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改革措施毕业论文

2022-04-25

[摘要]以新高考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阐述其对高职院校招生带来的影响,结合招生实践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采取招生改革措施,以确保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改革措施毕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改革措施毕业论文 篇1:

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对策探究

[摘           要]  因各种原因,使劣势高职院校竞争力不够,招生困难。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发展,找出特色和优势,多渠道多措施组织生源。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源;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格局,显现出了一批吸引力强、办学较好的优势高职院校,也对应产生了一些竞争力不够强的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劣势高职院招生出现困境。

一、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原因

在高职院校形成、发展过程中分化形成了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劣势高职院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

一些高职院校坐落于欠发达、边远地区或处于郊区,高职院校客观处于的地理位置是劣势。

(二)学院自身办学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办学质量、学生培养质量以及就业、学校环境、专业所学内容、宿舍情况、师资情况等都有所欠缺,使得办学质量不高。

(三)院校自身没有凸显出特色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立足本身定位,没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出特色、突出优势,没能依托特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以致于在高职院校竞争中处于下风。

(四)院校专业办得不强

一些院校没有按照社会需求来开办和建设专业,没有培养出社会高度认可的专业高手,专业社会影响力不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报读意愿。

(五)院校本身声誉不高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名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比如一些示范性质的高职院声誉和影响力普遍较高,报读的学生明显要多,而对于一些普通类型的或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吸引生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二、劣势高职院校首先做好自身发展

劣势高职院校形成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但主要还是主观原因。“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劣势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立足自身发展,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一)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学校培养的方向,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劣势高职院校要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社会急需紧缺人才信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停招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不受社会欢迎的专业,开设并做强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

(二)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学院自身实力

学院在加强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更要利用有限的空间加强内涵建设。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息;加强学生技能竞赛工作,培养一批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获得较高荣誉的学生,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批省内、国内有名、实力较强的教学师资团队,推动引领学院发展,提升学院荣誉;加强校内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全面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市场、企业需求设置课程,制定培养方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就业,抓好就业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去。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学院形象

完善校内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学生、教师的行为;以生为本,特别关心关注学生反映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从严治校,加强学生学习养成、行为习惯教育,坚决端正学风、班风、校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严肃学校各项纪律,坚决刹住学习不正之风,对违纪学生按规章制度及时处理,肃正不正之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校园内随处可见治安、保卫影子,及时查找处理安全隐患,营造安全放心的校园环境,提升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同感;提振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坚定教职工信心,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服务团队,同时培养一支从院级到系级再到班级的学生自主管理的优秀学生干部队伍,为学院全方位、优质的内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与其他优势院校交流

劣势院校要加强与省内甚至全国优势院校的交流,不断学习他们的优势,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吸长处,不断改进自身短板,弥补不足,缩短差距,实现快速发展。

(五)抓“出口”促“入口”发展

对高校来说,“出口”就是学生就业,“入口”就是招生。据一院校在对即将升入高校的学生进行收费情况、就业情况、师资力量、专业情况、学校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學生对就业的关注率达70%以上,在所有问题中关心就业的比例是最高的。所以一个学校抓好就业,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招生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高职院校就业部门要从培养学生质量、拓展学生素质、做好就业服务与指导等方面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以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格局。

(六)加强学院整体宣传

要提升学院声誉、形象,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院校办学情况,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将招生宣传资料发放到更多学生、家长手中;要充分利用招生网站、学院网站,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QQ、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要适时将院校的办学成果和办学优势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让社会全面、更多地了解学校,让学校的名字印在学生及家长脑子里。

(七)抢占未来招生考试改革制高点

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大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从浙江、上海试点开始,现在已有多个省、市实施了新的高考招生改革制度。劣势高职院院校必須抢先研究新的改革政策,围绕改革措施制定本校招生改革办法,加大分类招生力度,促进多渠道招生。同时,根据招生考试改革方向,提前做好改革后学生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八)以“质量诊改”和“双高”建设为契机,抓内部质量建设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改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升高职院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方法。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充分抓住质量诊改契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积极性,上下一心,抓好内部质量建设和改进,争取弯道超车,超越优势高职院。同时,要围绕高水平高职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加强发展学院优势、特色和强项,补齐短板,提升学院综合实力。

