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从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通过对我国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论文 篇1: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形势的连遭打击和就业人数不断攀升的双重压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调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就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借鉴先进的就业指导经验,实施就业指导可行性措施,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其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 高职毕业生 战略研究

中圖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完善高教教育体系和满足人们受教育要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扩招后,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且愈演愈烈。国内经济形势近4年来连遭打击,这和我国经济体制、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观有关。据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有超过680万,使社会和高校更加关注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就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借鉴先进的就业指导经验,实施就业指导可行性措施,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和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加其社会竞争力。

1 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结合麦可思研究院撰写《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2011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分析。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以下特点:(1)高职就业率略有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0.2%,比2010届(89.6%)略有上升。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9.6%,比2010届上升了1.5个百分点;(2)工资增长缓慢,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2766元,比2010届增长了287元,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2011届月收入为2482元,比2010届增长了340元。与上一年相比,2011届高职毕业生收入最大的变化就是高收入人群略有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明显减少;(3)低就业人群不在少数,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被定义为“低就业人群”,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处于低就业状态为14.6%;(4)就业满意度不到50%,具相关方面调查,在就业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有44%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

2 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SWOT分析

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借鉴管理学、经济学和竞争力理论而来的。目前人们所理解的就业竞争力,从一开始的就业能力转变到就业竞争。通常来说,就业竞争力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就业者在就业过程中个人整体素质的表现。对高职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力就是其在就业市场上战胜其他竞争对手、发挥自己才能以及展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体现。因此,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基本内在素质:包括专业文化素质、诚实守信和有责任心。二是基本工作素质:包括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三是基本专业素质:包括要掌握学科扎实的基本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社会应用中去,还要学会掌握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且要学将所学知识加以灵活应用。四是基本求职素质:求职过程中不仅需要应聘者具备相应实力,而且还需要应聘者具备一定的智慧和勇气。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要事先了解求职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会在求职过程中得心应手,让求职变的更加的有效简单,从而战胜其他的竞争对手,脱颖而出。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包括表达、决策、推销、抓住机遇和自我定位等能力。求职能力也是毕业生所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中的重要能力。

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2.1 优势

(1)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面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导向为教学目标。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三个方面。高职毕业生要能熟练掌握相关职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并以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处理、解决生产工作实际中的问题能力为就业竞争的优势。(2)合理的就业定位。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高职毕业生要能清醒认识到就业的压力,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先求生存,再去发展”的观念已逐渐被高职毕业生所接受,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心态的一种趋势。(3)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一些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一项重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吃苦耐劳。据调查统计,约有62%的高职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开始工作,还有调查显示约有74%的高职毕业生想要自主进行创业。在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中我们得知,现在的高职毕业生工作已越来越认真,工作态度认真,服务工作安排妥当,对工作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眼高手低、工作爱发抱怨发牢骚越来越少,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在未来社会就业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2.2 劣势

(1)教育程度较低。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大专教育为主,学生的学历普遍较低,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太明确,在专业的设置上也没有突出的地方。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高校教育的调整和整顿。高职教育应根据市场需要开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将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寻找适合高职自身发展的道路。引导高职毕业生学习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并能动手分析、处理、指导、解决生产实际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任务和难题,使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工作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2)实践经验缺乏。目前实践经验不足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障碍,用人单位和企业将就业者的实践经验看得越来越重。高级技工、熟练技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缺人才,而高职毕业生缺少的正是社会的实践经验,这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就业倾向狭隘。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首选珠江三角洲,其次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城市。且认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好,有更多发展机会,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是不理性的看法,因为这些地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条件要求高,同时也是高学历学生的首选地,高职毕业生在这些区域寻找工作,将会与高学历学生发生正面的竞争,获胜的机会不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面向生产领域、服务领域、信息领域等一线工作岗位的人才,从就业战略来说,高职毕业生应该看清形势,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成功就业。

2.3 机遇

(1)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促使高职教育逐渐走向培养综合型人才模式发展,树立生产第一、服务第一的高级应用型素质人才的目标,不断完善、提升更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的提供坚实的平台,未来就业或创业做好准备。(2)职业發展带来的就业机会。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飞速发展,职业模式也由单一模式向复合型模式转变;由传统的工艺型向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转变;服务行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对服务人员、财务人员、技能人才、咨询服务人员、市场推销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而这些职业正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专业内容,因此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4 挑战

