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东北地区工业振兴固然有多种途径,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视。东北地区要善于在摒弃劣根文化的同时弘扬优秀文化,在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挖掘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振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论文 篇1:

东北地区水彩画本土化研究

摘 要: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间积蓄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难发现,东北地区浓郁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相互融汇,孕育出了具有独特地域风情的东北水彩画。东北水彩画的发展离不开东北几代水彩画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他们通过深刻挖掘东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创作出了绚丽的东北水彩画。通过阐释东北地区的地域优势,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东北地区水彩作品的画面呈现,探讨东北地区水彩画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区;水彩画;本土化

水彩画,简称水彩,它有着独特的绘画形式,其形成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18世纪晚期,水彩画作为独立画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水彩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颜料的透明性与水的流动性相互作用,在画面中形成一种酣畅淋漓、自然洒脱的意趣。一般来说,水彩画更适用于创作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

不同的地域环境与特点影响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而水彩画作为绘画藝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某个地域的主要特征。同时,地域性也同样影响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内容,决定着水彩画作品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东北水彩画本土化发展的优势,提出了东北水彩画创作发展的新趋向,为东北地区水彩艺术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东北地区的地域优势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

首先,东北地区水彩画的题材一定程度上以风景为主,意在描绘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风貌。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少数民族聚集,不同地区的风土民情和人文风貌也各有特色。东北地区自然风貌磅礴大气,因此其人文环境与其他地区相比也有一定差别,形成了有着鲜明特点的东北风格。东北水彩画是在特定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之下开展的一种艺术延伸,其主要特征是水彩画的题材和风格的选择,对中国水彩画多样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次,在风格上东北地区水彩画大多是写实风格,人们一般把写实归为具象美术,这是一种对观察物进行的“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水彩画在我国历经沧桑,当下写实风格的水彩画在其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写实水彩画虽分处不同省份但也是一脉相承,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发展的方向也渐渐归为一致。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天虽然阳光充足,但是雨量比较大,而且夏季偏短,再加上早晚温差大,在如此的气候影响下,东北形成了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异常丰富,自然风光磅礴大气,独特的自然景色丰富了东北地区水彩画的创作。在寒冷漫长的冬季,长白山与大兴安岭这样拥有大片林地的地区,随处都可以见到厚厚的积雪,到处都是银装素裹,让人有一种置身于冰雪世界的感觉,同时也使人感到圣洁无瑕的庄严感。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以原始、粗犷、神秘和博大见长,冰雕雪塑、冰河树挂蔚为壮观,森林、草原广袤富饶,这特有的地理境况在创作题材上给予了画家们充足的灵感。

(二)独特的人文条件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北临俄罗斯,西部与蒙古接壤。自古以来诸多文献都有对东北地区的记载,“东北”一词,起源较早。《周礼》中曾谈到“东北曰幽州”,这是从地理方位上将中国分为四方四隅,而东北地区恰好是其中之一。东北地区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风情民俗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经过多重因素的相互碰撞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也成为东北地区水彩画的重要题材之一。白山黑水和“闯关东”文化造就了东北人民特有的豪放、粗犷、爽朗的性格,形成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族风俗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东北地区水彩作品的画面呈现

首先,东北地区水彩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创作主题的真实淳朴。画面所描绘的大多是取自本土地域的自然山水和人文风貌,意在刻画出东北地区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观或是独特的风土人情,借此表达水彩画家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黑龙江省画家赵云龙创作经验丰富,作品数量繁多。画家从小生活在北方,对东北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感,其深受到学院教学的影响,造型能力极强,水色酣畅,作品别具匠心。赵云龙的作品层次分明,是画家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艺术产物,赋予了本土的自然景观充沛的艺术能量。其作品发散了作者的艺术思维,塑造了真诚质朴的艺术形象;雅致与洒脱的结合反映了他对绘画的深刻认识和对艺术形式的把握;画中的景象与画家的抒情相互交融,水性与意境在他的画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东北水彩画作品的刻画形式也是以质朴浓厚为核心。由于气候较为干燥,用水方式也由此受到影响,这使得绝大多数北方画家会选择以干画法为主,寻找真实的客观事物去描绘,追求和谐自然的美,体现生机勃勃的东北自然风光。例如辽宁省画家董喜春,在绘画过程中,画家大多是先沾湿画纸而后再进行叠色描绘。画面整体呈现出的是北方水彩独有的浓厚效果,主要是为了通过创作去表现画家眼中的世界,画家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艺术不是一味地寻求技术进步、个人趣味,而是画家自身对美的阐释。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大山里玉米香》《一分泥土两份情》《小伙伴》等。董喜春的水彩画风格写实,多年的创作经验在他的作品中一一显现出来,画面痛快淋漓且富有情感。他的作品弥漫着视觉图象中的情感宣泄,极富动态地完成了情绪的反思与释放,画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自己的艺术生涯的认识。