(九)深入挖掘院校本身办学特色

作为劣势高职院,要根据所处的地区及经济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发现挖掘与其他优势院校不同的特色,一是要挖掘本校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专业全面发展;二是要挖掘人才培养特色,通过研究学徒制、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校中厂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适合本校实际特色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挖掘管理特色,总结出适合本校和学生的特色管理思想、理念、思路、制度。

(十)组建职教集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

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牵头筹办职教集团,将相关的行业、企业纳入集团中来,利用行业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优势提升院校的办学实力;另一面,将其他的一些中职学校纳入集团内,在提升院校发展的同时,中职学校学生会更加了解认可高职院,为院校生源组织提供便利。

三、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组织

劣势高职院校最大的短板是吸引力不够,生源不足。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在组织生源方面,应多种招生渠道并重,多措施组织好生源。

(一)进一步加强高考统招的招生工作

普高统考招生一直以来都是各高校学校生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生升入高校的主要渠道。作为劣势高职院校要在招生计划、宣传、措施等方面做重点布置,特别是要做好适合本校分数段的学生宣传工作,尤其抓住征集志愿时低分数段学生的宣传工作;要牢牢抓住统招学生考试招生各个时间节点,最大效率利用各个时间节点宣传;要拿出比优势高职院校更高的招生力度、更有校的措施、更强有力的手段来开展高考统招工作,尽可能多的让社会了解学校,让学生接受并报读学校。

(二)把握好高职对口中职招生

国家实施高职对口中职招生,终于打通了中职升学通道,搭建起了中高职贯通的“立交桥”,对中职生是福音,对高职院也是福音,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机遇。中职对口升学,从开始的老师、学生、家长不了解,不信任,到目前出现了普遍接受、大批学生报考的良好势头。就广西而言,2016年中职报名考生4万左右,2017、2018年均到达6万左右,而2019年中职报考升学人数已达11万。作为劣势院校,这是一个重要的生源渠道,应该牢牢把握,应在招生宣传,在招生计划投放等方面加大力度。多方面开展与中职学校沟通合作,根据学生及学院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2+3、3+2、3+3等招生形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多措施组织生源。

(三)开展五年一贯制招生

五年一贯制是指前2年为中职教育阶段,后3年为高职教育阶段,五年都是由高职院校来组织实施的一种中高职贯通培养方式,其前2年中职学籍为高职院校的附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籍,招收初中毕业生。采用这种办法,生源直接来自初中毕业生中,这一方面避开了高中、中职毕业生就读高职生源紧张状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为自身的高等教育阶段储备了生源。

(四)谋划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1+4”办学模式

“1+4”办学模式就是在中职学校读1年,后4年到高职院校就读,其学籍前2年为中职学校学籍,后3年通过对口招生录取为高职学生。在第2年学籍和就读学校交差期间,中职学籍的中职学校和就读地高职院校共同管理。这种模式对于生源不好特别是县一级中职学校的办学具有较好推动作用,对于高职院校也是一种较好的生源补充,可以实现双赢。

(五)加强外省生源挖掘

作为劣势高职院,要努力拓展省外生源,特别是往年报读意愿强烈、生源形式好的省,要加强生源组织。一是根据各省的经济、产业特点向该省投放相关的专业计划,比如旅游优势的省份投放与旅游相关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二是根据各省考生情况和往年报读专业意向情况有针对性地多投放报读意向强烈的专业计划;三是加强外省的招生宣传,特别是在招生计划投放的省份,通过媒体、进入中学等方式宣传院校办学情况,让考生更多地了解院校,促进考生报读。

劣势高职院在未来招生过程中一定会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但作为劣势高职院校只要立足自身发展,找准特色和优势,加强内部治理和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院校自身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多办法组织生源,劣势高职院校未来生源形势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倩.高职院校生源违纪成因及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5).