(1)需求矛盾日益严重。国内经济形势近4年来连遭打击,经济危机迫使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降低企业的用人数量,一方面降低培养职工的培训费,减少开支。在企业进行招聘录取的时候也会对毕业生严加挑选,从中择优录取。经济危机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压力,无论是经济发展的结构还是经济发展的总量,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人数都是供过于求。(2)竞争对手日益增强。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日益增强,毕业生在就业时要面对学历上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择录用本科生和研究生,而高职毕业生则显得有些冷落,与此同时还有技能较强的中专职业毕业生等。职场上竞争对手强大,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挑战越来越大。(3)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机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各行各业在选择人才、录用人才的需求上也在改变。

3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1)人才培养定位的科学性。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为一线岗位的综合型优秀人才。教学必须要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始,要适应职业发展、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院校而言,未来教育中的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毕业生的就业。社会在不断前进和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想法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以社会、市场、就业竞争、和就业思想为知道的教学理念,增强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2)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性。

根据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毕业生是丰富的人才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坚持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针对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帮助高职毕业生明确、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拟制相应的职业计划,建立适合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知道方案。针对不同的高职毕业生,要进行分类指导教学,建立一个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作意象长期的任务,以此来全面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远远超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课程。职业道德包括规范性、多元性、实践性、稳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因此,职业道德教学必须要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和指导方案,全方位、多元化的开展。首先,重视职业道德专业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要全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其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修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传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通过在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校园调查和校园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同时加强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是学生在愉快的校园文化中学到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丰富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调查现代企业对职工的基本素质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社会工作岗位上,都能让毕业生能够适应。本文系统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就业基本现状,辨析了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过程中存在利弊、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案和措施,希望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就业竞争中,能够取得好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2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张延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3] 陈洪霞.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

作者:黄晓莉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论文 篇2: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高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从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通过对我国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并且提出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实施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变择业观念、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强化服务职能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从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几个方面,分析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现状 对策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从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增长速度史无前例,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但是,难以避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人保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最低,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增长幅度均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从整体结构看,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从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169所,占全国高校的60.9%,在校生人数795.5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己达“半壁江山”。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占有优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复杂,既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还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尚不完善

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应起保障作用。当前,针对高职毕业生的政策性规定过于僵化,国家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但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派遣时总会遇到一些地区封锁或行业限制。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制定与监督实施方面有些脱节,导致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

(2)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

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偏见,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加上高职教育起步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人才观和成才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是在中专基础上升格而成的,人们普遍怀疑其办学实力。因而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缺乏了解,缺乏认识,常常片面地认为高职院校是最末流的高校,高职学生是素质最差的大学生,使高职教育没有相应的“名分”。这样,学生及其家长就不情愿选择这类学校,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也低看这类学校的毕业生。

(3)用人单位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

现在,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已不再盲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而且无节制地提高录用条件。他们认为高职生学制短,理论知识薄弱,而忽视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用人单位还采取不正确的人才高消费行为,不切实际的追求高学历,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等等,而在他们的意识里把高职生混同于一般的打工仔,没有看到实际岗位的需要,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与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

2.学校因素

(1)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在我国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对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往往遵循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许多学校在办学的模式上仍摆脱不了过去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没有走出自己的特色,盲目开设新专业、随意调整课程设置。这使得高职院校定位不准确,同时也使得高职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既没有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丧失了自身应有的优势和特色。

(2)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目前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有些高职院校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考虑生源的状况,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并且,部分开设的专业根本没有专业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有些专业设置口径过窄,人才培养功利导向过重,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过分强调针对性,反而造成制约就业的“瓶颈”。

三是专业的设置与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也可以说存在着个别专业根本无法与行业接触。四是传统专业和老专业虽已不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却没有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

(3)师资队伍建设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存在着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问题。高职专任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普遍不足,导致专任教师岗位适应能力不强,使得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力,无法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高职教育需要建设一支适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现在显得尤为迫切。