最后,东北写实水彩风格是以细腻的具象描绘为主。在北方气候干燥的条件下,画面用水受到限制,画家们会更多地着眼于淳朴、具象的精细刻画;尝试减轻客观事物色彩的重量,注重深入生活,热衷于描写北方的山山水水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提到东北地区的青年画家很容易让人想到吉林省画家王辉宇,他的水彩画融汇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美学观念,以客观事物为表现对象,通过画面表达画家的艺术情感和恬淡清雅的文人情。王辉宇以过人的观察力、果断的表现力深入实践,创作了《丹与琳》、《毕业生》和《退休的张处长》等一系列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水彩人物画作品。画面中人物造型准确生动,水色相互渗透融合,表现出不同于中国传统水彩画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示了画家鲜活的生活感悟和个人体验。他的作品吸收了当代艺术的图像手段,作品内涵也直指当代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通过王辉宇的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其用笔的有力潇洒及丰富的情感展现。同时他巧妙地将传统绘画的用笔技巧和现代的审美思维汇聚到同一画面中,取众家之长而丰富自身艺术修养,为东北水彩画发展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东北地区水彩画创作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水彩画曾经长期受“习作”和“小品”的限制,这是它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后期发展观念的改变,使水彩画从狭隘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在北方,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水彩创作始终受到限制,在题材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也没能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水彩画家仅是一味地在传统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作。由于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局限性,东北水彩画一直在沿袭传统的创作方法和单一的艺术形式,作品缺乏创新性。事实上,创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也是东北水彩画能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的关键。这不但需要改变东北水彩画的创作思路,更要丰富地区独特的艺术观念和符号,如此才能让东北画家的水彩作品主题丰富,观念新颖。当今时代在飞速变化,全国各地区的水彩画都在推陈出新,东北地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现阶段东北水彩画创作的一大难关。对此人们要坚持发掘本土的艺术理念,在正确看待本土文化的同时,紧跟新时代的进步思潮,推动东北地区水彩画发展。东北地区水彩画的区域性特点在于其在吸收了中外水彩画精华的同时还蕴含着本土地区独有的美学观念。在中国,每个地区的水彩画都其独到之处,这源自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审美意境和表现形式。绝大多数的东北水彩画家所孜孜追求的一直都是在东北水彩画本土化的过程中能够与当地独有的艺术文化相结合,进而在中国、在世界的水彩艺术殿堂里发光发热。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摄影技术的普及让画家在创作题材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向,科技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让水彩画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束缚。生活在不同地区的画家自小便会受到本土文化思想的熏陶和滋养,从而产生相应的艺术观念,自觉从当地的自然风光中寻找素材,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作形式,最终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水彩作品。对此,画家张充仁曾谈到无论是怎样的艺术技巧,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下,从起初的稚嫩不断发展再走向成熟的。如果说是为了展现画家自身的趣味,这样发展起来的技巧是不坚实的。画家应该承认新的技巧和风格的存在并且鼓励深度探究,从而在达到成熟之后独创一格。在提倡新的风格的同时,不能把已有成就的风格撇开。只有这样,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水彩画才能在世界艺术殿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东北地区的画家而言,其所能做的就是精进自身的水彩艺术语言,坚持将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艺术观念相结合,体现中华民族气魄,形成具有鲜明东北特色的地域水彩新思维。在艺术创作中要坚持对优秀本土文化的探寻与发扬,这样才能让东北地区水彩画立足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展望未来,中国水彩画必将群星璀璨,以蕴含新时代中华民族气魄、多姿多彩的中国水彩画给世界艺术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对西方优秀经验的汲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彩画创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求画家走出舒适圈,深入生活探究本源,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艺术创新。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出现需要理论的支持,为了更深层次地对地域水彩画进行研究,画家们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汲取西方的优秀经验,整合这些理念和思想,为今后进行水彩画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东北地区水彩画的区域构成不是为了统一艺术风格和内容,而是希望通过画家的创作更好地反映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让东北地区水彩画能够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进步成长、独树一帜。当今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正处于飞速变革的过程中,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画家必须不断地从本土文化中获取养分并且积极吸收其他地区艺术观念的精髓,坚持不懈地谋求自身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的定位,为东北地区水彩画的创新不断拓宽发展道路。中国水彩画最大的潜在优势就是包容,其可以把古代传统绘画理念中的笔墨、意境和韵味同西方绘画的光、色和立体造型的技巧联系起来,二者相互融合从而让东北地区水彩画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东北特色的艺术风格并获得一定的艺术地位。东北地区水彩画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水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东北水彩画应当不断挖掘本土文化,探索民族化的发展前进方向,东北地区的水彩画家更是要磨练自身艺术技巧,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并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因此,人们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明晰自我认知,吸纳西方的观念和经验,推动东北地区水彩画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彩画家通过吸收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养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体系,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展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精神,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对于水彩画而言,水和颜料的交融显得格外重要,水的使用不仅可以让色彩趋于透明,富有流动性,也可以显现浓重醇厚的艺术效果。这恰好也是这个画种的艺术魅力所在,将东北地区的民族气息和艺术氛围与之融汇,有助于让东北地区水彩艺术更具有表现力和时代感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创新與传统的关系,如何去探索东北地区水彩画的艺术语言,还需要今后东北地区的水彩画家深入探究。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才,事实上,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是画家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画家积极表达自身情感,融入自己的思考,展现别样的风味;其视角也应该重视本源,从身边的点滴开始,逐渐深入艺术实践。关于技巧表现,绘画技巧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原地不动也就不存在创新,但也不需要为了发展技术而发展。东北水彩画在表现形式上应更多地研究水彩的特性、画境,自由而非清规。在不久的将来,东北地区水彩画将会通过具象展现和抽象表达的相辅相成去探寻新题材,展现出东北地区水彩画的独特所在。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2]方亮,张玉新,姜巍.黑龙江水彩画的当代语境与意象表现研究[J].艺术教育,2018(11):134-135.

