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以台州黄岩区民营模具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生存状况,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调查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民营企业,就业率较高,但教育质量与工作实践衔接不畅,短期内频繁跳槽,部分权益及社会保障问题难以解决,住房问题突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篇1: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及应对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在简历制作、面试过程、签订协议、工作后跳槽等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并从强化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的诚信意识,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监管机制以及提高家庭诚信教育意识四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高职毕业生诚信缺失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诚信缺失;就业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包括选择单位、制作简历、参加面试、签订协议以及工作报到后可能的行为)所表现的诚信心理及可能的行为倾向。它主要包括心理方面的意志,情感、认知等品质和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协议等诺言的遵守度,对他人的信任感等。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应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自觉地向招聘单位展现其个人最真实的奖惩情况、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实际能力等,同时能够严格履行合约,践行诺言。

然而,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所有制结构和分配体制逐步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行为方式也趋向多元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而高职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逐渐凸现。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

1.简历制作中的弄虚作假。用人单位在筛选简历时,常常对高职毕业生的在校成绩、企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等有一些要求及期望,部分用人单位还会用软件分析筛选简历,若简历评分未达到公司要求,简历在第一轮筛选中就会被淘汰,所以一些高职毕业生为了能进入面试阶段,在提交简历时往往含有部分虚假信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掩盖考试成绩中不及格的科目,在向用人单位提供在校成绩单时,将不及格的科目去掉,以此说明自己学习成绩很好,专业基础很好。(2)虚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班长等“头衔”,一线管理人才对学生的管理经验有一定的要求,招聘企业也认为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学校、班级学生事务的管理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部分学生在就业时口若悬河将自己说成曾担任班长、部门干事、部长甚至学生会主席,以此赚取简历加分。(3)虚构社会实践经历,企业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具备较高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一线管理、操作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除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在企业实践、校园活动实践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部分学生将自己一天走马观花的参观也说成生产实习,以此博取社会实践经验。

2.面试过程中的自我吹嘘。面试既是检验和评价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法,又是整个求职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毕业生在面试中表现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求职的成败。在就业竞争压力面前,一些高职毕业生求职心切,在面试中并非诚实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而是凭借其较好的口才夸夸其谈,自我吹嘘,投招聘人员所好,以求面试成功。

3.签订协议后的恶意违约。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由于签署的协议多是实习协议,实习过后就直接转为劳动合同,因此,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惜与多家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最终选择其中一家待遇最丰厚、自己最满意的实习单位,从而造成对其他用人单位的恶意毁约。高职毕业生恶意违约,不仅造成企业招聘岗位的空缺,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且也给高职院校及高职毕业生自身造成了不良影响。

4.报到上岗后的盲目跳槽。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然而这并非鼓励高职毕业生初涉社会就频频换岗。部分毕业生从未进行过全面的自我分析和合理的职业规划,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攀比心理的影响,把企业当成跳板,盲目地从一家单位跳槽到另一家单位。不安于现状,频繁跳槽。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

1.强化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的诚信意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常常对工作的地点、环境、工作内容、工资待遇、食宿状况有一定的期望值,尤其“90后”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和环境要求较高,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最真实的信息。然而,用人单位在对招聘工作岗位的内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食宿状况、工资待遇等内容说明时,常常避重就轻,将工作的食宿状况和工资待遇讲得很确切,而对公司的位置、工作环境及工作的内容含糊其辞甚至一带而过,这就造成毕业生的误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信。所以,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环节,用人单位要及时纠正对毕业生的认知偏差,正确认识“90后”,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毕业生的信用状况。

