待其发展成熟后,政府则让其自主发展,拨款逐年减少,直至2017年完全停止了对高等教育学会的拨款[14]。二元协作模式是政府尊重高校的自治传统、对高等教育进行有限干预的政策逻辑的体现,也是在专业组织协调与政府协调之间的折中选择。其优势是政府在宏观上把控全国教学能力大方向,增强教学能力发展机制的有序性、系统性,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更不会涉入具体的培训事务。专业组织则具体保证全国协调的专业性,让高校和教师更容易接受,以提升实施效果。

(二)横贯全局,制定三维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提升全国教学能力发展的质量,政府制定了三个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1997年,政府提出建立高校的教学能力发展项目需取得认证,并建立高等教育教师认证体系[15]。2003年,政府建议制定包括“全体教师必备能力的教学专业标准框架”[16],教学能力发展项目的认证要以此标准框架为准。2006年,由政府倡导、高等教育学会制定的《英国高等教育教师教学及帮助学生学习的专业标准框架》(The UK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Supporting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标准框架》)出台。随后,高等教育学会按照这一标准,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划分为不同阶段,并用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首席会员四类形式来标识,制定了具体的会员评定标准和程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认可。至此,三维质量保障机制正式形成。它标志着英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进入了正规化、标准化的轨道。这一策略不但从专业标准、发展项目、教师个人三方面保障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质量,避免其流于形式,还推动了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激发了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同时对提高教师教学地位、加强对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的重视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立足高校,推动教学能力发展的制度化和精细化

高校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层主体。为了加强高校在发展教师教学能力中的作用,政府一直致力于推進高校教学能力发展的制度化和精细化。在推进制度化方面,政府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策略:第一,推动所有高校建立专门的教学能力发展机构;第二,推动高校建立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及寻求质量评估和认证;第三,制定教学能力发展政策并建立政策评估和更新机制,以确保教学能力发展与时俱进 [17];第四,对高校新入职的全职教师提出要求——自2006年起,应至少获得高等教育学会的初级会员资格,并将此制度化[18]。对广大现任教师,政府没有强制性规定。2011年,政府将策略精细化,将教学能力发展延伸至院系层面,建议高校中的各学院也建立教学发展中心,推广优秀教学经验,使其在招聘和培训新教师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19]。策略的制度化保证教学能力发展的长期性和正规性;策略的精细化则有利于保证教学能力发展的学科性和针对性。

(四)施压与奖励并用,激发高校和教师的参与动机

为了改变高校和教师重科研能力、轻教学能力的状况,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视,政府对高校和教师采用施加压力和给予奖励(经费和声誉)并用的策略。施加压力的方式有以下两种。其一,对学生的教育体验进行常规性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来增加高校和教师的压力[20]。2005年,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委托独立的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Ipsos)每年进行一次“全国学生调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NSS)。其调查对象主要是接受公共拨款高校的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学、课程、学生个人发展等。调查结果每年都会把全国高等教育作为整体,以高校和专业的形式在政府网站上公开,让学生和公众可查阅各高校和各专业的具体数据。其二,通过与教师利益相关的教学评估对高校施加压力。2016年,政府推出了“卓越教学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对所有高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21]

在奖励方面,政府的策略分以下三个层面[22]。第一,在高校层面,改变升格为大学的要求,由过去必须具备颁发研究型学位的能力变为必须具备颁发教学型学位的能力。第二,在院系层面,设立奖励卓越教学中心的项目。政府会连续五年给获批的卓越教学中心拨款50万英镑,用来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在教师层面,扩大“全国优秀教学个人奖励计划”(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s Scheme),奖励人数增加两倍,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始正式认可。总之,政府施压和奖励的方式都非常多样化,能够从多层面作用于高校和教师,激发其动机,为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动力。

在近20年的时间里,针对教学能力发展策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个涉及政府、教学行业、专业组织、高校、院系、教师等多个层面的教学能力发展机制。这一机制是解决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完整方案,也是对来自社会和高等教育挑战的正面回应。