[3]赵云龙.地域与传播:东北水彩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形式探索[J].美术,2017(10):32-34.

[4]王义辉.水彩画创作的地域性情感培养[J].戏剧之家,2020(13):140.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作者:袁佳琪

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论文 篇2:

从文化视角看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东北地区工业振兴固然有多种途径,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和影响力不可小视。东北地区要善于在摒弃劣根文化的同时弘扬优秀文化,在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挖掘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关键词】文化创新 多元文化互动 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里有同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明相媲美的渔、猎、游牧文明,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到清朝为止的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里,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民族在北半部中国和大一统的版图之内建立北魏、辽、金、元、清诸朝政权的时间达850年,接近这段历史发展历程的五分之三,为其他地区民族所望尘莫及。①追溯历史,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这与东北地区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清朝中期以来,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白莲教起义被清朝镇压,中原地区的汉族农民铤而走险,冒死出关,越过柳条边,进入东北地区开荒种地、挖参采药,这一时期,东北三省中来自中原的人口分别增加了二到三倍,中原农耕文化同东北渔、猎、游牧文化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互动与交流。

东北本土文化涵盖吉林、辽宁、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工业振兴和经济发展亦与此息息相关。东北地区发展的辉煌历史是东北地区文化作用的结果,而今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步履艰难,困难重重,这都与东北地区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在目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时,有必要探讨和研究东北地区多元文化互动对地区经济和工业发展的作用。

多元文化互动下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历程

殖民文化下的东北工业的雏形。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1898年沙俄攫取中国东北的铁路修筑权,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割占了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这个时期东北地区文化的特点是外来文化与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极为频繁,但这种互动和交流的特征是强权的、侵略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多元文化互动。为了达到侵略掠夺东北资源的目的,沙俄、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开矿、伐木、建厂。东北以屈辱的方式接受了外来的冲击与奴役,接受了殖民地工业化和殖民地城市化,从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一元文化体制下的东北工业。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时间里,东北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影响了全国其它地区的工业发展,并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文化是单一的、保守的、封闭性的,阻碍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计划体制下的寄生文化,其特征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安逸现状、求稳适中。所有这些文化现象反映在工业层面即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政府干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国有企业素质低下并对政府的扶助措施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改革持消极态度。文化的内含缺乏能动性和激励性,注重权力,抑制个性自由和经济自由,相伴而生的东北工业是政策导向型、人为决策型、国家注血型为特征的。