[2]孙余.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浅析及招生对策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3]王小军.当前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分析及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4]张登宏,葛志亮.生源危机下的高职院校招生对策研究[J].徐州建筑职业学院学报,2011(12).

◎编辑 武生智

作者:骆伦彪

高职院校改革措施毕业论文 篇2:

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改革的路径探讨

[摘           要]  以新高考为主要研究背景,重点阐述其对高职院校招生带来的影响,结合招生实践成功经验,科学合理地采取招生改革措施,以确保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新高考;高职院校;招生;改革路徑;研究

伴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出台与执行,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新高考背景下,对一考定终身以及唯分数论等相关问题有效破解,践行了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应试的压力有所分散,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提供了必要保障。在新高考体制下,学生与高职院校的自主权明显增加,但同样也使高职院校面临严峻的发展挑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新高考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阐述

在新高考背景下不再划分文理科,且考生能够根据高等院校设置选考科目与个人的特长参与报考[1]。其中,外语科目可以获得两次考试的机会,而且一个考生能够被多个高校录取。与此同时,新高考政策下也将实现招生录取批次的取消目标。受此政策的影响,使高职院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样也对生源的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对口单独考试招生、普通高考以及自主招生等都是其主要的招生考试方式,将综合评价与分类考试等改革精神充分彰显出来。伴随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招生模式更具灵活性,但同样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也更强调专业与就业前景。加之录取批次的逐渐取消,高职院校为获取优质的生源,就必须强调招生专业知名程度。

基于既有招生制度,在高职生源中,一部分是来自本科院校筛选剩余生源,一部分来自薄弱学习基础的中职学生,而且生源数量降低的趋势愈加明显[2]。与此同时,普通本科的招生规模扩大政策落实,也争取了大量的高职院校生源市场。另外,很多适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是出境,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招生的质量与数量。将来普通高考不选择批次录取以后,高职院校获得了与本科院校公平竞争的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以中专与技校等为重要基础创建院校,所以发展实力薄弱,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更注重应用技术教育转型的本科院校,导致其在招生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的改革路径

自新高考制度执行以来,院校的录取也逐渐从院校投档转变成专业投档,如福建省高职高专按专业志愿投档模式已成功实施多年,不但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意愿,减少转专业现象,而且也提高了院校的报到率。在高考制度的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在招生方面获得优势并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科学合理地采取合理化与灵活性的措施,对高质量生源加以吸引。

(一)以全员参与为核心的常态化招生工作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要想达到招生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强调学校各项建设的效果[3]。特别是招生的人数要和各个部门的配套经费相互结合,且专业招生和专业建设配套经费要保持一致,以达到倒逼学校管理工作深化改革的目的。与此同时,在年度业绩考核中,不仅要纳入招生工作量与工作效果,同样要对评比考核制度加以细化,同时科学设置出单项奖励。

而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具有阶段性,且招生宣传工作时间较长,必须将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发挥出来,借助多元化措施,使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从短期转变成常年,并且实现仅由招生部门负责转变成院校整体布局的形式。

(二)专业动态调整评价机制的合理运用

高职院校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工作应当将“专业”的市场导向充分彰显出来,全面建设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4]。

首先,全面执行专业调控评估机制,选用专业末位淘汰的方式,将报考几率连续三年都位于末位的专业淘汰,同时也要将毕业生就业几率连续三年均位于末位的专业淘汰。若被淘汰专业有必要得到保护,则需要借助招生计划,对招生的方式加以调整,以保证增强保护的力度。

其次,高职院校也能够适当增加设置适应自身发展情况、国情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技术与新兴产业专业。

再次,院校内部部分专业应根据类型招生,在入学的时候细化专业,并在基础课程学习以后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对修读专业类当中的专业进行自愿选择,并根据学生意愿对专业的人数做出最终的决定[5]。

最后,适当地放宽转专业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对自身的学业加以重新规划,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竞争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招生宣传内涵的拓展