2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可从以下四方面实施。一是将就业诚信教育穿插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二是学院、系部要组织各种以“就业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譬如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月”活动,在活动月中,融入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三是要适时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心态,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当前高职毕业生复杂的择业心态,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三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职业素养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定位,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价值,缩小个人的主观愿望与自身能力等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四是要注重教育者的示范性作用。教师的言行往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务必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以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带动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3.建立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监管机制。高职院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引导学生强化诚实守信,学院在开展各类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对违纪学生进行违纪处分等都要严格遵守各项校规校纪,努力体现诚信意识。如:在考试制度方面,应该加强考前宣传,采取各种措施,严格防止考试作弊现象,对作弊的学生实行“违者必究”等。建立诚信档案,主要包括个人诚信承诺书、个人基本资料、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缴费情况、奖助贷情况等。高职院校通过毕业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加强了与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的联系,能够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信用状况,通过其中的正面典型教育在校学生,对信用状况下降的毕业生实施再教育。

4.提高家庭诚信教育意识。高职毕业生的家庭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父母的诚信行为和高尚人格实施,父母首先要坚持通过“合法经营”、“正当劳动”获得收入报酬,加强个人修养,为孩子树立生活中的典范,在生活中,做到与人友善、真诚待人。

高职毕业生的诚信品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教育、家庭教育、企业自律、毕业生自身修养和实践锻炼才能获得。所以只要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通过社会舆论引导、高职院校教育、法律管制、制度监督以及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努力,一定能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周有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尹明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7-79.

[3]马国良.对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72.

[4]张宵梅.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透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24-126.

作者简介:孙国勇(1982-),男,山西万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诚信教育。

作者:孙国勇

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篇2:

沿海地区民企中的高职毕业生工作生存状况调查研究

【摘 要】本文以台州黄岩区民营模具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民营企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生存状况,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调查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民营企业,就业率较高,但教育质量与工作实践衔接不畅,短期内频繁跳槽,部分权益及社会保障问题难以解决,住房问题突出。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民营企业 跳槽 社会保障

近年来,大量高职毕业生进入沿海城镇的民营企业,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给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节约成本、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进步,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他们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收入普遍偏低,在城市里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一 大量高职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

699万高校毕业生中,高职院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力压“211”院校。报告显示:201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并且从2009年开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上升。其中,有56%的高职毕业生3年内发生过职位晋升,略高于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52%)。

浙江台州黄岩以“中国模具之乡”享誉海内外,作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塑料模具基地,黄岩塑料模具与制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仅模具生产企业及加工点就有2000多家,拥有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模具加工设备。模具产业历史悠久,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该地区私营企业众多,大部分为塑料模具相关设计加工及其外贸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员在一线工作。因此大量高校毕业生来此就业,特别是高职学生,因学历和自我认知相对较低,薪资要求低,更是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问题

投入不足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多数地区还未制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生均预算内拨款水平与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因此,高职学生的学杂费负担仍然较重,规模扩张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维持生计之道,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投入不足外,近几年,生源危机是高职院校无法逃避的话题;由于就业的压力,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决定走职业教育的办学之路,“不可替代”的高职学校将会面临可替代的困境;生源危机使得招生来源多样化,高职院校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特别是在中国,本科以上毕业的属于“劳心者”,高职以下的属于“劳力者”,蓝领收入可能不低,却被整个社会忽视。

三 高职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后频繁跳槽

通过实际调查分析,高职毕业生跳槽率高,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政策性影响。高职院校在规模、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还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并非都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少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技能,这种“半生不熟”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半技能、半理论型人才,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第二,对“先就业后择业”的误解。许多毕业生还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只是把第一份工作作为择业的一个跳板和试验田。其实,这是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对工作本身缺乏了解和认识、缺少责任心的表现。

第三,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以及工资福利不高等客观因素。大多数刚走入社会的毕业生们较难处理好工作、人际与金钱的关系,当其中某些方面出现不顺利时,便会心灰意冷,想方设法逃避困难和挫折,而跳槽是最好的“良药”。

第四,责任心不强。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不勤奋好学,到了工作岗位上也就难以胜任本职工作。不少學生产生了“重享受、轻劳动”、“重地位、轻岗位”、“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思想。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是机械式地重复工作,单调乏味,就会大失所望,久而久之,产生厌倦。

第五,缺少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进入大一阶段,就要给予必要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指导。但某些职业类院校还没有建立这样的教学体系,学生只有到了大三才给予有限的职业指导,这为时已晚,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很盲目,即便找到了工作,对今后的职业规划也是无所适从,这给跳槽现象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做到早准备、早动手、早规划。