三、政府策略的成效

(一)高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有所提高

政府策略实施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就,要求晋职的教师必须在科研和教学两方面都表现优秀[23]。同时,为了在各种评估中占得优势,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将教学能力认证主体由新任教师拓展到有教学经验的教师。2011年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24]。一些高校要求所有从事教学和教学辅助性工作的教师都要获得相应的会员资格。同时,为了使本校的教学能力发展项目有资格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会员资格评定,越来越多的高校申请高等教育学会的项目认证。为此,高等教育学会的会员人数及通过认证的高校教学能力发展项目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到2016年7月,共有7.8万名教学人员获得了会员资格,比高等教育教与学研究会时期的会员人数增加了15.7%[25],通过教学能力发展项目认证的高校有132所;到2017年7月,会员人数又增长了17%,达到9.2万人,发展项目通过认证的高校,达到157所,比2016年增加近19%[26]。可见,政府在促进高校和教师重视教学能力发展及提升参与度方面的策略是比较成功的。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高等教育学会制定的《标准框架》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有实证研究表明:参加教学能力发展项目、获得会员资格的教师普遍认为他们赢得了同事的尊重,而且在《标准框架》规定的教学活动、核心知识和职业价值观三方面都有所提升。他们更多地阅读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加强对教学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同事间经常互相进行教学评价和指导,增加了与同事的教学合作;较多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更加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主动分享自己在教学上的创新;增加了对教学的责任感和时间投入;改变了许多陈旧的价值观,更加注重包容性,关注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并及时给予帮助[27];从学术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等。[28]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重要标准是教学实践,即检验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令其满意的教学。“全国学生调查”的样本量达到230万[29],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是由專业市场调查公司进行发放,学生自愿填报,不受高校影响,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图1显示的是 2007-2016年的调查中,在 13个指标上,表示满意的大学生所占百分比的情况。此处选取的13个指标都是与《标准框架》或学生个人发展直接相关的。可以看出,在10年间,对教学以及个人在教学中发展感到满意的学生比例是稳步提升的。这也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

由此看出,在一系列政府策略的推动下,英国高校及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无论是从教师主观自我判断,还是教学实际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政府策略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四、启示

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广泛重视。它在促进一流教学的形成,建设高水平的高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校目前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正是“双一流”高校关注的核心之一。对英国政府策略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一)建立政府与专业组织共同参与的规范协调机制

在规范协调机制上,英国采取了政府和专业组织共同合作的模式。该模式的优势之一是可以使政府专注于宏观方向引导,对整体制度和机制进行周密设计,避免繁琐的具体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也可以保证这些具体政策和实践的专业性。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形与英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十分相似,都处于大众化后期,也面临着学生群体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挑战。同时,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高校、专业组织等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政府除了要制定宏观政策之外,也制定具体政策,同时参与教师培训。政府有必要让专业组织承担起部分协调责任,集中精力扮演好总设计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政府应重视专业组织的发展,并适度予以资金支持,促进其深入参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规范协调机制及具体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统一的教学专业标准及教学能力认证机制

英国政府制定了统一的专业标准框架及教学能力认可机制,这对明确教师教学知识—能力结构,提升教学地位,唤起高校和教师对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视有着特殊的意义。2016年,我国政府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要求确立教学学术理念,高校每 5年要对全员进行一次培训[31],但没有确立统一的教学能力专业标准,也没有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正式的认证。缺少专业标准,难以确定教师能力发展要达到什么水准,不利于规范化发展;缺少正式认可难以保障教学能力发展的质量,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此,我国有必要建立教学专业标准和教师教学能力认可机制。当然,建立统一的专业化标准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整齐划一地进行教学,而是建立有实证研究和科学理论支撑的规范性框架,让教师在教学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让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能借此纳入教师的能力结构和教学实践。这与保持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并不矛盾。相反,专业标准框架应该强调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意、创新。此外,在建设教学能力认可机制时,应避免形式主义,侧重认可的申请和评定环节的设计,重视教师教学实际案例的提供。