全球化下的多元文化互动与东北区域文化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间、国家间文化的互动与交往更加频繁与密切,文化的互动促进了国际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在发展作为世界主潮流的有利时机下,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文化因素是主要症结之一。“其主要表现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现,产业结构老化,经济发展缓慢,企业依赖性强,至此造成大批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经济发展滞后。”②这些现象都与东北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质相关,东北地区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的移民文化,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交融性和多面性的特征,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移民文化并没有实现向现代理性主义的转变,没有接受西方文化中的那种冒险、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而沉湎于地区文化传统中封闭、保守、安土重迁的特性,也形成了人们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在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中,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文化因素,即求稳、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害怕冒险并缺乏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这些现象的存在无疑都体现出地区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在多元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使东北地区文化向现代性转变,是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工业振兴的关键所在。

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工业振兴

充分发挥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东北地区的多元文化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互补、互利、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是工业发展的“软实力”基础,同时文化又影响和制约着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因此,要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发挥文化对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它的发展态势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说来发展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③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交流与应用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往往就不能只根据它的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品的加工能力来衡量,而是根据其科研水平,开发产品的创意、信息能力、文化产物在物质产品上的应用水平来判断。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的不断融合,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文化,文化又促进了发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经历了长期积淀的东北地区文化是异常强大而稳定的,必然会对东北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以文化创新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向现代理性文化转变。东北文化的主流形态是中原文化,即传统的农业文化。这种文化是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形成了重义轻利、礼教森严、内向保守的文化体系,东北土地资源肥沃,资源丰富,以土地为生的人们不需要付出太多即可温饱,这也抑制了人们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陆村落社会状态。在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下,以农耕经济为主,自种自食,乡土意识浓郁。而长期的重工业发展则形成了东北文化具有浓郁的体制文化色彩,其特征表现为求稳怕乱,对政治依赖性强,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人们普遍不善经营,经商在东北很难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这种文化形态不但缺少创业文化意识也缺乏商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文化特征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阻碍工业振兴和发展的桎梏,解决和处理好以上东北地区固有的消极文化特征是振兴东北地区工业的基础。理性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的精神是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即对金钱的追求,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的事业,视为资本文化精神。而东北移民文化正是缺少这样一种对财富的追求,缺少现代理性概念,这是困扰东北工业振兴与发展的羁绊。推动东北地区文化创新就是要逐步打破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体制文化的制约,逐步消除建立在东北移民文化上的以农业为本位的弱商文化的影响,推动东北文化向具有现代商业理性文化转变。

以文化创新促进东北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文化创新,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就是要从历史的、当今的、未来的这一线条中研究和探索多元文化互动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当今的态势和未来的走向,前瞻性地构建和打造东北地区现代理性文化,并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中将现代理性文化植入东北地区文化中,以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理念的东北地域创新型文化,一个独特的区域经济必需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之相适应,在多元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东北地区文化既有自己的优势文化,也有与现代市场理念相悖的劣根文化,要更好地弘扬东北地区的优势文化,并依据历史的、当今的多元文化与东北工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出两者之间的互利、互补、互助、互促、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发展东北工业首先要进行“软实力”的投放,要改造并发展地域传统文化,大力发扬东北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优势,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与结合,让文化与文化在良性互动、交流、融合、吸纳中上升到理性文化层面,进而推动东北地区工业的发展与振兴。(作者分别为吉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部副教授,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YJA840032)

注釋

①关立心:“东北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站在发展新起点”,《商业研究》,2009年第12期,第120页。

②曲岩:“长白山文化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满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36页。

③周惠泉:“东北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86页。

作者:张晓辉 张铎

东北地区文化发展论文 篇3:

试析日本东北地区落后原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代开始,日本东北地区发展的脚步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如果稍微回顾一下日本的历史,也许不难从中找出一些必然的因素。