四 民营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的基本权益和社会保障问题

民企高职毕业生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调查发现,浙江黄岩地区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与工作企业签订就业劳动合同或协议,有30%的毕业生拿不到加班费,70%的学生加班费很少(几乎每天加班2小时以上,加班费却为每月200~500元不等),其中90%以上的企业周六为工作日,不算作加班。90%的毕业生有工伤和医疗保险,80%的毕业生不能带薪休假,90%的毕业生没有享受到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50%的毕业生女生无法享受到带薪产假。

究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高效益、低成本,而有意规避一些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部分员工认为各种保险的缴纳,换工作后保险转移手续困难烦琐,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保障没有明显的帮助。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也与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相关。调查发现,该地区民营企业中的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内跳槽比例高达73%,更有毕业生一年内跳槽多达5次。

虽然国家已就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了个人跨地区就业时,基本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但由于各地政策不统一,细节规定不到位,配套措施不完善,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依然缺乏顺畅的衔接机制,给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造成阻碍。

五 高职毕业生的居住问题

高职学生就业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居住在简陋的员工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毕业生在家居住,49%的毕业生选择租房。

这些年来,大城市的房价一路走高,远远超出了一般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对于刚刚谋得一份工作或者正处在找工作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来说,靠自己能力买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一般都选择到城市的远郊租一个相对便宜的房子,每天在上班路上花费大量时间;或是在公司附近与多人合租一套房子,以狭窄的空间换取就近上班的便利。

我国的住房体系是由市场加保障两部分组成的,对高职毕业生住房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高职毕业生群体基本是刚毕业时处于整个社会的中低收入群体,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和职位的上升,收入会不断增加,并慢慢地进入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人群之列。因此,高职毕业生群体与目前社会上的一般需要保障群体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具有很好的自我发展和改善能力,他们需要阶段性的帮助。

第一,建立公共租赁住房(也可称为“青年公寓”)。对于约占12%比例的最低收入高职毕业生,由政府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为他们提供过渡性的廉价租赁住房,过渡期为3~5年,设定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第二,增加大学毕业生的购房机会。针对“房奴”这一类人群的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从大学毕业生、银行、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四个方面的博弈中得出。

参考文献

[1]邹平、谭卫.高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报告[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

[2]吴新风.高职院校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透析——以某高职院校2001~2005级毕业生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50~52

[3]严慧娟.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通员工的社保问题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8):58~60

[4]王换龙、周伟文.完善社保转移接续 促进人力资源流动——从推进人力资源配置角度分析[J].经济论坛,2012(5):70~72

[5]张建坤、姚燕.现阶段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分析及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5~3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洪维

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如何,直接反映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及未来走向,对这一问题进行准确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研究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得出了调查结论,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

一、引言

我国自建国开始,从小学到大学,全部收归国有。公办高等教育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明显优势,但存在自身不能克服的多种问题,在公办教育之外寻出路成为一种选择。据201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当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其中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约476.7万人,民办高校数量及在校学生人数分别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数量及学生总数的1/4及1/5。研究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及起薪问题,有利于透析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毕业生的起薪状况和就业前景。我们以省内两所民办高校为样本,实施田野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及起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形成相应政策建议。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书面问卷法,以获取毕业生的的信息资料,并对他们目前的就业、择业以及工作适应情况进行具体了解与分析。本次调查基于江西省L学院和K学院。主要调查共有调查对象170名,收回有效问卷152份。

三、调查情况分析

1.民办大学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但就业领域基本局限于体制外非公有单位

根据民办大学网公布的《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由于民办高校和学生清楚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就业心态良好,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其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据分析,民办高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就业领域得到较大的拓展。已就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受雇于民营企业,其中又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该比例达到76.3%。总体看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明显隔离于体制之外,基本局限于体制外的非公有制中小型民营部门,就业层次相对偏低。