(三)多方面引导高校的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建设

英国政府推动高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建设,主要从制度化、精细化和质量保障三方面入手。制度化确保专门机构、教学能力发展体系、参与人员、学校相关政策及其政策评估的常规化。精细化加强了教学能力发展与院系、学科的联系,增强了针对性。质量保障通过正式评估,保障高校的项目符合《标准框架》的要求。这是确保项目内容名副其实和过程公正规范最有效的方式。我国目前也在推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制度化,许多高校都建立了教学发展中心,但在推动高校建立相关政策及政策评估常规化方面,尚未采取有效策略。精细化进程也尚未正式展开,对教学能力发展项目也没有设立正式的质量保障机制。即便是接受政府大量拨款的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我国也只是注重前期的筛选评审。入选后,則是“适时对各中心的运行状况及工作成效进行检查评比”[32],而没有形成更为专业化的质量评估。缺少制度化、精细化及质量评估机制的建设会使高校的教学能力发展有其名而无其实,使政府策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国应尽快完善高校教学能力发展的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精细化进程,并重点建立高校教学能力发展项目的正式评估机制。

(四)逐步完善激发高校和教师参与动机的方式

在激发高校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动机方面,英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施压和奖励并用的方式。这包括与学费挂钩的教学质量评估,全国性学生调查,改变大学升格要求,奖励优秀教师,对教学能力进行正式认可,奖励突出学科特色的卓越教学中心等。我国当前也非常重视促进高校和教师发展教学能力,要求全员教师参加培训并将教学能力发展纳入绩效考核。一些教师被迫应付,不足以唤起其主观意愿,难以让教师主动为其投入时间和精力。为此,仍需要激发高校和教师的参与动机。在学生满意度调查方面,我国自2016年开始,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全国性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33]。该调查较为全面,但有关教学的问题设计上不够细致,也缺少对学生个人发展效果的调查;在公开形式上,只在一般媒体上公开,而没有固定网站;只公开总体结果,而缺少完整的数据,尤其是各校的数据。这种公开模式难以对高校和教师形成压力。在奖励方面,政府在高校和个人层面都有激励举措,但在院系层面则缺少具有竞争性的奖励措施。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在策略上应加强拨款和学费与教学质量评估的关系,增加竞争性的教学拨款,设计专门针对教学效果的深入调查,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公开各校、各学科的完整数据,增强其施压效果。同时,还应增加对院系的奖励,鼓励其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英国政府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尝试和修订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政府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目前尚处于建立、调适和改进中。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策略,实质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使我国高校的教学尽快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

参考文献:

[1]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UKPSF Terms of Use[EB/OL].https://www.heacademy.ac.uk/system/files/downloads/ukpsf_terms_of_use_policy_april_2016_0.pdf,2017-07-20.

[2]Bitner M. J., Booms B.H., Mohr L.A. Critical Service Encounters: The Employee’s Viewpoint[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 (10):95–106.

[3]Douglas J. A, Douglas A, McClelland R. J., et al. Understand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An Interpretive Study in the UK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5,40(2):329-349.

[4][7][8][9][10][11][12][15][17]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Report[EB/OL]. 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dearing1997/dearing1997.html#08, 2018-08-17.

[5][6]Gijselaers W., Schmidt H. Towards a Causal Model of Student Learn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Problem-based Curriculum[C]. // Nooman Z., Schmidt H. and Ezzat E. (eds.).Innov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An Evaluation of Its Present Status. New York: Springer,1990,95-114.

[13][16][18][20][22]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in Britai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index.html#off, 2018-08-20.

[14]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Statutory Report and Accounts Year Ended 31 July 2016[EB/OL].https://www.heacademy.ac.uk/about-us/,2017-07-18.

[19]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Higher Education:Students at the Heart of the System[EB/OL]. https://www.gov.uk/government/consultations/higher-education-white-paper-Students-at-the-heart-of-the-system,2018-11-23.

