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

2022-04-28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摘要】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予大众快速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但也因自媒体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性,所以自媒体具有良莠不齐、可信度低、法律不规范等重要特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 篇1:

以柏拉图的民主观探析“普世民主”

【摘要】柏拉图对民主的看法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从《理想国》的中对民主的批评到《政治家篇》中对民主价值的认知,这也是他政治思想变化的结果。但是,柏拉图的民主观中始终有他自己的内在逻辑存在。本文以柏拉图的民主观的内在逻辑来分析时下西方流行的“普世民主”,揭示其欺骗性。

【关键词】柏拉图;民主观;普世民主

一、柏拉图民主观的基本理论阐释

1、柏拉图民主观的发展路径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存在一个从理想构建到现实政治的转向过程,基于此,他的民主观也存在一定的转向和变化。在《理想国》中,他指出“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认真严肃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的话,正义的国家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是他的“哲学王”思想。这里,他认为哲学王是城邦实现正义的关键,并不关注民主或者法律等的作用。而在后来的著作《国家篇》和《政治篇》中他开始渐渐意识到民主和法律等的价值并加以利用,他的政治思想渐渐转向现实。柏拉图在不同时期对政体有过不同的分类,以下,我将基于柏拉图对政体分类的变化,从分析他的民主观。

首先,是《理想国》中对于政体分类的讨论。他在《理想国》第四卷中指出,城邦由个人组成,城邦的品质来自于个人的品质。人的品质表现为五种心灵,即正义者、好胜争强者、寡头分子、民主分子和僭主分子。相应的,柏拉图将城邦中的政体分为五种。第一种是贤人政体,由哲学家执政。但是贤人政体是理想中的政体,而现实中的政体则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都不完美,并且一种比一种更为堕落。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民主政体作为倒数第二坏的政体,认为它由寡头政体演变而来,并且会继续堕落为最坏的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是一种按照财产资格来掌握政权的政体,人人都在追求财富,国家分为穷人和富人两个阶层,并且两个阶层相互对立。这时的社会中会出现负债累累的人、仇富的人,他们也想要掌握政权,于是就会不惜一切推翻富人的统治,民主政体就产生了。在这样的城邦中,“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强制要你接受统治,也不必受人统治”,柏拉图如此讽刺道:“这将是一种快乐的政体嘞,无政府式的,五颜六色地杂乱无章地,对于不论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事物都给予一种一律的平等”。而民主政体又会最终演变为僭主政体。僭主利用民主的手段,利用民众的无知,取得城邦权力,用权力来统治公民,实行独裁。

总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民主政体列为现实中不完美的政体,并且在四种不完美的政体中,对它的批评较为激烈。他认为“哲学王”执政才是城邦走向正义的关键,对民主持批评态度。

接下来是他在《国家篇》和《政治篇》中对于政体分类的讨论。在《国家篇》中他认为,国家的五种政体形式及排列顺序分别是王国或贵族制、荣誉至上的政体、寡头政体或最重财富的富人统治、民主政体、僭主制。虽然在《国家篇》中,他仍然把民主拒之门外,但是在《政治家篇》中,他依据统治者的人数和是否遵从法律,区分了六种政体,法治的君主制、法治的贵族制、温和的法治民主制、违反法律的极端民主制、违反法律的寡头制、违反法律的僭主制。另外再加上一种依据真正知识进行的国王统治,共计七种政体。《政治家篇》中,他引入了民主和法律,开始关注民主,认识到民主的价值并小心地加以利用。

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认为,在有法治的国家中,民主制是最坏的选择;但是在没有法治存在的国家中,民主制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从《理想国》到《政治家篇》,柏拉图对民主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一开始对民主的批评,认为民主政体是倒数第二坏的政体,转变为意识到民主的价值,加以利用,认为民主制是在法治缺失的城邦中最好的选择。从批判到加以利用,这是柏拉图民主观的发展路径,是他对民主认识变化的一个过程。

2、柏拉图民主观的内在逻辑

柏拉图的民主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对民主的批评到加以利用,这事实上也是他政治思想转变的结果。虽然柏拉图后期不再一味地批评民主,可是,他也从来没有認为民主是无条件的最好的选择。