1.宣传途径的拓宽

根据获取招生信息途径的调查结果发现,超过50%的考生会通过高职院校的网站、微博、微信、贴吧等途径对招生信息加以了解。而接受中学教师意见而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重也相对较高。其中,普通高中的学生占比超过21%,而单考单招考生的占比接近60%。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需要借助社会新闻媒体的途径,塑造良好的院校公众形象,使院校品牌美誉度以及专业知名度不断扩大[6]。与此同时,要强调教育厅与考试相关的官方教育管理部门外宣平台的作用,确保和专业对接中学媒体实现全面合作,关注有关专业做志愿填报指导媒体的合作意向。在此基础上,要全面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尤其是学校招生网站与微信建设方面。通过网站与微信自动答疑系统的构建,科学合理预设关键词与常见问题等,即可实现自动答疑目标。最后,要重视来电咨询、微信咨询、QQ咨询、来访咨询以及网站在线咨询等,尽量降低不真实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2.宣传内容的全面优化

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也要对教学质量、创新创业、办学特色、招生就业、师资力量以及实训软硬件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大力宣传[7]。只有就业率高、教学水平理想、学习与生活条件好且地理位置良好的院校才能够得到考生的认可。一般来讲,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根据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对考生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就是就业前景,比重接近70%。所以说,高职院校在宣传内容方面,要强调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讲解,全面统计不同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状况。通过对优秀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实例的充分利用,积极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目前阶段,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据专业填报志愿的基础上,如果某个专业录取分数线明显降低,平行志愿就很难在近几年内恢复至原有位置。所以,高职院校需要负责指导志愿填报工作,尽量规避全校分数线的大小年问题发生。另外,要对考生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其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以免考生过于强调热门专业。同时,也应当尽量规避冷门专业分数线比平常分数低的情况。当前,高职院校在宣传期间会将最低名次号的预测公开发布,通过简单的志愿填报分析,更容易被考生认同。

3.宣傳载体的丰富化

高职院校应科学合理地借助多种方式进入高中,并开展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和中职院校要共同创建实训课程,为中职院校提供必要的师资培训指导,构建专业化宣讲团队。另外,应邀请教师与考生家长参观,对院校发展的状况形成深入了解。在招生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方式,且宣传应当精致和新颖,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等诸多方式,可以对更多考生进行吸引。高职院校可以分期召开网络发布会,对院校招生政策与志愿填报专题节目进行科学化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即可对热点人物与事件进行捕捉,在事件营销的基础上,获得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出台

高职院校在招生改革过程中,要对企业营销理念加以借鉴,通过对市场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对招生宣传工作作出指导。与此同时,要借助相关政策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与高职院校经济状况相互结合,通过多种举措,对考生进行鼓励并报考。

首先,对年度招生章程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录取一志愿专业,亦或是保证填满有效专业志愿的考生能够录取填报专业当中的一个[8]。

其次,要进行高额新生奖学金的设置,设立特别奖学金,对获得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学生以及高考分数超过本科的普通高中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为此可吸引学生报考,招收到高水平优质的中职和普高毕业生,提高生源质量。

再次,要大力支持优秀贫困生,落实相关助学政策。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也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为此,应科学合理地设置层次化的资助政策,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能够使其无忧无虑地接受教育,可以采取助学金、困难补助、助学贷款或者是励志奖学金等方式支持优秀贫困生。

最后,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方面,为更好地吸收优质的高中生,也可以选择不收取报名费的方式。而且,为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

综上所述,上文中针对新高考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招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应对这一影响的改革路径。自新高考改革以来,院校录取的形式发生了极大转变,也使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在生源获取方面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的状况,在招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采取改革措施,以确保其在招生方面获得极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齐佳.民办高职院校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6(35):111-112.

[2]李小娃.效率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实践逻辑与改革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13):25-31.

[3]曲海洲,徐莉君.高考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3-15.

[4]陈可.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策略创新研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8):103-104.