[21]State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Success as a Knowledge Economy: Teaching Excellence, Social Mobility & Student Choice[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23546/bis-16-265-success-as-a-knowledge-economy-web.pdf,2018-12-07.

[23]Macfarlane B. Whisper it Softly, Professor Are Really Academic Developers To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2012, 17(2):181-183.

[24]Rob S. Professionalising Teaching in HE: The Impact of an Institutional Fellowship Scheme in the UK[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8, 37(1):146-157.

[25][26]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Statutory Report and Accounts Year ended 31 July 2016.p1. [EB/OL].https://www.heacademy.ac.uk/system/files/downloads/8biiii_HEA_Statutory_2016-17_Financial_ Statement_v8_17_October_2017pdf,2017-05-04.

[27]Sluis H. van der Penny B., Isabel H.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ractice in a UK University[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17,54(2):126-134.

[28]Denise C.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o the Recognition and Reward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2011, 30(1):25-38.

[29]Burgess A., Senior C., Moores E. A 10-year Case Study on the Changing Determina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the UK[J]. PloS ONE,2018,13(2):1.

[30]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Results[EB/OL]. https://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20180319125658/http://www.Hefce.ac.uk/lt/nss/results/2007,2019-01-10.

[31]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edu.cn/ed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zong_he/201609/t20160920_1450518.shtml,2017-07-20.

[32]教育部.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207/t20120716_ 139396.html,2018-12-07.

[33]中国教育科学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EB/OL].http://news.e21.cn/yw_66/201705/t20170517_69474.shtml,2019-01-12.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作者:熊耕

教师教学市场调查论文 篇2:

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的改变,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支持,实现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的三重任务. 本文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五大作用、六个误区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三个最佳结合等方面谈了几点个人体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作用;误区;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使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完成数学老师在传统教学中未能实现的工作,而且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变. 本文以教学经历为基础,结合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尝试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误区和结合三方面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合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互交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 如初三几何“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的引入,我用一组动画:滚动的汽车轮胎、转动的水车,还有快速旋转的风车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特有的旋转不变性,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圆幂定理”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将这四个命题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内在关系,即同一线段上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的积是一个定值,于是可以将这四个命题统一归纳成一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它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的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的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3. 可以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三角形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学生发现它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三角形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 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 运用审美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数学美感,能唤起良好的情感. 几何中的中心对称、轴对称、镜像对称能给人以一种舒适美观之感,这里我们可以应用Directore软件并结合实际图形,切实给学生一种对称美的感觉. 又比如在讲黄金数时,可以插入建筑物的窗户,其宽与高的比;人们的大腿与小腿的比及肚脐所在的位置;用影像辅助分析为什么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等等,让学生体会数在现实世界中美的反映. 又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距的平行线并做一长度为平行线间距一半的小针,进行投掷实验,以求的π的近似值,使学生体验多么奇妙的概率,从而领会数学中奇异与突变的美.利用“几何 画板”描绘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图形,并随着e的变换而表示不同的曲线,可以看出在极坐标中有着统一的公式,这是数学雅致、统一之美. 重视与中学数学相关的美学素材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利用现代教育,创设美的数学情境,这个情境是优美而激动人心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探索研究的动机,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5. 可以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 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有坐标描点,如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育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二、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中的误区

从上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但是,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据本人了解,不少教师在认识与实践上存在较大的误区,集中表现为:

1. 重公开课表演,轻平时课运用

在不少学校,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要上公开课时,教师就费尽心思,精心制作,将幻灯片、录像、录音、电脑制作软件等都搬上教学舞台,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上课教师也为“伊(公开课)消得人憔悴”. 可平常呢?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

2. 重网上下载,轻自己制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下载变得越来越方便,因此许多教师就地取材,直接从网上下载. 如此生搬硬套严重违反了因材施教原则,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同,教师决不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按同一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

3. 重工具先进,轻教法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培养素质统一起来. 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学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先进了. 很多教师尽管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的却是传统的教学. 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旧,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4. 重机器作用,轻教师影响

多媒体课件集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用电脑演示代替教师的表演,用“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 其实,教学是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称赞的话等都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教师的影响,实为本末倒置的做法.