民主应该是有条件和限制的。民主政体中,每个人追求自由和平等,这是民主政体的一大特点,但是这也是柏拉图批判民主的原因。他认为正是宽容的民主制度赋予民众自由和平等,从而败坏了个人灵魂的秩序,进而毁坏整个城邦的政治秩序,阻碍了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的实现。柏拉图反对平等和自由,反对的是无条件的绝对平等和自由。在古希腊,成为哲学家的三个条件是闲暇、好奇和自由。“闲暇”不是我们简单理解中的闲暇,闲暇指的是是心境的闲暇,不会把心神聚焦在物质上的闲暇,而自由则来源于闲暇。柏拉图认为这些都不是一般民众可以做到的,闲暇和自由都是在理性的控制之下的,柏拉图之所以反对自由,也是因为“理性”。他认为,民主政体中,人人都追求自由,拥有自由,但并非所有人都有理性,没有理性来约束的自由会变成猛虎一样的祸患,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就死于这种没有理性控制的自由中。而绝对的平等,也会像没有理性控制的自由一样,让城邦陷入困境。

民主是最不坏的选择。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柏拉图始终认为哲学王执政才是最好的选择,他选择民主和法治,则是面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之举。柏拉图认为:好的制度的特点是依法治理,其中最好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贵族制,最差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相应的,坏的制度的特点是不依法治理,故最差的制度是由一个人统治的独裁,其次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寡头政治,最好的是由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制。基于此,民主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民主的适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限适用,民主只是现实政治条件下最不坏的选择,在存在法治的城邦,柏拉图甚至认为民主是最坏的。

二、以柏拉图民主观的内在逻辑探析“普世民主”

1、“普世民主”的内涵梳理

“普世民主”是指国际社会所认肯的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民主的基本理念,即一切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这种平等主义植根于宗教改革和反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继续发扬光大。20世纪末以来,民主从学理上被赋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民统治的权力,就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民主(democracy);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民权利的保护,也就是自由(liberalism)。因此,自由与民主作为一种常识和“一种隐性的共同标准”而成为当今普世性的价值观念。以上是一些西方学者对所谓“普世民主”的解释。

研究“普世民主”,首先,要从“普世”开始解释。所谓“普世”一般有三层涵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它不仅仅适宜于一时一地,而是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的。只有符合上述三个基本条件,才能称为普世价值命题。基于对“普世”的理解,再来阐述“普世民主”的内涵。“普世民主”,既然是“普世”,那这里的“民主”自然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应用于现实来说就是适用于所有国家;这里的“民主”也是永恒的,是绝对不变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民主都是最优选择;这里的“民主”也是必然要实施的,即使是意志的强加。以上,是基于“普世”概念对“普世民主”的内涵梳理。

总之,不论政治立场,只从学术角度看,在所谓的“普世民主”概念下,民主是普遍适用的,永恒不变的和必然的。

2、以柏拉图的民主观来探析“普世民主”的欺骗性

在来自西方的所谓“普世民主”概念中,“民主”具有普遍适用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等特征。但是,“普世民主”的概念确实存在吗?以下将结合柏拉图的民主观,来分析“普世民主”概念。

柏拉图的民主观念,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从《理想国》中对民主的批评,认为民主政体是倒数第二坏的政体;到《政治家篇》中对民主价值的利用,甚至认为在法治缺失的国家,民主制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他对民主有两点重要的认知。首先是他认识到民主应该是有条件和限制的;其次是民主并不是最优选择,民主只是最不坏的选择。

柏拉图认为民主是有条件和限制的,并不全部适用。而在西方“普世民主”之下,民主是普遍适用的和永恒不变的。美国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迈克尔·麦克福尔对所谓“普世民主”也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于今作为国际行为准则的民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势,而民主本身被广泛视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制度。民主也在全世界分属不同族群、宗教和地区的人们当中有着几乎无所不在的吸引力。”“作为一种外交政策目标,促进民主已经越来越为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很显然,美国认为民主是强势的,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应被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甚至全部成员所接受。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所实施的“民主输出”战略。但是,正如柏拉图所认为的民主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民主又怎么可能具有普遍适用性呢?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而美国式的民主是有它自己存在条件的。首先,“美式民主”制度是建构在尊重每一个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基础之上的;其次,“美式民主”制度是建构在权力制约基础之上的;再次,“美式民主”制度是由于美国独特国情而逐步分阶段形成的;第四“美式民主”制度是建构在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每个国家都有像美国一样的政治背景、经济实力和国情现状,因此,并非每个国家都可以普遍适用“民主”,民主的普世也无从谈起。这正是柏拉图所认为的民主是有条件和限制的。