[5]季绍斌.构筑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新通道[J].中国商贸,2015(31):165-167.

[6]葛奇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4):167-168.

[7]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等.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以新高考改革为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101.

[8]熊煦,马立波,王自瑛,等.高职院校提前招生类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7(10):5,12.

编辑 王 敏

作者:吴祥春

高职院校改革措施毕业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探究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招生体制,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质量 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层次问题

以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作为分类标准,可将高职教育分成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属较低层次职业教育类型,培训主体包括下层劳动者,比如工人,目的是提高他们的从业能力,掌握某个行业的工作技能,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出一份力;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专门培育应用型人员与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使其真正具备从事一线生产、服务、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水平、高技能型人才为主,目的是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具备在某一领域专业的操作技术,以及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高。从现有教育体系上看,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导致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高。职业教育的各层次之间不贯通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与现代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定位为专科,定位偏低导致所培养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对自身的有效、高效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普适度。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问题

首先,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高职院校没有对校企合作的基本知识与办学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部分院校把校企合作看作单纯的实习过程,顶岗实习是最普遍的实践形式,认为工学结合与见习一样,重点在于学习基础知识,而不注重对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对于普通院校来说,高职院校表现出严重的优势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制定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培训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师资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相关实战经验欠缺,致使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开展缺乏信心与积极性。

其次,从行业、企业的角度上看。某一行业的生产经营者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协调组织内部成员利益、方便信息之间的交流传输、维持发展秩序、加强有序管理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即为行业协会。目前,企业行业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行业协会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导致对企业吸引力不够大。企业较少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过程当中,难以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真正意义。企业不仅要向院校提供人、财、物力资源,还要担负一部分风险,这也是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最后,从政府的角度上看。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发布之后,我国有关法律机制建设仍未趋于完善,在促进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上,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与具体工作细则,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高职教育发展止步不前。可见,政府在管理与协调院校与企业利益、促进校企合作发展上,还应给予更多的重视。另外,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政府的缺位导致校企合作的主体仅为院校和企业,加上政府内部仍缺乏专门的协调处理机构来对校企合作进行监督和管理,致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行业与企业之间交流受阻。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对接问题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平台仍需进一步完善。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进行对接的过程中,显著存在对接方式单一、沟通不畅等问题,从根本意义上看,这种对接模式仅是单纯的单向流动,不具备互动协作的意义,仅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向普通高等学校转移,而不存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向高职院校转移的情况,这不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就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上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被认定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低层次,社会各界对高职生知识能力的认可度也较低,使得本科生不愿意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来。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不理想,缺乏对高职教育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了解,仍然注重对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相比拟,自然吸引不了本科生到高职院校中学习。

(四)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衔接问题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致力于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比如技工与技术员;而高职教育则致力于培育大量高技能人才,比如专业技术员与工程师。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健全职业教育机制,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推动高职教育有序、稳步地向前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政府应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对外的吸引力,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连接机制。同时,该纲要也指出了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践行这一内容,2011年,教育部发布了指导意见,针对协调与管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指导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重点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对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上的积极意义。近年来,有关高职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事项,政府为其制定与落实了大量实施政策,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整治,比如尚未建立畅通、有序的沟通渠道,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纸笔测验仍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方式,也是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种招生模式,既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潜在能力,又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严重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阻碍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对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主要面向高中毕业生,次要是中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主要是以对口升学考试来升入高职院校,针对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问题,目前尚未建立便捷、畅通的平台。

(五)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首先,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政府尚未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专业化发展不能仅流于形式,要建立有力的制度予以保障。1995年,党中央发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要求具备教师资格才能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中任职。21世纪初,教育部发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但该文件都没有针对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制订出具体计划与实施细则,更没有在深入了解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高职院校的教师任职要求,师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其次,缺乏健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制。高职院校之间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得各个院校逐渐加大对教师知识能力的培训力度,而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专业培训缺位、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对高职院校的基本入职要求包括,既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的教学方式,又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许多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主要由普通高等院校负责,致使培训成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模式。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与教师进修机制,没有针对教师制订科学的发展计划,致使培训工作的缺位,以及培训效果不显著。