(4)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

高职院校难以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功能完善、渠道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因此,致使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产生严重的偏差,而忽视了职业指导的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压力较大。学校对学生所做的就业指导工作仅在入学时的一次专业介绍、教学计划中,增加一门就业指导课程和毕业前的一些面试等方面技巧的介绍;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指导、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参观学习、很少进行实战演练。另外,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毕业生个性差异,很少尊重毕业生个性发展。这些都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关注。

3.学生因素

(1)择业期望值过高

当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上存在误区,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现在就业难度以及竞争的残酷性,往往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刚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就想成为“白领”,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理性的分析,盲目追求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并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从而导致就业难。

(2)就业竞争力欠佳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文化成绩较低,入校后又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培养出来的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职的学生,并且在办学模式上,高职院校毫无高职特色,导致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缺乏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就业与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高职学生不仅对社会的认识较浅,而且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吃亏,拜金主义也相当严重。学生不愿到生产一线,怕加班加点,怕苦怕累,有的学生刚到实习单位呆不了几天就呆不下去了,纪律观念薄弱,随意性较大。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不会长久,这部分学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了重复推荐,增大了就业工作的难度。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在经历一两次求职失败后,便失去信心,牢骚满腹,未能急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造成了就业率的下降。

三、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

毕业生思想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对毕业生的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增强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把握正确的就业去向。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高职高专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2.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使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首先,要合理设置专业,调整知识结构。高职高专院校应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将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针对社会的发展,强化大专业概念。其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不仅要随时把高科技、新信息引进来,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政府部门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服务水平

高职学生的就业机制有待改革,政府的就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检查和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应强调“一把手负责制”,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到位。与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还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职高专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制。最后有关立法机关切实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4.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毕业生自己做出努力

首先,高职学生要转变择业观。择业观念影响着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因为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的特点,造成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理想工作难找,艰苦的工作不愿做,如果不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其次,要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高职生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其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以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大学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能力储备。事实上,高职高专学生从入大学校门起,就应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树立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从业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社会素质的修养。同时,高职高专学生还应该增强自信心,培养较强的责任心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在复杂的劳动力市场找到一份较为满意的属于自己的工作。

总之,从根本上说,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就业大环境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正确定位,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提高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才能真正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我们认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具备系统的观点,只有政府、校方、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宝生.如何应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与职业,2003,(5).

[2]钟燕红.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仲瑞敏.关于制约高职教育学生就业的因素思考田.中国成人教育,2004,(1).

作者:赵丽萍 孔凡菊 宋永利 李 恒

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论文 篇3:

新时代湖北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湖北地区的高职毕业生为例,主要分析了湖北地区的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研究高职院校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时期湖北社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  湖北  高职毕业生  就业  问题

【课题项目】2020 年湖北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疫情期高职学生就业管理研究(HBZJ2020085)。

湖北省是我国高职毕业生大省之一,湖北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直接影响着整体的国内高职生就业率。就今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相对往年就业率有所下降,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疫情影响,但是从湖北省近几年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趋势统计来看,整体上的就业率就是呈现下降趋势的,对此,需要研究湖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原因和对策,这样才能够帮助湖北省解决实际的就业问题,缓解湖北社会内部的矛盾和人才供求关系,促进湖北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1.湖北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

1.1社会人口压力大,就业岗位空缺少

就目前湖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现状来看,高职学生就业难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是我国的人口国情现实的因素,庞大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导致我国最不缺乏的就是劳动力资源,而湖北是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大省,省内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化以及新增岗位的增加缓慢等情况,让大学生就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从湖北省的政府统计数据来看,湖北就业市场是可以实现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消化的,湖北省教育厅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中,记录2018年湖北省的高职毕业生的数量为53万人,而地区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提供将近200万个,所以,相对来看,湖北省的高职毕业生是完全可以在本地就业的。但是,就相关人才的工作质量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和自己学历水平相匹配的工作。就当前湖北省的产业需要来看,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需要保持和产业发展的一致性。但是,相关高职毕业生中,有将近83%的毕业生集中在现代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行业中,相关行业的人才招聘并不是一定非高职毕业生不可,而湖北地区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旺盛,但是相关人才一直处于稀缺状态。