柏拉图认为民主只是最不坏的选择。在柏拉图生活的环境之下,他虽然始终认为哲学王执政才是最优的政体,但是,民主则是现实政治的选择。民主只是最不坏的选择,然而,“普世民主”下,则认为民主是必然选择。美国的新保守主义者是宣扬民主普世价值论的典型代表。他们鼓吹美国价值观优越论,认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民主、自由理念是全球最好的,应当成为“普世价值”。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先驱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对古希腊经典作一种抽象主义的阐释,推崇古典思想对普遍性所持的非历史观点,强烈信奉存在着超越历史、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普世价值。甚至,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冷战的结束表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在国际政治领域中已经取得最后胜利和绝对胜利,它已经成为“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并即将成为“全人类的制度”。但是,柏拉图认为民主制只是最不坏的选择。民主,不可否认,有它自身存在的优势,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这只是在一定阶段上的“最不坏的选择”,并不是必然的甚至使用武力强加。

基于此,可以判断出“普世民主”的概念是不科学的,是西方民主强制输出的软形式。西方民主固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将西方民主直接作为“普世民主”强加给别的国家,则是不合适的。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西方的民主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直接把西方的民主模式不加修改的借鉴,是不科学的,民主本身具有条件和限制。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对西方成熟的民主理论加以修改再应用。

首先,要意识到“普世民主”的欺骗性。普世民主是不科学的,甚至自的身概念就是不存在的。对“普世民主”的欺骗性应有清醒的认知,避免走入西方国家“民主输出”的圈套。美国所谓的“普世民主”,是基于美国特质发展产生的,它只能是民主发展的典型案例,不能成为通行的模式。我国最终要发展的民主,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不是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簡单照搬。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时,应该结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等现状,借鉴西方较为成熟的民主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其次,也应认识到西方民主存在的先进性。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的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在发展的时间上更为长久,在发展的程度上也更加深刻。西方的民主发展成果,必然存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对西方的民主全盘否定,不能因为担心“民主入侵”就将所有的西方民主都定性为“民主输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建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且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切实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是结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发展形式。但是在许多民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细节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民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 张竹明, 译. 理想国[M]. 译林出版社, 2009:192.

[2] ﹝美﹞施特劳斯. 《政治哲学史》上卷[M].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59.

[3] 唐慧玲. 洞穴内外:从哲学王到政治家——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转向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7):61.

[4] ﹝美﹞道格拉斯·拉米斯. 刘元琪, 译. 激进民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2-13.

【作者简介】

王地(1996—),女,汉族,河南荥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地

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 篇2: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培养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予大众快速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但也因自媒体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等特性,所以自媒体具有良莠不齐、可信度低、法律不规范等重要特点。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正确的鉴别自媒体的信息真伪性,价值的高低上是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从培养“媒体鉴别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出部分图书馆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工作中可采取的方法方式。

【关键字】自媒体;鉴别能力;培养

一、“媒体鉴别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全面普及,媒体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了深远的影响,特别现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出发点的互联网时代,因经济发展变革带来的浮躁心理、攀比心理将人们推向一个追求快速致富、功成名就的畸形心理。一方面是各方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平台,利用消费者猎奇、猎新的心理,对“网络红人”“网络热词”争相报道,以换取点击率和收视率,作为吸引广告、扩大发行量的筹码,从而获取巨大商业利润。不仅一些网络媒体将能否随时跟踪报道最新最奇的网络红人信息作为彰显实力的重要标志,连某些传统媒体也不甘示弱地加入对网络红人的报道中,以留住顾客、赢取利益。二是“造星”团队、网络推手等通过“新、奇、特”的方式,让并无价值的信息变为吸取大众眼球和流量的“明星”。在此状况下,媒体特别是例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夸张性、失真性、泛滥性特点日渐突出;同时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强烈,并且对信息的吸收和接纳程度高,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特别是自媒体信息的过滤能力,避免媒体负面信息伤害有着重要意义。