5. 重情景创设,轻重点把握

不少数学教师倾向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却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尽管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强化主体意识,调到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任何形式都只能为内容服务,如果因追求形式而忽略了教学重点,就会喧宾夺主,教学就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 因此,情景必须为重点而设,展现的内容必须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6. 重信息技术,轻传统技术

如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电脑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演讲,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45分钟面对着屏幕,甚至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机灌”,使电脑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技术的运用. 特别是在断电或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就会急得满头大汗,无计可施. 一堂课的好坏主要看有没有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教学效果怎么样,而不是使用了何种媒体或技术.

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

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走出上面的误区.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多用、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目前应该把以下三方面作为重点:

1.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数学科学的特点之一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了. 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 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老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 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联系.

2. 信息技术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现在数学教学也十分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作为实验必须有自变量和应变量,通过实验探究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 但是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做实验,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功能,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可以开展数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3. 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通过借助网络工具,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关于公司建立地点的选择问题、探讨红绿灯时间差问题、邮递员投递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学科教学指导.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域网络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技术通讯,(10).

作者:杨鸿雁

教师教学市场调查论文 篇3:

市场调查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 要] 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扎实和熟练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使中职财会专业课改工作能从实际出发,真正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利用市场调查方法,从学生角度和企业用人角度,了解会计学生学习、就业现状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而探讨中职会计课程改革的方向,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扎实和熟练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使中职财会专业课改工作能从实际出发,真正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本次调查从学生角度和企业角度了解大家对中职学校会计课程现状的认识和未来课改方向的建议。对于学生方面的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抽取了200名中职会计在校生和60名从事会计相关岗位的中职会计毕业生;对于企业方面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省内50个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人才进行调查。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60名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职财会生在企业大多数从事出纳和收银工作,有部分工作年限长一点的则从事会计工作。问卷结果显示从事会计相关工作的中职财会生应具备良好的手工账务处理能力和熟练的会计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中职生要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也就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和会计实训操作训练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那我们接下来就从中职生对课程难易、教师教学方式和学校会计实训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来探讨会计课程改革方向。

在本次调查中,在校生中男生共有24人,占比12%;女生176人,占比88%。

根据学生的反馈(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普遍以传统教学为主,占比57%,其次是创新型,例如情境教学和项目化教学占比35%,而“填鸭式”的教学已经基本没有了。目前学校推行166教学方式,倡导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会计专业知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新型教学方式已经慢慢开展开来,且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会计中职生普遍喜欢在实习环境操练下完成会计课程学习,赞同通过具体会计工作完成来学习专业课程的学生也占很大一部分,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学习模式已经不是学生喜欢的方式了。自学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也不适合中职生,这个跟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有关,不易被他们接受。

关于组织学生下企业(如表2所示),8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并希望学校能够带他们多下企业学习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多下企业不仅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也能进一步多了解各个企业的文化和需求,为他们将来更好的从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其中63%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要有专业的会计实训室,22%学生认为应该要有校企合作基地供会计专业学生运用。因此,学校可以多发展校企合作项目,实现校内专业实训室为主,校企合作基地为辅的模拟实训模式来增加学生会计课程实训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对课程难易程度,50%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难度适中,通过课程教学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接受。29%的学生则认为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比较大的精力才能完成学习。然而有12%的学生认为,开设的专业课程非常难,学起来非常吃力(如表3所示)。通过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所以才觉得课程学起来非常吃力,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个别教师对专业课的教授方式比较枯燥,所以他们认为学起来吃力难理解。