日本的历史最早有记载是从绳文时代开始,而绳文时代的遗迹,从北海道到冲绳散布了全国各地。那时出土的人骨被认为是日本人的祖仙。而到了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从中国,朝鲜移居来日本的人口与本地原住人口混血,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人的雏形。

从农业方面来看,现在的日本人食物是以米饭为主的,据考古发掘,绳纹后期九州地区已普遍种植水稻,水稻文化显然从海外传播而来。关于稻作的传入路线,主要有四种见解:华北迂回传播说;朝鲜间接传播说;南方迂回传播说;江南直接传播说。迄今,朝鲜间接传播——即从中国江南北上经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南部传到九州北部,而后传播开来的。此说为日本和韩国的许多学者所倡导,中国学者多倾向于“江南直接传播说”。近日遗传学专家经过对近畿地区弥生时代的池上曾根和唐古两处古代人居住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进行脱氧核酸(DNA)鉴定,进一步证实水稻是从中国大陆直接传到日本的。而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等基本上也是遵循着由南到北的传播顺序逐渐在日本国土上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这样一种传播顺序,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和先进国家的交流,北部地区总是要慢于南方地区。而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些关系也逐渐产生了变化,集团之间的共同作业也必不可少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弥生时代的主要遗迹的地图上,相比于南方密集的遗址来说,东北地区只有TAREYANAKI 和SUNAZAWA两处遗址,可见东北地区的确是人气不够。

而造成这种状况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东北地区冬天又冷又长,雪又很大,在谈不上什么科学技术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愿意住在那么冷的地方。而温暖的南方生活则要舒适很多,人们当然都会聚集在那里了。

而和这个紧密联系的则是政权的出现,从后世开掘的大型墓堆中推断出,在3世纪后半阶段出现的古 文化,是日本历史阶段的重要代表,而它则位于大阪一带,和接下来日本很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文化中心处于同一个地段。

渐渐的日本南部地区成了政治中心,天皇出现后,更巩固了关西一带的政治中心地位,虽然在北方也有一些小的政权,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平泉似的小的辉煌,但都非常短暂,和南方相比,都显得很微不足道,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真正提到东北的地方很少,有的则是天皇为了肃清地方的政治,平息蛮夷的抵抗等。

我们再来看看发达的濑户内海地区,濑户内海古代和中世纪为日本和中国的交往要道,对日本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江户时代为日本海沿岸各地向大阪输送物产的重要通道,近现代濑户内海对航运还对沿岸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濑户内海辐射了本州南部、九州和四国的一大片地区,天然的内海带动了沿岸的经济发展,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条件也是东北地区所不具备的。

以上种种原因,已经造成了东北地区发展的滞后。其实,教育的普及水平和人才的分布聚集等因素也是从来不可忽视的。一个地区发展,只要自身还具备一定的潜能,人力资源就成了决定因素,东北地区气候不占优势,若需要政府从南部迁移大量人力去建设东北地区,不切实际,不符合效益最大化。因此,其发展除了跟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宏观调控外,更主要靠地方政府细致规划中分割出大量的当地人才来建设自己的家乡。而人才的培养,就落在教育身上。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体制做了全面的改革,波及全国各地。但是,东北地区当时的大学和技校数量较之日本其他地区明显偏少。本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有好的脾性,可以抑制或催化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性情及其发展。东北地区的中高等教育落后,因此吸引进来的人才没有流失的人才多;而且,进来的不一定都能留得住,长此以往,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落后必然。总的说来,即使有大的教育制度摆在那里,东北地区的教育化远远没有跟上南方教育普及的步伐,更别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在东北地区,当时除了东北帝国大学以及矿业也养蚕业大学外则没有其他的高等院校,而一切有志青年则离开家乡,支援大城市的建设,人才也逐渐外流。这样,经济的差距就始终没有办法缩小。

现在,东北地区是日本的粮仓,又是乳业,果树栽培发达的农业区,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东北地区的田园风光在日本可以说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了。这之前,我们去阿仁地区,看到当地宁静的自然,听着带有MATAGI传奇色彩的故事,仿佛隔了一个世纪似的。不禁想,这还是日本么?是那个经济发达、社会高速运转、科技生产力强大的日本吗?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杨 力

上一篇:农村地区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风险管理地铁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