自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应其的实用性、方便性和传播快等特性,他已经深入到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他的出现完全迎合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发布和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因此大学生对自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他对信息是否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从而影响到他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各项决策。图书馆通过对大学生自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过滤,能提高自身信息检索和吸取的有效性。

二、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的实际情况

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生力军,对自媒体时代,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是否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实际调查和实发案例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在阅读和接受媒体信息时是无法区分真实信息、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的。2016年斯坦福大学对7804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82%的初中生无法区分“赞助商内容”和真实的新闻内容。许多学生判断Twitter新闻的可信度主要基于其中的内容,以及是否有大图,而不是关注新闻来源。

而近年来我国屡次出现自媒体舆论事件,网民通过自己的微信,微博、帖吧等自媒体工具发布虚构的内容或具有夸大性、不完全性的内容以吸引网友的注意力,挑起各网络的热议,有的甚至直接引发社会安全或者是思想认识的严重问题例如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起了我国的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原因就是一名网友通过QQ群发布了类似“食盐中的碘可以防核辐射;受日本核辐射影响,国内盐产量将出现短缺”的谣言;同时还有“公交车、银行营业点、顺丰快递门店等成失联儿童守护点”“‘引力波’引发宇宙射线,靠近手机可能造成伤亡”“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等等谣言成为过去对我们生活造成影响,而我相信在这些谣言的传播和采信中大学生也占了不小的比例,并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图书馆如何培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鉴别媒体信息的真伪、可信度是当前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工作。

三、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的培养方法探析

要培养大学生“媒体鉴别能力”,首先应分析虚假网络信息具有那些特点。因为自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已经不像传统媒体一样,需经过不同机构的层层审核即可立马发布,因此很多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是正式因为他时效性强,因此很多媒体、自媒体为了能最大量度的吸引读者,他在未求证的情况下,将信息直接转播,而读者在阅读信息是可能会因为信息的覆盖量来判断信息的真伪,因此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传播具有迅捷性;同时因自媒体的传播,信息的源头通过网络是很难查证的,所以虚假信息还有无源性;同时部分信息是商家或者投机者为最求最大利益而故意放出的具有夸大性的信息,和真实信息严重不符,我们把这类特性称为虚假信息的炒作性;同时因为信息的虚假本性,所以普遍还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

根据以上虚假信息的多个特点,图书馆在培养学生媒体鉴别能力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利用图书館信息检索能力培养的契机,培养学生寻找媒體信息的源头,以此作为鉴定信息的真伪的依据。任何信息都是有出处的,只有查证了信息的出处,就能鉴别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而图书馆的教师正好在信息检索上有着超强能力,所以图书馆应及时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将信息检索信息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同时向学生讲解什么源头的信息是可信的、什么源头的信息是值得质疑的、什么源头的信息是完全不可采信的。例如,信息源头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等官方媒体的(官网、官方微博、微信等),那么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都较高;如信源是普通网络媒体,无实体媒体的那么对信息是可以质疑的,特别是部分涉及到商家或者利益团体的(如前文提到的核辐射盐等;如最终检索到信源仅仅是某个个人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切无发求证的,那么这个信息完全是不可采信的。

2.培养大学生通过信息传播的途径鉴别信息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真实可信、权威的信息会采用传统媒体介质(如报纸、杂志、通告等)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而虚假的谣言信息因其具有炒作性、迷惑性、诱导性和超真实性等特点,常通过微信群、QQ群、帖吧等自媒体传播,或可能或被部分网络媒体采用,但也会很快被查实并删除。因此培养学生通过鉴别信息传播的途径的能力,以提升鉴别媒体信息真伪的能力。

3.通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并普及生活常识,以此提升学生自我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自身的信息评估能力。因部分网络虚假信息是伴随时事热点时间的发生发展的,并且常常重复出现,而部分学生对时事事件的进展关注了解不够,而片面的采信了准确度和可信度较低的信息,从而带来严重后果;同时部分信息与生活常识有关,而学生因对部分生活常识不熟悉,对部分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评估不够。

综上所述,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宣传手段如图书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时刻向在校学生宣传鉴别媒体信息的真伪的重要性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危害性,并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开展“媒体鉴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对信息准确度、可信度的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舆情观察:移动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四大新特点 新华网

[2]王咏梅. 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行为的影响与对策[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7):30-32.