最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工作能力较低。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实行了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增加了多个专业课程,对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招聘要求也由此放松。当前,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一是技校、中专、普高专科学院与职工大学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在参与有关培训活动之后筛选出来的教师,这些教师所具有的教学观念较为传统,知识水平不高,职业素养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要求;二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这类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但不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没有相关的实战经验,工作能力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三是在企业中工作的技术人员,他们拥有较长的工作经历与专业的操作能力,但缺乏基本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能力不高、公关意识较低、产业发展观念薄弱、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而这些通常都是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发展要求的主要原因。

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

高职院校要强化教育观念,时刻关注市场发展,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凸显办学特色。从整体上掌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认识到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更是优化与改革高职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与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应关注企业的发展,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寻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形成互利、协作的双赢局面。根据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与教学方式;设置由行业专家、科研工作者与政府机构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专门负责针对学校重大项目进行讨论,并给予参考意见;建立包括教育专家、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在内的专家委员会,研究与制定院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实施方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高职院校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合度。高职院校要对自身发展状况形成正确的认识,按照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律,与高职教育办学目标有效结合起来,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和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广西经济管理干部院校在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与企业建立了多元化的互惠协作方式,它联合南宁高新区及广东、江苏等地知名企业开办专业的特色培训班,建立了新型的人才培养形式。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上的作用越来越强。

(二)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招生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按照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成长特点,建立健全职校毕业生直升与继续学习机制,实行知识与技能并举的考试考查模式,不断探究与形成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方式。政府将加大对三年基本学制中专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人数。国务院强调,政府将不断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文化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专业人才,使学生拥有更多方式来选择接受何种高职教育,国家将按照院校招生的实际要求,来增加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全面践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课程安排、专业制度、教学模式等内容的对接,增强院校在招生、培养工作上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建立多样化、多种途径的对接体系与对接方式。所以,要全面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对接,就应做到: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招生体系的建设力度,对职业教育招生体系实行进一步的健全与调整,并参考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措施,切实落实职校招生制度,完善改革方案,探究与制定多种考试招生方式,制定适应专业人才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升学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层次的高职教育。第二,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根据实际情况来相应的提高中职学校升入高职院校、职校升入本科院校中的学生比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订具有针对性的选拔方法与培训计划。

(三)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

高职院校应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正确认识学校在现阶段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从专科层次发展为本科层次,再由本科层次向研究生层次递进是成为必然选择。

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英国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已建立了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发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其中把高等教育划分成A、B两类,A类包括专门培养理论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B类则包括实用技能,能最大限度满足具体职业要求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应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同一层次,并引导高职教育建立以专科层次为基础、本科层次为主体、研究生层次为顶尖的高职教育机制。

政府要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多项教育法规在内的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为职业教育有序、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制度。通过提高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升高职教育地位和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

(四)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上看,应建立健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政府应健全高职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并切实将该标准予以实行,加强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有关政策制度,实施优惠政策,提倡各高校根据相关要求来自行决定招聘兼职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加大对校长的培训力度,每隔五年对全校教师实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推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建设力度,为高职院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

其次,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应健全高职院校教师任职专业化培训体系。促进教师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师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政策,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提倡在职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与生产工作当中,进而促进教师在实践技能、经验积累等方面上的综合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

最后,从教师个人的角度上看,教师要强化自我提升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自我提升意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进步意识的培养,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生学习需求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还要为自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职业归属感,对自我进行清晰定位,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高职教师还应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和其他教师之间的课程交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共同促进双方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文.分层定位与分类发展——试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选择[J].职教论坛,2009(2)

[2]刘松林,马庆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与动因[J].江苏高教,2009(1)

[3]张宇,马振华.中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新模式与新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4]陈鸣鸣.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点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作者简介】黄 艳(1979— ),女,河南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黄艳

上一篇:森林资源生态保护措施论文下一篇:临床效果中手术室护理论文