2.应用型专业毕业生起点薪酬不逊于公办高校,部分专业因其定位合理甚至具有比较优势

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月薪平均为2756元、非“211” 本科院校毕业生月薪平均为2241元、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月薪为1890元。相对以上数据,本次研究调查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应用型专业起点薪酬不逊色于公办高校,如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本科层次专业,建筑、工程预决算、数控等高职高专层次专业,都有不俗表现甚至具备比较优势。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39.7%的毕业生起薪在2001-3000元之间,24.1%毕业生起薪在3001-5000元之间,中位值达到2937元,上述其他应用型专业也有较理想表现。这些应用型专业因为定位合理、适应需求,其毕业生生薪酬分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

《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月薪1000元以内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1%,2000元—3000元的占9%,而3000元以上的仅占到5%,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薪金水平相对较低。

4.毕业生普遍具有工作转换意愿,采取了实际转换行动的比例较高

调查显示,入职半年内,考虑过变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100%,但真正实施了具体行动的则为53.7%,其中:换到所在单位其他岗位的比例为10.3%、换到所在城市/地区其他单位的比例为17.1%、换到国内其他城市/地区的比例为3.8%、离职学习深造及离职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3.6%、8.9%,如剔除本单位内部的岗位转换,上述后四项合计的离职率达到43.4%。所调查过的某民办高职院校,其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到安徽某汽车制造企业后,半年内离职率甚至高达100%。相比较而言,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民办高校毕业生离职率及工作转换频次总体要高于公办高校毕业生。

5.毕业生认为劳动强度高及工作压力大的比例较高,但是工作适应性较好

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的感知与工作适应情况为70.30%的毕业生能够较好适应基本工作:民办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有负荷偏重的感知,但自身定位比较务实,相对较能吃苦耐劳,总体工作适应性较好,这些素质有利于他们克服困难,历练艰难,进而促进个人长远职业发展。

6.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以及外界对毕业生认可程度影响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

不同院校办学基础及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并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促进就业等领域有具体体现。本科层次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基础较好、规模较大、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灵活,在促进学生就业的机制建设等方面极具特色。如所调研的本科层次的L学院,规模超过两万人,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良好的办学声誉及就业质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其灵活的办学机制、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的就业体系建设,使L学院表现出勃勃生机,毕业生就业质量及薪酬水平都有比较高的满意度;而调研中的J学院,属高职高专层次,因办学起点低,经费投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该校培养的工科类高职生,基本被安排在车间流水线工作,与技校毕业生相比并无优势,工作强度很高,毕业生自己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的实训效果不明显,对学校教育及培养认可度偏低。

四、结论以及建议

1.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改进民办高校的办学及发展空间

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补充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及高素质人才培养。我国虽然于2002年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但是民办高校在招生批次、生存空间、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实际上都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其办学和生存空间受到公立高校挤压,发展空间比较狭窄。当前极有必要真正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民办高校性质进行准确定位,全力改进民办高校办学及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

2.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投入机制,引导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

我国民办高校财政基础普遍薄弱,基本都是靠收取学费维持运行,这对民办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极大制约。事实上,美国等私立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校的公私立界限实质上是模糊的,其公私立分野主要是基于历史渊源。私立高校也接受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方面,公私立高校是公平竞争的,这是基于将私立高校同样视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随着我国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如能推行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有效投入机制,必能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民办高校办学,在促进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

3.推动招生,人才培养、就业等方面的模式改革,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更为灵活的制度空间

改进将民办高校置于较后招生批次的统一招生制度,给民办高校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更大的自主权限,出台消除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政策法规,允许民办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及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职称评聘、薪酬体系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等方面实施制度创新,在劳动用工制度、税收减免制度、财政补贴制度等层面进行完善,鼓励产业界参与民办高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为民办高校办学提供更为灵活的制度空间。

参考文献

[1]柏士兴,谷贤林.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J].外国教育研究,1997(1).

[2]顾美玲,卢德生.日本私立大学的质量评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指导老师:

谢奉军,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杜驰,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许红梅 余水龙 闫琳炜 谢丽君

上一篇:政治经济学市场问题思考论文下一篇: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