[3]宋全成. 论自媒体的特征、挑战及其综合管制问题[J]. 南京社会科学,2015,(03):112-120.

基金项目: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谢艳

社会科学常识普以及探析论文 篇3:

学前教育专业定向生职后工作状态对专业培养的启示

摘   要: 通过对学前教育定向生职后工作状态的分析,本文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实习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搭建多种比赛平台和丰富学生活动形式及校园联动培养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定向生职后工作状态对当前幼师人才培养改革的启示,并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定向生   实践性教学   全实习制度   培养模式

当前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特别重视发展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师资是决定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江西省自2011年开始采取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即承接了赣南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定向生的培养任务。通过这几届定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定向生的职后工作状态良好,其中职业表现普遍较好,特别是专业技能的表现尤佳,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相对偏弱;在职业认同方面表现一般,职业认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育对象单纯、无教学压力和职业价值,相比较而言更加认同的是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忽略外在价值,这一现状跟幼儿教师职业、家庭、社会等诸多环境因素有关。

总体分析,定向培养的幼儿教师当下的工作状态主要受到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及个体个性、气质类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点阐述学前教育专业定向生职后的工作状态对当前师范类专科院校课程改革的启示,包含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实习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搭建多种比赛平台、丰富学生活动形式及校园联动培养模式四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培养新时代幼儿教师的核心手段和关键要素。经实践检验,课程改革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课程性质,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与技能,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结合我校定向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模式实施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

结合本校课程的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理论课程性质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一方面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比如学前三大基础课程之一的“学前卫生学”,考虑到专业需求,可以增加人体系统章节的内容,通过配合人体构造的相关模型和趣味视频,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相关的器官、系统结构及功能,为后期婴幼儿护理和常见急救常识章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增加实践性作业或小型专业比赛(如急救常识等),以便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同时充分运用保育实训室,在卫生学理论授课的同时,可以开展保育实训,提高学生的幼儿保育能力,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可开展育婴师专业能力操作培训,帮助学生考取育婴师资格证,拓宽就业途径。

对专业理论课程应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标准。比如将课程考核制度中的平时分和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进行调整,增加实践考核和实训分数比重,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及平时成绩三项构成,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即给予重修。在多种举措的实践中,确保掌握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专业能力的操作性。

(二)重视相关专业能力培养

大力拓宽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广度,不能仅局限于幼儿教师六大技能的训练和展示,还应着眼于培养相关的专业综合能力,如儿童舞蹈创编能力、简单的音频剪辑能力等。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较为突出,在实际工作中不存在困难,在比赛中经常获得比较好的名次。但是,幼儿教师在学校和幼儿园各项表演中多以模仿为主,往往是从网上直接照搬,对作品进行改编和创编作品的能力很弱。

例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非常欢快的儿童音乐,但节奏偏快,幼儿在歌唱过程中很难跟上原歌曲的节奏,需要对乐曲播放速度进行简单处理,但学生只会设置播放速度。《我爱我家》这首歌曲中蕴含的爱家、爱爸爸妈妈、爱兄弟姐妹的情感非常充沛,歌唱速度、音程等非常適合中大班幼儿,而且很适合用律动的形式展现歌曲内容,但歌曲偏长,需要对内容进行截取,但多数老师不会使用QQ音乐等常见软件进行简单的音频剪辑。因此,应加大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增加师德师风、思政类课程的比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美国教育专家琳莲·凯茨认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必须重视建立道德规范的原因在于,幼教工作人员的权力、地位相对于服务对象更大。幼儿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一群稚嫩的幼儿。幼儿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教师的行为,除非教师觉察并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从多方面强调了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强调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应在幼儿教师培养增设除“幼儿教师礼仪”外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思政类课程,将幼儿教师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大学课程,切实引导幼儿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树立“爱教育,爱孩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想信念,并以理想信念约束自身的日常言行和教学行为。通过自身影响改变家庭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落后观念,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全实习制度和双师型幼儿教师培养制度