因此,要解决湖北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最大的困难就是要改变现阶段高职毕业生结构不合理、市场供需不匹配以及毕业生素质低等问题,解决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相对于总量矛盾更为重要。

1.2学生自身缺乏竞争力,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除了现实情况的影响,最主要的还是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目前,湖北高职毕业生虽然接受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真正有能力,学有所成的学生却在少数,很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放松学习,虚度光阴,导致几年的大学几乎没有根本的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而且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如那些经验丰富的工作者。

1.3地区信息不对称,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当前湖北省一方面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局面,另一方面,很多高新尖端行业发展人才紧缺,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和大学专业设置不对称,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此外,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也很不合理,不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可见,湖北省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其经济增长值也一直是稳中有升。从湖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演变和发展来看,想改善当前的严峻局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引导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为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契机,就业难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了。

2.新时期湖北社会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2.1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湖北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促进学校人才输出与企业人才引进,提升人才的岗位竞争力,相关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和地区、全国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就人才培养、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展开全面合作。校企双方要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工作机构;二是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工作制度;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形成办学特色。双方共同努力探索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校企联合培养的创新之路,努力成为湖北校企合作的典范。校企双方要积极探索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整体办学实力和活力明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效提升。通过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职工培训、学生实习实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有效合作,切實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促进毕业生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才能够占据优势,获得成功。

2.2做好创业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

相关高职院校要在毕业班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创业就业指导工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学生该如何了解自己的专业,进而投入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去,就学校生活最热门的话题“创新”与“实践”和学生展开热烈的交流,从创业需要理性、创业离不开超群的能力、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源等方面探索毕业班学生在就业创造中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养,真正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和合作,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拓宽相关专业师生领域的研究思路,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此外,还要着力强化重点帮扶,指导高职院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等群体提供“一对一”的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岗位推送工作。开发一批线上就业指导课程,开通就业咨询热线,做好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他们能够正确看到就业,树立正确目标,并为着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养,以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把握优势,实现高效、稳步就业。

2.3搭建就业桥梁,促进学生和企业达成就业协议

一些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或者是就业的岗位不如意,收入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没有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对此,相关高职院校要做好就业桥梁的搭建者,为学生找到通往他们人生方向的正确道路,让企业和高职毕业生面对面,可以满足双方的多重选择需求,让毕业生能够选出合适的岗位,企业也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在这一方面,湖北地区也一直比较关注,为促进湖北籍高职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就业,2020年7月29日,由地区教育厅主办、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承办的高职毕业生暑期专场双选会暨湖北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在湖北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来自湖北的800余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双选活动,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00多人。此外,目前网络招聘会也开始兴起,将这类新颖高效的招聘平台应用到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搭建中,通过这类招聘平台搭建,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提升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水平。

2.4鼓励学生创业,提供可靠的创业指导和支持

湖北地区80.33%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都是到企业或者是工厂中,接受受雇作业,自主创业的比重只有5.02%,比重比较低。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湖北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创业的必要性,针对有条件、有思想、有基础的高职毕业生,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而对于高职毕业生创业而言,政策环境以及资金条件对于高职毕业生创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经济条件较好,能为孩子提供足够创业资金的家庭只在少数,大部分有能力、有想法的大学生因为资金的限制,无法加入创业的队伍。高职毕业生创业,不仅能解决他们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其他学生就业,具有重大意义。高职毕业生是湖北地区也是全社会发展的栋梁和支柱,国家应该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基金投入,同时为高职学生做好创业信息提供以及创业风险评估,切实保障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总结

通过对于湖北省高职毕业生的相关就业形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探究湖北地区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该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湖北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地区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同时,也能够为全国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对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借鉴,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爱月.基于闭环理念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离校期育人成果调查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2020(1):29-34.

[2]莫忆遐.高职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对接的调查研究——以粤西三校数学教育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1):26-27+34.

[3]武玲婷,李阳,彭戈.新冠肺炎疫情下湖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2):36-42.

[4]舒菲.建構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高职生职业指导新模式现实与意义[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98-100.

[5]张云霞,谢涛.医学高职生就业情况跟踪研究——以福建省某医学类高职院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9):120-121.

作者简介:

王英(1982年-),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

作者:王英

上一篇: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