财会专业的学生针对上述几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他们希望能够在专门的会计实训室多一些实践和操作,多去企业参观实践。其次,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课堂上教师多与学生互动,生动教学,实现全面的情境教学,在课外积极组织学生比赛,以赛促学,提高學生的积极性。关于课程,大多数学生认为要多开设实践性课程,例如点钞、传票、珠算等。根据企业的需求,强化学生的手工记账能力,通过多上机操作熟练他们的会计软件操作。学生认为要加强会计道德意识,不仅要通过课程,学习财经法规等,还可以适当增加舆论来宣传。最后,除了专业能力的要求之外,企业对从事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面对这些能力的要求,中职生希望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增设一些课程或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并通过一些就业指导加强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

对50家福建省内外企事业单位调查中,有33家企业目前有在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占调查总体的66%,而34%的企業目前没有聘用中职财会专业毕业生,且中职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出纳和会计,收银岗位。其中出纳岗位工作占比61%,而会计岗位工作相对减少,占比18%,收银占15%;学生在相应岗位上的任职年限基本都是少于2年,而且职务都是职员。从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在企业中工作能力的反映来看,财会专业的学生手工记账能力不一。强的,一般的,弱的各占比21.8%,75%,3.2%;总体上来说学生的手工记账能力还是不错的,比较差的仅占3.2%。而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的使用不熟练的相对较少,占比15.9%,其熟练的占比29.1%,一般的占比58%,说明中专生在会计软件操作上相对接触较多,而且应用的也较好。然而,在财务报表编制能力的考核上就明显不尽如人意,基本都比较弱。

其次,大部分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学历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中要求毕业生学历是大专以上的占比76%,因此中职学生就业还是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在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这也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意义所在,培养出工学结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通过调查发现,除了学历要求之外,企业负责人认为毕业生更要多方面去培养自己的综合实力,例如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等;同时也不能忽略职业素质的提升,不能忽略对学生责任心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

再进一步谈到目前企业中,适合会计电算化学生的工作岗位时,大部分企业负責人认为出纳和收银比较适合中职生,因为这两个岗位比较容易上手,专业能力要求会相对较低,操作性也较强。对一些素质较高、能力很强的中职会计学生也可以直接参加会计核算等工作。

最后,各单位负责人也就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表示中职学校会计课程的设置应与企业岗位相联系,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如主干课程除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等之外,学校应增设这样的课程如企业岗位情况说明,特别是关于会计相关岗位(出纳岗、会计岗)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要求等说明,让学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学习,避免出现理论和社会实际脱结的情况。

同时,更要强化技能训练,让学生多动手,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到企业实习参观,在教学中增加企业文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和人才竞争意识。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提倡以会计技能为主导,会计生存教育和升学教育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以“会计技能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具体要求是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当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各项技能,能够面向中小型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专业会计机构,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会计、出纳、收银、报税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今社会企事業单位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在以专业理论教育为主的同时,专业技能训练一样并重,不可偏颇。同时提倡以“会计生存教育”和“会计升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存;所谓“会计生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导向性就业岗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为培养目标;所谓“会计升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衔接会计专科或本科学历教育为培养目标,建立“依据不同需求、进行分层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二)建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实现理论实践相互渗透的教材体系

对调研的资料整理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建设应建立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成本会计》《财务软件》等专业核心课程,本着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原则,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岗位化技能训练的考试改革;将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内容融入教学,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专业教学体系。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证书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通过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培训,可以参加会计电算化证考试,通过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学习,可以参加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考试,从而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创新

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整理分析,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重点,以考试为检测手段,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既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应当推行项目管理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倡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可以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实行“三借、一过程”,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应注重产、学、研结合,新形势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是我们会计专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如校内模拟公司,校内代理记账公司,仿真教学,组织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去实践和实习,了解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请行业专家到学校讲座、兼课等。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中职学校和企业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2.项目驱动

项目驱动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订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

3.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去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

4.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培养任务的同时,还应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

[2]李健云.浅谈中职会计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

[3]张洪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4]吴兆旋.会计教育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09(13).

作者:方彬

上一篇:行政合理原则发展论文下一篇:金融年金市场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