(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全实习制度

当前师范类高校多以见习和实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近几年,考虑到保送地教育实际情况,与当地教育局协商一致后,我校针对五年制定向培养学生制定了最后一学年回当地顶岗实习的制度,并在第八学期安排半天的见习,去幼儿园观摩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有多见习、早见习的诉求,结合其他高校的实习实践制度,建议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全实习制度,可与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合作,从入校第一学期开始到第八学期,尽可能为学生安排多种形式、多频次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将见习、实习与常规教学有效结合,帮助学生一入校就接触幼儿园教育,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学习观念,在做中学、学中做,有目的、针对性地学习学校课程,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学习有效性。

(二)完善双师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制度

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适合当前学前教育特点的幼儿教师队伍。国家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培养,但更多的关注高校教师,忽略双师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应改革现行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和制度,将双师型幼儿教师培养制度融入其中,努力造就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又独具特色的双师型幼儿教师。

学校应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在设备、资金、人才和政策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利用模拟课堂等进行仿真教学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引导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熟悉专业类相关企业和市场的实际运作流程,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行业态势,将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引入课程,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并整合行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努力将整个教学过程构建成全实践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校外培训、政府和社区公益职业培训等,将学习和就业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习得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力,成为既有专业学识又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双师型幼儿教师,从而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三、搭建多种比赛平台,丰富学生活动形式

(一)参与或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幼儿教师技能比赛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实施细则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师范类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参与或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幼儿教师技能比赛,是幼儿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类比赛能为准幼儿教师搭建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在沟通、交流、合作、比赛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加深对幼儿教师职业和专业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对母校的归属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多层次、多类型的幼儿教师技能比赛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准幼儿教师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体现,通过竞赛的形式,增加准幼儿教师之间、准幼儿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促进幼儿教师提高职业素养,更好地践行《纲要》和《指南》精神,做当代更加优秀的幼儿教师。学校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院系举办多类型的幼儿教师技能比赛,包括但不限于班级、年级、全校性质的各类比赛,涵盖教学设计、试讲、说课、弹唱、舞蹈、画画、手工、儿童舞创编等幼儿教师常规技能,尝试将技能比赛常态化,同时积极与兄弟院校和合作院校开展合作,共同举办较大规模的幼师技能比赛。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省级和全国级的师范技能比赛,在参与各类比赛中,帮助学生“走出去,引进来”,切实提高专业能力,成为学识丰富、技能扎实、心理素质过硬的优秀幼儿教师。

(二)多举措实施早期教育公益性服务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必须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師范类专科院校应在培养模式中融入教育志愿服务理念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多举措实施早期教育公益性服务,将学生培养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多途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树立教育奉献精神。

调查中了解到定向培养的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较弱,专业能力涉及面较窄,处理工作遇到困难时经常不知所措。学校经常举行志愿服务,特别是在雷锋月期间,频次尤为多,但多局限于打扫卫生、去慰问养老院老人、儿童、福利院老人、儿童等方面。学校和系部可以尝试将专业成长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周边社区和帮扶社区形成常态化的支教服务,为社区家庭提供相对专业的早期教育指导和早期教育服务,比如目前大城市开始流行的入户早教、社区儿童之家、城市书屋等,以及暑期“三下乡”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志愿服务的途径,在为学生搭建可以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的同时,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品牌力量和教育的公益性、服务性。

四、校园联动培养模式

学校和幼儿园是幼儿教师培养的两大主战场,当前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着力于提高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积累实用性知识。我校结合自身实践特点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但目前教育实践多集中在实习方面,效果一般,应多种途径变革校园联动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实践性。

在依托附属幼儿园强化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操性的同时,尝试将学生培养与幼儿园日常教研活动、环创活动、亲子活动和各类节日活动相融合,提高校园联动培养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接触幼儿园日常工作,切实了解幼儿园工作日常,接触真实的幼儿和工作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经常性组织学生通过视频或现场观摩的方式参与幼儿园各种培训、幼师技能比赛等,提高联动培养的真实性、实践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总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应通过课程改革、实习制度、教师培养等多种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推动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虞永平,主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

[3]袁勇.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7,16(01):110-113.

[4]李春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当前幼儿园人才需求匹配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1):183-185.

[5]李妍,张玲.基于岗位任职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0(01):60-62.

[6]徐莉莉.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析——以农村幼儿教师培养为视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37(01):69-73.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前教育专业定向生职后工作状态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5JXQ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赖志群 宋京芸

上一篇:非营业配套设施产权探讨论文下一篇: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